读后感 · 观后感 ·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中的人性 ——评小说《流浪地球》中的山彬加代子。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你不妨看看社会性中的人性 ——评小说《流浪地球》中的山彬加代子,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社会性中的人性
——评小说《流浪地球》中的山彬加代子
高一1班 候勇志
山彬加代子这位“来无影去无踪”的角色,着墨不多,看似只是一个龙套,但她却也为《流浪地球》增添了诸多“人性色彩”。
加代子的出现是为人民“叛变”做准备的。加代子与男主的相遇揭开了两人的爱情序幕。男主在进行中断达两个世纪的奥运会中机动冰橇拉力赛时,深陷于四周无边无际的黑暗星河。人类本是群居动物,孤独常常是人类最致命的敌人。在胆怯得差点哭出来时,他遇到了一位日本选手。没错,就是山彬加代子。
在漫无尽头的冰原之上遇见一位长发姑娘,男主连一句话都还没说,甚至还没看到她长什么样子就把自己的后半生决定了。加代子也是和男主一样,神奇般的去“领了证”,而且还神奇地获得了生育权。

两个人便开启了自己的实验探究与社会实践的航程。
加代子的出现无一步联系着“流浪地球”的变化与未来。然而,她鲜明的人性光辉却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加代子也是勇敢得无话可说,飞机窗外的反物质爆炸的闪光也不能让她畏惧那么一分,即使后来因为闪光而失明了一个多小时。
伴随着加代子的是“流浪问题”一个接一个提出,地球的逃亡之路程也快接近了尾声。离开木星时,地球已经不再需要返回,很明显,地球的逃亡是一个单程之旅。漫长的流浪时代真正开始。
不知飞了多少个月,所谓的“人类文明”的火苗开始蔓延了。
在人类文明的混乱中,加代子也被这火焰所感染了,接过了冲锋枪……而此时的男主也没有闲着,参加了联合政府的军队。
这些盲目从众的群众认为氦闪的魔爪不会伸向自己,一切都和平时一样,加代子也是如此。
夫妻俩人结婚还没多长时间,各自就背起了枪械准备“刚枪”了。可事实并不是如此,加代子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女子,在男主与那十几万群众斗争的时候,她已经战死在了澳洲。
加代子与男主的婚姻产生在因日益浓重的人类灾难而对爱情已渐麻木的时代。虽说是夫妻,但她仍然没有丝毫犹豫地听信传言,与政府,乃至自己的丈夫对抗。

“人性”的本质大概就是“社会性“吧!这个世界,哪里又有单独的人呢?怎会有单纯的人性呢?
人类面临灭亡危机时刻的山彬加代子如此,今天,我们大概也是这样吧。
点评:
科幻获奖小说《流浪地球》中的山彬加代子不是刘慈欣着力刻画的人物,但是,在这篇读书随笔中,作者却在为数不多的着墨中,独具慧眼,将于东鳞西爪中捕捉的信息进行了整合,并由此对人性的社会化现象进行了思考。文章发人深思。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人性的一面镜子 ——评小说《流浪地球》


人性的一面镜子
——评小说《流浪地球》
高一13班 董信善
在人的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流浪地球》爆了。很不幸,我目前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但我有幸拜读了小说原著。虽然人物塑造上大相径庭,但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及其深刻的主题,仍触动了我的内心。
小说中对于“我”的爸爸的描写篇幅很少,却把人物塑造得很形象生动。
当看到爸爸对妈妈说,他爱上了我的老师,并打算离开“我们”时,让人感觉他很渣。但妈妈却一点也不在乎。当人的生命都很难保证时,当逃亡的欲望压倒一切时,原有情感真的会消失,但,这就是真正的人性,人性中总是充满自私、贪婪与欲望。当求生的欲望极其强烈时,情感就像赌徒在盯着收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上口的水一样吧。
这就是真正的人性,卑微而又自私。
当看到父亲在行动中牺牲时,我的心又仿佛被重重揪了一下。父亲诚然有着人性所固有的自私,却也不乏大爱。父亲虽然心怀小家,但他却也心怀“大家”。他为了人类的事业而牺牲了。他的死不仅是没有痛苦的,还是光荣的。正如小说中所说:“人类将自豪地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这就是人性,人性的纯真与伟大,坚守与忠诚。
这就是真正的人性,伟大而无私。

而小说的高潮部分,不禁让我扼腕长叹——当发生叛乱时,地球派的五千人自守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他们本可以战斗到最后,但他们选择投降,因为他们怕战斗伤害他们的家园,他们可爱的地球。
但他们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直到牺牲,因为他们坚信“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但讽刺的是,当他们死亡的那刻,太阳氦闪爆发了。“岸上的十几万人呆住了,似乎同海面上那些人一样,冻成了一片僵硬的岩石。”而“海面上最后的地球派仍稳稳地站着,仿佛五千多尊雕像……”
这就是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性。在这个世界上,有亮必有暗,有黑必有白,有善必有恶,有伟大必有卑微,有自私必有无私,而《流浪的地球》恰若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人性的样子——光明与黑暗共存。
点评:
对于《流浪地球》而言,视觉的震撼当首推电影,而给人心灵带来更大震撼的,自然是小说中对于复杂人性的表现。人性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好坏标签,如小说中的“父亲”;人性也从来没有所谓的非黑即白,如小说中的地球派与反对派。这是一篇深入思考后的读书随笔。

眼眸中的瑰色星海 ——评电影《流浪地球》人物韩朵朵


眼眸中的瑰色星海
——评电影《流浪地球》人物韩朵朵
高一1班 康文珂
“戴上这个还能吹泡泡糖吗?”
“户口,你有没有在听我讲话?”
孩子气的问题接踵而来。虽然《流浪地球》的影片时长近两个小时,其间不断被科幻的场景和丰富的想象所震撼,可每次回想,脑海中铺天盖地是她的笑靥。她清清的眼眸里,是亿万星辰共舞,是无数烟火摇曳。
澄澈的眸光流转,纯真的笑容透着天真的皎洁。她有着初中生该有的可爱模样:穿着中国特色的校服,嚼着泡泡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让我探究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她的圆脸上——即使是在人心慌乱、不见春阳的逃逸岁月,在这个天空与人心都是灰蒙蒙的时代,孩子们的眼睛里依旧是晴空万里。是韩朵朵的一双眼眸,是孩子们的纯真眼眸,燃着一个时代一个行星的希望之火。孩子梦一般的眼睛,是一个时代的朝阳。希望,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其实,每一部作品中都应该有孩子的存在——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所有的问题都能变得简单;从孩子的心理去感触,简单的世界又变得细腻;从孩子的眼睛眺望,才能看见一整个世界。
当收养并抚养自己长大的爷爷韩子昂在高楼之下牺牲,她声嘶力竭地哭喊,向着牺牲的爷爷呐喊,向着逃逸时代呐喊,向着太阳呐喊……可她盈盈的泪水啊,再也不会折射出只有在太阳下才闪现的七彩的光彩。在一个孩子的泪光里,折射出一个世界的伤痛和悲苦,这是《流浪地球》中逃逸时代共有的悲伤。
在回家与运送火石的岔路口徘徊,是选择奔向地下城里的家,还是毅然奔赴“战场”,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孩子身上可贵的人性无疑是任何一个时代中最珍贵的东西。地球与木星就要相撞,在全人类陷入无尽的悲哀与绝望中时,是在绝望中与家人拥抱,还是飞蛾一般扑向那看似根本不存在的火光?她也曾挣扎着说要回家,也曾问自己为什么做那么多无意义的挣扎,也曾怨恨过没能救爷爷的救援队的王磊队长,这本就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自私。可痛苦的挣扎之后,她的目光投向似乎毫无希望的前方——最纯粹的人类便是孩子了吧!韩朵朵的选择就象征着复杂人性中最可贵的那一部分——不熄灭希望的火焰,我们一心向前。

