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红楼梦读后感2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2500字

《爱有失落时》读后感25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爱有失落时》读后感25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爱有失落时》读后感2500字

Julia

当我们在失意时,任何爱情或者幸福都逃脱不了命运的侵蚀,开始它在我们人生时间轴轮里的光耀璀璨、繁花似锦,却终将颓废淡漠落幕,我们万千心绪,散落在时间轴轮的碎片中。现在的我们,生活即使如此不尽人意,有些许灰暗阴霾,如同终年见不到阳光般的潮湿而沉闷。然而即便经历人生种种,我依然坚信自己的天空上面有一条彩虹桥,翻越彩虹桥便是阳光明媚好光景。因为我坚信,只要走心的等候,爱和幸福总会出现,它只是迟到而不会缺席。

《爱有失落时》是一部关于希望、关于爱的小说,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来告诉现在的我:人生虽然不尽如人意,但爱却能透过厚厚的云层击穿阴霾,点亮光明和希望,照耀人生的漫漫长路。

这是一个套叠在一起的故事。人们之间的联系是这样奇妙又充满巧合,冥冥中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彼此牵引着,如同上帝的指引一般。人到中年的波西娅亲眼目睹了丈夫的出轨偷情的全过程,情绪奔溃之下离家出走,在飞机上遇到了命不久矣的梅芙修女。在一股脑地向梅芙修女倾诉自己所遭遇不堪婚姻之后,她回到娘家,波西娅亲眼目睹老公和妙龄少女激情云雨,恨不得一枪崩了他们解气,却只能像窃贼一般落荒而逃;查克想要活的正能量,可偏偏黑暗的历史像罪恶文身一般,让他想找份正常的工作都不行,只得与妹妹、外甥蜗居在小房子里,靠做酒保维持生计。像是生活突然落入逼仄的瓶颈,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只能忍受着!

比他们更惨的是两个人曾经共同的英文老师内特·弗农。这个人设会让人联想到《死亡诗社》里的约翰·基汀(罗宾·威廉姆斯饰演),他看起来其貌不扬,实则富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和准则。他爱他的工作,爱他的学生,可突然有一天,有个学生挥舞棒球棒,当众打得他手脚断裂,身败名裂。和波西娅相逢时,他隐居于寥无人烟的地方,在一只叫做"加缪"的狗的陪伴下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他的母亲抛弃了他,他的事业背叛了他,他默默爱慕的女人最终还是嫁给了别人。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了。于是他想自杀……

偏偏,波西娅说:"你不能自杀,那会杀了最好的我。"

小说顺着这条悲伤的线索,一路探寻,往事和现实交叠,像揭开刚刚愈合的伤口一般,把羞于面对的、害怕回忆的、细思极恐的,统统拎了出来。

从昔日同学丹妮埃尔口中得知自己一直视为父亲的弗农老师的患病不幸遭遇。波西娅找到患病濒死的弗农老师,全心意地去拯救了他的过程中与丹妮埃尔的哥哥查克萌发感情纠葛。在此之前,查克与丹妮埃尔在社会最底层过着颓废糜烂的生活,为了给波西娅安稳的生活,查克决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爱情重新振作起来。在查克去教会学校应聘时,竟发现已经逝去的梅芙修女竟然是弗农老师的母亲……

小说的前半部分,所表现的是虚伪、混沌、嗜犊的精神世界,没有秩序和理智,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突然和失望的,感受不到幸福和希望在哪里,完全陷入在悲愤气氛中;但在后半部分,看着小说中的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挣脱开束缚各自的精神捆绑,树立信心,一步一步走出低潮,最终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与幸福的生活,突然觉得明阳光豁然开朗。

每个人内心思考都善于用眼睛去看待事物外在,却忽略了我们本该内心的去感受。我们的双眼有时往往会被蒙蔽,虚掩的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波西娅就是如此。靠拍色情片发家的丈夫不断婚内出轨偷腥,在婚姻里备受煎熬、受辱绝望的波西娅甚至想过"一枪崩了眼前这个背叛她的男人,终止悲凉讥讽的人生".

弗农老师也同样如此:无端的被学生殴打致残,深深暗恋的女人在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表白,就答应了别的男人求婚,相依为命的狗突然坠楼逝命。他的所经历的人生岂止是灰暗阴霾,简直是人间炼狱般的悲凉绝望。就在他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时,波西娅硬挤进了他的人生。她拯救了他,并为他展开了忏悔救赎之旅。

她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软硬兼施地感动着他,甚至粗暴地对他扇耳光,带他去享受高级酒店美味佳肴,逼着他跟她去任何她喜欢的地方,即使他强烈反抗与拒绝,甚至痛哭流涕也未曾放弃。她努力想帮助他走出精神困境,看上去像是波西娅不断地用自己的意志挽救弗农老师,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的话,其实是两个生活失意的人在相互慰藉,彼此支撑着,共同摸索着越过峭壁边缘。

查克对波西娅的追求,代表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执念和期待。他极度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人生的幸福生活,当他向波西娅求婚时,他已经拥有了重新追求幸福的机会。

他们原本都是被生活遗弃颓废不振的人,人生好像没有努力的必要了,但他们互相依靠着,彼此扶持、竟然经历万难,慢慢走出了人生低谷,看到了射进灰暗生活中的那一缕刺眼的阳光,耀眼而璀璨。

《爱有失落时》用黑色幽默来表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人生百态,是一部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社会对立面、残忍和柔情并存在一起的富有喜感而又温情励志的感人之作。

我们都说,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能在我们阅读之后所能给我们带来内心深处上起到共鸣与思考。那么《爱有失落时》想要告诉我们的则是,人生很苦,余生很长;无论遇到悲痛的、绝望的、无奈的诸多事,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递正能量的思想情绪。我们要明白,当灵魂的尘埃被时光洗涤,爱才会露出它真正的样子,变得美丽而璀璨。我想,这便是小说《爱有失落时》最大的意义。

《爱有失落时》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被命运和生活玩弄的主角,同样是在低谷中找到转机的绝处逢生。这是马修·奎克的风格,他擅长把各种各样的失败构思成故事,于混乱不堪的狼狈中演绎出生机和希望。只是,这本更加黑暗而深刻。

通过构建热望变绝望的荒诞,《爱有失落时》传达重建生活信仰的勇气。

如果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探讨的是爱情里幸与不幸,那么《爱有失落时》就跳脱了爱情局限,将落脚点置于更加广泛的人生和生命。于是,书名里的"爱"就有了更加宽泛的定义。不只爱情是爱,爱一个职业,爱一个不回家的孩子,甚至爱一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未来,这些都可以囊括进爱里。它们的共同点不是回报和酬劳,而是哪怕失落失败都在所难免,希望不冷,热爱不死。

"生活中没有低谷,失败是生命意味深长的礼物,"这是马修·奎克想要传达的力量。工作上的不得意,生活里的不被理解,还有情感世界里的不被认真对待,是低谷无疑,但低谷的走势如何,取决于你的选择。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那句话: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了爱情我们可以向生活妥协;希望不要为了生活,向爱情妥协;愿一切付出都得到补偿,一切美好都值得期待,所有寻觅都不被辜负,愿所有纯真的你嫁给最圆满的爱情。如果你有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要勇敢的学会去等待,因为余生很长,所有的"爱"都值得彼此去等待,它只是善于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爱的教育读后感2500字


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受到过不少教育吧,父母唠唠叨叨的叮咛,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同学们真诚的安慰,都让我们深受教育。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是我的心已经承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要看到在当前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关心人,了解人,帮助人的优良风气日渐淡漠。因此,在全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在学校,在学生中提倡和开展爱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上一切需要爱护的人,培养学生得,智,体全面发展,做个新时代的好少年,让我们用爱去唤醒人类的真实情感,让爱在每个人的心中永驻。

《时生》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500字


《时生》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500字:

1、作为一部以穿越时空为题材的的发表于2002年的小说,《时生》在起始创意和新颖程度上,并不占特别大优势。

但是,东野圭吾在这部小说里充分发挥他做为推理作家的天然特长,让这本小说在2004年被改编为电视剧《给父亲的口信》获得超高人气,被众多书评家认为是他“风格最独特的一部,以惊天动地的想象和鬼斧神工的解谜,将幻想、悬疑、穿越、推理、亲情熔为一炉”,更称其为迄今“集大成之作”,在东野粉丝站上长期高踞“读者票选5佳”。

