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历史那些事观后感:不恶搞、非虚构?。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也许"历史那些事观后感:不恶搞、非虚构?"就是你要找的,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这样的一部搞笑类历史纪录片登录B站以来,点击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贴上了实验纪录片的标签,真的是对历史的一种不恶搞、非虚构吗?怕是要有个大大的问号了。

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观众是买账的,因为有了一些搞笑的元素在里面,看起来还比较轻松。然而深思过后,这真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吗?虽说可以改一改严肃的画风,但是细细想来,在搞笑也不能无原则的恶搞。

在纪录片开头写到:本片为实验纪录片,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记载,历史小剧场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内容均有史料支撑,不恶搞,非虚构。你写上这样一段话就澄清了?就是历史了?有影评人评价道:在无原则的恶搞历史中,《历史那些事》不是实验,更像一种对商业的讨好。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也应该值得反思。

这部记录片的框架有四部分来构成:包括历史史实、历史小剧场、引用升华和MV。怎么说呢?创意是有的,但是历史的厚重感还是少了点。就像为什么讲苏东坡就讲东坡肉?因为大众喜欢呀!但是有文学修养的观众还是理智的!冠上了实验纪录片的名号,尤其是对不起纪录片三个字!低配版的《百家讲坛》加上抖音模式,夸张一点说就是纪录片里的泥石流。如果当做饭点的搞笑()片来看,还不错,但是吧,冠以纪录片的名号!怕是要误导小朋友呀!

第一集的名字叫做《在下东坡,一个吃货》,这下苏轼的棺材板压不住,我才不是吃货!如果小朋友们来看,大概真的会把苏轼当做一个厨子,而且是个穿越到现在的厨子,很难与历史上那个大气的文豪相提并论。通过点来反应一个人的历程,是件好事,但是全片就抓一个点,讲一个历史事情,怕是要被玩坏了。实在想要一种幽默的方式,拜托去看看华师老教授解读古诗词!内容真的很重要,这样一个有点沉重的历史题材行纪录片,还是规规矩矩一点好,如果肚子里实在没墨水,先去了解一下历史。

这部片子,总体来讲是不成功的,虽然力求创新,但实则迎合,缺乏了历史的深度,也将整体的内容搞的乱七八糟。冠上了纪录片的名号,却玩着综艺的梗,实在是不提倡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孩子那些事观后感400字


《孩子那些事》观后感我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灵

这部电影叙述的是:大学毕业生林冬青接手了调皮捣蛋的五四班,遇见了许多纯真可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最后都与冬冬老师打成一片,不离不弃。

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大人们不该让他们失去自由的空间,也不该剥夺他们玩耍的权利;很多时候,大人们不该过早的让孩子们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如汤恩伯的父亲因为是个贪官,于是被抓起来坐牢了,这正巧被汤恩伯看见,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家人不管不问,让他养成了暴力的后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世界,罗奇虽然是个大胖子,但他拥有最纯净美好的心灵,用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爱五四班的同学。

在阳光下,每个孩子最美好的心灵都展现给了林冬青老师,不过这个老师会因材施教,对每个人都抱有希望,相信每个同学都不会让他失望的,这真的没有让他失望。

大人们也该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仅是学习,也有日常生活,陪他们去看看电影,吃吃小吃,这也能让他们在学习的其中领悟到生活的美好。

最后,林老师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连星星也会嫉妒;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大人听不懂他们的秘密;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每一滴眼泪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当孩子欢笑的时候,那笑声都像天使一样甜美。

希望天下所有同学们,都在阳光下绽放自己最美的笑容吧!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观后感大全


《阿薇尔与虚构世界》是一部于2015年播出的动画冒险电影,影片剧情精彩,色彩鲜明,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一开始看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被碳能源污染的世界,灰萌萌的背景,近似于黑白电影,而且男女的面孔好像都一样,眼盲的我只能凭声音和衣服来判断。

