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法制史 读后感(3)篇。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法制史 读后感(3)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中国法制史 读后感 第(1)篇

看了这么多的电子书,目前这就是错别字最多的一本书了,体验感极差

读《中国法制史》,是为了了解中国法制的变化。在看民法的间隔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法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拜读《中国法制史》为了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谈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婚姻法,对于红军婚姻以保护和离婚条件限制,到现在演变成了对于军婚的保护的一种措施。

几千年的事情,说结束就结束了,读完心里也觉得空荡荡的。法制史,文明史,文学史,诸如此类的演变史,能讲清楚的书或者是人能有几本或者是能有几位呢?

记得当代老师曾说,“你回头看历史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圆”。当时不明白他在讲什么,其实现在也不知道他讲什么。直到后来听到,“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来滚去的时候”,我好像发现了什么。

在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大背景,商人,戏子是不受到推崇的,他们的地位远低于农民。

时间轴向前推进,这样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商人的地位在抬升,农民的地位在下降。民国的时候,这种差距感已经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后来这种差距感又开始逆向改变了,在那浩荡的十年里,这样的差距最为明显。

“我家贫农三代”

“我家贫农五代”

“那你家光荣”

姥爷家由于有较多的土地,成份被定位富农,在那个浩荡的十年里,姥爷的耳朵也被那个时代摧残的失聪了。

岁月不会因为谁或者因为事而停留,他依旧浩浩汤汤,不紧不慢,当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之后,一切又开始变了,直到了现在。

历史的车轮是否滚来滚去?

或许我们要把这一切交给几千年后的人来评判了,或者是交给冷漠无情的岁月。

在这浩荡的岁月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

中国法制史 读后感 第(2)篇

《读书心得》本周读书近20小时,学习《中国法制史》通过学习,让我懂得中国法制史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说,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中国法制史》以中国历史断代为经,可以划分为:奴隶制法阶段、封建制法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法阶段、革命根据地法阶段四个阶段。通过学习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获得了许多历史背景知识。学习中国法制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重温历史,树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以致用”的实证思想。将古今制度进行对比,提炼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其实,读书就是兴趣,而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本书你去接纳它,它就会给你回报,这回报就成了你人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现在微信读书有很多好处,比如,你对书中某些字、词语、典故不解,只需对着文字复制然后搜索,瞬间就豁然开朗,而这过程还真是一件愉悦的折腾。

中国法制史 读后感 第(3)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看书能让我走进别人的世界,少想一些盘绕在自己心头的杂事,所以和旁人喜欢听音乐热衷于运动选择玩游戏本质是相差不到。她总能发现原来她的感受早已被世上某个人明白地说清楚了。她终于明白,她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她,她只是他们中模糊的某个。这段时候,没得时间看书,每一个书友的赞都无形中令我羞愧,如茧自缚,透不过气。而今日再次看到此句: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心中激荡不已,感慨良多。最近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坚持与放弃的两难里拯救自己,我想做自己的英雄。诚如高同学所说,我就是典型的为了避免花落,我避免花开,如何避免花开?不种花,不看花,不赏花。好在,对于一切我终究还在一个输得起的年纪,我已收获良多,走过这段就好。我还需要岁月的磨砺,理解自己的焦躁与不安,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接受未来的自己,要与自己和解,才能进而拥有更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这个世界好好谈一谈。造化弄人,人靠自己的造化弄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1500字3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他的思想给简要记录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1)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2000字!

读完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其中浩如烟海的知识,让我大有收获。纵观其全篇,其中第二章婚姻中关于“妻的地位”一节,让我有所感发。虽说男尊女卑这一封建腐朽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这一大环境下已基本隐退,但在当代中国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中,这种思想仍然存在,甚至可称为根深蒂固。

在瞿同祖先生笔下,古代社会中,妻的地位,从古代法律关于“夫妻相殴杀”的规定中可见一斑:“夫殴妻则采减刑主义,唐、宋律殴伤者减凡人二等……妻殴夫但殴即成立殴罪,不问有伤无伤。夫殴妻则无伤不成立殴罪……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明、清律妻殴夫不问有伤无伤,伤轻到什么程度,只要有殴打的行为便可作为夫愿意离婚的条件,折伤以上便是义绝了,夫殴妻则须至折伤以上才可离婚,并且妻的单独方面的意思还不能构成离婚条件,须征求双方的同意……”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妻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是极低的,夫妻双方的法律地位是极不平等的。根据被古人奉为圭臬的“三纲”规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妻在家庭中可以说是夫的从属,一切以夫为首。古代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一个男尊女卑严重的封建社会中,她们的一生都要依赖于家中男性,却又不曾得到过该有的尊重,又是付出心血最多的。

书中还说到:“夫过失杀妻是不问的,但妻之于夫却无此权利。”可以说,在古代中国,一个家庭中,夫在某种层面上甚至掌握了对妻的生杀权,在婚姻中,妻的人身安全,在大范围下是基本无法得到法律保障的。再看当代社会,“家暴”这一恶劣现象,在社会中仍然时时发生,每一次,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沉重的故事。

