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生死疲劳读后感3000字

生死疲劳读后感3000字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活得精彩,死的安详。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活得精彩,死的安详”,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西藏生死书》这本书呢,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好好的活着,尽自己最大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样也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一起来看吧。

这本书,其实我一直想看,因为我有过在西藏拉萨工作过三个月的经历。亲眼目睹和参观了布达拉宫,也亲眼目睹了布达拉宫前虔诚朝拜的藏民和其他的信徒。那场面我自今难忘。自所以拖到现在才看,是因为太厚了,我怕一周的时间看不完,耽误了完成作业。这周觉得看书比以前速度快了,就心里痒痒的看了起来。截止昨天晚上,终于在一种看淡生死的状态下,读完了它。

作者索甲仁波切,生于西藏,由20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则仁波切养育成人,后被上师认出是托顿.索甲(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蒋扬钦哲的上师)的转世。他1971年至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30多年间,足迹遍及全球。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他的传法深受信众的欢迎,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佛学中心与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

《西藏生死书》将藏传佛法智慧与当今社会议题及修行训练相结合,超越宗教与文化的阻碍,直指本心,为繁杂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义的方便法门。全书分为四篇共二十二章,可以说,这本书绝对可以成为生者、濒临死亡者与亡者的解脱指南。换句话说就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活着的时候好好活,死的时候安详的死。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都是恐惧的,都是忌讳的。如若有人不小心说了个死字,大人们立即就要告诉我们,赶紧的往地上连吐几口吐沫,嘴里还要念叨着呸呸呸。 我不禁在想:如果死亡真的来临,这样做有用吗?当然没用。如若死亡真的来临,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如何减轻死亡带来的痛苦,让亡者走的安详一点!

本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死亡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安详和圆满的氛围中去世,都应该确信自己将被最佳的精神关怀围绕。

恕我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确实没有接触到诸如临终关怀和缓和照顾的思想和行为。读了这本书后,我为作者致力于改变周围人对死亡的态度,改变照顾临终者的方式,进而转变我们的人生观和临终照顾的革命深深赞叹!生和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者伟大,死者也应该庄严。如若我早一点接触到这本书,那么在我的爸爸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会尽我所能运用书中的教法去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走的更为安详和宁静!

现世,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把死亡当做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两者都完全不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

其实,死亡并非终点,它是另一世的开始。它们留下了对来世的憧憬,赋予了现世生活神圣的意义。人们只有珍惜现世的每一个当下的生活,用慈爱众生的心修炼自己,积福积德,多做善事,用今生修来生。那么你就会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生死,看待整个地球。可惜,大多数现代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来生的无知,导致他们已经丧失了长远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破坏环境,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威胁着一切生命。如若让这些对来世一无所知的人们去充分的了解人性和相信来世的存在,那么,他们就不会去创造一个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社会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网络上、新闻里、电视里,经常看到或听到年轻人要不跳楼自杀,要不割腕自杀,他们把死亡当成了一种荣耀,一种对于生活抑郁的解脱。但是,不管是因恐惧而拒绝正视死亡,还是将死亡浪漫化,他们都是在视死亡为儿戏。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才会觉得生命如此宝贵,可惜,为时已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说通俗一点,就是解脱和托生。佛教认为:死亡和转世之间有一个较大的空间,叫中阴,它是通往解脱或证悟的关键点。它分为四个持续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即:生、临终和死亡、死后、转世。一个人死后能否转世,取决于今生心性的修炼。心性是我们内心甚深的本质,也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理,体悟心性则是了解生死的钥匙。

在意识深处,我们都知道,凡人终将一死。既然我们不能成为像神一样的化身,那我们越拖延对死亡的正视,越忽视它,恐惧和不安的阴影就越会萦绕脑际。我们越想逃避那种恐惧,它就变得越可怕。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早点了解死亡,了解生命的无常,不再去做长生不老的白日梦,安然的活在当下,好好的活在当下,因为我们这()一生真正拥有的只有当下,此时此地。不要等到自己年华老去,濒临死亡的时候,却显得手足无措。

