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梁晓声生非读后感

梁晓声生非读后感

非虚构的我 读后感(3)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或许"非虚构的我 读后感(3)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非虚构的我 读后感 第(1)篇

非虚构的我  麦家

◆ 第1章 谈己

 生和死是一个人最大的事,但没有一个人会对自己的生死留下记忆。生是一次啼哭,死是一次闭眼。生的啼哭唤醒的是别人的记忆,死的闭眼关闭的是自己的记忆

父亲说,文化就像太阳光,火烧不掉,水淹不掉,政府也没收不了(那时政府经常没收私人东西,连你家多养一只鸡也要没收,叫割资本主义尾巴),一个人有文化、有知识,是最大的福气和运气。云云

>> 我觉得夫妻之间要学会吵架,不会吵架的夫妻是危险的,相敬如宾的夫妻是不真实的,偷偷摸摸的夫妻是可耻的,心里只有孩子的夫妻是可怜的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

人到中年,经常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发现人生的诸多困难或者问题都是因为过于爱自己造成的。 一个不会从生活中寻找并发现乐处的人,生活的意义就丢掉了大半,这样的人得到的最多其实都是少的。这样的人,往往也是自私的,干巴巴的,不为人喜欢的。相反,有一种人,他们常常可以在困难和苦楚中找到你意想不到的乐处,并由这种乐处悄悄地滋润着他们的生活、心灵。对我来说,这种乐处多半藏在书本中,也正因如此,我对书籍的爱变得越来越宽广而深刻。爱到深处人孤独。越是孤独的感受,显出几分怪诞不足为奇。

◆ 第2章 谈人

几年后,我也离开了福建,去了南京。离开的时间一年接着一年地增长,现在我和向前离开福州都已有十好几年了,但我相信,在那个我们过去熟悉的城市的记忆中,关于我的记忆或许早已烟消云散,而关于向前的可能在与日俱增。换句话说,同样是离开,我的离开是消失,是人影俱离,向前是人走,影子留在了那里,而且随着他日后身躯的变大,影子也越发的大了。卡莱尔曾说过,人们都看重名人,经常把自己不多的珍贵情感献给一个商标样的名字,或者广场上的一座铜像。卡莱尔还说,这是人类的一种病,其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命运是没有早迟的,也没有好坏,命运就是命运,是每一个白天和黑夜,是时间和空间中的你。

◆ 第3章 谈话

人生在世,何尝不就是这样一个受刑、挨罚的过程?生活中虽然没有老虎凳,没有试痛针,但由于我们内心孤独、脆弱、敏感,一句辱骂,一次失恋,一次离别,一次散财……都可能变成恐怖的老虎凳、试痛针,叫我们无尽地承受。

读一本好书,结识一个文学人物,无异于交了一位好友,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少一份孤独,你的生命会因之而多一种牵挂和爱。孤独的心灵是痛苦的,没有爱的生命是残缺的。和文学为友,与书中的人物做伴,是我们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关怀,是终极关怀,也就是心灵关怀。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高山,山巅终年积雪。其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之庙殿的意思。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

海明威如是说。有人说,这只豹子是所有挑战人类极限者的象征。而极限是什么?是无知,是无底,是无谜底的谜。我觉得,挑战极限无异于破译密码,即使悟透了世间最高级或最低级的谜,结果可能还要失败。从这意义上说,密码也不单单是密码,它是乞力马扎罗山巅的雪。

所有人类的错误都是因为没有耐心;因为没有耐心,人类被逐出天堂;因为没有耐心,人类无法返回天堂。”卡夫卡的这段朗朗上口的金玉良言,一向令我感到无比亲切和安慰

西方有一种理论,说一个人身上的善和恶是平衡的,一个人一生受到的光荣和屈辱也是相等的。

一个空洞的人站在舞台上会显得更加空洞。博尔赫斯显然不是这种人,他是个神秘的人,喜欢沙漏、地图、迷宫、18世纪版式的书籍、玫瑰色的街墙;他是个怪诞的人,他用休谟、贝克莱、叔本华、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的头脑思考问题,并做诗,写小说——利用哲学问题来进行文学创作的,他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好的一个;他是个多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很少甚至可以说是从未得到过回报,他用读书和写作来驱散因此而来的痛苦,他觉得很幸福;他是个盲人,但他读的书比谁都多,而且到死都还在不停地买书、读书、写书;他不是个国家主义者,他不以阿根廷为光荣,但阿根廷为他感到光荣……总而言之,博尔赫斯就像一件稀罕的古董,一旦捧到手上,没有人不会发出惊叹声的。这样一个人,一旦被“曝光”,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下,他就会变得很高大,走得很遥远。 如果博尔赫斯以此为戒,从此把他那张并不叫人心悦诚服的“政治嘴脸”收藏起来,那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对他来说还是机会多多的。事实也是如此,博尔赫斯至死也没有机会站在瑞典文学院的领奖台上。为此,博尔赫斯曾这样说道—— 获奖总的说只可用来满足虚荣心;既然是为了满足虚荣心,那么获不获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这是辩解,是安慰,是想掩饰自己过错的辩解,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这件事情上,博尔赫斯太不尊重全世界那么多敬仰他的人了。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博尔赫斯没有得到诺贝尔奖耿耿于怀。不用说,这是20世纪文学最巨大的遗憾,是用什么都无法辩解、无法安慰的遗憾

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个遗憾,博尔赫斯要负主要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他过分厌倦庇隆政权而犯下了众多明显的政治问题,以致瑞典文学院跟着也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一顶最高大的文学礼帽未能戴在一个最伟大的作家头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尔赫斯和庇隆的斗争,博尔赫斯从来就没有赢过,即使庇隆死了,政权跨了,他还是输家——一个连同瑞典文学院和整个20世纪文学都输掉的输家。

◆ 第4章 谈事

伪装的谦卑者大行其道,只因国人大有“难容人之强,擅纳人之弱”之德行。有人称,须贾赠衣送饭说明其内心有善良的一面——范雎因此饶他小命一条,或许也是这么想的。但在我看,此善乃伪善,是见人落魄后的得意派生的乐善好施,说到底是“见不得人好”的反面反映。你优秀时被他当做威胁铲除,你寥落时才争得他一点怜悯施舍。要我说来,这种同情比落井下石还龌龊,它有欺骗性,具有更隐秘的杀伤力。有时候落井下石确实卑鄙可恶,但至少贯彻始终,不为所动,有种深思熟虑之后的理性坚持;但扳强扶弱,表面上看起来有平衡利益的作用,其实是赤裸裸的权术,其本质和欺善怕恶如出一辙,可恶至极。