孩子的眼睛里看见希望的火焰几欲熄灭,残存微弱的火星,便会站起来向世界呐喊,要让全世界都听到,要让太阳和木星都听到,要让遥遥无期的整个宇宙都听到——这,正是我们,是可敬可畏又可歌可泣的人类,是生生不息永不低头的人类文明永葆绿色的芽!
我跌入她的灿然星眸,在浩瀚星海中,看见一整个世界的模样,瞥见一个宇宙的烂漫。
是谁的眼眸盈满瑰色星海?
点评:
小孩子说出的话更真实,不经修饰的美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最平凡的韩朵朵身上被赋予了最珍贵的也是最平凡的生存权,在韩朵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灾难中人类的渺茫希望。本文没有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人物性格上,而是透过人物言行,剖析了人物灵魂深处更为厚重和深沉的悲凉与不屈。

荒野中的人性 ——我观《荒野猎人》


荒野中的人性
——我观《荒野猎人》
文/史先慧
年后的第一次大休,去支持了小李子的《荒野猎人》。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白人入侵美国中西部,大肆砍伐森林,猎杀野兽,与当地土著矛盾尖锐。主角格拉斯与同伴入侵苏族领地,大量猎杀动物获取皮草,受到苏族人围攻,死伤过半,乘船撤离。苏族人穷追不舍,无奈弃船上岸,森林荒野里逃生。格拉斯误入熊领地,遭母熊攻击。虽最终击杀了母熊,但在双方激烈较量中也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咽喉撕裂,血流汩汩,一度昏迷,奄奄一息。同伴只得用担架抬着格拉斯逃亡。
大雨,暴雪,陡峭的山路,里族人的追击,加上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不满抱怨声,队长亨利终于做出帮格拉斯痛快“上路”的决定。可犹豫再三,仍下不了手。于是一百美金高额悬赏,征求队员留下来守护格拉斯,陪伴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并要好好安葬。格拉斯与印第安女子一起生的儿子霍克及儿子的好友吉姆无偿留下来,以便所有赏金留给菲茨杰拉德使其勉强留下。
“只要得一息尚存,就不能退缩。深呼吸,不要间断,深呼吸。”妻子温柔的话语反复在耳边回响,唤醒格拉斯生的欲望。其生命的坚韧激起菲茨杰拉德的烦感,多次目露凶光。终于趁霍克与吉姆都不在场,逼迫格拉斯答应“帮他停止呼吸”的方案。在实施“捂死”格拉斯之时,霍克归来,目睹一切,强烈制止,激烈争斗,被利剑刺死。菲茨杰拉德以追杀迫近欺骗吉姆,把格拉斯抛弃荒野。
翻山越岭,涉江渡河,风霜雨雪,茹毛饮血,千难万险,步步惊心。格拉斯终于回到白人聚居地。完成复仇。
激烈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的惊险遭遇,让人感叹格拉斯强大的意志力。疾风、骤雨、暴雪,湍湍急流、陡峭悬崖、荆棘荒野,身体伤痛、野兽威胁、异族追杀,同伴的背叛抛弃,丧子的精神打击……能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的苦难,肉体上、精神上的,重重叠加,都没能动摇其生的欲望。格拉斯比海明威塑造的以桑提亚哥为代表“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系列“硬汉”还从容镇定、百折不挠。如果起初照顾儿子、陪伴儿子、不辜负妻子期盼是其活下去的动力的话,那么,儿子被杀后,复仇的种子在其内心生根、发芽,促使他内心不断强大。活着,总要有点意义,有些希望,有所守护。于是,他活了下来。
影片亦折射出人性的考验。前有猛兽,后有追杀,山高路远,天气恶劣。生死关头,面对重伤的伙伴,如何抉择?队长犹豫片刻,选择了善,选择让良心心安;菲茨杰拉德选择了恶,美其名曰帮对方解脱。所有的果,必有因。听其言,观其行。杰茨费拉德与吉姆的对话已暴露其人格。他讲到自己的父亲曾告诉自己:“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一只鸽子,射杀它,然后吃掉。”说完面露狰狞地狂笑。
于是明白了他一切丧心病狂、丧尽天良所作所为的缘由。一个没有信仰、无是非对错、无敬畏悲悯、无道德底线的人,注定是可怕的。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心中埋下的种子,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言行。正如格拉斯归来复仇时对队长亨利所言:“菲茨杰拉德眷恋的东西太多。”他利欲熏心,金钱至上,冷漠自私,无所不为。忘却了世间还有诸多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格拉斯在接连失去儿子、好友后,刻骨仇恨也未对菲茨杰拉德直接下手,“让复仇之剑掌握在上帝之手”。没有亲手宰杀痛恨的仇人,血债血还,一尝报仇雪恨的快感。因为除了头顶的星空,他还敬畏心中的道德律。心中有上帝,有信仰,坚信上帝的公平公正,会惩恶扬善。
入侵,滥杀,破坏,造成种族矛盾突出,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在广袤洁白的雪地里,格拉斯遭遇印第安人的追杀队。但因其在逃亡过程中,解救过首领的女儿,对方放弃复仇,放弃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一路追踪的敌人,避免了再次杀戮,避免了新一轮矛盾,避免了冤怨相报。拿出善意,不再贪婪,真诚交流,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情节不复杂,主演几乎无台词,真正在“演”。生吃鱼、马肉,躲进马腹中取暖等情节,的确是用生命在表演。面部表情、情绪情感变化不多。克制、理性,也许就是剧中主人公需要的坚毅性格。
冲着《泰坦尼克号》的男主去的,欣赏到《荒野猎人》的男主。二十年岁月,不动声色。主演还是那个,观众也是那个,心的地图却已沧海桑田。
观后即感,凌乱不堪。当时书写潦草,自己字迹已辨认困难。周末有闲,敲打键盘,是录之。