自封建古代继承而来的,婚姻中的夫妻不平等,这似乎是一对潜在的基因,隐藏在当代人们的血液中,随时可能爆发。这存在于他们的血液之中,甚至让某些家暴者认为,家暴,理所当然。在一个存在“家暴”现象的家庭中,妻往往是弱势者、受暴者,她们日日夜夜的默默为家庭付出,却还要忍受来自丈夫的暴力。

近日,家庭暴力这一敏感词汇再次被人们所关注,网络美妆博主宇芽被男友家暴,施暴视频传出,网友一片哗然,明明在如今这样的一个宣扬法治,宣扬美德的社会中,为何还会有这样的恶魔存在。

为何现如今家暴现象仍然猖狂,我认为,究其根源,是深深根植于当代中国人心中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在婚姻家庭中,男方习惯强势,习惯掌握主动权;女方则习惯于依赖于男方,缺乏自主独立性。

在古代中国法律中,许多朝代规定,夫杀妻甚至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妻始终是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女性对于家庭的支柱经济来源的贡献较少,在财产继承中,女子也无继承权。没有了经济的支持,女子出嫁从夫,与娘家便基本已无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遭受了家庭暴力,也无路可退。再联系当代,许多女性在婚姻中遭受了家暴后,选择保密,选择忍让,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认为自己身后没有依靠,只要忍一忍,事情就过去了,不仅是受害的她们,甚至她们的父母兄妹,她们的好友……都是这样劝解的。在这些来自外界的声音中,便深藏着来自封建腐朽思想的残留。这些声音,不仅没有给予她们支持,反而让她们越来越深的陷于黑暗之中……

在古代法律中关于“夫妻相殴杀”的规定中,妻子若殴打丈夫,则须受到官府加倍的严惩。不反抗,似乎是从古至今流存于血液中的卑微与恐惧。我国的家暴“基因”根植严重。我国的反家暴法却起步较晚。

1995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这是中国政府第一部关于妇女发展的专门规划,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家庭暴力”概念。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正式通过,明确禁止家庭暴力,并规定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措施和加害人的法律责任,这是第一次在国家立法中对家庭暴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的反家庭暴力工作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再看古代,在妻的地位严重卑下的宋代,著名才女李清照便是反抗家暴第一人,在她不幸的第二次婚姻中,丈夫张汝舟想要变卖古董遭到拒绝,便开始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按照宋代当时的律法,妻子状告丈夫,哪怕罪名属实,妻子也得坐两年的牢。饶是如此,李清照还是选择告发了张汝舟科举作弊的事情。张汝舟下了狱,李清照也坐了牢。幸而李清照词名满天下,当时的大官綦崇礼在得知了李清照悲惨的经历后,对她多番照顾,只让她象征性地在牢房里待了九天,就放她自由。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尚且有女性敢于为自己发声,在那个法律向婚姻中夫的一方倾斜过半的时代,仍有女性成功维权。反观现代,多少女性不敢求救,羞于发声。诚然,在“男尊女卑”“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传统糟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在“反家暴”上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绝对不容忍任何一例家暴。

妻,不该再是是瞿同祖先生于书中第二章里描写的在家庭中卑微忍让的一方,在新时代的中国,她们不该再沉默,她们的身后是法律与道德的支撑,她们不该再畏惧。妻为何?妻在如今是一家之主,她们甘愿付出,也自由独立。

即使在封建的古代,妻也是《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中“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也会弹着绵绵琵琶,细诉心中情愫:“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妻是周恩来信中的无语凝噎的思念:“愿你珍摄,吻你万千。”

妻是心中港湾,无论何时。写到这里,我不经反思。为何要始终强调以史为鉴?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糟粕可能多于精华……

有人说,它已成为过去,甚至其中许多是被批判的落后思想。但仅依我个人所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代的许多社会问题,可以从古代法律中寻到根源,我们取古代法律思想之精华,适用于现代社会解决问题,才是博古通今,发挥了史学该有的价值!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2)

初读翟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在今年春节之后,由于新冠状肺炎疫情发展形势严峻,小区封闭不得外出,在家闲来无事,想起了翟同祖先生的这本书,翟同祖先生用在家所学从法制史方面给我们简明而又详细地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发展。不仅从先秦为起点,更深入到上古时期乃至红山文化时期。详细阐述了每条法律的变化过程,并有实例佐证,使得全书整体看上去很严谨、细致。

为什么说作者思路非常严谨,给大家举个例子,从开始看,翟同祖先生介绍完古代法律是分为家族式的小单元,有将家和族分开后进行阐释。然后讲到父权的时候,有这一句话,“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学找”(说的是父权的意志不可侵犯)。翟先生首先加入自己的阐释,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是法律给予的。然后翟先生又类比了罗马时代父亲的“生杀权”;又举例秦二世的矫诏行为,借父名赐死蒙恬和扶苏。又拓展到法律的神圣性,又举例对神圣性进行说明,“元明清开放,父母并非绝不可杀子孙”。举出了王起活埋儿子的案例。翟先生从一个父权,拓展到各个时代,滴水不漏的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做了一些思考。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在政治、社会、生活各个细节处表现出来,所谓的一个“礼”字,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社会秩序中做了固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安排固然可以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但也扼杀了社会前进和创造的活力和动力。它也许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有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后来会落后了。社会的良好发展,不能一枝独秀,而应该百花齐放,法律不应束缚人们的创造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出现了居民与防控人员发生争执的事件,有的人仗着手中的公权无视政府规定,硬闯防疫关卡,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今法律对待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百姓。法律的平等,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才能让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刘鹏)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3)