两只狗,前者是官家小姐多怨怼,身在福中不知福;后者是残羹冷炙漫销魂,知音见采唱阳春。说白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粗茶淡饭出滋味,穷奢极欲总空虚。 联想到自己,外人看来可能觉得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在这个光鲜形象之后,我却时常感到乏力沮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过分泛滥臃肿,过分强大,情感过于复杂纠结,过于虚假,真相在习惯性被歪曲、掩盖,公理和常识在逃之夭夭,恍然间一切都像被物质这团势不可挡的大雪球滚了进去,裹成良莠间杂的一大团脏。而这样的脏雪球,在这个季节里,满山遍野都是,动辄就能引发几场极具摧毁力的大雪崩。 我时常想,我们至深的需要其实很最简单,冬天有阳光,夏日有轻风,粗茶淡饭,容膝小斋。但总有人,太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喜欢把生活搞得花团锦簇,冬日渴望骄阳似火,夏天奢求西伯利亚的寒风,渴了要琼浆玉液,饿了要珍馐百种,而且想到做到,决不姑息迁就。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极端地催肥生活,极端地优待皮囊。殊不知,这是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不系于身体,而是系于身体里的一个特殊器官,一个独立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感官系统之外的部件——灵魂。它是如此一尘不染,可又是如此易惹尘埃!于是常常出现这种可笑的现象:—边是极端地享受,—边是极端地痛苦。我的德牧就是这样,在高规格的款待中学会了痛苦,而那只丑陋土狗在剩饭剩菜里尝到了甜蜜,尝到了主人的温情和爱,并感念在心,知恩图报。 人自然是比狗高等,我们读书,我们思考,我们感悟,但我们有些感悟却并不如一只狗的情感自觉。其实,很多感悟并不需要我们主动去感去悟,而只要照搬套用即可,比如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先哲早给我们立下公式,留下警言。有个说法,叫“过犹不及”,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确实,欲望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多米诺骨牌,动一牵百,一生二,二生三,有始无终。可静下来想,你不难发现,很多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复杂、脆弱,复杂叫你惘然,脆弱叫你惶然。 当代人精于图谋,却疏于思考,很多问题我们是不问的,因为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去问。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好东西在等着我们,其实很多好东西是在我们身后:家在我们身后,老朋友在我们身后,美好单纯的友情在我们身后。印度有句谚语说的好:请慢点走,等一等身后的灵魂。所以,我总告诫自己,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灵魂在哪里,可别把它丢了。灵魂丢了,空了,我们能拿消化系统去感受温暖,能拿神经系统去感受幸福吗?

亚里士多德说过:是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非虚构的我 读后感 第(2)篇

读书的速度越来越慢,一册书,要花上N多天的N多个零零碎碎的时间,也是硬把自己分离出N多个碎片自己,直到翻到最后一页,才得以见到完整的自己。这种感觉很神奇,飘忽之后的立定感和真实感,扑面仍然是充斥世间的各种噪音。

麦家是看高晓松的访谈才认识到的。之前没读过他的作品。当时初见他言谈诚恳,举止恭正,心中就非常欣赏了。

挺喜欢读这种自传式的文字,怀着真实,诚恳,回望生命过程中的怀念和反思。有几段,我返回去看了几遍,也令我回味自己的过往,感同身受,于无声之处有赞同。少年考学,青春迷茫,现实与理想,名利与虚荣心,亲情友情,方方面面,叙述平静有力,这是真好!

好的,找时间也要读一读书架上的博尔赫斯。

非虚构的我 读后感 第(3)篇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那是一项罕见的,很难达成的心理成就,所以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有时我们展现出来的对无知者无畏似的傻勇气,有人说是可嘉。如麦家说的“勤能补拙”,我们需要天道酬勤,我们需要坚守常道。我们需要一种习惯。

坚持才能成为潜行,成为寻常,成为自然而然。

那个非虚构的社会角色

那个非虚构的生活情境

那个非虚构的我和你

麦家的这本书为简易程序班的小自述,内容在四个单元展开,清楚明白,简洁通俗。写了故事,写了故事的人。写了自己,写了自己的感受。有涩有苦有难言有情怀,更多是来自曾经的军人坚毅性格背后非虚构的人生。

我们是否可以有做船去伦敦的睿智和定力,而那句幸福就在身后会真的就在身后。[拥抱][玫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速求共眠》读后感1000字-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徘徊


作家阎连科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家乡田湖对于阎连科来说就相当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他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家乡。早年的阎连科写过瑶沟系列、东京九流人物系列和和平军人系列小说,他的作品与自己的亲生经历难分彼此,直到《年月日》的出现,不仅让阎连科暴得大名,而且似乎开创了后来他所说的神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残酷的自然环境,乡村的俚俗俚语,人性的挣扎与黑暗,再加上阎连科丰富的想象力,他建构了一个虚拟的耙耧山脉世界。从《日光流年》到《坚硬如水》,从《受活》到《日熄》,耙耧世界呼之欲出。可是最新的小说《速求共眠》却一反常态,写了一个反灰姑娘的故事。

《速求共眠》主要讲得是一个北京大学高材生李静和一个从河南农村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李撞之间的感情纠葛。北京大学高材生会爱上农民工,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阎连科借用这个故事外壳实际上是来反思今天中国人的内心波澜与人性底线的。一个罗生门的故事,阎连科借用剧本、小说、口述历史、微信、二维码等不同种类的媒介拼凑成一部扑所迷离的小说,看到最后李静到底和李撞之间有没有感情最后也没给出答案。我觉得这是阎连科一次大胆地探索,一次勇往直前地触碰,他是共工,敢头撞不周山,有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在他的文学跋涉上看得出来。

《速求共眠》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揭示了今天的中国不同阶层,贫与富、美与丑、城市与乡村之间那种无法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小说中那一夜李静说李撞只要去杀了那个主任,她就愿意和他睡觉速求共眠,我觉得最精彩的是就是在李撞去杀人与没有杀成人之间这样来来回回,几次三番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当今一代人的幸与不幸。无论贫穷贵贱,在面对生活这本大书的时候,谁都可能遇见困境,李静这个北大高材生也是一样,李撞这个农民工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非要纠结高材生与农民工的爱情到底可能不可能,我觉得我们就离阎老师的真正目的渐行渐远。神实主义从来不注重故事的外部逻辑,而是注重故事内在的潜在关联,有心之人可以读一读阎老师的《发现小说》,我相信大家对于理解阎连科和他的小说世界会有很大帮助。

《速求共眠》有一个副标题我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我觉得阎连科老师最近几年对于小说技术的探索不遗余力。他的《炸裂志》、《日熄》和《速求共眠》里边都有一个阎连科、阎伯,甚至有人指出《风雅颂》中的杨科与连科也是音型相似,阎老师真是穿梭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不断地徘徊,一真一假,一虚一实,让我们领略大师的语言魅力所在。我觉得《速求共眠》并不是一次大大的倒退,而是一次前进,一次对于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胆前进。

《我的母亲》读后感3篇


母亲是寂寞中的一朵鲜花,当你寂寞惆怅时,看一眼就会满目生辉,闻一下就会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而不会孤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的母亲》读后感,供大家欣赏。

《我的母亲》读后感(一)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的母亲》中,把爱比成很多,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我的母亲》读后感(二)

看过写母亲的文章很多,但是胡适写的《我的母亲》却时时让我想起,不仅因为此文反映胡适母亲懂得在品德上要从小严格管教孩子。还因为他的母亲在做人上极温和慈祥。尤其有一段话对我影响很深。

先引用原文: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事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读到此处,我总是有很多感慨,胡适那么小就能明白这点,而他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他母亲总是处处吃亏,从小让自己孩子吃亏忍让。不与他人争长短,不与他人计较争吵。因为胡适母亲的温和慈祥影响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谁人不爱子孙贤”但是“积产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读。”“莫将真心空计较,惟有大德享百福。”人生不过百年,钱财终将散去,厚德才能载物,厚德方能载福。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不贤不肖,留着钱财与不肖子孙也怕是他不能承受的。“羊有跪乳之恩”,孝亲乃天经地义。让子孙成为孝贤之人是每个人的愿望。只是年轻时怕很多人都不懂得教育好孩子在孩子品德上的严格要求和管教,在做人上自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和气致祥”“与人为善”。修好自己的德,积德之家,必有余庆,行善之人,祸必远离。万不可贪不义之财。为人父母时如若自己能够做好人,其实教育子女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当然对于已经成人的子女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管父母如何,毕竟他们已经抚养你成大成人。父母再有不是,当子女的都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尤其在家庭中子女更加不能摆出一张生气的脸来给父母看,不可让父母伤心难过。“家和万事兴”,“和”也包含“和气”的意思。和气,开心,欢喜这就是家庭中应该有的气氛。

