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教师是一面镜子读后感

教师是一面镜子读后感

人性的一面镜子 ——评小说《流浪地球》。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所讲的情节观看后让人不断地回味!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人性的一面镜子 ——评小说《流浪地球》,带给大家。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人性的一面镜子
——评小说《流浪地球》
高一13班 董信善
在人的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流浪地球》爆了。很不幸,我目前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但我有幸拜读了小说原著。虽然人物塑造上大相径庭,但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及其深刻的主题,仍触动了我的内心。
小说中对于“我”的爸爸的描写篇幅很少,却把人物塑造得很形象生动。
当看到爸爸对妈妈说,他爱上了我的老师,并打算离开“我们”时,让人感觉他很渣。但妈妈却一点也不在乎。当人的生命都很难保证时,当逃亡的欲望压倒一切时,原有情感真的会消失,但,这就是真正的人性,人性中总是充满自私、贪婪与欲望。当求生的欲望极其强烈时,情感就像赌徒在盯着收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上口的水一样吧。
这就是真正的人性,卑微而又自私。
当看到父亲在行动中牺牲时,我的心又仿佛被重重揪了一下。父亲诚然有着人性所固有的自私,却也不乏大爱。父亲虽然心怀小家,但他却也心怀“大家”。他为了人类的事业而牺牲了。他的死不仅是没有痛苦的,还是光荣的。正如小说中所说:“人类将自豪地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这就是人性,人性的纯真与伟大,坚守与忠诚。
这就是真正的人性,伟大而无私。

而小说的高潮部分,不禁让我扼腕长叹——当发生叛乱时,地球派的五千人自守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他们本可以战斗到最后,但他们选择投降,因为他们怕战斗伤害他们的家园,他们可爱的地球。
但他们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直到牺牲,因为他们坚信“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但讽刺的是,当他们死亡的那刻,太阳氦闪爆发了。“岸上的十几万人呆住了,似乎同海面上那些人一样,冻成了一片僵硬的岩石。”而“海面上最后的地球派仍稳稳地站着,仿佛五千多尊雕像……”
这就是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性。在这个世界上,有亮必有暗,有黑必有白,有善必有恶,有伟大必有卑微,有自私必有无私,而《流浪的地球》恰若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人性的样子——光明与黑暗共存。
点评:
对于《流浪地球》而言,视觉的震撼当首推电影,而给人心灵带来更大震撼的,自然是小说中对于复杂人性的表现。人性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好坏标签,如小说中的“父亲”;人性也从来没有所谓的非黑即白,如小说中的地球派与反对派。这是一篇深入思考后的读书随笔。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神探亨特张》观后感:一面雪亮而沉重的镜子


《神探亨特张》观后感:一面雪亮而沉重的镜子

看电影的时候心情一直很沉重,看完电影反到一身轻松,我非常珍视这样独特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很美,因为它真实。如果说电影是面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那么《神探亨特张》无疑是其中雪亮而沉重的一面,你甚至不敢直视它反射出的刺眼光芒。

《神探亨特张》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北京海淀分局双榆派出所警察张慧领的工作和生活故事。影片的叙事琐碎而庞杂,大都在讲老张和他的兄弟们碰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小偷小骗。别小看这些个小偷小骗的角色,他们个个真实、饱满,有血有肉,因为你走到街上随时随地都能碰到这样的人。影片并没有在道德制高点上直接批判他们,反而揭示了他们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为了生存而做出错误选择的无奈。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贾樟柯的《小武》。叙事方面,有人觉得不紧凑,我反而觉得这样更贴近生活纷繁芜杂的本质。当然,片中好几个抒情段落节奏略慢这也是事实。总的来说,瑕不掩瑜,看完整部电影让人直呼痛快!

