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秦朝历史有感

读秦朝历史有感

读《中学历史教学》有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读《中学历史教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青少年历史核心素养

——以长沙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为例

邓进平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式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完善中小学生教学内容,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在众多的社会资源中,博物馆以自身鲜明的个性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公众,成为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曾指出:中小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也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博物馆实物的展示空间、开放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6年是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成立历史教师沙龙10周年。十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提高青少年历史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少收获和启示,在这里我们抛砖引玉,以求方家指证。

问题的提出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在这一方面,博物馆以其海量的馆藏资源,提供了认识历史的丰富史料,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但是,史料是不会说话的,只能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史料去重构历史,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有鉴于此,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2012年利用长沙窑及铜官镇相关文化资源安排长沙市实验中学和长沙市第六中学的师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参观出土的长沙窑彩瓷实物以此推翻了唐代没有彩瓷的结论,还帮助学生学会从出土材料和文献资料相映照的方式(即二重证据法)去认识历史。

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国防科大附中开展的“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博物馆参观、游戏、手工制作、遗址实地参观等形式,不仅使国防科大附中初一年级的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感性认识,更使得他们切身体会到历史认识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来实现。

史料实证素养

三、通过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正是意识到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连续十年以“追寻历史的足迹”为主题,在全市中学生中组织学生竞赛活动。为了避免活动的单一,十年来的学生竞赛活动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2012年是仿制历史文物竞赛,2013年是《图说历史》ppT制作竞赛,2014年是《漫画历史》手工绘画竞赛,2015年是“知我湖南人”——《图说湖南民俗文化》竞赛,2016年则是《利用博物馆资源,提高青少年素质》中学生论文评比。这些活动不仅得到了全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更是培养了他们历史解释的能力。

历史解释素养

四、通过学业水平考查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通过历史学习,我们要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方面,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通过在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考察有关湖南省博物馆藏品的题目来渗透家国情怀。如2009年长沙市中考历史即有一题为:

2009年5月22日,“凤舞九天――楚文化展”在湖南省博物馆盛大开展。在这次展览中,你可能了解到的是

①凤的形象融入大量文物中,体现了楚人对凤的崇拜 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③先进的武器和楚人的尚武精神是楚庄王称霸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我们的家乡长沙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这一题目使学生体会到长江流域文化中湖南文化的悠久,体会到长江流域是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再如2016年长沙市中考历史有一题为:

日前,湘籍旅美画家李自健“人性与爱”系列油画作品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下列画家与李自健籍贯相同的是

A.齐白石 B.顾恺之 C.吴道子 D.赵孟頫

这一题既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还感受到中国历史上众多优秀的艺术家。

家国情怀

我们的思考

十年来,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在培养青少年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种合作,我们认为,要使这种合作进一步发展,还可以采取这样的举措:

1.开发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教材教具。目前,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正在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开发一套校本课程资源,预计2017年6月出版。

2.通过网络来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各种博物馆都开始数字化,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历史课程的一些资源。老师可把所需要的图片下载下来,用ppT展现,让学生自己识读或由老师引导。

3.通过到校服务来分享博物馆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可能通过到校讲授、演示、巡回展示等,使不便到博物馆的学校,也能分享博物馆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到校服务的机会,让学校和博物馆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促进双方合作的意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


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

杨冬晴

近日,有幸得到赵俊特级工作室赵老师的推荐,阅读了一本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之——《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全书以不一样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与国内历史课堂教学有着很大差异的国外历史教学案例。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历史课堂教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独特的教学方式、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一样的师生互动、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等。现跟大家简单分享如下:

一、宽领域的教学内容

国内历史教学的内容基本以政治、经济为主,其他领域则很少涉及。而国外历史教学的内容则宽泛得多。比如,涉及科学领域的《疾病是怎么传播的》《原子分裂是好还是坏》;专门研究妇女地位的《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涉及体育方面的《这是友好的运动会吗》,等等。学生历史学习的眼界十分开阔。

二、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1、国外历史教学目标中,"分析""评价"之类的要求居多,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达到的能力层次高了许多。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要求,将对其学习任何学科都有益处。比如,在案例4《历史解释可以改写吗》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生通过审查和分析与具体事件相关的原始材料,判断与该事件相关的解释是否能得到原始材料的证实".再如,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规定:"提出关于他们正在学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和假设".这样的教学目标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史证意识与质疑能力方面的发展。

反观国内历史教学目标,大多是"了解""知道""复述"等识记层次的要求,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较少,因此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然有所欠缺。