《我的母亲》读后感(三)

夜深了,靠在床头,一点睡意也没有。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看,刚好读到胡适先生写的文章——《我的母亲》。细细品读,对其教育子女的方法略有感触,特举一二,以供自勉。

胡适先生是著名学者,他以温和文雅,博学多才深受一代代学子的敬仰,他回忆起母亲的教诲,在文中深情地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感谢我的慈母。”可见母亲的教诲,给他极深远的影响。

1.环境教育; 胡适先生自小身体弱,母亲不准他和野蛮的孩子们乱跑乱跳。表面上看,恐其受到伤害,其间包含着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如孟母三迁等典故。以至胡适先生小时不曾养得活泼习惯,待人处世总是文绉绉的。

2.惩戒教育; 胡母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孩子一句,打孩子一下。孩子做错了事,她只一望,孩子们就被她严厉的目光吓住。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把孩子叫醒后再教训;犯的事大,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后行罚,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哭出声来,因为她教育孩子,不是借此出气让别人听的。她以尊重、信赖为起点,一对一完全严厉教育,突出深刻二字,让子女牢记深省,不能不令人赞叹,其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影响终生。

3.床前教育;每天天刚亮时,胡母让子女披衣坐,清醒后,才说起昨天孩子们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们认错,有时还以父亲的种种好处正面引导教育,,让其用功读书。细细想来:胡母23岁做了寡妇,又寄人篱下,生活痛苦可想而知,那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耐心,但为何选择早晨进行教育呢?也许早晨是一天的开始,记忆深刻,!比我们的餐桌前教育效果会更好!

掩卷沉思,胡适先生以平时的笔法,饱蘸感激之情,把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叙写的感人肺腑,真挚情感,跃然纸上。育子之法,也令人深思!

《我的老师》读后感3篇


近日,我读了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一文。感触很深。

故事讲的是在海伦·凯勒将满7岁那年,她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安妮·沙莉文小姐。她的到来让海伦看到了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即使海伦发了脾气,安妮老师仍然很耐心的对待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沙莉文小姐怎样教会海伦·凯勒学会拼写“水”这个单词。安妮老师把海伦的手放在水龙头下面,当清凉的水流冲在海伦手上的时候,她在孩子的另一只手掌心里写了w-a-t-e-r这个单词。这让海伦明白了“水”是指那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手上流过的东西。那个活生生的单词唤醒了小女孩心中对光明、希望的感受。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第一次渴望新一天的到来。安妮·沙莉文小姐用爱心激起了海伦的求知欲,让她获得了新生。

安妮老师的爱心与耐心,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在我的记忆里,老师的爱心有很多。我渐渐地成长,全是老师用爱心呵护,用汗水浇灌的。老师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我要对所有老师说:“我们终将会从幼苗长成大树,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是老师的学生,在我们内心那颗感恩您的心将永远不变。

我在这儿要对所有老师说:辛苦了,祝你们永远快乐!永远幸福!

《我的老师》读后感(二)

海伦凯勒是个盲聋女作家,在一岁半时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从此她的世界充满了黑暗和冷清,一直到她的家庭老师——莎莉文老师到来。

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名称,又告诉她不是世间万物都能用手触摸得到,比如说“爱”,海伦不懂,问“爱是什么,可以摸到吗?”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在太阳出来之前布满天空。”接着她又解释说,“你知道,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的,你不能摸‘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莎莉文老师打开了海伦心中的眼睛,点燃了海伦心中的烛火。海伦凯勒把老师对她的爱,回报给了社会,她四处演讲,为智障儿童,盲聋儿童造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感恩。

人要学会感恩,人要懂得感恩。我们生活当中也是如此,老师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抚育着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感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的老师》读后感(三)

《我的老师》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中的一篇。我曾看过那本书,而今天再次读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感触。

我们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她双目失明,又聋又哑,然而她后来却考上剑桥拉德克利夫学院,最终成为作家、教育家。这一切的取得,除了她本人的不屈服于命运,顽强拼搏以外,还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无私地帮助她,始终陪伴着她的莎利文老师。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告诉我们,莎利文老师对她的启蒙教育,打开了她的心灵。莎利文老师让海伦触摸东西,然后反复地在她的手心拼写那个东西的名称,令海伦明白了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名字。莎利文老师还想尽办法让海伦领悟像爱、思考等抽象词语的含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用心、耐心地教她,只是为了让她走上学习的道路,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这令我体会到当一个老师的不易,更感到当一个残疾孩子的老师更是不容易。啊!莎利文老师是多么伟大,多么有爱心啊!

不只莎利文老师是这样,我觉得每一个老师也都是这样,他们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而费尽心思,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深入地了解我们做学生的心理,并尽力帮助我们改善。

记得在小学时,有一次我因与同学意见不合而吵架了。老师知道后,她并没有责骂我,批评我,而是耐心地、和蔼地给我讲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她的良苦用心,她的亲切教导,使当时的我深深感动了,流下了悔悟的眼泪,更使我懂得了一个集体应团结友爱的道理。老师不仅改变了我的坏脾气,也使我和同学们相处得更和睦了。

不仅这样,我的老师为了我们的进步还巧出心思。例如她在作文课上常常带我们尝试一些很特别的活动;在让我们玩的时候,又常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或让我们进行某一方面的锻炼。我的老师她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时常工作到深夜。这一切,都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老师,她(他)为了学生付出了太多、太多!

啊!老师是多么伟大,多么有爱心的一种人啊!这是我读了《我的老师》一文后最大的感受。

我的抗战读后感3篇


我的抗战读后感

篇一:我的抗战读后感

《我的抗战》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算作书,因为它没有作者,是由崔永元团队对抗战时期的300多名老兵进行采访,对这些老兵口述的历史形成的一本书,如果一定要加作者,那一定是这300多名老兵。

这本书是通过采访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口述,还原一个我们曾经在书本上学过但只是一个数字的历史,让我们对真实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的每一个篇章描述的都是那些享誉世界的大战中的小人物。大历史谈的多了,小历史既稀缺又显得真实。有的人会说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否能够记忆准确,是否能够客观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其实,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的还原一个完整、客观的历史,但是这些带着强烈的个人视角的口述历史汇集在一起,融入为后人留下的这段历史材料中,不同角度汇合在一起是不是更加的趋于真实。采访这些老兵的记者说希望这样的抗战,不是不负责任的调侃,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也不是挥舞拳头的狂热。只是希望通过这些老人的讲述,让我们更真切的触感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那无法回归的过往。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数度哽咽,数度叹息。这本书是对整个人性的洗礼,我似乎有点理解了为什么老崔把这个节目搞完了下来不再抑郁了。以前知道了抗战,知道了这个对我们民族那么大创伤的事实,总觉得这些宏伟的壮大离我那么的远,那些人运气是多么的不好。但是当发生在这些平凡的生命中的时候,我会觉得他们是那么的接近,而他们又是那么的伟大。里面介绍的一个特工叫关露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人生具有偶然性,如果关露没有去过上海,没有加入组织,那么她是和潘柳黛、张爱玲、苏清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在本质上她是一个浪漫,温柔的诗人。但是却接受了打入敌人特工部队的任务,秘密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即使是抗战胜利后,她也被世人当做汉奸。她的第一段爱情是她的战友,对方给的第一封信里有一张他的照片,上面写着:你关心我一时,我关系你一世。抗战胜利后的关露等来的却是分手信,第二段恋爱男的是国共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当时邓颖超专门拦住男的说,没给她平反,觉得他们在一起不妥。多年之后,仍然了然一生的关露看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长青与吴琼花无法成全的爱,让她在别人的故事里替自己留下了眼泪。后来组织为关露平反,女作家在十个月后悄然离去,因为尊敬,因为叹息,因为憋着一口。写她的时候放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年轻时的关露,风华绝代,翻过一页另外一张是晚年的关露,平和安详。这一页我来回翻了很多次,我理解了这一页的厚重,这就是一个女人充满了坚韧的一生啊。文字结尾是那张爱人的照片,新添的两行诗句: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我独痴

