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抑郁症读后感800字

抑郁症读后感800字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给本书评三颗星也许意味着内心防御机制的启动。或者只是粗略听书一遍有些东西并没有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内容大致是抑郁症患者心里都有一个严厉的自我惩罚者,永远在鞭策自己,嫌弃自己,排斥还不够好的自己,改变是回归真我,而不是达到理想化自我,接受自己是“瓦”的事实,而不是洁白无瑕的“玉”和万能的“神”。

个人觉得,抑郁并不完全是在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方方面面的标准和参照物过高,目标遥遥无期导致完美主义自恋受挫而抑郁。

是不是也有其他因素,例如,重大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无法走近任何一段关系;需要填补内心的缺失和匮乏感;应激情绪处理不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过大,压抑过久…

书中的观点,让人痛苦的不是理想化本身,而是对幻想中的追求过于执着,学会放下,学会与现实妥协放弃,这是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会有成熟的品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接受现实的局限,可以应对各种挫败,学会爱自己,练习同理心,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很认同的观点,但这只是一部分抑郁患者的情况,导致的原因可能多样,在没有深层次理解自己的基础上,用有限的样本把自己往里照套的话会不会更走了弯路,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到底是逃避,解脱,还是遗憾。

放弃内心深处渴望得东西真的是正确的吗,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苛责也许是正常的健康的表现,此外,良好的心理刺激也可以是自己给的,即使在糟糕的环境下,别人无法施以援手,自己也无计可施的时候,不论怎样,自己也要给自己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希望。

看过的另一本精神分析书中写道:希望不是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总让自己保持希望就会有良性情绪导致良性认知,从而会有良性行为,看待事物更乐观,行为也会从容而有调理。

所以,调整标准,降低参照物,并接纳自己目前的真我,永远保持内心的期待和希望,是不是更理性一些。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因为自负打开了这本书,自己感觉到自己可能有抑郁的症状,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抑郁了,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好了,可以控制情绪了。然而,在现实中,又发生了自己幻想中万万不能发生的事,有趣吗?只要你没有跳出那个圈子,没有从中走出来,生活的现实便会不断重演你过不去的戏码,就像打游戏闯关一样,过不了眼前这关,只能停留在这一关,而破解的方法也只有一种,就是继续玩,直到通关。你不能逃避,去玩下一关,但可以退回去玩简单的,但玩着玩着,还得过这一关;你不能中途不玩了,即使死了,下辈子还是从这关开始玩……于是,你终于开始面对你的问题,这可能是抑郁给你的最好的礼物。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寻真我,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上天在给你礼物的时候,不是直接按照你要的样子给你的,他总会做些包装,然后给你机会去发现,但能不能找到,只能靠自己。而抑郁,有点像神启,他是个信号,告诉你眼前的路似乎有些问题,而问题是什么,怎么处理,只有你自己知道,通常身体会帮你透露些答案,快睡醒前的梦也能找到些蛛丝马迹,而能不能参透,就看自己的内驱力和悟性了。最终,答案往往很简单,简单到没读过书的小朋友也能明白。而不能够拥抱生活,即使知道答案,也难以领悟。将精力投注于现实,接纳真实的自己,放下对理想自我的追逐,停止幻想与现实的争斗,享受心灵的宁静。温柔的拥抱每一天,做喜欢的事,爱想爱的人。祝福我们每一个人[可爱]

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患上抑郁是不幸的经历,但同时也是幸运的礼物,就好像生命中其他苦难一样。虽然苦难折磨着我们,但也正因为苦难的存在才教育着我们。如果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那么它的深刻内涵正包含在苦难之中——正是苦难教会了我们要懂得珍惜,正是苦难使我们变得坚韧,正是苦难使我们变得成熟,也正是苦难才使我们发现本来的自己。

因为抑郁,所以我们会更早地直面死亡。死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及最后的逃避。正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思考人生及生命的意义。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死亡的观念却可能挽救我们。如果没有抑郁,想必我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生命中对我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抑郁让我知道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所以我必须珍惜每一天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及爱我所爱的人。也许,这正是抑郁带给我的最好礼物吧。