2、这部小说里最大的硬核优势就是东野细致缜密,看似不经意而环环相扣的推理,让一个简单的穿越故事,变成了一个另一个推理和悬疑的案例。

比如说,主角拓实和时生去到一个叫做“BOMBA”的酒吧,去寻找一个叫做“竹子”的女人,却被告知竹子早就辞职不干了。两人百无聊赖,发现酒吧的旧照片上,发现酒吧女主人的摇滚照片,顺口问女主人当年摇滚乐队的名字,女主人说,当然也是“BOMBA”,原意是“TOKYOBOMBERS”,东京轰炸机。

两人从酒吧出来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因为从来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摇滚乐队,而且“BOMBA”显然是拼错了。仔细一想,不是拼错了,而是女主人故意讲错了,为了误导他们。“BOMBA”经过重新组合排列,其实是“BAMBOO”,女主人就是他们要找的竹子。

书中这种顺手拈来的小推理不胜枚举,而且并不是全部由主角主导出来,想来是作者一是刻意为了减弱推理小说的既视感,二是增加群像的趣味性。

比如茶餐厅的女服务员。她从客人结账时,男人忘了带钱包,但是并不慌张,由旁边的女客付了钱的时候,推断出,他们一定住的不远,因为“要是从远处来的,应该早就发现了。”这一重要而正确的推断,让时生和拓实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人的藏身地。

其次,这部小说里的故事充满眷眷深情。时生是男主拓实的儿子,生下来就患有不治之症,在17岁那年,终于完全昏迷,成了植物人。但是,他的灵魂却阴错阳差的穿越到一二十年前,邂逅他彼时才二十来岁,鲁莽暴躁,冲动无为的小混混父亲拓实。

在病榻前,在父亲充满了对于往后岁月中来不及细诉的父子之间,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热血,关于爱情的种种遗憾中,都在这二十年前的邂逅中得到一一巩固和认证。

拓实虽然是个一事无成的小混混,当时的女友在他搞砸了另一场她为他安排的面试的时候,忍无可忍的离开了他,但是当黑社会找上门,拓实意识到女友可能身处险境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带着时生前去救援。

就像时生评价的一样,拓实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大事上毫不糊涂”,拓实和黑社会谈判交换人质,不会选择更加利于自己的时间段,而是脱口而出“一小时后见面”,让自己身陷毫无准备的陷阱,只是因为,他想着女友多在黑社会手中一小时,女友就多一份危险。即使他早已知道,女友其实离开他,是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也毫不犹豫和退缩半分。

另外,时生的到来,解开了拓实关于从小被生母遗弃的心结。一层层的线索展开,让拓实意识到,他并非不负责任的父母的弃儿,而是父母充满了生之希望的结晶,让拓实终于放下自己个性中自暴自弃,莽撞消极的那一部分,变成一个行事更加稳妥,更加体谅的男人。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篇小说规避了穿越小说中常见的,容易引起读者反感的大坑:带着当今智慧的现代人,用最简单常见的常识,挑战仅仅因为身处时间点不同,而显得笨拙的人们。

比如,我们网文中随处可见的,背诵几句唐诗宋词,就被捧为文坛新秀;因为知道几件历史事件走向,就被誉为一代奇人……举不胜举。简而言之,用毫不费脑的雕虫小技去碾压过去人的智商。

这类文章,常常被称为“爽文”,因为初看觉得畅快无比,满足了大部分人不劳而获而又容易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普天下独一无二的心理,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意淫,都可以在一篇小说里轻易实现,其关键点在于毫不费力。

而在《时生》里,这一点因为时间带来的天然优势,被克制减少到最低。时生在看到拓实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带着他去赌马,但是赢也是小赢,赢来的钱也就刚刚够他们踏上拓实去寻找女友的旅程。

另外,在时生的促成下,拓实终于和病榻前的生母见面。小说后来没有细述,但是可以大概想象出,已经是成功家族企业家的生母,死后一定留下了遗产给拓实,让他后来过上不为温饱操心的生活。这里仅仅是一带而过,而没有大肆渲染拓实终于扬眉吐气的沾沾自喜。

至于时生在闲聊时提到的现代通信技术,拓实因为感兴趣而牢记下来,成为他后来新工作面谈中的敲门砖,则应该大部分归功于拓实自身的努力了。

当然,时生的出现也挽救了拓实后来的妻子、时生的母亲丽子,和促成了他俩的相遇。这里是有一点命运纠缠的意思:不知道如果没有时生还会不会有丽子出现在拓实的生命中?但是等等,时生根本就是丽子和拓实的孩子呀,这样一想,更觉糊涂,只能说命运冥冥中的安排和牵扯玄妙无比。

3、所以,一部成功和有趣的穿越小说应该怎样写?归根结底,还是以情动人。虽然东野即使在这样一部穿越小说中,也巧妙地糅合了他的推理功力,让人读起来不忍释卷,但是其中更加抓住人心的,还是主角们的各种感情奔涌。

拓实和丽子本来是多么愁眉不展的一对中年夫妻,眼看着唯一的爱子时生的生命,在眼前点滴逝去,但是因为时生的这一段灵魂穿越,拯救了过去的拓实,解开了拓实的心结,阻止了丽子进入危险地带,让拓实和丽子相遇。

过去和未来连成一气,生命的消亡和希望的诞生混为一体。死是生的轮回,痛苦是希望的重历,我们深爱的人会在另一个时间以另一种形式陪伴着我们,给留在原地,来不及去经历生死循环的人带来多么大的温暖和慰籍。

因为我们知道,即使不在此时此地,在过去或者未来,我们终会相遇。因为爱让我们去不断追寻,在不断追寻中,我们更加体会到爱的意义。

那正是我们凡人们永远歌颂和难以放弃的主题。作者:奶牛猫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2500字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上述两段话高度概括了作者艾弗洛姆这本著作的思想,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的许多观点都颠覆了我原来的认知(又或者说原来我在这方面本来就没有什么认知),在重读了一遍以后,我恭谨地将作者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part1:爱情是一门艺术吗?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人追逐名利和权力,女人热衷外表与装扮。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无论是历史上的门当户对,还是现代的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思想深入人心,爱情自然也受到影响。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当前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也渐渐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奇迹般突如其来的疯狂爱恋并不能算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这实际上只能证明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的寂寞。

爱情是一门艺术,就像音乐、绘画、建筑那般,需要过程与对象相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印证。每当人们在爱情上失败的时候,往往将之归咎于选错了对象,从不曾反思是自身爱的能力不足,从不曾觉察是过程出现差错,于是继续寻找所谓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于是继续失败。

part2:爱情的理论

孤独,如何克服这种来自于区别和距离的孤独,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保留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消除孤独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爱情是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现象。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人类的一种主动行为,换句话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把给解释为放弃,一个重商主义者把给理解成交换,一个感觉自我道德高尚之人把给理解成自我牺牲。然而,具有创造性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给不是放弃,不是交换,更不是牺牲。()

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给也应该是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应该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通过给,在丰富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

在爱情的积极性要素当中,除了给,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是对我们所爱之人成长的积极的关心。

责任心并非义务,而是我们对所爱之人愿望的答复,是我们有能力做出这样的答复的体现。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她一致,而且接受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她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她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我只有用她的眼光看待她,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她。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来前一阵子在论坛十大上看到的那个关于有男生约出去玩,是不是第一次约都要拒绝的帖子,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现把原帖粘贴如下:是不是即使是自己有好感的男生来约出去玩,第一次也要拒绝太容易约出去他就不珍惜了对不对?不能让他知道我对他也有好感,这样他才会珍惜是不是爬楼过程中发现成本与珍惜程度无关的理论最为靠近问题本质。

本书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探讨,作者认为: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到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中间典型的区别与联系就像是母爱与父爱。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而我已经是了。母爱不需要去赢得,或者说根本就不能赢得,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与此相对应,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所以,父爱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是可以受自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的。(pS:给予父爱的不一定是父亲,也可以是母亲;同理,给予母爱的不一定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甚至是更为复杂的二者为一。)