耐着性子看下去就被情节吸引,人物的冲突和事件的推进有意外有合理。每个人的个性都很符合各自的成长经历,比如可爱的爷爷,有科学的头脑和孩子一样的个性,严谨的妈妈狂热的科学者,温和的爸爸坚持自我的原则,原来是小偷后来被爱情改变的尤利乌斯。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被实验异化的蜥蜴,人类历史进程因此滞后,地下的科学世界,终极血清。

至于影片的深意,是反乌托邦,还是警惕实验科学的危险性,还是科学与道德的矛盾冲突,其实我并不清楚。我只觉得在黑白电影里,这么分不清男女的画风下,还能感受到科学充满了冒险和未知,所谓浪漫可能就是在任何境遇下,还能够笑得出来吧。

写影评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想到了BC的《奇异博士》,《奇异博士》最出色便是天马行空的视觉世界,电影也是这么一个造梦的容器。《阿薇尔与虚构世界》也是。

之前有一本美剧,叫做《高堡奇人》,探讨的是二战法西斯胜利之后的世界,而《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做的也是类似的假设,是一个科技没有进步的世界。

故事讲述了世界上的科学家开始集体失踪,没有人发明电力,发明飞机,人们生活在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世界,老式的蒸汽机车,飞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植物已经几乎灭绝。仅存的科学家被政府征用来研发武器,而女主角阿薇尔的父母在被追查中,把永生药水放进了玻璃球中,着玻璃球就是人类走出荒芜萧条历史的钥匙。

故事的进行中有爱情,背叛,重逢,牺牲,有荒谬的坚持不懈的追捕和伟大的甚至天马行空的理想,最后的故事结束在火箭升空之后一片绿色的星球,科技重新启动,发明电力,发明飞机,成功登月,(虽然永生的药并没有在人类身上成功)。流浪的猫也可以再回到家乡。电影中重现的蒸汽时代的场景,加上女主颇为朋克的性格,构成了这一个蒸汽时代的奇异博士的形象。

其实在表面疯狂的假设和故事背后,感觉到的却是乡愁。科学家们向往的自由科研的乌托邦,蜥蜴追求的永恒绿色的宇宙,或是在人们在煤炭社会中所渴求的绿色和清洁,流浪宇宙的猫咪最后期望回到地球,或者又是在碳尘纷飞的岁月中一枚清澈的水晶球,所有人都在找寻能够圆满的归宿。虽然表面上人是在寻找亲人,寻找成功,但是一切的最后,还是流离岁月中对于家的思恋。

不同于好莱坞钟情于3D或者黏土,欧洲的动画总是带着不一样的风格,例如我最心水的《疯狂约会美丽都》,或者前段时间非常火的《海洋之歌》。在《阿薇尔与虚构世界》里,屏幕上甚至没有很多的笔画,大块的颜色和构图,灵动的表情发挥了十足的二维魅力,这一点上,和宫崎骏所代表的一派日本动漫很接近。

电影中最美的不过是那个水晶球,那个在如果前提下没有边界的假设,在特效横飞的好莱坞时代,聊聊数笔架构起来的世界观也显得弥足珍贵。

非常有意思的动画,充满了法国人民的脑洞和恶搞,首先看到的是有别于日本的奇特画风,给人感觉像简笔画,但是很有娶,剧情不错,这点国产电影该学学,学学人家怎么讲故事,但是貌似没啥用,中国电影就是拍出来也得被和谐了

达尔文的大菊花和蛋蛋画的真特么详细,在动画片里出现很多次,哈哈哈,一般的猫给人的感觉都是优雅的干净的,但是达尔文看着毛有点邋遢就像街边的流浪猫,看完了我也想有一只会说话的猫

大蜥蜴想毁灭人类这并不稀奇,地球这么大,你又有能力,为什么不种族灭绝呢,影片的意思也说明了,你不珍惜地球,有别的种族替你珍惜,另外挺佩服两只大蜥蜴,只身逃出实验室,却有能力到处的掠夺科学家,请问他们是怎么办到的呢?大蜥蜴的基地我以为在哪个偏远之地,等到炸弹突破地面我才发现原来就在巴黎下方,他们全是植物的大基地我很喜欢,放佛隔着屏幕闻到了树木植物发出来的香气。而整座城市灰蒙蒙的天让我想起了辐射3的首都废土