2、目标中还涉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案例26中提到的"描述历史题材与其他科目、当前事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3、涉及其他领域的培养目标。比如,渗透公民理念的教育,案例29《为什么学习历史》。

三、丰富的教学资源

1、丰富多彩的文字材料。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文字材料的选择相当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强,且角度更全面。比如,案例14《澳大利亚是阳光的吗(上)》中选用了一个故事性材料《安妮·奥基夫的故事》,可读性很强,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这样的故事入手设计相关问题,不正是非常有效的情境教学吗?再如,案例12《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上)》中,教师提供了妇女运动、阻力、妇女参政权——漫画家的观点、"调解"议案、支持妇女选举权的论据、反对妇女选举权的论据等等,许多角度的材料。众多不同角度材料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

2、别具一格的歌曲、影视材料。比如,在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为学生选择了多首歌曲,并从歌词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完成了历史学习的任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案例27《电影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通过播放电影以及《纽约时报》的相关文章,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在这之后还设计了相关的角色跟踪。这一教学案例使学生能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看电影,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虚构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国内历史课堂也会使用影视资料来教学,但是却用得远远不够深入,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增强视觉体验而已。

四、教学方式的差异

国内历史课堂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有时也会有师生互动,但多数是一些书本上有答案的问题。即使有点思维难度的问题,多数也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有些地方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小组活动似的历史课堂出现了。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小组活动多停留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而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们的学生活动非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多数时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活动的思维难度也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逐渐形成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而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在案例32《为什么20世纪的冲突影响了如此多的人(下)》中,安排了一个学生活动:

(1)阅读两种相反的陈述——"美国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做一张如下表格,将上面的陈述填在空格内。(2)两人一组进行练习。其中一人是"共产主义者",另一人是"资本主义者".尝试说服你的搭档,你喜欢的这个体制更好。

我们或许会觉得学生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吧。可实际上,只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定会达到这样的层次。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很多种评价方式: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等(见案例29,第169页)。这些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兼顾到学习过程。在国内的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只是我们离这样的理想目标还很遥远。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国外历史教学跟国内有不少差异,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地加以调整改进,以期形成越来越好的课堂。

读《数学历险记》有感


读《数学历险记》有感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李毓佩的《数学历险记》,内容十分好看,故事情节也很精彩,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题呢!
我看的这本书里共有三个大故事,有非洲历险记、数学司令牛小顿、奇奇博士这些故事都是讲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他们的精神十分可贵。
每个小故事里都包含着一道数学题,故事结束后便有一个试一试,一个与故事中相类似的题目让我们做,总共有四五十个题目,这些题目刚刚适合我们高年级的学生,我觉得非常符合。
李教授笔下不仅诞生了爱用解方程破案的爱克斯探长,还有数学怪物猪八猴、数学司令牛小顿、数学猴等一大批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这些主人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个个都不为学数学发愁,个个都喜欢数学,个个都是数学高手,这些都是我的偶像,我也要成为这样的高手。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让我懂得了数学也有专门的书籍,数学作家也是这么厉害,数学故事也是这么引人入胜。让我在愉快阅读的过程中爱上了数学,并且树立了非常崇高的理想,我想这也是老师推荐我们读此书的目的。

读人品是最高的学历有感


读人品是最高的学历有感

本文出自 红豆集团 公众号

12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

当今社会,多少人奋斗拼搏挥洒汗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夺得那一纸学历,因为他们相信那是能力的证明,是凌驾一切助他们平步青云的通行证。然而,我想说,能力固然重要,却不及人品的重要性。俗话说仁义道德,为人莫缺。一个人没有出色的能力,但他可以脚踏实地积水成渊厚积薄发,终有能成就自己的时候。然而一个人若是没有人品,那即使身居高位也只是昙花一现不得长久,甚者为人唾弃遭千夫所指。所以,人品才是最高的学历。

什么是人品?现代人常说"你人品不行"或者"人品大爆发"这样的话,这里的"人品"指的是人的运气,并不是真的人品。人品,是指人的品德品行,在我看来,它也指一种处世态度。好的人品,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用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反之,人品差的人,他有可能背叛公司以权谋私,他也可能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他更可能妄自尊大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小则丢饭碗大则害人害己。古有季布一诺千金被刘邦通缉却得多人相助化险为夷,亦有吕布反复无常成三姓家奴以致危险关头无人相助死不足惜。今有秋瑾投身革命从容就义死而后已,亦有林彪江青利欲熏心忘恩负义死于非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局,但是肯定的是,拥有优秀品格的人即使英年早逝也名垂青史,然而人品恶劣的人即使曾经不可一世也只能众叛亲离。照这样看来,人品真的比能力重要得多。