其实,正是因为抑郁的存在,我们才有时间停下来反思自己与人生,才有进一步了解自我的动力,也才有可能放弃幻想回归现实。抑郁患者的痛苦大多来自“幻想”与“现实”的冲突。正因为现实难于面对,幻想遥不可及,才使患者产生了绝望与抑郁,因不能摒弃幻想而迷失了真我。找回真我的旅程,就是一段慢慢放弃幻想回归现实的旅程,当我们不必在幻想中维系完美自我,便可以在现实中真实地生活。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尼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下)读后感300字(3)篇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下)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体悟中的专业引导n文/东方翠琼n张进老师作为抑郁症患者的体悟者,思考者,所以与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又回有不一样的角度和深度来看待问题。虽然说亦会有偏颇部分,但却非常详尽地利用个人觉察和深刻研究为广大患者和治疗师提供非常有意义的自我疗愈和治疗的参考价值。作为病理性问题或者说科学的角度,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开放积极的思维,在专业性技术结合多元化知识的联合治疗,而并非单向性的,而且很多都还是需要一定的有据可依而不是盲目跟随,随意论断。可信书而不全信书这是哲理向上部分,尼采说的价值重估。我们只有更大范围更高的对抗我们面临的抑郁症问题及其他。我是不太喜欢去拼命归类的,但我们需要懂得这些机理。因为一旦贴了标签,就拼命在套子里打转。很多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所以积极心理引导下,再去做认知行为相对会更好些。特别到了疾病是必须依靠药物治疗来恢复平衡机体平衡的。还是非常同意对药物严格遵从医生的建议,并配合心理咨询辅导。且不说咨询的水平和能力,但此刻一个专业人士是非常重要的陪伴和支持。社会系统最强大但已经失去了新的刺激和固化性判断。而陌生人更能有好的引导和鼓励支持。在失去动力时,拉出来一点拉出一点,慢慢地通过这种特殊关系学会授人以渔的能力并且有参考性对比性稳定关系性的系统化过程。我们都不是完美的,问题发生总有两面性,也有界定的边界,如何利用知识和资源进行助人自助,这是非常良性的人际过程。所以有这么优秀的个人体验案例跟作者本身传媒扎实的基础和钻研精神分不开。是非常好的专业和分享的读物。通俗易懂,很有社会意义和参考价值。感谢也学习到很多东西,也值得经常翻阅参考,作者是下了很多苦功的。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下)读后感300字 第(2)篇

人的一生都在“渡过”,渴望由苦恼的此岸,抵达理想的彼岸。 “自渡”是“渡过”的内在力量,而“渡过”者,如能由“自渡”而“渡人”,则体现为人类温暖而可亲的善意。在文中作者多次强调了抑郁症不能简单地碎片化处理,不能只看到“海面上的狂风暴雨”,而忽略了“海底的暗流涌动”。导致发病的应激事件只是诱因,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追溯根源,直接修复内心的创伤,是更本质的治疗。因此,抑郁症的治疗是系统性修复工程,药物治疗是生理修复,心理治疗是在潜意识中修复,还有在现实中的保护和修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积攒很多负能量和创伤,这些日常的负能量和创伤都“隐藏”在潜意识中不被重视和发现。因此,抑郁症也让我们有机会回到潜意识里,看到自己的伤口,这也正是抑郁症积极的一面。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下)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刚读完这本书。人人都应该懂点抑郁症。

观点:

1、抑郁症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2、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等。

3、抑郁症、双向抑郁(躁郁症)、精神分裂为不同诊断、不同表现、难度递增。治疗趋复杂。

4、表现为心境显著长期低落,失去工作和生活动力。无助、绝望。

5、微笑型抑郁症表现为与常人无异,自尊+绝望。

6、敏感+完美型人格应警惕抑郁。

7、抑郁和童年及成长期心理创伤有正相关。外部环境及压力会诱发。

8、有抑郁倾向但未到病理者可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9、警惕不敢正视或不愿讨论抑郁的倾向。

10、正视抑郁是好转的第一步。

11、有自杀企图是中度,丧失自杀能力是重度。重度转中度会伴随自杀行为,是危险期。

12、由于此病处在发生机制未完全明确状态,有经验的西医生药方和中医思维很像:常用几类,然后加减。

13、它既是现代病,也是基因病,也是古老病。

14、欲望很美好。

————来自柏邦妮

我是总结不出如此了,了解一下抑郁症,和自己和睦相处吧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读后感1000字(3)篇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知识都是这样传递的,好多书没有看过,值得去看看,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书信的往来,里面有个小游戏特别的有趣,想要去实际行动,会不会有意料收获呢?游戏内容:我将自己虚拟设定为每一封信的回信者,自动承担起逐一回信的义务,在截然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体验里,试图以提奥的身份与凡·高沟通,以荷西的身份与三毛沟通,以Sam的身份与顾城沟通。我发觉这种时候每次提起笔来我都刹不住车。

还有一个情节偶尔需要刺激的,在高压的工作中,适当不正经似乎也挺好。里面有介绍关于情色的清单,并不是看这一类的书是不好,而且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理解,也能更好的与另一半的相处模式。就像张爱玲里面描述的情爱并不露骨,反而更加柔情似水:我好像只喜欢你某一个角度。你看是不是不同的理解就会浮想翩翩。

说到颜色,最常见,最普通,可经过作家的细腻竟可以是一对情侣的爱意绵绵的对话:到了浅水湾,他搀着她下车,指着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道,你看那种树,是南边的特产。英国人叫它野火花。流苏道,是红的么?柳原道,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

也对颜色更深的认知,对书信的向往,对情色的期待。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看前面两章,真的很莫名其妙哦,然后看着有点累就听书,没想到后面还挺有趣的。特别是关于书信的清单,想想我以前还有笔友呢,妈呀,现在想动手写信都不知道写给谁了呀。

然后问了老爸,他二十多年前,在深圳开鞋店,有一个海南的年轻人,老是和爸爸买两双鞋,一直要老爸便宜点,最后不知道为什么成了朋友,他们还往来写过好几封信,最后就断了联系。老爸还想,以前真可惜啊,没有方便的联系方式,只能写信。然后我就充满好奇地问男生女生,结果是男生哈哈哈哈。这个是我还没出生的小故事。

