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武动乾坤读后感1000字

武动乾坤读后感1000字

武动乾坤读后感400字(3)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武动乾坤读后感400字(3)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武动乾坤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萧炎:我认识你,你是林动,放眼整本武动乾坤,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林动:我也认识你,你是萧炎,一出手,就能震惊整本斗破苍穹

萧炎:想当年,在乌坦城,我们萧家是三大势力之一

林动:想当年,在青阳镇,我们林家是四大势力之一

萧炎:想当年,在乌坦城,我得到了一枚戒指 林动:想当年,在青阳镇,我得到了一枚符文石

萧炎:我的戒指里有药老,他来历神秘

林动:我的符文石里有貂爷,他来历也神秘 

萧炎:乌坦城有个拍卖行,我常在那里卖丹药

 林动:青阳镇有个地下交易所,我也在那里卖丹药

萧炎:我有个妹妹叫熏儿,不是亲生的

林动:我也有个妹妹叫青檀,也不是亲生的 

萧炎:我的红颜知己小医仙是厄难毒体,本来很受罪,控制了毒丹就厉害了

林动:我的青梅竹马青檀是阴煞魔体,本来也很受罪,控制了阴丹也厉害了

萧炎:我的目标是上云岚宗,击败纳兰嫣然 

林动:我的目标是去大炎林家,击败琳琅天

 萧炎:我还有个身份,是炼丹师

林动:我也有个身份,是符师

萧炎:我们炼丹师靠得是精神力

林动:我们符师靠得也是精神力

萧炎:我们那有座塔叫丹塔

林动:我们那有座塔叫符塔

萧炎:药老带我去修炼

林动:貂爷陪我去修炼

萧炎:我修炼的目的是去找异火

林动:我修炼的目的是去找祖符

萧炎:有了异火我就是强大的炼丹师,实力倍增

林动:有了祖符我就是强大的符师,实力也倍增

萧炎:我的第一次给了美杜莎

林动:我的第一次给了绫清竹

萧炎:我的第一次……不是自愿的……我失控了 

林动:我的第一次……也不是自愿的……我也失控了

萧炎:完事之后,美杜莎要杀我,却又救了我 

林动:完事之后,绫清竹也要杀我,也又救了我

萧炎:……

林动:……

萧炎:我是一个叫土豆的家伙写出来的

林动:我也是一个叫土豆的家伙写出来的

萧炎:如有雷同!

林动:纯属巧合!

武动乾坤读后感400字 第(2)篇

主角林动,生活在小镇上,林家在小镇属于大户人家,有头有脸。他爷爷从更大的大户被赶出来,所以世代都想回到原先真正的大户林家。林动的父亲参加林家好声音,想着拿到名次就回去,没想到第一轮海选就被打废,从此萧条。

林动在小镇上生活的很辛苦,经常挨打(打架打不过别人),机缘巧合,搞到了一个石符,这个东西给他开了挂,在小镇上慢慢崭露头角,大有成为年轻一代青阳镇状元的势头。这就引来了小镇另外两个大户—雷家谢家,特别是雷家的妒忌,各种明杀暗袭,都没有弄死他,而且让他越来越强。众多书友称之为,主角光环。想想也是,如果被弄死了,后面故事土豆怎么编?

看不下去了,林动不是萧炎,但身上处处有炎帝的影子,开始都是弱者都很努力都能越级打怪都能越战越强,而且都很能装酷,说大话从来不落空,主角光环耀眼!

武动乾坤读后感400字 第(3)篇

作者想象力丰富,文笔不错,人物生动形象。主人公林动是个靠自身艰苦卓绝的奋斗到达顶峰的人,很励志。他与小炎、小貂的兄弟之情令人感慨。小说中打斗场面的描写很精彩,是文章的最重要组成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但情感发展是小说的败笔。作为一个说到做到、有恩必报、有仇必报的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物形象,在明明已经有了心仪对象和肉体结合之后,继续任由自己接受和喜欢另一个女孩 ,这与小说的主人公性格不符,也是对爱情和友情的亵渎。其实,就小说前面的70%内容来看,林动无疑是喜欢绫清竹的,对她,他有男人的渴望。而应欢欢,林动表现更多的是保护,就像他对妹妹青檀那般。所以小说后面把林动写得痴爱应欢欢,显得匪夷所思,感觉有些性格分裂。

    除了感情线之外,总体上这是一部可以一看的小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狼牙山武壮士读后感


狼牙山武壮士读后感(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许多多、有趣的课文,可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还要说起《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了。

当我阅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中便像五味杂陈一般,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受。

这篇文章叙述了1941年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顽强的与敌人做斗争。而且,五位英雄还胜利的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紧急转移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艰巨的、是困苦的,但五位英雄毫不畏惧,还是光荣的完成了。然而,在弹尽粮绝,马上就要被敌人俘虏时,五壮士毅然跳崖,以身殉国。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每当回想起五位壮士那惊人的壮举时,我便感到十分的惭愧。我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却,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却如此的怕苦怕累,那我们未来的祖国母亲会怎么样?我们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所以,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刻苦钻研。掌握更棒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妈妈才会更加富饶、美丽。

先辈用汗水为我们铺下了一条星光大道,我们又有什么原因不去努力学习呢?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不管要付出什么,一定要挺身而出。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狼牙山武壮士读后感(二)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文中的英雄们宁死不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这篇课文的作者沈重为读者讲述了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痛击敌人,将敌人引上绝路,最后在顶峰歼敌后跳下悬崖的感人故事。

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又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的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地,全神贯注的瞄准敌人射击。

五壮士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他们团结、英勇无畏、宁死不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就拿我们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我们小学毕业生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那么多困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着成功。是啊:今后我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克服掉,像壮士们那样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和敌人做斗争时,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动摇不了他们想掩护大家的愿望。

是啊,想要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去完成一件事情,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狼牙山武壮士读后感(三)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狼牙山五壮士》讲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位战士为掩护众和主力撤退,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在班长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诗篇的事。

读完这篇课文,我深为勇士所感动,联想到自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先员,在学习在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想了半天,仍想出来,那时,夜已很深了,我懒着再去想它,于是,我便把这题空着,心想明天照老师说的抄进来不就得了?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起来。不知不觉,我养成了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但没想到,期末考的时候,我这个学习委员,各门平均成绩才81分!这就是面对困难退缩的结局。

回想起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再看看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敢于赴蹈火的精神,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多么不应该呀!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

先烈们,我一定要以你们为榜样,不怕困难,勤奋学习,长大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不许动读后感700字(模板9篇)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不许动读后感”,敬请浏览。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在为写作品的读后感而烦恼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不许动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不许动读后感(篇1)

今天下午在班里,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场电影,影片名字叫做《不许动》。影片主要讲的是:1945年8月,抗战快要结束了。日本军队投降前,要把他们战争中在中国掠夺的黄金全部装箱秘密运回日本。运送黄金的日本兵,装扮成一支换防的队伍暗中护送黄金,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偷运成功。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八路军早已获得情报,在峡谷里埋伏阻截日本军队,想要夺回黄金。日本军队看到中国八路XX势强大,于是就用手推车将黄金转移到小村庄里。结果转移途中,被少年游击队员陈小兵和他的小伙伴们发现。陈小兵和他的同伴经过和日本鬼子的斗智斗勇,历经艰险最终成功夺回黄金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并成为“抗战小英雄”的精彩故事。

影片最后日本XX写了投降书,中国抗战胜利了,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思绪万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而影片中的少年游击队员他们却身处在战争时期。我们现在能够坐在教室里上课,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而我却整天坐在教室里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并没有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还觉得上学写作业很累,把这当成负担,现在想想真是惭愧。我也是一名少先队员,我也要向少年英雄学习,改掉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不许动读后感(篇2)

初看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读完后,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其中《考零分也很难》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刘轩的让老师最头痛的孩子,他调皮、厌学,爱做白日梦,每天憧憬的就是变成一个像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所以成绩很糟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刘轩的成绩变成了雷打不动的“C”,让教过他的老师都无计可施。

刘轩的爸爸终于找他谈话了。他先是冲刘轩意昧深长地笑了笑,这个笑容在刘轩看来很阴险。爸爸对刘轩说:“你的老师告诉我,你现在整天梦想着当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变得不爱学习了,是吗?”“是的。”刘轩承认了,又略带挑衅地说:“舒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这么大时成绩也很糟糕,还考过零分,现在不照样当了世界顶尖级赛车手?”爸爸爽朗地笑了起来,随后说:“他考了零分,当了赛车手。可是,你从来就没有考过零分啊?你每次都是C!”说完,他的手从背后亮了出来,冲刘轩扬了扬成绩单。