最近因私事被惊扰,恰逢要翻译法律史的文章,颜老师就推荐了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给我,读完了结合生活有一些感悟,记录下来:

1.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严谨稳健的等级制度之上,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权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形成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构成了法律适用的微观前提,同时也是法律维护与保障的对象。如亲属间的侵犯,侵犯者与被侵犯者之间的辈分关系则尤为重要,以尊犯卑,处分较轻,以卑犯尊,则处罚由重。法律之适用取决于血缘之亲疏,而该亲疏关系则以服制为中心,形成一条长幼有序的数列,蜿蜒数千年,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奠下基石。

2.婚姻关系成为联结着一个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之间的纽带,“婚姻者合两姓之好”,建立在“两姓”关系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的缔结还是解除,其核心问题都是家族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极为疏薄,婚姻关系更多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前从于父,出嫁以后从于夫,断无多少权利可言。而妾的地位更是卑微,“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并非家庭的一员,故非“合两姓之好”,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3.跳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与婚姻的藩篱,阶级便成为在社会层面上划分等级秩序的标准。家族内部划分长幼有序的标尺扩张到整个社会,便成为尊卑有别的砝码。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细化至饮食、衣饰、房舍、车马,均可以以法律作出强制规定。阶级间的通婚成为禁止,以维护血统的纯正和阶级的尊贵。法律针对不同阶级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亦有一根体现阶级间差序格局的数列蜿蜒而下,精准地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度量。家族是个体的,在各个家族中以父权为核心形成一个以血缘为度量的同心圆以确认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婚姻关系则使得各个独立的同心圆之间形成交集。在家族之上,整个社会则是由阶级构成,形成一种差序格局。每个个体在这一社会结构中都有自身的位置,或尊或卑,或主或从,或良或贱,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自身社会地位的烙印。针对这一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也相应地形成一种不对等的规范体系,它建立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础之上,小至于家,大至于国,“等级”二字成为构筑中国社会之核心所在,“法”与“礼”结合,成为维护这一有序的等级结构的工具。

4.在现代活成封建大家庭的代价太大,不一定一荣俱荣,但必然一损俱损,因为归因模式已经变化。中国曾经的家庭是父权家长制,父祖是统治的首脑,又因为重视祖先崇拜,且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考试内容又比较固定,所以曾经的子孙成就往往要归咎于所谓家风血脉。但独立意志是现今做学问或者做事业的前提,家风已经很难成为承继良好品质的介质,往往是固守的传承,在一个大环境里互相不断强化,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若不想反思,每一个人就要不停扮演长辈曾扮演的角色,循环往复不停成为对方影子的复刻,互相维护彼此然后亲亲与共,将底色不停固定渲染。而对于权利的贪恋往往会造成许多中国当今父母对于曾经父权家长制的追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亲子关系里父母会太入戏,将这个头衔看作皇帝与官位,要有威权与帝王术要高高在上,孩子要在手下噤若寒蝉隐忍不发积郁成劳,反过来对外宣称孩子懂事乖巧听话,往往太平表象之下已有祸根埋下。

5.要了解舆情,可以不接受一些基于此的规则,但要看透这些规则为什么暗暗盛行,然后不反驳不回应不服从。因为种种社会心理根本改变不了,即使现在已经缺少这样的土壤,也不能骤然稀释。环境的捆绑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不要企图期待一个人会与他生长的环境截然不同,除非能够不停跳脱不停反思诸己,才有一线可能。

6.不要尝试去改变任何人,若有人做了攻击伤害自己的事也不要急于反击。不提醒不告知不报复不陷入情绪更不累及无辜孩子,一来脏了自己的手,二来是自己心胸不宽阔的表现。要相信身边人的认知和格局,从来挨骂的都不是丢人的,骂人的才是。静观其变,不阻止任何人帮助曾攻击自己的人,也不阻止任何将他们推下悬崖的双手。公道自在人心,把自己该做的礼数做全,可以向身边人袒露自己的脆弱,相信他们的选择,接受他们的安慰与支持。

7.往往一个人如何指责别人便体现了他如何看待自己,很多时候对他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映射,人性最深刻的恐惧便是对自我的厌恶。

8.永远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要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因为观念差别还是自己陷入情绪鲁莽,要能推己及人冷静分析因果,了解到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不是囿于自己的感受大为光火,能够跳出风俗习惯格局放宽,对学术观点的包容要从对生活观点的包容开始。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第2页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3)篇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1)篇

两星,微信读书以来之个人评分最差书籍!

