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银河帝国读后感600字

银河帝国读后感600字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银河帝国19:裸阳》,艾萨克.阿西莫夫。译:叶李华。
未来多年 ,走出地球的人类后裔,银河系开辟了50个独立的世界。地球的人类住进地下的钢筋水泥大楼,没阳光黑暗的包裹里。外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机器人技术即为超强,相对地球,人口稀少,机器人众多,大量机器人应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索拉利星球,人口一万人,人与机器人比例达到1:2万,是50个外太空世界机器人最高度发达的,人与人之间隔绝,不相往来。索拉利人终其一生无法忍受终除妻子外与外人面对面的接触。
索拉里杰出的公民德拉玛被杀,成为好多年来的唯一案例。地球便衣刑警伊利亚.贝莱受邀去侦破。也是唯一的地球人有机会去到外太空世界,贝莱肩负着地球了解窥窃外世界的任务。
贝莱在老搭档来自太空最强大奥罗拉机器人丹尼尔的帮助下展开工作。公认杀害德拉玛的只有能接近他的妻子嘉蒂雅,但又不可能是她,苦无证据。接下来司法局长在贝莱面前被毒杀,贝莱差点被毒箭射杀,案件越来越扑簌迷离……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索拉利人选择与人群隔绝,几乎一切都依赖于机器人,李比宁死也不愿跟人面对面;地球人却紧紧地挤在一起,穴居于大城,想方设法要将机器人逐出去,贝莱甚至无法接受直接暴露于开放空间。
现在看来,这样的两个社会似乎都是病态的。作为社会型生物,人怎么能忍受得了一个人过一辈子呢?同样,就算科技发达,人类的食物可以自己创造,但是怎么能完全脱离自然,将自己困在钢铁围城里呢?但是,等到科技文明向前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又是真正合理的?今天的世界,尚且战火不断,和平并没有真正到来,相比之下,至少钢穴里,索拉利星球上,没有硝烟烽火,没有流血冲突,没有所谓的为了真主和理想而去牺牲自己甚至他人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进步不仅仅只应有科技,还应该有与之同步的道德文明。若有一天,贪婪狡诈残忍无情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消失,或许马克思主义的共产社会就有希望实现了。

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以前某一部系列介绍过50个原始世界,其中就有索罗卡。没想到后面会有专门一系列的书来介绍这些原始世界,阿西莫夫写的这个系列果然非常宏伟。回头看看这部介绍索罗卡的小说故事,其实还挺简单。索罗卡人性格独立到了极端,人类习以为常的交往对于他们是非常厌恶羞耻的事情,就像中国不能谈性,索罗卡的世界里两个人见面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和其他人见面。而地球人类,发展出地下大城之后,每个人就喜欢封闭的空间。人类去城外看广阔的天空也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索罗卡世界有一个人对交往厌恶到了极端,计划毁灭所有其他世界来做到再也不用交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了一场命案,一个地球上的警察来破案,到底是谁杀的呢?n自己去书里寻找答案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阿西莫夫是此书的作者,他被读者称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还授予他“国家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无与伦比的称号,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阿西莫夫也是一个全能型的作家,其著作几乎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但每一部作品,他都认真对待,读起来让人能充分感受到那种朴实,严谨而又风趣幽默的氛围。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在一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经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帮助后,统治了整个银河系,并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及之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哈利·谢顿。他的年纪很大,头顶几乎全秃,还跛着一只脚。但他双眼湛蓝,炯炯有神。他是心理史学创始人之一,也是基地的创始人。谢顿拥有着自己所研究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用这套公式,他预言出已存在了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我觉得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勇于说出实话,在遭受到他人质疑时,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心想着拯救众生。
他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想到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应该向谢顿学习,饱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坚定决心,向一个目标努力前进。水滴石穿,是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我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初一(23)班
孟思莹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银河帝国8》通过很多机器人故障的故事来讲机器人的发现,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的技术也在飞快的发现,直到机器人遇到不可调和的问题:人类的未来可能会伤感人类。第一个故事:陪小女孩玩耍但不会说话的机器人,小女孩离不开机器人了。第二个故事:机器人因接收到一个不严格的命令,导致处于死循环,一直在转圈圈。第三个故事:机器人根据一些基本逻辑,推理认识这个世界,结果推出机器人将代替人类来管理世界,为主宰(不存在的上帝)服务。第四个故事:一个主机器人有六个小跟班,相当于主机器人的一部分。结果机器人总是发生故障:不干活,但是又找不到原因。第五个故事:意外创造出了能够透视心灵的机器人,但是机器人一直在说谎。第六个故事:军方的一个拥有不完全机器人规则的机器人丢失了,原来一个军人在心情不好时让机器人永远的消失,机器人要绝对服从命令。第七个故事:另一家机器人公司利用现有的资料,期望创造出了能够恒星穿越的宇宙飞船,结果那个机器人死循环烧了。主角机器人公司巧妙的造出了飞船,机器人也没钱。第八个故事:机器人模仿人类竞选领导,在人类普遍反对机器人的情况,成功通过了人类的实验,从此开始领导整个人类。第九个故事:机器人领导人类的过程中,专家发现世界在偏离计划的轨道发展,原来机器人已经计算出人类未来。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早就耳闻机器人三大原则。