阿薇尔最后能配出来血清,但是她不配出来,因为人类如果得到了这种不老不死的血清指不定干()出来什么事,挺佩服她,最后自己也没有使用这种东西,可能她认为人生老病死应当顺应自然吧。

看完这片,你可以和别人说,你知道吗?其实巴黎以前是有两座埃菲尔铁塔的,你知道为啥只剩一座了吗?来看片吧,看完你就知道了。

十七世纪杰出的科学家,培根曾说过,科学应当被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不是用来争夺、谋求权利等。这是句浅显、陈旧却不无道理的话。诚然,历史被改写,没有1914年的萨拉热窝和之后的事件。人们推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内燃机、纺织机的时代,还是无可避免战争的到来。只要社会变革仍旧落后于技术变革,普世的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我们将永远处于只是享受安逸的生产水平的提高,而惧怕对自身条件的威逼的改变。

这座城市,仍旧具有一切文明的那些特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阶级的分化。我们不用从他们死去的坟墓里,从那些陪葬品,器皿,陶制,金银首饰中去甄别。只要现在就可以,城市西边的人正愁着他们卖不出去的土豆、蘑菇、大麦和玉米而纷纷低价抛售或有的是整桶整桶地不得不把那些不易保存的奶制品给倒掉,相反,城市东边的人却在为生活的窘迫,为他们的饱腹而变卖家产。战争还在继续,那些鼓吹生存空间论以解决大多数人的失业问题的领导者,还是造就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这样的人物。由此,煤、铁、铜仍是衡量一国实力的基本指标,各类交通、通讯、生活设施。它们都被聪明又愚钝地安装上了一根铁皮管,其底部有一小闸门或自动填充口,始终翕动着,一合一关,将那些燧石一般的煤块统统转换成大量粉尘的灰烟。人们不敢出门,或都戴着防毒面具。小女孩可买不起,当然她承受得起,并愿意用大声唱歌以吸入更多的尘埃来博得几枚铜币。

蒸汽,内燃,的确被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它们的主人却还不善摆甘休。就像最早的文明之前,人们制造了利刃、衣服、弓箭从而比别的动物更能适应其环境一样。他们却唯一没有学会怎么去适应这个他们自己改变的环境。因为战争,它让人紧张,让人盲目。它是迫在眉睫的生死考验,两方最后,都必将逃不过兵燹所造成的经济创伤。这里还有一点更加致命的原因是,他们仍在危机面前有所顾虑地因民族等级的优越感所左右,譬如说:白人的责任和黑人的承担。

那些女人观后感


《那些女人》是一部于今年的9月3日上映的电影,影片主要由何赛飞、胡可和殷桃等主演,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看前两分钟的时候我对着熟悉片头(仿佛AE模板)有点想走。

前五分钟,我被演员的演技吸引开始期待。

前十分钟,我看着了一段很接地气的妇女吵架场景开始愈发期待后面的转变。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镜头,整部剧镜头时好时坏。我知道演员演技很好,真的很棒,你想烘托气氛的时候给特写给特写给特写。但是,好歹注意一下镜头好么,这么???推移的镜头可以用的么???认真的么???怕不是只拍了一条没有备用的?至于镜头语言??不,我看到的只有演员的演技。

其次,这后期剪的也有毒。蜜汁转场好么!河面已经浮上来了,上个镜头的人脸还在缓慢缓慢缓慢地消逝???这个认真的么?真的看着很难受昂,他们颜色不搭混在一起简直可怕。这背景音乐。。真的就是全程出戏了,不是单单一个有毒可以形容的。

最后,大概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剧本有毒。立意很好,题材也是好题材,群像剧,这么看来真的很不错。但是,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蜜汁剧情。情节转折极其生硬,节奏前期拖沓,后期???人物形象真的是全靠演员立起来的。有些东西交代不清,人物改编不合常理。叙述方式,表现手法令人全程无语。真的......我感受到编剧大概是想写出点什么,但是......。

所以,我的评论总结一下一句话,三星给演员,演员辛苦了,虽然都是戏骨,也挺不容易。

其一,我是奔着题材去看的。

其二,我是奔着演员阵容去看的。

我也是真的不忍心吐槽抗战题材的片子,可是....