还有书里关于情色的描写,关于盲人的描写,让我想看几本书了。因为我听着听着不小心睡着了,后面又听多一次,书还是不错滴。

——No.75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一本很薄的书,总共八十多页。书名挺唬人,其实里面的内容很简单,但是简单不代表不精彩。俗话说,浓缩的是精华,有多少名人被大众所知仅仅是因为一句话,而平生那么多事迹、著作都是为了告诉世人,我说的那句话接近于真理。

此书精彩在于作者列出了一个个清单,你想了解其中的某一块内容,都可以按照清单上推荐的书籍、电影等资料来看。而在清单前面,作者还把自己的知识、感悟写出来放在那里,让你对后面的清单更加信服一些。

我读此书,从写下的笔记看更像是对过去的些许回顾。而最有所得的,该是以后刻意地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也许有的书友打开此书会有些失望,一本平淡至极的书,但是开卷有益,有所得,便不枉费与作者在文字中些许时光的交流。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读后感(3)篇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读后感 第(1)篇

想聊一下我看这本书过程中的体会。如何面对精神焦虑,作者也就是医生给出的是,面对,接受,飘然,坚持。我大概是个神经很敏感的人。我之前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让自己去做些别的事,不要去想这些。但是,没有用,任何事情终结的时候,你又会故态萌发。每天清晨想到烦心的事情都会很沮丧,但是你又没办法不去想。有时像个鸵鸟躲起来,(其实我觉得傻狍子更形象一点)就自己在那儿画地为牢。不愿意跟别人沟通的本质是,不想麻烦别人。前段时间有人觉得我高冷,因为就坐在那儿,也不说话。然而,这并不是我,我也希望,三五好友,大家出去浪一下。但是,我做不到,我不对社交恐惧,我对周围人要讨论的话题恐惧,可我又不确切的知道我恐惧的究竟是什么。每当别人问我,最近还好么。然而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I am fine变成了我不太好的代名词。看到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不再企图逃避,虽然之前也这样过,但是并没坚持。就是当恐惧感来临的时候,那就恐惧好了。不再说服自己如何理性的去想问题,(也许这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我总企图理性地说服自己),我现在只想习惯这种恐惧,这种焦虑。然后带着这些去工作,去生活。我开始会跟我妈分享我不开心的原因,不再像以前一样怕她担心。我会告诉她,我需要她,我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因为爱,你会变得强大。我害怕的东西太多,我害怕任何有爪子,有喙,有牙齿的动物,我害怕过山车,我害怕高空,我害怕水。但是,我相信爱,热爱生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最后说一句,不是这个世界糟糕透了,只是你不开心而已。以上。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读后感 第(2)篇

精神焦虑症,每个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优秀的人善于处事,能有效控制自己。但是很多人是生活在恐惧、焦虑与强迫之中,他们无法正视自己,正视即将产生的事物结果,终日惶恐。其实这一切主要源于心理,而非身体。

精神焦虑,有效的控制与引导核心不在身体,而在心理,即恐惧的心魔。

精神焦虑严重者,往往内心在进行自我对白,自我对抗,自我分裂,无法克服内心世界的对话,最终将爆发于外在的暴力,极端行为,即家庭暴力或过激的自杀行为,因为他无法抗拒自己!

有效的克服方式不在身体机能,而是心理机制,通过内心的引导,自我放下,真正解放自己内心症结,此为上策,也是根本。

精神焦虑并非身体疾病,而是精神、思想、心理疾病,所以正道在心,还需从心入手!

当然,一定程度而言,强烈的运动或者工作可以减少内心的焦灼与恐惧,应当“心灵”解放与保持运动有效结合,恢复方能更佳。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读后感 第(3)篇

前段时间翻收藏夹看到这本书的安利,读完以后发现对我果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捂脸]

不过还是稍微有些收获。精神焦虑不仅是心理上的问题,在身体上可能也会引起种种不适。在我这种心理倍儿健康的人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对于精神焦虑症患者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感觉作者就是一直在重复一件事,解开患者对病情认识的一些误区,然后灌输对病情有利的想法和做法,不停地进行心理暗示。

面对 接受 飘然 等待

书中有一些做法,不仅是针对精神焦虑症患者,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指导作用,对精神焦虑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演讲访谈卷读后感600字(3)篇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演讲访谈卷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以为是焦虑症的百科全书,但后来发现全书只解决了一个问题:

如果想彻底地治愈,他们必须依靠自己,自己支撑起自己——通过理解和接受去克服自身的症状。

处于焦虑状态的病人或多或少会经常感到焦虑、害怕——尤其是害怕由于其神经过于兴奋和敏感所产生的各种症状。

一、焦虑病人主要分为两类:

二、神经疲劳是对持续压力的反应。

当持续处于压力之下时我们会有四种主要的反应方式,即肌肉的、情绪的、脑力的和精神上的疲劳。

第一类纯粹的肌肉疲劳。是诸如我们在攀登了珠穆朗玛峰后所感受到的。

第二类 伴随着神经疲劳而来的肌肉疲劳。


很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压力之下的神经会做出越来越剧烈的反应。

情绪疲劳的人状态会很不稳定,他们会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哪怕只是有一丁点儿的紧张。

一个脑力疲劳的人很容易会有反反复复的“愚蠢”想法。

单是这种复发就会让他感到害怕、迷惑,而因为变得迷惑,他可能还会想自己是不是快要疯了。他越是这样想,就越是感到紧张、害怕。这就像是有某种外部的力量,或者更糟的甚至是某种内部的力量在强迫他这么想。与其这样,不如顺着它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它们不过是存在于一个非常疲劳的大脑中,由一个非常紧张、害怕的人所产生的某些想法而已。

是说患者自以为他走进了死胡同。长期以来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感到身体上的疲惫,而且还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在他耳边说:“何必再继续下去呢?”

