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战略成本管理读后感1000字

战略成本管理读后感1000字

零边际成本社会读后感2000字(3)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零边际成本社会读后感2000字(3)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本书极力推崇共享经济,按照它的逻辑,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等的发展,将会产生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从而冲击到原来的市场经济,并最终取代市场经济而进入共享经济的时代。比如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取代原来的报刊杂志,以零成本的方式提供免费或者极低价格的资讯。但是这并不违反市场经济的逻辑,交易,资源配置以及竞争。无论是360的免费杀毒,还是众多国产免费的游戏,都透露了一点往往免费的才是最昂贵的。近年来的共享经济的潮流,比如o2o外卖,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等。以外卖为例,由于有大量的资本注入,敢砸钱送红包给客户给商家,用来培养用户和商家的消费习惯,而最终最终形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得不说改变了市场的消费行为,以前一个电话变成了手机点餐,但这其中的成本,原本10元的外卖,在点餐平台上变成12元,原本店家自己免费配送变成平台收费配送,所以这种高成本的方式真的能竞争得过原来的模式?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提升,这种土豪开店式的砸钱投资,必将退出大众舞台,而成为某类群体的专属。以共享汽车为例,相同路段滴滴已经高于出租车的车费,出租车每天份子钱200,滴滴每单提成30%,论提成数额还比出租车高,显然在公司要收回投资,司机也要养家糊口的情况下,车费无法低于出租车也就显得正常了。从某互联网视频网站的财务危机看来,曾经的创业板龙头,就是数年前我认为的大忽悠旁氏骗局,不过骗的投资者的钱,而方便看高清直播的英超观众。目前此网站的破产或者退市,将会是中国这次共享经济的退潮。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好的法律和行政带来良性竞争,恶的法律和行政带来坏的竞争。良性竞争促进社会发展和国民福利,坏的竞争就是市场僵化,最后连带整个社会僵化。共享经济能够凭借资本优势,让别人卖5元成本4元的东西,它能4元或者3元,当然这样的竞争并不是这种模式有多优秀,不过是资本寡头凭借资本优势,提高行业集中度,达到垄断的目的而已,并不值得为其叫好。

芳华流年,初心不改,共享经济发展在路上。

作为现代行政和经济社会的管理及参与者,作为共享经济模式下当然的产消者,阅读本书,感触颇多。一本社会人士的必读书本。

        读史以鉴,坦陈未来——

        本书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状态、历程、技术和变革等方面切入,言简意赅,深入分析,客观判断,提出‘’变革和颠覆‘’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每个社会人(产消者)追求更大幸福的开源之水。

         盘古开天地,万物由始生。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进步和丰满,从神话意识起初,展至神学意识,再到思想意识,及于心理意识,方有同感意识,人们追求更大的幸福,这是建立‘’共享经济社会‘’必经的历程。

        ‘’共享经济社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由‘’市场经济‘’向‘’社会经济‘’转型的终极结果,社会追求产品和服务的‘’零边际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业态‘’的创新和变革,当然,资本主义以追求更大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存在方式‘’也终将被取代。好吧,期待中吧。……

共勉!!

花了将近18小时,部分章节不负责任,跨度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读完了。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哈欠,然后来回想,待脑子里的拼装车间流水线地组装记忆,这本书说了什么。书绝对不通俗,虽然有很多例子,但讨论的题目跨越整个人类发展历程,而结论所揭露的也是人类未来的蓝图,任何参与句子的词汇都不得不引用更大的篇幅的阐释,要求读者带着类似个人信息处理助手这样的设备来阅读。总得脉络是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的下一阶段,而这样问题的提出是在于技术进步,更本质的说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而引致的技术进步。零社会边际成本是考虑一个社会最优生产量的指标,0时,社会生产将完全取决于人的需求,万事免费,万物服从。因此书的讲述,一个是从规律角度出发,描绘制度演变的应然,一个就是从当前状态出发,通过各种数据,调研报告,牛人预言,说明实然中趋势的集聚。对我而言,最具有启发性的,在于对法律制度的预言,即共享协同时代,为私有制所建构的所有权将让位于访问权或接入权,市场资本让位于社会资本成为社会维持与前进的引擎,而人在其中,将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彼此接纳。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社会成本问题读后感


社会成本问题读后感范文一

一、文章结构

1960年,罗纳德。哈里。科斯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文章共分为十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外部侵害。科斯认为:在庇古《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解决外部侵害的办法,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他随后指出了问题的相互性,并剖析了两种不同的定价制度,即: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科斯列举了众多案例,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说明。此后,他将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交易成本上。科斯谈到了权利的法律界定问题,并就相关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还对庇古的研究提出了质疑,并以铁路为例,证明了其理论缺陷。科斯通过证明庇古分析方法和政策结论的错误,来澄清大家对庇古传统的认识。最后,他指出了福利经济学中存在的方法问题,提出要改变分析方法,即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也就是考虑总的效果。

二、理论要点

本文的分析,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外部侵害问题具有相互性。科斯在第二节中指出,传统的方法将外部侵害问题视为单方面的,如甲给乙造成损害,因而所要决定的是如何阻止甲?但这是错误的,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必须从总体和边际的角度来考虑。

2、如果市场交易成本等于零,无论损害方是否对引起的损失负责,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值最大化。科斯以走失的牛损坏临近土地的谷物生长为例,指出有必要明确损害方是否对引起的损失负责,因为这种权利的初始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科斯考虑了两种情况,即对损害负责任和不负责任。其最终结论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科斯在第五节中,重点以英国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在所有涉及有害影响的案例中,经济问题是如何使产值最大化的。

3、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调整,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因此,必须对实际结果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制度安排。科斯具体分析了市场、企业、政府三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他认为:当通过市场调整合法权利以后,产值的增长多于它带来的交易成本时,市场就是有效的;当企业的行政成本低于它所替代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活动的调整所获得的收益多于企业的组织成本时,通过企业是可行的;当外部损害涉及很多人,因而通过市场和企业解决问题的成本很高时,通过政府是有利的,但政府管制不是没有成本的。关键是看,哪一种安排交易成本更小,总产值更大。

4、科斯列举了法院对外部侵害案件的审判,说明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法律体系可以影响经济运转的方式,从而表明法律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斯强调:为了解决外部侵害而进行权利调整时,问题的关键在于衡量消除有害效果的收益与允许这些效果继续下去的收益。我们必须决定,防止损害的收益是否大于作为停止产生该损害行为的结果而在其它方面遭受的损失。

5、科斯分析了庇古《福利经济学》中的缺陷,指出了传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的必要性。他着重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福利经济学一般把注意力放在分析外部侵害所造成的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之间的差异上,从而论证了市场制度的缺陷,以及采取政府管制的必要性。该方法忽视了这种安排或许会带来更多的损害。②福利经济学对市场制度的一些假设,脱离现实世界。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跟事实不相符合。因此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对新旧情况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结论。③庇古与科斯理论观点的差异,最根本的在于福利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是一种对实物的占有,而科斯则认为是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利。行使一种权利(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就是该权利的使用导致别人的损失。

最后,科斯指出:在考虑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必须考虑总的效果,这就是他提倡的方法革新。

三、科斯定理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科斯将交易成本应用于产权制度的效率分析,形成了着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里,也就是在标准经济理论的假设里,不管权利的初始安排怎样,当事人通过谈判都能导致财富的最大化。该定理包含两个重要的理论假设:①交易成本为零。交易成本指外部性当事人建立交易关系,进行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并监督执行所花费的成本。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把交易成本称作:运用价格机制所需要的成本。②产权的初始界定清晰,即外部性问题所涉及的公共权利的归属明确,至于具体归属于哪一方当事人,则没有给予明确的限制。科斯用农夫与养牛人的例子,详细阐述了关于公共权利的交易行为都可以使产权的配置达到最优。科斯定理的实质,是通过交易成本揭示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四、一点体会

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从现实经济问题入手,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即外部侵害的相互性,来探讨交易成本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科斯将产权的界定与交易成本结合起来,剖析了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的观点,从分析方法上进行了革新,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在分析层面上,科斯从整个社会成本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对行为双方的简单讨论。其分析涉及市场、企业和政府三个行为主体,分别为三个主体的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改革的交易成本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如何衡量改革的收益与成本,选择交易成本最小的路径,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在环境、公共建设等问题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也是一种产权的初始界定与经济效率问题。通过科斯的分析,我们可以为产权的安排、制度的选择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成本问题》读后感范文二

《社会成本问题》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的一片重要论文,这篇论文的影响及意义,张五常曾经用「石破天惊」来形容。在这篇文章里,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为零时,而且产权界定清晰的话,任何审判都不会影响合约结果,他们都能达到效率的最大化。批评了庇古关於「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原则。换言之,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麽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於社会成本」,这就是着名的「科斯定理」。科斯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

科斯教授由於「发现并阐明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杰出贡献而於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於1910年在伦敦出生,後於伦敦经济学院就读、任教。1951年移民到美国,先後於布法罗大学和佛吉尼亚大学任教,之後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1982年退休,任芝加哥大学荣誉经济学教授。

科斯定理是探讨交易费用、法律对产权的界定以及效益最大化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性原理。传统观点认为在处理外部性过程中,应该引入政府干预力量,外部性产生或被课以重税或给予津贴,从而实现福利最大化。科斯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当甲对乙造成外部损害,如果只考虑如何制止甲是错误的思考方法。因为该问题具有相对性,限制甲也会给甲造成伤害,当限制措施给甲造成损害大於本身造成的损害时,无论从总体还是从边际的角度看,都是得不偿失,正确的思考方法是应当使当事人遭受的损害都尽可能的小。

关於交易成本的理解

交易成本,也即交易费用是科斯定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交易费用理论的重要,不仅表现在它是科斯定理体系的基础,而且还是新制度经济学其他分支的基础。

张五常教授就曾这样概括交易费用:「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宾逊经济中的成本。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交易成本就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资讯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一节中,他认为市场交易、企业组织和政府管制都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形式,具体使用哪种方式,或者说最优的制度设计要按收益成本的计算具体选用。有时市场交易的方式可能是有效的,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在交易费用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组织(企业)可能是更有效的;同时,政府作为一个「超级企业」,它可以强制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麽或不得做什麽,并要求人们绝对地服从。因此,在市场交易费用非常之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比市场或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的行政手段并非无需成本,有时它的成本可能大得惊人,比如官僚主义的高额成本。因此,按照科斯的观点,最优的制度设计应是市场、企业与政府的某种结合。