从此,“0”分成了刘轩前进的目标,一次,两次……仍然是“C”。可刘轩不放弃,最后终于考到了“0”分。

刘轩的故事听起来不可思议,可冷静想想,他的爸爸真是一个智慧的父亲。因为与儿子对着干,只会将事情越弄越糟。他爸爸是将追求“A”的目标巧妙地换成追求零分。其实,能考出零分的学生就必须知道正确答案,否则是做不出“0”分的。刘轩追求零分的过程就是靠近“A”的过程。殊途同归,但教育效果却不一样。因此,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高不可攀,只要转换思路,改变途径,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言之有理,刘轩的成长经历恰恰印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无论将来我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学会变通。

不许动读后感(篇3)

今天下午,班里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不许动》。故事是以抗战时期为背景,以陈小兵的`英雄事迹为主体,讲述了人民战争中,全国人民为夺取抗日胜利,所付出的牺牲和奉献。影片让我收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1945年8月,抗战快结束了,日军想把在战争中掠夺的黄金,押运回日本。他们伪装成一支换防的軍队,秘密的押运着一箱箱的黄金,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运输成功,但聪明的八路军早已掌握了日本人的信息。由于八路军攻击过强,日本兵只剩几个转移黄金的人,在转移过程中,被陈小兵和小伙伴们发现了,他们与日本军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夺回了黄金。影片最后,日本人向我们中国投降了,抗战胜利了,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呀!

看完这部电影,我思绪万千。在艰苦的岁月中,孩子们也要参加争斗,看看我们现在是多么舒服呀,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我下定决心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要向少年英雄们学习,改掉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以后为祖国效力,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和富强。

不许动读后感(篇4)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民众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以纪念抗战英雄,并向他们致敬,其中也包括抗战小英雄们。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儿童抗战喜剧电影《不许动》。看完之后,我非常感慨,曾几何时,悠悠抗日战儿在战火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曾几何时,中华民族沉陷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曾几何时,中国土地上出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生离死别,清末,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窥视着中华土地,挥兵入侵“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惨无人道的毁害着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生死相隔是当时中国发生的最常不过的事情了。

血与泪的清洗,使得东方雄狮戛然苏醒,践踏和屈辱使得东方雄狮一阵怒吼,雄狮站了起来,在风中站了起来,威武风发的气魄令人魂飞胆丧。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志四方的青年少儿粉碎了敌军所谓的“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破坏铁路474公里和公路1502公里,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俘虏了日伪军不计其数,这一个个数字使中国成功成为必然。

不许动读后感(篇5)

去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民众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以纪念抗战英雄,并向他们致敬。《不许动》就是电影代表佳作。

《不许动》讲述的是抗战期间,一群川军抗日战士,在血战山东台儿庄战役中被日本兵打散后,来到山东临沂某山村,和山东当地农村少年陈小兵及其同伴一群孩子,巧奔妙夺,智斗鬼子,孩子们历经艰险最终成长为抗战小英雄的精彩故事。快去观看日本鬼子与小英雄们演绎岀一场场令人捧腹的爆笑场景和精彩对决。

拍摄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观赏性极强,是继潘长江《举起手起》之后的难得的一部好电影。六月一日,《不许动》在太平洋院线全面上映,到时,您一定得带着家人、孩子去欣赏哦;特别与情侣一起去享受这一轻松快乐时光,更会美不胜收。

在电影发布会上,著名演员赵亮说:“中国人热爱和平,但遭遇战争时,我们也不示弱也不怕他们。我和矢野浩二会努力拍戏,一定要拍得真实精彩搞笑,把军民抗日的精神拍出来,拍成令人开怀大笑的好电影!”

不许动读后感(篇6)

今天我和家人去看剧团的表演《统统不许动》,表演的地点在新舞台剧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剧团的表演,因为表演的很生动,剧情又很悬疑紧张,让我看了觉得又爱又怕。

剧情的内容是叙述一个剧团在舞台上表演《灰姑娘》这个戏时,扮演王子的演员在舞台上被谋杀了。为了找出凶手,他们就请了猪探长来追查凶手,同时也请在舞台下看戏的小朋友,一起来找出凶手是谁?表演进行到中场休息时间,工作人员就请所有观众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有可能是凶手的角色。在故事中可疑的角色有猪探长、孔雀团长、老鼠、波斯猫、猴子、小绵羊、猫妈妈和两只小猫以及母鸡姐这些演员。而我跟妈妈都觉得“波斯猫”这个角色,最有可能是凶手。因为在故事中,猪探长的调查让观众发现:原来大家都不喜欢被谋杀的狐狸,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

看完这戏,除了觉得他们表演的很精彩生动之外,我的感想是遇到困难时要仔细用头脑想一想,应该如何解决问题。除了眼睛看得到的东西之外,还要用心去发现背后的问题和原因,才能顺利的解决问题,得到真正的答案。最后,虽然我和妈妈并没有猜对凶手,但看完这次如果剧团的表演,带给我很多的启发和乐趣,希望以后爸爸妈妈还能常带我来看戏!

不许动读后感(篇7)

在那遥远的抗日年代,活跃着一个小英雄的身影:他机智勇敢,与敌人四处周旋;他小心谨慎,做鬼子背后的小尾巴,他身手矫健,爬树下水样样在行……他呀,大家一定很熟悉,他就是小兵张嘎。

张嘎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那年,鬼子打进了白洋淀扫荡,嘎子的奶奶在扫荡中不幸遇害了。嘎子为了报仇雪恨,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与鬼子处处斗智斗勇,最终八路军全歼了日本鬼子,为奶奶报了仇,他也得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手枪。

整个故事里,处处有嘎子的英勇机智。有一次,鬼子浩浩荡荡进了村,村民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跑,嘎子也混在其中。鬼子捉住了嘎子,狠狠地问:“你跑什么?”嘎子灵机一动,谎称回家吃饭。好逸恶劳的鬼子便跟着他去了他“家”。到了“家”门口,嘎子恭恭敬敬地请两个鬼子进去吃东西。鬼子大模大样往里一走,“不许动!”,里面埋伏的枪口直接冲向他们的胸膛。

还有一次,胖墩与爷爷要出城,嘎子把一把手枪塞给胖墩,让他带出城。不料,鬼子盯上了胖墩他们的命根子——皮影,让他们到日军司令部演出。嘎子偷偷地跟着进了司令部,躲过一个个鬼子,埋伏在角落里。正当鬼子们看皮影的当儿,嘎子放火烧了司令部。嘎子转身逃跑,遇上了敌人。当鬼子要抓他回去时,胖墩用手枪顶住了鬼子的后背……

看了嘎子的英勇事迹,我不禁为他喝彩。他小小年级就抗日打鬼子,面对敌人没有丝毫的恐惧。还有胖墩、乐乐、英子,他们三个与嘎子里应外合,一次次打乱了敌人的阵脚,真是了不起啊。

这个故事,既让我感叹嘎子他们的勇敢,同时又让我看到了如今孩子的怯懦。现在的孩子,连打针吃药都“哇,呜——呜——”上几声,如果受了点委屈,就更不知道怎么撒娇了,有的目睹了坏人做坏事也不敢报警。相比嘎子侦查情报时遇到的危险,受过的苦,我们如今的行为有多大差距啊!我们不应该向嘎子学习吗?

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叹当年抗日的艰辛:老百姓们要时刻防范鬼子的扫荡;八路军要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顾生死的战斗;情报员、侦察员要不露痕迹地穿行在街巷间……相比今天,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安宁啊。张嘎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但小兵张嘎与八路军身上的英勇精神却永远不会讲完……

八月十五日,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让我们向所有为抗日事业英勇付出的人们致敬!