许多成年人在追寻自己的爱情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这种父爱或者母爱的影响,往往因为其童年缺乏父爱或者母爱从而想要在爱情中寻找慰藉与代替。然而,这会严重扭曲爱情的本质。爱情并非父爱,也非母爱,非要说的话,那就既是父爱,也是母爱。父爱和母爱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得到成长,让孩子独立,让孩子离开自己,而爱情的终极目标是让对方得到成长,让对方人格得到完善。

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事实上,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利己与自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500字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500字

读完周桦写的《储时健传》,我最大的感悟其实就一句话。

人生除了生死,其它的都TMD的不是事。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生最重要时刻的无非是死亡。在死亡之前,一切皆有可能!所以,

才会有这样一句话。The future is not yet 叛变,结果被残忍的砍断双手,扔到河中淹死。母亲因为失去了储时健的弟弟而悲伤不已。不久后就病亡了。经历了这些革命的岁月,或许你能够理解为何日后储时健经历玉溪卷烟厂贪污案件和其女儿39岁在牢记自杀之事之后,会说出那一句话,“改革,总会有牺牲。”

正是经历了这么多生离生别,储时健才会说出这一句的。

后来储时健就在云南省任了一个领导,遇见了他的妻子马静芬。两位老人在2015年一起走过了60年的婚姻。真正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储时健当时划分右派的时候,他不愿意划那么多同志为右派,把比例调到很低,从13%到7%.可能大数现代人不明白被划成右派意味着什么。在那时影响可谓深远,有多少家庭因为男方被划会右派而妻离子散的,甚至被划为右派后导致自杀而家破人亡的,不得而知。甚至后来很多被划为右派的人的孩子的上大学的资格都有被取消了。

所以,储时健当时本着能减少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将13%的比例调到了7%。但是,后来结果他没有给一位干事利益输送,结果他也被划成了右派。

当时,马静芬没有选择离婚,而是带着女儿一起跟着储时健下了农场。

有这样一个情节,很多年后马静芬仍然没有忘记。晚上看到房间里有一条蛇,结果马静芬当时很害怕,抱着女儿盯了那条蛇一晚上。还好没有事情发生。

其实关键时刻的不分离是非常难得的。

最终褚时健经历了云溪卷烟厂的成功,也经历了后来的牢狱之灾,以及后来76岁高龄的开始种褚橙,跟王石聊6年后挂果。

褚老的心理素质真是强大!非常佩服。

为何褚老做烟厂,做褚橙最后都能成功?

为质量是褚老的命!

ps:补一个褚老的细节:

褚老对于细节的理解,超出常人的想像。

褚老对于种植烟叶,不相信别人说的,亲自跑到田地里去看,结果他看出了一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点。

另外,这样的做事风格引入到了褚老后期种植橙子的过程中。褚橙的种植也沿用了这样一种做事风格。就是相信事实,并且事实是基于自己的亲自调查而得知的。

总结一下:其实我们做事情也是一样的,不惟人,不惟书,只惟实。

ps:褚老的一些人生片断:

51岁,1979年,褚时健正式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

62岁,1990年,被授予全国十大企业家称号;

66岁,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71岁,1999年,被判无期徒刑入狱;

74岁,2002年,保外就医离开监狱,开始种植冰糖橙;

84岁,2012年,褚橙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全面开始全国销售。作者:田康

有得必有失,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一篇刘墉先生的散文,这一篇散文的题目是《你有资格玩吗》,这一篇文章讲了三个例子,梁实秋先生为了吃八宝饭,不吃前面带糖的食物,大学学测榜首的学生玩的时候尽情放松,学习上则是全力以赴,统计报告上表明受高等教育的人寿命长,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克制自己。

从这一些例子可以看出,“收入”与“付出”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有得必有失。

我读了这一篇文章,想到了2009年我钢琴考五级的时候的辛苦。那时候,是五年级的暑假,妈妈想让我通过钢琴至少五级以上的级别,使升初中时,所要填的表格也好充实一点。为了实现这一个愿望,我一大早,就跑到琴行,在那里练上一上午的钢琴,下午回到家再练起码一个小时的钢琴,虽然真的十分辛苦,而且我还牺牲了许多做作业的时间,还失去了许多玩耍的时光,但是,有失就必有得,经过我这样每天练琴练到汗如雨,累到手发麻的练习,我在考试的时候很平静地弹奏了三首曲子,几天后传来的信息就是:我的钢琴考五级通过了!我慢慢回忆,考五级的过程很艰辛,我也放弃了许多很想去做的事情,但最后结果却就是我所想要的,对于这一个结果,我很快乐,这件事使我不禁感叹:有得必有失啊!

这一篇文章让我感悟到: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之,正如文章所说,“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


读后感爱的艺术2500字(模板6篇)


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爱的艺术”。大家从小到大都读过不少的书,作品这本好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此时就会有人想赶紧记录下自己的所想。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后感爱的艺术【篇1】

认为这本书和谈恋爱有关的同学,自觉出门右转。

当我满心欢喜的开始系统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谈恋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一点一滴的阅读,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爱”这个话题。

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能够凭空产生,也能逐渐消失。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学习如何去爱是如此的荒谬。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被父母所爱,我们爱自己的爱人,我们被子女所爱,我们的人生如果有一颗缺乏爱,那就等同于死亡。但是,什么是爱?爱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爱?

弗洛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掌握理论,又需要学会实践,还需要赋予它我们最大的关心,才能让爱最终开花结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唯一,而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刻他(她)出现在那里,而你刚好需要爱一个人。

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而且对解释能够持续吸引异性的人群毫不适用,因为显然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爱的定义。但是,对于持续处于孤独中的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也许你感受过,也许你听说过那一时刻,那种偶遇“灵魂伴侣”的时刻: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彼此非常接近,感到有结合为一体的强烈要求,那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个人彼此越熟悉,他们的结合就越丧失其神奇的魅力,直至最后相互间的反感,失望和厌恶把残存的激动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最初他们不可能遇见这一切,他们互相迷恋来证明爱情的浓烈,但事实上,这恰好表明他们之前是何等的空虚寂寞。

每天刷朋友圈都会有人在不停的约人,每次都是零回复(包括我)。很多时候都觉得是没有遇到一个对的人,没有刚好在街头遇见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如果给爱重新下一个定义的话,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此,我们总是落寞的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说对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到如何去学习爱,真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问一条鱼,什么是水一样。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然而实践是离不开具体的对象的。因此,如果弗洛姆可以假设爱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我的假设就是爱是一种针对特殊个体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内在的强大,才能够有对于一个外在的人进行爱的表达,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点运气,去遇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很遗憾,我还没找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截止......

关于爱的问题,弗洛姆还给了我们其他积极的启示:比如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沉浸在一段感情中是,只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最为感动,我们才会感到爱的存在。如果一味地索取,就像婴儿之于母亲,只有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婴儿对于母亲有的只是物质上的索取,并不是爱的表示。如果婴儿具有思维之后对于母亲的回馈,另当别论。

弗洛姆的理论基本都是处于自己的解释和观察,在攻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不严谨论证方法。虽然关于人类行为的观察值得称道,但是关于两性,同性问题,受限于时代,他的思维在现在看来也几乎不能接受。

读后感爱的艺术【篇2】

书分为很多种,有的书可以让你掌握某项知识和技能,在某个领域有所长进。而有的书旨在开拓你的视野,更新你的观念,给你一个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帮助你重新构建认知的底层。

起初捧读时,以为《沟通的艺术》是前一种书,读完之后才发现,他应属于后一种。

每个年轻人,在完成学业,踏入职场的最初那段日子里,应该都经历了一段惶恐不安、战战兢兢的岁月,适应新的环境、学习工作的技能、学习职场游戏规则……那时整个人的状态都会绷得有些紧,甚至走路都是轻声细步,双目低垂。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多数人都会临时抱佛脚地找来一些《职场秘籍》、《办公室生存法则》、《商务沟通技巧》之类的书来读,以此来求得一份心安和内心强大起来的捷径。熬过那几年之后,回过头看,这些书里讲的东西,除了最基本的常理之外,其它都是没用的。

于是明白,有些东西是书上学不来的,只有经历过焦虑苦痛的煎熬、血泪伤疤的洗礼,人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最初看到这本《沟通的艺术》是抱着不屑一读的态度,并且它的书名用的不是技巧或是法则,而是艺术,可见在装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翻了翻简介,以及当当上的一些书评。发现说的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样。这本书上世纪70年代出版,如今英文都已经出到第12版了,一本行销40年的书应该不会是一本烂书。