吹的成份不少,史料堆砌有功,错讹俯拾皆见,无图亦无真相,长篇转引疑似剽窃,面目可憎再拦腰砍掉一半印象分,建议跳读部分内容。

恩格斯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研究中国美术史,应该努力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方法,既要论从史出,又要史论结合。

个人愚见,在中国文明史上,美是灿若星河到处存在的,历朝历代也不乏善于发现美的著名眼睛。事实上,不但在美学家的著作中,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传世论著中,都有丰富的美术思想,比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皆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往深里探究,因着儒家传统要旨,古代文化人向来诸艺合体、一专多能,以致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诸门类,互相影响,水乳交融。宗白华先生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而“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没有多说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学习中国美术史,因其特殊的意蕴和趣味,自然应当多方面狠下气力……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2)篇

说实在的这本书如果作为入门级,有些地方是难了点。一些专业的名词和说法,作为一个外行人有点看不懂,不过怎么说呢,这也属于基础的知识吧,要了解点的。

读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在书画同源这一部分,以前上过中国水墨画基础课,所以是有点感触的。

还有雕塑这节,没有看之前觉得中国的雕塑是啥居然想不到,看了之后就像拉开了一道帘子,一道我的眼睛和生活之间的帘子,让我看到古往今来各个方面的雕塑。大到石窟山刻,小到微雕核雕,远到象牙木雕,近到大门房檐上的镇。真的印证了一句话:生活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国描写瓷器的词汇很美,但是美不过真正的瓷器。以china之名命名中国,名副其实。不管它本来的渊源。

有机会要去景德镇一次,去看去触摸这鲜活千年的美物。

这书应该本来有很多插图的,但是电子版却没有,但是有图下面的描述在正常的句子里,看的时候就会很怪异。其他个别错别字估计是做电子版的时候的问题,其他很好。

中国美术史 读后感 第(3)篇

 

此书我独爱绘画与书法二章,原因有二:一则对这两者略有研究,我对美学的思想启蒙还是源于书画这两者;其二,两者所寄托的诗情文气着实高涨,饱含了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的诗情言志,文学价值几乎可以说可以并居榜首。

画之六法,难于兼全。

文人墨戏,多作枯搓古木,丛余断山,笔力跌荡于风烟飘渺之境。文人学士,无论仕与非仕,无不欲借笔墨以自鸣高,因此从事于图画的,不是用以遣兴,即是用以写愁和寄恨:其写愁者,多苍郁;寄恨者,多狂怪;以自鸣高者,多野逸。他们多是表现个性,而不兢兢以工整浓丽为能事。

芸芸众妙所书的文人之中,我独爱赵孟頫,其文其书其画皆是高古简质,纯任自然,令我感之,叹之,不忘之......

一言以概之,如果想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艺术史,此书当之无愧!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3)篇


《中国是部金融史》,18.7万字,阅读时长15小时

      连续读完了陈雨露的《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两部作品。快读完才知道,《中国是部金融史》只写到唐代,算是上部,还有一本中国是部金融史2,书名《天下之财》。

      这两本书下载了备看都有一两年了,此前老觉得书名起得有些娱乐化,不严谨,一直没有放在必读书单前边,终于得以读闭。

      陈雨露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此前从财政金融学院任教,到任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而今已任中国央行副行长数年。从这两本书来看,其学术背景源自深厚的世界史、中国史的基础背景和功底。可以说,用货币的眼光看历史,是这几本书的视角。

      其实,中国当代出版界以通俗读物演绎货币史和经济史的作品并不多,此前看过的也仅吴晓波的激荡系列四五本书而已。

      相比之下,更严肃的读物就是财经院校的货币史或金融史类教材了,读来又相对枯燥和呆板。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上《中国财政史》课程时的情景,记得开头内容从远古结绳记事开始,授课老师虽然还是班主任老头,但讲得也觉无趣,所以那会儿觉得这竟是一科很乏味无趣的课程了。而今工作多年再回头看,从金融的视角和眼光,审视历史,潜移默化中浸染和建立了金融的思维,这都是多么宝贵的基础知识。年少无知的轻狂,真是罪过了,我们的班主任老头,阿们。

      从古典时期的梭伦改革,到近代的特里芬魔咒,再到现代的信用违约互换cds,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现代金融格局和金融工具的一步步产生、发展。不过书中时时的调侃语气,尤其是多次拿芙蓉姐姐出来说事,除了显示出这书的年代外,更让我怀疑此两本书的具体内容,是由陈教授带的研究生所执笔了。

      有意思的时,百度里的陈雨露作品,更多的是一些严肃学术书籍,所看的基本都不在其著作书单上,不知为何。

      总得来说,开卷有益罢。

对于中国金融的梳理很有见地,皇帝-封建官僚-小农的体系以前虽有了解,但并没有得出总结。但书本对于唐朝后的金融史并没有继续说明,以及文中似乎努力为奸臣开脱,还有对中西方的经济对比并不够强烈,所以给了四分。第一次对经济初具雏形,是看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之后老了罗马人的故事,对于帝王经济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君者,首要必须独善其身,只有自己节俭,才可以上行下效,也不容易积聚一批奸臣。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土地永远必须收归中央,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但综合王田制,屯田制,乃至均田制等等,土地不可过分流通,一流通就容易财富聚敛,而从来国家能够兴盛的前提在于公平与效率,假如技术并没有产生突破,那么财富也是存量分配,国家也只有通过税收方式来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公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私心,所以这个到最后往往都会失效,因为中央的权利常常不可避免地被地方的权利削弱,从而完成无可掌控的局面。而此时唯有进行利益再分配,而这个又特别难,要么壮士断腕,狠抓贪官,动了利益者利益,要么就是革命。当权者,难!n