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 ——评电影《流浪地球》


田文一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电影。影片讲述的是在未来地球原理太阳系,进入地下城生活。刘启带着他的妹妹偷偷离开地下城。因为刘启违法交通规则进了拘留所。又因为刘启的一拳打在墙上,造成了拘留所塌陷,影响到了发射器,而后木星要撞击地球了,刘启和一行人通过自己和他爸爸的协作,成功让撞击模型的冲击力反冲,让地球远离木星。
影片是由刘慈欣编剧、郭帆导演的。电影的开头先回忆了主人公小时候,然后又回到现在,尔后又引出了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最后,地球又开始了几百年的流浪计划,让我们又在后面的情节中展开了幻想和期待。
这部电影的某一些场景采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非常深刻地刻画出了主人公刘启和他妹妹的心理。比如他们在上海的金贸大厦,刘启的爷爷为了提前让队伍早点到达目的地,牺牲自己时,刘启和他妹妹非常悲痛。
电影就是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刘启和他妹妹失去爷爷时,那种悲痛伤心、绝望的情感。这个场景令人十分感动,唏嘘不已。
我认为这一部科幻片,是我国有史以来做的最成功的科幻片,他的科幻的程度既达到了科幻片应有的效果,又不是太过于夸张。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呈现出一种科幻、高科技的风格。但是这部电影的内在,又有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是一部令人意味深长的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观后感,科幻的旅程,“流浪”的地球


科幻的旅程,“流浪”的地球

博罗中学高二(21)班 赵文慧

指导老师 温海峰

在刚过去的新年中,我在新年的第十分钟坐进了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流浪地球,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很多的思考,所以我用笔记录下来。

总的来说,如果100分满分的话,我可以给这部电影99分,不给满分的原因是电影就像作文,在中国一篇作文给满分,其本身就是对这个题材的不尊重,毕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品味电影的内容,首先能让我贯穿这部电影感觉到的一个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作为支配地球唯一的一种生物,我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与地球不可分割,地球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就是包括不管是男女老少,贫困富贵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建成的,没有全人类的空前团结,相互协调,是不可能将井然有序的将行星发动机以相同的规格修建在相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个思考,假如哪天真的在现实中,太阳真的急速老化,要吞没地球,人类达到电影所说的空前团结,会不会愿意接受联合的国家组织或个人,这是我无法解开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法干涉的,只有灾难发生的那一天,事实才能给我们答案,我选择相信一起都是命运安排好的,我们终究只是五维空间中事件可能性的一个分叉,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实践。

但是从这个问题上可以衍射出的一个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全人类团结?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完全团结?我总结了全人类不团结的几个基本原因,能源空间,宗教信仰。但我感到讽刺的发现若灾难发生,在灭顶之灾下的人类,如果还因为这些问题而产生分歧,彼此内斗,到最后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会有争赢的那个奖品,这是一场注定没有意义的没有胜利的竞争,除了给对手带来打击之外,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斗争的一方终究会灭亡。

想到这我不禁要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放下恨与妒忌,放下歧视与分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人类共同进步呢?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哲学性思想推动人类发展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人类团结攻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人类科技进步的道路上而不是在彼此斗争上,尽快张洼更多的智慧和科技,当灾难发生时,没准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那就不会有人带着遗憾离去,不会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不用靠抽签的方式进入地下城,去获得庇护,我只是一个高二的学生,思想境界比我高的人大有人在,这些道理会有比我懂得更透彻的人,我只希望这些人能产生影响,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一个贯穿整部电影的支线剧情,就是航天员刘培强和他儿子刘启之间的父子感情,因为我本人是一个和父亲关系十分冷漠的人,所以我在他们之间看到了我和我父亲的影子,刘培强为了人类,放弃了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时光,常年不能和儿子相见,使得他们自己产生了误会甚至是仇恨,其实以观众第三人称的角度,会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很好解决,有一个能为人类做贡献的父亲应该是每一个儿子的骄傲,我们会很理所当然的觉得刘启应该理解并支持他父亲的工作,并引以为傲,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角度去感受,没有父亲的儿子和没有儿子的父亲都是人间的悲剧,当这种悲剧发生在无辜的自己身上,谁都会产生抱怨,为什么不是别人的父亲而是我的父亲,我想刘启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最后,得知父亲将牺牲自己保全全人类的刘启,也许是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以及对父亲的不舍,依然哭的十分悲痛,再多的仇恨都抵不过父子之间的血肉情,在现实的生活中,看到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得到更广阔的空间,不要等真正失去的时候才感到惋惜。

然后就是我对火种计划的思考,其实流浪地球计划的本身,就是延续人类文明,在这一点上,火种计划和流浪地球计划看似并不矛盾,但是其实我觉得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真正想延续的是什么?人类文明这个概念太大了,更深入一点,有人可能认为是人类的科学成果,人类的生命,但其实我觉得都不是,真正该得到延续的是人类的感情,刘培强在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希望这是我和我儿子的最后一次团聚,为了地球,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看到这里,我觉得流浪地球计划真正想要保护的不是这个行星地球,而是地球上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才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它想保护亲人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过年团聚的亲情,这才是流浪地球真正的意义。如果最终真的放弃了地球,执行了火种计划,等人类到达了新的家园,靠受精卵大量繁殖出的没有情感的人类,他们没有父母,他们只有人类保存自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那么人类的延续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把它看作是一种延续又不如说是一个文明没落了和一个新的文明的觉醒,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希望与大家分享,另外,这部作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光论其品质,绝对不输好莱坞大片,他会给你一种很陌生的感觉,你之前不会在这种水平的特效下看到那么多的中国汉字以及其他中国元素,中国地名等。

流浪地球观后感

八十班 韩晴

有一道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问:这堵墙是什么?——是死亡。

在发现未来400年内,太阳内部将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地球也将被摧毁时,人们做出了人类史上最大胆的计划——让地球去流浪。这个时代,对死亡的恐惧似乎已经刻进了每个孩子的心底,深入了整个人类的灵魂,而正是这种刻入骨髓,深入灵魂深处的恐惧,推动着人类离开太阳系,到宇宙中去流浪。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

“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 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处是归途,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时是归期。太阳的氦闪是流浪地球的主导线还是一次契机?如果人类不能带着地球去流浪,那,何处又是居住地?流浪啊流浪,流浪的是地球还是人类,是人类还是地球?

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处是归途,又何时是归期?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是因由,又如何停止?流浪地球,流浪啊流浪,流浪的是地球还是人类,是人心还是人性?

有一道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如今这堵墙究竟是什么?