看完以后觉得很感谢老崔的团队,特别是那些坚守了一辈子90多岁的老人说他第一次有机会在媒体面前说出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每一个你我都能碰到的佝偻的老人家,也许就压抑着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没有机会说起过。没有恢宏的战斗场面的时候,让我们知道了战争中也有平静的生活,平静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场战斗。在出版时都有许许多多受过采访的老兵逝世,好庆幸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他们的记忆来指导下一代的人。又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是一种提醒,感觉人生真的很短暂,要做的事情没有马上做的话,也许就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我的抗战让我知道了,那些英雄们在面对前方的时候,时常并没有选择的机会。把恢宏的抗战赋予个人化,会很震撼,在战争岁月对爱情的坚守,对困难的忍受。

做完了这个口述历史以后,老崔的团队也曾经反思过,到底应不应该给现在的年青人看,会不会把刚刚构建的青年人的三观给毁了,最终还是决定要留下这些真实,它让我们发现抗战并没有那么简单,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战争的一代在历史思维脉络本来只是一条细细的靠数字组成的躯干下,慢慢的丰富了许多新鲜的血液。经常在历史书上看到什么我军几十万,奋勇杀敌,坚守阵地最终全军覆没。现在我会细想这里面的人的想法,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变的那么的有情感。还有看到那些所谓的投降,被国民所唾弃的军官,没人知道他们在选择时所面临的抉择。

悲剧已经过去,祈祷我的国家国泰民安,再也不要发生战争,但没有遗忘才是最好的纪念。

篇二:我的抗战读后感

读完了崔永元《我的抗战》上下两本,感慨万千。弄明白了几个问题:抗战谁胜利了?日本为什么要打中国?黄埔出军官吗? 地下工作者要做什么?为什么日本天皇裕仁和冈村宁次没有被审判?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血腥的,战争是漠视生命的。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谁胜了

8年抗战期间,日军死亡约为44万人,国军死亡400多万人,共军在日军后方及日占区以游击战为主,伤亡很少。也就是说,10条国军命才能弄死一个日本人。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没有苏联红军出兵,没有美国人投下原子弹,这场战争8年能结束吗?即便如此,算一个体面的胜利者吗?

二、日本为什么要打中国

分两面层面,上层和下层。上层:日本天皇裕仁和希特勒想瓜分世界,原计划在中东汇合。因此,不仅打中国,中南亚各国也打,美国也打。现在来看,显然是痴人梦想。 下层:他们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杀了劣等民族的人,灵魂会得到拯救,为天皇去征服一个劣等民族是神圣使命。

三、黄埔出军官

在我的印象里,国民的高级军官都出自黄埔,事实并非如此。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在全国开设了九所分校,其主要是培养排连级指挥员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至11月,有1万名黄埔学生战死。1942年3月入缅到1945年缅北、滇西反攻胜利结束,5700多名黄埔学生长眠于异国它乡。

四、地下工作者做什么工作

地下工作者是打入敌人内部长期做秘密情报工作的特殊工作人员,称为第二条战线。中国共产党党员地下工作者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传送文件",比如延安整风运动的文件,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文件。在敌人的枪口下,冒着生命危险要做这样的工作是我万万没有想到。

五、审判公正吗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对25名战犯进行了判决,但其中没有日本天皇裕仁。理由是:那时候苏联已成为一大势力,美国政府想控制日本,就把天皇留下。冈村宁次本来也要被审判的,但他在华北时对八路军的情况特别了解,国民党政府把他留下做了参谋。所谓公正审判,也有不公正的政治因素。

六、抗战期间国家如何运作

抗战时期,重庆的国民政府是合法的政府,另外还有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还有日本人扶持的沈阳的满洲国政府和南京的汪精卫国民政府。满洲国政府没有军队,国民政府有国军,甘宁边区政府有共军,汪精卫国民政府有伪军。财政开支主要依靠发展生产和外部援助。国军合法得到的援助最多。

七、战争漠视生命吗

战争就是两个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第一次相遇就要以死相拼。不是我弄死你,就是你弄死我。崔永元的这两本书里充满了一个个血腥的杀人场面。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3500万是什么概念?我在想,经过战争获取政权的一群人是不是也会漠视生命?这样会好理解一点后来发生的一切。

篇三:我的抗战读后感

我在图书馆内闲转找书,随手拿起一本漫画又想换换"口味"吧,随手拿起一本《抗日战争》便回家了,我对抗日战争了解不少但又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好……

拿回家一看原来大喜过望,这是一本完全不同于其他记实性史书,而是一本以乔氏一家为主人公采取插实事而写的,记载了9.18前后乔氏一家的变化及时局饶有趣味,这部书总分上中下三本,又分九十九章999页,快赶上三国水浒了,我想这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逆来顺受和圣雄甘地的不和作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么?9.18这个令中国历史滴血的日子,未尝不是魔鬼的狂欢节……一个个充满疑问的导语,让你看完一篇想一篇,看的不亦乐乎废寝忘食,你就是历史侦探!看这本书犹如看到成群的百姓倒在血泊当中咒骂东北军30万人与张学良未开一枪便放弃东北,看到东北军将士含泪撤出北大营,看到日军嘲笑中国军队是泥捏的……心中满是怒火愤愤不平还夹杂着阵阵心痛……

勿望国耻,振我中华!看《抗日战争》品民族精神!看《抗日战争》感民族情怀!

我的狼妈妈读后感3篇


导语:《我的狼妈妈》描写的是一位母亲遇到了车祸,抛下年幼的女儿离开人世,然而母亲割舍不下孩子,变成一只狼来到人间处处保护女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狼妈妈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我的狼妈妈》读后感

《我的狼妈妈》描写的是一位母亲遇到了车祸,抛下年幼的女儿离开人世,然而母亲割舍不下孩子,变成一只狼来到人间处处保护女儿。

作者运用神奇的笔法展示了对母爱的伟大力量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作者为了增添童话色彩,把神奇的小甜珠给了狼妈妈,让她可以隐身,来到人间处处保护女儿白歌。对于白歌来说,那是个非常高兴的消息,但是却遭了王所长和蔡主任的暗算。他们在白歌的每一个房间里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如果白狼一回来找白歌,就会有七八个持枪的武警进来抓白狼。

这种感人肺腑的母爱创造了奇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尽管是一篇小说,却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被感动,而现实生活中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却不懂得感恩和珍惜。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多理解父母的辛劳,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蕴含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让父母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

其实,父母对自己付出的辛劳并不求子女过多的回报,只要子女每天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所以,我们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就好了。此外,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他们的骄傲,我们哪怕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也会令他们高兴不已。做好自己的事,不给父母添麻烦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感谢。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我感觉自己长大了,你是否有同感?

