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内尔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感到她的文笔独特而引人入胜。其风格既显示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她以大量篇幅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1000字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有感1000字

马恒彪

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书读得久不是因为少读,断读、忘读,而是因为这本书跟我平时阅读的书籍有不一样的感觉,初读时,感觉这本书着实难读,难懂,更谈不上理解了。究其原因,我想,这可能是跟个人粗浅的知识水平有关,或者是自己原有的对"教育"的真正实质含义上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在平时的教育中还是原先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以上的观点在我读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后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有内涵。下面就谈谈我对《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的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力引导出来

不管在中国大陆还是在香港或者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教育上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说我们大陆的学生高分低能,只会考试,没有创新能力。

教育一直是被人诟病的一个行业,因为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实在是太多太多,有时很难分得请到底谁对谁错。目前我们还是逃脱不掉"上大学找工作、上好大这找好工作"的框框。因为我们的大学看的就是分数,所以我们的学生自从上学以后就只能围着分数转,围着如果提高分数转。由此以来,使本来自信的孩子随着年级段起来越高,孩子的自信却越来越差,我们忘记了"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失去自信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教条化,把母语学习也单纯是为了考试,忘记了学习母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忘记了"不要在孩子不感兴趣,还没有能力理解的时候,让他做任何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大家都是统一步伐、统一学习;我们忘记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道路,对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忘乎所以地干着这些事。

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家长的改变、教师的改变、是教育的评价制度改变。

家长的改变才能使教育改变。现在,干啥都要培训、考证,就是当家长不用,生完孩子就上岗。但是这些"无证上岗"的家长却使我们的教育受到了"阻碍"."对于孩子,我们从来都是‘舍不得’的,舍不得他们跌倒,舍不得他们受伤,舍不得他们失败,事事为孩子强出头。‘每一步,我们都功利地计算周详。’在‘金钟罩’下,我们圈养出了一个个没痂没疤的孩子。"这些"没痂没疤"的孩子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呢?但是我们的"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一些混乱,甚至可能受点小伤,却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教师的改变才能使教育改变。"老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认知自我、认识世界。而孩子真正需要做到的,其实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世界;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激发他的潜力。如果半年里能有一个学生被他启发了,对学科产生兴趣,那他就成功了。"

教育评价制度的改变才能使教育改变。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这些在追求分数唯一的考试制度下是很难实现的。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导才能的人,却从来没有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过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人家怎么能相信你呢?我们只有改变评价制度,使我们的孩子有机会去尝试,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使我们的孩子有故事。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读《天意》有感


邱勇毅
韩信是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之一,历史上关于韩信这个人的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如背水一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饭千金……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韩信。

但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小说《天意》,却讲述了韩信的另一种可能:除了我们熟知的那些剧情,如胯下之辱、鸿门宴、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争霸等,书里还写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外星人,它来到我们星球的时候,飞船意外掉入了大海。它传授文明给人类,想要利用人类移山填海,让它能够逆转时空,改变历史,拯救过去的自己,但却被韩信阻止的故事。

故事虽然有点天马行空,但也解释了历史中的一些疑点:韩信用兵如神,为什么他后来的叛变却显得不够聪明呢?韩信是怎么找到那条消失了几百年的陈仓古道的呢?秦朝统一了中国,为什么才两世就灭亡了呢?为什么大禹之前是禅让制,大禹之后就是父传子、家天下了呢?为什么我们的神话中会有很多人首蛇身的神灵呢?

我觉得这本书好看就在于它用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解释这些疑点,偏偏解释得非常合乎情理,让人陷入深思:会不会真是那样呢?看完书后,我想要当个历史学家,研究史书,揭开这些谜团;我又想当个科学家,发明穿越时空的机器,去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心得体会

冯玲花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所有的家长都感到了教育的压力。这是一种极好的社会现象,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将是中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过去,在中国人民在贫困线下挣扎的时候,大家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的情况不同,家庭的物质条件有了保障,家长们就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大的发展。一时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想通过高考寻求更好的机遇。慢慢地不断有人从过独木桥的队伍中跳起来,审视这条道路。许多人发现这条路不一定是人生发展唯一出路。于是一些人在思考、在实践、在进行有益的探索。这些思考探索的成果就呈现在《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之中。这是一本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其中的每一篇目都能给人们以启迪。