企业整合并购中的交易成本

企业的重组与购并,目标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打造真正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是集团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几家公司拉进来,把几家公司绑到一起,全然没有考虑对集团和个体业务的影响,没有考虑企业员工的抵触,没有考虑是否真正的能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些未被考虑的因素反而极大的增加了「交易成本」,这样的话,并购产生的结果甚至是1+1<1。最终结果反而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布局与发展。

关注一些企业的并购可以发现,有些刚刚开始,但是矛盾已经凸显。它并非是企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达成的「自由交易」,而是政府层面或者企业高层层面的行政手段。行政命令的确把单纯的市场交易成本要低很多,但是强制命令带来的「排异反应」它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交易成本,并且马上会有显现。

在交易成本考察中,除了市场交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以及行政命令之外,通过上述的交易或者命令所引起的结果评价,也应该是交易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决定经济体是否有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制度,然而在决定采用什麽制度才是好制度的时候,还需要看经济运行的交易费用的大小。

企业的发展与效率

科斯理论所关注的论题是效率,而非产权,科斯强调的是人们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没有给予所有制过多的关注。科斯产权理论认识到应该保护人们的这种关系,而不论产权是私有的还是公有的。

另外,产权清晰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些企业改制中,以科斯的「产权一点都不重要」的理论作为支持,甚至在「产权明晰」的幌子下,发生有权者变相转移侵吞资产行为,那麽,这样的产权即使清晰了也未必有效率。

有很多时候为了一味的追求效率,企业并购重组在未梳理出一种成熟的模式之前大规模推进,其导致的结果最终还是加剧了交易成本的增加,需要花费更额外的人力财力去梳理各种关系,去培育一个个的个体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确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辖区内的企业经营来看,在深圳涌现出了类似华为的大量的国际知名企业集团,而其他三个经济特区内,能够称得上国际知名企业的,又能说出几个?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初,同步发展的四个特区,发展状况大相径庭,根源在哪里?在模式,在制度。制度与模式使企业发展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仔细斟酌,从这位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那里,能领悟出很多企业整合并购与企业发展的基本原理。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2500字


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要注意的呢?一个人重新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不免产生了新的见解。我们应该好好地整理一下,在读完书后的思考和感想,下面,我们为你推荐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篇1

《社会成本问题》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的一片重要论文,这篇论文的影响及意义,张五常曾经用「石破天惊」来形容。在这篇文章里,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为零时,而且产权界定清晰的话,任何审判都不会影响合约结果,他们都能达到效率的最大化。批评了庇古关於「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原则。换言之,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麽无论产权归谁,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於社会成本」,这就是着名的「科斯定理」。科斯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

科斯教授由於「发现并阐明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杰出贡献而於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於1910年在伦敦出生,後於伦敦经济学院就读、任教。1951年移民到美国,先後於布法罗大学和佛吉尼亚大学任教,之後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1982年退休,任芝加哥大学荣誉经济学教授。

科斯定理是探讨交易费用、法律对产权的界定以及效益最大化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性原理。传统观点认为在处理外部性过程中,应该引入政府干预力量,外部性产生或被课以重税或给予津贴,从而实现福利最大化。科斯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当甲对乙造成外部损害,如果只考虑如何制止甲是错误的思考方法。因为该问题具有相对性,限制甲也会给甲造成伤害,当限制措施给甲造成损害大於本身造成的损害时,无论从总体还是从边际的角度看,都是得不偿失,正确的思考方法是应当使当事人遭受的损害都尽可能的小。

关於交易成本的理解

交易成本,也即交易费用是科斯定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交易费用理论的重要,不仅表现在它是科斯定理体系的基础,而且还是新制度经济学其他分支的基础。

张五常教授就曾这样概括交易费用:「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宾逊经济中的成本。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交易成本就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资讯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一节中,他认为市场交易、企业组织和政府管制都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形式,具体使用哪种方式,或者说最优的制度设计要按收益—成本的计算具体选用。有时市场交易的方式可能是有效的,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在交易费用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组织(企业)可能是更有效的;同时,政府作为一个「超级企业」,它可以强制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麽或不得做什麽,并要求人们绝对地服从。因此,在市场交易费用非常之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比市场或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的行政手段并非无需成本,有时它的成本可能大得惊人,比如官僚主义的高额成本。因此,按照科斯的观点,最优的制度设计应是市场、企业与政府的某种结合。

企业整合并购中的交易成本

企业的重组与购并,目标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打造真正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是集团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几家公司拉进来,把几家公司绑到一起,全然没有考虑对集团和个体业务的影响,没有考虑企业员工的抵触,没有考虑是否真正的能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些未被考虑的因素反而极大的增加了「交易成本」,这样的话,并购产生的结果甚至是1+1<1。最终结果反而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布局与发展。

关注一些企业的并购可以发现,有些刚刚开始,但是矛盾已经凸显。它并非是企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达成的「自由交易」,而是政府层面或者企业高层层面的行政手段。行政命令的确把单纯的市场交易成本要低很多,但是强制命令带来的「排异反应」它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交易成本,并且马上会有显现。

在交易成本考察中,除了市场交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以及行政命令之外,通过上述的交易或者命令所引起的结果评价,也应该是交易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决定经济体是否有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制度,然而在决定采用什麽制度才是好制度的时候,还需要看经济运行的交易费用的大小。

企业的发展与效率

科斯理论所关注的论题是效率,而非产权,科斯强调的是人们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没有给予所有制过多的关注。科斯产权理论认识到应该保护人们的这种关系,而不论产权是私有的还是公有的。

另外,产权清晰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些企业改制中,以科斯的「产权一点都不重要」的理论作为支持,甚至在「产权明晰」的幌子下,发生有权者变相转移侵吞资产行为,那麽,这样的产权即使清晰了也未必有效率。

有很多时候为了一味的追求效率,企业并购重组在未梳理出一种成熟的模式之前大规模推进,其导致的结果最终还是加剧了交易成本的增加,需要花费更额外的人力财力去梳理各种关系,去培育一个个的个体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确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辖区内的企业经营来看,在深圳涌现出了类似华为的大量的国际知名企业集团,而其他三个经济特区内,能够称得上国际知名企业的,又能说出几个?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初,同步发展的四个特区,发展状况大相径庭,根源在哪里?在模式,在制度。制度与模式使企业发展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仔细斟酌,从这位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那里,能领悟出很多企业整合并购与企业发展的基本原理。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篇2

科斯由“外部不经济性”开始论述,即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工商企业的行为(如工厂放出的烟尘对邻居的影响)。传统经济分析遵循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抓住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矛盾,得出了要排烟的厂主赔偿,或征“庇古”税,或令他迁走的纠正办法。而科斯认为,把这种问题归结为由于甲损害乙所以应该制止甲的传统做法,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这种外部效应问题具有相互性,又称不兼容性。避免甲对乙的损害,将会使甲遭受损害,必须解决的真正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制止损害,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并且应当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科斯在文中先后分析了养牛问题、“斯特奇诉布里奇曼”、“库克诉福布斯”、“布赖思诉勒菲弗”和“巴斯诉雷戈里”以及其他几个法律案例。科斯认为,现实是存在交易成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制度至关重要。由于市场中交易的东西不是像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实物,而是采取的行动和个人拥有的、由法律设置的权利,所以在交易费用为正的现实世界上,法律制度将会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权利应该配置给那些能最富有生产性地使用它们的人,应该探索这样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

在本文的后面一部分,科斯的逻辑大致如下:发现交易对象,交流交易愿望和方式,谈判、缔约和履约都有成本;如果这些成本大于权利调整带来的产值增加,禁令或赔偿就可能使权利的市场调整停止或不发生,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这时有利的权利调整也要由法律来确定,不然,转移和合并权利的高成本会使最佳配置和最大产值无法实现;经济组织能以低于市场的成本获得有效的结果。科斯认为,企业、政府、法院均可以降低社会成本。

科斯在该文结束时指出,权利也是生产要素,在设计经济运行制度时,应该考虑总成本和总效果。

按照我的理解,科斯所说的对待负外部性的正确的方法是:宏观比较双方的总收益总成本,取收益大的并赋权,这样会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会成本。这在理想中是完美的。但是,只能说科斯进步了一些,并未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充分,通常采取的比较方法是类似于“谈判”之类的交涉活动。从这个角度,社会成本是没有被消除的。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篇3

一、文章结构

1960年,罗纳德。哈里。科斯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文章共分为十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外部侵害。科斯认为:在庇古《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解决外部侵害的办法,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他随后指出了问题的相互性,并剖析了两种不同的定价制度,即: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科斯列举了众多案例,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说明。此后,他将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交易成本上。科斯谈到了权利的法律界定问题,并就相关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还对庇古的研究提出了质疑,并以铁路为例,证明了其理论缺陷。科斯通过证明庇古分析方法和政策结论的错误,来澄清大家对庇古传统的认识。最后,他指出了福利经济学中存在的方法问题,提出要改变分析方法,即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也就是考虑总的效果。

二、理论要点

本文的分析,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外部侵害问题具有相互性。科斯在第二节中指出,传统的方法将外部侵害问题视为单方面的,如甲给乙造成损害,因而所要决定的是如何阻止甲?但这是错误的,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必须从总体和边际的角度来考虑。

2、如果市场交易成本等于零,无论损害方是否对引起的损失负责,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值最大化。科斯以走失的牛损坏临近土地的谷物生长为例,指出有必要明确损害方是否对引起的损失负责,因为这种权利的初始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科斯考虑了两种情况,即对损害负责任和不负责任。其最终结论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科斯在第五节中,重点以英国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在所有涉及有害影响的案例中,经济问题是如何使产值最大化的。

3、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调整,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因此,必须对实际结果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制度安排。科斯具体分析了市场、企业、政府三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他认为:当通过市场调整合法权利以后,产值的增长多于它带来的交易成本时,市场就是有效的;当企业的行政成本低于它所替代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活动的调整所获得的收益多于企业的组织成本时,通过企业是可行的;当外部损害涉及很多人,因而通过市场和企业解决问题的成本很高时,通过政府是有利的,但政府管制不是没有成本的。关键是看,哪一种安排交易成本更小,总产值更大。

4、科斯列举了法院对外部侵害案件的审判,说明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法律体系可以影响经济运转的方式,从而表明法律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斯强调:为了解决外部侵害而进行权利调整时,问题的关键在于衡量消除有害效果的收益与允许这些效果继续下去的收益。我们必须决定,防止损害的收益是否大于作为停止产生该损害行为的结果而在其它方面遭受的损失。

