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绘本的读书笔记

绘本的读书笔记

我的二本学生读书笔记。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我的二本学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又看完了一本书,我在不知选择何种目标的时候锁定了广告满天飞的《我的二本学生》(下称《二本生》)。我几乎在阅读器的锁屏、微信读书、其他网页都见过这本书的推荐,既然出版商愿意砸这样大的价钱宣传一本纪实作品,说明一定是一本不错的书。事实上,这本书确实没有令我失望。

《二本生》的作者是一位从教十三年的高校教师。黄灯是一名90年代国企员工下岗潮中成功转型的教师。下岗后重返校园,再次深造后走上了“读研读博教本科”的固定流程。

这位研究文学的教师并没有幸运地进入高等院校的第一梯队从事专业教学,二是参与大学语文等的公共课程教学工作。就好像我在应届毕业求职时非本专业工作不找的追求一样,黄灯也难免意难平——她因为不能讲授专业课而迷茫和灰心,时常在羡慕同窗时畅想生活的另一番图景。

在日常教学的写作练习中,黄灯看到了一篇满是倾诉之言的《文章》,渐渐释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照亮”了她内心忽略的角落,瓦解了内心的偏见,并在对学生们的观照中,找到自我的升华。由此,黄灯展开了不断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黄灯将学生群体当中毕业后的发展进行横纵的对比——这同样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横向对比的范围涵盖了公共课交流过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导师指导的学生、当班主任时教导的学生。在学生发展去向中,对人生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量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个就是个人的选择。

黄灯接触的每一批学生几乎都会产生或早或晚的分野,但是随着逐渐加快的时代节奏,这种分野的出现也随之加快。有的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而产生巨大的局限,从而限制自身的发展。

自身家庭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学生,不论在升学还是就业方面,都会获得或多或少或隐性或实在的加持。一些学生要么没有抓住机遇,要么因为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局限,甚至两方面与其他衣食无忧的同学产生了云泥之别,在别人生活趋于稳定的时候依然为了生存疲于奔命。

更让人感慨的是纵向的对比,黄灯不仅对他从教以来更早一些的学生与新进的学生进行了境况的对比,还把自己的本科同学与现在的学生做了比较。作者任教的高效不仅经历了从专科院校升级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她本人更是亲历了上世纪大学生工作包分配的历史。

这造就了新世代和上一代高校学生截然不同的校园氛围,他们不愁生存。高校引入市场化运作后,学生在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拼杀后迅速第加入了就业的争夺。工作包分配的制度取消了是幸事也是不幸。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市场严重饱和,国家是不可能负担得过来的。看了那部分的内容,我问我爸,我的大学老师,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也是通过分配得到教职的。爸爸说九十年代以前都是那样的。

我不禁有些羡慕那个年代找工作的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就能获得安安稳稳的生活。除了这方面的差异,黄灯不少八零后的学生赶在广深房价没有狂飙之前的红利消失之前迅速购置房产,握紧了迅速升值的资产。

而后来的九零年代初到中期出生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幸运,除了一些家境殷实的学生依靠父母的支持获得房产后,其他大多会因为房子掣肘。

作者正是在时代这样的嬗变下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也描绘了时代更替的夹缝中两代老百姓求生存的众生相,令人深思,也令人叹息。这本书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大人去读,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任佳)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215本读书笔记的故事


在80岁老人芦仁的书桌上,几本书、一摞读书笔记,码得整整齐齐,一个十六开的小册子在其中格外醒目。封面由三行错落有致的秀丽小楷写就——我的人生感悟/芦仁/2017年5月3日。

这是一篇演讲稿。前段时间,莱州市双语学校校长邀请他给初一、初二两个级部的学生做个演讲,芦仁很重视,早早就准备好了。演讲内容主要是他读书的经验,以及对孩子们的建议与期望。这将是芦仁第5次为双语学校的学生做演讲。孩子们喜欢听老人讲他的读书故事,更让孩子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的,是在演讲前欣赏老人的读书笔记展览。

大大小小、年代不一的笔记本摆满60多平米的会议室。每一页上都写满了字、画满了画,1957年到2017年,整整60年,215本读书笔记记录了老人读书生涯的点点滴滴。在这个更多人选择不看书,只做“拇指族”的年代,这样的展览让人深感震撼。

老师们也喜欢芦仁来给孩子们上课,“芦老师讲得生动,接地气,孩子们大受教育。”该校团委副书记王晓云说。听闻芦仁最近在山东省妇联主办的“山东省最美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首届“山东省十大最美书香家庭”,该校教师李永节不住地说:“实至名归,的确是实至名归。”作为老人的书友,她非常了解芦仁。

芦仁之所以会数次在该校办读书笔记展览,正是源自8年前与这位双语学校首席语文教师的相遇。

2009年10月,“芦仁读书笔记展览”在莱州市图书馆展出。恰逢周末,李永节去图书馆看书,不经意路过展室,看到那按年代排列的蔚为壮观的笔记本,顿生感慨:“这人得有多爱读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李永节有处处皆教育的敏感,她想到应该邀请芦仁去学校做展览,让学生们看看一个人爱读书是一辈子的乐事,启发学生走上爱读书、读好书的正途,这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期的孩子大有裨益。

她当即向芦仁发出邀请,向来做事低调的芦仁觉得这只是私人之约,自己去做展览将要面对一个学校,没敢答应。不过从此俩人成了要好的书友,他介绍莱州城里藏书家、爱书友人给她认识,相识越久,李永节对芦仁的敬佩之情越深。

20xx年,双语学校校方听闻芦仁的事迹,发出邀请,李永节班上的孩子终于见到了老师常常挂在嘴边上的那位视读书如三餐的老人,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读书笔记,教室里沸腾了,原来,这不是传说。

以书会友

虽然已是80高龄,芦仁依旧时常像年轻人一样一路小跑着赶公交车,去淘书,去会书友。在车上,芦仁时常会遇到陌生人向他打招呼:“芦仁老师,我是您的粉丝,我看过您的展览。”芦仁就笑:“我不是老师呀,我是一名地下工作者。”

这不是玩笑,在1997年退休之前,芦仁有40年的地下工作经历,他是一名采矿高级工程师。

对于嗜爱读书的芦仁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如鱼儿游进了大海。每天早上4点,芦仁准时起床,用冷水擦浴身体后,搬个马扎坐阳台上,一天的读书生活就此开始。不开灯,怕影响老伴睡觉,就着晨光,刚刚好。边读边写,遇到自己觉得妙极的、自己暂时不理解的,都一笔一画地记下来。

一直读读写写到6点左右,吃罢早饭,就蹬上自行车或赶公交车逛莱州城去了,或是淘书,或是去图书馆,或是去书店,或是会书友……身上必定斜挎着一个大书包,里面是他的“文房四宝”——笔记本、圆珠笔、老花镜、水杯。