首先,平实的标题,人人皆是主角的设置,让我对它饶有期待。

本以为它可以成为《色戒》《金陵十三钗》那样的经典,但貌似,我是高估它了,而且是大大地高估了。

看了介绍觉得,这一部电影的抗日题材跟以往的题材貌似不太一样。因为以往抗战题材得片子都是大团战模式的,表现市井小人物的影片比较少。

本以为这场柔弱的抗争会很有力量,抱着稍许期待,我才买了票走进了电影院。

刚开始,那些市井乡邻相互斗嘴,相互挤轧的场景还是让人觉得满接地气的,也是抱着期待想看看接下来人物的历程是如何转变的。

一幕幕的看下去,一个个的失望接踪而至。

马伊琍、姚晨,都是打酱油的。

姚晨至始至终就没出过那个小铺。

马伊琍在剧里没有任何关键性的作用,就是刚开始斗嘴的时候叨叨了那么几句市井台词,后面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作用。

城楼上认领尸体那一段,鬼子下令说谁敢来领尸体就扫射谁,大家一起往前走,不惧怕鬼子的机枪,你说这是民族精神我可以理解。但鬼子莫名其妙的扭头走掉,随后又没下文了,是什么鬼?

鬼子看到姑娘肯定是成批量的带走,而()且是越多越好,还会跟你个市井小民讨价还价?

好吧,这些我都忍了,安慰一下自己,也许是这部电影筹备时间比较短,也许是演员都很大牌档期都比较满,剧情节点设置的才显得格外仓促。

但是接下来的桥段简直是让我欲哭无泪。

周冬雨帮了新四军,之后又莫名其妙的跳了濠河,死的糊里糊涂。

汉奸老公带着伪军去抓人,结果四个人都是间谍,这些街坊邻居是怎么混进宪兵队的?几十年的街坊邻居站在他身边他居然不认识,还让人反过头来一枪把子把他打河里去了?

剧情不紧凑,逻辑不严密,立意软弱无力这些都可以原谅。但是拜托能不能稍微尊重一下历史啊?

你是否知晓鬼子的徒手拼刺在二战时期世界上都是稳坐第一的吗?别说几个老娘们,就是国军的王牌军,徒手拼刺也没几个是小鬼子的对手。被个老娘们拿个生锈的叉子就给插死了?真当杀人如麻的小鬼子是弱智草包?没事多去看看历史资料,看看纪录片好不好。

那个满洲国来的日本女人你确定是川岛芳子的人设?

跟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农村妇女打架,打架打不过农村妇女我就忍了,最后一枪把自己给崩了是什么鬼?川岛芳子的人设你用不好就不要用嘛,你换个人黑好不好。

结尾更是狗血,本来最后的决战鬼子一共10来个人不到,我方为鬼子设置了埋伏,结果却落得一个全军覆没。我方以老娘们为主力,一个个全都站起来扔手榴弹,手榴弹没扔出去,憋了八屈的全让机枪突突死了。

请问导演你是故意的吗?(微笑微笑微笑)

这部电影沦为了抗日神剧,编剧不管责任在不在你,我都想替你大哭一场。本来很好的一个立意被拍成了夹生饭。

草草收场,也是懒得写。这片真的只值两星,不能再多了。

当抗战结束73周年之际,《那些女人》凭借扎实剧情、生动人物,通过一群性格迥异的女人面对蹂躏和强暴而奋起抗争的故事,重新记录了那些战乱下的女性所付出努力。电影通过回忆的方式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悲情壮歌,40位一线明星鼎力加盟,100位演艺界老艺术家、实力派演员客串路人甲,所有演员却选择零片酬义演,为了纪念抗战那段苦难岁月,叫观众不忘历史,这种爱国情怀,明星们不忘初心,都使得战乱下的视角很有意义。