然而,世上总有人愿意为了所谓的权利金钱而放弃人最重要的一些品格。但是,这个看上去很合算的交易让人失去的往往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比如抛弃"诚实"这样的人品,那么得到的便是"谎言".说谎的人说了一次后如果第一次就被揭穿他就可能不敢再说谎了,但是若是没有被发现,那他说谎的"勇气"便会与日俱增,然后是接二连三的说谎,说的多了就有恃无恐了,有时候即使被揭穿了也自我安慰说是自己运气不好而不会选择不说。再比如抛弃了"责任心"这样的人品,那随之而获得的就是"不负责任"这样的代名词。不负责任带来的代价,小则受人质疑或者完成的工作质量不够,大的能如三鹿奶粉危害孩子健康,或者让僵尸肉过安检投入市场,抑或是工厂安全问题不过关导致人员伤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代价也太大。而看到这样的例子,是否还是有人愿意为了一己私利而抛弃人品,抛弃做人的原则?所以,即使做一个默默无闻但是脚踏实地的人也不要做一个位高权重却自私自利的人。

作为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人品是诚实与负责。就像之前所举的例子那样,没有这两样品格的人,是最为人所不耻的人,也是这个社会的蛀虫。能力是判断一个人高度的准则,但是人品是判断一个人宽度的准则。一个高度高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人,他的人生就像在攀爬一根又细又长的杆子,风吹即倒,就算他爬到了很高的地方也会很容易的摔下,粉身碎骨。但是一个人品好的人,即使他的高度不高,但是他的宽度够宽,他的基石够扎实,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诚实与负责广交朋友,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走,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处之泰然。他不需担心自己会摔下,因为他前方的路是自己一点一点走出来的,而不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得到的。只有心孤意怯的人,才会担心自己的位置坐的是否踏实。所以,要做一个人品好的人,因为那才是决定人生的标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写的是做坏事后心虚不得入睡的心境,"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写的是心中宽阔闲适淡然的心境,就像人品恶劣的人,心里永远不会坦坦荡荡,而人格优秀的人,却有风云自等闲的闲适。能力虽然很重要,但是一味只求高能力并不是成功的全部,只有品行端正,人品高尚的人,才能看见风雨后的彩虹。人品才是最高的学历。(大学组)

13

立功先立德 做事先做人

一句名言,可以激励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好书能使人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境界,无论什么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能力并非第一,因为人品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人品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在社会中站得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人的素质之高低很大部分取决于他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就叫"人品".人的意志、动机、分辨力、取舍、爱憎等良知评判,都与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密切相关,要想取得事业的进步,必须"人品第一".

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最后的结果。人品意义深远,没有人会愿意信任、重用一个人品欠佳的员工。好人品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现实社会对"人品"一说看的很重,交朋结友、商业合作、同事相处均以人品为标准,去确定结交的程度,中国几千年来儒家理论的传统思想,教会了人们用仁、义、理、智、信做为衡量人品的准则,换句话说,如果离开了这几个字,那就是"此人不佳",或是干脆就一句话"人品不好".

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人品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金钱、地位、权力、学历、学位、才学、才干都无法弥补一个人人品的缺陷。 张平成为新一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他只有中专学历。我相信张平的工作能力,我赞赏张平的为人处世哲学,我更赞扬国家识人、选人、用人决策。如果说,张平是一个特殊例子的话,国家对高技能人员的重视也是一个英明决策。大家熟悉的青岛港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只有初中毕业学历,但他的发明创造,他的技术革新,他的为人处世,令人折服,因此,他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为一个技术专家,成为桥吊队队长,成为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

千百年来,大凡文人雅士都喜欢将自己的书斋之类的私室取个雅名,也喜欢给自己取一个雅号。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名和号,努力地为自己创造一个充满道德精神的环境。这些名、号,表示着理想的德行与人生正道,表示对自身"人品"的追求。毋庸置疑,这种对环境氛围和对理想的追求,对艺术家的成长和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环境氛围和理想的追求,最终形成了充满中国特色的艺术评价标准。这就是所谓"人品第一"的思想。

