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从前慢》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读《从前慢》有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从前慢》有感

周忠东

从前的日色过得慢,车、马、信件都慢。

湖南电视台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无意中在电视上看了一期,立刻就被吸引了,回去就追完了剩下的。当然,作为电视综艺,自然是有炒作夸张虚假之嫌,但是这档真人秀已经很能表现出当代都市人的心声。

即是综艺,势必都是邀请明星嘉宾,但是忽略这一点来看,真的是一幅农家生活的大写照。众人自食其力,吃的住的都是自己动手一点一点的构建起来的,经常是一天时间下来,全部都是在为一顿接下来的晚饭做准备,虽然节奏缓慢,但是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木心有一首诗《从前慢》,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从前的日色过得慢,车、马信件都慢”,我记得彼时初听到这句话之时,正是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之时,我正好泡好一杯热热的牛奶,疲惫的躺在床上看着床头一本小诗,机缘巧合的看见这句话,从此喜欢上了木心这个人。

想象中,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人,必定是一名心有莲花,清风徐来的女子,她会在春日,阳光正好的时候,携一把竹椅,二两好茶,闲坐庭前,于树荫婆娑间,茶香缭绕齿颊,留香于过路人的惊鸿一瞥;会在夏日,穿一袭长裙,举一把小伞,踏着蝉鸣,于一池莲花间,轻盈舞动;会在秋日黄昏,凝望满院落叶,无边落木,潇潇雨歇;会在寒冽隆冬,踏足于结冰的河面,冰清玉洁,及不上她的面容脱俗。

因为这种生活,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我总希望着,在这广袤的地球上的某个角落,能有一个人,先替我活出我想要活着的样子,先替我感受这份快乐。

于是就抱着这种期待去了解木心,原来他不是她,是木心先生而非木心小姐,准确的说,应该是木心老人而非木心先生。而且这位通达世事,练就了七窍玲珑心的老人已经于2011年仙逝于乌镇。这位文化大师生平经历堪称坎坷曲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遇三次软禁,也是受这份独特的不平经历的历练,才练就了他一双洞察人情的慧眼,使得他说出来的话,字字珠玑,句句戳人心窝子,不痛,却只暖得人直想流泪。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匆忙得只能盯着前路上的坎坷曲折,哪里有时间还能错头去看一看路边的那些风景,那些湖光山色,蜂飞蝶舞,草长莺歌都被我们再自然不过的忽视了。路上的行人,人人都步履匆匆,唯恐走慢了错过了前方的风景,却忘了自己身侧,身边的人和事,等到了临近终点的时候,才恍然惊觉自己这一生劳劳碌碌风风火火,辛辛苦苦历练,辜负无数良辰。

茫茫的人海,我们需要学会慢下来生活。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孩子向你祈求夸奖时的微笑和赞美,不要错过陪伴在他们身边见证者他们每一次跌倒爬起的过程,不要错过他们的每一次成功;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与妻子或者丈夫的每一次交心沟通,不要错过每一次共同的喜怒哀乐,一起面对,一起跨越;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陪伴父母的每一次时光,不要错过每一次牵住父母的手的机会,陪伴着他们直到时光慢慢变老;慢下来生活,意味着不要错过陌生人的每一个善意微笑、路人的每一次举手施援……

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跑到郊区农庄去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这样才叫做慢生活,当你面对着玲琅满目、类目繁多的电子书籍时,不要忘记纸质书特有的笔墨清香;当你面对着当下刮起的闪婚热潮时,不要忘记曾经的那些纯真质朴的爱情;当你看着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眼花缭乱目眩神离时,不要忘记幽幽山林,清涧泉水叮咚,鸟啭蝉鸣绿意满怀;当我们既能步伐急急迈步于人潮之中,又能伴着一杯茶一本书消磨掉一个清晨,携着一缕清风一首好词晒上半天太阳,怀着半壶好酒三五好友看着满天星光……这就是对慢生活的最好的诠释与尊重。

慢生活,不是懒惰的代名词,慢是一种生活节奏,而懒却是一种人生态度。懒惰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慢下来,因为他们手里永远有积攒着做不完的事情,终其一生都将忙忙碌碌。懒是消极怠工,而慢则是积极向上的,事情慢慢做,总有做完的时候,更何况慢工出细活呢。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慢生活,是一种心态;慢生活,更是一种能力。

愿我们即可朝九晚五,也可浪迹天涯;

愿我们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勤勤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晨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钥匙精美的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 . 时间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声声慢唱——读李清照词《声声慢》有感