做为一部呼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的电影,《那些女人》中众多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女子,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收起了往日的柔情似水,转而用钢铁般的决心,变成一个个最顽强的战士,她们不计恩怨,与日寇、汉奸、汪伪特工巧妙周旋、斗智斗勇,那种对抗精神是值得歌颂的。

全剧人物不少,但命运纠葛各异,时辰牵动着人心。殷桃饰演挑乱世中水乡中的风情妓女,平时饱受周围人埋汰和非议,却在面对家仇国恨、民族大义时,勇敢地承担了国家兴亡之责,主动拦下日军去欢悦,而救下无辜女子,殷桃精彩入神的表演,让人感动。胡可饰演开水西施,何赛飞饰演水芹娘,白冰饰演女学生,同样聚焦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以小见大,还原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女性抗战史。

从开篇到结尾,都充分展现了日军侵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但杀人挂尸城墙,所有人民往前走的瞬间,呈现出一种人性抗争力量,茹萍饰演一位苦命的母亲,一句女儿死了也好,日本鬼子来了,这么大的女儿有什么安生日子。台词非常揪心,面对日军铁蹄,老奶奶一句脚是一样的,走的路是不一样的,心就更不一样台词更耐人寻味。包括众多女人们一起参与了火烧竹篱笆的战斗,各个不惜牺牲性命,让人看到了巾帼英雄的壮举。

江平导演对《那些女人》细节还原下了十足的功夫,毕竟所有的道具都是老物件,有些事从南通找来的,服装是上影厂和南通话剧团的服装,包括搭建实景,还原了六七十年前的战乱的痛苦时代。剧组如此别具匠心去制作,并没有穿帮的东西,正是对那段沉重的历史致敬,向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女英雄致敬。

众所周知,在二战岁月里,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女人们,都在铁蹄下挣扎反抗,在《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中搏命红颜都不畏蹂躏和强暴,让人记忆犹新。如今,《那些女人》继续展现女性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成功的努力,还是很有意义的。毕竟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不忘历史,才能有和平的现在。

相信在《碟中谍6》热映后,《那些女人》这种刻画了乱世红颜的抗争,致敬那段沉痛历史,还将观众带入了那段血与火中可歌可泣,毕竟电影有着一颗倔强女人心,讨人喜欢。

也说《银河补习班》的那些事


其实一开始,因为邓超为了宣传自己的新电影,把自己一直保护得很好的一双儿女推到台前,为新片站台。我比较抵触,没打算去看。但公众号《镇西茶馆》上李老师的一篇影评,打动了我,另外也想让老公去看看,稍微提升一下老公和我教育的共识度。
李老师曾说,一些导演热衷于拍君臣尔虞我诈,拍嫔妃明争暗斗,把帝王将相塑造成“民族英雄”,把宫女太后吹捧成“中华女杰”,却无视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漠视人民的忧患与诉求,这是中国影视的耻辱!
李老师还说《银河补习班》的导演邓超和俞白眉为中国电影多少挽回了一点尊严。我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多么完美——比起印度的《起跑线》《三傻大闹宝莱坞》等电影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至少它或多或少表现了中国教育的某些真实。
的确,中国几千年来推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的研究,其中奥妙和运用精髓已被研究和实践地出神入化。记得有人曾说过,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其乐无穷。我实在不敢苟同。所以生活中,任何一部宫斗剧,从来不曾吸引过我的目光。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更希望看到像《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我不是药神》等,能关注现实问题,探索破解方法,促进个人、社会提升的作品。看了李老师所写的《银河补习班都开设了些啥课程》一文,我决定举家去看看这部片子,并破天荒地给老公和女儿都布置了500字的观后感的任务。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用一个接一个的戏剧冲突,换取了我及家人的很多眼泪,有较强的观赏性。但我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剧烈的戏剧冲突,太过生硬和牵强。实际生活中那些家人相处的温情,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互动可能更能打动我的心。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在我和女儿的交流中,我们首先是吐槽了这个故事或者这部影片中的不足之处。比如,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从学渣就变成学霸,任何一个学霸的都不是一日之功练就的,每个逆袭的背后必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们希望看到的探索破解目前课外补习班的路径也没有看到,马飞爸爸带着孩子,丢开各种辅导资料,在考试之前带着孩子去看航天展,还差点丢了性命,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比如现实生活中,马飞的作文不可能被判为零分,连小学的作文都至少是几个评委的平均分。
比如,马飞在上错车之后,是可以立刻向司机求助的,上车三分钟就可以发现找不到爸爸,就应该及时想到办法,凡事及时处理及早预防,比在最后再亡羊补牢更重要。
比如,在大雨泥泞之中寻找马飞的时候,马爸爸是完全可以扔掉手上的两个包包,减轻自己的负担,提高自己的速度,在关键时刻保住性命更重要的,切不可贪恋或死死守住自己的身外之物。比如,马飞的后爸爸可是有钱有面的跌路局领导,不可能是影片中白痴一样的男人,如果是这样的男人,马飞妈妈又怎么能二婚的时候再瞎了眼找到他?
这些电影中的硬伤,软伤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任何一个电影作品就像孩子的作文一样,都不是完美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得失也不是我要讨论的,我只想结合我们自己的日常,谈谈我和这部影片观点共鸣的地方。