中午准时回家,跟老伴聊聊天,共享午餐,小睡一会儿,起床又出发了。

“我都80岁了,想读的书太多,得珍惜时间。”芦仁把自己的书房戏称“惜时斋”。

正式的书房,其实是没有的。卧室、客厅、阳台,只要有书有笔的地方,就算是他的书房了。芦仁跟老伴住在一套建筑面积仅76平米的小房子里。他说,这已足够,“读书不需要讲条件”。

小区门口有人丢弃了两块木板,芦仁捡回来擦洗干净,就变成了他的流动书桌了。在有些逼仄的房间里,不管坐哪儿,把木板搁到腿上,就能读书、写笔记了。

生活经历造就了芦仁随处随时能静心读书的能力和习惯。“年轻时,一天到晚在井下工作,好不容易爬上来了,就那幺点儿时间,再讲条件就别读书了。”那时的读书笔记,大多是在井口写成的。

作为一名矿业工作者,芦仁说自己:“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退休前,全家人跟着他走了4个省,换了6个矿,搬了27次家。长期漂泊的经历,让芦仁觉得,书有的读就好,不需要拥有。虽然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他家的藏书并不多,仅2000余册,更多的来自图书馆、书店以及书友。

临近离休,工作调动到莱州,芦仁说,这实在是一大幸事。一是这里气候宜人,适宜养老,二是在这里结识了众多嗜书如饭的同道中人,“向人家学习,受益匪浅。”比如97岁的退休校长孙京希;藏书6000余册、家里就像一间图书馆的88岁老人姜兰园……不去图书馆时,芦仁就去这些师长家里看书、讨教,“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活字典’。”

也有比他年轻的,比如莱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办公室主任李波,就是一位颇让芦仁感到自豪的忘年交。

如果有谁喜欢看他的读书笔记,芦仁必定会拿出其中最厚、最大的一本来介绍,这是2007年他和李波相识次日,李波送给他的。扉页上写着赠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无需媒人;今生能幸遇芦老,不怕三生无知音。

两人相识这幺多年,互送的笔记本不计其数,双方都物尽其用,写满了读书笔记,并精心保存着。互送笔记本,这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交友方式,在当下已显得老土,但在这两位读书人看来,却是他们纯洁友谊的象征。

两人经常见面,两杯清茶,两把椅子,促膝长谈,无需酒肉。聊的都是自己最近读的书,有什幺收获。

李波以前也结识过不少书友,但见到芦仁时还是被“惊艳”到了。“看老人写的那些读书笔记,其中透露出的毅力、认真、专注,让人不得不敬佩。”李波说,“在文字这条路上,能有这样一位老者同行,感觉很自豪。有了同行者,互相鼓励,互相促进,要比一个人独行幸福得多。”

《圣本笃》的读书笔记


由品德之门进入圣殿,然后将静默和默想铺于地面. 地面之上我们可以搭建起聆听天主的能力. 第三步诚实面对自己时, 我们爬上了谦逊之梯、来到顶端. 这里就是庇护之所,圣本笃认为在这个地方可以无恐无惧、全心爱主. 从他对团体的观点, 他是如何让全心爱主成为可能的.

一、 【你归类到那个团体】

人们轻易的称自己属于某某团体, 是这个时代独特的现象.

人们总是先看到自己, 觉得自己最重要, 仿佛【我】是独立的个体, 只以特定的方式与他人连结. 于是, 我们这些独立自主的个体精挑细选, 只加入少数几种特定的组织, 像是运动俱乐部等等. 除了这些, 大部分人选择只在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小圈子里打转加入大团体的人则越来越少.

我们面临着一个【我就是圣殿】的险境.

圣本笃提了什么建议,协助人们脱离【我就是圣殿】这条走不通的死巷,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真正的团体.

二、 【仆人也要学习如何在团体里生活】

寻求圣殿的这股趋势,不仅存在于追求属灵生命的心灵中,也存在于使用电子仪器的人心中。

在最近一次与佛法道场的比丘们的对话中,我们提到了团体的共同生活.道场主持说,有为数可观的人来找他,希望能够独居;他们并不想和其他比丘同住,只想立即展开独居生活。他向这些人指出,佛陀有许多关于群体生活以及如何与人共处的领悟;圣本笃本身也对隐居生活有类似的热诚;他在学生时期离开罗马,到山区的一座山洞里隐居,追寻天主。虽然会规允许修士们过着隐居般的独居生活,却针对那些【曾在修院里受了长期训练,以超越修道生活的初步热忱的人,圣本笃似乎从自己年轻时的过错中学到了教训,当我们努力的想达成纯净心灵这个伟大的隐修目标时与其它人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学到更多关于自己的事。唯有当我们学到这些事情,才可以只靠天主恩宠的祝佑,便能单人匹马的攻打肉情和恶念】。

圣本笃的誓愿是寻求与他人共居,所谓的隐修生活,则包含【共有】和【独身】。

圣本笃的团体生活必须承诺【服从】【保持恒心】【与他人共居】---亦即对隐修团体的终生服从。

恒心愿----在于帮助修士【避免这山看那山、吃碗内、望碗外】的诱惑。圣本笃对从这一省吃到那一省,在不同的会院处做客三两天的【瓢泊修士】极度不认同。

【圣本笃很清楚,一个人不一定要固守在一个稳定的地点,但一定要在一个稳定的团体中,才能培养精神生活。】

他对灵性的观察以与他人互动为核心,这点在会规中也俯拾皆是。因为他知道这是洞察灵性时最困难的一部分。

在团体生活中被要求做不可能的事情时该如何回应、关于不准绝罚、关于不仅要对会父表个示听命,弟兄间也能彼此服从,他规定如下--

【彼此争先服从,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但也该求别人的利益;彼此以纯洁的手足之情相敬相爱;敬畏天主,真诚而谦逊的敬爱会父;爱基督于万有之上。愿他引领我们众人,一齐到达永生】

和其他人单纯的走在同一条路上,就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环,而恒心愿也就是以一生参与一个特定团体的誓约。

有恒心的共同生活是关键的一步,那么和共居的人们交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了。交谈对真正的团体来说有其必要性,即便圣本笃要求以静默为生活背景;真诚深刻的交谈依旧是灵性生活不可或缺的。圣本笃很严谨的看待无益的闲话,他更相当清楚有益言谈的必要。

三、 有益的言谈或肤浅的对话

不论是帮助人们处理婚姻或是工作纠纷,我发现有益的交谈几乎和维持团体的关系一样重要。

人们发觉,描述心里的事总是很困难,而在心里建立一个能够表达自己的安全地带也很重要。

有益的对话需要的不仅是良好的说话技巧,还有理解的聆听。事实上,禁止开口是有益言谈的必然结果---这是真正的团体生活,也是人们想变好的必然条件。

有益的言谈虽然不易捉摸, 但得到它的方式其实很简单【人们只需要更有勇气的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而已】

圣本笃想建立一个人们可以在其中表现自己个性的团体, 而非各人主义. 各人主义只是我行我素、忽略其他人; 各性则是以你独特的贡献影响团体生活, 即使那是他人难以接受的贡献. 例如批评. 圣本笃非常鼓励有益的交谈. 他说【我们所以主张召集所有的人来开会,是因为,上主往往把那最好的启示给年纪最轻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无关紧要,即使是最年幼的, 也应该鼓励他有所奉献.