《破冰行动》中人性的多面性


《破冰行动》中人物性格比较明显,或嫉恶如仇,或残暴贪婪。但是有两个人物性格却极为丰满,他们都有内心的挣扎和反思的过程,正是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更接地气,更有存在感。
林宗辉,在塔寨属于不起眼的三房,没权没势,还经常受到大房二房的欺压。他,是一个不言苟笑的人,眉头永远紧蹙着,好像一直在沉思者什么。忧郁的眼神中透露出冷冽,让人不敢接近。他是一个坏人,制毒贩毒,他也有参与,也会分到一杯羹。为了维护宗亲关系,他也充当着逆来顺受的角色,向许多村民一样,他一再地维护和纵容林耀东的行为。三宝被害,二宝被打残,他选择忍耐;胜文被逐出塔寨以至于到最后被杀害,他选择忍耐;胜武逃离,怀孕的小玲被监视,不得到医院检查,导致胎死腹中,他还是忍耐;胜武被捕,命丧黄泉,他仍旧选择忍耐。他想过反抗,但是强大的宗亲关系使得他一再退却。他们是同宗同脉,他出卖林耀东,出卖制毒贩毒的村民,他就是宗族的罪人。所以,最后在李飞等人的劝说下,他虽然拿出了制毒贩毒人员的名单,但在祠堂整整跪了一天,他在向祖宗赎罪,他是塔寨的“叛徒”。最后,他撞到柱子上,被林耀东用枪打死。我想,就算林耀东不杀他,他最后也会选择死。拿出名单的时候,他已做好准备。
其实,林宗辉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他是一个在坏人堆里有良知的人,也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小玲肚子疼,他不顾大房二房的反对,毅然决然把她送到医院。面对马仔的威胁,他用浸满鲜血的手予以警告。大房逮捕胜武,他在关键时候送来钥匙,帮助胜武逃跑。祠堂里的巅峰对决,让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想当村主任,想通过正确的方式引领大家致富。他看到制毒贩毒带来的利益,蒙蔽了塔寨村民的心,他担心,塔寨的人民将会万劫不复。他看到村里老老少少都在为制毒贩毒狂喜,看到他们一副副麻痹的面孔,他想塔寨的未来在哪里?最后,与其说他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把名单给了警方,不如说他是从大局考虑,为了塔寨的未来着想。
辉叔的人物性格是丰满的,他是坏人,但又坏得不彻底。所以,我们对这个人物怎么也恨不起来。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他忧郁阴鸷的面容下,隐藏着的无比强大的内心。
马云波,是禁毒局副局长。是一个满腔热血想干一番事业的人,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剧情刚开始,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个英雄,在东山的几年工作中屡创佳绩,获得了无数的光荣称号。他的师父是李维民局长,李飞又对他及其信任,是一个满满正能量的人设。但是最后真想浮出水面,我们看到了他就是贩毒分子的保护伞,就是接受了三百万的贿赂的人时,唏嘘之声一大片。怎么会?但是真相就是这样,人人敬畏的缉毒工作优秀者马局,却是收了犯罪分子的贿赂的保护伞。这就像年年被评为禁毒模范村的塔寨,却是贩毒制毒的最大窝点一样讽刺。
是什么让马局变成这样?是他的妻子于慧吗?妻子替他挡枪,身中一百多颗子弹,能捡回小命就不错了。可是却要忍受万般疼痛的侵袭。毒品能够减少疼痛,能够让妻子活得快活一些。正好有个契机,贩毒分子找到他,不仅给他妻子提供毒品,还给他巨额费用,更主要的是能满足他当英雄的虚荣心。他有过思考,有过坚决地反抗,甚至拿枪指着犯罪分子,但是,最后仍旧是妥协退让。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好丈夫,但在工作中,他不是一个好领导。最后妻子的死让他了无牵挂,终于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走上正途,回归到好警察的行列。
马云波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面对犯罪分子毫无惧色,无所畏惧。但是他误入歧途,也许是身不由己,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们能够感觉到他的不开心。人有时候对自己也是捉摸不透,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定立场,做勇敢的自己。

这两个人物之所以丰满,是因为他们更接近于我们普通人的内心。我们有时候,干坏事了,心里总是充满恐惧,想要变好,但需勇气。我们面对一些诱惑,有时却也难以把控自己,激烈的内心活动,让我们不断反省,这样才能明白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总之,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定目标和方向,做正直的人,做有价值的事。

写作借鉴: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范本汇集(10篇)


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观看一部影片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您也许正在观看作品,也为演员的演技所赞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单一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观后感记录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借鉴: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范本汇集(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1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哪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都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海港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账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

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会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2

今天抽空读了一下韩寒17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篇成名作《杯中窥人》,有些感想不吐不快。

一个是这篇文章本身,在文字上相当老到,行文晦涩而卖弄,是长期玩弄文字到生厌那种码字方式。在思想上,刁钻而跳跃,却又自成篇幅,是一种饱有阅历甚至有些愤世疾俗的行为风格。如果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我看这个人起码从小就得饱经各种世故,又得要对文字有天生的敏感,博览群书不说,还必得博览了众多非主流书刊。这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是件极为诡异的事,因为同时读这些书和获得这些事情经历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是十几年的岁月难以承载的。如果这篇文字确实是一个高中生所做,我只能用妖怪来形容:看不到一丝少年人的纯洁朝气,倒象看透世态炎凉之后的呓语。

这种感觉在《三重门》的第一章得到印证。我相信《杯中窥人》和《三重门》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不论是文风,句式,习惯用法都极为吻合。同时,因为《三重门》有更大的篇幅可以展现作者的风格和思想,也让人更加深了对这种文字的怀疑和厌恶。就拿第一章来说,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一个对文字(而非文学)很有摆弄乐趣,却颇有怀才不遇经历的人,比如对马德保心理的描写,梦想出一本书,然后自费出书,印了两百本,到处送人。有文字经验的人会理解这种酸文人的心理描写多么准确。另外对女人的描写,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这种评价如果说是出自一个17岁少年之手,我绝不会认为这个少年是天才,而是变态。至于其后对《红楼》《水浒》《左传》《史记》,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卖弄性的引述议论,更尽显一个穷酸文人的诡异心理 -- 平时没有机会表现,好不容易可以写些文字,拼命攒凑表演。等我读到最后一句林父想骂人时林母往往不在身边,只好忍住、久而久之,林父骂人的本能退化这话错了。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已经让人有种呕吐感,我实在理解不了什么样的高一学生能有如此下作的思路和文字。

读完这几段东西,我觉得韩寒的真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 我现在真心希望这些不是韩写的。那是一种充满中年人恶习的写作风格,通篇充斥着一种戾气,一种油滑,一种阴暗。用方舟子的话说,猥琐。这种文字风格和韩寒青春俊朗的外形是格格不入的,和他对赛车和女人那种阳光型的追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让这些文字的作者,不管是谁,去骂方舟子,那绝不会是韩少卧室答春绿的傻瓜式讽刺,而是一种乖戾的,蔫损的,下作的阴骂。

如果这些真是韩寒写的,我想希望他达到什么高度的人怕是要失望了。凭片语可识其性情,落一字而现其风度 -- 他的文字中没有为自己预留空间的迹象。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3

《杯中窥人》它深刻地揭示了生命个体与社会现实环境接触后出现的对抗性形态:个体独立存在于社会;个体已经或几乎完全被社会所同化;个体在独立与同化之间徘徊。但是《杯中窥人》的写法又不同于一般作品的古板说教,或以救世主式的悲天悯人的姿态出现。韩寒作文犹如闲庭信步,信手拈来,挥挥洒洒,看似任意为之,实则独具匠心。

世界犹如一个大水杯,生活即杯中的水,我们每个人就是那张张白纸,不同的是各具形态。一杯水代表着生活,一张纸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张纸和一杯水就构成了一种生存形态。二者相交,结果只有一种:纸融于水。只是质地不同的纸,融于水的速度不同而已。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不同的速度才构成了不同的生存形态,构成了不同的人生。

