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10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10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1000字

马恒彪

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书读得久不是因为少读,断读、忘读,而是因为这本书跟我平时阅读的书籍有不一样的感觉,初读时,感觉这本书着实难读,难懂,更谈不上理解了。究其原因,我想,这可能是跟个人粗浅的知识水平有关,或者是自己原有的对"教育"的真正实质含义上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在平时的教育中还是原先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以上的观点在我读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后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有内涵。下面就谈谈我对《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的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力引导出来

不管在中国大陆还是在香港或者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教育上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说我们大陆的学生高分低能,只会考试,没有创新能力。

教育一直是被人诟病的一个行业,因为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实在是太多太多,有时很难分得请到底谁对谁错。目前我们还是逃脱不掉"上大学找工作、上好大这找好工作"的框框。因为我们的大学看的就是分数,所以我们的学生自从上学以后就只能围着分数转,围着如果提高分数转。由此以来,使本来自信的孩子随着年级段起来越高,孩子的自信却越来越差,我们忘记了"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失去自信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教条化,把母语学习也单纯是为了考试,忘记了学习母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忘记了"不要在孩子不感兴趣,还没有能力理解的时候,让他做任何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大家都是统一步伐、统一学习;我们忘记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道路,对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忘乎所以地干着这些事。

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家长的改变、教师的改变、是教育的评价制度改变。

家长的改变才能使教育改变。现在,干啥都要培训、考证,就是当家长不用,生完孩子就上岗。但是这些"无证上岗"的家长却使我们的教育受到了"阻碍"."对于孩子,我们从来都是‘舍不得’的,舍不得他们跌倒,舍不得他们受伤,舍不得他们失败,事事为孩子强出头。‘每一步,我们都功利地计算周详。’在‘金钟罩’下,我们圈养出了一个个没痂没疤的孩子。"这些"没痂没疤"的孩子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呢?但是我们的"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一些混乱,甚至可能受点小伤,却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教师的改变才能使教育改变。"老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认知自我、认识世界。而孩子真正需要做到的,其实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世界;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激发他的潜力。如果半年里能有一个学生被他启发了,对学科产生兴趣,那他就成功了。"

教育评价制度的改变才能使教育改变。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这些在追求分数唯一的考试制度下是很难实现的。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导才能的人,却从来没有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过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人家怎么能相信你呢?我们只有改变评价制度,使我们的孩子有机会去尝试,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使我们的孩子有故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

冯玲花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所有的家长都感到了教育的压力。这是一种极好的社会现象,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将是中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过去,在中国人民在贫困线下挣扎的时候,大家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的情况不同,家庭的物质条件有了保障,家长们就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大的发展。一时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想通过高考寻求更好的机遇。慢慢地不断有人从过独木桥的队伍中跳起来,审视这条道路。许多人发现这条路不一定是人生发展唯一出路。于是一些人在思考、在实践、在进行有益的探索。这些思考探索的成果就呈现在《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之中。这是一本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其中的每一篇目都能给人们以启迪。

教育工作者或许可以从“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读书改变了什么”和“第三条道路”等篇目中找到解脱或减轻苦恼的方向。就具体学科而言,中学英语教师节必读的篇目有“应试狂拽教育跑”,中学语文教师最好读一读“对抗语文”这一篇。许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苦恼:“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读了“生命的弓与矢”,或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晓航的父母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为了避免杨媛的悲剧重演,学校和家长能做的事情很多。“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告诉我们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根源都是问题家长的身上。

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来说,认真读一读“破解美国高考”、“不知身在何处”和“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三篇,便可以避免误将俄亥俄大学认成俄亥俄州立大学。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从“带领孩子走向知识”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实验田“两篇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

书中引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副雪松曾经说过的话:“有这么一群人,工资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强度地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但仍然心怀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做到最好。这群人,就是我们公立学校的老师。”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本书责任编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创教育的董事长吴法源先生提出的口号是“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我想他所说的教育既指学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读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之后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也是每一位家长必读的书。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家长将会少许多烦恼,学校将会少许多问题学生。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笔独特而引人入胜。其风格既显示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她以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读《一定要骄傲》有感:另一种骄傲


另一种骄傲

——读《一定要骄傲》有感

今天,我读一篇文章——《一定要骄傲》,这篇文章使我对骄傲的看法有了大大的改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宁灵的父亲和住所被同学嘲笑,她的同学祈真帮助宁灵摆脱心理自卑的过程,通过祈真的帮助,宁灵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并且真正为自己感到骄傲。

祈真对宁灵说了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骄傲也是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的,坏的骄傲确实会让人显得很自大很讨厌,但好的骄傲却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自信、更坚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努力。

我觉得这句话富含哲理。这让我意识到骄傲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把骄傲放到适当的位置,骄傲也会让人变得自信。因为骄傲有时可以帮助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甚至流言蜚语,而不会像过去的宁灵一样,心灵备受折磨。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小男孩给我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而且经常用这个外号起哄嘲笑我。一开始,我也和宁灵一样,变得内向,自卑,不愿与小朋友说话和玩耍。妈妈发现了我细微的变化,了解情况后,便耐心地开导我:“不要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把自己心态摆正,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他人极端的看法不予理会,就像你不接受这个外号,那么你也要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叫的不是你啊,你没反应,他们也就觉得没劲了,过段时间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经过妈妈的开导,我变得更有勇气和自信。第二天,我依旧像往常一样高高兴兴来到了幼儿园,当那个男孩再叫我外号时,我就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不予理会,正如妈妈所说,久而久之,他觉得叫了我也不会理会他,便不再顽皮了。

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情绪,可以让自己变得自信,勇敢,坚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骄傲呢?生活中还会有许多事情不尽人意,让我们骄傲地面对它们吧!