要想活的时候好好活,死的时候安详的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修心,把心带回家

要修心,养性,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禅坐。通俗一点,就是打坐。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唯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得好,死的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禅定是通往证悟之路。禅坐是超越文化、宗教藩篱的法门,任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做。很多心灵类书籍中,都讲到禅坐,并有详细介绍禅坐的方法。禅坐就是为了唤醒天空般的心性,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真面目,把心静下来,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中,逐渐把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一旦我们的心静下来了,我们的洞见也就清晰了。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它总结了禅坐中的心境: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像水如果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

因此,要想活得明白自在,就要保持平静的心,慈悲的心,怜悯的心。无论你生起怎样的念头,思想和情绪,请不要在意,让它们像大海的波浪一样自然的生起和消退,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让它们流过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让你的心始终保持空性。当过去的思想过去了,而未来的思想尚未生起时,你将发现当中有空隙,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禅坐的目的就是让思想缓慢下来,让这个空间间隙越来越明显。那么,你就越能体验到它所带给你的喜悦、清明、宁静和安详!当你把禅修带给你的智慧、洞察力、慈悲、幽默、柔软、旷达和自在带回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自己,不再我执,不再恐惧,不再害怕,真正做到禅宗名言所说当我吃饭时,我就吃饭;当我睡觉时,我就睡觉。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全然当下,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好心情自然会带来好运气,好身体!因为,当你的心情很好时,你身上的细胞也比较愉快;反之,当你的心情不好时,你的细胞也变得有毒。这说明,你整个人的健康情况跟你的心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禅修应该作为我们一辈子的修行功课。

用爱和慈悲对临终者表达无条件的爱,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缓和痛苦,让他们在安详中走向死亡

临终者最需要的是对他表达无条件的爱,越多越好。爱和慈悲是照顾临终者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怜悯或关怀,不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更是一种持续和实际的决心,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在西藏,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雕像通常是千眼千手,千眼是用来看宇宙各个角落的痛苦,千手是用来伸到宇宙各个角落提供帮助。所以,一个临终关怀者要用慈悲广大无边的力量去实践爱和慈悲,去不断为临终者修慈悲,并因而启发他们修慈悲,那你可能就不只是在精神上治疗他们,而是在肉体上也在治疗他们。就像书中所说:慈悲是一颗如意宝珠,它的疗效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还讲到很多为临终者所修的施受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从这本书中,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生死,给予临终者以关怀,让他们觉得,你的出现所带来的力量,安详和深度的慈悲关怀,可以帮助临终者唤醒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告诫人们:活着的时候好好活着,死亡的时候安详的死。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西藏的西藏观后感


《西藏的西藏》是一部来自香港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西藏的神秘和魅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宗教历来不是纯粹的信仰,正直是其始终绕不开的途径。从象雄和苯教的发源时间和地理条件来看,苯教的产生是确切地先于任何东方宗教的。纪录片中提到的婆罗门教,耆那教,甚至都有从苯教传播中吸收教义。这些宗教所留存的印度、尼泊尔,甚至是阿拉伯地区,都是高度政教合一的。

特别注意到苯教中蓝色是永恒不变的意思,而这种意象的使用在伊斯兰教中尤为突出。可以大胆推测可能伊斯兰教起源于七世纪左右,在佛教入藏之后,苯教不仅向东流向四川,向北进入青海,向南进入印度、尼泊尔,甚至向西进入阿拉伯。政教合一其实是所谓世俗化的说法,该是教政合一,宗教诞生地不仅是里太阳最近的地方,更是因为神秘诡谲的物象来震人心肺,苦修便成了与其紧紧相束缚的方式。