个体独立生存于社会,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生存形态。因此只有两种人存在:英雄和傻子。二者虽然同多数人一样被抛入生活这杯水中,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真状态,犹如一个婴儿,随着岁月的递增,身体虽然在不断地长大,但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无邪,善良温柔,正直不阿的心,过着自己心中的幸福生活,不为世俗所累。当一个傻子傻到别人望尘莫及时,就会被命名为英雄,而其余生活在别人身边的傻子则仍被称作傻子。像《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傻的可怜,却也傻的可爱,同时也傻的伟大。只是别人心中只想他的可怜,却看不到他的可爱和伟大。因为他们被尘世的泥土蒙蔽了双眼。

个体已经或完全被社会同化,这也是一种非常规的生存形态。他们已经或几乎完全浸入到生活这杯水中。他们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手段繁多,八面玲珑,能言善辩、、、总之,他们生存能力极强。他们是生物进化论的优良品种,可是正如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样,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优势同时也是其致命的弱点。他们心中没有中流砥柱,整天随浮世漂移,不断的改变自身以求得社会的认同,终死如此,永远迷失着自己,一辈子醒不了,与傻根相比更觉可悲。

第三种人也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了,也是最痛苦的一类人。我们既想做一位在别人看来有个性的人,同时又想能够保留更多的自身然后去适应多元的生活,以期获得圆满的人生,结果往往是为了张三得罪了李四,为了事业顾不过妻儿父母、、、童真的心早已失去,却也未能游刃有余的生活在多元的现实中,总是磕磕绊绊,犹犹豫豫,一辈子寻不到或者压根儿就顾不到自己的梦。整天昏昏噩噩,如墙头草随风倒,同样寻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生不知为何生,同样不知为何死,不知今生来世一遭为何,为钱,为名,为权,为地位,为每一样东西你都争过,惟独没有为自己的人生争过一回。你大哭,你大笑,其实你很无助。物质文明的发展蒙蔽了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双眼,同时蒙蔽了人们寻找人生真谛的双眼,整天混在这趟生活的混水中不知所往。

这就是韩寒的《杯中窥人》,窥到的是人生的可悲。还有无奈?无助?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4

成长的烦恼一直伴随着我们,从儿童稚嫩到少年懵懂,青涩的青春年华逝去不必哀叹,因为我们的脚步不曾停歇,还要不断地走上前去,宽慰自己,也宽慰大人。

当一口气读完韩寒的《杯中窥人》后,不禁拍案叫绝。在文中,韩寒将一个人出生到经历社会的过程,形象地比做一块布沉入杯中的过程。这一精彩的比喻,实在令人折服,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接触周围人群的过程,更像是一块溪边的石头被流水冲刷的过程。

我认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我看周围的一切都是单纯的、表面的,眼中的世界是完美的。这一错误的理解,给我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伤害。

那时候的我,就像一块充满棱角的石头:我爱笑、爱哭,性格外向、活泼;我愿意与一切人交往,我可以不顾身份,与大人争个面红耳赤......

那时,或许是周围的人认为童言无忌,没有过分地留意我的行为,但是后来大人们不止一次警告我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也不止一次地嘲笑我整天说个不停就像个长舌妇。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一股洪流,拼命地冲刷着石头上的棱角,拼命抹杀着我独特的个性,直到有一天......

我发现,一向好动的我,竟然能面对天花板发一个下午的呆!我才真正发觉我变了。大人们也许会说,这是长大了。可是,又是谁定下的规矩,爱说爱笑就是孩子气呢?难道沉闷就是成为大人的标志吗?

如今的我还不能想太多的东西,因为毕竟我还只有十三岁,我正在努力保存身上仅剩的几个角。我个人也不想与大人们挑起太多的争辩,因为我怕,怕有更大的洪流向我袭来,可我却又实在是不想被磨成光溜溜的卵石,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5

一为上品,含蓄温厚,质朴而高贵;一为下品,浮夸艳俗,花哨却低劣。瓷如此,人亦然。瓷中窥人,泾渭亦分。

或许源于外貌协会的大行其道与公众视点的瞬息万变,一些人狂热追求外表惊艳,举止夸张,希望一朝成名天下知。网络时代,一个人出名只需十五分钟,于是便有无数芙蓉姐姐、庞麦郎上演天桥耍把戏式的闹剧,在观众的哄笑中,欣欣然搔首弄姿。殊不知,待逆行纲常、哗众取宠的喧嚣退潮,沙滩上残留的不过是审丑疲劳后令人不屑咀嚼的反感与无聊。

为何明知次品低劣,却仍有流水线在殷勤投产?因为成本低廉。为何明知镁光灯后虚浮的外衣掩不住空荡荡的内心世界,仍有无数年轻人前仆后继趋之若鹜?答案同样是成本低廉。网络写手无需十年一日的文学积淀便可日造万字,但高产不等同优质,廉价的付出只值廉价的回报。工业革命催生的大机器生产保证了海量商品惠及千家万户,但成功没有模版,臻品从不量产。红炉素烧精心焙制的青胎莹净,新开笔篆细密勾勒的纹饰玲珑。工匠时间与心血的灌注赋予她洗尽铅华后温润儒雅的气质,一尊瓷器更是一塑不朽的灵魂。

于是,我谨怀一颗敬畏之心仰望那温厚如瓷的美好人格。那是杨绛老人着《隐身衣》“避世事喧哗,陶陶然专心治学”的恬淡;那是“气质”缔造者马可珠海园林深居简出,用满载乡土风韵的作品诠释艺术体悟的真诚;那是爱丽丝•门罗面对诺奖之誉婉拒媒体采访,依旧用细腻笔触刻画主妇生活中点滴心事的朴素。当莫言缓缓道:“希望莫言热平息,文学热就此兴起”时,我分明听到,那是上品之瓷浑厚如钟,清越如筝的悠悠回响。

他们在人世间的姿态如深山幽谷中静默的脉石,他们留给世人的背影,如闲云般轻微疏淡。但他们是石,是火山石,沉静的外表下积蓄着奔流不息的岩浆;他们是云,是火烧云,内心世界里翻涌着绚丽夺目的色彩。因为深刻,所以耐得住寂寞;虽然沉静,但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展露锋芒,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

有人说,世间万物大抵分为两类:一种是羽毛,艳丽巧饰;一种是化石,拙朴平凡。若干年后,仍会有人拾起当年的化石品味把玩,而没有人会青睐一片早已被时间朽蚀的残羽!