现代社会里, 已经看得到有人开始特意地以一些新方法, 推展类似这样的团体生活, 这真是令人精神一振的现象. 读书会最近再度受到大众的青睐, 小型的团体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分享有益的对话; 业余运动会的数量不断增加, 而运动也不仅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绝不让任何一个人落在后头】,他们为此自豪。他们不是一直向前跑,而是往回跑,去接那些落后的人。

有一个俱乐部的成员之一,过去曾担任社会服务的指导人,他发表了一篇经验谈,【他相信跑步时,人人平等,而这个俱乐部犹如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会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想法、成绩和失落。】

这再一次说明了,有益的交谈只发生在当人们以这样的想法为前提,并以单纯的方式落实它的时候。

这样的前提与单纯的方式,为圣本笃的团体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做事方法,这套方法一定要是众人一致同意的,没有一致同意的办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对话;鼓励有益的对话能维护团体生活,而设立规则---则能确保对话确实是有益的。人们知道可以期待什么,以及别人对他们的期待又是什么;所以恒心愿及对话设定了人们对团体生活的特定期待,而他们也将因此维持高水准的、有益的对话。

这是本不错的书,值得大家一看。

骆驼祥子初二学生读书笔记600字


《骆驼祥子》是一部从人的视角描写老北京的小说。语言贴近自然,朴实而生动,让人禁不住喜欢上了这本书。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骆驼祥子初二学生读书笔记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骆驼祥子初二学生读书笔记600字篇1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书村网)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骆驼祥子初二学生读书笔记600字篇2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骆驼祥子初二学生读书笔记600字篇3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范本。

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伤心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场。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不过就算他坚持了,在残酷的社会中,他又有几成的把握能买到一辆洋车,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几乎为0的把握。唉!我们的社会啊!

《圣本笃》读书笔记


由品德之门进入圣殿,然后将静默和默想铺于地面. 地面之上我们可以搭建起聆听天主的能力. 第三步诚实面对自己时, 我们爬上了谦逊之梯、来到顶端. 这里就是庇护之所,圣本笃认为在这个地方可以无恐无惧、全心爱主. 从他对团体的观点, 他是如何让全心爱主成为可能的.

一、 【你归类到那个团体】

人们轻易的称自己属于某某团体, 是这个时代独特的现象.

人们总是先看到自己, 觉得自己最重要, 仿佛【我】是独立的个体, 只以特定的方式与他人连结. 于是, 我们这些独立自主的个体精挑细选, 只加入少数几种特定的组织, 像是运动俱乐部等等. 除了这些, 大部分人选择只在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小圈子里打转加入大团体的人则越来越少.

我们面临着一个【我就是圣殿】的险境.

圣本笃提了什么建议,协助人们脱离【我就是圣殿】这条走不通的死巷,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真正的团体.

二、 【仆人也要学习如何在团体里生活】

寻求圣殿的这股趋势,不仅存在于追求属灵生命的心灵中,也存在于使用电子仪器的人心中。

在最近一次与佛法道场的比丘们的对话中,我们提到了团体的共同生活.道场主持说,有为数可观的人来找他,希望能够独居;他们并不想和其他比丘同住,只想立即展开独居生活。他向这些人指出,佛陀有许多关于群体生活以及如何与人共处的领悟;圣本笃本身也对隐居生活有类似的热诚;他在学生时期离开罗马,到山区的一座山洞里隐居,追寻天主。虽然会规允许修士们过着隐居般的独居生活,却针对那些【曾在修院里受了长期训练,以超越修道生活的初步热忱的人,圣本笃似乎从自己年轻时的过错中学到了教训,当我们努力的想达成纯净心灵这个伟大的隐修目标时与其它人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学到更多关于自己的事。唯有当我们学到这些事情,才可以只靠天主恩宠的祝佑,便能单人匹马的攻打肉情和恶念】。

圣本笃的誓愿是寻求与他人共居,所谓的隐修生活,则包含【共有】和【独身】。

圣本笃的团体生活必须承诺【服从】【保持恒心】【与他人共居】---亦即对隐修团体的终生服从。

恒心愿----在于帮助修士【避免这山看那山、吃碗内、望碗外】的诱惑。圣本笃对从这一省吃到那一省,在不同的会院处做客三两天的【瓢泊修士】极度不认同。

【圣本笃很清楚,一个人不一定要固守在一个稳定的地点,但一定要在一个稳定的团体中,才能培养精神生活。】

他对灵性的观察以与他人互动为核心,这点在会规中也俯拾皆是。因为他知道这是洞察灵性时最困难的一部分。

在团体生活中被要求做不可能的事情时该如何回应、关于不准绝罚、关于不仅要对会父表个示听命,弟兄间也能彼此服从,他规定如下--

【彼此争先服从,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但也该求别人的利益;彼此以纯洁的手足之情相敬相爱;敬畏天主,真诚而谦逊的敬爱会父;爱基督于万有之上。愿他引领我们众人,一齐到达永生】

和其他人单纯的走在同一条路上,就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环,而恒心愿也就是以一生参与一个特定团体的誓约。

有恒心的共同生活是关键的一步,那么和共居的人们交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了。交谈对真正的团体来说有其必要性,即便圣本笃要求以静默为生活背景;真诚深刻的交谈依旧是灵性生活不可或缺的。圣本笃很严谨的看待无益的闲话,他更相当清楚有益言谈的必要。

三、 有益的言谈或肤浅的对话

不论是帮助人们处理婚姻或是工作纠纷,我发现有益的交谈几乎和维持团体的关系一样重要。

人们发觉,描述心里的事总是很困难,而在心里建立一个能够表达自己的安全地带也很重要。

有益的对话需要的不仅是良好的说话技巧,还有理解的聆听。事实上,禁止开口是有益言谈的必然结果---这是真正的团体生活,也是人们想变好的必然条件。

有益的言谈虽然不易捉摸, 但得到它的方式其实很简单【人们只需要更有勇气的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而已】

圣本笃想建立一个人们可以在其中表现自己个性的团体, 而非各人主义. 各人主义只是我行我素、忽略其他人; 各性则是以你独特的贡献影响团体生活, 即使那是他人难以接受的贡献. 例如批评. 圣本笃非常鼓励有益的交谈. 他说【我们所以主张召集所有的人来开会,是因为,上主往往把那最好的启示给年纪最轻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无关紧要,即使是最年幼的, 也应该鼓励他有所奉献.