不许动读后感(篇8)

今天下午在班里,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场电影,影片名字叫做《不许动》。影片主要讲的是:1945年8月,抗战快要结束了。日本军队投降前,要把他们战争中在中国掠夺的黄金全部装箱秘密运回日本。运送黄金的日本兵,装扮成一支换防的队伍暗中护送黄金,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偷运成功。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八路军早已获得情报,在峡谷里埋伏阻截日本军队,想要夺回黄金。日本军队看到中国八路军火势强大,于是就用手推车将黄金转移到小村庄里。结果转移途中,被少年游击队员陈小兵和他的小伙伴们发现。陈小兵和他的同伴经过和日本鬼子的斗智斗勇,历经艰险最终成功夺回黄金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并成为抗战小英雄的精彩故事。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陈小兵将日本鬼子引到村里,把马蜂窝放进西瓜里,又在旁边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日本鬼子以为那西瓜是游击队头上的那顶帽子,就用军刀切了下去。西瓜里的马蜂全都涌了出来,日本兵的脸上都被马蜂叮成了大花脸,他们一边挡马蜂、一边把车子往前推,谁知前面还有很多西瓜皮,日本兵又被摔得四脚朝天,他们被少年游击队整惨了。看到这里班上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同学还一边拍桌子一边喊道:中国万岁!还有的同学说:中国人不发威,你还以为是病猫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陈小兵在日本军队弹药库偷了一枚地雷,安装在地窖里。他跑去告诉日本军官说:地窖下面有很多黄金就这样把日本鬼子引到了地窖里,结果一个日本小兵触发了地雷引起爆炸,日本军队全军覆没。看到这里影片就基本结束了

影片最后日本天皇写了投降书,中国抗战胜利了,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思绪万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而影片中的少年游击队员他们却身处在战争时期。我们现在能够坐在教室里上课,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而我却整天坐在教室里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并没有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还觉得上学写作业很累,把这当成负担,现在想想真是惭愧。我也是一名少先队员,我也要向少年英雄学习,改掉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不许动读后感(篇9)

当我看完《不许动》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一提起不许动,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他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他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片中他上县城找一位亲戚时,却发现那位亲戚帮鬼子拍照,脸气得由绿到红由红到紫。他刚正不阿而我却因胆小冤枉他人。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时。我刚到家门口,却发现一个人在开我家的门锁。我仔细一看,原来他把我家的锁弄坏了,怎么也打不开了。他见我回来了,便立即恶狠狠地说:“你要敢把这件事说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吓得连忙点点头。等我妈回来时却撒了谎说是楼上小妹妹弄的,为此我还经常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他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

读《学武》有感 (550字)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为《天空飞过一条鱼》的作文集,看了众多语言个性鲜活、充满真情实感的美文。而留给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的文章是的一篇名为《学武》的文章。

文章里的主人公是小作者,他十分喜爱武术,终于,有一天收到了被录取进入武术小组的通知单。并征得父母同意,开始了学武之路。在学习的过程中,小作者遇到各种的考验。恶劣的环境、身体的疲倦,都被小作者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如愿以偿的登台表演,并取得了成功。

看完这篇文章,我打心里眼佩服小作者。敬佩他那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武术精神。同时,也明白了没有跳不过的坎,只有不愿跳的人这个道理。有勇气,有决心,吃苦耐劳,成功就会向你挥手。

以前,我基本上是一见困难就退缩,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锻炼机会,现在,只要有困难,我就尽力去攻破它!就拿我学游泳去说。我肚子没啥力,老打不起水花。后来,我就进行突击,专门在家做练习动作,脚再酸,也忍下来了。现在,我已经能打得起一簇簇白白的水花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那一簇簇的、白白的水花,被冠上了一句话:只有拥有不怕苦,不怕累,拥有愚公移山般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退缩,才能成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事情才会事半功倍。

六年级:李慧珊

【精】真假美猴王搅乾坤读后感范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真假美猴王搅乾坤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真假美猴王搅乾坤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翻开了西游记这本书,我看到了《真假美猴王》这一篇。看完后我好想进去让唐僧认出真的悟空呀!

故事是从这里说起:师徒四人继续向西走去,师徒四人越走越累,便在一个大石头边上休息了一会儿。师傅让悟空去找水喝。六耳猕猴趁着悟空走了,便假扮悟空,把唐僧的行李和碗都拿走了。唐僧误以为真的是悟空干的,便马上让八戒和沙僧牵着马走。可刚走不到几步,那六耳猕猴马上来到唐僧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并把他们带到了水帘洞。后来真的悟空找到了那里,并和六耳猕猴一只争斗,到了如来佛那里,才把六耳猕猴给收了。

嗨!唐僧真是是非不分,就是假悟空,也要试探。不能就这样怪最真的悟空,这样就太不公平了,悟空什么也没干,而是好心去给师傅找水,就这,师傅还念紧箍咒,还赶走他。我真替悟空打抱不平!

真假美猴王搅乾坤读后感(篇二)

近日重复《西游记》,感悟颇多,在此,对一些问题说些自我的看法。前些时间,有人说真正的孙悟空被六耳猕猴秘密代替了。直接原因就是在真假猴王之后,孙悟空表现的“很乖”。其实仔细读过前后文就会发现原因。真假猴王开始就说,师徒四人当时各怀异心,但经过假猴王一事后,师徒四人成了一心。不仅仅孙悟空“乖”了,就连懒货八戒也主动探路、挑担了。并且后文中,唐僧也并非没再念过紧箍咒,只可是孙悟空学会了心平气和,三言两语让唐僧对他言听计从而已。人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西天取经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让人逐步走向成熟,从这一点看,孙悟空就是在这次真假只斗中成熟起来的。那个假悟空其实也就代表了“心魔”罢了。本人通读《西游》仅有两遍,略有心得,望诸位不吝赐教吧。

真假美猴王搅乾坤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读了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叫《真假美猴王》。它描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遇见了很多妖怪,孙悟空奋力保护师父和师弟们,把很多妖怪都一一杀死,但是却也经常被唐僧指责,还时不时地赶他回花果山的老家。这一次悟空又是被唐僧念了紧箍咒而赶走他。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南海普陀,求助于观音菩萨。但六耳猕猴自恃有一身通天的本领,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孙悟空掀起了一场场恶斗,两个猴子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和浑身的解数,一直打上了凌霄宝殿,玉皇大帝令他们二人停止,但六耳猕猴竟然不服从玉帝的命令,闹得玉帝也无可奈何。真假美猴王一直厮打到灵山,要让如来佛辨个真伪,说出是非。在佛法无边的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最终闹了个原形毕露,自食恶果。唐僧师徒四人在战胜了六耳猕猴以后,又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唐僧太不相信孙悟空了,而对妖怪们却心怀慈悲,导致了孙悟空经常被冤枉。但是我很敬佩孙悟空,他对师父的忠心永远不变。

真假美猴王搅乾坤读后感(篇四)

团结就是力量,可是唐僧四人不团结,导致唐僧遭到灾祸。

因为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土匪唐僧把悟空赶走了。六耳猕猴趁机偷走行李和文牒,和几个小妖变成唐僧四人,想去取经,悟空知道了跟六耳猕猴打到玉皇大帝、观音、阎王殿那里,最后让如来佛分辨出来,抓住了六耳猕猴。

这才明白,原来是孙悟空跟唐僧不团结,才出现了六耳猕猴的事。从此,孙悟空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去。哎!如果唐僧四人团结,就不会发生这种事。就像我们班的丁念祖,常常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不想和他玩。但后来,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也表现的很好。一次,我的手刮伤了,他来关心我,这让我很温暖,后来他的朋友也多了。读了《真假美猴王》,我知道有团结就有力量,就像班级体育比赛,只要团结在一起,就能胜利。即使你什么也不会,只要你团结,就是一个好孩子。

团结的力量真大,我们人人都要团结起来。

真假美猴王搅乾坤读后感(篇五)

近日重复《西游记》,感悟颇多,在此,对一些问题说些自己的看法。前些时间,有人说真正的孙悟空被六耳猕猴秘密取代了。直接原因就是在真假猴王之后,孙悟空表现的“很乖”。其实仔细读过前后文就会发现原因。真假猴王开始就说,师徒四人当时各怀异心,但经过假猴王一事后,师徒四人成了一心。不仅孙悟空“乖”了,就连懒货八戒也主动探路、挑担了。而且后文中,唐僧也并非没再念过紧箍咒,只不过孙悟空学会了心平气和,三言两语让唐僧对他言听计从而已。人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西天取经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让人逐步走向成熟,从这一点看,孙悟空就是在这次真假只斗中成熟起来的。那个假悟空其实也就代表了“心魔”罢了。本人通读《西游》只有两遍,略有心得,望诸位不吝赐教吧。

《真假美猴王》读后感5

众所周知,以唐僧为主线的西游记的故事,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但很粗糙,又不连贯。吴承恩一心想在前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做出了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后,直到71岁那年才开始创作,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魁宝的《西游记》。

下面让我来谈一下有关《西游记》故事中的《真假美猴王》这个故事的感想:

孙悟空因为一时的冲动,打死了拦路的强盗,唐僧便捻走了孙悟空。六耳弥猴便趁此机会变化成孙悟空的模样抢走了唐僧等人的行李和关文,又把小妖变成唐僧等人的模样,准备上西天骗去真经,自修成佛。真假孙悟空二人从天上打到地府,观音菩萨,玉皇大帝,阎王爷等重位神仙那,匀分辨不出真假,直到二人打到雷音寺如来佛主面前才被如来佛主说破真像,六耳猕猴被悟空打死佛主并告诉他“万恶由心生”的道理。