声声慢唱——读李清照词《声声慢》有感

张语洋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飞荡,看到他们,李清照便泛起了疑问:是为我和明诚之间捎过“锦书”的大雁吗?哎,现如今,已没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闲情逸致,也没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那还有寄托的深情相思。人约黄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楼空了——只有那已经无人理睬、满地堆积的飘零花瓣……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我虽然也是第一时间的感受、第一时间的记录,但是文字功底远不如先生。

我对先生的感情是说不出来的,或许她和我很像,有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还有可能是我们神交已久的缘故吧!所以,能理解先生——

声声慢唱,有唱不完的愁;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故情;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家国很。

这一声声,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悠悠慢慢中,我与先生一起追忆往日归来堂中,她与明诚的甜蜜生活以及溪亭日暮时,她与朋友们开怀大饮的沉醉……

李清照先生,请允许我喊您一声“清照”:清照,一路走好!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一)

致用导语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

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

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

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教官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另外就是锚定现象。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反应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

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人在选择的时候,

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二)

克服系统2的惰性

镠衍

很早之前读过这本书,现在再读,隐约记得大脑思维分为系统1和系统2,这是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提出的大脑思维的两套系统,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之做了深入阐释。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即经验性、直觉性判断为主,很多时候表现为无意识,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作出错误的选择。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是系统1,例如对周围人事物的感受和评判。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绝大部分信息即是系统1产生的信息,尤其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类、生活感悟类、人生成功学类文章皆是系统1发挥作用的结果。系统1是每个人固有的基本能力,女性情感丰富、直觉精准,更为擅长使用系统1.

系统2则表现为有意识的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并作出决定,例如复杂的运算。它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它很严谨、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在于系统2发挥作用的大小。系统2的发挥需要专注、专心、专业。系统2发挥在我们的事情上,或工作或事业或家庭或爱好,如果把工作、事业、家庭、爱好用系统2发挥到极致,你一定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它们两者的关系: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系统1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通常情况下,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者毫无保留的接受系统1的建议。当系统1运行受到阻碍时,系统2便被激活来解决问题。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如果被充分调动,将会非常高效。

为什么将两个系统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而不是"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这是因为说出后者名称所需的时间长,会占用更多的大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空间,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系统1的思维虽然活跃快速,但它的弊端是简单肤浅,不具科学性,更容易产生偏见认识和错误认知,我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即是系统1的弊端。系统2的思维虽然深刻严谨,但它的弊端是它很懒惰,懒于思考复杂问题,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的直觉型判断结果,因为惰性是人的本性,尤其思考的惰性。

如何克服系统2的惰性?

首先,积极发挥系统1的功能。系统1有一个巨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也就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感觉到的人事物所带来的直觉认识是本能反应。佛家修炼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是消灭大脑系统1的功能,只直接用系统2.我不知道这样的非人类的圣人是否存在,在我目前的修为看来,只能是将系统1的功能不是肤浅的停留在感性阶段,要向系统2深化,不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感悟和关注,只会浪费大脑精力和无用功。只围绕要做的事情,利用系统1的功能,为系统2提供有效信息。

第二,摸索各种有效方法促进系统2的活跃。我们很容易认识到系统2的重要性,任何一种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的思考和作为,这些需要系统2的控制。我们平时说的自控能力,就是系统2在发挥核心功能。人之惰性,人之贪嗔痴,都是很难更改的骨子里本性,但是人可以选择猪栏的理想,也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人生。对于想选择更有意义人生的人来说,必须克服人之恶,增强系统2的控制能力。

方法路径是什么?也许是老生常谈的一套,关键是做到。例如:动力上的乐趣喜悦或者成就感、成功感等这些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刺激;思想上判断舍弃无关的且耗费系统1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人事和物,对于己而言,例如娱乐八卦、思想感悟、社会文化、电视电影、家庭情感等素质性知识,我已经修炼够用了,只需要在现实遇到的事情中运用,不用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虑;行为上用坚定的意志做到只关注和思虑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政治、经济类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评判性思想的积累,并在勤写中一步步深化功力,功力不是想想方法、经验的事情,而是事实证明的事情。

就像乒乓球运动,你要做的是运动员而不是教练员,在运动中进步。做科研,你要做的是写文章而不是想文章,在写中深化认识。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三)