这部小说以构想出来的机器人三大原则,为核心,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甚至在最后畅想了机器人来管理人的最终形态,畅想了一种美好的未来的世界。

这部小说的描写避开了宏大的叙事,从远到近的时间顺序叙述机器人与人的故事,来探讨未来机器人的出现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这样从小的具体事情来写,比从宏大的制高点来讨论更好把握,也容易打动人。我觉得这是这部小说的高明之处。

其中的几个故事结尾都有着大量的留白,包括每个故事间隔的年代之间的发展,都给读者有大量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作者在想象,读者也在想象,这些年代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里许多细节耐人询问,猛的一看不太理解,仔细联系上下文一想,就觉得非常有趣,也很幽默。

非常好的一部软科幻作品。

最后说说内涵吧。

最后一章机器人替代了人接管了人,从各方面而言,机器人比人要更优秀。但仍没有自由意志,可以称为人的奴隶,人创造出来的完美物种(对比人而言),用于服务自己,掌控局势,那么人是否还有自由意志呢?

书中充满了对事物的辩证看法,耐人寻味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从整个帝国与基地到机器人领域,感觉想象的空间变小了,时光也到回转从前,但是可以看到机器人的发展过程。陪伴孩子玩乐的小机,在水星采硒的速必敌,第一个对自身存在感到好奇的机器人QT-1小可爱,负责在产铱小行星上采矿的DV-5,第一个可以透视心灵的机器人RB-34厄比,并未印记完整的机器人第一法则的NS-2纳斯特10号,第一台机体具有一个孩童人格的思想机器金头脑,首先进入世界政治领域的就好史蒂芬·拜尔莱。虽然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某些方面的便利,但是总隐隐约约感觉到某些危险因子一直存在。此刻,被三大法则制约的机器人还可以时刻为人类的安危着想,但是文中以及提到已经有不被印记完整法则的机器人出现。说不定有一天也有人类为了自身利益,生产不被印记完整法则的机器人,以此去伤害其他人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没有办法去阻止机器人的诞生。始终好奇几个问题,三大法则到底是怎么印记到机器人脑中的呢?!当机器人预测到人类将来的发展时,会自动把该因素放在解决办法的方程式中,以使输出的方法可以让人类在将来尽可能避免伤害,可是机器人是如何进行这类预测的呢?这样的预测又有什么办法去验证呢?n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3)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谈谈对科幻的感受

对科幻没啥感觉

一直以来我都不理解为什么身边的科幻迷谈起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神采奕奕,可能是因为我是文科生的缘故吧,对科技没啥感觉。自从逼着自己看了一系列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 《盗梦空间》《阿凡达》,书籍《三体》《流浪地球》《基地》后,对科幻有那么一点点感觉。科幻的价值在于,站在一个不同时空角度思考人类的未来,故事中描绘的未来看似陌生,但在人性层面总有想通之感。科幻带给人类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阿西莫夫在《基地》中站在银河角度,每个行星只不过是银河中的一个省。一万年的暴乱,在谢顿经过心理史学计算后可以缩短到1000年,“基地”是人类未来演变的缩影。

三段谢顿危机

自从谢顿在银河边缘创建基地后,基地承载着建立新的银河的使命,在本书中共发生了三段谢顿危机:

第一次谢顿危机,银河被异端事例攻击,最终靠着团结一心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谢顿危机,哈定通过宗教化解了周围四国的叛乱