纵观全书,35万字的厚重篇幅超过了绝大多数这一主题的快餐书。并且,结构如教科书般严谨细致,且条理分明,有理有据,从理论,到分析,再到实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沟通的知识谱系。全书分为除了第一章《沟通入门》(算是综述和前言)之外,共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三个部分。分别从情绪心理、语言倾听、人际沟通等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了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因素。

如同一位网友的评论,「往往大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问题的表象,却没有深究其源」。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互动中建立的,而我们往往不是绝对理性的,很多时候沟通产生问题除了「硬技巧」问题就是「软技巧」问题,把握了人际沟通中的心理学因素,可以大大提高沟通「软技巧」。这本书并不是枯燥地陈列心理学词汇,而是通过有趣的诗歌、漫画、影视剧、电视节目等材料吸引读者,将心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丝毫不会让读者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

当然,看明白一个道理和真正懂得一个道理,永远都不是一回事,仅就沟通和人际交往而言,技术层面的学习和改进其实都不是问题,关键还是性格层面的障碍,你先天的性格,气质、后天的经历、视野,已经决定了你95%的行为方式。你能够改善的可能只有剩下的5%左右。不是说,之前的95%改变不了,但是非常困难,需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总和自己作对的生活是很分裂的。

随着成长,每个人终会同自己和解,试着以一种平常心,将所有的处世处事回归到根本,立足于现实,立足于自身,选择自己合适的表现形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因为,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

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这本书,还是会收获一些知识,澄清一些认识。

第一,对“沟通”这个行为的认识。

沟通时人的基本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沟通则是满足以上各层次需求最必要的方法。

关于沟通我们经常忽视的几个事实:

1、沟通可以是有意识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行为。

2、沟通不可逆,不可复制(不能总用同种方法不同时间场合沟通,人时刻在改变着)。

3、沟通不是越多越好,沟通不仅限于字眼里。

4、沟通是相互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5、要有沟通动机,愿意主动去交流。

6、沟通不足容易产生问题,沟通过头也会制造问题。有时候过度沟通只会浪费时间,而且适得其反。

第二、提高沟通技巧的阶段:

1、觉醒期:学习任何事物的出发点,比如,读到这本书。

2、笨拙期:初次使用新技巧与人沟通的时候同样也会有些尴尬。这就需要反复的练习,并且不断总结,这阶段要进行“自我袒露”,“知觉判断”,“情绪控制”,“语言理解”,“倾听”等等方面的尝试,随着多次尝试,慢慢熟练,这些技巧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3、熟练期:克服了尴尬之后的持续练习阶段,熟练的把握自己。这个阶段由大量的前期思考与计划以及好的结果组成。

4、整合期:没有特意思考一件事情,却能表现得很好。行为举止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你行为资料库的一部分。

第三,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

所谓冲突,就是在至少两个个体之间,感到不相容的目标、不足的资源和达成自己目标是来自另一个个体的阻挠。

必须承认,冲突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职场中,更尤其是在机关这样错综复杂的地方。如何处理冲突则凸显出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冲突的解决最终会造成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后果。

建设性的处理冲突技巧包括:

1、确认你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要。

2、订立约会。

3、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

4、思考对方的观点。

5、商议解决之道。

6、追踪解决的后效。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9

利用假期我读了《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这本书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便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作为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学生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

《师生沟通的艺术》(作者唐思群、屠荣生)较全面地阐述了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基本理论,就师生之间最常见的沟通障碍及其起因作了深度分析,并大量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课堂听讲、解决学生问题、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实用技巧,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取金的学术著作。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到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教师必须先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并进而用同样的思想去理解学生。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的学生,我想今后应该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学着去爱他们,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书中还提到了老师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己内心世界软弱薄弱的一面,要有分寸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是会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然而,怎么样才算有分寸得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个分寸的度应该如何把握?是不是过度承认错误反而会使孩子否定你这个老师,因为你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教育即交往,交往即沟通。教师最需要: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表达自我、成就自我。教师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并享受教学艺术,师生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而师生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关于教师——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关于学生——了解他们的时代特点与个性特点。

一、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在人际关系的规则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沟通技巧。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①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②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受对方所重视。

③独立性——一方不依赖另一方。

④个体性——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力。

⑤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

二、师生沟通的涵义

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师开始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沟通的结果。沟通应该是师生双向的,成功的沟通有两个关键的因素:教师传递给学生有说服力的信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沟通是否成功。

三、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

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教师在同理心的交谈中要持有的积极沟通理念——相信学生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衷的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帮助学生做好情感的化解和消融;“由衷的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与学生的情感感受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积极聆听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症结。

对于同理心的理解要注意记下几个问题:

同理心≠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同理心≠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同感。

同理心≠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有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2、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卡尔·罗杰斯把真诚解释为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和诚实,是一个表里一致,真实可靠的人。也有心理学家认为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

教师向学生表达真诚的技巧——自我接纳与自信;有分寸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错误和不完美;恰当运用“教师意识”、“朋友意识”;有选择地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学生在与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那里,学习做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诚、信赖的品质。

3、接纳与尊重学生

接纳与尊重是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态度,也体现教师在哲学上的一种人性观。从本质上讲,这种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即相信每个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朝美好的方面发展,相信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沟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论这种沟通效应的发生会需要多长的时间。尊重与接纳学生的内涵——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尊重和接纳学生也意味着让学生在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不轻易下判断,不对学生随便地做出“好”或“坏”的判断,只是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无我地聆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教师对学生不轻易下判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表达自我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学生未来的良性成长持积极的态度。

四、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障碍

沟通障碍的种类

命令、控制、指挥

警告、威胁

训诫、说教、说“应该”和“必须”

过度忠告或建议

中伤、揶揄

给予泛泛之辞

不愿积极的聆听

强加于人

随意指责与批评

五、师生沟通策略方法

(一)师生沟通中策略

创造一对一交流的机会;

适当的私人交谈;

利用课余时间交谈;

开诚布公地交谈;

参与课外活动;

在课程设置上,最大限度地增强个体间或小组间的交流;

使用书面评语;

使用非言语交流。

(二)师生沟通中的口语艺术

教师常用口语技巧

1、幽默

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幽默可以用来批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幽默有时也用来补救教师在师生沟通中产生的一些失误。在运用幽默语言时必须要把幽默和低俗油滑、刻薄讽刺等语言区分清楚,而且还须注意场合等因素。

2、委婉

使用一些语气词。用“吗、吧、啊、嘛”等语气词;灵活使用否定词。例如,把“我认为你这种说法绝对错了”改为“我不认为你这种说法是对的”;把“我觉得这样不好”改为“我并不觉得这样好”。

3、含蓄

师生沟通中有时因某种原因不便把某一信息表达得太清晰直露,而要靠对方从自己的话语中揣摸、体会出里面所蕴含着的真正意思,这种“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手段就可称为含蓄。含蓄是教师高雅、有修养的表现,也经常表示出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含蓄在师生沟通中经常起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曲表观点:曲折表达自己的想法。

巧避锋芒:有时师生之间在某些非原则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用外交辞令式的含蓄语加以暂时的回避,让学生留有保持自己意见的余地。或者为了避免公开发表教师目前并不想发表的意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暗示批评:有时含蓄的话语是为了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使其注意,但不太伤害他们的面子。

美化语言:师生沟通中如必须讨论到一些青少年不宜直接谈论的内容时,教师可用含蓄的语言让谈话能不失于粗俗和有害。

4、反语

师生沟通中,教师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口头说出的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图恰恰相反,却反而能成功。反语可利用来提高批评人的效果。

5、模糊

模糊的说法有时是为了使沟通留有余地;模糊有时也是为了照顾对方的自尊;模糊有时是为了避开某些敏感的问题;模糊不等于糊涂。

6、沉默

教师的沉默能起到一种提醒、集中学生注意力,迫使他们认真参与谈话的作用。

在带有说服学生性质的谈话中,教师的适时沉默会体现出一种自信心和力量感。教师有意识的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办法。

批评的口语策略——六步进阶法:反省内心对话是否正确;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请对方提出解释;请对方建议如何加以改进;总结对方承诺的行动。

(1)反省内心对话是否正确

教师欲批评学生时一般应有一定的思想准备,重点是思考自己的内心对话是否正确,是否遵循了“是批评、而决不是责备”的原则。

正确的:“小明这次错误给老师造成了不少麻烦,但还不至于无法收拾,我能指出他的错误并让他改进,同时我必须保持冷静。”

错误的:“小明这次的错误实在太令人气愤了!简直是不可饶恕!这次一定要叫他下不了台!”