重读《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之前就读过,这次EDp培训万炜老师推荐后我又重读了此书,给我一些新的收获。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书中作者将人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一快一慢的系统,系统1是一个无意识的运作,所以它的运作速度比系统2要快,系统2是受控制的运作,是一种更趋于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要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所以其动作速度比系统1要慢。真正要完全读懂此书还需要其它相关的阅读进行辅助,因为里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证来进行的,但此遍读此书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收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很多事物都有一个快与慢的分配,快与慢会形成一个过渡和转换。在此对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首先,我们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还是慢?我们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观事实的把握。我们发现在工作中我们相对比较欣赏哪些反应敏捷对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论他们的反应正确与否,这种思考或行动的速度确实会吸引我们的一些目光。相较而言我们就会比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应较慢的人,认为他们缺少激情,其实是我们对这些反应慢的人缺少足够的信任和了解。这时我们的出发点就会着眼于快与慢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我们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时反应慢的人其实他正在基于一些有利于公司平台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们其实工作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快与慢后面的出发点。因为思考的快与慢是可以转换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错误。快与慢是基于不同思考模式的两种思考方式而已,我们不能简单的被方式所吸引,我们应该更关注思考背后的东西,提倡将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后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与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它只是一种方式,是基于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允许两种方式并存。

其次,思考的快与慢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快与慢的成长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情时总会很快,当然或许会基于历史经验会比其它人快。但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总是先从慢开始,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才会将慢转换为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开车,学习开车总是会从开慢车开始,不会有某一个人学习开车首先从开高速120码开始。这种模式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我们人成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已经熟悉的部分处于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发的完全陌生的会处理慢模式,然后还有一部分处理两者的转化阶段。以邵阳分中心客服为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较有经验的外,其他人员均是没有接触过此行业的人员,对她们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快与慢模式的转换,首先她们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从慢的节奏开始,但我们发现她们身上会有一些快的品质,譬如做事的风格、办公软件使用速度等,在她们的快模式中会不断加入他们在慢模式中学习到的东西,逐步形成与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 ,但是当她们的思考模式已经达到足够快时,是否要求更快或者达到一定的快之后便终止转换,或者不断的补充慢思考,同时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回到我们所说的第一点,快思考与慢思考都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将思考的快与慢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们同时会发现,偶尔有人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会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错误。那么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的这各种成长模式是否出现了偏差?因为我们之前的思考简单的认为将慢思考转化为快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或者是一种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断追求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可逆的并在不停转换的。在一定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将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时间经验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复制,因时因地制宜。但如果让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事情可能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你的新想法。我们总会基于经验或一些快思考来做事情,似乎展现自己快人一等,特别是某一个经验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基于快思考来放大这个经验的效果。有些基于慢思考的一些建议会被忽视,即使这些思考会是有益的。我们不仅要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我们同时也要敢于将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来重新检视。这样的相互转化与促进才能更好的决定我们的成长。

最后,思考的快与慢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信息,尤其是来自外部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无法独立运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入新的咨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思考。有时当我们给一些员工或管理人员推荐一些励志或工作方法类的书籍时会听到这样的反馈:这些我都听过了,没什么新意。诸如此类的。包括我们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们也会发现不停的有重复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有时对这些信息是排斥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便限入了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始终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永远都只是一种似曾相似。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思考,不能对信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否定的态度来接受信息,我们要用开放的态度来加工信息,不能在还没有获得信息之前就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上进行加工。正是因为我们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们才会需要进行慢思考与快思考,并在两者之间转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个信息的标准,那么即使是促进了思考的发展,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始终打不开,就是因为我们为我们的思考设限了。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 ,加工加工过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过的,事情的全貌很难从一个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片面的信息中进行快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必须有开放的心态接受信息后才能进行有效和回馈。

综上所述,思考快与慢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思考的本身不仅仅是为了思考,思考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能够放弃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类会有助于我们重新面对信息和加工信息。我们有成长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获取和思考的进行,我们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进行信息获得后进行有效的快与慢的思考,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思考快与慢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成长。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一)

黄招团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二)

微妙的教育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教育需要等待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王 乐

读了这本书,我真挚地体会到教育的神圣和重任——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多一些细致、耐心,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冲动和偏见,少一些固执和冷漠。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勤于感悟,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体会教育的真谛。

书中写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这是对教育的艺术提炼和本质浓缩。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我们常常被学生说太急燥,太凶,太严厉。其实主要是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凡是不能达到心中目标的,就会马上被我们指出,教育需要给学生们一点空间,读到这本书,我的内心不断涌现教师生涯中出现的一些小摩擦,现在想想,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当时能够耐心点,悠闲点,也许就不会那么多生气,受气,委屈。