纵观中华民族的艺术历史,无论在创作、技巧、批评、审美等方面,就处处渗透和体现了这种"人品第一"的思想。比如,岳飞的书法,实在就不如秦桧,但是,因为秦桧是奸相,人们便恨其人而贬其书。秦桧的书法再好也改变不了他千古骂名!即使在秦桧书法(当今的宋体字就是出自秦桧)得到了最广泛应用的今天,还是谁也不愿说那是秦体!也许这就是人品的作用吧!再说,宋代四大家的苏、黄、米、蔡中的"蔡",本来是蔡京,但因蔡京人品恶劣,于是,后来就改为蔡君谟了。我想,这就是"人品"的重要吧,甚至有时候它是高于艺术本身的。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因此,不断加强人品修养,人性修炼,人格完善,是人一生中永恒的发展主题。 (大学组)

14

人品是最高学历

刚结束了四个月的大学学习回到家,有幸阅读了《人品是最高学历》,读到了12种珍贵的品格,深有感悟和启发。

在当今社会,虽然很多人在表面上都认为一个优秀的人人品必须是过关的,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更关心一个人的能力,而忽略了人品。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品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没有谁能够准确的说出人品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人品又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没有办法量化,更没有办法考核。不像能力,只要一张考卷,几次考察,就能体现出来。这次,红豆集团创造性的把人品分成了12 种表现形式,赋予了人品丰富的内涵,让人品不再是空洞的表述,而是实实在在的最高学历。

我特别赞同这12种品格中的合作。21世纪的今天,合作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没有合作,即便再有能力,也只能是孤胆英雄,难逃失败的命运。李娜,曾经中国的网坛一姐,从国家队"单飞"后,看似每次比赛都是她一人在战斗。其实,在她的背后,是一个训练有素,各司其职的团队在为她服务,成为李娜身后最坚实的后盾。假如李娜没有这支团队,她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合作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相互利用的过程,你能利用别人,证明你足够智慧;你能被人利用,证明你拥有价值。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得更快、更远,它的员工必须拥有敬业精神。敬者,敬畏也。每一个员工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敬畏。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更在于在工作中体味乐趣,实现价值。如果你是一个医生,救死扶伤就是你的职责,也许很多时候会牺牲你的休息时间,也在所不惜。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除了带领公司不断开创辉煌,你理所当然要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就业,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如果你是一名厨师,除了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更应该保证卫生与健康。我想这就是敬业。如今很多行业都在强调职业化,其实就是引导每一位从业者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敬畏自己的职业。

我不愿意去忽略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在我看来,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人品决定了你的下线,那么能力决定了你的上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习、工作能力强的人不在少数。但能力必须有人品作为保障才能发扬光大,没有人品,甚至连施展才能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没有哪个单位需要一个人品差的人,也没有人愿意同一个人品差的人合作。有了人品,能力也可以慢慢积累,逐渐变强,人品是最高学历。

红豆集团开创性的提出人品是最高学历,给予了人品独特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红豆集团的先进性、前瞻性。明年我将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这12种珍贵的品格也会更好的融入我的人生观,指引我工作、学习、生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大学组)

15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有感

我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四的在校生,很有幸在这个暑假阅读并学习了"人品是最高的学历"一文。文中提到的12种品格最让我深有体会的是负责、低调和感恩。

首先说一下我对"负责"的理解。前段日子看到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我深以为然。

人的一生要对很多事情负责,就拣最重要的三点来说,一是对自己负责,二是对家庭负责,三是对公司负责。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一位呢?我的思量是这样的:一个对自己都没有责任心的人,他(她)必定是自由散漫,得过且过的人,在他的世界观中已经没有什么责任感、义务感之类的道德修养,对他来说活着就是活着,他不具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因为他已经连自己都不在乎了;第二家庭,对我来说家庭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我生命中最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我健全人格的第一启蒙老师,还是我魂牵梦萦的归宿。我的父辈为我创造了这样的氛围供我学习,供我成长,一定程度上使我的人生轨迹没有偏离康庄大道,它对我的影响使得我知道对家庭负责的重要性,使我想要沿袭这种品格。潜移默化中我的父亲和母亲已经把人生中重要的这一品格印刻在我心里;第三公司,"公司"这个词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初中政治书上的一句话"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当初,尚还处在懵懂期的我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句话,就粗浅的理解为:公司是盈利的工具。现在再想想,这真是贻笑大方!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公司也不列外。在我看到它盈利的同时我却忽略了它为社会创造了那么多就业机会,赋予了很多人实现物质财富的生活来源,给这社会创造了价值。对于这样的一个组织,我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对它负责。它给予了我工作,它给予了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还给予了我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觉得只有对它负责才能构建出双赢的局面。