5、科斯分析了庇古《福利经济学》中的缺陷,指出了传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的必要性。他着重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福利经济学一般把注意力放在分析外部侵害所造成的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之间的差异上,从而论证了市场制度的缺陷,以及采取政府管制的必要性。该方法忽视了这种安排或许会带来更多的损害。②福利经济学对市场制度的一些假设,脱离现实世界。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跟事实不相符合。因此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对新旧情况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结论。③庇古与科斯理论观点的差异,最根本的在于福利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是一种对实物的占有,而科斯则认为是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利。行使一种权利(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就是该权利的使用导致别人的损失。

最后,科斯指出:在考虑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必须考虑总的效果,这就是他提倡的方法革新。

三、科斯定理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科斯将交易成本应用于产权制度的效率分析,形成了着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里,也就是在标准经济理论的假设里,不管权利的初始安排怎样,当事人通过谈判都能导致财富的最大化。该定理包含两个重要的理论假设:①交易成本为零。交易成本指外部性当事人建立交易关系,进行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并监督执行所花费的成本。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把交易成本称作:运用价格机制所需要的成本。②产权的初始界定清晰,即外部性问题所涉及的公共权利的归属明确,至于具体归属于哪一方当事人,则没有给予明确的限制。科斯用农夫与养牛人的例子,详细阐述了关于公共权利的交易行为都可以使产权的配置达到最优。科斯定理的实质,是通过交易成本揭示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四、一点体会

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从现实经济问题入手,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即外部侵害的相互性,来探讨交易成本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科斯将产权的界定与交易成本结合起来,剖析了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的观点,从分析方法上进行了革新,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在分析层面上,科斯从整个社会成本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对行为双方的简单讨论。其分析涉及市场、企业和政府三个行为主体,分别为三个主体的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改革的交易成本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如何衡量改革的收益与成本,选择交易成本最小的路径,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在环境、公共建设等问题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也是一种产权的初始界定与经济效率问题。通过科斯的分析,我们可以为产权的安排、制度的选择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篇4

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讨论产权的法律界定的论文,构筑了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产权理论分析框架。科斯在1959年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时,曾对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论文《联邦通讯委员会》,提出无线电频谱的使用应服从价格机制给予出价最高者,无线电领域混乱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在稀缺性资源中建立产权,并进一步指出产权的界定有赖于法律。这篇文章关于产权分析的初步尝试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论。很多经济学家均参与了这场大论战,为了说服这些经济学家,科斯在1960年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

科斯写作《社会成本问题》的最初目的,是暴露庇古所提的解决有害效果问题的方法的根本缺陷。科斯认为“这些解决办法并不合适,因为它们所导致的结果不是人们所需要的,甚至通常也不是人们所满意的。”

科斯提出有害效果问题是具有相互性的,“传统的方法掩盖了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实质”,“必须决定的真正问题是,是允许甲伤害乙,还是允许乙伤害甲?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在分析问题时,有必要知道损害方是否对引起的损失负责,因为没有这种权力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力的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科斯说“必须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科斯举出了一个例子:失散牛群毁坏邻近土地作物的例子。并从假设养牛者对毁坏作物负责以及养牛者对毁坏作物不负责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如果定价机制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都能实现产值最大化的结果,并且不受法律状况的影响。这个结论即被斯蒂格勒称为“科斯定理”。这个定理的主旨就是,只要市场交易的费用为零,无论产权属于何方,通过协商交易的途径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最佳效果。这种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佳效率的结果与产权的归属是无关的。

但是,当加入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时,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科斯早就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所以科斯更倾向于将“科斯定理”看作是“分析具有正交易费用的经济路途中的一块垫脚石,以便进一步分析一个有正交易费用的经济”。在正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之后在本文的第五节中科斯研究了权力的初始界定和进行某种既定的市场交易的成本。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力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对解决有害效应问题的方法做了具体的分析。

运用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作为市场的替代物的企业。“显而易见,采用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组织形式能以低于利用市场时的成本而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将是产值增加。正如我多年前所指出的,企业就是作为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不同组合中的讨价还价被取消了,行政指令替代了市场交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通过企业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必然低于被取代的市场交易的成本。”

“但是,企业并不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可能的方式。”“一种替代的办法是政府的直接管制。”政府可以强制规定各种生产要素如何使用,他有能力以低于私人组织的成本进行某些活动。但有时它的成本也大的惊人,所以,直接的政府管制未必会带来比由市场和企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结果。

对于有害效应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有害的效应。所有的解决办法都是有成本的,区别在于相对成本差异。科斯认为我们应该做的是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和比较,比较个方式的成本与收益。本文的主旨就是在于科斯想要说明应该用什么样的经济方法来研究问题。

文章的第六节阐述的是“权力的法律界定及有关经济问题”,科斯说“法院在有关妨害的案件中,实际上做的是有关经济问题的判决,并决定各种资源如何使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衡量消除有害效果的收益与允许这些效果继续下去的收益。”交易及其成本取决于财产权利如何被界定以及转移的条件和权利接受者所提供的保证。

科斯揭示了庇古对于问题的看法及经济学分析方法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庇古的传统是错误的,科斯指出经济学家未能对解决有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根源是福利经济学方法中的根本缺陷,需要做的是改变方法:

第一.当经济学家在比较不同社会安排时,适当的做法是比较这些不同的安排所产生的社会总产品,而对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做一搬的比较则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通过将自由放任状态和一些理想世界的比较来进行分析,但由于理想世界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分析对经济政策没有太大的帮助,应该将分析的出发点定在现实存在的情况上。

第三.对于生产要素的错误概念。通常认为要素是实物而不是行使一定行为权利,如果将生产要素是为权利,做生产有害效果的事的权利也是生产要素,这就容易理解多了。

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启发了人们对产权法律界定的首次思考,是产权与制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主要思想被总结为我们所熟知的“科斯定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在揭示传统教条的错误时,提出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力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科斯自己曾说过:“在一篇文章(是指《企业的性质》)中,交易费用是用来表明,如果交易费用没有包括在分析之中,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在另一篇文章(即是指《社会成本问题》)中我指出,如果交易费用没有引入分析之中,从问题的范围考虑,法律就没有意义。”科斯此文虽然没有将产权的概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进行综合性的阐述,但他为后继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科斯在本文中采用了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交易费用分析方法。

但是科斯定理还是遭到了批评,这个定理一直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同义反复。但其实正如科斯所说,可以将其看做是研究正交易费用的基础,科斯定理的贡献恰恰是其反面,在正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斯认为,在交易费用高昂,使得交易无法达成的情况下,由法官通过计算产值,让产值更低的一方承担责任,科斯提出的这一原则既与法的精神相违背,在经学上也无法成立。

一直有反市场的人士说,由于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干预就是合理的。而科斯的由法官计算产值和由计委官员计算产值,其内在思路是一致的。两者都面临同样的困难:无论是计委官员,还是法官,他们都无法全面了解价格等市场信息,他们的计算,注定是失败的计算。

青年经济学家莫志宏从奥地利学派主观价值的角度,批评科斯的“计划者视角”,我很赞同她的批评。本文要说的是,即便纯以芝加哥学派的视角看,科斯对侵权责任的分析,乃至后来波斯纳等人建立的责任原则,也是完全无法成立的。

总之,虽然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书受到了许多的批评,但能够取得这么重大的影响,也证明了这本书的确有他存在的意义,这也是科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是脱离哲学确立了社会终极正义的科学标准,所以从这方面看,《社会成本问题》也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篇好文章。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篇5

20XX年7月28日读盛洪先生主编的《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前言二:“走向新政治经济学”:

盛洪先生在前言一:“新制度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理论”一文写于1993年,主要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尤其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基本核心观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为开始学习或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后学打开了通向新制度经济学的大门。在前言二:“走向新政治经济学”一文写于xx年,则是对本书所编辑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论文内容逐篇进行了导读式的分析,为我等后学能更清楚地阅读和理解新制度经济学大家的代表作奠定了基础。该文从科斯的社会成本角度延伸开来,延伸到整个社会体制及其代表物政治体制,文中贯穿了新制度经济学大家们的真知卓见,犹如一根无形的彩色丝线将散落于各家的珍珠串成了一个眩目璀璨的项链。字里行间发人深思……

一、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1、外部侵害不仅起因于侵害者的行为,也起因于被侵害者的存在;受到侵害时损失,但同样让侵害者停止侵害行为也会造成损失。

2、法律根据对社会的成本与收益的考虑,提出了“合法的妨害”的概念,即有些行为,即使对别人造成了侵害,只要该行为的当事人采用了适宜的技术降低了侵害,受到侵害的人也只能承认这些行为的合法性。

3、让企业和公用事业以“合法的妨害”为理由免除侵害责任是否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拥有“合法的妨害”权利的当事人,是否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使用低于适宜水平的技术,从而使侵害的程度高于均衡水平。

4、依据这个理论学习分析公共事业的管理问题、公共资源的管理问题、污染的问题等等。。。

根据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的观点,整个社会(包括法学和经济学界)在解决社会净产品与私人净产品的矛盾时候,一般采用赔偿、征税、许可证或者强制搬迁等方式来弥补侵害者对他人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认为,在处理这种类似的侵害事件中,政府(国家)行为比市场调整更直接有效。

“甚至在最先进的国家,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完善之处。……存在许多妨碍社会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分配的障碍。对这些障碍的研究成了我们现在问题的本质。……它的目的基本上是实践性的。它试图寻找更高瞻远瞩的方式,按照这种方式,政府现在或者最终会控制经济力量的游戏,并由此促进其所有公民总的福利。”

罗纳德·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通过对侵害的交互性,以法律判例为基本事实,提出了对此类侵害事件的新的看法:

一、问题的交互性质

科斯首先提出,不能单纯从现有侵害发生的情况来判断侵害的赔偿权利和义务。往往这种侵害行为在本质上存在交互性,比如牛吃谷物的例子:

如果单纯因为牛吃了谷物就认定牛侵害了谷物的话,实际上是过于偏颇的。因为如果为了降低牛吃谷物的可能性,就不得不减少牛的数量或者限制牛群活动的区间(比如篱笆),这样一方面可能降低了牛肉的供应,另一方面可能增加了牛群放牧的成本(比如篱笆)。从这个角度看,难道我们不能认为是种植的面积侵害了放牧牛群的利益吗?