三、恐慌

治疗来说,方法永远都是一样的:完全地接受,包括接受恐慌。

他们必须学着去这么做:深吸一口气并快速地呼出,在呼气后猛然地让身体松弛下来,让恐慌掠过。

当你惊慌时不妨放下沉重的身躯,做好准备让恐慌一阵阵掠过你的身体。如果你把问题看清楚了,惊慌就不过是一阵电流,一阵微不足道的电流而已。

四、复发

他们必须接受这些令他们感到震惊的想法,不管是什么,都把他们视作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想什么都没有关系,就算有些想法很奇怪也没关系,一定不要害怕。这就像是只用一部分脑力而避免使用其它部分一样,根本没有必要。

五、治愈

我们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会因为压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痊愈意味着懂得如何去接受,如何去经历,以及如何去应对,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把症状看得很重,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我要求他们不再反抗。这是一场斗争,但是一场不需要反抗的斗争。

人们必须让“时间过去”。时间会治愈一切,但病人同时也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绝对不能消极地碰运气,他们必须学会自己救治自己。

对于强迫症患者,你可以告诉他们,强迫观念是由脑力和情绪上的疲劳引发的,是在一个疲劳的大脑中反复出现的想法。就我来讲,我首先会告诉他们真相,告诉他们隐藏在强迫症背后的事实。

一种信念,一种正确的信念应该是每一位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他应该确保病人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努力形成正确的信念,确保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明白,他们可以自己指引着自己去经历一切完全、彻底的接受,去放松并耐心地等待,直到症状缓解并最终变得无足轻重。

自信是个有趣的东西,它产生于努力,也只有努力才能催生出自信。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演讲访谈卷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内容重复蛮多的,列一些自觉有用的摘抄:

“悠然”这两个字真是太美妙了,

以至于我要把它一遍遍地讲给病人们

听。当你浮在水中时,你会让自已的身

体随波飘动,

患者的精神也应该像这样,如果他害怕在外出时发慌,那么他应该学着去坦然地面对一一甚至主动地迎上去,他不应该逃避恐慌。恐慌不过是身体里的一阵电流,让它过去就好了。像我说的那样,就算它把你吓得毛

骨悚然也没关系。我知道这听上去简单

了点,但我知道自已在说什么,通过完

全的接受,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的神经很疲劳,再有,在早上醒来时感觉很累以至于你看到衣服后会对自己说:

“我难道还要把它们穿上吗?”那么你不如这么想:

我要悠然地滑到衣服里面

深。

而只有直面恐惧,你才能得到恢复。通过面对,你会逐渐学会接受所发生的一切,并使它们变得不再重要。你仍然可以去做任何事情,即使是冒冷汗、颤抖或惊恐不已也没关系,如果你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去做你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每一个神经疾病患者都应该牢记这个词:心甘情愿。

你的心脏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不会说停就停的,你的想法或你的恐惧也伤害不了它,你没那么厉害。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演讲访谈卷读后感600字 第(3)篇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发现了“治愈”精神病的方法。注意我用的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因为这种方法就在那里,如果她不发现,也会有别人发现的。甚至我怀疑在她之前早就有人通过这种方法治愈了自己,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将这种方法传播开来。正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医生,而且也有过作为患者的经历,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身体的反应,更好的接受自己,对于帮助别人也有更大的说服力。书中多次强调,要想治愈精神疾病,只有靠自己,首先要理解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是怎么回事,然后要理解自己的身体和头脑,把一切的反应(诸如颤抖等)和想法,当做是正常的、自然的,不用去与它抗争,而是学会接受这些反应和那些奇怪的想法,不要过分关注自己,学会窥视自己,达到平衡,坦然面对,全然接受,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探讨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还是着重了解一下现代人最常见的焦虑症吧,因为这也是这本书的title……n当持续处于压力之下时我们会有四种主要的反应方式,即肌肉的、情绪的、脑力的和精神上的疲劳。焦虑症只是由于神经过于敏感,当一个人敏感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他会对自己所处的状态深感恐惧,同时也会非常迷惑,他会不停地想为什么,以至于最后满脑子都是这一问题。如果他们一直想、想、想,像这样怀着焦虑的心情不断地想,他的大脑就会变得非常疲劳。可如果不是焦虑地想,那么就算思考一整天也不会有问题,是焦虑造成了精神紧张和脑力上的疲劳。很多人就是在这时候犯的错误,他们试图强迫疲惫的大脑不要担心并停止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其实他们倍感担心的只是由于焦虑而产生的各种症状。作者要求他们不再反抗。这是一场斗争,但是一场不需要反抗的斗争。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可能会带着焦虑学习,因为考试已迫在眉睫。如果是这样,他可能会早早地脑力衰竭;如果他明智的话,就应该把书本推到一边,出去浇浇花什么的,至少要等到感觉好些后再回去继续学习。因为,一个心情愉快的人是不太可能变得筋疲力尽的。作者认为,先有神经性疾病,再有化学物质的失衡。治好了前者,后者的问题自然就会消失。保持精神的轻松和心情的愉快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正向反馈的。如果你了解到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你就能够坦然了,不过分的关注自己了——说到底,你只是神经比别人敏感那么一点点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1500字