篇二:《我的狼妈妈》读后感

《我的狼妈妈》此书描写的是一位母亲遇到了车祸,抛下年幼的女儿离开人世,然而母亲割舍不下孩子,变成一只狼来到人间处处保护女儿。

作者运用神奇的笔法展示展示超越时空、超越人性的母爱光辉,极力的渲染人间宝贵的亲情,特别是对母爱的伟大力量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作者为了增添童话色彩,把神奇的小甜珠给了狼妈妈,让她可以隐身,来到人间处处保护女儿白歌。

对于白歌来说,那会是非常高兴的一个消息,但是却遭了王所长和蔡主任的暗算。他们在白歌的每一个房间里都安装了摄像头,如果白狼一回来找白歌,就会有七八个持枪的武警进来抓白狼。在白歌的心里,她永远会抱怨自己:“如果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没有那么不小心,妈妈就不需要过来为我抵挡一辆越野车的冲击,就更不会丧命于天堂。更可恶的是,这些特警把妈妈抓到了铁笼里,为什么,为什么要给您打两针,这样摧残您。”

白狼妈妈却是这样想的:“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亲人。因为这场车祸,你两次失去了亲人,所以我在天堂做选择的时候,选择做一只白狼,下来陪你,让你不再孤独。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些视钱如命的人,要捕获我出高价卖给市野生动物研究所。就在我回来找你的时候,他们突然冲进来吧我抓到又黑又暗的大铁笼里。他们先给我打了一针,到了晚上,你来救我,就是因为这一针,我不能说话了。等第二天的第二针下去,我就失去了记忆,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关进大铁笼的。但是我第二次到了天堂之后就明白了事情的经过。白歌,你要坚强,坚强地活下去。”

篇三:《我的狼妈妈》读后感

星期天,我看完了《我的狼妈妈》这本书,它是一本痛到极致的亲情故事,它写的是一位养母遇到了车祸,抛下年幼的女儿离开人世,然而母亲又割舍不下孩子,变成一只狼来到人间处处保护女儿。那穿越人间与天堂的母爱比山高、比海深。正是这份天性的存在,让每个有妈妈的孩子都幸福。

作者徐玲运用神奇的笔法展示了超越时空、超越人性的母爱光辉,极力的渲染了人间宝贵的亲情,对母爱的力量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又为了增添童话色彩,把神奇的小甜珠给了狼妈妈,让她可以隐身,来到人间处处保护女儿白歌。

对于白歌来说,有了狼妈妈的陪伴和照顾是非常高兴的一个消息,但是在白歌的心里,她永远会抱怨自己:“如果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没有那么不小心,妈妈就不需要过来为我抵挡一辆越野车的冲击,就更不会丧命于天堂。

白狼妈妈却是这样想的:“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亲人。因为这场车祸,你两次失去了亲人,所以我在天堂做选择的时候,选择做一只白狼,再来陪你,让你不再孤独。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些视钱如命的人,要捕获我出高价卖给市野生动物研究所。就在我回来找你的时候,他们突然冲进来吧我抓进了大铁笼里。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有妈妈的孩子是幸福的、快乐的。

篇四:《我的狼妈妈》读后感

这本书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玲的作品,被誉为“感动无数读者的文学精品,影响孩子一生的情感宝藏”。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白歌的妈妈遭遇车祸离开人世后,割舍不下白歌,竟变成了一只狼来到人间。狼妈妈要怎养保护白歌呢?原来狼妈妈有一颗小甜珠,可以帮她隐身,这样她就可以暗中保护白歌了。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感动的流泪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太深了,孩子伤心她也伤心,孩子笑她也笑。

我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不舍得花钱为自己买新衣服,但却为我买书、笔。我长大了一定要孝敬父母。在这里我想对各位妈妈们说:“你们辛苦了。”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3篇


总体来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人感觉像淡淡地小雏菊的香,完全是安宁而沉静的,没有想象中的自怨自艾以及冗长的感慨,像秋天的下午,让人的心霎时间平静了,而那淡淡若有若无地伤感更美的令人心痛。下面是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

记得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时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极旧的初中语文课本摆在桌上,便不禁翻开,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怀念》。读完后,不受控制得哭了出来。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史铁生,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什么是生与死的思考。单觉得,一儿子失去了母亲,一母亲诀别了儿子,是多么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怜,还摇轮椅生活呢。也许那时的哭就是怜悯吧,我没体会到生命,也没体会到死亡。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很是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需要冷静地思考,哭的情绪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现在,我猜应该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珍贵、无私、包容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冷。

也许我已长大,可哭的时候仍是个犯错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没用的,我该去做一些事情,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2

在我的黄金时代很幸运的读到了史铁生的书,在我初中的语文课本上曾有过他的文章,可当时毕竟年少,没有读懂。现在的我处于一个不懂愁却强说着愁的年纪,天天忧郁着,但偶然之间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猝不及防地被他深沉的情感所淹没。

翻开《我与地坛》,我对自己说好好看吧。看看那些被时光所剥蚀的浮夸的琉璃,看看那些被风霜所淡褪的朱红,看看那些依旧苍幽的古柏……他的文字是如此的干净,而他的思想又是如此的坦荡,就像他所说的:“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烈烈朝晖之时。”

命运虽然是如此的不公,却没有击跨强者。我本无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荡回望“生”的事实,又磊落地面对“死”的结果。而我又似乎明白,也许经历命运不公的打击,才可以变得坚强不屈吧。

我们谁不是带着一颗脆弱的心来到了这个世界呢,现在的我们看一切都是美好的,经历了懵懂无知的少年,我们正处于热血的青年,在象牙塔中的我们不谙世事,看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春般的花红柳绿。当我们走出塔去,才发现命运的不公。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残酷,命运反复无常,人生路漫漫,荆棘密布,人生终会走向孤独,与命运抗争,你不一定干过上帝。但是我们不与命运抗争就会成为命运的奴隶。

与命运抗争,做一个斗士吧。正如史铁生所说的:“若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这是属于他的抗争,我们也应该像一个斗士一样,不甘于平凡,不向绝望低头,追求人生的至真,追求超脱命运的理想,就像我自己一样,种种原因来到了一个荒芜的沙丘,不甘于被风沙掩埋,所以去反抗命运让沙丘变成一个绿洲。不甘于命运,与命运斗争,或许只有那些正在反抗的心灵才会明白,何谓斗士的意义。

向死而生,爱这个世界吧。不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我们始终要爱这个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爱这并不完美的人生,不论未来的路通往何方,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快乐幸福也好,痛苦折磨也罢,认真享受这个属于你我的世界,拼命抓住生命那道微弱的亮光。

黄金时代的你我,幸运的生活在当下,我们青春韶华,我们经得住命运的磨砺,用我们的真诚和坦然去面对命运吧,至少我们行走在这世间,不畏黑暗,不觉羞愧。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3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的儿子皮卡读后感3篇


篇一:我的儿子皮卡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我的儿子皮卡——尿王》,我已开始不想看,但是后来看得走火入魔,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只有我一人的世界。

这本书一共有三章,第一章“没有桶底的水桶”,第二章“八哥”,第三章《会飞的帐篷》。现在,我来给大家讲讲第二章“没有桶底的水桶”.

这一章的主人公有皮卡、皮达、马飞与马强两兄弟。皮卡是中问的低年级小学生,他的性格很古怪,很容易开心一开心就会绕大树、兵乓球桌、教室、操场、厕所狂跑、皮卡的哥哥皮达,胆大包天,就爱保护弱小的人。马飞和皮达是同班同学,他是个有一点点调皮的人,非常霸道的人。马强和马飞一样霸道。因为马飞在课堂上很容易尿到裤子上,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尿王”.马飞不习惯皮卡的行为,皮卡和马飞为了一件小事吵架了,马飞吃了亏。马飞找了马强联合欺负皮卡,然后把他关进小黑屋,皮卡很害怕,经常做噩梦。后来皮达知道了,叫了二十多个人找马强讲道理。 后来连警察也惊动了,皮达故意把马强恐吓了,经过警察的调查,警察把马强请进了少管所。因为马飞没有了马强,再也不敢欺负皮卡了!