阿里地区的穹隆银城遗址中之所以没有苯教太多的遗迹,可能除了象雄王国覆灭,年代久远以外。最重要问题在于它起初是一个农耕文明,古老的灌溉痕迹从山腰赫然显目。农耕文明最主要的特点是入世的,生活相对于游牧文明来说安逸地多,因而也更注重的是人的世代传承,而不是完全地皈依于宗教,尤其是苯教这种有原始巫风的早期宗教。四川阿坝州昌都寺李西活佛,提到了藏传佛教与苯教的两个很大的区别。苯教多的是世间法,是积极入世的,有内明与外明之分,内明是自我的修持,外明则是诗学、绘画、雕刻,各种铸造技术;而佛教是出世法,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还有一点是仪轨式,印度佛教是没有很多仪式的,而藏传佛教有,这些中有吸收自苯教的。

纪录片一开头,最为醒目的是万字符,这个符号,可能最让人动容的是,斜万字符是纳粹标志。万字符被人理解为太阳,自然也是万物重生,造物之义。这个符号曾在世界多地的文明中都有发现,也许真的是神意。当然现代科学并不会承认这是神意,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可依赖的工具技术。但是当银河系的旋转方向被现代技术发现时,万字符也就理所应当地被重视起来。

值得深思的是,汉传佛教于一世纪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发展起来。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盛时也被尊为国教。但是后来很快就废除,到唐时,再盛行一时,汉传佛教的体系也趋于完整。其本质上而言,唐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血统的,这就是有区别于农耕文明的精神气质。

去过很多次青藏高原,看了这部片子才算了解西藏1. 敦巴辛绕---苯教

2. 象雄文明诞生苯教然后传入印度,渗入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诞生佛教传入西藏。

3. 魏摩隆仁是苯教徒心中的理想天国,而冈仁波齐恰好具有魏摩隆仁这种理想天国的影子。

4. 苯教修行的地方大多比较接近大自然,比如悬崖上的悬空寺,园林,山顶等。

5. 四川阿坝州金川县的昌都寺是如今苯教最具代表性的寺庙6. 古如江寺是阿里地区唯一遗留的苯教寺庙。

7. 五明学科:工艺学,语言学,医学,佛学,天文学。

8. 苯教的《甘珠尔》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它全面的记载了藏地的原始历史9.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其吐蕃后裔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10. 苯教供奉敦巴辛绕佛。其它佛教供奉释迦牟尼佛11.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代王,引入佛教,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12. 松赞干布时期是苯教的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当时教权高于王权的现象,于是松赞干布引入印度佛教来征服苯教,政教合一,在这期间,松赞干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象雄王做间谍,在象雄王离开穹隆银城例行视察那曲时松赞干布用里应外合的机会击溃了称雄北部的象雄王国。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延续了两百多年。

13. 松赞干布开始并没有大规模打击苯教,直到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大量引进佛僧,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苯教与佛教的辩经活动,最终佛教占据上风,这是对苯教权威的一次公开挑战和沉重打击。后来赤松德赞大力推行崇佛抑本的政策让苯教遭受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法难。

14. 李西活佛新甲旦真在第四集20分时含着眼泪说到:作为苯教活佛,作为苯教信徒,我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法难是不可思议的。后来苯教与佛教持续旷日持久的博弈,更有几代赞普因宗教斗争而死,到了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末代赞普:朗达玛大肆禁佛,佛教转而成为被镇压的对象。时移世易,此消彼长。此后的岁月中佛教吸取了苯教的众多仪轨,成功完成了本地化,最终成为西藏高原上的主流宗教。

15. 苯教逐渐边缘化,移到了青海,四川嘉绒地区(昌都寺)等地,嘉绒地区(甘孜,阿坝州)是如今苯教比较集中的地区。如今苯教也在这些地区和尼泊尔的曼日寺等地得到了完好的传承。象雄文明的踪迹任然渗透在西藏极其周边地域的文化基因中。也正是因为象雄,我们得以更加接近神秘西藏的源头和灵魂,而苯教崇拜与象雄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将如同一条延绵无尽的大河持久地流淌,流进西藏的西藏。