现代社会里, 已经看得到有人开始特意地以一些新方法, 推展类似这样的团体生活, 这真是令人精神一振的现象. 读书会最近再度受到大众的青睐, 小型的团体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分享有益的对话; 业余运动会的数量不断增加, 而运动也不仅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绝不让任何一个人落在后头】,他们为此自豪。他们不是一直向前跑,而是往回跑,去接那些落后的人。

有一个俱乐部的成员之一,过去曾担任社会服务的指导人,他发表了一篇经验谈,【他相信跑步时,人人平等,而这个俱乐部犹如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会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想法、成绩和失落。】

这再一次说明了,有益的交谈只发生在当人们以这样的想法为前提,并以单纯的方式落实它的时候。

这样的前提与单纯的方式,为圣本笃的团体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做事方法,这套方法一定要是众人一致同意的,没有一致同意的办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对话;鼓励有益的对话能维护团体生活,而设立规则---则能确保对话确实是有益的。人们知道可以期待什么,以及别人对他们的期待又是什么;所以恒心愿及对话设定了人们对团体生活的特定期待,而他们也将因此维持高水准的、有益的对话。

这是本不错的书,值得大家一看。




《二月》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

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

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一节成功的活动设计,不仅能教会幼儿许多本领,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成功,那么如何设计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在我们选择一节活动时,选材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教者有过硬的教学能力。

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集锦


读后感大全专题“二年级读书笔记”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 篇1

这回,我看的是《格林童话》这本书,这书里的`故事让我体会到里面的美好和悲惨,其中就包括灰姑娘这个故事。可怜的灰姑娘在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去世了,要不然早就当上王后了。

可是在他妈妈去世后,她的爸爸又娶了一位后妈,后妈有两个女儿,她们专门欺负灰姑娘,所以灰姑娘每次被欺负,都跑到妈妈坟前哭诉。在她妈妈上有一只小鸟,每次都听她哭诉,小鸟终于开口说话了:“我会满足你的愿望,有困难就来找我。”说完,它就飞走了。

一次,有个王子要选妻子,而且要连开三天的舞会。那只小鸟给灰姑娘带来了三件衣服和三双漂亮的舞鞋。每次她来参加舞会,王子只和她跳舞。就在第三个晚上,当灰姑娘想溜走的时候,她的鞋被柏油粘住了。

这是王子的计谋。后来王子拿着鞋到灰姑娘家里找,找到了灰姑娘,他们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这篇故事让我知道好人就有好的结果,坏人就会遭到报应。

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 篇2

书名《快乐学习的55个秘诀》之《上学时人生的大事》

步入小学后发现孩子仍然沉浸在幼儿园的状态没有走出来,所以选出这本书中有针对性的文章让孩子阅读,从而更能帮助孩子理解上学的意义和目的,从态度上得以转变学习的消极心理,把学习视为快乐的。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让孩子知道了长大是自然规律,,大孩子就要做大孩子要做的事情,成为小学生之后能学到很多知识,获得自己需要的能量。要想站到山顶看到好的景色,那就到学校好好学习,汲取上山所需要的能量吧!读完后,我问朱朱有什么感想。孩子就简单地说:“妈,我发现我爱读书了!”听了这话,我真的好高兴,同时也希望这是孩子的心理真实的想法,这说明通过阅读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你能获得无穷的能量。

即使不写读书笔记,我也要和孩子坚持每天的都市40分钟左右,但我发现很多课本上刚刚学习的字换了个地方孩子就不知道谁是谁了。虽然我也给孩子写在纸上让他复习过,但好像有许多字是按照顺序记下来的,一旦换了地方就犹豫不决。这样读书时句子就连贯不下来。许多字见了好多次也不认识,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于是,今天我选择了不选文章阅读,而是把学过的字和常见的字写在单个纸片上让孩子加深印象,真正的去认识它们,而不是像背诗一样知其音而不知其形。通过这40分钟,无论字的顺序如何打乱,她都能读出来。所以希望明天读书的时候,他哪呢过一口读出来,提高阅读质量。以后我也会在阅读完之后找个轻快地方式让他来认字卡,从而来认识更多的汉字。

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 篇3

今天我读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寓言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这个寓言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张三的人,喜欢自作聪明,他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墙脚下,怕别人偷去,在墙脚下写下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这件事情被他的邻居王二发现了,王二把三百两银子挖了出来带回家,他怕张三怀疑是他偷的银子,就在墙脚处写下了“隔壁王二不曾偷”。

这个寓言故事中的张三和王二都非常愚蠢,他们都是自作聪明,想隐瞒一件事情反而露馅了。

二年级的学生读书笔记7

《木偶奇遇记》讲的是老木匠杰佩托刻了一个木偶皮诺乔,他总是让爸爸老木匠失望,他和朋友去了玩儿国,他淘气又爱撒谎。 我们不能学习他的淘气、撒谎、贪玩,不爱读书,好吃懒做。

我们要学习他后来为了找爸爸不怕苦、不怕累,学会了辛勤劳动,最后变成了真正的男孩。

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 篇4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童年》这本书,放下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不幸的、可怜的!阿廖沙受尽了人间的苦难,但他从不放弃,坚强地面对生活。想想我自己真觉得惭愧。

以前我总感觉到父母给我的物质生活不够好,也经常在心里抱怨,我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我喜欢音乐,为什么我没有一架好钢琴。我喜欢打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许多漂亮的衣服。我喜欢好吃的,为什么我不能天天吃“肯德基”……

当我读过了《童年》这本书后,我不再抱怨辛苦劳作的父母,而是在心里和阿廖沙作比较。与阿廖沙相比我出生在新社会,生长在祖国发展繁荣的时代,我能吃得饱,穿得暖,可以看动画片,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可以用电脑查资料……等等这些,我就比阿廖沙幸福多了。我还有对我关爱备至的父母,有无比宠爱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开心的!我想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中学生《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说完了忧虑,可以转入正题。我以为科学和艺术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使最强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以爱因斯坦为例,发表相对论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理学家;他做得很对。艺术家也当如此,我们才有望看到好文章。

依我之见,文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各种书本知识,这种文化我老婆是有的,所以她知道什么是太监。另一种是各种暧昧的共识,以及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气氛,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文化她没有,所以,她就不知道要说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太监。