记得以前那个我,刁蛮。任性。做事欠缺考虑,所以常常被罚,有一次因为和同桌之间闹别扭,原因只是因为她用了我的透明胶带,而且仅仅是一点,她对我说:“哦!对不起,刚才拿错了,我的透明胶带在这”事情并没有那么快结束。我硬是要她赔我,她也知道我的脾气,就赔了我透明胶带,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目光看我。都在背后说我的不好,事后我觉得我离这个班集体越来越远了。

何兆武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上学记》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篇二:何兆武上学记读后感】

几年前就在书店看到过《上学记》,前段才买回,翻开后,就舍不得放下了。书是文靖女士根据何先生的口述撰写的,相当于口述自传吧。

以前也翻过两本口述史,启功和王统照二位大家的。不同于这两本书的是,《上学记》不单是讲自己的过往,先生谈了很多他对人生的思考,研究学问的经历与体悟这就像老师上课时的跑野马,学生往往是顶顶感兴趣的。不只如此,先生的回忆,还注重细节,通过细节中揭示内蕴,见微知著,给人很多启发。

先生不为贤者讳,不溢美,不隐恶,不自我标谤,平淡超拔,令人肃然而生敬意。

撰述者文婧女士,其文字典雅而不生涩,富有美感,这都是令人满意的。经查,文靖女士是三联的编辑,难怪。

吸引我的,还有先生在其间读过七年、念了四个系的这所中国特有的大学西南联大。先生自己就说过:现在回想起来,那(西南联大上学)是我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多少名人大家都从这里走出的啊!为什么这所简陋的学校能培养这么多杰出人才?我一直想弄明白,去年也翻过《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一书,多少解开了我的一些疑惑,但仍嫌不满足。再者,那些逝去的大师、名教授,他们的耿介与个性,也是我很感兴趣的。

先生独立思考,臧否人物,不从流俗,让人知道了许多鲜有人知的真实历史。如对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的评价,都不是我惯常看到的意见。

这本书很薄,才18万字,几天都可以翻完。从整理者的《后记》中,知道这本《上学记》还有姊妹篇(《上学记》只写到了1949年)《上班记》,但先生认为目前不宜发表。我想,那一定是涉及到还活着的人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纷争的原因吧。

期待能早一天看到《上班记》出版。

【篇三: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作文】

《上学记》是我进入大学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我觉得虽然何兆武先生的大学生活与现今我们的生活之差很大,但是,有一些精神反而是岁月积淀越久,越显其光辉的。

本书是叙述体,分段铺叙的,所以我在这里简要列出我的一些摘抄和相应的想法。

(一)关于自由

记者问道,为什么当时西南联大条件差,地不大,却培养出许多人才。

回答:自由

当时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政治自由。但当遇到分歧时,最多也就是辩论,没有过多的隔阂,哪怕是不同信仰的同学在住同一个宿舍,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

同学之间都有自己的想法,且不会刻意去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这种自由不仅是当局所给予的,更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学生间相互的友谊给予的。而且,这同时也造就了属于当时联大的学术气氛。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虽然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达不到的,但是他希望自由越大越好。

谈及教育方法,何兆武先生引申到还是认为不要标准好,包括自然科学。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也不应成为标准,否则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联大的教授就讲得很自由,但可惜的是,到了解放后,我们学习了前苏联的五节教学制,某种程度上,统一了教学标准,但也同时是缺了自己本身具备的教学特色。学生也可以公开反对老师,只要写出小字报贴在外面即可。当年钱穆先生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东西,而遭到中学生反对。

学术自由也非常重要。学术的生命在自由。有的教授怀有看似惊人的言论:周世逑认为孙中山对政治的定义不对;有些教授很会扯,甚于骂人:冯友兰在课上说胡适沪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但作为学生却喜欢听,因为这是他们的风格、兴趣之所在,有他们很多真正的思想。

有个小事件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两门课我没选,不考试也不算学分,可我从头到尾听下来,非常受启发。有些自由是很容易的,可以自己安排。学校中的课程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我们想要的。

《上学记》中也有一段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联大有一个大图书馆,每个系也有自己的,这在战争时期相当难得。其实,就算是在现在,也不是能每个大学都实现的。那时联大的所有图书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入书库;对比解放后,即使做了研究员也不能进入书库,要看得在外边填条,且步骤繁琐。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美国的图书馆与中国现在的大部分图书馆,美国的可以直取所需,而中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对于重要书册不肯轻易外借。书本来就是要看的,图书馆不是藏珍楼,完全没必要这样。

【篇四: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读何兆武《上学记》时,有两处印象很深,都是关于何炳棣的:一是历史系图书馆借书事,他对学生总是盛气凌人。我们去借书,总是说:这个书不能借。那个书不能借;一是留洋出国事,那时候的学生不像现在这样都想着要出国,个别的也有,比如何炳棣,从小就一心一意想着怎么出国,现在也成名了。在何兆武看来,何炳棣不仅为人严苛,而且非常功利。但是,在《吴宓日记》中,何炳棣却被许为有望青年,其见解颇超俗。而何炳棣也不负吴宓期许,在学术研究中颇有斩获,且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回顾一生读书治学经验。我不懂历史,不敢评价这两位联大出身的历史学家在专业领域的成绩。我感兴趣的是由不同评价中体现出来的性情态度与价值选择,而这些差异是怎样丰富了西南联大的精神传统。

从何兆武对何炳棣颇有恶感的评价,可以看到,何兆武是个很随性的人,这一点与何炳棣非常不同,从何兆武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可以验证。西南联大时期,由于自由的学分制度,学生改专业非常方便。于是,何兆武由化学而历史,由历史而哲学,再由哲学而西洋文学,何兆武几度调整读书方向。再而后,由于母病、由于战争,何兆武并未完成他的研究生论文。在不断的调整中,虽然有朋友的启发影响,但是也与何兆武在青年时代关切的问题有关。由于战争的爆发,何兆武希望探索历史深处的幽微,以理解战争时代人的命运。但是,何兆武的性情是比较诗性的,他对意义的寻求远胜于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哲学的兴味一直吸引何兆武,而他最好的朋友王浩正是未来的哲学家。后来由于生病,也由于受到王浩的影响,认识到自己在哲学学习方面有不足,自己没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哲学一定学不好。而作为哲学的近邻,文学这样一种意义方式很能满足何兆武对于意义的渴求。于是,研究生时代,病中的何兆武读起英国浪漫派,以求得精神上的会通,他对西洋文学的兴趣并不在研究。

至于何炳棣,从《读史阅世六十年》中的自述来看,他是一个理性而极具克制力的人。在刚进清华的时候,短短两三个月内,何炳棣就作了不少自我分析检讨的工作,质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一旦认定历史,且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历史就成为何炳棣终身努力耕耘的田地。而在历史学习中,何炳棣对于自己的阅读有非常好的规划,在老师指导下,大学时代的何炳棣即已形成一种研究性阅读的态势。在选修陈寅恪隋唐史课程时,何炳棣开始着手唐代皇位继承这种看上去非常没有意义趣味的课程题目。与何兆武随性的、寻求精神会通的阅读不同,何炳棣是以一种学术训练的方式展开他的阅读的。但是,你不能就此说何炳棣没有意义关切。何炳棣对于自己的长处与弱点自始即有非常明晰的判断:我的资质和训练不宜过于从事思想史的研究,必须长期在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诸史知识达到合理最低必需的深广度以后,才有能力钻研思想史;否则势必陷于过空、过迂或过浅,只能看到表面、不能窥探思想流派的深层意识。

我不知道这两位历史学研究者在其专业领域各自高下如何不同,这个只能留给今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方家去讨论了。但是,由上述性情差异中我们看到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自由而丰富的知识传统对于不同个性学生的涵纳,这也是两位性情不同的历史学者在字里行间感怀于心的。

两本读书记不仅呈现了丰富自由的知识传统,我们还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代语境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型塑作用。虽然在《上学记》与《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何兆武与何炳棣谈论了在时间与人事上几乎重合的一段生活,但是如果考虑到代际经验与潜藏其中的时代语境的变化,我们不能把分歧简单等同于性情方面的差异。