最初选中这本书,我是被其书名上大大的两个字抑郁所吸引,当时我刚拿了二级证,对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实操书籍十分感兴趣。我很想知道,抑郁的症状是什么,需要运用什么具体方法去治疗。读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一本专门介绍抑郁的书(在微信读书上,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与内容不太符合,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作者几十年心理咨询,近500个个案综合整理后的结晶。

在心理咨询中,根据保密原则,除非对方允许公开或保密例外,求助者的信息是不得对外公开的。基于此,这本书虽为手记,里面的每个个案却是经过糅合加工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咨询经历,选取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情绪困扰写出来的,有现实,也有虚构,书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十分贴近生活,很多情绪困扰我们也有,只是没有文中每个个案那么严重,而且我们也懂得自我调节和化解。

本书像一本短篇小说集,用七十多个章节写了十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个案,涉及职场、家庭、婚恋等各个方面。对故事中每个个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身心困扰,产生的社交影响,作者从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利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人本主义等各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解决,这些不论对初入行的咨询师,还是一些需要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

同时,作为新手咨询师,我们还能从这本书里体会到身为实践派咨询师的不易,对心理咨询能帮助到求助者的概率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过于悲观。

本文作者周振基,一名从业几十年、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咨询师,经手个案近500个,可他却说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即使我们在咨询或治疗中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失误,也已经掌握并较好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技术,所能收到治愈效果的来访者,也只占所有来访者的40%。他坦然承认,在他的500个个案中,真正能够收到效果,并且来访者通过咨询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或认知方式的,可以说只占到30%左右或者更少。

个体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有客观外界条件和遗传因素,例如所处客观、自然环境或幼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或者是遗传的人格因素;也有个体主观因素,例如个体的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心理咨询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协助求助者接受客观,改变主观。

书中所记述的最后一例内源性精神病性抑郁作为咨询师的失败案例写出来,警醒每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经验有多少,必有自己的盲区;我们必有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咨询中时常会跳出一些埋藏在我们心底、我们认为早已不存在的致命观念,例如对来访者的轻视,例如不能够真正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体会他(她)的情绪情感,例如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左右了咨询过程等。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是人,是人就不能逃脱人类的弱点,区别仅在于我们应该可以更理性地看到存在于自身的问题、弱点和缺陷。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愧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称谓。

助人自助。

突然很认可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所说的话,那些被治好的病人,即使不找咨询师也能自愈,如果被你治好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只是运气好,碰到而已!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特别是每天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特别是我们这群缺少幸福的孩子。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抑郁的爱》读后感


阿兰和小杰在婚后平添很多不满,她起了离婚的念头,又舍不得自己曾经的感情和金钱的付出。每次想到小杰英俊的面孔和肌肉线条流畅的身材,她就觉得自己舍不得。更别提她在认识小杰之后,如流水一般的花费了。

就像是《小王子》书中那样,小王子精心的浇灌了一朵玫瑰,那这朵玫瑰在他眼里就是最特别的。就算是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是那是他的玫瑰,他不会放弃。

1、学会跳婚姻的圆舞曲

著名香港作家亦舒有本叫做《圆舞》的书,里面有段话很有趣,“这是一只圆舞,你终究会回到我身边。”既是深情的表白,也是对彼此感情的笃定。

阿兰的情况也类似。小杰已经吃准了她不会离开,所以肆无忌惮的对待她,希望按照自家母亲的标准,去塑造她。让她做贤良淑德,千依百顺的完美女性。阿兰任由小杰掌控了主动权,自己处于被控制的局面,那么就要适当的开始表现真实的自我,跳出被控制的怪圈,自己主动领舞,才能维持这段婚姻。

我建议阿兰打破常规,如果小杰的批评让她痛苦的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在小杰数落的时候就要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若小杰吸取建议,那就还有沟通的必要。若是小杰勃然大怒,有暴力的举动,那就马上离开,不要硬碰硬。在家庭暴力上,只有无数次,而不是一次。一定不要对有暴力倾向的人心怀期待,那样伤心又伤身。

2、给婚姻关系找到底线

底线,顾名思义,就是婚姻中最让人不能接受的一条线。对于刚结婚的夫妇来说,对彼此都有很多甜蜜的期待,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婚姻关系始终是平等、协调、健康互动的。若是一方总是处在委屈的阶段,又不愿意沟通,自然会日渐憔悴,陷入抑郁的状态中。