正确的:“批评他时他可能受不了,不过我想即使他一时失去理智,我也对付得了。”

错误的:“我如果指出他的错误,他肯定会跟我大吵大闹,那就麻烦了!索性跟他翻脸吵到底!”

(2)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

教师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说明批评的理由。指出对方错误对你的影响:“今天你课堂上的表现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指出对方错误给对方造成的影响:

“你今天的行为会影响你今后的成长。”指出问题是如何发生的:“今天有些同学向我反映,说你影响大家正常地听课。”说明理由时切记要简单明了,忌罗唆或过分重视细节。

(3)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句子应以“我”字开头,以表示批评发自于你个人,而非某些不能公开的来源。如:“我看到了你在课桌下做??这是违反校规的。”“我对你今天的做法很不满意,我觉得你太忽视??了。”“我感到很痛心,因为你??”

批评对方时越简短越好,而且要最先说出,说完后可谈谈此项错误的后果。注意体态语的配合。如眼神接触太少,学生会对你的批评不以为然、甚至加以排斥;眼神接触太厉害、像“瞪视”对方,又会使对方感到受到侵犯,产生对立情绪。

(4)请对方提出解释

这一步是用来说明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方法是积极的询问。询问的结果之一是对方接受了你的批评,但此时还可能说出一些你出乎意料的事实来,使你的批评能修正到更准确的程度,也使对方更能接受。询问的另外一种结果是发现对方确实对你的期望或要求不甚明了,这时你必须向对方作补充说明,并确定一个对方能接受的标准。还有一种结果就是对方解释后,你发现这次批评并不正确,那么,你就应修正或撤消批评,不可为了面子而继续批评下去,造成侵犯学生的行为。

(5)请对方建议如何加以改进

这一步,主要应鼓励对方能说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此时的口语策略大致有:鼓励型——“你有什么改进的构想?”建议型——“这样做你觉得怎么样?”帮扶型——“老师如果这样地帮助你改进,对你是否有帮助?”

(6)总结对方承诺的行动

一般做法是:

(1)重复检讨上一步进阶中对方自己提出的改进建议,确定它们的可行性。

(2)再次明确彼此应负的义务。

(3)结束话题前,附带对对方说明,以后教师将会继续认真观察对方的改进努力。以使对方更加慎重其事。

(三)表扬学生的口语策略

1、表扬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人格

一般的口语策略通常是:“不错”、“正确”、“答对了”等,这些反应没有附带对学生人格的评价。

2、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

太廉价或过度的表扬经常会起反作用,它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

3、不要随便把学生互相比较

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而不能“人比人、比死人”。什么事都让学生互相比较,是一种很拙劣的教育手段。

4、公开与私下表扬双管齐下

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公开表扬效果较好,而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面前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

5、表扬要尽量公平、一致

教师的表扬有时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1)个人的心情。心情好时,教师乐观、敏感、行为主动,而心情不好时,则悲观、迟钝、行为木讷。不管个人心情如何,教师一与学生接触,就应像演员进人角色,这也是教师起码的职业道德。

(2)对不同学生的好恶感。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间内,只要任何学生有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6、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当学生们的表现不一致时,教师应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导向,让表现不恰当的学生懂得,只有表现转好才会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赏。

7、珍惜学生的这一刻

教师不要计较学生过去或一贯的不良行为而怀疑学生进步的能力,一个好教师就像一个好猎手,他不但要时时刻刻捕捉学生的缺点,更重要的是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宣扬。

8、表扬与奖励要结合好

目前,许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教师的一些“空口”表扬。所以,只要有可能,教师就应该在表扬的同时辅以奖励。

总之,师生沟通的技巧在于——学会微笑,学会面对;学会倾听,学会了解;公平对待,爱心感化;把握课堂,师生互动。

读后感爱的艺术【篇3】

我已在爱里跌掉数次,不断面对同样的错误,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所以本月我选择阅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

所有失败和痛苦经历,都是促使我们走上反思和诚实面对自己的必经之路。

正如书中弗洛姆写过:“没有黑夜,人的生命就一无所得,以至于白天也无物可给。”

Ⅰ、《爱的艺术》出版于1956年,距今已问世60年,也许书中部分观点早已不适用当下社会,但书中弗洛姆对爱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思考过程,爱在书中不仅仅单指爱情,更包罗着对各种形式爱的哲学思想,给我带来很大收获和启迪。

本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理论和实践。

Ⅱ、理论—什么是爱?

开篇就立即被弗洛姆的以表入理,精细分析的理论所吸引。弗洛姆以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阐述了对爱的理论认识,也表明作者自身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

书中的观点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积极的要素:了解、尊重、责任和关心。

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了解,也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生命变得完整。爱情可以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责任感和关心如果不是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关心:爱情说到底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责任:责任感完全是认一种由心出发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责任感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如果责任感不以尊重为前提,那么责任就会成为一种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

尊重: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应该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接受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因此,想要尊重一个人,首先我们要了解他,通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爱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Ⅲ、实践—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

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

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我对此的理解是,爱她,是为了让她的生活因为遇见了我而更加美好。而不是我爱她,是因为我需要她。

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想起一句话:爱是两个强者的风花雪月,而不应是两个弱者的苦大仇深。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只有成熟的爱,彼此成就互相付出,才能隽永。

Ⅳ、书中内容摘抄

弗洛姆“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弗洛姆“而真正的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如何才能拥有爱的能力?

弗洛姆“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弗洛姆“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写在最后:

爱作为一种个人体验,只有赋予勇气献出自己的灵魂,在爱中迷失、挣扎却仍然愿意投入灵魂去爱,才能深刻体会爱带来的美好。

愿我们都能学会去爱,拥有爱人的能力和勇气,全情投入。

读后感爱的艺术【篇4】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读后感爱的艺术【篇5】

小说的核心。什么是小说的核心或是价值所在。昆德拉在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小说诞生于幽默精神。一个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是进入不了小说的国度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这句犹太的谚语,在阅读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人要活着,想要深刻有意义的活着,怎能不去认真思考世界呢,只有通过思考才能透过纷繁浩瀚的表面慢慢理清世界本身的思路。可是昆德拉告诉我这个世界存在本身并不是一个唯一或是必有一个定论。我们所能积极寻求的只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理解。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把握存在的某个方式。论断是愚蠢的。所以昆德拉说:小说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是个体想象的天堂,在其中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

想象死亡。什么样的小说才能带领人进入一种完全想像的境界。轻飘飘或是沉甸甸。头脑与身体完全断开。亮着昏黄灯光的夜色下的斗室成了天堂。小说总是在讲着死亡或是与死亡有关的体验。在死亡的入口或是边界,传达那种不可言达的经验。人生很无奈,活在没有经验的世界之中。我们无从寻找到世界的真理,甚至越来越难以了解自己。在这一新的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昆德拉如是说。

存在。存在是什么?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存在即是意味着存在的可能性。昆德拉认为每一部小说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人的存在是什么,它的诗性在哪里?正是因为只作为可能性的存在的存在,小说的世界里充满了乐趣。

想象力。小说家肆意的想象。拥有明净的,消除了滞碍的头脑。“一个真正小说家的特征:不喜欢谈自己”。希望自己从来不存在过,被历史删除而不仅是遗忘。小说家只渴望人们记住的只是他印出的书。正是因为存在只是一种可能的状态,无法把握世界的真理,无法把握自身的真理,小说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甚至于写作者也是陌生的。真正的小说阅读,纯粹的小说阅读,只存在于对小说的阅读之中,体验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照亮遗忘。考量一个时代的精神不应该忽视小说的精神。小说比起哲学更是充满了智慧。小说从上帝的笑声中获得了灵感,梦与现实的交融。在小说这一场所中,热情洋溢的想象力看似摆脱了真实性的枷锁。小说能够照亮人的存在,或者说小说存在的理由是要永恒的照亮“生活世界”,保护我们不至于坠入“对存在的遗忘”。但小说并不意味着幸福与希望。