基于以上分析,科斯提出,“必须决定的真正问题是: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必须从总体和边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二、两种不同的定价制度

在不考虑定价制度的成本的情况下(不考虑交易成本),科斯以牛吃谷物一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定价制度:

1、侵害者按照市场价格对所造成的侵害给予全额补偿:只有当牛群的边际产出价值大于谷物损失的市场价值,那么养牛者必然愿意支付全额补偿,而谷物种植者由于获得损失谷物的市场等额补偿,实际上其从谷物中的总体收益不变。也就是说,当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农夫使用土地的所得等于该土地上使用生产要素的总产值与这些要素在次优用途下的附加产值之间的差额。若损害超过农夫使用土地的所得,则要素在其他地方使用的附加产值将超过在考虑损害后使用该土地的总产值。因此,人们就会放弃耕种这块土地而将各种要素偷盗其他地方的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从总体产出考虑,只要侵害者根据市场价值对所造成的损害给予全额补偿的话,无论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牛群和种植比例,“对资源配置没有任何长期影响。”

2、侵害者不需要对所造成的侵害给予赔偿:在这个时候,农夫为了降低损失,就不得不支付给养牛者一定费用,以使得养牛者愿意保持现有的牛群数量,当补偿的费用等于牛群的边际产出时,养牛者将愿意保持现有牛群数量,如果同时农夫由于降低牛群吃谷物所获得的产值大于或等于该补偿费用时,农夫就愿意支付该补偿费用;换个角度,农夫还可以通过建设篱笆等增加成本的方法来降低谷物损失,而当降低谷物损失所获得的产值大于建设篱笆等新增成本的情况下,农夫也愿意采取这样的措施。

因此,从总体产出的角度来看,“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三、四个典型性的判例

1、“斯特奇斯诉布里奇曼”案:医生诉糖果商机器生产噪音,

2、“库克诉福布斯”案:化学厂硫酸氨气导致可可果纤维草席质量受损

3、“布赖恩特诉勒菲弗”案:造墙和堆放木材导致他人烟囱排烟不畅

4、“巴斯诉戈雷格斯”案:酿酒与通气口排风通道

根据侵害交互的基本观点,对四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任何一种侵害行为而言,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初始的权利义务结构是什么样的,只要允许完全市场竞争,那么市场自然会将资源调整配置到最优状态,使得产值最大。

四、考虑市场交易成本的时候

1、在不考虑市场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市场通过对合法权利的分配可以导致产值最大化;但是在开绿市场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只有在“这种重新安排后的产值增长多于它所带来的成本时,权利的重新安排才能进行。”因此,“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的安排,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权利达到同样效果的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以至于最佳的权利安排以及由此带来的更高的产值也许永远也不会实现。”也就是说,在考虑市场交易成本的时候,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单纯依靠市场是无法实现资源(权利)最优配置的,这时候政府(法律)成为了次优的解决方案。

2、企业作为替代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组织,“活动的重新安排不是用契约对权利进行重新安排的结果,而是作为如何使用权利的行政决定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时候,企业就成为了代替市场交易来完成资源(权利)配置的一种制度形式。

3、还有一种替代制度是政府的直接管制,“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以及什么是必须遵守的。”“在某种意义上,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它能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但是,“显然,政府有能力以低于私人组织的成本进行某种活动。但政府行政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

4、市场、企业和国家行政命令都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制度安排,“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有害的效应。所有解决的办法都需要一定成本,而且没有理由认为由于市场和企业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管制就是有必要的。”但是问题反过来也一样,是否政府管制没有解决问题,就应该全面放弃由市场来自行调整呢?

五、合法的妨害

在充分分析了妨害的经济性质、解决机制的基础上,科斯先生大量引用了英国和美国妨害问题的相关判例资料,提出了“合法的妨害”的概念。

1、“以对邻人的损害为代价来使用自己的财产,或……做自己的事。只要在合理的界度内,他所开的工厂产生的噪声和烟尘可以造成他人的不舒适。只有在他的行为不合理时就其效用和所导致的有害结果而言,它才构成妨害。”

2、“……在处理有妨害后果的行为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简单地是限制那些有责任者。必须决定的是,防止妨害的收益是否大于作为停止生产该损害行为的结果而在其他方面遭受的损失。……但真正的危险是,政府对经济体系的全面干预会导致对那些对过分的有害后果负有责任的人的保护。”

中文翻译的有点晕,下次将英文的相关部分都补充于后。

六、庇古与庇古传统之批判

所老实话,没怎么看明白。回头先把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看看再做笔记吧。晕死我了。

从基本内容上,感觉是说,古典经济学家倾向于采用“自然”(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以达到产值的最大化;而庇古先生倾向于采用政府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政府现在或最终会控制经济力量的游戏,以此来促进经济福利,并由此促进其所有公民总的福利。”

科斯先生通过对庇古先生所提出的“火车火星问题”、“兔子问题”去分析了庇古先生体系的混乱和模糊,虽然我并没有看明白。哈哈,最终指出,并没有办法却确认市场还是政府是解决妨害的最优办法,而是应该放开视野,“比较不同社会安排所产生的总产品,……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并应考虑这些安排在各方面的总效应。”其次,“将我们分析的出发点定在实际存在的情形上来审视政策变化的效果”,而不是“对自由放任状态和一些理想世界的比较来进行分析”。最后,科斯先生提出了,以产权的角度来分析生产要素的观点,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产权配置的过程。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篇6

一、有待分析的问题

引出问题:如何处理工厂(甲)对居民(乙)的烟尘污染问题?庇古,《福利经济学》:赔偿、征税或责令工厂迁出。科斯认为这些办法并不合适,这类问题有待分析。

二、问题的交互性质

甲对乙的污染或侵扰固然是一种侵害。但,如果不让甲侵害乙,会使甲受到侵害。问题具有交互性,处理这个问题要全面权衡利害关系,“必须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三、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

羊牛者(甲)对农夫(乙)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赔偿费用的支付额取决于农夫与养牛者进行讨价还价的本领。但这笔费用既不会高得使养牛者放弃这个地点,也不会不随牛群规模而变”。“这种协议不会影响资源的配置,但会改变养牛者与农夫之间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简单地说,养牛者支付给农夫m1,而m1大于农夫放弃土地耕种的收益m2,但m1小于养牛者由此新获得的收益m3。

前提:交易成本为0。

四、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

由农夫承担责任。农夫会付给养牛者l1作为补偿养牛者减少牛群数目的损失,而l1大于养牛者的损失l2,但小于农夫由此而获得的收益l3。

前提:交易成本为0。

*两种方式都导致一种结果:双方都盈利,双方都满意,产值、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五、问题的重新说明

科斯以四个实例论证其观点的本质,并表明其普遍适用性。

甲对乙的侵害对乙来说是损失,但,如果不让甲侵害乙,同样会对甲造成损失。

如果甲胜诉,乙会找甲谈判,表示:如果甲放弃对乙的权利,乙会给甲补偿,而且补偿大于甲不放弃权利的收益。(乙对甲的补偿小于乙因此带来的收益。)这样,甲乙可以达成协议。

如果乙胜诉,甲会找甲谈判,表示:如果乙放弃对甲的权利,甲会给乙补偿,而且补偿大于乙不放弃权利的收益。(甲对乙的补偿小于甲因此带来的收益。)同样,甲乙可以达成协议。

因此,无论如何,在交易成本为0的情况下,甲乙都会通过谈判实现产值、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六、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

第三、四、五部分都隐含了一个前提:在市场交易中是不存在成本的。但这不是现实,是个假定。通常交易成本很高,使交易根本无法进行。“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那么显然只有这种调整后的产值增长多于它所带来的成本时,权利的调整才能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

“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有害的效应。所有解决的办法都需要一定成本,而且没有理由认为由于市场和企业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管制就是有必要的”。

七、权利的法律界定以及有关的经济问题

“当市场交易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致于难以改变法律已确定的权利安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此时,法院直接影响着经济行为”。

“我们在处理有妨害后果的行为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地限制那些有责任者。必须决定的是,防止妨害的收益是否大于作为停止产生该损害行为的结果而在其他方面遭受的损失。在由法律制度调整权利需要成本的世界上,法院在有关妨害的案件中,实际上做的是有关经济问题的判决,并决定各种资源如何利用”。

八、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的研究

九、庇古传统

庇古的观点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对侵害者(甲)征税。

科斯认为,单方面征税是不对的。即使征税,也应该建立一种双重的征税制度。因为甲对乙的侵害对乙来说是损失,但不允许甲侵害乙,同样会对甲造成损失。但“我无法想象如何得到这样的税收制度所需要的数据”。“就我的目的而言,只要表明这种税收一定带来最佳状况就足够了”。

十、研究方法的改变

研究问题的方法必须改变,要考虑总的效果:社会成本和社会利润。

斯蒂格勒概括的“科斯定理”:

1、如果交易成本为0,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使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3、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读后感社会成本问题 篇7

1960年科斯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该文章与《企业的性质》(1937年)已成为科斯的经典理论。在这篇文章中,科斯主要提出被后人誉为“科斯定理”的两个重要结论。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工商业企业的行为,并指出解决此类问题采用庇古在《福利经济学》提出的观点,即限制或惩罚施害者。科斯却列举了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的例子说明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人们一般都想到怎样惩罚施害者而不是相互影响、相互损害的。

接着,科斯以养牛者走失的牛损害农夫土地上种的谷物一例作为分析起点。他提出了“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并说明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给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构都是有效率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现实情况是,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因此,制度的设计是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率配置的基础。

科斯定理旨在描述资源稀缺性必定引发各种经济竞争和交易费用发生,而明晰界定的产权安排则是节省交易费用从而是决定经济效率的基本制度设定。科斯定理解释了稀缺世界里产权安排、交易成本、经济效率和政府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政府效能→产权安排→交易成本→经济效率→经济发展)。现实证明所有高效率的发展现象都具有明晰界定的产权制度基础,相反,所有低效率的经济停滞,则必定具有界定模糊的产权制度陷阱。总之,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科斯针对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的研究和庇古观点进行评价。按照庇古的观点国家是不需要的而是由内在的市场价值寻求改变。科斯提出了政府应该有所做的,如果仅随着市场自身的改变,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害。这就是庇古理论的不足和实践上的不可能性。

此外,这篇文章也是对外部性的一个讨论。科斯定理最初就是在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的方案中提出的。外部性是很难避免的,传统经济学解决外部性都是简单的惩罚施害者,而克斯却认为这种解决方法存在缺陷。科斯提出自己的观点:让产生外部性者和受外部性影响者进行自由谈判,使得成本和收益能够合理分配,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这是巨大的进步。此外,科斯指出只要产权界定时明确的,加上交易费用不太大,允许产权自由交易,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外部效应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科斯定理。虽然它们对经济学做出巨大贡献但科斯定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科斯定理中的交易费用的假定很不现实:“真实的工作常常是成本很高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第二,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就是因为交易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又认为交易费用的高低是由企业内部交易与市场交易费用两者相比较确定的。但除了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在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6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是科斯1960年发表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的一篇经典文章,和《企业的性质》(1937年)一起成为科斯的经典论文。在这篇文章中科斯提出了两个被世人称为“科斯定理”的重要结论:一,在零交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资源配置最终结果与法律的判决无关;二,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则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社会成本问题》以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入手,指出传统经济学家因袭庀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对处理外部性问题(或者说科斯在文章中所说的“有妨害后果行为”问题)采取简单地限制制造外部性问题者或那些责任者的方法并不合适,科斯认为它们所导致后果不是人们所需要的,甚至通常也不是人们所满意的。科斯在文章第五节的最后一句话中指出“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应该用什么样的经济方法来研究问题。”科斯相信“经济学家未能对解决有害效果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并不简单是因为方法上的欠缺,而是根源于目前福利经济学的方法中存在的基本缺陷。”(21页第三段)他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研究方向上的改变。”(同上)