在很多电影中,北京大都以光鲜亮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示人,而《神探亨特张》则将这一形象撕得粉碎。看过北京申奥宣传片再来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会认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环境脏、社会乱、治安差,整个北京感觉就是一个城乡结合部,但就是这样真实的脏乱差反而使得电影很美。很多在北京生活工作过的朋友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更加的感同身受一些。天永远是灰蒙蒙的,马路上永远充斥着车水马龙并伴随着刺耳的喇叭声,大街上永远熙熙攘攘一片片乱糟糟,公交车站等车的人永远像一窝马蜂有个影评人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交车窗就像橱窗,里面陈列着一块块形容枯槁面、若死灰的生肉

影片中的许多场景非常生动,俯拾即是。其中一个场景是小贩们前脚在马路上贴小广告,环卫工人们后脚就在不停地清理小广告;另一个场景是老张和同事正在路边停着车,一个小伙就从车窗外扔进几张名片,一看全是色情小广告。等等等等,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大部分观众都能会心一笑。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忧虑和焦躁当大部分人的不高兴被高群书准确捕捉并放大到银幕上的时候,观众们心里一定很高兴,很痛快。

影片后半部分,在老张调出的监控录像中,一位无良司机反复碾压一4岁幼童并致其死亡。这是影片中最为残忍和震撼人心的一幕,这位司机反复碾压的不仅是无辜的、出来找妈妈的幼童,他反复碾压的更是中国人的良心。看着这样的画面,嗓子哑哑的,叫不出声;鼻子酸酸的,却哭不出来。我们只能和回家前的老张一样,把自己的脸揉搓成笑着的样子。(观后感 )如果这个时候给我们的观众来个采访和特写的话,我想大部分观众的表情会和影片中老张一样,充满着疲惫、沉重和无奈,深深的无奈。影片中一个小偷问老张,社会上那些个缺了大德的人多了去了你怎么不管,老张回答,那些人我管不了,可你只要在我的辖区做违法的事情我就管死你!面对残酷的社会,面对苍白的生活,我们也只有拿出管死自己的勇气,才敢挺直腰杆直面惨淡的人生。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社会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高群书在大量倾倒负能量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担当。片中老张感慨自己眼睛睁着的时候几乎都在接受负能量,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但老张也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有阴暗的地儿,也有阳光的地儿。影片在北京漫天飘舞的大雪中结束,但在观众心里,新一轮的太阳已经准备升起了。老高,高!

影片在怎么拍方面不怎么地,但在拍什么这个方面力拔千钧抛开那些个手持摄影、画面晃动、焦点乱跑等等技术细节不谈,敢把美丽但虚伪的画皮撕开给人看,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台湾金马奖把最佳影片给了《神探亨特张》,我再次竖起我的大拇指!

这是一部折射社会现实的电影,它浑身上下都充斥着正大光明的能量,为这样的好电影,特别是为这样的国产好电影叫好!喝彩!

脆弱中的坚强 ——评电影《流浪地球》


脆弱中的坚强
——评电影《流浪地球》
高一2班 崔向远
“人类这个物种,脆弱得可悲可鄙,又坚强得可敬可畏。”
——priest 《残次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幽兰的负离子光柱照亮冰封雪飘、千疮百孔的昔日家园,随地球流浪的,还有人类的心。希望,成了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
时代浪尖上的人类为了生存,赌上三十五亿人的性命和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家园,孤注一掷地冲向比邻星。浩淼的星空是危险,亦是希望。
行星发动机大量损毁,就连地球也不可控地被引向肢解的终点。脆弱的人类为了生存的希望全副武装,再无资本可做赌注。
每个人身上都担上了沉重的使命,渺小的碳基生命奔走在茫茫雪域,机车咆哮嘶吼着,发疯般地穿过倒塌的高楼悬崖,带上死去亲朋的亡魂,不曾停留在同伴瞬间冰冻的尸体旁哭泣,也许是火石的光生生锻出了铁石心肠。当“杭州地下城”毁灭,当苏拉威西喷出幽兰的光柱,为了达到拯救地球的目的,投入极多人力、物力、财力,即使是浪费、牺牲也在所不辞的“饱和式救援”让在影院中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主角命运,心情正跌宕起伏的我们明白——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时代浪尖上。