我尤其不认识一个英文单词,叫做pervert,刚查完字典马上就忘。我劝大家也像我这样。在没忘掉之间,我知道是指一类人,害怕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鬼鬼祟祟的。这些人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有点变态。假如有个pervert站出来说:我就是个pervert,那他就不是个pervert。当且仅当一个人声称:我就不知道pervert是什么时,他才是个pervert。假如我说,我们这里有种pervert的气氛,好多人就是pervert,那我就犯了众怒。假如我说,我们这里没有pervert的气氛,也没有人是pervert,那恰恰说明我正是个pervert。所以,我就什么都不说了。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脱不了的噩梦。人声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以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古人说:食者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做不到,就成了人性的障碍。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觉得他主要想阐述的是自重,女性穿着要大方得体,也从男女平等角度上说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为举止应与身份符合。其中也说到西方年轻的小姐鲜有化妆,因为青春靓丽,中年人化淡妆,这样大家都漂亮。而中国年轻的女孩们化妆,而中老年人却破罐子破摔,这样使得差距更大。我们的民族还是应该采取些措施来组织这种马太效应的,无论你是贫富差距,还是精神方面的。

第二部分,王小波主要是写了他对小说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喜欢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时间来追求艺术。记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过最后我发现还是我在家里面写小说最适合我。他认为真正的好小说都是精心设计的,无论怎样去分析都是合理的。就如杜拉斯的《情人》,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无一不精。当然他也意识到一个人一辈子能写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就很不容易了,写一部好的小说是真的呕心沥血,并举了很多例子。很多人最优秀的作品就是成名作。还提及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一部好小说,有人说他的小说有些不正派,我觉得恐怕是这批读者的思想有些污点吧。我认为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小说这种虚构的文学艺术,能不能不要把意识形态,政治因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上去,只是单纯的去欣赏小说的本身,才是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再说到他对写作形式以及方法的不断求索,不创追求创新。在这里面王小波提到过很多次卡尔维诺,而且非常赞同他的不断改变和创新。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后面还提到了幽闭型小说,讽刺了这种小说一贯顾影自怜的风格,提倡大家从生活中学习,只有生活经历才能够让一个人成熟,才能让一个人写出来好的作品,期期艾艾的反倒让人生厌。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的天天搞得像心灵多么千疮百孔一样,真的让人很无语。又没有真的怎样,装给自己看,装给别人看,最终害得还是自己。最让人无语的还是一些人以把文学读者群体标准定低了,书中以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引发的争论为例。就像第一段说的,有些人可能不适合读一些书,是不是文学就不要发展,是有弱势群体,可是如果我们把弱势群体当作我们工作的标准,那文学还要发展吗?很多名著也都成了禁书了吧,难道我们还活在清朝吗?如果社会的一切领域都以弱势群体为标准,还谈发展干什么?这种谬论,不能看,看了真是够惹人生气。不过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的很多文化领域都没有层次,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只有两种,一种是从小孩子到老人都能接触的,另一种就是国内人都不能接触的(除了部分精英人士)。这样既容易误导不成熟人的价值取向,也不能够满足成熟理性的人深层次人的需求。思想的火花有碰撞才有创新,大家都一样,是不行的。

对于第三部分,我想说的话就多了。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发表在《演艺圈》上的,讨论的方面也比较多,像是格调、媚雅、电影内容,追星癫狂等等。属于狭隘文化范畴。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当属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了,我想,王小波如果还活在这个世界,会怎样看待现在的娱乐圈。所谓推己及人就是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从不同人的利益点出发,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增加相处双方理解,让大家更加宽容。事实证明这确实是极难实现的。先从电影说起,如《霸王别姬》《红高粱》等电影,都是挺好的片子,可是为什么这个剁了一根手指头,那个扒了一张皮,导演是和人体有仇吗?我明白这是一种表现方式,但是一定要这样吗?当然这和我国的人民有关,人家要求的是:让我笑吧,让我哭吧,让我感动吧,我们要求的却是让我受教育吧!从电影里读到什么还是靠观众自己的三观决定的。所以说片子的格调还是靠观众决定(前提当然是编剧和导演是认真的做了)。在《都市言情教育里的爱情》中王小波也说出了对待都市言情剧的态度,只能当作消遣,切忌推敲。这里面我还想提起推己及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发现我不太能看偶像剧了,偶尔看了几集也是把自己所有幼稚的东西,少女梦啊之类的全都翻出来,然后才能像个傻叉一样的让自己相信这狗血的剧情,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在这爱幻想,或者爱妄想的脑袋里一一成真了,也就相信了,可是看了几集之后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其实现在的偶像剧和一些言情剧就是把人的思维带入那一个圈子,观众就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我并不是在批判这些言情剧,毕竟给一些人梦想还是好的,如果没有一点调料,生活都是些现实的东西,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忍受的吧!就像有些人可能不需要理想,可是不能离了幻想妄想。当然我偶尔也会看一些神经质剧来放松一下自己。很多时候情绪是可以蒙蔽理智的,当然,这就是所谓理性中的感性。后面的明星与癫狂中会提到。我记得我小时候认为幼稚是个好词,甚至把之与单纯相等,现在想起来当时蠢的还真不轻,庆幸的是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个傻叉。可能现在我仍然是,那要等以后我才能知道。当然现在我可以理解我八岁的大侄女为什么鄙视我三岁的小侄女。接下来谈谈关于格调的问题,有时候我觉得我国人民对于某些方面还是较敏感的,就像《茶花女》在某些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妓女和一个坏东西的故事,还看什么看呀,把孩子带坏了。这就是放重点的问题。再说关于文体的事情,现在流行的是咆哮体,它还有羊羔体,凡客体,知音体等前辈。都只是一时笑料,还有一些网络红人,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的浮躁,人们需要可以娱乐的东西,需要有人和事物让自己崇拜或者嘲弄,所以这些就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不能批判什么,也不想批判什么,更没资格批判什么。也正如我们不能说偶像剧幼稚一样,因为有人需要它,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只是价值观的问题。说到人们对于娱乐的需要就要车上《明星与癫狂》了,我也相信大家其实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自己所做的事的性质,区别就是有人能控制住自己,放松后癫狂后该干什么干什么,有的人不能而已,事实上,大部分人还是属于前者的。大家都明白自己是消费者,所以明星癫狂是一种假象,可是大家是因为信仰缺失才会这样,找一个顺眼的人或者较为欣赏的人来追星,所以这又不算是个假象。我都被自己搞糊涂了。