钱的味道甘甜,性热,有毒,既能有利于邦国,也能让贤达堕落;如果天下人钱财平均则为太平盛世,如果天下人钱财不均则是乱世之源。 

看的历史书多了多少有点自己的感悟,喜欢这种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分析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总会有不一样的惊喜,抱着这样的态度接触到了这本书,起先是限免的第二部,特意花钱买了第一部,但是开始阅读之后,简直是对精神的折磨。

我不怀疑作者的阅读量和见识以及专业水准,但这本书读起来就是让人难受,既然选择了葱金融角度剖析中国历史,那么重点应该在金融体制,货币流通,社会变化,以及改进直到我们今天的种种,但是此内容只占篇幅得百分之五不到,其余篇幅大量夹杂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观点以及主观臆断,一大堆未经验证的结论跃然纸上,本末倒置,重点金融部分也没有细细展开只是一笔带过,想看的没有,不想看得一堆,简直是对我思想的强奸,愤然弃读。

选书很重要,以后不会浪费这只换个时间了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初读翟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在今年春节之后,由于新冠状肺炎疫情发展形势严峻,小区封闭不得外出,在家闲来无事,想起了翟同祖先生的这本书,翟同祖先生用在家所学从法制史方面给我们简明而又详细地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发展。不仅从先秦为起点,更深入到上古时期乃至红山文化时期。详细阐述了每条法律的变化过程,并有实例佐证,使得全书整体看上去很严谨、细致。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为什么说作者思路非常严谨,给大家举个例子,从开始看,翟同祖先生介绍完古代法律是分为家族式的小单元,有将家和族分开后进行阐释。然后讲到父权的时候,有这一句话,“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学找”(说的是父权的意志不可侵犯)。翟先生首先加入自己的阐释,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是法律给予的。然后翟先生又类比了罗马时代父亲的“生杀权”;又举例秦二世的矫诏行为,借父名赐死蒙恬和扶苏。又拓展到法律的神圣性,又举例对神圣性进行说明,“元明清开放,父母并非绝不可杀子孙”。举出了王起活埋儿子的案例。翟先生从一个父权,拓展到各个时代,滴水不漏的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做了一些思考。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在政治、社会、生活各个细节处表现出来,所谓的一个“礼”字,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社会秩序中做了固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安排固然可以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但也扼杀了社会前进和创造的活力和动力。它也许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有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后来会落后了。社会的良好发展,不能一枝独秀,而应该百花齐放,法律不应束缚人们的创造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出现了居民与防控人员发生争执的事件,有的人仗着手中的公权无视政府规定,硬闯防疫关卡,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今法律对待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百姓。法律的平等,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才能让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刘鹏)

最近因私事被惊扰,恰逢要翻译法律史的文章,颜老师就推荐了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给我,读完了结合生活有一些感悟,记录下来: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1.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严谨稳健的等级制度之上,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权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形成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构成了法律适用的微观前提,同时也是法律维护与保障的对象。如亲属间的侵犯,侵犯者与被侵犯者之间的辈分关系则尤为重要,以尊犯卑,处分较轻,以卑犯尊,则处罚由重。法律之适用取决于血缘之亲疏,而该亲疏关系则以服制为中心,形成一条长幼有序的数列,蜿蜒数千年,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奠下基石。

2.婚姻关系成为联结着一个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之间的纽带,“婚姻者合两姓之好”,建立在“两姓”关系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的缔结还是解除,其核心问题都是家族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极为疏薄,婚姻关系更多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前从于父,出嫁以后从于夫,断无多少权利可言。而妾的地位更是卑微,“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并非家庭的一员,故非“合两姓之好”,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3.跳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与婚姻的藩篱,阶级便成为在社会层面上划分等级秩序的标准。家族内部划分长幼有序的标尺扩张到整个社会,便成为尊卑有别的砝码。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细化至饮食、衣饰、房舍、车马,均可以以法律作出强制规定。阶级间的通婚成为禁止,以维护血统的纯正和阶级的尊贵。法律针对不同阶级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亦有一根体现阶级间差序格局的数列蜿蜒而下,精准地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度量。家族是个体的,在各个家族中以父权为核心形成一个以血缘为度量的同心圆以确认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婚姻关系则使得各个独立的同心圆之间形成交集。在家族之上,整个社会则是由阶级构成,形成一种差序格局。每个个体在这一社会结构中都有自身的位置,或尊或卑,或主或从,或良或贱,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自身社会地位的烙印。针对这一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也相应地形成一种不对等的规范体系,它建立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础之上,小至于家,大至于国,“等级”二字成为构筑中国社会之核心所在,“法”与“礼”结合,成为维护这一有序的等级结构的工具。

4.在现代活成封建大家庭的代价太大,不一定一荣俱荣,但必然一损俱损,因为归因模式已经变化。中国曾经的家庭是父权家长制,父祖是统治的首脑,又因为重视祖先崇拜,且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考试内容又比较固定,所以曾经的子孙成就往往要归咎于所谓家风血脉。但独立意志是现今做学问或者做事业的前提,家风已经很难成为承继良好品质的介质,往往是固守的传承,在一个大环境里互相不断强化,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若不想反思,每一个人就要不停扮演长辈曾扮演的角色,循环往复不停成为对方影子的复刻,互相维护彼此然后亲亲与共,将底色不停固定渲染。而对于权利的贪恋往往会造成许多中国当今父母对于曾经父权家长制的追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亲子关系里父母会太入戏,将这个头衔看作皇帝与官位,要有威权与帝王术要高高在上,孩子要在手下噤若寒蝉隐忍不发积郁成劳,反过来对外宣称孩子懂事乖巧听话,往往太平表象之下已有祸根埋下。