何炳棣1934年考进清华,完成童年时代第一志愿,开始一段充实的读书生活。何兆武则在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初到昆明即被云南清朗天空撼动,也开始享受丰富又自在的青春时代。但是,1934年代与1939年代,时代环境在其间有很大变化。虽然1934年代前后危机已经显露,九一八、一二八、何梅协约等事件先后发生,刺激着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感,北平学校学运开始高涨。但是,三十年代国民经济还是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清华园中的知识分子,战争之前的清华园时代是一段物质与精神上都很丰裕的岁月。清华校园中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对学运持宽容但拒斥的态度,认为学生还是应当以学业为重。同样,对于正在形成社会认同的何炳棣来说,他还没有为饥寒,残酷,绝望,鞭打出过信仰来。所以,在对待西安事变等政治事件的态度上,他与左派学生的分歧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1939年代的西南联大,由于绵延战局的影响,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国民政府无力扩充社会财富,相反腐败吏治为官员提供了敛财机会。此种情况下,一度由于抗战而消歇的学运由低潮转向高潮,并且获得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对于政治,何兆武认为是非常肮脏而黑暗的东西,虽然因为民族情感和社会关切,他和很多学生一样参加签名、游行示威,但是他不参加任何实际的党派政治活动。即便如此,他的社会认同是和何炳棣相当不一样的。何兆武说,绝大部分青年知识分子都反对它,它指的是抗日战争之后的国民政府。一待内战结束,何兆武就从短暂蛰居的台湾回到北京。而何炳棣则由于在国外学业未完,并未回到国内,但是其中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对新政权的认同问题。何炳棣说,他在学生时代是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的,对于1949年代的新政权他必有疏离感。

在时代转折的关头,对于回来抑或离去,何兆武与何炳棣都采取了有目的之行动。但是何兆武即将在新政权之下遭遇未预期之后果,被强行卷入他不爱参加但不能不参加的政治活动。我不知道在自由主义知识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何兆武怎样审视他一生的选择与时代,而同样在这一知识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何炳棣则庆幸自己逃脱了政治劫难,他对新政权下一度失控的泛政治化生活的批评与畏惧不言而喻。

所以,我期待着何兆武的《上班记》,想看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

【篇五: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一九三七年为避日寇,十六岁的何兆武随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忆起返乡之旅仍是充满诗情画意。这样惬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虽然生在一个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的内心始终是自由的、从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不止一次惊讶我们怎么会有那样一个时代,而在那个时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始终都是平静的,反倒是我们这些读书的后辈一次次地感叹、诧异。何先生的回忆就像一缕阳光,慢慢撕开了一个历史的口子,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有些细节,就像黑暗中被按响的钢琴,让人惊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书中写到北洋军队的军歌歌词竟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国歌竟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上最容易得到呈现,这样的细节又仿佛是一个悖论,让读过正统历史教科书的我们不免目瞪口呆,废书长叹。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自由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围。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有自由,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北京的环境,也决定了国民党控制力量天然的不足,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联大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自由学风,让各种思想在联大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联大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国内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国内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

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民国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诚是不是幸福?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弃扬,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心,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样严肃的思考和真诚的探求,同样值得后人感佩。自由和幸福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潜到的人的内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体会的,离开了个人的体悟和验证,自由和幸福只会沦为宣传的工具和鼓动的标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疯狂地攫取人的内心的时代,在各种欲望的引诱下,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自己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红尘男女看来简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我们生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内心却从未安定过,更谈不上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个智者,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都不忘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境界和状态,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上学记》是何先生风雨人生的记录,更是我们今日反省的对照。历史犹如火车过隧道,它终有冲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车上的乘客,要始终坚信火车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暂时行驶在暗无边际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体,因为隧道已经将到尽头,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阳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与幸福人生的路标。

【篇六:《上学记》读后感】

何兆武的《上学记》最大的特点是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由他口述,由一个清华毕业的研究生文靖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形式的书,怪自己读书少见识少,开始读的时候还以为何先生已经过世了呢。这种写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读起来很轻松,读的时候感觉就像一个老人在充满阳光的书房里向你娓娓道来他生命早期的故事,很平易近人。

除了这本书的写作形式以外,何先生的《上学记》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主要有:

1、何兆武先生在这本书里展现的人生观。

我不避讳抬举自己的嫌疑,但是何先生的人生观确实和我的很像。比如,在政治方面,何先生对国共两党的评价,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对运动性质的区分,对政治的看法等等,都和我自己的看法相近;对人的看法方面,不以二元划分标准论人,不认为好人什么都好,也不认为坏人一无是处。人生没有绝对,事物没有绝对,2个小时的路走了7天不一定没有价值,军阀政府也有利于个人自由的一面。

2、尽管也会批评一些人和事,但何先生基本上没有抬举自己的意思。

按说这是应该的,但是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回忆录里,何先生这本书几乎是唯一不抬举自己的。有的人写回忆录通过贬低周围的人和事来显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多有理多正义,像章诒和的书;有人不怎么贬低别人,但总在抬举自己,像杨绛;也有人不抬举自己,只贬低别人,像张戎。从这方面来看,作为一本回忆录来说,何先生这本书很难得了。《上学记》讲给读者的是作者眼里当年的人和事,像个本分的讲故事的人,几乎没有褒扬自己的意思。

3、何先生对名利的淡薄。

何先生八十岁的时候,清华要给他办个祝寿礼。其实这种活动在学术圈并不少见,我也参加过(当然是作为观众)。一般是老头坐在大会主席台中央,一本正经地接受各色人等的当面称颂,一点也不脸红脖子热。说实话,这种活动总让我联想到西方的葬礼。有时候我也出于好心想替这些老学人找出这么做的正当点的理由他们可能并不是出于自愿,无奈膝下徒子徒孙太多,众人抬轿把他抬上去,对徒子徒孙自己以后有好处不管怎样,通过这类活动,一些人在我眼里本来挺高大的形象就此矮了许多。然而何先生不同。推辞不过清华,寿礼当天何先生锁上家门一个人扎到图书馆里过了一天。这手法很好地照应了何先生在书里提了不止一次的把名字写在水面上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个寿礼的段子不是何先生自己讲的。

4、一些我从前不知道的小事情。

本来嘛,看回忆录性质的书主要出于对过去不了解的事情的好奇。《上学记》除了从特别的视角讲一些历史事件、风流人物以外,还有一些小事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比如,战时大城市的地铁可以供市民躲避空袭,这是之前我从没想到过的,看了何先生的书以后才想到为什么国家同意一些大城市不惜血本修地铁,看来也有战略方面的考虑。还有,第一次知道中国传统文人的形象是拉里邋遢不修边幅的,真不理解这些人。学问大跟不注意形象有什么关系呢?

除了这些印象深刻的地方,我还有一些感想。

首先,何先生兴趣广博,这我欣赏,但是正是由于何先生在就学阶段涉猎太广,以致缺乏坚持,加上其他因素影响,竟没拿到硕士学位。这可以很明显地从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不断转系里看出来。先是建筑系,后来转到历史系,又转到中文,再转到外文,最后研究生肄业。何先生认为读书要凭兴趣读,这一点跟林语堂差不多,何先生的理由是人生只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面上,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这些虚无的东西,读书是应该追求peace、of、mind。就读书而言,我赞同何先生的看法,然而我认为,读书除了修身以外,还应该平天下。个人的peace、of、mind在读书过程中是必要的,然而不应该是唯一的。作为有志于学的人来说,还应该通过自己的知识为社会谋福利。换句话说,读书之用,不应只是有用于个人心灵,还应有用于社会福祉。不然,只能算个读书人,不能算是知识分子。

其次,西南联大的教学情况,何先生也有批评,但他总的态度基本还是肯定,而我的看法则有所不同。据何先生讲,很多教授上课无讲义,高兴讲什么就讲什么,讲世界史的人一个学期连古埃及都没讲完,甚至有的教授高兴就来上课,不高兴就不来。在我看来,这是对学生的极度不负责任,也是极度的不专业。学生把学费交给你,你就应该尽心尽力授好课,分内之事一定要做好。况且,学问与教学水平并不一定是正相关,你学问又大又尽心尽力地教尚且不一定能教好,何况不认真地教呢?教授脾气耍在讲台上怕是耍错了地方了。

再次,对于西南联大的学生之所以杰出人才多,我的认识又进了一步。第一,在选材上,选了一批会读书的人,至少是智商上面没问题的人;第二,学生们大都背井离乡没钱也没玩的地方,这就有一个一心向学的氛围,促人进步;第三,教师里面大师多,即使教学上不行,也肯定能开拓学生眼界,这对学生成长极为重要;第四,也是我看来极重要的一点,跟今天相比,西南联大各个系学生规模都不大,大都是小班上课,老师与学生有很多深入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激发是很有利的。