可这从一开始也许就是个可鄙的阴谋。让冰冷的声音宣告努力的徒劳,不得已时“火种”才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意料之中的,脆弱的人类集体崩溃了。可面对未知的茫茫宇宙,谁又能说这个自私的计划有错呢?
然而,依然有一群顽强挺立在时代浪尖上,不足两米的碳基躯体叫嚣着要点燃木星。他们逆流活生生的人类——
人类是有感情的,以沸腾的热血点燃希望的星星之火——没有人帮助,就做彼此的前胸和后脊!他冲锋陷阵,他对抗程序,她感召群众……几个人各专所长,渐渐地,更多人加入进来——火,越燃越旺。他们脸上早就布满血污,可还是笑得那么开心——他们有希望。
火苗蹿得老高——不止他们这一族,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是英雄。可是,转折陡生——火焰不够高。

空间站——
“你知道加加林时代为什么不让带酒上太空吗?”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真是一种奢望。”
他将自己燃烧,如飞蛾扑火,给这把希望之火添上最后一把柴。可敬,可畏。
冲击波将地球推离木星,“流浪地球”计划重新启动,载着时代浪尖上可悲可鄙又可敬可畏的人类,奔向四光年外未知而充满希望的崭新家园。
希望在碳基生命的胸膛中重生。
点评:
《流浪地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特色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群体英雄:拯救地球的是一群人,是不同种族的人。而这篇观影评论正是立足于这一点所作的论述。全文围绕“希望”展开,将可悲可鄙脆弱中可敬可畏的坚强剖析得极为细致。文章写作的视野非常开阔。

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 ——评电影《流浪地球》


田文一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电影。影片讲述的是在未来地球原理太阳系,进入地下城生活。刘启带着他的妹妹偷偷离开地下城。因为刘启违法交通规则进了拘留所。又因为刘启的一拳打在墙上,造成了拘留所塌陷,影响到了发射器,而后木星要撞击地球了,刘启和一行人通过自己和他爸爸的协作,成功让撞击模型的冲击力反冲,让地球远离木星。
影片是由刘慈欣编剧、郭帆导演的。电影的开头先回忆了主人公小时候,然后又回到现在,尔后又引出了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最后,地球又开始了几百年的流浪计划,让我们又在后面的情节中展开了幻想和期待。
这部电影的某一些场景采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非常深刻地刻画出了主人公刘启和他妹妹的心理。比如他们在上海的金贸大厦,刘启的爷爷为了提前让队伍早点到达目的地,牺牲自己时,刘启和他妹妹非常悲痛。
电影就是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刘启和他妹妹失去爷爷时,那种悲痛伤心、绝望的情感。这个场景令人十分感动,唏嘘不已。
我认为这一部科幻片,是我国有史以来做的最成功的科幻片,他的科幻的程度既达到了科幻片应有的效果,又不是太过于夸张。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呈现出一种科幻、高科技的风格。但是这部电影的内在,又有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是一部令人意味深长的科幻电影。