我愿做低调蕴藉的化石,由时间定义我的价值。

我愿做静美的上品之瓷,素心如玉,与光同尘。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6

握好手中的棋子,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题记

多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象棋结缘。现在回想起来,这和我的父亲有着很大的关联。我的父亲是个十足的象棋迷,听爷爷说,父亲儿时在下象棋上花了不少的功夫,甚至废寝忘食,四处寻人对弈。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砺后,终于练就了一番过硬的本领。而我呢,虽然水平欠佳,但也和父亲一样有着一种坚持到底的倔强。

我和父亲对弈,实力总存在无可逾越的差距。只能在父亲让去车、马、炮三子后,我才有获胜的机会。每次输棋后,沮丧的我,总听到父亲的那句“再接再厉”。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练习太少,经验不足吗?其实,当时父亲并没有告诉我失败的真正原因。

统帅一盘棋子,走出五花八门的阵法着实不易,一个不经意的疏漏,往往整盘棋都毁于一旦。在之后与父亲的对弈中,许多次的大意失误中,我终于体会到这一点。一盘棋,并不仅仅是一盘棋。有时候,一盘棋仿佛便是一段人生。

象棋中曾犯下无数次失误,用父亲的话说我可以悔棋,可在人生中犯下的失误却无法重来。

初三那年,我所经历过了一个巨大失误。如同象棋中马失前蹄一样,我失去了一个料想的结局。中考的失误,我如同失去了一枚重要棋子,手足无措,无所释然。后来,辗转流离的我,却在异地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不再沉浸于过去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悲观之中。人生如棋,失误难免会有,既然无法悔棋,不想输棋,下出每一步的人生之棋前,就必须认真,谨慎地走好。

棋品如人品,父亲曾对我说,下棋下得好,不一定其人品有多好。管中窥豹,棋中也能窥人,心态毛躁,出棋不慎,往往做人时也不能做到谨慎周全,在经历一番风雨的我,才能品味其中深意,人生和生活也就需要这种以小见大的人生哲理吧。如今学业繁重,难以再像过去一样和父亲下一盘象棋,但仍希望在人生以后的无数次对弈中,我能以谨慎着子。

下一盘象棋,品百味人生。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7

一些人拿到大的橘子会嫌它酸,拿到小橘子又会嫌它小,另一些人拿到大橘子会庆幸很大,拿到小橘子会庆幸很甜。因此产生了一种悲观者和一种乐观者。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两种人,比如说隔壁大婶,她的孩子很健康,人长得也好看,就是成绩差了一点。她就天天抱怨自己的孩子笨,什么都学不会。但是还有一个人,自己的孩子成绩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体质不好。她的妈妈就天天抱怨自己的孩子体质差。而另一种人,如果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长得好看,但不聪明,他很庆幸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如果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体质不好就会庆幸自己的孩子很聪明。

还有一个例子,一种自己家的孩子又矮又胖,就天天抱怨自己的孩子又矮又胖,别人的孩子又高又瘦。另一种人的孩子又高又瘦,就天天抱怨自己的孩子太高太瘦别人家的的孩子矮矮胖胖的多可爱。而另一种人如果拥有又矮又胖的孩子就会庆幸自己的孩子可爱。如果拥有又高又瘦的孩子就会庆幸自己的孩子很高。

在名人中也有这种事例,比如说一些明星已经很好看了,但还是不满意,老是去整容,最后毁容了才后悔。一些明星虽然很丑被网友吐槽最丑明星,但依然很乐观没有整容的想法。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一切。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8

“真是的,怎么这么久啊!”“我还赶着上班呢!”……抱怨的声音在我身后连绵不断地如潮水般向前涌来,排队买地铁票的人也越来越多;周围一阵不耐烦的嘈杂声,乱轰轰地,真叫人心神不宁。

天气原本并不热,此刻却有细密的汗珠不断地在额头冒出。我虽并不赶时间,却也逐渐捺不住性子,看了一眼我前方的老人,她个头并不高,又佝偻着背,愈发显的矮小。素色的衣服整洁干净地穿在身上,左臂挂着一个花布小包,头上已布满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很深,皮肤蜡黄,因着急而渗出的汗滴从额角悄悄探出。

我又回头看了看身后长龙般的队伍——两旁皆如此,一些排得已经比较靠前的人,不愿意再去旁边更长的队伍重新排队,只好无奈地继续等待着。而一些更后面的人,因迟迟未见队伍有向前挪动的迹象,于是干脆去了旁边人看起来少些的队伍。

于是我上前走到离老人更近一些的地方,轻声问到:“奶奶您好!您看后面的人都等着急了,您能快些吗?”老人蜡黄的脸上稍稍泛起红晕,不好意思地冲我点了点头,继而又转过身去,用她粗糙的手指点击着显示屏。

又过了一会儿,老人还是没有挪动半步,于是,我又一次上前,问道:“奶奶您需要帮忙吗?”她转过身来,原本暗淡的眸子里竟散发出一丝光芒与感动。“那真是太谢谢你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点击不对。”我问好奶奶要去的地方,又飞快地在屏幕上点击着,没一会儿便将地铁票连同找零一并递给了老人。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身后排队的那些本在谩骂抱怨的人解脱一般充满喜悦的叹息声,抑或是欢呼声。

生怕老人在硕大的地铁站迷了路,我便陪她一同进站。询问后得知,老人想要去看望住在城市那一头的儿子,可许久未出远门的她,竟忘记了如何买票,这才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老人不停地向我表示着歉意,我忙说:“没关系!大家都不着急。”

在那块并不大的屏幕里,我看见了社会的冷漠。他们若是真的很着急,为什么不上前瞧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队伍停滞不前呢?他们口中所说的关爱老人,难道仅仅是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吗?为什么看见了似乎需要帮助的老人,却没有一个成年人走出来呢?

那屏幕反射出来的,仅仅是复杂的社会中人性黑暗处的其中之一罢了。作为青少年,我们何尝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点击屏幕,消除黑暗呢?相信有了越来越多点击的手指,未来只会更加美好与光明。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9

1、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2、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3、人生如戏,角色早就定了,有人永远是打手,有人永远挨打。

4、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5、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千年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过度积累。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荣耀在这里走向了负面。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重负,轻松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有历史的荣耀、文明的光泽。

6、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7、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8、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9、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 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10、不断的设定起点,不断的突破围城,不断的提醒自己你有一个更精彩的生命。

11、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友情的孤儿。

12、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13、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14、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定的幅度,最终决定著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著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

15、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16、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17、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错看成文明。

18、空虚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际,枉然的雄伟雄伟到了永远。

19、这些天我已经领悟了太多的沙漠和废墟,太多的寺庙和洞窟,都是一样,让我闪躲,让我谛听,让我发呆。 我读过很多解释它们的规范文本,但一走到它们眼前就觉得全然不对。写得并不错,但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好像只能感觉,无法概括。一经概括,感受立即受损,而且往往损及灵魂。

20、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这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刘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得清清楚楚。

21、如果大车必然要倒,妄图去扶持反而是一种骚扰;如果历史无意于罗马,励精图治反而是一种反动。

22、清淡交友,在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呢?未必经常相聚,未必海誓山盟,未必成群结队,未必书函频频。但偶尔一见,却满眼亲切,纵挥手而别,亦衣带留痕。

23、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愿,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24、我发现,在哪里,历史和地理在进行着频繁的转换:互相仇恨的历史变成互相仇恨的根源,于是,可怕的空间又变成了可怕的时间,继续延绵。

25、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26、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27、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看你最后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

28、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

29、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纪录、乐于重温、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30、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 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 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31、那是另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仅仅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