第三部分扯的有些多,倒显得像个话痨,现在说第四部分,第四部分主要就是中西方的差异,但到这又不好直说,我挺佩服王小波的,什么都敢说,相比较,我可就太低级了,只能在心里嘀咕两句。有时候我都觉得很可笑,就像文中王小波楼下那个卖废纸的大爷,为了让纸重一点,浇水然后看着它发霉。门口弄得又脏又乱,臭气冲天,也只为了卖多一点钱。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在这样的事应该不会发生了,这可说不好,有可能同样的事还在发生,更不要说相同类型的事情了。有多少人在做对社会有大害,对自己有小利的事呢。偷电缆的人,生产质量极差的衣服,装作高档货出口骗取退税,货物运到国外再成船销毁的人。数不胜数了吧!退一步说,你就生产稍微好一点的货,卖了不也赚钱吗?可人家不这样想呀!再说说环境保护,本书中有一篇文章专门提及了环保问题,我在这里就把它和历史文化保护放在一起。书中说,除了脏一点乱一点,北京城和所有的美国城市都一样,现代建筑遍地都是,看不到北京的文化,欧洲的城市却能够让人一眼识别出来。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脏一点乱一点,为什么我们的比较脏比较乱,我们可以说北京城现在已经干净多了,但这是个洗脸和洗澡的问题,北京是我们的脸,我们现在把脸洗干净了,可是脖子上的灰怎么办?身上的又怎么办?身上脏了时间长了,心就脏了,上次在家里电解我们家的水,看完我都快受不了了,墨绿色的沉淀物,水全部黑了,都发臭了。是的,现在有卖净水机的,可是我们连破坏后修复的程度都没到,只是破坏后求自保,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吗?没错的话,多数小城市的垃圾还都是露天倾倒或者填埋吧。说白了,这是生活模式的问题,越是穷,越去损害长远利益,能过好才怪呢。现在很多人啊,他们眼中的利益就是钱,真是悲剧。

第四部分还包括两个类似专题的系列,一个是尊严,另一个是域外杂谈。在尊严系列中,我把中心放在君子、自重和责任上上,尊严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别人把你当成人,这个前提是你的尊重人家,其次就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人,做人该做的事,不做人不该做的事。事在人为啊。还有一个致命的因素就是中国人的自私,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很多人都只是在家或者在自己那狭小的圈子中负责任,所以在外面就毫无顾忌,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就比如很多的人家里都很干净,出了门的走廊都没法看。公共场合的卫生和秩序更是不能说。正是因为大家都逃避责任,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大家在别人的眼里就是那男的那女的怎样怎样,而我们也这样看别人,从没有人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大家不要对所谓的三聚氰胺奶,毒大米,瘦肉精别搞得像多恐慌似的,可能你就卖过假冒伪劣产品,我就卖过放了一年的枣,卖给人家结婚的人缝在被子里,寓意为枣生贵子,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极品。文中一直认为传统的君子观是有问题的,君子不言利、君子独善其身、君子动口不动手,如果是这样做君子的话,人就没办法活了,当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忍吗?算了,还是去死比较容易,君子是站在平等基础上的,权益是自己捍卫的,什么事情都要看情况。不过现在的人也没有这么傻,现在缺的是真君子,遇到事情能站出来的真君子。最后说域外杂谈系列,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盗贼、农场、中国餐馆。其实我认为《门前空地》《打工经历》应该划入域外杂谈中门前空地主要是通过不同民族地域的人对门前空地的利用来体现不同人的价值观,而《打工经历》中王小波他们却是闹了大笑话,那句你们是艺术家意思是干活就不像个干活样。这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和外国的社会分工和价值意识,我们不要求专业,有利益就行,那个中国雇主身上也能看出来。在域外杂谈中虽然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实则说的是两国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就拿房子来说,人家要求自然,我们要求现代化。在行上,人民快航便捷便宜服务态度好,我们国家的航空公司还是只会说,这个方面不归我管,你打电话给某某机构。还有着装方面,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大陆来的?盗贼疑问则是一种不明显的讽刺,一开始以为华人都有武功,不敢抢劫,后来却发现我们是个习惯于投降和顺从的群体,最后竟然有十二三岁的黑人小孩子去抢劫王小波,还好他不算糊涂。中国餐馆更是典型,大厨二厨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都直接的反映出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房子后面是垃圾堆,前面照旧是餐馆。我不想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那我该怎么讲呢?

我是一个中国人,爱党爱国爱人民。我敢保证这话一个字都不假,我们的国家经济是发展了,可是精神上呢,是有多贫瘠,很多人却不愿意面对现实,是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如果我们都想改变的话,也不是多么难的事吧!关于这篇读后感,还是看着目录完成的,有些还是查了一下书,所以觉得很愧疚。书中还有很多观点没有一一论述,只是挑了一部分,很多观点也仅代表个人想法,可能有些偏激有些还不够尖锐,本来想了好多,写到这却不知该怎么写了。对于王小波,我不知道该用喜欢、崇拜还是欣赏来形容。好像都不贴切,还是应该说他是我的精神标榜呢。喜欢王小波,有很多原因,除了在开始说的有趣、智慧之类的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因为他去过很多地方,懂得很多东西。我相信只有经历过不同生活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虽然他的人生短暂,却是精彩无比的。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过我有一点傻瓜,也有一点笨蛋,从某一方面说,我是个有点善良的傻瓜,而另一方面,我就是嘴皮子伤人的坏蛋。这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王小波的很多书都很有意思,包括剧本。他独特的黑色幽默让人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不忘思考,最欣赏的还是他的思想,甚至在《爱你等于爱生命》这种所谓情书中都有探讨很多问题,让我感到他真的是一个不断追求智慧的人。有人说他愤世嫉俗,崇洋媚外,我只能对此表示沉默。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争论的,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有些人连接受自己缺点的胸襟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虽然我们国家的领导团体还是理智的,无奈事务太多,慢慢来吧!我们更需要的是民众的觉醒。需要大家一起来改变。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最新的绘本读书笔记5篇


读后感大全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最新的绘本读书笔记,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基础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读完作品之后受益匪浅,对于作者作者有更深了解。回顾经典的书籍之后,选择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是十分明智的。

最新的绘本读书笔记【篇1】

“亲子阅读”的话题,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孩子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完整知识体系的构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阅读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事,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间更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就算工作再繁忙,父母也应该做到每天抽出十几分钟陪孩子读书。只要能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话我很赞同。

从刚开始一无所知、懵懵懂懂的接触绘本和绘本阅读教学,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操作,我发现绘本所涉及的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绘本所涵盖的哲理会不知不觉的铭刻于心,无论是施教的老师还是受教育的幼儿,都会从中学到许多人生哲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会更好的使用和学习我们的语言。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图画书对儿童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 ,正是这样的背景“绘本阅读”悄悄的进入了我们视线。通过绘本阅读课程,把孩子们带入了故事情境,用开放式的提问,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让孩子们在听听、看看、说说、画画中理解了故事情节,得到了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幼儿在这样幽默诙谐的提问下,心情自然非常舒畅愉悦,活动气氛也显的非常轻松自在。在运用幽默气氛提问时,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尽量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回答,并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幼儿的原有基础知识提问上还应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提问,对幼儿别出心裁的思路应给于肯定和引导,让幼儿在不断思考与想象中去理解绘本阅读,从而对绘本产生兴趣。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园领导为了教师能掌握绘本教学,对老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组织教师进行绘本展示、观摩研究课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教研学习及课堂教学实践,使我我从最初的对“绘本”非常模糊的认识到如今的知道绘本的含义、特点及教育意义,并对绘本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以往我们各领域的教学都是分开独立进行的,而绘本阅读中却蕴涵的不同领域的教育因素,是各个领域的整合教学。因此,在绘本教学时,不能只是让幼儿理解它的内容和含义,更要深层挖掘故事里的教育价值,以此为线索进行向其他领域知识的渗透和延伸。