观看了5集纪录片《西藏的西藏》,虽说制作并不是特别精良,讲解也有过于堆砌辞藻之嫌,但是它还是精悍简短地向一个不了解西藏的人展示了西藏的神秘和这片热土上的爱恨。如今,曲终人散,昔日繁华的穹窿银城已经消失,只剩下那些象雄碉楼、悬空寺庙、酥油花祭品,以及散落冈底斯山周围的苯教教徒,无言地诉说着几近逝去的象雄文明。

雪域高原上诞生的苯教,以艰苦修行为其宗旨,激烈的辨经,在林间、在烈日下、在悬崖峭壁间自我修行,也许正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更能够去接近生命的本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修行炼造出的苯教僧人才使得苯教在受到正直抑制和扼杀时苯教未曾消逝。

看了这一期记录片使我想起之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苯教教徒转山转湖的习俗,心中感叹原来如此,此时才将二者联系起来,因为他们相信转山转湖的艰辛可以化作他们来世的福报。一直以为青藏高原子民的精神世界是藏传佛教所统领,而这期记录篇又很好地阐释了在佛教未来到这片疆土时这儿的人是在怎样的精神世界中生存。其中有一种观点极为有趣,认为苯教其实是佛教的根源,后来印度的佛教又回流到西藏,所以这儿的人民对着佛教有着天生的亲切和归属感,使得佛教得以在这里落地。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想,历史真的可以被还原吗?没准历史还真的是这样呢。

活力读后感:活得更好的法则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我们也曾经思考过很多关乎自身的问题,却没有答案。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作者的人生哲理,剖析他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想法和行为,希望给我们带来新的选择。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活力读后感:活得更好的法则。

每个人在人生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活的更好?第一个问题可能思考的人不多,或者能想明白的人不多。但是,第二个问题却基本上是所有人都会考虑的问题。因为它关乎切身利益,可实际上,能够真正找到活的更好的方法或者途径的人却很少。

你是否也如我一样:为了活的更好而非常劳心?

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度过的?答案很多,有在屡次求职失败后愤然考研,确定了目标最终成功的;有生意失败无家可归后,重新从基层做起,重返小康生活的;还有在遭遇爱情背叛后,经过努力重获幸福的,总之,各有各的苦,也都想活的更好。

甚至,很多人的经历非常坎坷,波折程度不亚于影视剧。但是,他们能重建生活,我仔细总结了一下,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的坚定想法,并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而付出了常人的努力。很多情形着实让人敬佩,让人不禁思考,坚定的想法到底有多重要?

近期,我看到了《活力》这本书,通读完之后,才发现想法是人生所有进步的开始,难怪如此重要,真是感触良深。

《活力》是稻盛和夫先生第一本人生经营书。稻盛和夫先生在本书中,讲述了他的人生哲学,稻盛哲学,剖析了他本人每个人生重要阶段抉择的想法和动力。

在本书的开头部分,作者就提出了:想比思考要重要得多,想法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可能很多人会被各种挫折影响而停滞不前。只有少数人,会在努力战胜挫折之后走的更远,最终走向成功。

稻盛和夫先生自己也有不少这样的时刻,而能支持他走到最后的却一直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多想,多做。既来之,则安之,摈弃多余的杂念,专心致力于研究和努力工作。这样的想法,让他很快脱颖而出,并且拯救了当时他任职的即将要倒闭的公司。

得到这样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稻盛和夫先生所提出的:想法的重要性。也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和开端。

其实这个观点很好理解,我们各自生活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感触。如某些我们不愿意做/很艰难完成的事,被迫需要我们去完成时。如果带着不愿做的想法,一味的抱怨和拖延不仅不能完成,还会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相反,当清楚认识到这件事是自己必须要完成,坚定的想着去完成它,反而能做完。待完成之后,不仅收获一个满足感:不过如此嘛,我其实也可以做好的,这样不光能得到心里的满足,也会在工作中进步更快更好,成为职场更有用的人。

想法就是这么奇妙的事,当你想着征服它,你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困难;当你想着逃避它,它便会成为你的拦路虎,让你受困于它。