最后,作为一本老老实实的回忆录,能够在中国这种有特色的社会里面公开出版发行,不仅为关心中国的人们描绘了多幅有关过去的人和事的真实影像,也让我们这些对社会未来走向持有积极信心的人们更添一份乐观的理由。

【篇七:《上学记》读后感】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篇八:《上学记》读后感】

一向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著称的三联书店,前年推出了何兆武口述、文靖撰文的回忆录《上学记》。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读罢此书,让我认识到了旧中国教育的另一番景象,先前对那个时代模糊、平面的认识,一下子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原来学可以这样上!书中的很多故事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甚至近乎荒诞。但掩卷沉思,不免给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启发。

何兆武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在历史学、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他的英文底子很好,曾经翻译大名鼎鼎的《社会契约论》(卢梭)、《西方哲学史》(罗素)等学术著作。他翻译的这些西方启蒙思想著作,影响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然而,何老深居简出,低调做人,不喜欢喧哗,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阿谀奉承,一味迎合时代。他讲真话,追求真理。在何老八十岁之后,三联书店整理出版这样一部《上学记》回忆录,在学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都很有意义。

学者出版回忆录正常的,也是值得鼓励的。可在我看的那些回忆录中,除了巴金的《随想录》外,还没有哪一部回忆录像这本书一样打动我的内心。我的灵魂被书中尘封的往事触动,我惊叹何老讲真话的勇气。讲真话似乎不难,真正写出来出版,我估计很多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何老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民国,一个有呼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

何老上世纪30年代在北平上小学和初中。当时虽然国民党统一了中国,但是那也只是名义上的。地方军阀割据的情况还很严重。比如北平就是奉系张作霖的天下。军阀大多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鲜明的政治理念,他们只相信枪杆子,不怎么买国民党的帐。所以南方国民党的很多教育政策,到遥远的北平难以实施,国民政府对于北平的教育控制,可谓鞭长莫及。奉系整天想的是地盘和银元,对教育没有兴趣。这样一来,对于教育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机遇。总的来讲,在那个时代的北平,教育的质量是很不错的,并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在中小学的食堂,花很少一点的钱,就可以吃饱三餐,而且有荤有素。中学的主要课程是国文、英文、数学。由于国文大家都会,考试时分数差距不大,主要的竞争在英文和数学方面。这不免和今天的情况有点像。可是,那时候学习的课程比现在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算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的政治气氛空前紧张。但就是在国难之际,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教育,学校开始南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当然,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和学生投身行伍,加入到抗战一线的行列。当时南下的铁路线已经被日本鬼子切断,人们先坐船出海,然后在山东登陆,坐火车到汉口,再坐汽车到长沙,本来几天可以走完的路程,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象,那么多的人南迁是何等壮观的场面。用何老的话讲,1937年七七事变后是中国最大的移民潮。何老辗转长沙、贵阳继续念中学。在北平一个富足的城市生活长久了的人,在落后的贵阳,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大后方贵阳上中学的时期,何老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后来,何老到昆明,就读于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组成的。当时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忙于抗战,对这个在西南边陲的大学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太多政治形态上的管理。很多年后,从这所大学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在文学、哲学、理学、工程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西南联大作为临时组建的大学,办学条件和抗战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教室和宿舍都是泥巴糊的,吃的很差,还定量,师生吃不饱。学生除了上课,业余活动很少。此外,学校有一阵子经常遭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都认真地学,老师认真地教。书中写道,飞机轰炸的情况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校长梅贻琦先生,总是不慌不忙地拿着一把伞,从容地指挥师生疏散。在疏散的人群中,当时历史系学生吴晗跑得很快。

西南联大有一大批声名海外的大师,如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等等。也许是抗战困难时期,联大在招生人数方面也很少,全校5个大的学院加起来才1000余人。这样小规模的招生,是今天的大学不敢想象的。当时,报考机电、经济、是热门,哲学、历史、政治是冷门。这种现状到今天还没有改变,并甚至变得更加糟糕。那时候一个专业最多招生的20多人,最少的像哲学系,一年有时候才招2人!学生人数少,上课人数也就少,往往一门课,选修和必修的同学加起来才10来个人。其中居然还有人逃课。当时,冯友兰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有时候才2个学生来听。即便听课的学生很少,老师也是认真的备课,很多老师的教案,后来都成为中国经典的学术著作。学术成就突出的老师,有的很会上课,有的不太会上课,课堂气氛一般。看来学术成就和会不会上课没有关系。再则,当时理学院的很多课程,由于教材是美国原版引进的,老师为了上课的方便,直接用英文授课。我们当今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其实在70年前的中国的大学就绘声绘色地开展了。

在西南联大,教学中还有一些突出的特色。那就是学校给老师很大的自由度。老师想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教材,学校没有权利干涉。有一个老师讲授世界历史,一个学期下来,连古埃及史都没有讲完。几天看来,这样的老师是教学事故,很有可能下岗。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对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展开探讨。周培源先生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个学生发问,于是,2人就开始辩论,辩论的地点从课堂转移到操场,于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在一旁观看。这有点类似今天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节目。教学中这样宽松的环境,为中国后来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奠定了基础。那时的老师,把写文章看成一件很神圣严肃的事情。不像今天的学者,勤于耕耘,可又有多少文章是具有创造性的?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何先生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人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中国学人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奋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贝奥武甫英文读后感


Beowulf is the oldest poe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men of Anglo-Saxon literature。The main stories are based on the folk legends of the primitive northern tribes。

Beowulf is the nephew of king of the Geats who lives in Denmark。 He defeated the monster, which raided the hall built by the king of the Danes。 Later on, Beowulf becomes king of the Geats。 He at last dies a heroic death。

It is a pagan poem, which presents us an all-round picture of the tribal society。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讲述高特王子贝奥武甫带领十二勇士来到丹麦王国,除去恶魔葛婪代及其母亲,为丹麦解除祸患赢得和平,得到荣誉和重赏后回到故土;后来贝奥武甫做了高特国王,没想到在五十年后,一条火龙扰乱了王国的安宁,贝奥武甫虽然已经英雄暮年,但仍壮志不已,独战火龙,终于壮烈牺牲。

贝奥武甫的人格结构具有丰富的人性化内涵。他的童年经历对其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深刻,在他的身上,超我与本我不断碰撞与冲突。贝奥武甫以自己的死亡成就了英雄的完美,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作为英雄的人格结构的和谐。

《金动天下》读后感


《金动天下》有感
五年级 吴思韵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中间缺乏一个过渡句。示例修改:多读一本书,就会使我们汲取力量,收获知识。)最近,我又读了不少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动天下》。
《金动天下》讲的是丹凝与丹霄这对姐弟悲惨的一生。两人从小父母双亡,又因战争而失散,后来,因为一些巧合使两人相遇,失散多年才相遇的姐弟俩从此相依为命,但丹霄的野心使它们又发生了许多事情。(变故)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一生只为成全弟弟而自己却十分悲惨的丹凝。丹凝她知恩图报,十分善良,但是她的一生却起起落落,不得安宁。先是被吕不韦强占为妻,后为救丹霄而中箭身亡。最后才得到安宁,长眠于那风云诡谲的世界。(关于丹凝的认识,感觉有些不太全面,首先,可以从她的特长和职业入手,她医术高明这件事绝不可以忽略。)
这里面好像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例如: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同行们为了一个项目而暗暗陷害;同学们因为一张奖状而做恶作剧……
我也经历过这种事情:小时候,有个同学送了我一支笔,我就收下了。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我就与他产生了矛盾,谁知他倒打一耙,硬说我把他的笔弄丢了,之后还不停地威胁我,让我赔钱……
我的感受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贪心,否则必会适得其反,要争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儿去记恨别人,与别人勾心斗角。
最后,我想说:“这个世界本就是残酷,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乐观一点,多交朋友,少结仇人呢?”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结尾有一点潦草,且不符合主题,建议可以用一段排比句,对丹凝的命运做一个总结。)

读后感大全:读《学武》有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为《天空飞过一条鱼》的作文集,看了众多语言个性鲜活、充满真情实感的美文。而留给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的文章是的一篇名为《学武》的文章。

文章里的主人公是小作者,他十分喜爱武术,终于,有一天收到了被录取进入武术小组的通知单。并征得父母同意,开始了学武之路。在学习的过程中,小作者遇到各种的考验。恶劣的环境、身体的疲倦,都被小作者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如愿以偿的登台表演,并取得了成功。