这个事让我知道,不要学马飞和马强做坏事,要学会宽容,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友谊是最珍贵的。

篇二:我的儿子皮卡读后感

王勤泓

我非常喜欢皮卡,皮卡恼怒着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我看完第一册就知道皮卡还会闹出更多有趣、让人看了开心大笑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要报答自己的爸爸妈妈。妈妈把我们生下来多不容易,忍着痛苦。

爸爸在外面挣钱,顶着太阳,汗已经变成了一条“河”,这还不是为了让我们吃、穿、玩、快乐……每次我们起床时,却只能看到爸爸急忙去工作的背影。

皮卡歪歪扭扭地走过来了,那也是你走路的样子,也是所有长成大人的人曾经走路的样子……当我们像皮卡一样歪歪扭扭地走路时,妈妈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神情。当我们要撞到椅子时,是谁偷偷地伸出一只手,把椅子拿开?当我们和爸爸比赛赛跑时,是谁减慢速度,让我们赢得胜利?是爸爸,是妈妈,是让我们存活在这世界上的人,是我们的依靠!

爸爸是一个F,永远拿着“两把剑”在保护我们。妈妈是一个A像一个摇篮,让我永远舒服。我是一个小小的i一直挂着泪水,但我想说:“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就是L,像一把椅子,让你们休息。”

谢谢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你们的。

篇三:我的儿子皮卡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我的儿子皮卡--------背叛的门牙》这本书,让我把门牙和唱歌做了一个联想。

这本书是曹文轩写的,他曾经获得过中国安徒生奖。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古灵精怪的皮卡在大街上遇到了许多在地面拼命挣扎着的鱼,它们不断拍打着自己鱼尾好像在向街上的行人求助。皮卡还遇到了一名驾驶员,这名驾驶员像一块石头一样呆呆地站在大街上,默默地端详着街上的鱼,皮卡飞快上前抓起鱼,向车中的浴缸扔去,后来行人们也都来帮忙。皮卡有着菲比寻常的乐感,因此他被选入了合唱团,但是他的大门牙却不争气的掉了。皮卡的爸爸发现之后,给皮卡的老师打了个电话:“门牙掉了没有关系,因为掉门牙是童真的象征。”老师听了,乐坏了。第二天,皮卡和李哲就成了领唱。最后一场瘟疫,让人们人心惶惶,最终,瘟疫消失了。

读完这本书后,皮卡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情和每一句话,都出现在我眼前,让我想起了书中重要的情节,重要的部分,是皮卡那古怪的念头,让他对一件事更加仔细地关注。而且皮卡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想到皮卡,我也想到了好朋友张城齐,他虽然也古灵精怪,但和皮卡相比,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在他眼里,我打篮球很好,在我眼里,他跑步很快,为了取长补短,也为了让我们的友谊更长久,我们成为了朋友。

同学们,古灵精怪是没关系的,但像皮卡这样,那你就麻烦了。

读后感我的同桌班长3篇


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我的同桌班长"。兴趣的去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撰写读后感可以很好的总结整理沟通后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读后感我的同桌班长(篇1)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我的同桌是班长》。看完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好学生不一定没错,坏学生也不一定全错。

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杨自热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所以老师让他和班长坐,可是他总是感觉自己处处受到监视和限制,而且次次的冲突,老师都是包庇班长的。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收买班长。结果搞到班里不得安宁,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对付这个调皮的杨自热。

记得书里面有一段是这样的:杨自热上课的时候,在打瞌睡,班长蔡一心推了杨自热一下,想叫醒他,可差点把杨自热从椅子上摔下来,因此他们两个发生了冲突,而老师却认为是杨自热不对。我是这样看的,这件事,班长也是有错的,她不应该去推杨自热,让老师认为全部都是杨自热的错,难道好学生就不会有错的时候吗?难道坏学生就不会有对的时候吗,要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吗?虽然杨自热上课打瞌睡是件不好的事情,但蔡一心去推他就是错的,蔡一心也要承担责任,老师不应该去包庇班长,应该对好坏学生一视同仁。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暑假里,表妹来我家里玩,她不小心把我家花瓶给打烂了,妈妈回来后,以为是我打烂的,就责备我,作文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来,完全不给我解释。我觉得妈妈是在包庇表妹,因为表妹只有在我面前才调皮,在爸爸妈妈面前,是个乖孩子,所以妈妈才认为是我这个调皮鬼打烂的。

妈妈就像书里的老师,认为乖孩子就不会有错,坏孩子就全错,但其实,好人不一定没错,坏人,也不一定全错。

读后感我的同桌班长(篇2)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再看阳光姐姐小书房这一系列的书了,这套丛书主要是以读者来信中选取素材,虽然经过虚构加工,但却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扣。最近,我突然心血来潮,翻起了《我的同桌是班长》这本关于调皮鬼杨自热的书。

主人公杨自热就像平时班上淘气的学生一样,喜爱说话、做小动作,却不怎么喜欢学习,虽然成绩不咋的,但他却是一个可爱、勇敢、正直的男孩。这个学期,由于他被安排和班长蔡一心做同桌,所以他总觉得自己时刻受到班长的监视和限制,而且每次和蔡一心发生冲突,老师都像是在包庇班长,有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感觉,这使他十分不满,于是他想尽了一切的方法,软硬兼施,企图收买或是制服班长,结果搞的班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连老师都不知怎么办才好。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虽然近几年许多老师都改变了看待每个学生的态度,但还是会有老师总是分优生和差生去看待,我觉得这样做不合适,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一样的,或许你能把某一样东西学得很好,但我却不一定能,因为我的天赋不一定是这个,而且你的方法未必适合我。所以老师眼中的差生不一定那么差,他们身上说不定还有优生没有的优秀品质,这些都要靠大家去发现,而不是只看他们的缺点。孔子也曾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所以老师们要改变自己的观点,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像书中的老师一样,虽然有些地方做的不对,但她会去寻找杨自热的优点,尽管杨自热成绩不好,老师还是让他当上了副班长,虽然闹出了许多好笑的事,但老师却发现杨自热和大度,能宽容老师、同学和家人,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处境。

能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人,肯定会有他们独自的优点,所以,不要让别人的缺点蒙住了你的双眼

读后感我的同桌班长(篇3)

在快乐的寒假里,我看了许许多多的书,本本都十分的精彩。其中《我的同桌是班长》这本书特别有趣,越看越起劲,简直是百看不厌。

这本书是伍美珍作品,主人公杨自热,是一个好动、好说话、好做小动作的可爱男孩。因为和班长蔡一心是同桌,时刻感觉到自己处处受到监视和限制,而且每当发生冲突,他总是觉得老师都在包庇维护班长,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显示自己的本事,就会想方设法软硬兼施企图收买或是制服班长,结果搞得班里是鸡飞狗跳,笑料百出,不得安宁……。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捧腹大笑。比如:女生穿裙子叫“乖”,穿裤子叫“帅”,可男生穿裙子叫“变态”。“书到用时方恨少”用在有理讲不清时,真是深有体会啊!作者写得生动、幽默又易懂。

读完《我的同桌是班长》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调皮是我们的天性,不管成绩好坏。往往身上都具备许多优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自己也要学会做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大家一起快乐学习,一起快乐成长。