绘本与其他读物最大的不同是它以画为生命线,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属品,而是运用画面讲述故事。因此在绘本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让孩子们通过观察画面中的形象,细节猜测绘本内容,以图片引出文字,再用简单的文字来补充图意,给予了孩子自主阅读的机会。并通过提出一些推理性、发散性、层次性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分析。设计一些开放式、猜想式、递进式提问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

最新的绘本读书笔记【篇2】

此次通过幼儿园组织的绘本阅读活动,有机会与孩子分享了父与子的意思沟通的快乐。因为工作原因,下班比较晚,每一次回到家里与孩子共同面对绘本时,已经是孩子的妈妈讲过一遍给孩子听了之后。也就是对于故事的大纲,孩子已经有了明晰的认知,而我每次都是没有全面了解故事流程的前提下,根据绘本的直观印象一页一页的向后推进。这样自然与孩子的母亲之前讲述的正统的故事细节产生了一定的出入。原先因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玩耍或者是看电视而有一定抵触情绪的孩子,看到爸爸讲的与自己所理解的故事细节有差异时,注意力马上就回到对他已经没有新鲜感的?绘本上来,而且开始试图纠正父亲的故事大纲亦或者是细节。这样争论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说服也随之开始。多数时候当然是以孩子的逻辑是正确的结论中结束相互之间的说服,同时也夸奖孩子聪明的赞美声中结束绘本阅读。

此番重复的看图说话,孩子也有兴致与父亲一起进行绘本阅读,家长也希望孩子多一份想象力和对于事物理解的拓展力。此种方法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否有帮助,虽然本人心里也没底,但是对于没有文字基础的孩子,通过直观的阅读图画来理解故事时,通过上述干扰让孩子认识到也可以有另外的逻辑解释同样的事或物的启发。虽然这是大人单方面的希望???

也希望通过每一个家长的感受心得,取长补短,彼此交流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故事。

最新的绘本读书笔记【篇3】

12月21日,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新建小学举行了“名班主任工作室系列活动之六——走进绘本世界 共享阅读乐趣”。新建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和一四班的家长朋友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一(4)班的马莺莺老师和孩子们展示绘本阅读《我爸爸》《我妈妈》,孩子们快乐地徜徉在绘本的世界里。马老师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引导孩子们走进绘本仔细观察,感受父母之爱的平凡与伟大。孩子们想象丰富,踊跃发言,精彩的课堂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接着李文静老师谈了自己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体会。她总结了绘本阅读教学的四点益处,一是帮助孩子学习语言;二是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三是让孩子从此爱上阅读; 四是帮助孩子健全人格。

五年级组的魏娜老师前段时间到陕西榆林参加了关于主题阅读的交流活动,她和大家交流了学习收获。 强调“语文主题学习”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在“主题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

最后,校长耿国莹强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带领孩子们海量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的绘本读书笔记【篇4】

绘本阅读,咱们家第一次接触这是在去年某个周末,宝爸去图书馆还书,我和墨宝去幼儿阅读室里读了一本《笨笨猪上学》,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绘本,里面精美的画面,一下就打动了我们,整个故事看下来觉得非常有意思。不久,我就购置了这套书,这套书里有《笨笨猪上学》、《笨笨猪打呼噜》、《小骡子找妈妈》、《一朵五彩的云》、《七只淘气的小鸡》、《春天的野餐会》、《天冷要盖屋》、《鸡妈妈孵鸭蛋》、《巧克力饼屋》、《老鼠换脑袋》这10个故事。这套书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非常引人入胜。

刚开始在阅读的时候,还只是当睡前故事。自从进行石幼这个大家庭,通过学校的班级借书,我们也把《笨笨猪上学》这套丛书作为家里的绘本进行阅读。现在每到睡觉前,田一墨小朋友就会主动的去挑选自己要阅读的书给到我,告诉我今天看这本,并每次都会要求我和他一起一字一句的指着标题读几遍,通过这个学期的坚持,墨宝了也会经常在书上发现自己认识的字,通常会很惊奇的喊到:妈妈妈妈,大、小、水、猪!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能让儿子能接触到更多更好的图书,通过学校的绘本借阅,咱们一起阅读了《小鸡球球藏猫猫》、《小鸡球球好朋友》、《阿立穿裤子》、《饥饿的毛毛虫》、《鼠小妞蒂娜种花》等,这些书中,墨宝最喜欢的有《小鸡球球》、《阿立穿裤子》、《饥饿的毛毛虫》,其中《饥饿的毛毛虫》墨宝小朋友回到家就要求我读了好多遍,星期六他自己还独立的给奶奶讲了一遍,通过这本书更加深了星期一到星期日一周的概念。但《鼠小妞蒂娜种花》这本书,讲了几遍下来小朋友都没有感觉,我自己都觉得讲得前后衔接不上。通过这几次的借书,发现文字少,大量精美图画的绘本,会更受小班小朋友的欢迎。

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知识的摄入,更是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可以说,阅读就是父母给孩子积累的财富。在阅读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买各种故事书,包括《乌鸦喝水》、《拨萝卜》、《狼来了》、《小马过河》等,心情好的时候大人还能陪着她阅读,但却很难坚持!有时侯晚上睡觉前,儿子拿着他的书要求我讲故事时,身心疲惫的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像浩宇妈妈讲的那样,觉得幼时似乎我们亏欠了他们,似乎又觉得从现在开始坚持还能赶得上,也不算晚。

但在阅读中,我们也有不少困惑,比如小朋友有时候不专心,比如我和小朋友的故事对话与讨论中,为什么似乎都只是我在讲,他在听,不容易出现在意义的对话与讨论等等这也希望能在与大家交流中得到帮助。

