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千年流华湾》读后感10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千年流华湾》读后感10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千年流华湾》读后感1000字

骆驼

《千年流华湾》一书共有五章共182页,由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徐堂忠和陈雄鹰编写,认真收集、梳理和编写了流华湾的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工艺、古村落传说和相关新闻报道,以及袁氏家族文化,乃至资兴本地相关的民俗、诗词、对联、散文、古村落情况,是一本对整个资兴民俗文化、民俗礼仪的大成之作。此书对于整个流华湾乃至整个资兴的民俗文化进行收集和编写,将渐渐遗忘的民俗以文字和照片呈现出来,对于现代人了解流华湾、资兴是最快捷的方式,也便于相关民俗的传承,现在的社会氛围,特别是流华湾的旅游发展,三都镇的转型发展,资兴的未来都离不开这些民俗文化作为基础,需要将这些民俗文化发扬和发展。

流华湾作为资兴古民居的典型是因为她:第一,有600多年的历史底蕴;第二,拥有青石巷道、马头墙、背山面水等建筑外观,具有资兴古民居典型特征;第三,建筑式样表达的迷信意味、祈福、天人合一文化,与资兴其他古民居表现出来的文化一致。

流华湾同时也是资兴文化传承地的典型,因为流华湾依旧保留着太多的诸如春节祭祀、偷春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习俗,特别是偷春节在资兴目前是唯一在传承传统的舞狮、踩高跷、偷菜等风俗,同时也在融入现代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糊捣炒、流水宴席等环节的节日,在资兴全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书中描绘的流华湾和资兴是那么的古朴和吸引人,每一个角落都是历史,以前还觉得流华湾只是一个古民居群落,看了本书才知道流华湾还是资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文化满满。每一个物件都是作用多样,看了本书才知道马头墙不仅仅是美观,还兼具消防用途,古人智慧满满。每一个节日都是文化,看了本书才知道龙舞还分为香火龙、布龙、黄龙、白龙,每一种龙也都有其相应的舞法,也都有相应的文化含义,寓意满满。

书中收录的程酒(白露酒)制作工艺,对于正在消失的手工工艺传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资兴的白露酒制作工艺可以说是第一次拥有了比较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不仅仅停留在口耳相传,看完忍不住抿了下嘴唇、吞了一口唾沫,这或许就是文字带来美食美酒魅力。

附录中的袁氏家族文化,对于了解整个袁氏渊源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上至三皇五帝时代,下至湘南袁氏发轫情况,特别是袁氏家族的族规家训家风部分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家族管理智慧,其中“性不可强合”、“人必贵于反思”、“父子贵慈孝”等睦亲家训,“人之智识有高下”、“人行有长短”、“处富贵不宜傲娇”等在当代也依然实用,更可以用来做座右铭。

古村落、古书院介绍,以前对于资兴古村落、古书院的记忆还停留在零,来三都工作后,古村落停留在流华湾和中田,古书院则是辰岗书院,看完本书才知道资兴的重点古村落有八处、古书院有四家,也算是基本了解了资兴的古民居和古书院底蕴。

总之,这是一本融汇资兴民俗文化的大作,值得深入阅读与收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访中华文化,著成《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将眼光转向世界,不顾困难与巨大危险,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时写下的日记随笔集。每篇不过两三页,因为“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所以“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

但当你在深夜灯光下独自揣摩,就会发现质朴文字中无声的呐喊与感叹。作者几乎没有对那些一路追随的遗址进行描写,而是从记录日记般琐碎的小事细节写起,折射出文化的过去与当今。它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回想起来,整书只写了两个词——“文明”和“文化”。

随着粮食的种植,对野兽的驯化,火的使用,部分人类定居下来,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有了文明。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从无休止的寻找食物中解脱出来,有了片刻的闲暇,有了思考的时间,有了高于生存意义的活动,有了特殊的习惯,有了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促进文明发展。可到头来,又好像是文化摧毁了文明。而文化自己也随着石柱的倒下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中。

作者去寻找、探访的是“全世界的废墟”——是文明遗址。可文明遗址,和文字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倒下的城门诉说着昔日的尊严,未倒下的神庙展示着历史的虔诚。千万年间,有多少文明缓慢地起步,由蠕动到爬行,由爬行到行走再到奔跑,极尽显示自己藏不住的辉煌。可近乎无一例外的突然被绊倒,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形态各样的骨骸就这样在阳光下、土地上躺了千万年。幸好,我此时能够用的例外——中华文化遗传下来的文字书写,见证仍在奔跑的中华文明的今天。

文明的毁灭各自有因,中国似乎巧妙地避开了每一个致命因素。文化令人们向往远方,促使他们发现其他文明,而文明间的战争与冲突,一定是两败俱伤;当本可以稳固社会的宗教文化变得极端,文明便容易在内耗中艰难喘息。