那么有想法的时候是不是只要考虑自己就可以了呢?《活力》中,稻盛和夫先生还讲了一个观点:利他之心。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面性,一种是充满着自私自利的利己之心,一种是想帮助别人的利他之心。利己之心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私欲的源头。满足一己私欲可以收获当下,但社会得以更好的发展,需要的则是利他之心。比如很多的发明、创造,他们出现的初衷正是科学家/研究者,为了方便更多的人而做出的努力。

有研究表明,自然界的动物中,其中动物的母亲只给幼崽提供食物,而不会给朋友或者兄弟姐妹提供食物。只有人类会把食物分享出去,自然界只把利他之心赋予给了人类,有了这一慈爱之心,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最终人类成为了自然界的主宰之一。

稻盛和夫先生本人非常推崇利他之心,这一处事哲学贯穿其一生。

利他之心的观点,在《活力》这本书中反复出现。不管是刚开始创办京瓷的时候,稻盛和夫先生,为了让支持自己的28名员工,能够拿到高额奖金。还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转战自己不熟悉的电信行业,创建KDDI,稻盛和夫的初衷,也是为了降低国民的通信费用。甚至到后来临危受命于日航,稻盛和夫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竞争环境,提高整个日本的航空服务水准。

这一系列的成功,和盛稻夫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要怀揣一颗利他之心才能得到随行者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这点是否跟我们中国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有欧洲人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活力》中稻盛和夫先生还分享了自己的六项精进法则: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光看这些标题,是否已觉得十分精辟?如若真能做到以上,想必成功也不会遥远;如若能坚持多年,成就必不可限量。

《活力》这本书,是由和盛稻夫先生的多篇演讲稿集结成书。本书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仿佛是在现场倾听,阅读体验非常好。另外,书中还有若干年轻人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正是你我的困惑。庆幸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稻盛和夫先生也耐心给出了解答,对照自己,更是受益匪浅。

回到本文开头,人怎样才能活的更好?也许开始你会迷茫,但是读完这本《活力》相信你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决定活得有趣读后感书评


《我决定活得有趣》一书由蔡澜所著,这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的书籍,面对生活,面对多变得未来,我们应该用哪种态度去面对生活,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找找答案。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我决定活得有趣读后感书评,大家一起来看看。

可以说,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读完以后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我也要活得有趣。

这本书的作者是蔡澜。没读这本书以前,我只知道蔡澜是一位美食家;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蔡澜有这么多重的身份,如此才华横溢而又阅历丰富,有许多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好友。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旷达和幽默,还有独到的人生智慧,读来很有趣味。

蔡澜的人生态度很潇洒,他说,庸俗的人讲话我从不注意,有趣的人所做的事我从不干扰。如果我喜欢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用什么方法表现自己,我都欣赏。有幽默感的人,做事的成功机会总比别人强,得到的朋友也更多。一个人如果多旅行、多阅读、多经历人生的一切,就不当死是怎么一回事儿了,这个人在思想上绝对是健康的。

他也很乐观:我们跟整个宇宙相比,只是短短几十年,一刹那的事情,希望自己快乐一点,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就一直往快乐这个方面去追求。

闲与乐,虽说要偷,要作,但那杯茶,那壶酒,终是喝进自己的肚子。忙就忙吧,苦就苦把,享受之!

我们要怎么活得有趣呢?书中说:珍惜每一刻应得的享受,把人生充分地活足了它。做人不管贫富,只要注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小小的喜悦,已经可以享受不尽。

我决定活得有趣读后感400字


《我决定活得有趣》一书由蔡澜所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只有一直保持好奇心,我们才愿意去探索生活,去聆听生活,才会觉得生活是有趣的,才会活得有趣。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我决定活得有趣读后感400字。