复杂与延续。昆德拉在这本书中用了一个在我看来是绝妙精辟的比喻:小说不是一个没有明天的手势。这一比喻是文本的最高点。小说的精神具有延续性,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之前的作品的回应。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经常会有的体验。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小说中被反复的探讨,小说家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说出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昆德拉说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

好笑。读完昆德拉这本小书,回想刚刚过去的阅读体验,有清晰的感动,世界仿佛在一刹那为我,仅仅为我一个人,打开了一个缺口,我的那些无法言达的却是深刻在心间的感受,昆德拉用他的文字代替我说出了。感动还不足表达情感。是好笑。如痴如醉的与他的文字找到了一种共鸣。明天可能会遗忘深刻,但我想好笑的感觉应该会像上帝的微笑一样,像与死亡一样,像小说企望带来的那份永恒一样,还应该像每晚穿梭在云层中的月亮。或明或暗。或圆或缺。

读后感爱的艺术【篇6】

人的存在具有一种问题的形式。——海德格尔

《关于小说艺术的对话》:

在我的小说中,探索自我意味着抓住其生存问题的实质,抓住它的生存暗码。当然这种生存暗码不是从理论上加以考察。它在行为和情境中一步步揭示自己。

要使一个人物“活起来”,就意味着对他的生存问题追根究底。这依次意味着:对某些去情境,某些动机、甚至某些使他成形的语词追根究底。仅此而已。

小说的灵魂,它存在的理由,就在于说出只有小说才能说的东西。

小说对历史有什么特别可说的呢?我自己的原则是:首先,我以最简练的方法对待全部历史境况。其次,我只保留那些能为我的人物创造出一种揭示性生存情境的历史境况。第三,历史学记录社会的历史,而不是人的历史。第四,在一部小说中,历史境况不仅必须为人物创造出新的生存情境,而且历史本身也必须做为一种生存情境来加以理解和分析。这里,历史境况不是一种背景,一种人类情境赖以展开的舞台布景,它本身是一种人类情境,一种生长着的生存情境。

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小说家通常通过发现这种或那种人类的可能性,描绘出存在的图形。

如果一个作家认为某种历史情境是一种有关人类世界新鲜的和有揭示性的可能性,他就会想如其所是地进行描写。但就小说的价值而言,忠实于历史的真实仍然是次要的事情。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先知,而是存在的探险家。

《关于结构艺术的对话》:

引用《梦游者》札记的一段,似乎能表达您的艺术纲领:所有伟大的作品(正因其伟大)都包含着某些未竟之处。布罗赫之所以启迪了我们,不仅是因为他已经取得的成就,而且是因为他所追求而未能达成的目标。他作品中的未竟之处表明,我们需要:1、一种彻底剥离的新艺术(它能包容现代世界生存的负载型而又不丧失结构的明晰性);2、一种多声部小说的新艺术(它能使哲学、叙述和梦想交响为一);3、一种特定的小说性论述的新艺术(它不仅负载确定的信息,还负载假设的、游戏的或讽刺的信息)。

在小说中,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询问式的、假想性的。

我通常在两个层面结构这些小说:在第一个层面上,我写下小说故事;于此之上,我发展出若干主题。另一方面,一个主题也可以立足自身,在故事之外得到发展。如此处理主题,我称为节外生枝。

动机是主题或故事的一个要素,它往往通过不同的上下文,在小说的全过程中多次重现。主题是对存在的质询。而我越来越发现,这种质询最终是对某些词即主干词的检测。一部小说首先建立在某些根本性语词的基础上。

我希望我的小说中章、节、段的划分——作品的连接方式——是十分清楚的。每一章都在自身内完成。每一章都以自己的叙述方式塑造人物。每一章都有自身的视点。每一章都有其自身的长度。

《某地背后》:

只有当你置身局外时,玩笑才成其为玩笑。“卡夫卡式的”则恰好相反,它把我们带入其中,进入玩笑的实质,即喜剧的恐怖。它把悲剧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剥夺了受害者可以指望的唯一安慰,即在(现实或想象的)悲剧的崇高中觅得的安慰。

通过把官僚主义机制扩展到巨大的世界范围,卡夫卡无意中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想象。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事实上就是一个单一化的庞大的行政机关。

《耶路撒冷讲演:小说与欧洲》

然而为什么人一思考,上帝就笑呢?因为人一旦思考,真实就起身离他而去。因为人们越是思考,彼此的想法就越是背道而驰。最后,因为人类从来就不是他所想象的自己。

恰恰由于抛弃了真理的确定性和众口一词,人才成了“个人”。小说是个人想象的乐园。

现代愚昧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意味着流行观念的无思想。“媚俗”就是把流行观念的愚昧翻译成美丽而富于感情的语言。

《梦游者》札记:

只有在终结之时(爱情的终结、生命的终结、时代的终结),过去才突然作为一个整体自我呈现,才具有一种鲜亮明澈的完成形式。

行为是怎么回事?——可以说,这是小说的永恒问题,基本问题。一种决定是怎样产生的?它怎样被转变成一种行为?一系列行为怎样构成了一次冒险?

小说具有一种神奇的混成力:诗和哲学都不能混入小说;而小说却能混入哲学和诗,而又不因此损失自身的丝毫特质。在布罗赫看来,“博学的”一次意味着:调动所有理智手段和诗意形式,去阐明那“只能为小说所发现的东西”,即人的存在。自然,这意味着小说形式的深刻变化。

读后感600字:只有失去:才懂珍惜


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平民吗?那个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道士吗?那个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的人吗?

那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是一个民族无法抚平的伤疤。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冒险家斯坦固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是啊,心在滴血,这可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啊,怎能让外国人以这样廉价的方式大量拿走啊!他们是强盗,但是国人不珍惜这些文化财产,又与强盗有何差别呢?

就这样,中国宝贵的遗产一点点沦落到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现在有很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陈列着莫高窟里的文物,陈列着本属于中国的文物。

这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西洋学者,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也许是我们太过于自私,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而现在,当我们只能从国外买来文献的胶卷时,当我们深感屈辱的从别人手中买回曾属于自己的文化时,我们才意识到文化的无价,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

只有失去,才知珍惜。所以,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只有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起来,只有我们努力钻研,才能去护那些只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回忆

失落的宝藏读后感


读了《失落的宝藏》一书之后,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这本书说了洛豪德岛宝藏、天国的三大宝藏、拿破仑的宝藏等等,全部都是埋藏在地低下还未见世面的宝藏。在宝藏的消息传开之后,有很多人纷纷前去寻宝,不过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越是这样就越吸引人的眼球。

下面,我就来简单的说说其中的几个宝藏。

在16世纪50至70年代,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后,西班牙人就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那里抢走了大批的金银财宝,然后整箱整箱的运回国去。海盗们发现西班牙的商船不断的来来往往,就把西班牙商船那而的金银财宝的抢到自己的手里。但是由于抢到的财宝太多了,海盗们就将全部的宝藏藏到岛上去,并将这个岛取名洛豪德岛。从此就有了洛豪德宝藏。

还有日本幕府的宝藏。日本最后一个幕府井伊直弼被人刺杀后,他的属下将他得来的宝藏藏到了赤城山,为了不泄密,他的属下将所有参与埋藏宝藏的人全都杀了。后人猜测宝藏藏在赤城山的原因有四个,一:赤城山是幕府的管辖区域。二:由于是幕府的地盘所以更好保密。三:赤城山都是高山,万一打起来不吃亏。四:德州幕府倒闭之前,赤城山是它最后的地盘。关于我们中国的宝藏就是太平天国的宝藏了。太平天国有三大宝藏,分别是石达开宝藏、天京宝藏和湖州宝藏。但年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有威望的将领,所以大家都猜想他一定有许多财宝。京城的宝藏则是圣库,圣库是是所有加入了太平天国的人的所有财产。湖州宝藏就是洪天秀的财宝,传说,这些财宝就藏在黄文金的家里,据说有九个大缸子和十三个坛子那么多。

了解了这些失落的宝藏后,一个寻宝的念头也在我心里油然而生。等到我长大了,我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寻找这些失落的宝藏,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让这些宝藏重见天日。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范文一

我读完了《失落的文明》,最大的感想就是为璀璨的古老文明所惊叹,为逝去的文明曙光而遗憾。

这本书选取了古希腊、罗马帝国、古埃及、古印度、巴比伦、玛雅、印加、阿兹特克这八个人类的古代文明,从其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入的文字娓娓讲述了这些古老文明的往日。

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悠悠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主的神奇,同时也用自身行动不断地给这个地球制造新的惊喜。

那些逝去的文明曙光注定再也不会出现,然后,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远古的文明正在这种回望中,逐渐显露出她神秘的笑容。智慧的希腊,伟大的罗马,永恒的埃及,虔诚的印度仿佛人类儿时的老照片,一切都显得真实而遥远。我们解答了很多远古时的事,就像一个成人追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可是解答得越多,就越想知道更深、更古老的东西。

今天的人类,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再来创造文明呢?