但这本书的目的,或者说作者此行的感悟,绝不止于过去的历史。

遗迹上又孕育了新的文明,产生了新的文化。可眼下,这些新的东西,又让人忍不住发出叹息。子弹代替了长矛,在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古老土地的上空飞过;恐惧的气息代替了弥漫了千年的硝烟,钻入呼吸道,让人长久地窒息而不能解脱。在路上,不再是因万马奔腾而尘土飞扬,而是因山丘后黑影幢幢让人倍感危险。这是寒冷的,是因为恐惧而发自内心的寒冷,冻住了人心。恐惧战争,恐惧混乱,恐惧无所作为,恐惧自以为是,更恐惧缺乏思考。作者出发时在寻找各文明间的异同、联系,当他走过了这几万里行程,见识了无数文明现场之后,他找到答案了,了解过去了,得出结论了,可以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了,可他仍然感到疑惑。疑惑文明的未来在哪里。

他也看到了希望,那些优秀的虽然不在了,可支持者还在,正义的声音还在,有许多人还在进行着思考。同样的,这本书也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敲响了警钟,发出了警告。

对于作者,我向来是不去主动了解的,正如觉得鸡蛋好吃,无须去寻找下蛋的母鸡。只静静地吃着鸡蛋,品它的味道、口感,以揣测作者的思想、性格。对于本书又有些区别。《千年一叹》是散文集,也是日记集;是作者记录探访途中感悟的,也是记录万里行程中每一天生活的。所以读本书就是在直接跟随作者旅行,直接倾听作者发声。

老实讲,凭着零星的了解和他人评价,我不大喜欢余秋雨。他的某些做法,不像是一个文人的。他是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他也可能是受到质疑、被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他在《行者无疆》自序里则表示,对于看似精致的囚禁文艺精英的象牙塔,除了叛逃别无所择,要投身考察旅行。而塔里的囚禁者们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我想,余秋雨的性格如何,为人怎样,都无关紧要,何况我们对此了解甚少。重要的是他在走,走《文化苦旅》;他在思考,在《千年一叹》。他走过每一个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文明的遗迹,见证了每一种文化的兴衰,思考背后的原因,忧心忡忡地对比现今;他思考文化与文学,文坛与大众;他敢于发声,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文字,传播出去。无论怎样,我钦佩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为一体”,并以此指导自己。

本书书名为《千年一叹》,当我反复品味,惊觉这名字是如此的恰当。字里行间,处处是“叹”。赞叹古遗址所折射出的那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时代;哀叹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文明的衰落;叹息古今无数的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文字难以描述的,对人民、对生活、对文化、对文明的伤害;感叹中国居然跳出了“盛极必衰”的怪圈,延续发展至今……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以为读这本书的方式,便是独坐在像鱼尾山屋那样一间安静的小屋里,伴随着轻抖跳跃的炉火和烛光,在历史长河中轻轻发出不只是哀叹的叹息。

读《千年一叹》有感1000字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化,两河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亚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我看到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但这些已经是过去,而我们中国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在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应对的措施,而中国造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状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与秦始皇早早的统一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写史书。

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因为中华文化是一种朴素的文化,是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文化,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续下去,永远生存着,永不灭亡。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塌?”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做出各种不当的事。《千年一叹》正如歌词汇总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年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们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凤凰再飞翔。”读着屈原、李白的诗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者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让我们国家的文化变的更优秀。

在读书的同时,我几领略了沿途奇闻轶事,还有余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动。心里不禁地为余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沧桑的地方写成的日记。

希腊的文明我一开始是并不了解的,读完了此书就让我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我们要努力奋斗,让中华文化越来越优秀!

醉叹千年——读《千年一叹》有感


盘古开天辟地,神农氏尝百草…从古至今,英雄豪杰辈出无数,而历史的车轮从未因谁而怜悯地停下脚步,执拗地踏碎一方方灿烂荣光,乘着故人唱不尽的凄清挽歌,向着永无终点的终极而去。因为一路上的金戈铁马、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他的目光深远而悠长,它的故事令无数后人沉醉。只是它从不富有任何浓烈鲜艳的感情一色彩,黑只纵是黑,白尽管为白,黑白一交一界只是暗浊三色。

可就是这样的历史,铁面无情、洞悉一切的历史,又是多少人焚膏继晷所钻研的,又是多少人为之狂一热、为之癫狂的啊!它让文明诞生,它让大一江一大河得以奔向远方,千年不息…

近来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人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在二十年前毅然辞去一切高位任命,只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茫茫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明的关键一性一遗址。在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迹。现今似乎已经安定下来,在香港澳门几地任职。

我颇为钦佩此行为,只因平时素一爱一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尤是在阅读有关祖国历史之时,心中澎湃难止。世上如此多的古老帝国总是相互远征,互毁文明,独我中华,饶是内战再激烈难挡,也不过是为了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权罢了,无论胜败都决计不会自毁文明。这得以让中华文明跨过历史的洪流,延至今日。

而我又是华夏汉族,因而我穿上汉服,座谈历史,并以此为荣。

那个与之静谈的是何人?对!余秋雨先生!