正如我在开头中指出的那样,《社会成本问题》中涉及科斯定理的两个重要结论成为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诚然,这两个结论的提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科斯世界(即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权利的清楚界定能够使得资源配置自动达到最优,而法律的判决或指说第三方,或者说政府机构的介入并未能对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这为西方经济学所力图证明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经济制度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更接近于现实世界的,交易成本为正的,同时也是科斯真正强调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世界里,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影响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这也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交易成本的存在,甚至相当高的交易成本往往会使许多契约安排,有关措施无法实施而束之高阁。但是,就想科斯自己所指出的那样,他写作本文的主旨在与针对庀古以税收或奖励的方法解决侵害效应的欠缺提出自己认为的合意的解决方法。因此,我认为这种研究问题的经济方法,研究取向上的改变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是考虑制度安排或社会安排的总的效果,即使净得最大化,正如科斯指出的那样“显然只有得大于失的行为才是人们所追求的”(23页最后一段)这就不限于仅仅对产生侵害效应的责任者的惩罚了,或者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侵害者是否有权利继续其侵害行为以及受侵害者是否有权利避免受到侵害,问题的关键在于“衡量消除侵害效果的收益与允许这些效果继续下去的收益。”(同上)

我想这种分析方法上的创新颠覆了传统福利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这种新的分析范式如果用简单的术语来概括,我想应该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成本—收益”比较的分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企业经济学所经常使用的分析范式),只不过在此之前人们忽视了它的应用。

人们习惯于用规范研究的视角分析问题,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必然得出哪些行为是应该的,哪些行为是该被禁止的,因而在面对侵害效应的问题时,人们思维定势地认为应该采取税收的方式来约束侵害行为的实施方,而不考虑这一行为的净效益,正如科斯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处理妨害后果的行为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简单地是限制那些有责任者。必须决定的是,防止妨害的收益是否大于作为停止产生该妨害行为的结果而在其他方面遭受的损失。”

第一次认真拜读大师的文章只为其严谨的逻辑及独特视角所折服,已不用说能提出什么批评性的意见,能够掌握文章的精髓已是庆幸。相信随着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重读科斯的这两篇文章说不准也能捕捉到其理论或分析过程的欠缺。这都有待于理论水平的提高。

7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一般的文献综述认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做出的贡献在于其提出了权利界定和权力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斯蒂格勒将其贡献概括为“科斯定理”。我认为,科斯在这篇文献中提出了权利的更广泛应用范围,从而在交易费用的视角下,将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成本-收益)比较范式贯彻到更广泛地分析领域,如政策研究,法律分析等。

一、选择与“相互性”:科斯从所谓“外部性”问题谈起,他的问题是,“有害影响”或“损害”的界定是如何作出的。由于这类问题都具有“相互性”,即A与B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权利界定才能判断是不是“损害”。(这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维。)因此,界定“损害”、或有无“损害”的权利有一个立场问题。经济学家的立场是“产出最大化”,而不是伦理、道义、常识。在不存在交易费用的条件下,科斯说明了所谓“科斯第一定律”。

二、交易成本:科斯的目的在于考察交易成本的存在对于“界定”的影响,亦即对“成本收益分析”的影响。科斯提出应当把交易成本加入成本收益分析,拓宽“机会成本”的范围。在这里,科斯所说的一切制度安排——市场、企业、政府——是否有利,都在于这项制度所带来的对成本-收益的影响。他强调,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交易费用),采用何种制度在于其交易费用的节约和耗费的比较。政府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关键问题在于各种组织“分界线”在哪里。没有理由从科斯的文献中得出自由主义者所说的“市场万能”。

在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就存在权利界定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因而这种界定是重要的,法律的立场也是重要的。

三、方法的改变:重要的是关注科斯在这篇文献中的方法论。首先,将机会成本的概念贯彻到政策研究中;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用实际制度安排产生的成本与理想中制度比较;更重要的事,科斯泛化了权利的范围,将生产要素视为一种权利,从而可以将一切交易在权力契约框架下研究。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2000字(3)篇


日本便利店的兴起也有很多外部因素,比如日本的住宅相对比较小只有有限的空间放冰箱和存储食品;拥挤的交通状况促使人们更愿意去家附近的商店而不是开车去更大的购物中心;日本饮食习惯对食材需要经常更新的需求;以及政策上对小店的支持(对退休人员的帮扶)。所以在对原有模式不易改变的前提下,铃木对零售业做整合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是非常符合当时发展需求的。后期的经济变动,导致日本供应链出现大调整,以及大型连锁实力的增强,让供应商更加依赖大型连锁类零售商,进而回避在后端市场与零售商正面竞争,这可能也是日本的电子商务发展迟缓的原因。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赶上非典,而且中国国土面积大,资源分布不均,这一点就非常适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过程的精简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节省了很多中间的额外费用,所以最后成功占据了部分实体的市场。但从数据上看,当前,在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成熟的情况下,线下市场仍占有很大很大的比重(原因是便利or体验?),但大卖场关店潮也是现状,有文章提到是因为便利店兴起,从铃木的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的经营理念以及细致入微的服务来说,是很符合普遍的消费者想法,但日本模式真的符合中国胃么?中国人普遍更喜欢大品类的超市还是更追求便利?伴随着当下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线下超市来说,因为提供的产品是纯粹的经营标品,大众化消费品类,并不具备独家性,所以想要获取更多的用户,唯一的竞争力只有极低的加价率,而线下经营的固定成本本来就大,所以现在产生压力是肯定的。有的选择推出自营商品,企图形成自有优势来应对。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是这些超市自己推出的产品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形成竞争力,还是自有产品种类的方向没选好,不能拉开差距?从盒马生鲜以及7-11来看,把这个“特色”转移到更好的餐饮体验上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那么其他方向是否还有可挖掘空间?

《零售的哲学》铃木敏文7-Eleven 便利店创始人的自述。书名有点标题党的嫌疑,但内容其实非常平实,都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感受与观点,都是实打实的经验之谈,并没有所谓「哲学」。篇幅很短,浓缩了日本 7-Eleven 从创立到壮大的几个关键性节点与事件。按照事件顺序叙述,也没有为了强行归纳而归纳。比较有意思的点:* 保持创新。保持问题意识,让自己置身于信息中,保持问题与各种外界信息的碰撞;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归纳。* 真正的便利。作者对「便利店如何带给社区真正的便利」的思考,不在于卖更多种类的商品,而是如何深入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为了能方便顾客存取款而专门成立银行,比如开设代缴水电费、充值(悠游卡/西瓜卡)等其余生活便利服务,让便利店成为人们的生活所需,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高级小卖铺/杂货店。* 关于「新零售」的思考。本书中文版 2014 才出版,写作时间更早,但是书中作者已经有很多关于线上/线下零售渠道打通协作的思考,很多观点放到所谓「新零售元年」依旧不过时。在现在这个「新零售」概念被炒上天的时代,回头再看非常有远见的传统零售商的心路历程,受益匪浅。

铃木先生这本书所传达的观念对我目前的工作启发很大。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而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从在日本开第一家店到拥有全球几万家店,全书不断反复强调的,要在纷繁的数据和社会的各种动向中,进一步捕捉未来的可能性,思考“必须做出的应对”。从“等待型经营”,转变为“进攻性经营”。所以7-Eleven从一家售卖日常生活用品的便利店就一路演变成提供简餐,手机下单,社区配送,取款复印等的社区生活服务机构。不进变革了物流配送还率先拥抱互联网,着实让人佩服。

全文讲了很多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推理过程。统计分析和心理学真是必修的两门学科。“低价促销”真的是消费者想要的吗?低价的前提是消费者的需求和产品的品质,高性价比才能畅销。

经营陷入低谷的企业基本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沉迷过去一帆风顺的成功经验不愿改变。

2、一味想要出奇制胜,却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坚持“假设-验证-执行”一定会有所收获。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读后感2000字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一本书,其中着重介绍了和物流相关的信息,对我个人很有启发。我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物流成本指物流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体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在强调高品质和低价格的激烈竞争时代,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组织物流活动,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库存水准和大量的输送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出于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重大意义,我个人对我国的企业可以采用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探讨如下: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把供货商、生产商、销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联系起来进行优化组合,如何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到达客户手中?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设计供应链系统时,应当在时间、生产资源和空间三方面对企业进行重新规划。时间上对企业的生产制造和供应流程进行重新分配,使产品的差异点尽量在顾客基本满意的时间点完成。在生产上集中所有的材料进行集中管理,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并保证了企业充分的物资供应。空间上充分考虑生产区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理布局,缩短产品运输距离,避免不必要的库存,降低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合理选定地址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供应链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寻找最佳的地理位置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大计。在选择位置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直接成本,客户位置、供应商位置。

企业的供应商往往不止一家,即使同一种材料也有许多家供应商,根据企业制造流程合理安排物资的库存是非常必要的。从运输上看,尽量考虑相连性,即同种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尽量在同一运输路线上。在库存方面,库房的位置应当与生产车间保持较短的距离,方便出货。

作为管理者,应该对供应链的运行进行绩效评定,根据目标的不同,所采用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如果是只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不需要过多考虑设备的利用率;如果是为了保证物流迅速进行,那么只要关注物资的流动速度就可以了

二、配送中心管理

配送中心是专门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经济组织,它集备货、理货、送货等职能于一身的专门机构。具体来说,配送中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点:储存功能,在企业的内部,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生产的作用,配送中心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仓储设备;分拣功能,配送中心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外部的客户,为了有效地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必须对收到的物资进行拣选,根据材料的用途和类型进行存储;集散功能,配送中心通过拥有的各种设施,将企业的所有物资集中到一起,然后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配送;衔接功能,配送中心把供应商,企业和客户连接起来,并通过储存的功能及时解决由时间差而引起的供需矛盾。