看完这篇文章,我打心里眼佩服小作者。敬佩他那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武术精神。同时,也明白了没有跳不过的坎,只有不愿跳的人这个道理。有勇气,有决心,吃苦耐劳,成功就会向你挥手。

以前,我基本上是一见困难就退缩,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锻炼机会,现在,只要有困难,我就尽力去攻破它!就拿我学游泳去说。我肚子没啥力,老打不起水花。后来,我就进行突击,专门在家做练习动作,脚再酸,也忍下来了。现在,我已经能打得起一簇簇白白的水花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那一簇簇的、白白的水花,被冠上了一句话:只有拥有不怕苦,不怕累,拥有愚公移山般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退缩,才能成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事情才会事半功倍。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一)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不是拳头,也不是牙齿。我说是舌头,舌头的力量大无边,烛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国古代有很多外交使节以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春秋后期齐国的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战国时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三国时期蜀国的邓芝从容镇定,与吴联盟;汉代的张骞不畏艰险,开拓了丝绸之路;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名垂青史。历数这些历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们无一不是善于辞令的。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就让我们看看春秋末期的郑国的烛之武是怎样颠覆这个观点的。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自杀式进攻,此时此刻,拯救郑国,惟有外交。

在这个紧急的关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入虎穴。见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只给对方讲道理。各位同学,如果烛之武动之以情,哀求秦伯,请求成为秦的附属国,可以吗?不可以,虽然也可以保全国家,但失去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烛之武这是采用的方法先表示谦卑,说郑国要灭亡,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这样会满足秦伯的骄傲自满的心理。紧接着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包括三个方面,一你秦国消灭了我们对你们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二你不消灭我们对你们秦国有很多的好处。三你和晋国联盟,晋国说话不算数,忘恩负义,吃亏的还是你们秦国。这番说辞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最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们的联盟。于是连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顺理成章的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至此我们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古人常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

口乃心之门户,要想练就好的舌头,助你人生收获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头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齿,有铜齿钢牙也不行;舌头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华丽辞藻,有诗词歌赋也不够;舌头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悦耳的嗓音,莺歌燕语也无济于事。舌头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气,你的智慧。

烛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气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过人,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学,让我们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二)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2020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心随你动——毕淑敏《蓝色天堂》读后感1500字


心随你动——毕淑敏《蓝色天堂》读后感1500字范文:

母亲节的时候,儿子送了我一本毕淑敏的《蓝色天堂》。多年来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涉及法律以外的书籍,我只能在每晚临睡前翻看几页,而这本30万字的散文我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将它读完。

一直喜欢毕淑敏,她用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去感知、描述世界,并注重心灵的剖析,她的文章朴实、清谈又不乏睿智、内涵,她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认知世界。

历时一百多天,行程5万多公里。旅途中,无论是凭栏远眺还是发呆冥想,她始终在听素颜的地球在悄声诉说……

“和平号”在日本的横滨港口出发向西经东南亚、南亚入红海地中海,后经印度洋进入大西洋,游历地中海诸多国家再扬帆北上至北冰洋,绕中美地峡而回,完成绕行地球一周的航行。

这样的一种旅行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心、勇气,更需要超脱的心态和对生命本质的领悟,虽千难险阻却义无反顾。每个人出去旅行的目的都不同,而作者的目的却包含了更深层的意义。

汶川地震后作者在旅行途中下了船,把船上的捐款送回北京红红十字会,再次出发时便背负了众多孩子们的嘱托,她忘不了北川中学初二一班同学们高高举起的手臂和渴望的眼神,他们说“有全国人民的支持,你不必留下,你走吧,去环球旅行。请带上我们的眼睛”。就这样作者再次踏上征程,但她的眼睛后面有97双甚至更多眼睛的注视,“旅行已超出了纯粹自我的意义”。

苍凉、永恒、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人领略生命大道若简的意义,那些簇拥着的奔腾不息的浪花让人明白只有将个体汇入一个丰饶的集体中,才可以掀起巨浪,永不停歇的歌唱,才可以在无数次毁灭后得到重生并生生不息,才不会轻视我们如此卑微、弱小的生命。

作者在用精准、灵动的文字传输着她的思想和灵魂的感悟,在用她的双脚和眼睛在地球上画一个巨大的圆,并带着无数的人随她的目光所及进行环球之旅。

在西班牙——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安达卢西亚,有欧洲境内最大的穆斯林遗址——金色的阿罕布拉宫,还有目光和上苍的灵魂对视,排山倒海地舞动着佛罗明戈舞步的七旬老妇,一个色彩斑斓、蕴含着多民族的复杂情绪并将自己的哀伤和幽愤化作带血舞步的西班牙!

行走在危地马拉蒂卡尔的热带丛林,寻找玛雅人用石头和石灰建造的既惊又险,历经岁月洗刷依旧璀璨屹立的金字塔,感受玛雅人的祖先天人合一的神圣和他们创造的先进又非凡的文化体系,领略人类古老的文明和历史饱经风雨的沧桑。隔着飞机的舷窗,用目光触摸珠穆朗玛、洛子峰等诸多玉峰的肌肤,读书笔记俯瞰壁立千仞的俊美峰顶和如不规则金字塔般峰体,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明白,“珠峰绝不是高高在上一枝独秀,它和周围的众雪峰保持极为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个寂寞的冰雪团队,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密不可分”。

穿梭于在约旦的沙漠沉寂千年的古城佩特拉,仰视西克小道两侧高耸险峻的石壁上,有着花朵一样的颜色和丝绸一样光泽的石头,赞叹哈兹纳宫殿外表的富丽堂皇,在德伊神庙前沉思生命的流逝和经久的传承,通过佩特拉的消亡,警醒今天的我们对生存环境的更深刻地认识……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的心波澜起伏,万千感慨。

作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旅途的一路风景,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探寻,对生命的思考。透过文字我看到她目光中的悲悯、洞彻,感受到她内心的博大、深沉。

在委内瑞拉,她想参观医院,了解全民免费医疗,考察国家对民生的保障,在不丹她关注全民幸福指数标准,了解到不丹的医疗和教育预算支出远远高于我国,看到消失的玫瑰城佩特拉,她想到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现状……

忧国忧民是每一位有使命感的炎黄子孙所具有的特性。从事过医学的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咨询师的毕老师更是用她的祥和、善良、博学、责任关注着我们的国家、人民。

我想我收获的不仅是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还有文字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旅行不只是步履的迁徙,更多的是心灵的愉悦、思考和感动。有人说旅行是一场遭逢,你永远不会回到你曾抵达的地方,在光影流动的世界里,唯有记忆会成为永恒。

我虽在西部的边远城市,又无缘环球旅行,但我的心已随着你游历世界的各个角落,感受美丽的人间天堂!

西武的《马太效应》读后感


西武的《马太效应》读后感


翻开西武编著的《马太效应》这本书,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富人和他三个仆人的故事,而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正是由此故事归纳出了“马太效应”。他认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当我再三品味这个故事、品味“马太效应”之后,竟从中感受到了一番别样滋味。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不行动,就永远也不会“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因此也绝不会有后来的“积累优势”,更遑论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只有行动才是一切价值的真正证明,只有行动才会使“马太效应”成为现实。那么,到底怎样“行动”才能把我们送达成功的彼岸呢?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个性化的、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这就需要与自己“沟通”,即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究竟想要什么,25岁前想要什么,30岁前想要什么,35岁前想要什么------当想明白这一切后,就可以确立自己行动的目标,它应该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它的作用是,保证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指向性,使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始终保持清醒。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还要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了完成这个目标的条件,即是否拥有足以完成既定目标的知识和技能。作者西武在书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比别人更专业,就会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并利用优势取得发展机会,从而使优势不断扩大。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进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今的世界是个万花筒,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肯定可以取得杰出成绩”。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即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为成功夯实基础。
当我们具备了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后,最重要的“下一步”就是“行动”。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空想都是没有用的:无论多么优秀的天赋,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使其成为现实。而行动的实质就是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样的例证我们俯拾即是:司马迁的《史记》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不辞辛劳几易其稿的结晶;袁隆平获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的原因,就写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就刻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上;刘翔如旋风般冲过终点、将成功定格在12秒9的那一刻,世人不会忘记,这一个12秒9是从无数个12秒9中诞生的------请读者朋友原谅,在有限的篇幅里实在无法用我的拙笔一一列举出数不胜数的事实,我只能再说一遍:行动的实质就是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
毫无疑问,莫顿的“马太效应”使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看到了希望,而《马太效应》的编著者使我进一步找到了实现这希望的路,那就是行动的三部曲:确定目标——分析条件——付诸行动。我把这样的行动称为“清醒的行动”。我深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人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更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态势,坐而论道是无济于事的,唯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有“获得成功和进步”的可能。而只有清醒的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才能把我们送达成功的彼岸——这就是我读《马太效应》的最大收获。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人身上最有力量的不是拳头,也不是牙齿,我认为是舌头,舌头的力量大无边,烛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国古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齐国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秦,完璧归赵;更有三国时期蜀国邓芝从容镇定,与吴结盟。也有周总理临危不乱化凶为吉。历数历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无一不是善于言辞的。