比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教师和家长多少都会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而小孩总是抱怨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他们。要知道:孩子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 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我们的教育真的如书中所说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的吗,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的吗,有人说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离开功利化以外的,师生之间趋势的情谊和信任,真实的关心和尊重。 "教育是慢的艺术",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教育的慢看似耗掉的时间更多,因为它不期待受教育的人立马改变,而是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强调的是"互相的寻找"与"共同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是彼此的肯定与期待,是相互的欣赏与愉悦,是共同的提高与成长,也是看到开花却不一定看到结果的漫长等待。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

教育需要等待,是慢的艺术,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慢,让我们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旷达;慢,让我们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悠然;慢,让我们有花前月下的柔情,尽享天伦的温馨;慢,更让我们有教育的热情与耐性!

难忘从前的那些美好——读《泉州俗语故事》有感


难忘从前的那些美好——读《泉州俗语故事》有感

一拿到《泉州俗语故事》,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翻到目录,好多生动有趣的话语!有的是我从小听到大的,读来感觉无比亲切;有的看得我一头雾水,不由得想快快一探究竟。

看着“客鸟报错喜”这个熟悉的故事,我想起了以前和阿太一起度过的七夕。

阿太把七夕叫做“七娘妈生”,总是提前一天嘱咐我们要早起摘花,供奉七娘妈。

“为什么伊的生日我们要供奉呢?”

“因为七娘妈是天上的七个仙女,是你们的契母,会庇佑你们无病无灾,健康长大呀!”

花要摘上七种,每种七朵。我们摘来后,阿太就把它们用线串好。等烧香的时候,和其它香粉什么的一起扔上屋顶。“这样,客鸟会把它们衔去献给七娘妈。”我们听了都拍手叫好:“客鸟真好!”

“不呢,客鸟要被骂到臭头呢。”

“啊?”

“谁叫伊粗心大意报错喜呢?”然后,阿太边给我们讲故事,边张罗着搓“糖粿”。

搓“糖粿”时,先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后要特意用手捏压使之两面向内略凹,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我想起阿太说过的“七娘妈流目屎”,就问:“是为了装七仙女的眼泪吗?”堂哥最调皮,不等阿太说话,就抢着笑话我:“不对,不对。是为了装洗澡水!”我们都惊奇地看向他,他自顾自地笑了一会儿,才煞有介事地说:“分开了一年,孩子都臭了,七仙女要给他们洗澡啊。那洗澡水倒了一盆又一盆,银河水都涨了。漏到我们下面来了,就变成了雨水。这糖粿凹陷进去,就是为了装洗澡水的。”

“小孩子家黑白讲!以为牛郎像你老子啊?”

“哈哈哈……”

“这像不像酒窟(酒窝)?”我们齐点头。

“用糖粿敬奉七娘妈是愿伊一家团圆、甜甜蜜蜜、笑容满面。我们吃糖粿,那我们一家也都会笑容满面、蜜蜜甜甜!”

阿太离开了,跟兄弟姐妹围着搓糖粿,一起笑闹的快乐时光也不再有了。但看了《泉州俗语故事》,我知道,那些美好的记忆总是珍藏在我心里的。


让河水变回到从前——读《筑梦路上》有感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很多家庭都富裕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环境的破坏。我加后门那条河就是个例子。

我爸爸说,他小的时候,那条河可干净了,河水清澈见底,河边长着各种树,芦苇点缀其中,不时会有鱼儿跃出一水面。春天,河岸边花红柳绿,美不胜收;夏天,河水潺一潺,河边人们的乐园,男人和小孩争先恐后地跳到河里游泳,女人们在河边洗菜、洗衣服、聊天,有些人家还 从河里挑水,回去做菜做饭——这河水居然是可以喝的!我惊呆了!你看看,那河水污浊不堪,河面上漂浮着浮萍、水葫芦,还 有各种垃圾,有时候,那河面还 会浮出来一具猪或猫的一尸一体,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河,三十年前居然是饮用水供给的?我怎么都不敢相信!

爸爸无不痛心地告诉我:这一切,都是人们不节制的污染造成的。我很讨厌那些肆意污染环境的人,但是,我一直没有什么行动。

读了《筑梦路上》,我深深地为自己的不作为而羞愧!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没有展开行动?是因为我还 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还 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小公民”,还 没有树立正确的保护环境的观念,没有形成一习一惯。

我决定,从今天起,我会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捡起自己走过的路上的每一个垃圾,规劝遇到的每一个乱倒垃圾的人,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一性一……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将身边的脏乱差改变,一定能让河水变回到从前!

读后感《读《从前慢》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少年读史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