说是读后感,但其实我并没有读完。

如果说当我读到其中一章说到一夫一妻制是一种野蛮的制度以及举手举脚赞成,婚外情能增加许多婚内情的情趣。时,我已经感到些许不适,但我仍然硬着头皮继续看下去的话。

当我看到后面一章提到所谓的释放天性,教导一个男孩子遵从你自己想交多少女朋友,不用过分在意是一个还是几个的时候。

我真的觉得,虽然我很敬重蔡澜先生,但原谅我可能这本书我无法继续读下去了,毕竟有些观点我真的无法苟同。

人是哺乳动物,是动物。

简单来说,人和爬行动物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辩证、判断和理智。我相信如果所有人都解放天性的话,可能就是人类毁灭的一天。

在我的世界观里,你可以尊重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只有两条原则1.不触犯法律 2.不伤害爱你的人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染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发色以后,我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奇怪不好看不三不四。说实话对于这些评价我嗤之以鼻。在我看来,我什么发色不触发法律,没伤害爱我的人。那我就想怎么搞怎么搞。

但比如我抑郁症,这个病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想自杀,这个行为会严重的伤害到爱我的人,不能说它一定是错的,但一定是有一些问题的,所以这个决定不能随便下,这个行为不能随便做。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向死而生


《挪威的森林》一书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是一本长篇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自我成长的书籍。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向死而生。

阳光强烈,空气明晃晃炫目耀眼,天空清澄得仿佛失底,犹如音乐的通奏低音,轻柔又宿命地笼罩着所有的声音,所有的时间。在高大的无边的树林里,阳光被割成分离的碎片,投在泥沼地和枯草堆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于是,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关于渡边,从这里开始。

小说是以渡边的口吻展开描述的。主要讲述了渡边与直子、绿子的成长故事,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题生死。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在小说中,无数次提到了死。渡边与直子共同的少年好友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直子叔叔的死。还有最令渡边震撼也最令我震撼读者的直子的死。那么美丽,那么纯洁,拥有那么干净的灵魂的直子,是受到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才平静地决定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村上春树说,这本书是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想这话没错。这里许多人的死,令人感到揪心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孤独、凄凉地放弃生命?我们如何去面对亲爱的人离世?我曾经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对待死亡?我以前同渡边一样很害怕死亡,更害怕亲人离()世,害怕死亡将亲爱的人永远分离,我无法接受,陷于死胡同之中,越想越难过。但是,读《挪威的森林》时村上给出的答案,令我心头一震。他借渡边之口说:死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人们的生之中。既然无论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死的悲哀。无论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那么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然后继续背上行囊,踏上原定的路线不断前行,前行。既然无论怎样悲哀都要来,那么就趁现在,努力去爱。

每天我们都在面对生老病死,我们不需要太纠结这些,有个人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曾经爱过谁,为谁哭过笑过这些都是他们存在的证据,而我们只要记住他们对我们的好,记得那些爱,那些关系,他们总会感知到这份存在,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多彩幸福。

死亡并不可怕,那个人留下的一切,都还温热着。

当我完全地领悟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后,就释然了。我和渡边一样,穿越了那片无边的泥沼和阴暗的森林,开始了新的旅程。

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人们孤独地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会在阳光强烈、天空清澄的某一天,坚强地继续活下去。

死侍2观后感(含89个死侍2彩蛋分析)


相必大家在看过了死侍1后,都深深被这个话唠很吸引了,没错,死侍就是这样的一个永远闲不下来的人。很多网友都在问死侍2的剧情还有死侍2的彩蛋是什么意思,在看了电影之后,小编给大家带来89个电影彩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部分

死侍交代为什么一出场就自杀。

1.电影一开场,死侍就在摆弄一个金刚狼的玩具,是《金刚狼3》中罗根死时的造型,摁一下小树枝竟然还是一个音乐盒,可以说是很想要同款了。

《金刚狼3:殊死一战》(2017)

2.自杀时的BGM为All Out of Love,形容失去挚爱的悲伤,可以说是相当贴切了。

3.爆炸发生的时候,死侍说了一句Fuck e quietly or there ing up.在《死侍》中他也对此有过吐槽这样做很伤膝盖,所以他跳下来后真的摔伤了膝盖。

喜欢《《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活得精彩,死的安详》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死疲劳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