教育工作者或许可以从“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读书改变了什么”和“第三条道路”等篇目中找到解脱或减轻苦恼的方向。就具体学科而言,中学英语教师节必读的篇目有“应试狂拽教育跑”,中学语文教师最好读一读“对抗语文”这一篇。许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苦恼:“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读了“生命的弓与矢”,或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晓航的父母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为了避免杨媛的悲剧重演,学校和家长能做的事情很多。“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告诉我们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根源都是问题家长的身上。

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来说,认真读一读“破解美国高考”、“不知身在何处”和“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三篇,便可以避免误将俄亥俄大学认成俄亥俄州立大学。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从“带领孩子走向知识”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实验田“两篇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

书中引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副雪松曾经说过的话:“有这么一群人,工资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强度地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但仍然心怀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做到最好。这群人,就是我们公立学校的老师。”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本书责任编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创教育的董事长吴法源先生提出的口号是“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我想他所说的教育既指学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读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之后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也是每一位家长必读的书。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家长将会少许多烦恼,学校将会少许多问题学生。

读《一定要骄傲》有感:另一种骄傲


另一种骄傲

——读《一定要骄傲》有感

今天,我读一篇文章——《一定要骄傲》,这篇文章使我对骄傲的看法有了大大的改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宁灵的父亲和住所被同学嘲笑,她的同学祈真帮助宁灵摆脱心理自卑的过程,通过祈真的帮助,宁灵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并且真正为自己感到骄傲。

祈真对宁灵说了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骄傲也是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的,坏的骄傲确实会让人显得很自大很讨厌,但好的骄傲却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自信、更坚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努力。

我觉得这句话富含哲理。这让我意识到骄傲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把骄傲放到适当的位置,骄傲也会让人变得自信。因为骄傲有时可以帮助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甚至流言蜚语,而不会像过去的宁灵一样,心灵备受折磨。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小男孩给我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而且经常用这个外号起哄嘲笑我。一开始,我也和宁灵一样,变得内向,自卑,不愿与小朋友说话和玩耍。妈妈发现了我细微的变化,了解情况后,便耐心地开导我:“不要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把自己心态摆正,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他人极端的看法不予理会,就像你不接受这个外号,那么你也要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叫的不是你啊,你没反应,他们也就觉得没劲了,过段时间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经过妈妈的开导,我变得更有勇气和自信。第二天,我依旧像往常一样高高兴兴来到了幼儿园,当那个男孩再叫我外号时,我就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不予理会,正如妈妈所说,久而久之,他觉得叫了我也不会理会他,便不再顽皮了。

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情绪,可以让自己变得自信,勇敢,坚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骄傲呢?生活中还会有许多事情不尽人意,让我们骄傲地面对它们吧!

五5 滕越

另一种珍爱读后感


另一种珍爱读后感

另一种珍爱指的是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勤于矫正自己。这一生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自己最亲爱的父母、朋友都无法一直陪伴我们。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打理好一切,使用权自己不会沦为一枝荣随风的小草,而成长为一棵高大茂盛的树木。

学会爱自己,不让我们虚待或放纵自己,而是我们在最黑暗最无助的情况下去独立穿过黑洞洞的雨夜。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送一只鲜花,为自己画一道海平线,为自己献一个明媚的笑。然后坚定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清晨。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女生收到了封匿名求爱的情书。结果她告诉了她父亲,父亲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那封信,(.org)而又写了一封以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的匿名情书。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人真的是太脆弱了,似乎总要通过别人的照顾、帮助来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我还从电视上看到一位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为她扼腕叹息,她在一场革命初期自杀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不爱自己,还是太爱。音乐使她清秀美丽,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便毁了自己。

我还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钢琴家贝多芬,他在年轻的时候耳聋了,但他还坚持继续自己的音乐,在他耳聋过后,还完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我觉得他很爱自己,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前程,生命,我很崇拜他。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相信《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另一种选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