我坚信 读后感(3)篇


我坚信 读后感 第(1)篇

深有体会。

你做过的一切事情,所持的一切想法,对别人的所有好和坏到最后都是反映在你身上。

有时候过分苛责别人的过失,埋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变换,感叹人心易变,其实想一想,之前你的做法,你的态度和漠然才是让别人先对你失望再做出一系列如你一般的事情,所以你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之前种下的因。

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充满敬畏,感恩。我是很爱美食的人,会对每天吃饭这件事充满满足,也会突然觉得能这样健康的长大表示幸运和感恩。充满感恩和敬畏会让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很有仪式感。

要一直不断地努力乐观的攀登下去啊

我坚信,我会成为我本应孩成为的人

                我会活成我想象中的样子

                我会拥有我想要的生活

               我会乐观且温暖

我坚信 读后感 第(2)篇

道理好像都明白,但是这么真诚的说出来,还是给人温柔又有力的感觉。似乎适合每天看一点点,集中时间看完,给我一种积聚了满身的正能量却难以立刻吸收为自己的力量的感觉(这是鸡汤的补劲吗),毕竟这些体验源自奥普拉的生活,要真正拥有这些感悟并从中汲取能量为自己所用,该是去真正的扎根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认真的:

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活在爱里。怀抱爱,用爱去回报爱。真正的爱这个世界,爱周围的人,珍视所经历的,最重要的,爱自己。

学会与自己友好相处,时常审视自己内心的需要,追求内心的力量,坚守自己心里的法则。

活在当下,有探求未知的勇气,学会从恐惧中获得需要的力量。

积极阳光温暖向上

(好想吐槽翻译,偶有莫名其妙语法的句子忍不住笑啊,透过奇怪的句子去揣度作者的想法,无奈)

我坚信 读后感 第(3)篇

“我们从这世界上得到的,就是我们给予这个世界的。”

书中类似这样的金句很多。总有人会强调甚至警觉,谈“鸡汤”色变,但我也坚信这个理论:有趣的人总会发现乐趣,有爱的人总会感受到爱意,充满防备的人也总会关闭心门。我承认,先是奥普拉的书名吸引,接着是被她很多的坚信打动和激励。

总有人会问,读书能带来什么,我不确定你的收获如何。与我而言,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血液,最终形成每一次崭新的,更好的我自己。

之前一直纠结于书评或读后感应该怎么写,读完这本书后,我坚信,我的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丝丝思考,就可以是感情存在的方式,感谢奥普拉,让我坚定并强化了:

1.爱自己,进而爱他人

2.学会感恩,尤其去发现那些看似让你抓狂,但转变思维后变成珍贵成长痕迹的境遇。

3.卓越才能影响他人,改变世界

我的简史读后感600字(3)篇


我的简史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评史蒂芬·霍金 吴忠超译《我的简史》

       R.I.p.

       距离2018.3.14,已时隔十天。

      那天的朋友圈,被霍金离世刷屏。霍金诞生于1942年1月8日,这天正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霍金殁于2018年3月14日,而这天又正好是爱因斯坦的诞辰。由此网友评曰:霍金,一端连着伽利略,一端连着爱因斯坦。这么说,其实也不错: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先导,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霍金数个理论的先导。这些牛人们就这样联系到了一起。

        初始知道霍金是在高中。紧张学习之余常去新华书店,会在那看一些书,也会拿攒下的零花钱买一些我那时认为值得收藏的书。回想起来那会儿买的书多数都是我国古代名著和外国文学,鬼使神差买了《时间简史》,估计也是缘分吧。看的时候如痴如醉,现在内容已全然忘记,只记得每晚做梦都是浩瀚星空。这样一个如此广翰浩渺的世界,是霍金带我走进。

       不记得哪里看过,霍金小时候因为思维太快,语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说话有障碍,当时就感觉厉害了。本书又提到霍金小时候玩的火车玩具、飞机模型和船模型,之后他一直有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此控制它们的强烈愿望,直到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对宇宙学的探索满足了他的需求。他这纯粹是以宇宙作玩具,只能说伟人就是伟人,玩的东西都不一样。

        霍金对宇宙学的贡献很多,最重要的贡献是黑洞蒸发理论和宇宙创生理论。理论很牛X, 人生态度更让我喜欢。在意识到计己患了可能几年内致死的绝症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面对:

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我被缓刑的话,还有很多我能做而值得做的事情。另外一场我做了很多次的梦是,我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别人。毕竟,如果我反正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但是我没死,尽管我的未来总被乌云遮盖,我非常惊讶地发现我享受生活。

霍金在书中对他的一生概括如下:

当我21岁患上ALS病时,我觉得这太不公平了。这为何会发生在我身上?那时,我认为我的生命完了,而且我将永远不能实现我自认为拥有的潜力。但是现在,50年之后,我能安然对自己的一生表示满意。我结了两次婚,并有三个漂亮并卓有建树的孩子。我的科学生涯很成功:我认为大多数理论物理学家都同意,我的黑洞量子发射预言是正确的,虽然它迄今还未为我赢得诺贝尔奖,这是因为在实验上证实它非常困难。不过,我赢得了更有价值的基本物理学奖,这是奖给尽管还未被实验证实,却具有理论意义的发现的奖项。我的一生是充实而满足的。我相信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在我的情形下,我尽力做我要做的大多数事情。如果说我曾经为理解宇宙添砖加瓦的话,我会因此而感到快乐。

Rest in peace.

霍金,安详地去吧,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你打开的这个世界,世人会继续探索下去。

我的简史读后感600字 第(2)篇

越发地相信—— 卓越者的光芒从不因自身的缺陷而变得晦暗,也越发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不用为自身的缺陷或不完美而抱怨,因为在某些时候,那会是上帝赐予你最好的礼物,就像文中最喜欢的那句话:

我的一生是充实而满足的。我相信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在我的情形下,我尽力做我要做的大多数事情……我的残疾并未对我的科学研究形成严重的障碍。事实上,我猜想在某些方面这反而是财富:我不必去讲课或者去教本科生,而且我也不必参与冗长的耗时的委员会。这样,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也更理智地去相信: 所有电影情节里时光倒转的只是人类对超现实的美好幻想,《哆啦a梦》里的大雄可以遇见长大后的自己,穿越时空去看远古时代,《你的名字》里三叶与男主的相遇,重逢都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勒,现实更多的是《与君相恋一百次》里长谷君一次次尝试扭转时空,拯救葵海的失败……其实背后的科学原理已经证明了,一切都只是人文主义的浪漫幻想

即使在将来发现了某种不同理论,我认为时间旅行将永不可能。如果那是可能的,时到如今,我们早就该备受来自未来的旅客的蹂躏了。

人文主义的生活里,思想可以自由徜徉,无拘无束,因而也充满了浪漫和幻想。现实世界里,科学却教会我们严谨、求实和理智。感谢这位伟人对命运的不屈服,感谢那在一分钟敲出3个字也仍未放弃科学研究的热情,感谢科学的进步,让您即便在行动重度不便时,仍然可以把您最卓越,最大胆,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与世界分享…… 

前承伽利略,后继爱因斯坦,你的名字值得每个人刻在心里!