5.要了解舆情,可以不接受一些基于此的规则,但要看透这些规则为什么暗暗盛行,然后不反驳不回应不服从。因为种种社会心理根本改变不了,即使现在已经缺少这样的土壤,也不能骤然稀释。环境的捆绑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不要企图期待一个人会与他生长的环境截然不同,除非能够不停跳脱不停反思诸己,才有一线可能。

6.不要尝试去改变任何人,若有人做了攻击伤害自己的事也不要急于反击。不提醒不告知不报复不陷入情绪更不累及无辜孩子,一来脏了自己的手,二来是自己心胸不宽阔的表现。要相信身边人的认知和格局,从来挨骂的都不是丢人的,骂人的才是。静观其变,不阻止任何人帮助曾攻击自己的人,也不阻止任何将他们推下悬崖的双手。公道自在人心,把自己该做的礼数做全,可以向身边人袒露自己的脆弱,相信他们的选择,接受他们的安慰与支持。

7.往往一个人如何指责别人便体现了他如何看待自己,很多时候对他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映射,人性最深刻的恐惧便是对自我的厌恶。

8.永远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要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因为观念差别还是自己陷入情绪鲁莽,要能推己及人冷静分析因果,了解到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不是囿于自己的感受大为光火,能够跳出风俗习惯格局放宽,对学术观点的包容要从对生活观点的包容开始。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www.dhb100.com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余秋雨先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这部“世界戏剧学”写于30年前,是国内研究世界戏剧史首部较为系统的专业著作,多次获得教育部奖项,也成为众多高校戏剧艺术类学生必修课程。“中国戏剧史”原来被收录在“世界戏剧学”中,本次新刊再版后被分离出来单独出版。个人对中外戏剧颇有兴趣,此前粗浅读过几本戏剧丛书,此番读余秋雨先生戏剧教程甚是过瘾、收获良多。世界戏剧大致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爱琴海的浪漫孕育了早起戏剧文化,从三大悲剧诗人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到席勒、莎士比亚…庞贝剧场见证了一出出戏剧兴衰、粉末更迭;作者选取了十三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戏剧文学种类深入研究讲解,希腊、意大利、英国…亚洲介绍了日本戏剧;各从起源、发展、兴盛到衰退都做了详细阐述。“中国戏剧史”作者考证起源于宋代“杂剧”,至元代进入全盛期、明清渐入没落。“五代论”、“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祖光、王实甫、汤显祖…可谓星光熠熠、名剧荟萃。历史上中外著名剧作家出身差异颇大,古希腊时期戏剧大家基本出身贵族,近现代大家基本穷困潦倒;中国元代大剧作家多进士出身,后辞官专心创作,把自身融入到了生旦净末丑之中,方才成就不朽剧作。余先生尤偏爱昆曲,曾专门就昆曲写过不少文字,我虽未听过昆曲但从先生文字中感受到了她的余韵;张充和姐妹都写过关于昆曲的书,五姐弟均是昆曲熟家;我想,余先生和张氏姐妹不约而同都对昆曲迷恋有加,自是有一番道理,有机会一定聆听一次。两部戏剧史书看完对余先生30年前文字和近些年做了对比,我更喜欢前者,少了现在几分浮夸、更显朴实学者风范。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中国戏剧史 余秋雨 

中国的戏剧史是一部戏曲史,更确切地说是一部昆曲史。

从元杂曲到明代昆曲的崛起,是一个有文人走进社会里层,用戏剧的形式揭露、抨击当时的社会恶疾与弊端的过程,展现出戏剧的人文关怀和政治意义,出现了最著名的四大名剧《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明代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恢复,文人弃文从官,以及政治强势的压迫,中国戏剧走向衰败,人文主义被扣杀在了摇篮。到了清代,戏剧的表现形式,已从戏剧冲突转变为注重表演的形式,唱腔、身段之婉转妩媚成为娱众之物,其文学性和社会意义已不复存在。直到“五四”新文化的出现,文人们受欧洲和东洋文化的影响,开始力图对中国戏剧加以改革,出现了话剧的形式,如“春柳社”。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各年代中的戏剧表现形式加以梳理,没有展开戏剧理论的探讨。最后作者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意义。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通览达至千年的剧作文化普史,其中穿插的民众意志、政治相讦都是活生生生活的写照,或质朴、或华丽,或荒奇、或哀婉…独属于东方古老帝国的历史文明投射。
在经历过曲折而漫长的起势,点滴星火终有了燎原之势,全盛时代的大放异彩诞生了多少文豪巨擘,又或者是他们推动了一条河流的奔腾,避免陷于死水,腐臭余生。
终于,无可避免的,全盛的顶点就是衰落的开端。和所有艺术一样,终将成为历史上的艺术品,被发展的规律所限定。后人如何瞻仰借鉴也难窥其全貌,想要超越难免沦为可笑的复制品。
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代言人。发展的长河奔腾不息,如何利用这善源,凝练新的艺术思想是时代来造就的,然而这条道路是否能成通途又将走多少弯路也是难以预测的。
那么浅显的眼睛还是注目着当下的新奇趣味吧,由微知著,何时博古通今?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精选3篇