…耳边传来悠扬的驼铃声,我嗅到了大漠沙尘的干燥,厉风呼啸,刮过我的脸颊,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干渴。双颊涨红,眸中止不住兴奋。

我是怎了?我是透开那沉甸甸的白纸黑字,跟着考察队,随着秋雨先生,穿过希腊,行过埃及,走过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去了。

在希腊巴特农神庙,我听见了一种令人鼻酸的声音,遥远的地下那样有一双紧闭着的眼睛,等待着再次睁开的那一天;在埃及的田野中,我见到了两尊塑像,高大而残破地坐着,它们见过太多,因此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那三大宗教一精一神终端的集中地,那神圣的地方,竟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是非之地,夜色苍茫中老石斑驳,也许,年老的你,最有资格嘲笑人类。

在巴勒斯坦…在约旦…在伊拉克…在伊朗…在巴基斯坦…在印度…在尼泊尔…我忽的沉默。因为在这些地方之后,我的故国中国,我看到了它们影子的残留,亦或是投影,影影绰绰。我垂头不语,忽乎似了悟般抬头,忽而皱眉轻摇脑袋,最终我悟了,舒眉微笑,静坐不语。

大一江一大河的支流,无论有多么的绵长、伟大,却都是同本源有着千丝万缕必然联系的。那联系或是众所周知,光明大方,至今仍荡气回肠;或是匿于历史角落尘埃中,寻觅不见。无论以上哪种,这联系却都不是落泪挥刀可了断的。

既然那些耳目聪慧的人,放眼未来;那么我愿自闭视听,醉叹千年,与其两不相闻,互不干扰。

千年包公读后感1000字


看完《千年包公》后,你有什么感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3篇“千年包公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千年包公读后感1000字一】

包公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经过百姓传说及文人加工的艺术人物。作为特定人物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需求与功用。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其艺术形象,而且不断增加其戏说成分。前不久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虞国芳、于继勇担任总导演,在中央 9频道播放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按照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成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公历史形象。

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重要的标准是真实与生动。这部片子根据史实,反映包公一生重要事迹,如家风家训、辞官尽孝、拜师交友、清心直道、严格执法、直言敢谏、惩治贪腐、智慧断案,关心民瘼、减轻赋税、打井退砚等,都有历史依据。但毕竟历史跨越千年,所存真实资料不多,如何使其生动,使人耐看,是一大难题。我认为编剧导演解决此难题,主要采取了三种手法,即古今穿梭、点面结合、画龙点睛。

关于古今穿梭。 民间流传很多包公故事,又有一些纪念活动和历史遗迹,由此与历史事实巧妙关联穿梭。如,讲现实合肥包村、包公祠引出包公家世祖先及尽孝,讲开封府、包公墓引出包公科举、从政及家训,讲肇庆、池州等地遗迹引出包公在本地的从政业绩,讲包公的祭祀及被神化、戏化引出包公历史原型。通过古今穿梭,波浪起伏,动人心弦。

关于点面结合。以中华传统文化及宋代历史为背景,以包公历史事迹为主线,联系今天反腐倡廉的时代要求,突出包公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同时分片三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比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身律己、刚直不阿、治国爱民的生动事迹与思想。

关于画龙点睛。该片一方面运用影视剧手法再现包公历史形象,另一方面安排了阵容较大的水准较高的专家学者点评,边演边评,夹叙夹议。有十几个从事文学、历史、哲学、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社会背景与包公事迹,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评说、引申、提升,加上包公后人的现身说法、解说文字凝练、解说语言铿锵,为本片增色不少。

该片涉及到包公的忠孝关系、臣民关系有些说的不透,以致有人疑问,包公考中进士为什么不先尽忠而尽孝,包公作为统治阶级成员会如此关爱百姓吗?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今天的价值观,这些都可以进行辩证分析,让更多的百姓理解。

该片摄制团队自2015 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采访,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片的目标基本实现。

如果说,包公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包公的历史形象则征服人心,两者相得益彰。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更加深刻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千年包公读后感1000字二】

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千年包公》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以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再现了一个“有据可查”的北宋清官包拯(包公)的形象。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公初踏仕途时,曾以清心直道自勉;千年之后,包公清廉正义的形象传遍海内外,并继续影响着这个时代。