五5 滕越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

文/晋南大胖妞

这几天听了谢丽尔。桑德伯格的畅销书《另一种选择》,收获颇多。

谢丽尔。桑德伯格曾任克林顿政府部长办公厅主任、谷歌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部门副总裁,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被称为Facebook第一夫人。

《另一种选择》中,桑德伯格在丈夫突然离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描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从不幸中增强复原力,教会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如何做出另一种选择,即选择去接受逆境和苦难,继而选择在逆境中成长,重新拥抱快乐。

01 如何接受困难和逆境

生活中往往充满了变数,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个会先到,当不幸到来时,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接受苦难和逆境,而不是一味沉溺于沮丧和痛苦中呢?

作者认为要做好下述几点:

首先,停止自责和抱怨。事情即以发生,一味地自责和抱怨只会让自己陷入悲痛欲绝的深渊,对改变现状却无济于事。

而且,一味地自责与抱怨只会增加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只有我们专注于当下拥有的,主动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才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给周围的人带去积极的力量。

其次,培养自我同情和自信,找到坏情绪的宣泄出口。

这是走出痛苦非常重要的一环,选择自我同情,才能摒弃自我怀疑;建立自信,才能打败懦弱;新选择主动宣泄负面情绪,才能追求积极的力量。

这条路开始可能会很难,但是随着你的不断坚持和努力,一切都将越来越好。

最后,可以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痛苦,坦然接受他们的安慰。

有些人习惯性地遮掩自己的伤疤,如失去至亲的人常常选择自己承受,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可以避开亲人的话题。心理学家用缄默效应来定义人们的这种表现。

桑德伯格在丈夫去世后也一度选择沉默,但他很快发现,其实坦然说出自己的感受,接受亲人的安慰和同情,反而可以拉近自己跟别人的距离,帮助自己逐渐接受所遭遇的不幸。

02 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增强复原力

首先,要学会感恩,更知道痛苦不会无限期持续。

作者在经历突然丧夫之后,积极心理学倡导者亚当。格兰提以朋友的身份跟桑德伯格的交谈中,让他试着去想象,如果他的丈夫在接送孩子途中突然脑梗,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桑德伯格顿时感到庆幸,他感恩孩子们都还健康地活着。这是值得感恩的地方。

想想一下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不幸,以一种更糟糕的情形发生,你便会感恩当前所拥有的一切,把悲伤和坏情绪置之脑后。

其次,发觉人生更大的意义,获取强烈的使命感,激发自己的巨大潜力。

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前进,把那个坎跨过去了,往往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到达不一样的远方。

03 如何重新拥抱快乐

首先,要在内心深入允许自己快乐,自己去创造快乐,而不是坐等他人带给自己快乐。

桑德伯格在书中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每天晚上写下三件当天令人快乐的事情。

第二,不要把琐碎的挫败小事放在心上。

第三,恢复以前的行为方式,并且做的比以前更好。

其次,培养幽默的习惯。

幽默对于减轻痛苦,重获快乐,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有研究证明:给手术后的病人看喜剧片,他们对于止痛药的需求量会减少25%;而喜欢开玩笑的士兵,更能有效应对战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幽默让人释放压力的同时,会使人放下疲惫,获得一种难得的惬意和怡然,也是人生快乐的助推器。

纵然,困难和悲伤会不时来访,给你的生活带来打击,但是,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决定了你将如何走出痛苦,多久重获快乐。

积极行动起来,优雅抵御打击,是生活这门课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另一种珍爱读后感


另一种珍爱读后感

另一种珍爱指的是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勤于矫正自己。这一生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自己最亲爱的父母、朋友都无法一直陪伴我们。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打理好一切,使用权自己不会沦为一枝荣随风的小草,而成长为一棵高大茂盛的树木。

学会爱自己,不让我们虚待或放纵自己,而是我们在最黑暗最无助的情况下去独立穿过黑洞洞的雨夜。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送一只鲜花,为自己画一道海平线,为自己献一个明媚的笑。然后坚定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清晨。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女生收到了封匿名求爱的情书。结果她告诉了她父亲,父亲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那封信,(.org)而又写了一封以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的匿名情书。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人真的是太脆弱了,似乎总要通过别人的照顾、帮助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我还从电视上看到一位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为她扼腕叹息,她在一场革命初期自杀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不爱自己,还是太爱。音乐使她清秀美丽,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便毁了自己。

我还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钢琴家贝多芬,他在年轻的时候耳聋了,但他还坚持继续自己的音乐,在他耳聋过后,还完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我觉得他很爱自己,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前程,生命,我很崇拜他。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书心得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书心得

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笔独特而引人入胜。其风格既显示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她以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相信《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