最新的绘本读书笔记【篇5】

今天第一节课,我们去五楼听绘本,绘本的名字叫:《苹果树》。

这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还有一棵苹果树。那个男孩好爱苹果树,非常爱。有时他在大树上拽着树枝荡秋千,有时摘苹果吃,有时爬到树干上玩耍。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长大了,因为每天要干其他的事情,好长时间都没有到过苹果树的身边,苹果树好孤独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来了,苹果树好开心啊。它说:来吧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住我的树枝荡秋千吧。小男孩说:不,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要玩耍和荡秋千了,我要买点东西,你能给我一点钱吗?苹果树说:抱歉,我没有钱,我只有苹果和树枝,你把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那个小男孩把苹果树上的苹果统统都拿去卖了。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那个小男孩一直没有回来,大树好孤独,最后小男孩又回来了,大树高兴地说不出话来了。这次小男孩想要一座房子,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下来造房子吧。小男孩又把树干和树枝砍下来扛走了。又过了一段日子,小男孩又来了。这时他已经很老了。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送给你了。那个男孩说:我很累,我想坐在你的树桩上休息一下。大树好快乐呀!它又可以派上用场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高兴,奉献的同时也就享受了快乐。

呐喊的学生读书笔记


呐喊读书笔记(一)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呐喊读书笔记(二)

在今年十月份期间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了《呐喊》一书,虽然还了解甚少,但愿意尝试着对其中的底层群众略加分析。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14篇白话小说。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外表看似癫狂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形象,作者通过描写狂人癫狂的,看谁都仿佛要吃人的变态心理,实质上是为了反映当时看似充满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和家庭制度实质上就是“吃人”。本文中的狂人在我看来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封建战士形象,他具有很严重的疑惧心理,走在路上赵家的狗看他两眼,他便怕了起来,对于赵贵翁和七八个路人的眼色甚至是一伙小孩子,都认为是与他有仇,要害他,当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时狂人更是从顶上直冷到脚跟,内心还产生了“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的奇怪想法。不仅如此,当他吃鱼和医生来给他治病时他都疑心那时想要害他。,然而当我读到“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段时,我才明白其实狂人在看似癫狂的外表下反应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将他变得如此疑神疑鬼?读完全文答案十分明了狂人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压迫和剥削,在严格的封建背景下人们非但没有反抗的意识反而一个学一个相互压迫,这就是所谓的“吃人”,在狂人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其次我要说的是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孤高自傲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可他十分迂腐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只会死读书,因此读书虽是改变孔乙己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他却不能考出地位。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与短衣帮地位同等,孔乙己的迂腐着重表现在他不懂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出路是不大的。当短衣帮揭开他考试不中的伤疤时,他只好“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此时孔乙己的痛苦难堪与众人快活相映衬,喻含了孔乙己悲凉的命运,他凄惨的经历非但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反而只能成为众人的笑柄。文中多次描写了孔乙己悲惨的境遇,如文中写道“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中提到了众人的嬉笑声表现出了世态炎凉,我读到这儿不禁心寒。文章对孔乙己的肖像也刻画的入木三分。他沧桑的面容暗示了孔乙己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常遭到欺凌侮辱。在我的心目中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在他迂腐麻木的性格外表下实际上有着一丝善良。文章侧面描写短衣帮对孔乙己悲惨生活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批判了封建社会民众爱心和同情心的缺失。文章最后写了一句看似矛盾的话,既用了大约又用了的确,实质上暗示了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死无疑的悲惨下场。

我第三个要分析的是阿Q,阿Q的人物形象看似简单,实质上是多重人格的拼凑,对于我来说最熟悉不过的便是阿Q精神了。在我个人看来阿Q精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以当众人眼中的小丑为骄傲,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他表现出一副强者姿态,如阿Q面对小尼姑和王胡时。但是他一旦面对有钱有势的地主少爷时,他是当面不敢吭一声的,但是事情过后,他总会在背地里骂上两句,并欺负一下其他人或者找些东西撒气。这就是阿Q精神的具体体现了:当阿Q被赵家少爷打后,他暗自说到现在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了。一句话便完全转变了阿Q的心情,他居然得意起来了。其实阿Q心中很清楚他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不及赵老太爷的,而且人们对赵老太爷的尊重远远大于对他的尊重。可就是这一个巧妙的心理暗示让他完完全全转变了心态。让他觉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类似的例子还有阿Q与王胡战败后,调戏了小尼姑,赢得众人的喝彩,顿时所有的遭遇和不快全都抛至九霄云外。阿Q其实是《呐喊》中底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不学无术,到处惹事生非。只不过他的人物性格被夸张和加以突出。阿Q异于常人的一点就是他善于把握时机,当革命热潮刚刚掀起,而大家都在犹豫时,阿Q已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派,虽然他并不了解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革命的目的很简单讨回之前所受的屈辱。阿Q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有骨气的真正的人。面对比自己有权势有力量的人,包括他之前非常鄙视的王胡在内,他都会低声下气显出一副奴才相。

我还需要做简要分析的是作品《药》中的人物。他们是农民阶级的典型代表。《这篇文章写了老栓的儿子之死,却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的支持,革命没能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令人寻味:革命者夏瑜和华小栓的死有什么关系?文中多次侧面刻画了华小栓的人物性格,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活力的典型封建家庭孩子的形象。文中有以下一些描写:“小栓——你坐著,不要到这里来”;“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通过小栓母亲的几句命令就刻画出了这样一个无思想无主见的小栓形象。至于革命者夏瑜,他则和小栓完全相反,他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对推倒封建制度充满了希望,敢于奋斗,敢于献身。只可惜他没有认识到革命的观念并不能深入农民心中,最终落了个被人害死的悲惨下场。对于小栓的父亲,他是一个麻木,愚昧,不懂得革命的意义之所在的封建农民的形象。革命者为了他们的自由和幸福而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而他却用馒头蘸着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愚昧的群众不但不能理解支持革命者,反而认为革命者的牺牲是可以从用钱买来享用的!作者这样巧妙的安排情节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如此不仁不义之人,断了子孙也是天经地义。

《故乡》中的闰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年少时活泼机灵,是个人见人爱的小英雄,可是当数十年之后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己经不是之前所认识的那个闰土了,作者用了大量的语言和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木头人。作者在表示悲哀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愤恨和不满。在文章最后作者寄希望于下一代,并希望他们能不要重复自己的路

至此我要详细分析的人物就告一段落了,当然《呐喊》中还涉及到了其他许多底层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就是一个勤劳,朴实乐于帮助他人,敬岗敬业的人民公仆形象,其实这对当今的社会现状有很大讽刺作用。在现在这个世界中,碰瓷,讹钱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人人都有文中车夫所具备的那种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精神,那么我想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很快就会被杜绝。除此之外《风波》一文中的九斤老太,九斤嫂,赵七爷也是典型的底层农民形象。譬如赵七爷,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可是大家伙却对他尊敬有加,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七斤辫子的有无成了这篇文章的线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如九斤老太的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从前的——,是这样的么?从前的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这句话,从而描绘出了封建社会农民保守性以及狭隘性。《社戏》一文中塑造了一些朴实热情好客的农民形象。如六一公公,阿发,双喜等,都十分大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好东西。这如果要是放在现代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我的二本学生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绘本的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