配送中心收到企业业务部门订单后,确定需要的物资种类和数量,检查现有的存储量,如果没有或者不足,及时向供应商发出订单,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很快供货,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对此进行验收,检验是否与合同一致。对于收到的物资,工作人员必须对此进行分拣,有类别地地放到指定的仓库,进行存储。为了方便出货,配送中心必须对存储的货物进行必要的加工,比如将小包装换成大包装。配送中心的最终工作是出货,使用机械或人力将物资运送至各个部门或者客户手中,根据需要,合理地安排送货路线,机动灵活地进行送货作业。

为了更好地实现配送中心的作用,应用科学的物流管理方法对配送中心的各项作业进行管理,保证配送中心发挥最大的效应,减少不合理的成本支出,保证物资的畅通流转。库存管理上有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决定合理库存量的因素在于经营、生产、运输、购入时间和销售五个方面。

运输管理上主要运用节约里程法。节约里程法能够帮助企业在运输过程中缩短路程,节约运输成本。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配送时,配送路线和车辆的安排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作出最短距离矩阵,列出配送中心到客户以及客户之间的最短距离;

(2)从最短距离矩阵中,计算客户之间的节约里程;

(3)将节约里程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4)按照大小顺序,组成配送线路图;

(5)按照上述方法逐次替代,得出最佳路线。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稳定的客户,同时应当考虑道路状况。

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时,必须注意存在的二律背反问题。即对于同一种成本的两个方面处于互相矛盾的关系当中,比如减少企业的库存量,势必使库存补充变的频繁,增加运输次数,提高了运输成本。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依然处在探索阶段,无法很好地利用物流成本管理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通过采用合理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不仅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且节约企业的资源,并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零极限 读后感(3)篇


零极限 读后感 第(1)篇

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卡尔荣格

一个群里有伙伴问什么是觉醒?这个伙伴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的梦游之旅已经结束,正在寻找回家的出口。昨天我也是一个梦游者,一不小心的,(只有在梦中才有一不小心这档事)掉坑——蹲坑——爬到坑口——掉坑——蹲坑——爬了起来。从开始反反复复的不知所以,到后来习得这项爬坑技能慢慢走向觉醒。

觉醒的三个阶段

一,受害者。也是荣格说的向外看的人。因为我们向外看所以看不到真正的自己,认为自己所有问题和不幸都是别人导致的被操控的像一个提现的木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因此遇到问题要么逃避隔离要么去指责对方都是你的错,指责的偏多(指责别人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站在道德的高点)。就拿今天的原生家庭来说吧,父母已成了一些孩子控诉的对象,就是没有饭吃怪祖宗的那种。可我们是否曾想过,那父母身上的那些人格特质又去怪谁呢?不过那些父母的父母们不怕你怪,反正他们早已不在人间。有受害者模式的人一生都活在怨恨无力麻木之中,只用肉眼看表象,不用心眼看自己。即使一路恶梦连连也叫不醒那些沉睡的灵魂。

二,控制者(认识自己)。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洞见——理解宇宙的本质,要从“认识你自己”开始。日本设计师浪潮掌门人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与人事物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这句话也解释了为什么说“他人即镜子”的意思。台湾作家兼身心灵导师也有一句经典语录: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就是说我们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身上所有的,我们看到的别人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问题。奥普拉说:整个世界都在你的内在。“拥有才看得见。”你在别人那里看到的问题,都存在于你的内在,所以,所有的疗愈都是疗愈自己,没人能代替你,只有你自己能完成这一步。既然如此,那我们只能做自己的功课,要想改变别人先得改变自己进化自己清理自己。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想法情绪感受行为付100%的责任。修·蓝博士谈到:“你寻求的每件事、你经验的每件事都在你的内在。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你只要在自己内在而非外在做工作就可以了”。收回指向外面的手,全然负责,无人怪罪,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能为自己的人生全盘负责也是收回了自己的力量。在我的人生我做主的践行中我们可以先从一些小事上获得掌控感,建立自己的自信,然后再不断突破原来的局限。我们会发现“哇,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原来我还这么有力量”。其实,这本来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只是因为潜意识里反复重播的记忆阻碍了我们去看到。向内看是我们认识自己走向觉醒的唯一道路,没有其二。

三,觉醒者。也是荣格说的向内看的人。小王子说“真正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到”。用心看,我们是催眠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说的“每个人都是OK的”;是佛陀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是王阳明的“个个人心有仲尼”;是耶稣说的“天堂就在你心里”;是隆波田说的“不成为什么”;是伊贺列卡拉说的“零极限”……。觉醒随时可能发生,读书、散步,做家务,吃饭或是在抚摸一只狗的时候都可能发生,只要对自己每日的生活对每一个当下保持正念觉知就是醒着。它跟外在的境况无关,只和你内在的状态有关。觉醒是一种真正的内心成熟,是一种生活无处不在的惊喜。

具有神奇疗效四句话(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的能量级别。

宇宙的一切都是能量,不同的只是振频的高低。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物质和思想的共振,思想,语言,身体,行动也都是振动源。共振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同频共振就是相同频率的事物相遇时会形成更强的振动形式。应用“共振”技术可以对那些难以进入潜意识的人或者不在现场的人起到神奇的疗愈作用。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提升自己的能量可以影响他人的能量改变他人,即使那个人不在我们身边。这就是能量疗愈的神奇之处。声音治疗家,John Beaulieu博士解释说:“能量医学基本的原则是一个根本的能量场会产生在身体上、情绪上、及心理上的行为或症状。如果我们改变能量场,那么身体上、情绪上、及心理上的行为也会跟着改变。”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四句话的能量级别都是200以上的高能量级别。

对不起,请原谅。表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具有担当的力量,对过去的真诚忏悔和请求宽恕的包容。通过不断的说这两句话可以清理我们累生累世相互纠缠伤害的痛苦能量和业力,清理我们内在小孩的伤害。

谢谢你,我爱你。是感恩对方送给我们的觉醒礼物,佛说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让我们觉醒,让我们看到痛苦背后的更高意义和价值。爱超越因果,爱是我们与真我连接的通关口令,爱是治愈一切的神奇妙方,爱是通天通地的法门。恩典和慈悲从心底涌出,这时间连植物都能听懂爱的语言,更何况具有无限智慧的人类。

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

我爱你

零极限 读后感 第(2)篇

还是可以看看的,有点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不过作者有一点让我不喜欢,就是总在用物质说明结果。像个魔鬼,拿了一堆金币在彼岸循循善诱!本书其实也就讲思维定式,理解,包容和身心合一的!

下面抄一段话,可以更好的理解:

别谴责世上你们称为坏的一切事。倒不如问你自己,关于这些你们判断为坏的到底是什么,并且你们是否想做任何事去改变它?因为所有的人生都存在为你们自己创造的一个工具,而所有的事件只代表一个让你决定做你是谁的一个机会。这对每个灵魂而言都是真的,所以,明白吗,在宇宙里没有受害者,只有创造者。每个灵魂都在为了他自己最高的目的,及他自己最快乐的忆起而创造情况和环境――在每个被称为现在的时刻。因此,不要批判别人走的业力之路。别嫉妒成功,也别可怜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判断里,谁是成功,谁又是失败。别随便定论一件事是灾难或欢喜的事件,直到你决定,或目击它是如何被运用的。这并不意谓你该忽略别人求援的呼声,也不是要你忽略自己灵魂想要改变某些环境或状况的驱策。而是当你做任何事时,都应避免帖标签和判断。因为每个状况都是一个礼物,而在每个经验里都隐藏着一个宝藏。一件事只因为你说它是对或错而是对或错。一件事并非本身就一定是对或错。“对”或“错”并非一个天生固有的状况,它是在个人价值系统里的一个主观判断,藉由你的主观判断,你创造你自己――藉由你的个人价值,你决定且表现你是谁。

零极限 读后感 第(3)篇

“零状态是纯粹的爱,并且没有极限,通过表达爱,你会到达那个状态。”书中提出的理论和概念很新颖,不过对于人的渺小的论述,让我深以为然——不过仍要辩证地来看,不是因为渺小而可以选择放弃、无所事事,而是因为渺小而选择顺服、尽人事听天命,和自己、和世界和解。

其中书中一再强调突出的“清理”,让我不禁联想到基督徒的祷告,其中所强调的“倒空”,何其相似。无论信不信这世上有神的存在,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为什么不试试呢?