阿兰成长与双亲恩爱的家庭中,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充满期待,也没做好开始全新关系的准备。猛然间被小杰一阵挑剔,自然会觉得自己选错了人。在我的建议下,阿兰开始给自己的婚姻设限,她知道自己不是小杰眼中那么不堪的女人,也知道小杰有表达自己建议的权利。读后感·那么,在掌握主动权之后,也要适时地感谢小杰对婚姻关系的贡献,例如小杰很关心她的人身安全,时不时的会给她点餐等。婚姻的磨合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只要阿兰不再委屈自己,双方各退一步,也许还有挽回的机会。

3、挖掘小杰生气的原因

阿兰从小在父母面前耳濡目染,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知道如何正确的去爱一个人,更暗中期待自己的丈夫能像是她爸爸爱妈妈一样的爱他。没有人会说她的期待是错的,但是强求一位从不同生长环境下长大的男人,像他爸爸一样,是有些困难的。

从现阶段小杰的表现看,他对感情的态度没有阿兰成熟,不懂得正确的维护双方的夫妻关系,他对妻子的要求,与阿兰的表现有些不一致,所以把阿兰折磨的无比痛苦。因此,双方都要从自己的幻想中走出来。

小杰生气的原因,应该不止婚后的幻想破灭问题。但是鉴于小杰糟糕的表达方式,不管小杰生气是真的以为阿兰不够优秀,还是阿兰哪里做的不对。他都需要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污言碎语除了给阿兰带来伤害之外,不会让他们的夫妻关系变得更好。

阿兰可以暗中观察小杰,慢慢挖掘小杰生气的真实原因,才能找到属于她们的相处之道。毕竟,她不是橡皮人,听到别人指责她,她会生气,她会委屈,她会想哭,她也会压抑,她不能一个人承担婚姻中的所有责任,她需要说出自己的感受,邀请阿杰一起打造健康的婚姻关系。

如果这些需要小杰都不愿意满足,那时候再谈离婚也不迟。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_900字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900字

感觉读完这本书对抑郁症和心理治疗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首先很佩服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强大,也说明了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充其量是心理学的爱好者,也特别想去考心理咨询师,这样就可以帮助一些人摆脱内心的痛苦。但看完这本书感觉心理咨询师是个挺难的职业,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能使每个人摆脱心理疾病,也很难做到不带有任何的个人主观色彩去看待别人的遭遇,再者,或者对病人的遭遇同情或者个人情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咨询的失败。而且有的人不仅仅是心理的问题,若带有人格障碍或者不配合等等的因素都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者所能做到的是,协助来访者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因素,例如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所以就其自身而言,可能最终只能解决其所有问题的40%。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有他的局限性,也说明抑郁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治疗,否则近年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对于抑郁症的人来说,好像案例中每个人都有过自杀的倾向,但抑郁症这种疾病,更多的是由自己的经历一件或者两件催发的,有的时候童年的经历更不容忽视。童年时期在人的发展阶段论里例如信任感,安全感,以及各种因素都是在童年时形成的,所以潜意识里过往的经历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另外这本书大多讲的是婚姻恋爱的问题,抑郁的人群大都处于二三十岁左右,但抑郁症和普通的情绪低落是没有关系的,这点我们要分清,但如果真正得了病的话,还是寻求治疗比较好,否则将来都会遗传给孩子。生活压力虽然大,但我们要学会调试自己。多去想想美好的一面,不管是生活还是生存,都需要经营,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在半路却经受不住倒下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远离这些心理疾病。

命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握着,我们只是需要被提醒,那里面有一张地图,有一条我们原本该知道的路,它通往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

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幸福在哪里?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特别是每天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

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特别是我们这群缺少幸福的孩子。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

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

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

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读了《终结拖延症》有感


导语:工作和生活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我们喜欢的样子,就像大卫一开始不是大卫而是一块石头。试着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为了责任,为了自己爱的人,在做着并不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可以忍受不喜欢的事情。下面请欣赏读后感《终结拖延症》

一、

在人文气息浓厚、文艺青年出没的网络社区中,拖延青年们突破5万大关,本不是件情理之外的事情。国外学者们曾经总结了拖延的常见诱因:僵硬完美主义者有之,逃避成功者有之,时间观念缺失者有之,内心纠结反抗者有之,生理多动者有之,早期家庭或教育环境促成恶习者有之甚至连身在异国的文化差异,都可能让你罹患这种我们戏称的拖延症。

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消费主义、一元价值观所引发的身份的焦虑,本已经让我们深陷洪流,让工作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望之欲逃的失败恐惧,这种恐惧常常是引发拖延的元凶;而网页、短信、微博、游戏和其他各种信息源,也都在争抢我们的眼球,把我们并不宽裕的注意力,切割成一种七零八落的碎片化格局,我们原本只适应单任务处理的大脑也备受压榨。全球变暖似乎还没有到达突然紊乱的临界点,但在信息生存环境中,我们像是提前进入了气候剧变的时代,从四季如春进入了寒暑无常。寒暑无常自然容易感冒,不信你可以问问美国灾难片《后天》里的人物。所以我们常说的拖延是信息时代的新感冒,可能暗示着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步入了后天。