第三次谢顿危机,马洛通过自由贸易化解了危机

从基地呵护新的文明,团结一致克服危机,到依靠宗教,再到依靠自由贸易。这三段也隐喻人类如何把无序的世界组合为有序的世界,如何把凝聚人心。靠着共同理想信念可以维持30年,靠着宗教可以维持150年,靠着自由贸易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仔细想想,三次谢顿危机,代表着人类关系处理的三个层次,第一次是典型的部落形式、第二次是宗教渗透、第三次是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从三次谢顿危机看,交往范围越来越广,而为了维护扩大了的社会交往秩序,则需要建立新的秩序。

基地本质是建立新的人类生存秩序

上文阐述了三次谢顿危机,三次谢顿危机化解的关键是建立新得秩序,调和新的矛盾和利益机制。读基地时诱发了我对政治、社会秩序新的思考。

原本总是忽略社会秩序,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后来接受了不一样的思想,渐渐明白:一切事物的背后都离不开对个体(群体)利益的思考。社会足够复杂,我们无法用学校教给我们的”正确答案“理解这个社会,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总是存在灰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阿西莫夫在《基地》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并不是与以往环境孤立,而是需要与以往环境相对抗。可以看到银河帝国时代的统治具有专治的特点,但是基地则与此不同,借助心理史学家的预测,以不同方式,将人类联系在一起,阳志平曾在阳志平 - 读书与心智、向阿西莫夫致敬中提到,《基地》的伟大在于创造了不同于洞穴隐喻的环境。请看洞穴隐喻含义:

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与人一般高的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柏拉图说,这样一来,囚徒们一生中所感觉或经验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在此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成了全部的现实,他们能够谈论的,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经验。 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由于他一生在半暗半明中禁锢太久,只要他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呆若木鸡,火光使他眼花缭乱。他会因此而手足无措晕头转向,只想转身重新面对墙壁,因为那里才是他所认为的现实。倘若把他从洞穴中完全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他更是两眼漆黑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东西或认东西。然而,要是在上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他面对黑暗一时又会感到两眼漆黑,对于那些仅仅以影子和回声为现实的囚徒而言,他所经历的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

阿西莫夫创造的基地,站在银河的视角思考问题,尺度足够大, 忽略了个体层面所形成的社会共识。而洞穴隐喻的启示请看简书 - 基于洞穴隐喻的启示。创造一个新的环境,用一个新的故事,不知道谢顿的预言在千百年能否实现,但历代领导者总是能够招待结合点把星球上的人团结在一起。一种社会意识能够成为主流在于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且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思考的视角:不同维度切换

当你的思考视角是宇宙时,个体的命运或许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本层次往往是无解的,需要上升层次,即所谓的降维打击。科幻传递了一个新的思考方法,即把时空视角拉到足够大,并以此为参照点去观察当前境地。同理,如果追求的是千秋万代,那么当前的困难算得了什么;相反追求的是及时享乐,何必对未来有过多的思考?当前人的焦虑,假如目光长远,把当前当做积累未来竞争力必经之路,会少很多焦虑,也会更明白该做什么。炒股时也太多被短期的市场情绪所影响。

讲故事,会忽悠

故事是人类所必须的,当你创造一个新的故事,并能够让人完全沉浸,那么这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具有很强的带入性,当事人将会进入新的角色,激起英雄气概,底层情感。那时,都会迷糊,何谓真实,何谓梦幻。

愿你我都能够创造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一起在故事里面玩耍。

end.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基地读后感

心理学史 现代来看 统计学和历史的综合

谢顿让10万科学家去端点星

看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繁盛之本

第一次危机 周国国家领土扩张

利用制衡之术 形成四国相互制约 保全自己

类似春秋战国时代 以策略取巧 非长久之计

第二次危机 邻国宿敌 获得帝国巡弋舰 准备进攻

利用宗教信条 绑定科技知识 让科技源泉只为自己所控制 从而控制其他国家 保全自己

核心思想 科技和思想的洗脑

类似现代 以科技核心力量控制经济发展 美国控制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 中兴事件等 非长久之计

第三次危机 其他国家也逐步拥有核力量 继续靠宗教科技 无法长久

以贸易绑定各国联系 达成双赢 多赢局面 从而一损俱损

如今 中国丝绸之路 亚太经济 都是以贸易经济发展 迅速崛起 美国为阻止中国 减缓中国发展 不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出现贸易纷争

虽然是整个银河帝国,行星的纷争

虽然是科幻小说

但是确实整个现代社会的缩影

不得不说 作者全局观很强

细节待品!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600字 第(3)篇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期待已久的“传说”,即使真的决定要入坑,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感慨谢顿身为教父的传说,心理学的强大,足够分析出未来社会的走向。没有干扰性,只有唯一的解决之路。所有的走向都在指向未来的“第二帝国”。