32、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33、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34、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35、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

36、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37、喜欢一个人,是看到了他的优点;爱一个人,是包容了他的缺点。——喜欢,是一种心情;爱,是一种感情。

38、沿途的风景,我只能边走边忘。

39、第一,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 第二,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 第三,一旦名誉受诬,基本不要在意。 第四,更高一层修炼,排除"名执""我执"。 第五,面对他人受诬,应该仗义执言。

40、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41、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42、爱一个人,就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和他一起成长,在人生最后的岁月一同凋零。在google上输入"故事",可以得到113000000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44900000条结果。可见,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43、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 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44、任何文明的洞窟,不管躲有多少实物,冠有多少美名总有一个开启它的小小钥匙孔。中华文明的钥孔,叫君子。

45、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住日月。

46、有很多历史悲剧,站远一看,都成了历史幽默。

47、灾难确实能净化人,而且,能净化好多人。

48、传说和感悟中,或许存在着比实物证据更大的真实。传说有不真实的外貌,但既然能与不同时空无数传说者的感俉对应起来,也就有了某种深层真实,实物证据有真实的外貌,但世界万事衍化为各种实物形态,的过程实在隐伏着大量的随机和错位。

49、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

50、归去来兮。家乡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生命可以是五尺之躯,也可以是万里苍原。

51、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52、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53、历史留下了太多交融的缝隙,让一切冠冕堂皇的对仗,都成了自欺欺人的表面文章。

54、文化最容易琐碎又最不应该琐碎,最习惯于讲究又最应该警惕讲究。

55、喜欢一个人,在一起时会很开心;爱一个人,在一起时会莫名的失落。喜欢一个人,永远是欢乐;爱一个人,你会常常流泪。喜欢一个人,当你想起他会微微一笑;爱一个人,当你想起他会对着天空发呆。喜欢一个人,是看到了他的优点;爱一个人,是包容了他的缺点。——喜欢,是一种心情;爱,是一种感情。

56、以空求实,无异于以假求真。

57、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

58、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重要。

59、人间的多数灾难,表面出自恶,实际出自爱。

60、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 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 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 就是对美的祭奠。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10

1、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2、为什么把择定终身的职责,交给半懂不懂的年岁;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误地出现在早已收获过的荒原?

3、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4、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5、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6、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

7、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时间会把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

8、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9、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对晤。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人生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无。

10、人们在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呼吁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示的画面过于狞厉露骨、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人生的况味。

11、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 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12、有在中年树起独立的桅杆,扬起高高的白帆,唱出响亮的歌声,才会有好风为你鼓劲,群鸥为你引路,找到一个个都在欢迎你的安静港湾,供你细细选择。

13、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只见塔心是一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夕阳西下,朔风凛列,整的塔群十分凄凉。

14、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15、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

16、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17、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的多。

18、自然的最美处, 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 难于框范的'部分。

19、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20、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剥除了道义逻辑的生命力的比赛,不该苛求。 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专门与牛过不去,只因它特别忠厚。

21、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22、有时候,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办法。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23、这些天我已经领悟了太多的沙漠和废墟,太多的寺庙和洞窟,都是一样,让我闪躲,让我谛听,让我发呆。 我读过很多解释它们的规范文本,但一走到它们眼前就觉得全然不对。写得并不错,但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出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好像只能感觉,无法概括。一经概括,感受立即受损,而且往往损及灵魂。

24、中国文化从来离不开社会灾难。我借清初和清末的民族主义激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思维灾难,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借渤海国的兴亡来讨论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联;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灾难与个体人格的关联;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就应如何救助愚昧的灾难,借山西商人来讨论文化就应如何来救助贫困的灾难。

25、如果大车必然要倒,妄图去扶持反而是一种骚扰;如果历史无意于罗马,励精图治反而是一种反动。

26、思念中的一切都比现实美丽。

27、在信息远未畅通的年代,遥远的距离是一层厚厚的遮盖。现在遮盖揭开了,才发现远年的账本竟如此怪诞。怪诞中也包含着常理:给人带来麻烦的人,很可能正在承受着远比别人严重的灾难,但人们总习惯把麻烦的制造者看得过于强悍。

28、文化最容易琐碎又最不应该琐碎,最习惯于讲究又最应该警惕讲究。

29、一种延绵的诚实使过失上升为高贵。

30、囚禁在象牙塔里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

31、没有对象的咆哮可能更其响亮,没有年代的街道盛得下全部故事,空虚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际,枉然的雄伟雄伟到了永远。

32、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33、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34、辽阔的华夏大地从根子上所浸润的是一种散落的农业文明,城市的出现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非农业社会运动,因此是这块土地的反叛物。这种本质对立,使城市命中注定会遇到很多麻烦。从一时一地看,城市远比农村优越;但从更广阔的视野上看,中国的农村要强大得多。

35、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36、恳切安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冷静 。

37、任何义无反顾的承受,都来自于对另一方面的不能承受。

38、忘记中年可能是人生最惨重的损失。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人生搏斗深沉成雍容华贵,沉重的社会责任已经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常常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只有此刻才全然和谐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39、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40、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对晤。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人生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无。

41、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42、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43、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辉煌,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

44、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45、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46、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人类最悲壮的脚步,则以白骨为路标。

47、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48、一切危难都是从兴高采烈开始的。当兴高采烈成为一种群体约定,那就谁也不准醒来,谁也不能停步。

49、中国文人在整体上倾向于历史体验,既迷醉于感同身受的历史幻想,又迷醉于匹夫有责的责任,只可惜历史太长,步子太慢,循环太多,经常同意反复,不能不满心徒叹无奈,满嘴陈词滥调。产生于罗马的兴亡感慨不会重蹈中国文人的吟咏老套,不会终结于白发渔樵、废殿碧苔、老月青山。

50、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51、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 无所求 的性质,一旦有所求, 求 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 ,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52、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53、别再为错过了什么而懊悔。你错过的人和事,别人才有机会遇见,别人错过了,你才有机会拥有。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54、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定的幅度,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着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

55、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

56、在我短暂的生命中,在许多生命中的某个瞬间,是那么轻微的一句言语,在多年后在来细细的咀嚼,我依然觉得是那么温心和甜蜜。

57、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

58、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辉煌,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

59、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其实恰恰是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尊重。

60、儒家学说没有设立人格神,却设立了人格理想,那就是君子。

61、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62、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长眠在一处。

63、不被过度热情或过度愤恨所扭曲,才是大文明的大气象。

64、黑暗的成果是愚昧,愚昧的行动是迫害,迫害的对象是智者,因此,佛罗伦萨的黎明分外灿烂。

65、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的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66、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蹋。

67、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68、流浪者的本性:不在乎脚下,只在乎远方。

69、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70、灾难的最后恶果,是人格崩溃;崩溃的第一标志,是损毁他人。

流浪地球专业评价


虽然这部电影的影评已经烂大街了,各种分析的都有,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够看中这一篇。流浪地球,很多人都看了,也还有人没有看,那么它的表现力和小说,还有《三体》来讲怎么样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流浪地球专业评价吧。