眼眸中的瑰色星海 ——评电影《流浪地球》人物韩朵朵


眼眸中的瑰色星海
——评电影《流浪地球》人物韩朵朵
高一1班 康文珂
“戴上这个还能吹泡泡糖吗?”
“户口,你有没有在听我讲话?”
孩子气的问题接踵而来。虽然《流浪地球》的影片时长近两个小时,其间不断被科幻的场景和丰富的想象所震撼,可每次回想,脑海中铺天盖地是她的笑靥。她清清的眼眸里,是亿万星辰共舞,是无数烟火摇曳。
澄澈的眸光流转,纯真的笑容透着天真的皎洁。她有着初中生该有的可爱模样:穿着中国特色的校服,嚼着泡泡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让我探究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她的圆脸上——即使是在人心慌乱、不见春阳的逃逸岁月,在这个天空与人心都是灰蒙蒙的时代,孩子们的眼睛里依旧是晴空万里。是韩朵朵的一双眼眸,是孩子们的纯真眼眸,燃着一个时代一个行星的希望之火。孩子梦一般的眼睛,是一个时代的朝阳。希望,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其实,每一部作品中都应该有孩子的存在——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所有的问题都能变得简单;从孩子的心理去感触,简单的世界又变得细腻;从孩子的眼睛眺望,才能看见一整个世界。
当收养并抚养自己长大的爷爷韩子昂在高楼之下牺牲,她声嘶力竭地哭喊,向着牺牲的爷爷呐喊,向着逃逸时代呐喊,向着太阳呐喊……可她盈盈的泪水啊,再也不会折射出只有在太阳下才闪现的七彩的光彩。在一个孩子的泪光里,折射出一个世界的伤痛和悲苦,这是《流浪地球》中逃逸时代共有的悲伤。
在回家与运送火石的岔路口徘徊,是选择奔向地下城里的家,还是毅然奔赴“战场”,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孩子身上可贵的人性无疑是任何一个时代中最珍贵的东西。地球与木星就要相撞,在全人类陷入无尽的悲哀与绝望中时,是在绝望中与家人拥抱,还是飞蛾一般扑向那看似根本不存在的火光?她也曾挣扎着说要回家,也曾问自己为什么做那么多无意义的挣扎,也曾怨恨过没能救爷爷的救援队的王磊队长,这本就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自私。可痛苦的挣扎之后,她的目光投向似乎毫无希望的前方——最纯粹的人类便是孩子了吧!韩朵朵的选择就象征着复杂人性中最可贵的那一部分——不熄灭希望的火焰,我们一心向前。

孩子的眼睛里看见希望的火焰几欲熄灭,残存微弱的火星,便会站起来向世界呐喊,要让全世界都听到,要让太阳和木星都听到,要让遥遥无期的整个宇宙都听到——这,正是我们,是可敬可畏又可歌可泣的人类,是生生不息永不低头的人类文明永葆绿色的芽!
我跌入她的灿然星眸,在浩瀚星海中,看见一整个世界的模样,瞥见一个宇宙的烂漫。
是谁的眼眸盈满瑰色星海?
点评:
小孩子说出的话更真实,不经修饰的美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最平凡的韩朵朵身上被赋予了最珍贵的也是最平凡的生存权,在韩朵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灾难中人类的渺茫希望。本文没有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人物性格上,而是透过人物言行,剖析了人物灵魂深处更为厚重和深沉的悲凉与不屈。

流浪地球观后感,科幻的旅程,“流浪”的地球


科幻的旅程,“流浪”的地球

博罗中学高二(21)班 赵文慧

指导老师 温海峰

在刚过去的新年中,我在新年的第十分钟坐进了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流浪地球,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很多的思考,所以我用笔记录下来。

总的来说,如果100分满分的话,我可以给这部电影99分,不给满分的原因是电影就像作文,在中国一篇作文给满分,其本身就是对这个题材的不尊重,毕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品味电影的内容,首先能让我贯穿这部电影感觉到的一个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作为支配地球唯一的一种生物,我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与地球不可分割,地球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就是包括不管是男女老少,贫困富贵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建成的,没有全人类的空前团结,相互协调,是不可能将井然有序的将行星发动机以相同的规格修建在相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个思考,假如哪天真的在现实中,太阳真的急速老化,要吞没地球,人类达到电影所说的空前团结,会不会愿意接受联合的国家组织或个人,这是我无法解开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法干涉的,只有灾难发生的那一天,事实才能给我们答案,我选择相信一起都是命运安排好的,我们终究只是五维空间中事件可能性的一个分叉,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实践。