当我们读过一本书之后,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心得。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有许多想法。读书只是一种学习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读后感”比读书更重要。是否最近曾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烦恼过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篇1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初拿到《中国文学史》这本具有浓重文学色彩,专业性极强的书时,心中很是忐忑,能读懂吗?于是决定静下心来从这书的序开始,从序来了解,认识这本著作。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其实不是一本专著,而是钱穆先生在1955年新亚学院开设的一堂文学史课程,他的学生叶龙将课堂笔记整理成书。钱穆先生将中国的文学分为散文和韵文,韵文以《诗经》为始,散文《尚书》为始,一路梳理到明清章回小说。

对于中国文学,钱先生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如钱先生说孔子之伟大,正如:一间百货公司,货真价实,百货公司货真价实,不好用作学术评价,但是我们现在作为文本来读,会心处仍可听到声音的亲切。钱先生是一个朴实而清晰的人,是尊重儒家思想传统的学者,他对文学价值的看法,是重视它的社会公用,要求文学有益于政治和世道人心,所以在文学成就的评价上,他认为杜甫高于李白,陶渊明高于谢灵运。钱穆先生尤其推崇韩愈,赞扬其为文起八代之衰,文章纯真而自然,他认为,所谓文学并非将感情放进去就成为文学,而是将生命,感情以及有实在的内在生命力三者配合起来才成文学,正如钱先生所说,真是讲真理,讲真情,那是最自然不过的流露,花之芳香完全是自然的的开放,如空谷幽兰,它不为什么,也没有为任何特定的对象而开放;又如行云流水,也是云不为什么而行,为什么而流,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流乎其所不得不流,文学作品至此才是最高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钱先生非常推崇入世的作品,如《水浒传,》他认为水浒传是最出色的章回体小说。反映时代的现实情况,纯真而自然。

钱先生常说,一个人并非大学毕业就算是完成了,也不是读了一个硕士甚至一个博士学位就成功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做学问是终生的事业。正是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特意百度了钱穆先生的一生教学经历,也看到了很多读者的读书感悟,很多读者感慨,读此书,多次读到眼酸,并且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向往,回望中国传统,肃然起敬。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对这本著作只能有着自己非常浅显的感悟和思考,但我相信只要自己潜心研读,终能从中受益颇多。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篇2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相较于学者本人的著述,我更喜欢读他们的学生整理的他们的授课或谈话录,迄今已读过的此类书目有陈丹青整理的《木心回忆录》,韩敬源整理的《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它们都没让我失望,因此,当先生买回来叶龙整理的钱穆先生讲授的《中国文学史》时,我第一时间捧起此书并用三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自然,此书一样让我振奋。

家里其实已有很多钱穆专著,连钱穆先生全集都有15本之多,但我却一本也没读,心里想的是,以后再读不迟。但他的文学史我却先睹为快,确实因为讲课和著述有阅读上的不同效果。著述,难免要正襟危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就连我写这么一篇小读后感,都要一字一句斟酌一番,学者写文,更要考据引喻,慎思慎言了。而讲课就不同了,能讲得出来的首先得有货沉淀于心以备脱口而出,特别是不依凭讲义而讲述的,更是烂熟于心的思考存积,其价值不可估量。其二,讲课中受到当时当地当情当景的激励,是很能灵光闪现出很多精彩诗思的,这诗思,是连讲述者本人都会被震惊到的。有过讲座经历的人都会有此体验,状态好的话,眉飞色舞,妙语迭出,这,又是冷静伏案写作所企及不到的。读讲课笔记之鲜活,之灵动,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钱穆先生是公认的通儒和国学大师,他1894年生于江苏无锡,这值得说一笔。无锡这地方奇了,尽出姓钱的大师,钱穆,钱锺书,钱中文,前两者我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钱中文老师我曾采访过,问他这钱和钱锺书那钱是否亲戚,答曰,非。但从小,钱中文老师就知道钱锺书先生。我打定主意,下次见到钱中文老师也要问问他是否和钱穆先生是亲戚?钱穆先生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真是一家,属于叔侄关系。钱伟长回忆叔叔钱穆时说,他(钱穆)在苏州(中学)任教时,朝迎启明夜半繁星地苦读,钱穆自己也说,我认为每个人的天资是差不多的,一个人要写出好文章,最要紧是要多读书,要能刻苦学习,天资聪颖如苏东坡在钱穆看来也是多读书的典范,钱穆在课堂上说,苏东坡21岁便考中进士,主要是因为他博览群籍、广征博引、多读书喜读书之故。

《中国文学史》是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授课时的口述经由他的学生叶龙整理后出版的教材,全书31篇,从绪论到结论,实际就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史,或者更具体一点,中国经典文学选本史。以前曾听闻一言,文学史就是选本史,今日读钱穆教材,信了。当然,这也只是文学史之一种。《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尚书、春秋、论语一路梳理到明清章回小说,对胡适发起的新文学运动点到为止,全书即告终。我读此书,多次读到眼酸,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向往,回望中国传统,不能不肃然起敬。本书灌注了钱穆先生对中华文明的一片赤诚,当他缓慢道来一部又一部经史子集,当他说胡适不讲道理,只说孔教吃人的口号,而并不说出理时,我能感受到老先生的无奈和痛心。钱穆先生有很深的孔子情结,他认为,若要大略了解古代文学,《诗经》和《昭明文选》就可以了;他推崇孔子为诸子中之首位,认为《论语》文学价值极高,更遑论其思想。钱穆特为《论语》辟出一篇。