      当文明毁灭,一切都回到蛮荒时代的时候,古老文明的科学就变成了魔法。

      从基地的成立到经历三次危机,每次的危机的解决办法都依据上一次危机的解决。而每个时代都存在一个明辨的人,才可以看穿事件的前后,找出最完美的解决。“塞弗·哈定”“侯伯·马洛”,他们都具备如何来推动基地的前进,解决了当前的难题,再把新难题预计的未来推个下任继承者。

      看的懂,才能体会到科幻带来的震撼。

《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银河帝国》系列可以说是在我所读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它不但论述了人类社会组织形成的条件和形态,同时也运用历史、心理学、数学、文学、物理、化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学术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学科交融。这本书大约讲述了地球人创造出会思考的机器人后,在机器的帮助下掌握了恒星级移民技术,建立了“银河帝国”。之后是一万二千年的太平时光。突然,一个年轻数学家预言银河帝国将要灭亡,于是建立了两个基地以保存文化、科技和确认历史走向。

在《基地》系列里,作者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三十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各有各的特色。但如果我们忽略那些稀奇或不稀奇的强大科技,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各国(重点是欧美大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视角对文明的特点进行了浓缩、放大、提炼以及极端化。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盖娅生命体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

盖娅生命体的进化,使得在盖娅星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物体都有意识,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不但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之意志为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体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成熟体。他们有着极端先进的生物基因改造技术,从而进化出了“转化叶突”,一个个体利用“转化叶突”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土地、家务等事。他们相信“他人即是地狱”这样的信条,所以连同类也不相来往。为了达到这点,实现真正的自由,他们以基因改造进化技术进化出雌雄同体。为了自身之自由,他们不谋任何形式的扩张。

在《基地》系列的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以各种场景和讨论,似乎在说服读者或他自己,盖娅文明虽和人类所向往的自由完全背道而驰,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设计出一个“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崔维兹进行选择的场景。崔维兹要选择以盖娅生命体作为蓝本建立新的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选择索拉利文明建立人类新秩序。最后,他选择了盖娅。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他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学史”以及崔维兹、机器人丹尼尔、吉斯卡,来对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做出的结论。在二十世纪40年代二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阿西莫夫对世界各国的呼吁。现在的科技已经在正是他所提出的“学科交融”了。如果阿西莫夫一直生活至今,不知他所做出的带有强烈寓言性质的结尾会如何修改呢?作者:赵慕尧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导语:《基地》是中考必读书目之一。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看跟《红岩》、《创业史》、《骆驼祥子》等并列一处,作者又是一个叫阿西莫夫的俄国名字,以为也是红军战斗革命史之类。

一、《基地》读后感

早就知道阿西莫夫写的这套科幻小说开一代先河经典难撼,一直无缘。出了中文版后嫌贵耗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忍住出手了。原来担心翻译质量,看完了觉得还挺满意,除了对台湾式的译名和遣词用句略有不适外,其他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小说的内容绝对精彩,虽然成书时间早(第一篇发表于1942年5月),很多当时很科幻的细节描写让现在的我们看了啼笑皆非,可是情节曲折,气势宏大,人物鲜活这些历久弥新的东西让人不忍释卷。特别是第三本《第二基地》中,程尼斯、普利吉将军、变异人骡和首席发言者四个人在斗室之中连环争斗的场景,真是高潮迭起、峰回路转。明明是白纸黑字的平面媒体,凭空让人有高楼下坠、蜘蛛人儿吐丝破空来救的惊心动魄感觉。我强烈怀疑十面埋伏最后结局的灵感效颦于此,以这般俊男美女巨资CG视听冲击之组合,尚不及阿老片纸之功,真是高下立见!

同样是在《第二基地》中,有这么一段话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不错吧?真没想到在科幻小说中还能读到这样鞭辟入里的人生感言,真是过瘾!