但是从这个问题上可以衍射出的一个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全人类团结?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完全团结?我总结了全人类不团结的几个基本原因,能源空间,宗教信仰。但我感到讽刺的发现若灾难发生,在灭顶之灾下的人类,如果还因为这些问题而产生分歧,彼此内斗,到最后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会有争赢的那个奖品,这是一场注定没有意义的没有胜利的竞争,除了给对手带来打击之外,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斗争的一方终究会灭亡。

想到这我不禁要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放下恨与妒忌,放下歧视与分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人类共同进步呢?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哲学性思想推动人类发展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人类团结攻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人类科技进步的道路上而不是在彼此斗争上,尽快张洼更多的智慧和科技,当灾难发生时,没准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那就不会有人带着遗憾离去,不会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不用靠抽签的方式进入地下城,去获得庇护,我只是一个高二的学生,思想境界比我高的人大有人在,这些道理会有比我懂得更透彻的人,我只希望这些人能产生影响,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一个贯穿整部电影的支线剧情,就是航天员刘培强和他儿子刘启之间的父子感情,因为我本人是一个和父亲关系十分冷漠的人,所以我在他们之间看到了我和我父亲的影子,刘培强为了人类,放弃了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时光,常年不能和儿子相见,使得他们自己产生了误会甚至是仇恨,其实以观众第三人称的角度,会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很好解决,有一个能为人类做贡献的父亲应该是每一个儿子的骄傲,我们会很理所当然的觉得刘启应该理解并支持他父亲的工作,并引以为傲,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角度去感受,没有父亲的儿子和没有儿子的父亲都是人间的悲剧,当这种悲剧发生在无辜的自己身上,谁都会产生抱怨,为什么不是别人的父亲而是我的父亲,我想刘启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最后,得知父亲将牺牲自己保全全人类的刘启,也许是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以及对父亲的不舍,依然哭的十分悲痛,再多的仇恨都抵不过父子之间的血肉情,在现实的生活中,看到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得到更广阔的空间,不要等真正失去的时候才感到惋惜。

然后就是我对火种计划的思考,其实流浪地球计划的本身,就是延续人类文明,在这一点上,火种计划和流浪地球计划看似并不矛盾,但是其实我觉得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真正想延续的是什么?人类文明这个概念太大了,更深入一点,有人可能认为是人类的科学成果,人类的生命,但其实我觉得都不是,真正该得到延续的是人类的感情,刘培强在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希望这是我和我儿子的最后一次团聚,为了地球,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看到这里,我觉得流浪地球计划真正想要保护的不是这个行星地球,而是地球上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才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它想保护亲人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过年团聚的亲情,这才是流浪地球真正的意义。如果最终真的放弃了地球,执行了火种计划,等人类到达了新的家园,靠受精卵大量繁殖出的没有情感的人类,他们没有父母,他们只有人类保存自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那么人类的延续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把它看作是一种延续又不如说是一个文明没落了和一个新的文明的觉醒,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希望与大家分享,另外,这部作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光论其品质,绝对不输好莱坞大片,他会给你一种很陌生的感觉,你之前不会在这种水平的特效下看到那么多的中国汉字以及其他中国元素,中国地名等。

流浪地球观后感

八十班 韩晴

有一道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问:这堵墙是什么?——是死亡。

在发现未来400年内,太阳内部将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地球也将被摧毁时,人们做出了人类史上最大胆的计划——让地球去流浪。这个时代,对死亡的恐惧似乎已经刻进了每个孩子的心底,深入了整个人类的灵魂,而正是这种刻入骨髓,深入灵魂深处的恐惧,推动着人类离开太阳系,到宇宙中去流浪。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

“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 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处是归途,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时是归期。太阳的氦闪是流浪地球的主导线还是一次契机?如果人类不能带着地球去流浪,那,何处又是居住地?流浪啊流浪,流浪的是地球还是人类,是人类还是地球?