战拖(战胜拖延)无疑是困难的:各种拖延症在具体表现上可以千差万别,但看起来都顽固而容易反复。许多人戏称它为绝症。尤其是跟ADHD(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相关的生理性拖延,每每卷土重来,更是让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们同它对抗的难度。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这个中文词目前还不是个严肃的医学名词),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这种根源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于各种拖延症的万能灵药。在我们的社区中,直到现在,也经常看到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大家围绕某一种方法有用还是没用争论到面红耳赤,最后却发现针对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也为我们的探索之路徒增了无谓的内耗。

目前社区里常用的战拖方法,依我个人浅见,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当然,像针对ADHD等生理诱因的药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预防反复,但改变周期漫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样),才能足够强大。

二、

拖延症现在成了流行词,而且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小的时候,谁说他考了托福,不管考得怎么样,我都觉得他是潮人,因为那是多么潮的考试啊。长大了,一个心理系的同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aggressive,我当即觉得自己又土了,都用这么洋气的英文形容一个人多帅气啊。看电视多了,知道得抑郁症成为了忧国忧民思前想后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后了。这次,我紧随了时代和潮流的脚步,我终于在人们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后喜滋滋的看着他们羡慕的神情,这第一说明了我大多数时候比较优秀(几乎所有拖延症的书开篇都告诉你,你不是失败者,你是为了追求优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点高深心理学的修养(除了你们这些拖延的家伙,谁没事儿懂ADHD?,我这可不是看《心理学与生活》知道的),我们有独特的有暗号的系统,估计骷髅会也不外如是(没人整天凑在一起这么神秘和整天自我反省吧?)

《终结拖延症》拿到手里的一刻,很激动,因为我反复的check了书单,确定里面没有我。然后在收到书的当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赠阅的名单,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装很好,容易亲近,蜗牛背上沉重的钟表壳,拖拽着秒针不想让它移动的小人都意味着一个拖延症患者最无奈的对象时间。

书的整体结构很简洁,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简单叙述一下之后,就是满满的实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后,我意识到这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因为整体来看它逻辑完整,但是即使分开来,每个章节段落都可能成为可参照的范本和模式,直接拿来套用,然后成为一个个小小的Tips,成为范本。

此书有很好的互动模式,比如总是会留出强迫读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绍的方法下,留出题目和答案的位置,基本上是强迫读者思考,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我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认自己一个空格都没填,所以在看完书的今天我都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书没看透,然后情绪很糟糕,觉得提交这个书评的很底气不足。

此外,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规则的方框圈着相应用到的战拖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是直接可以拿来执行的战拖步骤,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关于书目设计上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放在表格里面,我觉得,编者和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让交互性更强,阅读更直观,突出对比和逻辑的顺序但是,老实说,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里是很不讨喜的做法,字体的必然变小,长段话的无重点,放在表格里让人的可阅读性大大变差,特别是步骤多的时候,框框就变成了满眼的乱七八糟,这个不好,不好~

//剧透部分,慎入:

引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题目就是关于整个书的概述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然后三部分就是这三管齐下的分而述之,然后每个方法里面又分为一到两章具体的解释了这些方法。

大学的时候,学过项目化管理,然后再读过很多战拖的书之后,基本上可以把战拖的步骤概括了,也就是,无偏见的接受自己觉察到问题订立计划行动行动过程中的调节与检测接纳进行的程度自我实现,然后,调节与检测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方法就被扩展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问题了。《终结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书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东拉西扯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而是直接的告诉你,怎么办!

//剧透完了,我又不想写了,突然很想看bosco的视频T-T

看书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浅显的经验是,想到一点,就赶紧找时间找地方写下来,因为有了这个书评的要求,我长了记性,以前总是我在当时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在写的时候发现我思维的闪光点全不见了,这搞得我更加沮丧,然后就写不出来了。我想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时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绪更加沮丧,彻底觉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决定自己要行动起来T-T为什么我觉得说再一次说的这么悲凉。

愿所有战拖队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们也成为老师布置完作业,当天就完成,然后在礼拜天看着赶作业的人们,心里顿生优越感的人!

三、

拖延症的概念并非来源于现在,它最早可以追溯至1542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差不多同一时代,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钱鹤滩也曾写过有名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它告诫世人拖延所带来的严重性。拖延症概念的提出虽说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30年前才被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关注,直到如今组织行为学家、经济学家也转向了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

正如人人都是精神病人一样,也都是拖延症患者,只是拖延的程度轻重罢了。根据美国芝加哥的保尔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费拉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70%的大学生都存在拖延的情况,而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大约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情况。拖延症与智力并没有什么关系,据说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也是拖延症患者;研究进化论的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也是拖延症患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也是拖延症患者,他准备把朋友的行李从印度邮寄到美国,可以这一拖竟是8个月,以至于他在1991年的论文《拖延和顺从》中写道八个月里每早醒来我都决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给斯蒂格利茨。

当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情形,充满侥幸的同时想想自己何尝不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回想大学里的每次期末考试,都是考前一周挑灯夜战,并且屡战屡胜;早上起来,拉开抽屉,才发现年初买的自然之宝钙片只吃了几颗,就已变质了,只好扔进垃圾桶;当然,写作这篇文章,本该可以提前两天完成,可是却被其他事情拖延了。