在我看来,这文明的创造来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做法更是简单不过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纸,文明用语,礼貌问好这些小小的细节都可以使我们再创造出文明。干起来吧,人类!让我们行动起来!把我们忘却的文明再用我们的行动把它追回来。虽然这些小小的细节对我们来说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些细节都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我们杭州是一个文明的城市,但有时我们把这些文明的举止忘得一干二净了。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范文二

前几天看见了新书推荐《失落的文明》,便好奇的读了起来,其中那些描写朴素时代经典语句吸引了我

恒古如一,来面临复去,永不停留。我听见岁月的脚步声正在大地上回响

它是一条河,没有人能阻挡它永恒流动。天地宇宙是它的流域,浩瀚人心是它的河床。它是寒风中飘零的落叶,它是阳光一盛开的花朵,它是春雨里刚刚萌动的幼芽。它是步履蹒跚的老人,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也是满目雅气的幼儿。它伸出一张无形的手,冷静地将日历页一页的住后翻,人世是没有任何力量能锁住这双手。客观存在把今天变成昨天,把昨天变成历史。当熟悉的领带逐渐远去的时候,陌生的未来正一步一步临近。

它像一把雕刻刀,永无休止地雕琢着世间万物,也雕刻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所有一切都是它雕刻的对象,谁也无法逃避。天上的云,地上路,海里的浪花,河面的桥梁,森森里的树木,城市中的高楼老人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寿斑是神经质作品。少男少女 眼神中的清纯和激情是它的划痕。

它把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留在旅途中,这些瞬间,或辉煌,或许可怕的似陷阱,或许是千人瞩目的成功,或许是永不能弥补的遗憾你想耽留达些瞬间,陶醉于你的欢乐和成功,或者沉湎于斧忧伤和愁苦,它却毫不理会,依然以不变的步伐走向远方,把你的抛在客观存在的身后。面壁十年或者昙花一现,在脚步中都中是过去的一瞬间。

只有未来,是它还来不及淹没,来不及雕刻,来不及定型的领域。那么,就让我们格外地珍惜未来吧!让我们为迎接即将临近的未来做好准备。当未来像一片新芽冒出地面,当未来像一缕霞光照亮天空,当未来轻轻地叩响今日之门,我们便不至于手足无措。

站在岁月的河畔,我看见未来的浪潮正汹涌而来,每一个人都是浪中的船,每只船都在抵达港口

迎接岁月的同时,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读后感大全——只有失去 才懂珍惜


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平民吗?那个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道士吗?那个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的人吗?

那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是一个民族无法抚平的伤疤。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冒险家斯坦固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是啊,心在滴血,这可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啊,怎能让外国人以这样廉价的方式大量拿走啊!他们是强盗,但是国人不珍惜这些文化财产,又与强盗有何差别呢?

就这样,中国宝贵的遗产一点点沦落到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现在有很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陈列着莫高窟里的文物,陈列着本属于中国的文物。

这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西洋学者,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也许是我们太过于自私,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而现在,当我们只能从国外买来文献的胶卷时,当我们深感屈辱的从别人手中买回曾属于自己的文化时,我们才意识到文化的无价,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

只有失去,才知珍惜。所以,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只有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起来,只有我们努力钻研,才能去护那些只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回忆

《史记》读后感2500字


最近,我校正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其中我选择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

每回看史记总有不一样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优美的文字描写,痛彻的历史辩证分析,经典的场面一一浮现,不由得全神贯注,无法自拔。

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书,在于他敢于写此书,并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耻大辱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决心。整本书贯穿的是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则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喜欢的那段历史,而我的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引入的战国秦末汉初群英之传。

窦婴:深陷绝望后的真情。死讯悄无声息的传来,窦婴在灌夫血溅于市的惨叫平息后,无奈的独处屋中,久久回味着。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门外,灌夫已离世多时,只有他一人独自呼吸着空气。祭奠无门,哭泣枉然。但后人却会永远记得他如弃破履般的壮语: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一番话掷地有声,背后却是萧索与黑暗。从繁华富贵跃入凄清无闻,窦婴还要一边注视着当年门下歌咏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脸。就在这时,互相扶持的灌夫又为己身处险境。这时的窦婴终于在绝望中真正看透了浮华与虚荣,如同一个婴儿般抓住母亲的手,再也看不见其他任何一丝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于没有了追求权势、财富、青春的倚重点,他内心的真情迸发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论绝食而死还是弃市而亡,对一个早在坠落悬崖过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区别?

郦食其:坚守自我不为器。一直觉得郦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馊计真是误了卿卿性命。但郦食其绝非一迂儒,他一声大喝能让侍从惧而失谒,跪而拾谒,还走,并自称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会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之语。从而接受烹的厄运。因为他是为君主、为自己所执之念劝齐之人,而非一个只为用计助主然后谋功名利禄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驱来唤去,有智能的传声筒,而是认真选择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没错。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终释放主父偃的确被压抑的太久。游学四十余年,亲不认、昆弟不收,宾客弃之,身不得遂。所以有一天,当他成为人上人时,他会骄横过人,会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食之。这话放肆无理,读来却令我心酸。因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与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与不满。小人得志,贫者暴富时,会趾高气昂,会羞辱以前羞辱过自己的人来释放与宣泄。但主父偃却用同样的方式来折磨别人的同时,更深刻的折磨自己。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载年华,他明白来日无多,但他并不看重生命的余下部分,并不着重享受已经无多的生命,因为他依旧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无法不将自己的一生定为被屈辱的失败的一生。所以,他会带着最深沉的绝望去暴发,用表面的释放去掩盖内心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而这种自决于世的方式表现出他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也最终将他送上绝路。他对自己的一生已然无望,死也无谓了。

死士:远古的浩荡绝响太遥远了,慷慨自决的背影。素灰的长袖随风拂动,坟间的青草见证无悔的鲜血。凌乱的头颅苍白无息的悬于集市,污秽的身躯旁野犬嗷向明月。这是死士的下场。只为那曾赏识他们的义主,一个看重他们人生价值、厚遇他们的恩人。这不是奴性,我反复告诫自己,在一个逐渐越发看重个体生命的时代,两者的确让我难以区分。自发抛弃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残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谓重大义,何是轻相抛,何是无耻苟存,何是忍辱负重,何又是自尊自爱?生或死,这是个取决人自身境界的问题。有人因惜命贬损后世,有人因轻死被人一笑了之。这全取抉于为何死,为何而生。

英雄:以一挡众的豪气。历史上,文士、策士、说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纸上纵横万里,或滔滔不绝,博古通今。他们或可谓仁人志士,或为贤相良丞,但在我心里,他们无法匹配英雄之名。同样,奋血沙场的武夫也并不是。因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种人:他们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全身而退,泰然如若无事。所以,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的曹沫和怀璧请死的蔺相如用灼人的气魄令人生敬,进而生畏。那份自持、自信的无惧与胆魄令人艳羡与感慨。英雄的中品则如荆轲和聂政。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计未成而身死,不过却具有中国文化中对失败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条件:忠主,有勇有谋,明知死地而不惧,所以荆轲闻名久远。而聂政更类死士,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虽死,英名犹在。下品则是灌夫、专诸之人。勇气超绝,大而无畏,但智慧略缺。他们可壮一时,难有深厚内涵。

失落的玫瑰读后感


失落的玫瑰读后感范文一

好久没如此痴迷的读一本小说了,《失落的玫瑰》不论从构思,还是翻译的文笔和用词,都给人感觉美好无比,爱不释手。特别是聆听玫瑰的心语,感觉在阵阵花香中,将人生道理一个一个摆在你面前,温馨的提醒你:你是要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还是别人期望中的人生。