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处是归途,又何时是归期?流浪啊流浪,既是流浪又何是因由,又如何停止?流浪地球,流浪啊流浪,流浪的是地球还是人类,是人心还是人性?

有一道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如今这堵墙究竟是什么?

流浪地球专业评价


虽然这部电影的影评已经烂大街了,各种分析的都有,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够看中这一篇。流浪地球,很多人都看了,也还有人没有看,那么它的表现力和小说,还有《三体》来讲怎么样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流浪地球专业评价吧。

众所周知,电影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看了原著,很吃惊的是,这居然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三万字篇幅)。电影只是从原著中选择了一个时间片段地球利用木星引力(引力弹弓)获得加速度,以便飞离太阳系。而电影中表现的内容,在原著中其实是没有的,换而言之,导演与编剧(大刘本人)借用了原著,讲了一个新的故事。对于一些原教旨小说粉丝来说,这是篡改,但于我而言,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

电影设定的背景是在未来,由于太阳不稳定,将出现氦闪导致强烈的辐射会摧毁地球,因此地球上的联合政府(就是联合国的加强版)决定建造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飞离太阳系,经历停止自转、加速、流浪、减速、进入半人马座比邻星轨道成为新行星这样五个阶段,历时2500年,一百代人。电影开头的十几分钟,就将太阳氦闪风险、联合政府建造行星发动机、全球抗议风潮、地球停转导致的海啸摧毁城市等事件背景做了介绍。男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身为空间站的宇航员)离开地球执行任务十七年,即将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但是木星突然的引力异常导致地球发生剧烈地震,大量的发动机出现故障,使得地球过于靠近木星,即将到达洛希极限,会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撕碎。于是地球上派出数量庞大的救援队去不同的行星发动机进行修复工作。男主角刘启带着妹妹偶然之间就卷入了救援队伍,历经千难万险,去修复发动机。然而地球距离木星过近,空间站上的人工智能判断地球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启动了另外一个备用计划,带着30万颗受精卵,一亿颗农作物种子,记录人类文明全部知识的存储器,自己飞向目的地。就在希望变成绝望之际,地球上的救援队想出一个点燃木星大气,推动地球远离的办法。众志成城,在众多救援队的帮助下,他们点燃了发动机,制造了6500公里高的火焰,但是还差最后一点。最终,宇航员操纵空间站牺牲自己,成为点燃巨大火焰的那根火柴。

有评论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对于以前只了解《珊瑚岛上的死光》,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一代人,我相信这应该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起点。

好的科幻电影,要有好的背景设定,有一个好的故事,以及好的银幕展现。《流浪地球》基本上实现了上述条件。导演做了一个一百年的编年史设定,作为故事的基础背景(好的幻想作品,无论是科幻如《银河帝国》,还是奇幻如《冰与火之歌》、《魔戒》,都创造出一个历史或者世界作为背景)。与美国式科幻片的区别在于,《流浪地球》并不是一个孤单英雄救世界的故事,而且一群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亲情,寄托了对家的热爱。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要放在正月初一的原因(电影中开头和结尾都呼应了大年初一这个时点)。电影的特效非常出色,开头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耸立,展示出人类的力量。大量的道具设定很用心,无论是车辆、武器还是地下城的社会生活用品。对于被手撕鬼子、各类现代武器穿越过去的神剧摧残视觉的观众来说,至少是算得上严谨与认真。

然而本剧还是有不足,不少评论说演员演技生硬,情节突兀,不符合逻辑以及背景设定缺乏依据等等(最近豆瓣打分事件引发的网络热评就不说了,可以自行关注)。我觉得首先,科幻片不是纪录片,不是科教片,科学基础是讲故事的依据,不是故事的核心。如果只讨论科学上的可能性,那么《2012》是不会发生的,《星际穿越》中也不会在高维空间中影响过去(因果律)。另外,原先拍出来的版本长达4小时,有近一半的内容在正式上映的版本里被剪掉,导致情节上有脱节。(关于被剪部分,网上已经有很详细的评论)