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症状,可是如何终结这种症状带来的痛苦,众说纷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拖延症的不同类型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如何终结拖延症似乎没有完美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有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他的最新著作《终结拖延症》一书中,总结了三种治疗拖延症的方法,它们分别是:认知方法、情绪方法、行为方法,只有三管齐下,才能终结拖延症。

本书基本结构简单明了,以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终结拖延症的三种方法的不同内容及其行动哲学。前言部分,则介绍了拖延的概念、拖延症的群体、拖延症的不良后果等内容。对拖延什么,作者是这样定义的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至于拖延症的群体,基本涵盖了全人类,只不过在大学生群体表现得更加强烈。

那么对于拖延症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拖延不仅对个人生活习惯有影响,同时对于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国家的宏观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加拿大卡里加尔大学副教授皮尔斯.斯蒂尔教授调查的结果显示,拖延使美国经济经受数千亿美元的损失。最典型的影响个人生活的人物就是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1751年,一个信使正在等待塞缪尔.约翰逊写完那篇迟迟没有呈交的文章的时候,他写道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至于拖延症给他带来了什么,他是这样说的,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并且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

何谓认知方法,它是建立在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那些自动负性思维的基础上,了解拖行行为的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改变拖延思维。作者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几种拖延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期限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复杂拖延四类,其中复杂拖延则是综合其他几种类型,比较复杂,它由多种因素影响。拖延思维的种类则与拖延的种类不同,它主要有明日再做的思维、倒推思维、自设障碍与拖延、反事实思维四类,简单地说,就是害怕批评型、了解现状型、自我怀疑型、情形假设型,其中反事实思维可以分为两种向上反事实、向下反事实。调整拖延思维的方法有ABCDE方法,它可以渐进性地分析自己目前处于那种阶段,最终告别拖延症。

情绪是影响拖延的因素之一,而任务繁重、心境、认知都是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情绪治疗时,首先必须了解情绪的特性,本书提到了拖延与双议程困境、短期和长期效益分析对情绪影响的分析,提出了pURRRRS是避免拖延行为的主要方法。大多数情绪影响与压力有关,了解影响压力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拖延行为。一般而言、焦虑、担忧和抑郁会加重拖延行为,只有承诺、积极、主动应对才能缓解压力。本书中提到了缓解压力的三种方法;锻炼身体、解放心灵情绪、改变与不必要挫折感相关的模式。

拖延大多数是行为习惯的陋习,其中与犹豫不决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本书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犹豫不决的四种因素,即错觉的决定、自觉地过度依赖、忧虑和拖延、完美和模棱两可。他还分析了理性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实际上,基于人的本性,大多数人都趋向于即时倾向,也就是现时偏向性偏好。

时间管理能够帮助拖延症患者吗?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有些顾虑,他认为帮助解决一些有明显截止时间事务的拖延时可能会有用,但是,时间管理通常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最有效。实际上,这也证实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热衷于时间管理,而却被视为时间线上的机器。

前面已经提及到拖延对组织工作效率的影响,它可能由于员工把不良情绪待到了办公室,根据情绪的传染性,办公室失去了活力;也可能由于投标书在截止日期还没完成,而错过了投标的机会,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组织学习的厌恶性及其恐惧性,这些都可能对组织效益带来严重影响。

拖延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最早可以追溯至童年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并不可以立即见效,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正确的方法。读者可以结合认知方法、情绪方法、思维方法三种方法,了解自己的处境,唤醒心中沉睡的(懈怠的)巨人,认识你自己,从而摆脱拖延症的困扰,做卓有成效的自己。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读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早上的阳光暖暖的,我在写完了今天的作业后,和爸爸一起读了一篇安徒生的故事,故事名叫《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这篇故事讲的是一个豌豆荚里五粒豌豆的生长历程。我们先读到这个豌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从小生活在豌豆荚里,他们每天都呆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豆荚里快乐的生长,每天过的都很幸福。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这意味着他们长大了。然后他们被一个小男孩摘下放到口袋里去,准备用他们当玩具枪的子弹。这五粒小豌豆相互比赛,看谁走的最远。第一粒豌豆飞走了,第二粒也飞走了,第三粒、第四粒虽然掉到地上,但最终还是被发射出去了,第五粒很轻松的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就被发射出去。最终它落到了顶楼窗子下长满青苔的裂缝里。

顶楼住着一个虚弱的小女孩,有一个早晨,她发现窗下的裂缝里长出一个小叶子,原来第五粒豌豆在那里生了根,发了芽。小女孩看着豌豆生长,觉得很快乐。慢慢的,这棵豌豆开花了,小女孩高兴极了。而在伴随着豌豆的生长,小女孩也慢慢的恢复健康。

在读了这篇故事后,因为小豌豆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小姑娘,使她也有了想继续活下去的动力,所以她病就好了。我想到每天都要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要学会坚强,生活中没有克服不了的挫折,没有闯不过的难关,

只要有一颗坚持的心,也使我明白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抑郁症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