《失落的玫瑰》隐喻一个人如何实现心灵的摆渡,这也是一个重要人生课题。狄安娜的母亲在故事一开始就去世,但她为女儿设计了一条如何找回自我的心灵之路。小说用一个近乎完美的童话故事,给读者设置了种种悬念,吸引着你一路走来,当读到最后时,你会豁然明朗;这是一次解放自我的心灵之旅,作者巧妙地构思,将一切都溶于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里,让你在美好中,感悟着那些被你遗忘在角落的一个个自我。

主人公幸运在她有一位睿智的母亲,这是一个有着太多的诱惑,太容易让人迷失的时代,而狄安娜的母亲最厉害之处在于,她知道狄安娜心底里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临终前精心为她设计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帮她完成了成长中的蜕变。当然这种回归是很痛苦的,相当于杀死一个外在的自己,抛掉嘈杂的世俗重压,救赎自己的心灵,走出那份虚无的牢笼。

看到书名时,好多人以为是一部爱情小说。是的,在花语里,玫瑰确实是被用来指代爱情的,但本书中的玫瑰和爱情没关系。书中玫瑰寓意在于倾听心声,当然非要给它加个爱情的象征意义,我认为书中一句:玫瑰因香气方成其为玫瑰足可以道清爱情的内涵。就如书中的那位画家他说:他除去家族的外衣,哈佛的学历,甚至姓名,那才是他自己,所以他一直在画画,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眼睛放着明媚光芒的心灵伴侣,然后一起去看十月雨。

是啊,玫瑰的美不在于花朵的美丽,而在于它的花香,就如玫瑰虽然凋零了,但并不影响它曾经的美丽一般,所以只要花香在,那么玫瑰就不存在真正的凋零,而爱情的内涵也在于此,它的美在于彼此的那份心心相惜,而不在于任何外在的形式美,所以终其一生我们该找的是一个能懂你的心灵伴侣,那些处在焦灼迷茫状态的情人们,就应学会打开那扇玫瑰花园的门,走进玫瑰园里,聆听那些关于玫瑰绽放的幸福之声,轻嗅玫瑰的缕缕芬芳,学会重生!

《失落的玫瑰》读后感范文二

很少有一本书可以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沙尔达奥兹坎的《失落的玫瑰》,勾起了让我一遍又一遍读它的欲望。

《失落的玫瑰》是一本打动人心灵的小说。文中讲述主人公的姐姐能听到玫瑰说话以及唱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相信。我们和这本书的主人公狄安娜一样,不相信人能听见玫瑰的声音,毕竟这很荒唐,但是为什么,狄安娜的姐姐玛利亚能听见呢?她是个疯子?不,不是。她相信玫瑰是可以说话的,那是她心灵发出的声音,她坚持相信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坚持能够听见,坚持尝试,你总有一天也会听见玫瑰的声音,那也就是心灵的声音。

《失落的玫瑰》隐喻一个人如何去实现心灵的摆渡,这也是一个重要人生课题。狄安娜的母亲在故事一开始就去世了,但她为女儿设计了一条如何找回自我的心灵之路。小说用一个近乎完美的童话故事,给读者设置了种种悬念,吸引着你一路走来,当读到最后时,你会豁然明朗,这是一次解放自我的心灵之旅,作者巧妙构思,将一切都溶于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里,让你在美好中,感悟那些被你遗忘在角落的自我。

狄安娜很幸运的是她有一位睿智的母亲,这是一个有着太多的诱惑,太容易让人迷失的时代,而狄安娜母亲最厉害之处在于,她知道狄安娜那心底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临终前精心为她设计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帮她完成了成长中的蜕变。当然这种回归是很痛苦的,相当于杀死一个外在的自己,抛掉嘈杂的世俗重压,救赎自己的心灵,走出那份虚无的牢笼。

看到书名时,我以为是一部爱情小说。是的,在花语里,玫瑰确实是被用来指代爱情的,但本书中的玫瑰和爱情没有关系。书中玫瑰的寓意在于倾听心声,当然非要给它加个爱情的象征意义,我认为书中一句:玫瑰因香气方成其为玫瑰足可以道清爱情的内涵,就如书中的那位画家他说:他除去家族的外衣,哈佛的学历,甚至姓名,那才是他自己,所以他一直在画画,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眼睛放着明媚光芒的心灵伴侣。然后一起去看十月雨。

玫瑰的美不在于花朵的美丽,而在于它的花香,那么玫瑰就不存在真正的凋零,而爱情的内涵也在于此,它的美在于彼此的那份心心相惜。而不在于任何外在的形式美,所以终其一生我们该找的是一个懂你的心灵伴侣,那些外在焦灼迷茫状态的情人们,就应学会打开那扇玫瑰花园的门,走进玫瑰园里,聆听那些关于玫瑰绽放的幸福之声,轻嗅玫瑰的缕缕芬芳,学会重生。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600字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范文1

前几天看见了新书推荐《失落的文明》,便好奇的读了起来,其中那些描写朴素时代经典语句吸引了我

恒古如一,来面临复去,永不停留。我听见岁月的脚步声正在大地上回响

它是一条河,没有人能阻挡它永恒流动。天地宇宙是它的流域,浩瀚人心是它的河床。它是寒风中飘零的落叶,它是阳光一盛开的花朵,它是春雨里刚刚萌动的幼芽。它是步履蹒跚的老人,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也是满目雅气的幼儿。它伸出一张无形的手,冷静地将日历页一页的住后翻,人世是没有任何力量能锁住这双手。客观存在把今天变成昨天,把昨天变成历史。当熟悉的领带逐渐远去的时候,陌生的未来正一步一步临近。

它像一把雕刻刀,永无休止地雕琢着世间万物,也雕刻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所有一切都是它雕刻的对象,谁也无法逃避。天上的云,地上路,海里的浪花,河面的桥梁,森森里的树木,城市中的高楼老人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寿斑是神经质作品。少男少女 眼神中的清纯和激情是它的划痕。

它把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留在旅途中,这些瞬间,或辉煌,或许可怕的似陷阱,或许是千人瞩目的成功,或许是永不能弥补的遗憾你想耽留达些瞬间,陶醉于你的欢乐和成功,或者沉湎于斧忧伤和愁苦,它却毫不理会,依然以不变的步伐走向远方,把你的抛在客观存在的身后。面壁十年或者昙花一现,在脚步中都中是过去的一瞬间。

只有未来,是它还来不及淹没,来不及雕刻,来不及定型的领域。那么,就让我们格外地珍惜未来吧!让我们为迎接即将临近的未来做好准备。当未来像一片新芽冒出地面,当未来像一缕霞光照亮天空,当未来轻轻地叩响今日之门,我们便不至于手足无措。

站在岁月的河畔,我看见未来的浪潮正汹涌而来,每一个人都是浪中的船,每只船都在抵达港口

迎接岁月的同时,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失落的文明读后感范文2

我读完了《失落的文明》,最大的感想就是为璀璨的古老文明所惊叹,为逝去的文明曙光而遗憾。

这本书选取了古希腊、罗马帝国、古埃及、古印度、巴比伦、玛雅、印加、阿兹特克这八个人类的古代文明,从其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入的文字娓娓讲述了这些古老文明的往日。

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悠悠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主的神奇,同时也用自身行动不断地给这个地球制造新的惊喜。

那些逝去的文明曙光注定再也不会出现,然后,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远古的文明正在这种回望中,逐渐显露出她神秘的笑容。智慧的希腊,伟大的罗马,永恒的埃及,虔诚的印度仿佛人类儿时的老照片,一切都显得真实而遥远。我们解答了很多远古时的事,就像一个成人追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可是解答得越多,就越想知道更深、更古老的东西。

今天的人类,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再来创造文明呢?

在我看来,这文明的创造来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做法更是简单不过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纸,文明用语,礼貌问好这些小小的细节都可以使我们再创造出文明。干起来吧,人类!让我们行动起来!把我们忘却的文明再用我们的行动把它追回来。虽然这些小小的细节对我们来说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些细节都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我们杭州是一个文明的城市,但有时我们把这些文明的举止忘得一干二净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爱有失落时》读后感2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读后感2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