《零秒思考》读后感_2000字


《零秒思考》读后感2000字

《亲测有效:3分钟就可以像麦肯锡精英一样进行大脑训练》
《亲测有效:3分钟就可以像麦肯锡精英一样进行大脑训练》
在做一件事时,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两种做法。一种人选择花很长时间,磨磨蹭蹭,试图把握全局,找出合理的方案,但时间拖久了,还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自己陷入紧张和焦虑,要做的事也没有结果。而另一种人,总是能够快速收集信息,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并且快速开始行动。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指出: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归根结底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众多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不断训练而得以强化。
20世纪中期,大脑思维的训练技术开始涌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摆脱低效、抓不到关键点、没法深入思考等问题。最近,我掌握了一种特别便宜,但效果很好的大脑训练方法,每次训练只要3分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这个方法来自于赤羽雄二的《零秒思考》一书。
赤羽雄二曾在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了14年,亲历了多次企业变革项目,后来又创办了韩国麦肯锡分公司。曾在麦肯锡工作过的很多职员,后来都在其他领域担任要职,所以麦肯锡被称为“精英的摇篮”,而介绍麦肯锡工作方法的书籍也非常受欢迎。
然而,行为背后体现的是思维方式。赤羽雄二结合在麦肯锡工作经历,以及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种简单又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学会像精英一样去思考。
赤羽雄二认为,思考是人类余生俱来的能力,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这种能力逐渐在退化,但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快速提高,这就是《零秒思考》一书的核心观点。按照《零秒思考》中提到的方法,每个人,每天花上10分钟,一个月就能看到自己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了。
这种训练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
将A4纸横放,每张纸写一个主题,右上角写日期,1页写4至6行正文,每行20字至30字。
一张纸控制在1分钟之内,每天写10页。也就是说每天用10分钟来写笔记。
(作者说每页纸只要1分钟就够了,但我自己写过几页后,发现每页至少要花3分钟。可能是日文书写比中文更便利的原因吧。)
几张A4纸就能训练大脑的思维能力吗?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决定亲自试验一次,就找了几张纸开始写,一共写了8页,每页纸平均花3分钟,一共花了不到半小时。8页纸分别写了这样几个主题:
《我在阅读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我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书中内容?》
《读完一本书,我可以做些什么,强化吸收?》
《怎样才能保证自己读书时更关注?》
《2018年8月我有哪些收获?》
《感觉到负面情绪,我可以做什么快速调整?》
《为什么我效率低?》
《自己做的事一直看不到结果怎么办?》
这半个小时时间,我把手机关静音放在远处,专心去写,写完之后,有一些很奇妙的感觉:
1、首先,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大脑被激活了,思路源源不断涌现,几乎可以不用停下来思考,就能一直写;
2、之前我一直觉得阅读效率还不够高,一口气写了4页关于阅读的主题,我发现了自己阅读时的问题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改进了;
3、写了一页关于调整负面情绪的主题,很意外,竟然可以写出7个方法,其中3个方法是我尝试过的,可以快速让自己振奋起来,而其他4个方法是我突然想出来的,以后也可以尝试一下。
亲自尝试之后,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为什么赤羽雄二提出的“A4纸思考法”对于大脑训练非常有效:
1、快速
正如书名《零秒思考》,这种训练方法要的就是快,想到就马上写,哪怕想得不全面也没关系。习惯了快速写,也就习惯了快速思考。
2、专注
在碎片化的时代,专注越来越难了。写一页纸,只要3分钟的专注基本还是可以保证的。如果你像我一样,把手机放远,制造一个“断网式的专注”,肯定可以激发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3、手写
一定要手写。不要用电脑或语音代替,因为手写有一种无法取代的痛快感和成就感。当你用笔写字的时候,很多想法好像顺着笔尖直接流淌出来了,手写真的有激发思考的神奇魔力。
毫不夸张地说,赤羽雄二提出的“A4纸思考法”太容易上手了,一用就会,越用越喜欢。而且什么主题都可以写,工作、家庭关系、梦想、能力提升等等都可以写,和别人吵架了,不开心了,也可以写下来,不要担心别人会看到。重点是写出来。赤羽雄二在书中还列举了400个常用的标题供大家参考。
《零秒思考》这本书告诉我们:想不清楚的事,写出来就清楚了。思考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刻意训练可以帮助大脑形成深入思考和快速思考的习惯。思维训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也不见得多复杂,甚至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去报班学习,用书中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时间长不等于思考深入,思考的速度可以无限加快。练肌肉、练英语、连写作,千万别忘了最该练的:思维。几张A4纸,一支笔,每次3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高效的大脑训练方法。亲测有效,你也来试一试吧。

《安全边际》读后感1500字


Seth Klarman写了 , Klarman是波士顿大型对冲基金Baupost的创始人之一,CNBN在1月份报道Baupost旗下管理资金约320亿美金,人称波士顿的神谕。就像奥马哈的神谕一样,我小时候就很business oriented。Klarman说。他爸是个约翰霍普金斯的公共健康经济学家,他妈是心理社会工作者,犹太人,6岁从出生地纽约市搬到了巴尔的摩。他4岁的时候把家里所有的物品都贴上了价签,之后不断的做小生意,10岁就买了人生的第一支股票:强生,原因是我用很多创口贴,他妈还给他安排了一个专属股票经纪人。

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之后,他在Mutual Shares做了2年分析员,然后去读商学院。25岁,Klarman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和他的老师一起成立了Baupost,践行价值投资。只能说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这位开挂的人写了这本书《Margin of Safety安全边际》,已经绝版了,二手书亚马逊的价格~800-1500美金。

我觉得整体来说非常非常保守,好比他认为企业估值的最靠谱方法之一是NpV,就是现金流折算方法,但实际上无论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还是折现率都不太好估计,他的解决方案是尽可能的保守我曾经想要践行价值投资,发现实际上A股甚至港股都不接受这种过于保守的预测,所以我当时认为Klarman所谓的尽可能的保守,是一种感性的估算,这种估算是靠多年的经验形成的。

直到有一天看到网上流传的段永平万字投资理论那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毛估估就行了,用计算器算账的都不能赚大钱。so其实Klarman可能是这个意思:IRR 15%的投资没啥安全边际,熊市就成了scheie,要看算来算去都能赚大钱的。

部分章节摘要如下:

5. 制定投资目标

某只股票的风险不是由它以往的表现决定的,而是由支付的价格决定

投资目标不应该是多少钱,或者多少回报,而应该是多少风险,vs risk free rate的相对回报。risk free rate很多人就用10年美国国债或者5%

6. 价值投资:安全边际的重要性

投资的第一要义是不要亏钱,原因是复利的力量使得亏钱的长期回报带来很大影响,由此引出安全边际的意义

一只股票必须买在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上,但做一个好的投资人这样还不够。一个好的投资人必须在所有低估的股票里面选择能带来最大回报的那一只股票

一个好的投资人必须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股票是否是市面上最被低估的机会。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不惧重新评估自己的仓位,哪怕需要亏着卖

价格的变动有很多原因,好比信贷周期,或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时候什么都涨价,好比一个多缴了的社保、undervalued的房地产、低估了的子公司等;这些在通货紧缩的时候可能都会变成高估了的资产

在通缩的情况下,1)对估值要更保守;2)margin of safety要的大一点;3)一定要有近期的、让市场马上反应的催化剂:如果在通缩的市场里,你也不确定啥时候低估的价值会实现,那最好别碰这个股票

安全边际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价格,价格和实际价值的偏差一定要大!!!

对于无形资产的争论:

o 很多投资人好比巴菲特越来越接受无形资产,因为不需要任何投入就可以产生现金流

o 但无形资产的价格很难确定,通常没有安全边际,而且用途比较单一,好比可口可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他的配方,可一旦配方不受欢迎了,这公司也不值钱了,无形资产也一文不值

o 有形资产的价格比较好量化,因此安全边际最好还是建立在有形资产上

如何实现安全边际?

o Alps

o liquidation value - 明天就要马上卖,fire sale,能卖多少钱

o SOTp + trading comps,没有前两种可靠

投资人应该用这几种方法一起估算企业价值

不认可的方法:

o 利润倍数:利润太多水分空间

o Book value = historic cost depreciation, usually way off the mark

好比说以前建了一栋炼油厂很便宜,现在因为环保法规变得很costly

o Dividend Yield:不靠谱,价格低了dividend yield就高了;还有一种是为了变卖资产支付dividend用以维持股价,1980年代money-center banks这样来维持股价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2000字


《博弈与社会》这本书是大二时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提起过“博弈论”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的初步认识是:博弈论的全称是“非合作博弈理论”——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中得到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不自觉的在心里默念了好多遍,说实话,心里充满了不解——难道博弈论是在讨论如何不合作吗?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看起了《博弈与社会》这本书,从书中寻求解释。

该书开篇便向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张维迎说:“人是群居动物,群体人具有社会属性”。这个不难理解,毕竟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具有“个体优势”的生物,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孤岛”里,这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法“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即你的“所思所想”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自己还有他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将不得不与其他人频繁打交道,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如何解决合作与协调问题,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能否顺畅的运行。

该书在开始探讨博弈论前向我们抛出这两个问题,用意十分明显——能否深刻的认识协调与合作问题,是我们掌握后续博弈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特定的博弈论是以特定的社会作为载体的——也就是说关于博弈论的一切讨论都是以一个特定的社会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在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前,搞懂这个特定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将是必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后续的博弈理论。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一个博弈论领域的小白是十分友好的,很适合初学者阅读。

当然仅仅讨论载体是远远不够。载体——特定的社会、主体——博弈的双方、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博弈知识,这是博弈论的三大构成部分,它们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书中把博弈论主体定义为:理性人——有限理性的人。

所谓理性人,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用张维迎的话说,便是“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选择”。读后感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理性的人——理性人是不现实的。然而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却是有一定道理的:张维迎的解释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在做出自认为最好的选择,都有着趋向于理性人的趋势。”——即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人们会尽可能地成为一个理性人。这为理性人假设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协调与合作以及理性人假设,初步为我勾勒出博弈论的外部轮廓,带着对于博弈的粗浅认识继续来读这本书。

介绍完博弈的载体以及博弈的主体之后,毫无疑问,博弈双方在特定的社会中展现的交互关系将是该书接下来要阐述的重点。作者通过对一个接一个的博弈例子的剖析以引出相应的博弈思想,这种方式不仅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博弈论的世界,还在这个世界与现实社会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如何用一个博弈的知识去解决另一个博弈问题——可谓是“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以囚徒困境为例。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此时,从集体理性的角度来看,沉默是对集体最好的选择。然而,由于囚犯们互不能沟通,出于个人理性,坦白便成了囚犯们各自的占优战略。因此他们会相互揭发,从而各自获刑八年。

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很多人都知道何为囚徒困境,甚至能够清楚的明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困境——企业的恶性竞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乃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等等。然而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并不意味着你掌握了如何去应用它,在这之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都不曾想过当有一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看似不可避免的囚徒困境时该如何去走出来。

而《博弈与社会》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去走出这一困境——用博弈知识去应对博弈问题。

张维迎说:“人不仅趋利避害的,还具有长远的眼光——我们可以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短利。”这就是我们走出囚徒困境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一次性的短期博弈,但大多数情况下博弈是多次、长期的,在一次性博弈中走入困境所得到的短期利益和在重复性博弈中所能得到的长远利益那个较大,直接决定了博弈中参与者的个人决策,从而间接的决定了集体能否走出囚徒困境。也就是说,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就是让博弈者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

读到这里我终于开始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了——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不合作”,我们才能找到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人既然可以因为“利益”而放弃合作,那么要使他们能够趋于合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更大的利益——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去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从而真正做到走出困境。

当然,帮助我真正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只是《博弈与社会》带给我的一小部分。在这之上,《博弈与社会》教给我的是一种走出人生困境的思路——探究困境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导致你陷入其中的,那么走出困境的关键就是用它来引导你走出困境,或许就是常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吧。这才是这本书所教给我的,最为重要的,足以影响我一生的东西。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2000字


今天我就个人在阅读《社会契约论》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感想,谈几点拙见。

什么是社会契约

什么是社会契约?在社会初创之时,人们为了某种利益而自愿的结合在一起,以维护整个集体的共同利益,也就是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利益。在这个共同体形成的时候,每个成员也就等同于以牺牲自己天然的自由而换取了在集体中的自由,也就等同于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一切转让给了集体。这就相当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分别与其他成员缔结了约定。而这个集体,就是社会;他们之间的约定,便是社会契约。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六章论社会公约中谈到了社会公约形成的必要条件,以及社会公约存在的合理性基础:然而人类既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他们发动起来,并使他们共同协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集合的形成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是平等的,而不是专制的。每一个缔约者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所获得的权利,既是集体的权利,也是自身所本应享有却让渡给集体的权利。

由此可见,社会契约的本质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自发形成的集体所达成的约定,而社会契约的精神则是自由和平等。