众所周知,电影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看了原著,很吃惊的是,这居然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三万字篇幅)。电影只是从原著中选择了一个时间片段地球利用木星引力(引力弹弓)获得加速度,以便飞离太阳系。而电影中表现的内容,在原著中其实是没有的,换而言之,导演与编剧(大刘本人)借用了原著,讲了一个新的故事。对于一些原教旨小说粉丝来说,这是篡改,但于我而言,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

电影设定的背景是在未来,由于太阳不稳定,将出现氦闪导致强烈的辐射会摧毁地球,因此地球上的联合政府(就是联合国的加强版)决定建造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飞离太阳系,经历停止自转、加速、流浪、减速、进入半人马座比邻星轨道成为新行星这样五个阶段,历时2500年,一百代人。电影开头的十几分钟,就将太阳氦闪风险、联合政府建造行星发动机、全球抗议风潮、地球停转导致的海啸摧毁城市等事件背景做了介绍。男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身为空间站的宇航员)离开地球执行任务十七年,即将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但是木星突然的引力异常导致地球发生剧烈地震,大量的发动机出现故障,使得地球过于靠近木星,即将到达洛希极限,会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撕碎。于是地球上派出数量庞大的救援队去不同的行星发动机进行修复工作。男主角刘启带着妹妹偶然之间就卷入了救援队伍,历经千难万险,去修复发动机。然而地球距离木星过近,空间站上的人工智能判断地球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启动了另外一个备用计划,带着30万颗受精卵,一亿颗农作物种子,记录人类文明全部知识的存储器,自己飞向目的地。就在希望变成绝望之际,地球上的救援队想出一个点燃木星大气,推动地球远离的办法。众志成城,在众多救援队的帮助下,他们点燃了发动机,制造了6500公里高的火焰,但是还差最后一点。最终,宇航员操纵空间站牺牲自己,成为点燃巨大火焰的那根火柴。

有评论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对于以前只了解《珊瑚岛上的死光》,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一代人,我相信这应该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起点。

好的科幻电影,要有好的背景设定,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好的银幕展现。《流浪地球》基本上实现了上述条件。导演做了一个一百年的编年史设定,作为故事的基础背景(好的幻想作品,无论是科幻如《银河帝国》,还是奇幻如《冰与火之歌》、《魔戒》,都创造出一个历史或者世界作为背景)。与美国式科幻片的区别在于,《流浪地球》并不是一个孤单英雄救世界的故事,而且一群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亲情,寄托了对家的热爱。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要放在正月初一的原因(电影中开头和结尾都呼应了大年初一这个时点)。电影的特效非常出色,开头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耸立,展示出人类的力量。大量的道具设定很用心,无论是车辆、武器还是地下城的社会生活用品。对于被手撕鬼子、各类现代武器穿越过去的神剧摧残视觉的观众来说,至少是算得上严谨与认真。

然而本剧还是有不足,不少评论说演员演技生硬,情节突兀,不符合逻辑以及背景设定缺乏依据等等(最近豆瓣打分事件引发的网络热评就不说了,可以自行关注)。我觉得首先,科幻片不是纪录片,不是科教片,科学基础是讲故事的依据,不是故事的核心。如果只讨论科学上的可能性,那么《2012》是不会发生的,《星际穿越》中也不会在高维空间中影响过去(因果律)。另外,原先拍出来的版本长达4小时,有近一半的内容在正式上映的版本里被剪掉,导致情节上有脱节。(关于被剪部分,网上已经有很详细的评论)

如果把这些删减的部分补回来,那么电影更解决原著的设定思想。而原著展现的场景,并不是一个脉脉温情的世界,而是充满冷酷与嘲讽。比如说地球停转带来的海啸,导致一半的人死亡(电影里只是用了一个画面通过抽签进入地下城,暗含了那些没有通过抽签的人,面临什么命运)。比如原著中,主角的父亲很平淡地和母亲分手,又复合(电影里直接让母亲得绝症,直接带来父子冲突)。比如原著中地球需要经历几次绕日轨道运行进行加速(这个设定是合理的),而在远日点和近日点,幸存人类的歇斯底里。比如后来在预期的时点,太阳并没有发生氦闪,于是出现叛乱,叛军企图把地球开回原先的轨道。联合政府为了不毁灭地球,被迫投降。而叛军让俘虏们暴露在严寒的冰面上冻死。就在此时,太阳氦闪了。这最后的一幕,真是充满讽刺意味的闹剧。那句让人类保持理性,真是一种奢望,电影里是人工智能MOSS说的,但在原著中,是联合政府最后的领导人说的。大刘的作品,似乎充满这种冷酷或者说对人性的冷静判断,包括《三体》。(三体中圣母心的优柔寡断导致人类失败,就是例证。插一句《三体》大结局,太阳系被二维化,绝对是无以伦比的震撼)

然而这样的冷,并不符合观众的期望,我们总想看到希望,毕竟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有了希望,人类还有光明。关注人类的命运,这也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

在地球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英雄去救援。在电影的设定里,派出了三十万支队伍,进行饱和式救援。主角所在的救援队,也并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这里有大段删减的内容,从设定来看,是地面存在的叛军袭击了很多救援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派出那么多队伍去救援)在没有出现的场景,是各地的无名英雄修复了这些发动机。在最后的春节十二响场景中,也是幸存的各国救援队聚集一起推动点火撞针。我能想到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面临文明生存还是毁灭的时候,做出共同的努力。这里没有高呼让人类庆祝自己独立日的领导,没有等最后一秒大喊mission pleted的帅哥(插一句,MI4里面那核弹都砸到纪念碑了,居然还没爆炸,完全是扯淡,人家都应该是空爆,这样威力大)。

有人在讨论,中国崛起后给世界带来什么价值观。应该不是买买买,不是吃吃吃。而本片传递的这种精神,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注解。

全片中最感动的桥段,是MOSS在全球发动机修复后,却不得不广播,地球失去脱离木星引力的机会,劝大家珍惜最后的两个小时,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我忍不住想起《泰坦尼克号》中,巨轮沉没前最后时刻,滞留在船上的人与自己的爱人拥抱在一起,平静地告别世界。我想,《流浪地球》能够打动观众,绝对不是靠肾上腺素刺激,而是发自人内心的亲情。

作为科幻片,难免有被批评的bug。太阳氦闪就不说了,目前我们的太阳还能稳定,如果没有意外,还能活几十亿年(大概人类文明灭亡了,它还在),不过既然是科幻片,最基本的设定必然是一种小概率的可能性。比如《星际穿越》中的全球农作物枯死,比如《2012》中地壳板块异常运动。片中最大的争议恐怕是按木星的洛希极限,是不足以撕碎地球,而且木星的引力异常,也很突然。其实靠近木星的时候导致发动机受损,以至于地球过于靠近木星,这样就很合理了。距离木星过近,会有撞击危险,而且地球的大气层被木星引力破坏,地球也会变成死球,无论如何也要脱离。点燃木星的氢气,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尽管点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社会性中的人性 ——评小说《流浪地球》中的山彬加代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社会性动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