在国与国的交往中,人们总是说:“弱国无外交。”但烛之武仅凭他一人之力颠覆了这个观点。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羊入虎群,此时拯救郑国的唯一方法只有外交。

烛之武本身与郑伯有私人恩怨,但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入虎穴,面对秦伯,烛之武不卑不亢,陈说利害,这其中没有半句哀求,不仅保全了国家,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与尊严。他采取的方法是,先表示谦恭,然后说我们郑国,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先满足了秦伯傲慢的心理。紧接着对秦伯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有人曾经说过:“因利益而合在一起的人,也会因为利益而分开。”因此烛之武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消灭了我们对你们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二、不消灭我们郑国对你们秦国有很多好处。三、你和晋国联盟,晋国说话不算数,忘恩负义,吃亏的还是你们秦国。这一番说辞处处站在了秦国的立场上,最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们的联盟。于是连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顺理成章地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这就是古人所说作战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至此我们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一段佳话,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明艺术。

正如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烛之武采用了伐交,保全了郑国。如果他不是心系国家,怎么会在危急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又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

读《留候世家》有感:说客定乾坤


说客定乾坤

——读《留候世家》有感

李达172班周宸伊

众人皆知“毛遂自荐”这典故,其出自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和《东周列国志》中。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由此可见,好一说客!

中华历史上说客甚多。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并与众民“约法三章”,当时百姓们对刘邦可谓是感恩戴德。然而地位平平的他是如何从一个小小渟长登上皇位,且让其六国顺从于他的呢?仅因他比项羽宽怀大度,不滥杀无辜吗?不,因为他善用能人,拥有一个足智多谋、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张良。张良何许人也?其家五代韩国宰相,却因秦灭韩使得家破人亡。因与刘邦投缘,就跟从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句流传千古,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赞赏。据《史记·留候世家》中记载,张良体弱多病,汉高祖让郦食帮他出谋划策。郦食认为重新封六国的后代,全部授予印玺,则可向南称霸。谁知却被张良全全反对,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之后张良为汉王一一分析,且举例的八例让汉王信服不已,曰:“未能也”。终“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令趣销印。”如此看来,若不是张良的及时劝阻,依照郦食那鼠目寸光的建议去实施,使得“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史上就不会再有之后汉文帝、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刘邦则更为一道不足为观的风景!试想,若张良思考事情不深思熟虑,没有那三寸不烂之舌,且其“状貌如妇人好女”,说白了就一摆设。这就是为什么张良不必带兵打战也是刘邦的左右臂、真正的幕后英雄!

我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一个人,即张仪。他是“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秦惠王十二年,秦欲攻齐,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缔结了合纵联盟,便派张仪游说楚怀王。张议说道:“大王若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来往,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结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得好处,这是最佳策略。”谁知张仪回秦国时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受了伤,一连三月没上朝。楚王自作聪明以为张仪如此是因自己与齐国断交不彻底,则借来宋国符节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之下斩断符节和秦国结交。结果楚国只得六里地!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攻楚国,使得楚军大败。要知道楚国在当时算发达国家,但张仪抓住了楚王好美色的弱点,并用“六百里地”作诱饵引其上钩,妙!作为纵横家的张仪,巧言令色,以三寸不烂之舌就使楚齐绝交,着实令人佩服!

历史上并不是每人都有长远目光 ,会轻易听取说客们的建议,有的人以致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此乃《淮阴侯庙记》中苏轼对韩信的评价,对其可谓是赞叹有加啊!有勇有谋、忠心耿耿的他,从忍受胯下之辱至被封上大将军,实则不易!能有如此之大的光环,可以说他拥有璀璨人生了吗?我却不这样认为。当初汉王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使得项王害怕派武涉前往规劝齐王与楚联和。可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由于武涉他是项羽派来的谋士,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齐王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了。“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又一好谋士,欲趁热打铁,但这并不是件容易事。怎么说韩信也算个知识分子,古时候能与他人共衣共食的,只有关系十分亲密的两人即可。则韩信曰:“吾岂可以乡利信义乎!”可蒯通毫不罢休,仍举往例说明继续效力于刘邦的危险。然“韩信犹豫不忍信汉,又自以为功多,又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终是上天戏人,之后韩信欲谋反却错过了最佳时机。韩信与陈豨一同反叛,谁知“信乃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可惜百密终有一疏,后“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实则令人哀叹,就算如今悔恨当初也无济于事了。若韩信选择了采纳蒯通的建议,就会扭转史实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惜上天只赐予了他带兵打战的超强能力,却没给他长远的目光。

伶牙俐齿、能言善辩,靠三寸不烂之舌,游于强权官宦之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其足智多谋改时局定乾坤,这正是历史上那些优秀的说客们所拥有的超凡之处。

(指导老师:张芝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800字


离别是伤神,催人泪下,依依不舍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800字一

这首诗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描写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突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 、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这个新奇的联想,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又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其中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了送别。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墓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掣精确真实的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动的情况。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想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正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全是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时的雪景。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后感800字二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全是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时的雪景。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起首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全诗发端,写出了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乃传世佳句,传神地 描绘出了雪的皎洁 、鲜润、明丽与飞动。然而此语并非 出自偶然。南朝萧子显在《 燕歌行》中写下:洛阳梨花落如雪一句后,后人每每因袭之。岑参则反用梨花来喻雪,取喻新颖,确实是独具风神的妙喻。

接下来四句写雪中奇寒,以散入一句为过度,笔触由大自然转入营幕中。瀚海二句,似承实启,又将镜头从营幕中拉出,推向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天地。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应为第三层。复将镜头转回营幕中,区区14字,已将践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写得淋漓尽致。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践别宴会的热闹,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又无一处不显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

最后六句为第四层,写筵后送别,归客远去的情景。尤其是结尾处,一个空字足以道尽万般离情,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童年》读后感400字3篇


读完高尔基的《童年》以后,才明白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地幸福。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3篇《童年》读后感4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读后感400字一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

你看我们多幸福啊,难到不应该去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吗?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每一分每一秒,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读后感400字二

读过《童年》这本书后,我不禁感慨万千。

高尔基三岁就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在家里受尽了歧视和侮辱,后来母亲又早逝。外祖父辛苦经营的家业又破产了,连小学都没读完的高尔基被迫外出谋生,一直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但一直有求学欲望和顽强毅力的他一直没有气馁,终于在24岁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问世了

本文一共有十五章,分别是:失去父亲、来到外祖父家、节日之夜、祸从天降、两舅分家、噩梦一场、两个上帝、房客好事情、彼得大伯、妈妈归来、外祖母讲故事、绿老太婆、上学的日子、喜欢自由和走向人间。

我最喜欢第一章,失去父亲:父亲躺在地板上,母亲在边上哭,外祖母一边哭,一边把我往父亲那里推,我感到胆怯。外祖母对我说,快,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他还不到年纪,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的。我还从未见到过大人哭,感到又别扭又害怕。

这篇文章主要靠诉我们:即使家里再怎么贫穷、没有地位,也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童年》读后感400字三

读《童年》有感在垃圾遍布的街道上,奔跑着一个男孩子,他身材均称,皮肤黝黑,大约十二三岁。这就是童年时的高尔基,一个乳名叫阿廖沙的男孩。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惨,经常被兄弟欺凌,被舅舅辱骂,是大家公认的出气筒。他先后失去了慈祥的父亲,温和的母亲,活泼的朋友,只有外祖父在生活中扮演着角色。但是最后由于分家,舅舅们反目成仇,外祖父在短短的一夜间从富翁变成疯子,好好的一个家就这样逐渐败落,只留下孤独与阿廖沙相伴。这让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疾苦。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在苦难的折磨下,阿廖沙为什么没有选择逃避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渐渐地,我悟出了答案:是永恒的信念和不灭的精神支撑着阿廖沙。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知识,我读出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明白了人生的无穷意味。每个人的生活之路都很长,而且每前进一步都有困难,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会战胜困难。我觉得主人公命运虽然坎坷,但是闪耀着光芒。困难本不可怕,只要你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武动乾坤读后感400字(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武动乾坤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