人生而自由平等

可以说,人生而自由平等是贯穿《社会契约论》一书的重要的线索之一。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二章论原始社会中说: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在第一卷第四章论奴隶制中讲到: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自由,甚至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义务。在第二卷第四章论主权权力的界限中说:公意必须从全体出发,才能对全体都适用。为了确保国家政治的公平性,卢梭主张以投票和选举两者并用的方式来进行法律的颁布和官员的任命。

自由和平等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可分割的,也是不可转让的,它们是社会契约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一旦失去了自由和平等,那么社会契约要么是不复存在,要么就是被强力所建立起来的独裁所控制,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主权在民和人民的力量

如果说人生而自由平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的话,那么全书的另一条线索便是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社会契约的缔结者,社会契约所组成的集体就是国家;人民的意见在分歧、冲突后协商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公意。人民有缔结约定的自由,自然而然地,也就有解除约定的自由。国家由于是人民让渡自己权力而形成的,那么国家的权力也就一定是人民的权利。从而只有人民本身才有权利去行使国家的权力,因为那本身就是人民自己的权利,只不过是由于社会契约,人民才将这些权力让渡给了国家而已。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六章论法律中这样谈到:法律是意志的普遍性和对象的普遍性的统一。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由于社会契约的性质,法律只能由全体缔约者规定,这体现了法律意志的普遍性;而由于法律是全体缔约者所制定的,则它适用的对象从来不会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全体缔约者,这体现了法律对象的普遍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卢梭看来,不仅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法律也平等地适用于每个缔约者。

至于政府,卢梭在第三卷第一章政府总论中说:国家是由于它本身而存在的,则政府只能是由于主权者而存在的。我们在这里应当明确政府的建立只是为了协调人民与主权者之间的关系,政府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也就是说,政府只是一个中间体,也就只是一个执行机关。政府只是主权者进行统治的工具,而国家则是由于人民通过约定而建立起来的社会集团。

由此看来,人民不仅享有国家的全部权利,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人民本身来行使这些权利。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上三个部分是我对《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几个观点或思想的一些简单的总结。下面我将对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加以分析和论证。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其一言一行,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卢梭也是这样,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也会有所偏差。我在仔细研读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后,对书中的一些看法不敢苟同。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

砍掉成本读后感


砍掉成本读后感

初读知名企业家李践的《砍掉成本》时,觉得这本书主要是给企业领导、财务主管写的,但细细读下来,体会颇多。
一、一专多能、人员精简
读了《砍掉成本》这本书最深的体会是每个员工的成本是他工资的5倍,员工进来要培训,考核,加上管理成本,办公桌,办公用具,占写字楼,各种消耗,医疗、养老、保险。一旦一个员工被招收进公司,各种成本就接踵而至。增加1名员工就增加了公司的这么多成本,那我们作为一名员工应该怎样做?应该除了要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还要能做科室其他人员替补工作,实现员工的一专多能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人员精简,增加企业效益。
真正人性化管理不是让员工放松懈怠,而是给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才能体现出效率。草放在地上牛不吃,放在屋檐上,会把全部吃个精光。人,容易满足,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要让人改变,就是要让他有危机感,低工资、高绩效,用难以完成的任务激起他的斗志。
第一不管任何员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好高骛远,但要具有挑战精神。
第二必须有可以量化的数字,目标要有时间限制,确定完成的时间。将目标分解到每月、每周,就知道他的目标绩效量化在那里了。
第三对于没办法用数字来绩效考核的员工,应把每个员工的岗位、工作职责列出来;让员工把时间分配比例按照图表画出来。分析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次要是什么,各占多少时间比例。
二、费用控制、人人有责
企业的成功需要每一个员工的积极努力,我们每位员工都要树立危机意识,从细节开始做起,把降低成本真正做到实处。
坚持节约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以最低的支出、获取同样的结果的工作原则,坚持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永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节约办公用水、用电,办公用纸的双面利用,出差机票选择最经济…这些看上去很小的事情,但却能反映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面貌。还有一种成本就是时间成本,要有一套完善制度体系,大家都认真执行,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引用公司办一位领导的一句话“能电话解决的就不发邮件,能邮件解决的就不发工作联系单”,要有这种工作态度才能有高的工作效率。当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开始有预算意识、关心成本,控制成本,这个公司的管理才算真正到位。
我们公司已经走过了最艰苦的阶段,企业文化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员工身上也多少产生了一些惰性和满足现状的心境。也许读一读《砍掉成本》这本书,将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答案。

《从零开始做运营》读后感2000字


《从零开始做运营》读后感2000字:

谈到互联网工作者,不知道大家的印象是什么?“码农”、“牛仔裤+T裇衫”……可能还有很多,但都离不开“码农”和数据高手的标签,总之带给我的印象是很忙很忙,连社交也在网上完成。

对,他们生活中可能不擅长社交,但他们却创造出人人喜爱的社交工具。据说,腾讯的马化腾、微信之父张晓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爱社交的人,这一点的确与阿里巴巴的马老师不一样,马老师热衷于演讲,而且是出口成章,金句连篇。

我既非互联网工作者,也非产品运营工作者,探析一下运营岗位的工作者的岗位职责,是阅读本书的目的之一,当然,也想在这个“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时代,能运营一下自己。

读完《从零开始做运营》后的整体感知主要有四点:

第一,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

第二,作为用户,我感到的是恐惧。

第三,作为想从事运营的人,是欣喜。

第四,洞悉人性,不断积累、总结,是任何事情想做成的法则。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作者张亮是互联网运营从业者,本书是对自己十多年来互联网运营工作的总结,提炼出了多种套路。作者在大学期间就曾管理论坛,后又在盛大公司从事运营工作,一步步提升为管理者。所以,从内容层次上,既有初学者入门需要的知识技能,也有从管理者视角出发的认知。有人说,在大公司工作最有价值的就是学习到大公司的套路,因为这处套路可以减少你走弯路的时间。正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为用户,我感到的是恐惧。作者对运营的定义是:一切能够帮助产品进行推广、促进用户使用、提高用户认知的手段都是运营。

从内容上划分,运营包括: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因为互联网,记录了员工在网上的每一个动作,生成了大数据。在我看来,不管是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都是基于你对用户的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分析,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是为你目标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说到底,运营本质是对人的分析。

作为想从事运营的人,是惊喜。恐惧的另一面是惊喜。一直觉得互联网是又酷又炫,发展变化极快。但互联网的高科技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作运营其实是推广技术的,它需要了解技术,但不需要研究技术,也就是说只需知其然,而不需知其所然。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想更多的人使用你的产廉。比如:想更多的人使用你的产品,其实只要对人性做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了,因为所有的动儿都是基于人性而反应的,而人性的进化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比如追求质优价廉,有多少人知道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是团购,亚马逊的贝佐斯也相信这一点:人们永远不会讨厌质优价廉的产品。

洞悉人性,不断积累、总结做成任何的法则。不断积细、总结,厚积薄发,是想要做成任何事的法则。

“运营”这个岗位算是个“新物种”,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产品”和“运营”都诞生于“策划”,为什么会分离,是因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

为什么作者能总结这些套路,出一本书,源于作者的爱积累、爱总结、爱分享的习惯。

积累什么?总结什么?

1、做事一定要“跟到底”,也就是管理学上的“pDCA”循环。这是个旧概念,但只有坚持运用,只有时间长了,才会显现出效果。记得刘润5分钟商学院里有一个用户是开洗脚城的,就只坚持了这一项管理法则,半年下来,流水翻翻。

2、做事一定有目的,有目标。有目的,可以保证做事的方向不偏离,有目标,可以时时洞明与目标的差距,从而进行相应的动作决策。

自我感受,制定计划其实很重要,就像长跑中的节点,对于任务达成非常重要。现实生活中,很多管理者制定的KpI,下属执行起来觉得没有意义,但无论是KpI的制定者还执行者,如果对KpI多加思量,可能会缓解很多团队中很多的不和谐。

对于KpI,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KpI?老板定义KpI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能否支撑KpI的实现?难道KpI仅仅是一个数值,只要我们实现了就无需再考虑其他方面?

当你在思考以上问题,你会发现不管你的思路是对还是错,你的运营思路都会打开,不仅仅是执行力的提高,而是视野的变化。

3、沟通。沟通这个软技能,代表的其实是硬实力。其实所有的风险,大都和“沟通”有关。

沟通不是争辩,而是达成共识,达成共识是确保执行顺利。工作久了,就会对这一点很有感触,沟通的成本很高,做成一件事情,一般公司会是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等之间要达成共识,互网联产品运营主要是运营人员、产品人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客服人员等等之间达成共识。沟通没有达成共识,出现的状况,就是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的甚至恶意南辕北辙。

运营与产品的敌人永远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和时间。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得减少多少办公室正直呀。

4、抛弃预设立场。这是本书在“数据分析”讲到的。我觉得做到很难,因为我们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会在大脑里有一个预想,而且会经常用外面的反馈来验证这个想法是否有因果或者相关关系。但这经常让我们看不清事实。

关于本书的很多套路:诸如:活动方案怎么写、用户激励怎么做、活动总结怎么写、如何获取种子用户,这些都是套路。套路不是操作手册,而是框架,填框架是容易的,但是洞悉框架背后的手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行云流水般运用,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教会徒弟,也不会饿死师傅的,如果师傅因此被饿死了,那个师傅肯定是不爱学习、总结的师傅。

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从今天起,做一个爱套路,更要做一个不断积累与总结的人。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

《砍掉成本》读后感

一、砍库存。库存管理是零售业最基本的基础管理,但一定要注意控制不良库存。做到勤进勤出,不能因为市场决策原因而造成积压,浪费公司资源。这一点,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时刻注意。

二、砍价格。商品进价是我们零售业的根本成本,降低成本就会获得更大利。

三、砍费用。经营开支是我们经营过程中的最大开支,合理控制费用,节约开支。砍掉一分钱,企业就会增加一分利。费用是企业的魔鬼。

中国的企业文化是人制 法制,企业发展之路要想长青,我认为首先增加企业的执行力。我个人最欣赏的三句话与大家共勉“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细节决定成败,执行第一,完美第二”

一、设立利润目标,提高成本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责任成本激励我们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细节决定成败”加强过程控制;不断的了解各项成本增大的原因,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商品的质量意识和顾客服务水平。

三、“执行第一,完美第二”马上行动,迅速反应,不管是制度也好,计划也好,必须先执行起来,然后在逐步完善。我们不要在讨论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第2页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来源于网络,欢迎阅读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

相信《零边际成本社会读后感2000字(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战略成本管理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