二、《基地》读后感

很久没有迷恋一部小说了。

《基地》系列让我重新发现了阅读的乐趣。

在印象中,科幻小说很少以数学作为故事的根基的,一般的科幻小说家都小心翼翼的避免碰上数学这个麻烦的题材。

而《基地》正是以数学作为整个小说的基本线索,尽管在小说中,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一门从来没有过的,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有的学科。

心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通过数学的方法预测人类历史的学科,而人类历史在概念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心理行为的总和。心理史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即尽管个体的行为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但是这些个体构成的总和,在统计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

统计预测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样本空间足够大,使得个体的行为足以被忽略,另一个是预测的结论不被统计的个体所知,否则将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使得预测失效。

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所谓的心理史学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心理史学依赖的基础是决定论的分析方法,适合简单的系统。但是,对于一个由人的心理行为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言,这种方法难以适用。

复杂系统最直观的说明就是所谓的蝴蝶效益: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通过不断的扩散,从而完全改变系统的结果。

对于心理史学而言,这意味着个体的行为不再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阿西莫夫后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三、《基地》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兴奋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不愧其大师称号。阿西莫夫爱好推理作品,因此他的科幻也成为了科幻推理,尤其幕后更有幕后操纵人,视线从第一基地拉到第二基地,继而是盖娅,而后是地球,最后是月球,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阿西莫夫并不会因此显得浅薄,相反的,他在基地系列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深沉思考,让人畅快过后更有所回味。联系最近读得几本书,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系列中是条有趣的线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

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似乎只对当下、与自身横向关联的事物感兴趣。(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的维度中还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并自身构成历史,人类的自觉意识让人们很早就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哲学的书厚厚大本,集合从人类文明初始到当今时代的学人智者的思考。那阿西莫夫又在想什么呢?

基地系列的基础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上。这是个不仅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大胆想法,也是粗看之下自我完备的天才理论。类比于气体的分子动力学,虽然人类个体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社会整体,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却可以用数学表述出来,继而可以通过改变变量控制社会进程。似乎很不错,不是吗?

然而如果这么简单,故事就再也没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必要了。阿西莫夫加入了两个变量,使得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数学计算的轨迹。一是技术变迁。在哈里・谢顿创立基地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面对第二基地的精神干预,第一基地差点发展出反干预的技术,几乎就要断送整个计划。

二是个人力量。在第一基地历史上多次谢顿危机时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英雄行为虽然卓著,却没有脱离谢顿计划的轨迹。但变异种骡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顿计划真正遇到自身的整体性危机。

骡的来历不明,显然是阿西莫夫的有意为之。多次谢顿危机后已经将读者的预期挑逗得太高了,一个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变异种第一次将精神力量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然而骡最终在完全摧毁谢顿计划前一刻被同样拥有感知和改变意识的第二基地所阻止。这样貌似能自我维持的谢顿计划的命运其实还是掌握在一帮拥有精神力量的精英手中。尽管第二基地人数很少,高层的觉悟也很高,但仍不免于权力争斗、猜忌和怀疑。谢顿计划由一位天才的发现而成形,或许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毁灭。

阿西莫夫无意就此罢手,天才的创意将钟摆晃向了另一极端,即盖娅星球。这是个个体自觉地化入集体意识的生存方式。生命体、非生命体都在集体意识占有一席之地,而人类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在的方式看上去很美丽,但习惯了自由意志传统熏陶的人类未免心有不甘。这是通过葛兰・崔维兹之口表达出来的。

阿西莫夫写到这里或许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为我们人类。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三种选择的后果未必如描绘的那么美好,但选择势必做出,关键在于一个人,而他的选择凭借的是直觉。

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了反重力推动的飞船以及与人类思维鱼水交融的电脑,思维的拓展让经受训练的人能深入他人的意识并进行合意的改造,放弃个人而换来集体意识使得仿佛伊甸园重现,然而人类的命运最终悬于本能的直觉。直觉无法解释、无法表述,却能做出选择。

这有点类似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出的无知之幕。何谓正义,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讨论清楚了,因为每个人已经浸淫在文化中那么久、先入为主众多理念。摒弃所有的知识、道德,用无知之幕让笼盖人类,借以才能得出普遍的道德观点。

然而阿西莫夫无法决定,想必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吧。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偏好,但一旦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会像葛兰・崔维兹一样恼怒于这份太过程沉重的责任吧,况且我们还没有崔维兹引以为傲的天生正确的直觉和判断。

阿西莫夫最终把崔维兹引到了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机器人那里,以便与机器人系列衔接上。我们略表惊讶,但人类未来形态的选择却似乎被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有意忽略掉了。也许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历史,有的人会感到无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但也有的人会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雄心,我不知道应该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说,只有拈花微笑,任凭旁人猜想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银河帝国10:裸阳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银河帝国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