如果把这些删减的部分补回来,那么电影更解决原著的设定思想。而原著展现的场景,并不是一个脉脉温情的世界,而是充满冷酷与嘲讽。比如说地球停转带来的海啸,导致一半的人死亡(电影里只是用了一个画面通过抽签进入地下城,暗含了那些没有通过抽签的人,面临什么命运)。比如原著中,主角的父亲很平淡地和母亲分手,又复合(电影里直接让母亲得绝症,直接带来父子冲突)。比如原著中地球需要经历几次绕日轨道运行进行加速(这个设定是合理的),而在远日点和近日点,幸存人类的歇斯底里。比如后来在预期的时点,太阳并没有发生氦闪,于是出现叛乱,叛军企图把地球开回原先的轨道。联合政府为了不毁灭地球,被迫投降。而叛军让俘虏们暴露在严寒的冰面上冻死。就在此时,太阳氦闪了。这最后的一幕,真是充满讽刺意味的闹剧。那句让人类保持理性,真是一种奢望,电影里是人工智能MOSS说的,但在原著中,是联合政府最后的领导人说的。大刘的作品,似乎充满这种冷酷或者说对人性的冷静判断,包括《三体》。(三体中圣母心的优柔寡断导致人类失败,就是例证。插一句《三体》大结局,太阳系被二维化,绝对是无以伦比的震撼)

然而这样的冷,并不符合观众的期望,我们总想看到希望,毕竟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有了希望,人类还有光明。关注人类的命运,这也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

在地球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英雄去救援。在电影的设定里,派出了三十万支队伍,进行饱和式救援。主角所在的救援队,也并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这里有大段删减的内容,从设定来看,是地面存在的叛军袭击了很多救援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派出那么多队伍去救援)在没有出现的场景,是各地的无名英雄修复了这些发动机。在最后的春节十二响场景中,也是幸存的各国救援队聚集一起推动点火撞针。我能想到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面临文明生存还是毁灭的时候,做出共同的努力。这里没有高呼让人类庆祝自己独立日的领导,没有等最后一秒大喊mission pleted的帅哥(插一句,MI4里面那核弹都砸到纪念碑了,居然还没爆炸,完全是扯淡,人家都应该是空爆,这样威力大)。

有人在讨论,中国崛起后给世界带来什么价值观。应该不是买买买,不是吃吃吃。而本片传递的这种精神,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注解。

全片中最感动的桥段,是MOSS在全球发动机修复后,却不得不广播,地球失去脱离木星引力的机会,劝大家珍惜最后的两个小时,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我忍不住想起《泰坦尼克号》中,巨轮沉没前最后时刻,滞留在船上的人与自己的爱人拥抱在一起,平静地告别世界。我想,《流浪地球》能够打动观众,绝对不是靠肾上腺素刺激,而是发自人内心的亲情。

作为科幻片,难免有被批评的bug。太阳氦闪就不说了,目前我们的太阳还能稳定,如果没有意外,还能活几十亿年(大概人类文明灭亡了,它还在),不过既然是科幻片,最基本的设定必然是一种小概率的可能性。比如《星际穿越》中的全球农作物枯死,比如《2012》中地壳板块异常运动。片中最大的争议恐怕是按木星的洛希极限,是不足以撕碎地球,而且木星的引力异常,也很突然。其实靠近木星的时候导致发动机受损,以至于地球过于靠近木星,这样就很合理了。距离木星过近,会有撞击危险,而且地球的大气层被木星引力破坏,地球也会变成死球,无论如何也要脱离。点燃木星的氢气,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尽管点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喜欢《人性的一面镜子 ——评小说《流浪地球》》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是一面镜子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