我的简史读后感600字 第(3)篇

这本书更多描述的是他的专业研究的历程,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只是大概的带过,也许其中有其不想回忆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他的精力全都集中在工作和研究上,正如《球状闪电》中的一句话“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而这个令其着迷的东西便是物理学,他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获得了充实而满意的人生。虽然普通人很难弄懂他的理论(本书理论部分我都是略过没看),但仍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家。霍金走的一生,虽然有缺憾,但他的一生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充实而满足。他是物理学家,同时他也是人,具备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他有两次婚姻和三个孩子,他面对绝症时的恐惧和无助,面对感情背叛的嫉妒伤心,面对荣誉和崇拜的享受,面对误解和侵犯的愤怒,一点也不会比普通人少。他全身肌肉萎缩,以至最后全身只有眼睛和几个手指能动,但这并没有阻碍去实现他的人生,他说: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书中的一段领我感触颇深 “我现在的电脑是英特尔提供的。这个系统使我比以前交流得更好,而我能每分钟处理3个词。我可以要么说出我已写的,要么将其存在盘里。然后我能将其打印出来,或者把它找出并一句一句地说出来。我已经用这个系统撰写了七部书和一些科学论文。我还做了一些科学和普及的演讲。它们都很受欢迎,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语音加创造的语音合成器的高质量。”n普通人别说是著书立论,就连写个百十来字的日记都很困难,这种区别的根源就在于思想的贫瘠。

谁动了我的奶酪 读后感(3)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 读后感 第(1)篇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薄的书,一百来页(英文原版只有六十来页),一个半小时左右读完了。

核心故事(掐头去尾)更短,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成语故事,篇幅简短却意义隽永。

辉煌的历史

很早就听说过了(初中?),一直没读。看看它的辉煌史,影响力可见一斑。

1979~1980年,故事形成。

1998年,首次出版发行。

16个月内,印刷精装本(Hardcover)100万册。5年内,达到2100万。

2001年,中文版发行。

2005年,被亚马逊(Amazon)网站评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

2009年,全球销量突破2600万。

关于荣誉,作者是这么说的:

荣誉更多应该归功于读者,而不是作者。因为最有价值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大家对它的理解与应用。

荣誉归荣誉,故事归故事。撇开荣誉,故事也是值得一读的。

故事

看开始的那段同学聚会,惹来一阵腹诽:这人讲故事不行啊!还好不长。

接下来“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很快就抓住了我。读的过程中隐隐有点汗湿的感觉:这说的不就是我么?跟当初读《动物庄园》很像。

4个主人公 1个奶酪

4个主人公

嗅嗅(Sniff):嗅觉灵敏,事态初露端倪时即能发觉

匆匆(Scurry):行动派,说干就干

哼哼(Hem):抵制/拒绝变化

唧唧(Haw):能拥抱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奶酪

它是一个意象,可以代表你现在已取得的成就,也可以代表你的目标。

四个主人公通过努力的寻找终于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足够他们吃一辈子的奶酪。可忽然有一天,奶酪不见了。

对嗅嗅来说不算太突然,因为它对身边的变化早有了察觉,发现奶酪一天天变少,而且味道也没以前好了。对于奶酪的消失,没有过多的反应,只是做了它觉得理所当然的 —— 继续寻找新的奶酪。

匆匆跟嗅嗅一样简单,虽然没有嗅嗅那样灵敏的嗅觉,但它乐于行动,一旦有了主意就立即执行,不管这主意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嗅嗅和匆匆很快找到了新的奶酪。

而哼哼和唧唧作为人类,有其固有的傲慢,觉得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现在奶酪居然不见了,觉得这不公平。哼哼是坚定的顽固派,一切错都是别人的;唧唧偶尔也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下,但经过哼哼三言两语的一劝又回到了哼哼的阵营。在漫长而痛苦(饿的)的等待中,唧唧终于意识到失去的不会再回来,重新去寻找新的奶酪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于是他又重新出发了,虽然有犹豫,有恐惧,有失望,但最终还是成功了— 找到一个很大的奶酪站,比之前的还要大。而嗅嗅和匆匆早就在这享受了一段时间了。也许奶酪还是会消失,那又怎样呢?唧唧已经有了再次出发的勇气和智慧。哼哼最后怎样了呢?书中没提。

本书的成功之处也许就在于代入感。四种角色你会觉得很熟悉,身边的人都能对号入座,甚至你自己就能分饰四角 —— 不同阶段的你。而奶酪就是你正在追求的或者已经得到的,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

遇事时可以提供参考。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们更多时候是像哼哼。

很多人的通病:害怕变化,觉得变化意味着失去。

某些恐惧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避开真正的危险。但大多数恐惧都是不理性的,会妨碍自己在必要的时候作出改变。

有时候适当的恐惧是件好事。当你担心自己的无所作为会导致事态更加严重时,恐惧会促使你立即采取行动。但是如果恐惧已经束缚你的手脚,到了让你什么也做不成的程度就不好了。

启发

故事读来简单易懂,却又令人回味无穷。以下几点启发,有书里直说的,也有自己感悟的:

1. 敢于自嘲,想象成功了(克服了困难/达成了目标)的样子,有助于在开始或过程中减少恐惧。

2. 随着工龄的增加,应该改变的或许是我们工作的方式和态度,而不是工作本身。避免掉入“辞职-找工作”的怪圈

3. 当你的奶酪不见了,不要问:谁动了我的奶酪,而是问:哪儿还能找到奶酪?

4. 奶酪可能被拿走,就算不被拿走,也可能会过期

5. 主动拿走自己的奶酪,走出舒适区,主动改变要比被动应对好得多

6. 经常嗅一嗅你的奶酪,这样你才知道它是否依旧新鲜

7.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拥抱变化,要随着环境和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题外话

看中文版的过程中就觉得插图挺有意思的,就猜想:这是照原版的图直接翻译的吗?想看看原图也是我决定读原版的原因之一。

万万没想到,原版居然没图?!

所以,中文出版方还是挺不错的,有心了!

中文版是个开放式的结尾:哼哼有没有走出奶酪C站呢?

英文版(第五版)结尾有个彩蛋:哼哼(Hem)从抱怨到自省,终于决定走出了。应该是为了给下本书(续集)做铺垫:OUT OF THE MAZE。

p.S. 就在我读完中文版,还在读英文版的时候,有次在地铁上看到有人正在读中文纸质版的,是个男的,挺精神,也挺帅。感觉很奇妙!

谁动了我的奶酪 读后感 第(2)篇

很早的时候已经度过这本书,在再次翻看之前,就记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意识变化,拥抱变化。虽然道理懂,但是至今还是一个行动的瘸子。这次再次翻看,感受更加深刻。前有一段时间有意走出舒适区,但却因为各种思虑,胆怯,一直在对自己妥协。直到变化真的来到时,才有所惊觉。还好过去的那一段时间还有所准备,虽然不是很充分。即便如此,我还是面临和唧唧一样心理和行动的挣扎。当看到唧唧一点一点克服心理恐惧,勇敢往前奔跑寻找自己的奶酪,并找到自己奶酪的那一刻,内心特别激动,仿佛是自己在一点一点地冲破自己心里的枷锁,再追逐自己的奶酪。看完这本书包括这段时间的总结感谢:我们有时需要简单地看待问题,以及灵敏快速地行动。不必把事情过分复杂化,否则恐惧的念头使自己感到心慌意乱。必须要善于发现一开始发生的那些细微的变化,以便你为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做好准备。生活在变化,日子在往前走,我们也应随之改变,而不是在原地踟蹰不前。迟做总比不做强。奶酪对你越重要,越想办法使劲抓住它。对变化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拥抱它,相信拥抱它,就拥抱幸福。因为已经变化的东西不会再变回到原来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 读后感 第(3)篇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

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

生活是一座迷宫,

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

在死胡同中搜寻。

但只要我们始终深信不疑,

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

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

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

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A·J·克朗宁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有利于我们发展的,都是必要的。但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学会如何适应,从而欣赏更好的事物总归是有好处的。

“这个故事改变了我看待变化的方式,使我不再认为变化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相反,变化意味着赢得未来。不仅如此,它还告诉了我应该如何去应对变化。

读后感《非虚构的我 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梁晓声生非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