首先,马飞爸爸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开篇这句话就打动了我,因为我最近刚刚看的一本书《极简思维 高效能人士的思维跃迁》这本书提出的高效能人士都在运用的极简思维模型,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这个一体两翼的思维模型就像一只蝴蝶,蝴蝶头部就是目标的设定,如果一只蝴蝶没有头部,两只翅膀再绚丽再强劲有力又有什么用呢?
记得当时看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现在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反思我这四十多年的人生,这么多年忙忙碌碌,我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吗?
学生时的目标是考出好的成绩,上大学,上大学然后就是上班,上班时候的目标就是把书教好,有了孩子之后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好,身体好,学习好,性格好。
每年元旦的时候我还会专门定一个来年的目标,比如带孩子去一趟香港迪士尼,比如和家人一起出一趟国,比如买一套房子,比如读多少本书。这样细细看来,其实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还是有目标的,就是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做好。
比如学习阶段学习成绩好,比如工作阶段把书教好,学生成绩优秀,比如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身体好,学习好,性格好。比如自己工作需要,平时多读书等等,这都是非常好的目标。那既然我不缺乏目标,我到底缺少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更远大、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执行力。
怎么说呢?学习好是一个大目标,我没有一个清晰的具体目标,好到什么程度?每一科考到第几名,中考要考多少分?高考要考多少分?要考什么样的学校等等目标并不清晰具体。
比如教好书,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优秀教师呢?武汉市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谁可以是我的榜样,我应该成为一个像谁一样优秀的教师呢?如果我一开始教书的时候,就能树立一个明确而远大的目标,找到一个生活中的实实在在需要学习和超越的榜样,我应该比现在更优秀吧?
树立远大且明确的目标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日复一日坚定不移地实现目标的执行力。目标的实现,就像登山一样,红旗已经插在高高的山顶,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能最终登上山顶,夺取红旗。空有目标而没有行动,光叫嚷着我要红旗我要红旗,脚步永远停留在山脚下,有用吗?