读《中国文学史》是对既有阅读的回望,更是对阅读缺失的一种补充。第17篇建安文学,钱穆先生对曹操的解读让我很受益。钱穆注意到了曹操的平民文学之路,虽在政治上跃升为领袖,但作品并无官僚吐属,仍出于私人情怀。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挥洒自如,毫无拘束,在钱穆看来,是一代枭雄在文风上的突破。钱穆课堂上的曹操,可亲可近,不似《三国演义》里的曹操,阴险狡诈。

对建安七子大都早夭,钱穆给出的猜测是,不知是否诗酒应酬过频,以致伤肝病亡,并进而提醒这养生问题,实在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注意之事。

钱穆自己活到1990年,以96岁高龄仙逝,实在令我辈欣羡不已。钱锺书、杨绛,也都高龄而终,除了无锡这地的风水好以外,中华古籍之于一个人身心的宁静,应也是高寿原因之一。这算是我的猜测。

读《中国文学史》,读到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事关作品和作者,兴许在正史中读不到。譬如欧阳修某年偶寓汝阳,遇见两位活泼歌伎且能背唱他的词,欧公不免心欢,约定将来要来汝阳做太守,再来欣赏她们。数年后,欧阳修果然如愿到汝阳当太守,却不见歌女踪迹,于是怅惘赋诗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譬如苏东坡某次替人读文章,读后说,该文内容文笔仅仅值一分,他的诵读却占了九分。

类似的名人轶事一定深深藏在钱穆身上,只待时机一到便含笑说出,我们都从学生时代过来,当然很清楚这样的故事是多么活跃课堂气氛,又是多么深入人心。古之贤达真是名士风流,也因此留下很多供后人神往不已的掌故,这些掌故倘无钱穆这样博学的先生传递,很快也会隐没无踪,没有掌故的文学史该多么无趣!

一部《中国文学史》,钱穆先生一直强调,中国传统文学自有其一套生生不息的活的永恒的生命,他反对今日中国自五四以来因有人提倡有了新文学,便认为京剧及以前那些文学都是旧文学。时在1950年代。时代既已走到21世纪,对国学的重视已提上议事日程,当足以慰先生了。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篇3

《中国文学史》这本书是由在新亚书院的老教授钱穆先生和他的学生叶龙先生共同完成的,虽然只是钱穆先生讲述和叶龙先生记录整理,只是钱穆先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但这本书仍是不失风采。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完全理想的文学史出现。当然,虽然世界上不会有一部完全十全十美的文学史,但是,对我来说,钱穆先生讲述的文学史就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第一册有独立见解的文学史。

本书开头写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歌,亦即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是最早起源于唐尧虞舜之时,如: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上诗录自《古诗源》,但年代以无法考证,所以,要讲文学,须从《诗经》三百首讲起。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赋是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意思。如: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孔子喜欢诗经中的二南(即《周南》和《召南》其实《诗经》不是孔子编纂,他只是将以前的诗记录下来也已。),所以他常鼓励学生多读《诗经》。

读《诗经》是有方法的,要先养成自己的性灵。读《诗经》时不可一字一句直讲。所谓诗言志其实是抒情,欣赏中国文学时,要心领神会,并必须迎合作者之情意。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为我国两大史书,它们在文学上均有很高的地位。

《尚书》中《尧典》《禹贡》为极早之作品,《盘庚》较可信。但它们都有些可疑之处。我国正式文化起源可从西周说起,因《诗经》与《尚书》均出自西周。

孟子说:《诗》亡而《春秋》作。《春秋》是记事的,此书乃斟字酌的,有其文学意味,亦有其法律性。孔子《春秋》亦可说是我国修辞学之开始。

《春秋》辩理,一字见义。因此,汉代时人们有所谓春秋判狱,作为法律判案之用。

我国文学史上,韵文与散文之演变各有不同之现象,即韵文是渐往艰深的路上走,如《诗经》易读,到屈原的《离骚》《九歌》则较难读,再进而到《两都赋》《两京赋》则更难读;至于散文,则其演变之趋势是渐往平易的路上走,《尚书》难读,到《左传》则较为平易浅近了。

所谓子,则是指先秦诸子,或称诸子百家,即是指思想家或哲学家,诸子百家所作的散文水准均极高,诸子中首位即孔子。

《论语》其弟子所笔记,文学价值极高,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最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实含有诗意,这是诗人的胸襟,这叫吐属。

我们写文章,不可用土语俗语,不然会失去意境。

读文学史,先要通文学才好。

今日如有人说,某人思想落伍了,这不对,意见可以说落伍,可有反对、不同的;但知识是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而落伍潮流等口号只是政治运动的玩意儿。有了好学之志,出了大学,习惯已养成,就可造学问了。

让我们遥想,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的课堂里吐出那一句:

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

他哪是在谈文学史,他谈的,是自己的生命如何蹚过那个时代。

相信《中国法制史 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美学史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