记者29日探访包公故里合肥,寻找包公文化遗留的痕迹,还原包公“清心直道”的一生。

雨后的包公祠寂静庄严。这座位于庐州护城河边的古建筑群历经500多年的风雨依然挺立。作为包公的出生地和任职地,包公对这里充满感情,而这里的百姓亦对包公充满敬仰。明代庐州知府宋鉴为纪念包公,在此修建了包公书院,故名包公祠。

走进包公祠,“包公孝肃公祠”的牌匾横挂在门额上。据包公祠工作人员介绍,“孝肃”是包公的谥号,包公为尽孝道,曾辞官十年,此为“孝”;包公一生铁面无私,惩处贪官污吏,闻者皆惮之,此为“肃”。“孝肃”亦是后世对包公的评价。

穿过一条古树围绕的石道,便是坐落在香花墩上的祠院。祠堂正中是一座包公坐像,包公身着官服,头戴乌纱,神态严肃凝重。记者看到,祠堂正上方有“色正芒寒”四字牌匾,四字是由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李翰章所题,李翰章是清代名臣李鸿章的哥哥。

事实上,包公的影响自古至今,李鸿章作为合肥人,亦深受其影响。据包公36代后裔、合肥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会长包训安介绍,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因战火被毁,李鸿章踏访包公祠,看到自己少年读书时流连忘返的包公祠变成了一片废墟,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惆怅,便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并写下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

包公一生清廉,这与他的家庭教育和老师密不可分。据包训安介绍,包公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饱读诗经礼易等儒家经典,年少时便“挺然若成人,不为呷戏”。出仕后清廉自守,凡事出于公义,不畏权贵,不避亲疏,不结朋党。

在合肥肥东县包公镇包公村,包公的后裔们生活于此。今年80岁的包公后人包先荣说,村里的人都为自己是包公后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每家每户都挂着包公的画像,而包公亲拟的家训更是族人始终牢记的警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有关包公的民间故事、戏曲和小说众多,诸如《包公掷砚》和包公戏《陈州放粮》,墨黑如漆包公脸谱更成为戏曲中家喻户晓的形象。

在台湾,有历史悠久的包公庙海清宫,包公被当地民众供奉为“阎罗天子”;在新加坡,天圣坛是香火最盛的包公庙,包公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这是新加坡人祭拜包公的原因。

在合肥包公祠,包公每天得到海内外游人的景仰。在人们心里,千年包公依然“不老”。

【千年包公读后感1000字三】

包公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历经千年仍被人民群众广为传颂,是因为包公公正、为民、清廉的形象代表着人民群众对于执法者的期盼,因此深受人民群众信赖。作为新时期的执法者,包公文化对于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审判一线的法官,能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才是能不能干好工作的关键。这些年来,我们法庭办理的案件,一直保持着将近90%的调、撤率,大部分案件都能实现“案结事了”。判决的案件上诉率也非常低,很少出现上访等问题。我感觉,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办案效果,关键就是得到了辖区人民群众的信任。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层法庭所受理的案件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一批征地补偿费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劳动争议案件等,这些案件审理难度大,涉及群众人数多,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的事件,影响辖区稳定。

对此,一方面,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络,坚持定期与辖区内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司法所、各村民委员会等联络,实现信息互通。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主动协助乡、村干部认真做好当事人的辨法析理工作,将许多本不属于法庭工作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从辖区实际和案件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执法者,一直是人民法院在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身处包公文化发源地的河南人,今后,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深入体会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传承和发扬,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公正、为民、清廉的好法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风雅_听陶笛曲《千年风雅》有感600字


风驰尽啸乱吹雪,冰雕穷剑泪封铁。佩剑男子。浴血于战场,厮杀。不、不。应该不是这样的。重光(李煜)应该是怎样失去了他的国家?

轻抚书页。指腹掠过那行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潸然泪下。

重光啊,或许是深谷之幽兰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步入深林,桃花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世外仙境,存在着一个不幸落入凡尘的李煜。耳边捕捉到一律淡淡的忧伤,待到绿烟灭尽清辉发,我似乎可以看到他斜靠在树枝上,月光笼罩着他那生性温柔的面庞,他启唇,吹奏着竹笛,对故国的怀念与心中的悲伤慢慢地随着音符流露出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之景,入不了他的心。他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啊,或许更是如同菊一般存在的男子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隐居的他,悠然见南山,被缚于王座不可避世的李煜,又看见了什么?他看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被囚禁于宋的殿宇,纵使身躯一点一点如同花瓣一般凋零,但他却挥就一首首漂染着忧伤的好词,为后世留下飘零满地金。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比起这个称呼,我认为他更像一朵拥有铮铮傲骨的菊。生于七夕逝于七夕的他,是一朵卓然独立的菊,带着淡淡的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和赵匡胤比起来,他确实不该做一个帝王,但他有着自己独有的芳香。他是梅,凌寒独自开;他是兰,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他是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是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一首首词,字里行间,流转着千年风雅。

读后感《《千年流华湾》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