影片中被父子两个人刻在墙上的“一直想”绝对不是说,一直空想着自己的目标,而是指要不停地想办法,要想出从A---Z种办法,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实现自己目标。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也很打动我,那就是一群初中女生在楼梯间因为一代巨星张国荣的去世而痛哭,而此时的马飞迈着自信地步伐来到闫主任的办公室,礼貌且坚定地拒绝了闫主任要他冲刺省状元的要求。这应该就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最美的样子吧。
马飞有了当宇航员的明确目标,早早就知道为自己目标而努力,拒绝一切诱惑因素,在身边同学还在追星的时候,他异常成熟,要追也追宇航员英雄。当和自己的梦想有冲突的时候,哪怕是万人崇拜的省状元也可以放弃,因为我有更远大的梦想!多酷!
影片中有一个父子对话的细节跟我也很有共鸣,受了委屈的马飞问爸爸,爸爸为什么他们都说你是骗子,是贪污犯?爸爸说,也有人说你是缺根弦,说你笨,说你蠢,对吧?但我们自己心中应该有座桥啊!是的,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因为别人说你什么,你就是什么。嘴巴长在别人的身上,但路在我们自己的脚下,走什么样的一条路,做什么样的一个人,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说起金钱观,在这个故事中也有可以深思的地方。马飞的妈妈和继父拼命赚钱,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是本事,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跟着妈妈和继父过上了优渥生活的马飞,用继父的话说是到了一个可以让他脱胎换骨的地方,在亲生父亲出狱之后,他丝毫不嫌弃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无所有。只要和父亲在一起哪怕是吃几块钱的面都开心。跟着父亲住桥洞,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住储藏室也从不叫苦,从不皱眉头。这里我看到了孩子的纯洁,看到了亲情的力量。
其实钱真的是个好东西,爱一个人就应该给她更好的生活。有能力让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有能力有自由给孩子买她想要的东西,这是我的骄傲。我也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要实现更大的梦想的时候,比如出国留学,开阔眼界的时候,我继续有能力做她坚强的后盾!
最近两年,跟着孩子一起看过不少漫威,DC的电影,连着看了几部之后,觉得大同小异,也没有特别感动我的地方,也不曾写过任何观后感。最大的一个原因,应该也是这类电影离生活比较遥远,没有关照现实生活。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对美国这些电影里的一些价值观并不是很认同,比如这些电影里面的一些Cp的梗。当然,并不是每部影片都要像《银河补习班》 ,《我不是药王》一样反应现实生活,我只是更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它们可以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片尾曲《当你飞翔 我在仰望》,尤其是这几句:
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是爱
赐我无穷的力量
看银河多浩荡
那么骄傲你和我很像
没有人能比我们更像
你会比我强壮
再次拥抱像童年一样

我也要谢谢我最亲爱的宝贝,是我的宝贝女儿教会了我什么是爱,是她让我变得更好,是她让我变得更强大!我为我阳光,善良,好学,上进,聪明伶俐又美丽大方的宝贝骄傲!

《明朝那些事儿》观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观后感

看《明朝那些事儿》,感觉每一朝来临,都会有名将出现,朱元璋洪武朝的常遇春、徐达、傅有德、蓝玉,永乐朝的皇帝朱棣、谋士道衔、郑和,明代宗时期的于谦,之后嘉靖、隆庆朝的俞大猷、胡宗宪,最让人兴趣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特别是他创立的百战百胜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及他的怕老婆都让人看了来兴致。至于名臣,都会依据自己特定的位置来对付另一个或另一批人,或计谋或弹劾,都是人尖的表演。象杨廷和、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一轮一轮的隐忍、拉帮派、找破绽、弹劾、做首辅、没好下场。真是唏嘘不已。他们都不是恶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大明朝,为了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可是,却彼此不相容。真正让我敬佩的是于谦、王守仁(号**子),一个是大义,一个是大智,特别是后者创立的心学,突破朱熹的"格物致和"先知后行的程朱理学,形成自己"知行合一",提倡明本心则明天理,理全于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这"四句教"我仍无法悟透,但,相信自己的良知,用所知带所行,遵从自己的心应是不会错的。我现在看到第五部,还有一部就结束了,我不想这么快就看到崇祯朝,不想看到李自成这个衰人从旁造反,又不利,间接帮助金人入侵中原。其实明朝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开始,大部分的明代皇帝都是性情温和的人(除了外藩的嘉靖皇帝),如仁宣之治的朱高炽、朱瞻基,勇于纠正父亲错误,有恋母情绪的朱见深,开创男女平等实行一夫一妻的弘治中兴之主朱佑樘,还有玩乐无度的朱厚燳也是个不和臣子计较的人,就连土木堡一役被俘的朱**镇都是一个温和的人,当年明月说得对,好人做不了好皇帝。朱元璋、朱棣就是劳模、是好皇帝,但他们都不是好人。

因此,看到后来,也有些落寞,为什么?为什么看到此,就感觉好象是一个循环一样,我真希望自己现在是承继大明朝而来的,而不是外来的清朝。

相信《历史那些事观后感:不恶搞、非虚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