再者谈一下我对"低调"的看法。相信大家都听过"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句话吧。的确,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低调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低调的人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淡然看待得失,有颗平常心,稳得住自己。高调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们做事华而不实,就算成功了,那也是短暂的,走不远。对此我认为低调是当代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由于物质生活日益富足,更多的人趋向骄奢,行为品质开始变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公司事物中,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正是这种现象需要一味"低调"良药来调整他们的心态。

最后我不得不说一下"感恩"这个词的重量!什么是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每个人都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在你出生的那一刻,你首先要感恩的是你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你生活在这个世上的权利,紧接着,你步入了学堂,开始了你的学习生涯,这个时候你要感恩的是你的师长,因为他毫无保留的把知识都传授给了你。与此同时,你要感谢一直陪伴着你的同学,他们是你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使你的生活多姿多彩。不仅如此,在步入社会,步入职场后,我们还应该感谢公司给予我们工作的机会;感谢同事给予工作上的帮助;感谢领导的批评给予自己改过,使自己得到完善。

古人说过,"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厚德得人心".品德高尚是立身之本,也是领导者深孚众望的灵魂。"道德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但才能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难怪《周易》中会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看来从古至今"人品一直都是最高的学历". (大学组)

16

读人品是最高学历之后感

近期学习了《人品是最高学历》这篇文章,坚持每天读一遍,从中学到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文章中强调人品才是最高学历,德行才是一个人的灵魂。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每一次读都可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人品是最高的学位,而品德是人格的灵魂。所以,人品的修养比博士等学位更重要,更有价值,更俱魅力。

一个人既有人品又有学位,那一定是事业有成;而虽有了学位却坏了人品,学位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人就可能坠入深渊,甚至毁掉人生。文凭、学位的作用,仅在于证明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学校,读书多长时间,学何种专业,而对于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素质来说,文凭、学位并不能完全证明。而有识之士也并不太看重文凭、学位。人品与智慧的结晶不是文凭、学位,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社会需要之才!

一个人的才能是一个人智商、知识、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人若没有"才能",就不能胜任一个部门、一个专业的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人才的人品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权衡一个人是否真正是才,是否担当起"才"这个称谓的原则问题。人的才能是可以后天训练的,但哪怕是"才高八斗"的人,倘若轻视人品的自我修养和塑造,就绝对成不了"才"!因为人品和人才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借势的。一个人的人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就是"支撑"才能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这种价值和基础,也就不能体现出人才的真正价值。好人品与好人才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对一个人是否为社会所用,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聪明、才学、才干失去良好品德的驾御,就会变成一只猛兽;聪明、才学、才干一旦被缺乏道德的人所拥有,不仅产生不出智慧,而且会转化成罪恶。冰毒制造犯刘招华 的化学天才就连大学教授都认可,但他缺乏道德,研制的冰毒如同猛兽吞噬着人的生命。美国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可见,人品何等重要!

人品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金钱、地位、权力、学历、学位、才学、才干都无法弥补一个人人品的缺陷。一个人无论他多富有、多大权力、多少学位、多高学问,如果在他的人品中找不到诚实与正直,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当人民提到他的名字时即使有羡慕之心,也不会有敬佩之情。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两者都是极其重要的,缺一不可,既要有学问,更要有人品!

而今,是诚信、和谐的社会,人品特别能体现人的价值,试想,在一个企业里,有人天天动脑挖公司的墙角,这个人能要吗?在一个机关里,有人天天搞小动作,破坏团结,这人能用吗?在一个集体里,有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人能相信吗?试想,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的人品出了问题,不是能力越大而反作用越大吗?一个单位无论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可见,人品是多么的重要!一定意义上讲,智慧是德与才的统一,人才是德才兼备、对社会贡献较大的有智慧之人。

因此,人生可以没有学位,但不可以没有学问,更不可以没有人品!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大学组)

17

人品是最高学历

从懵懂到古稀,从蛮荒时代进步到现代社会,从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到如今通过学校教育层层考试决定各类学府,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改变人们无知的认识和想法,亦或教会了我们一定生存和生活的技能。但更深层次的是,通过教育,在取得理想文凭的同时,丰盈了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将书本上没有生命的东西为我所用,创造心灵上的满足,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历,固定思维模式下仅是教育的层次,专科、本科、硕博;985、211或是普通院校,狭隘理解下也许只是一纸文凭。学历,既是丰富知识积累的浓缩,也是一个人智慧的结晶,又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经历。正因如此,人生才有缤纷的颜色、多姿的形态。

然而,很多人在热衷于追求高学历的同时,却忽略了人品的重要性;学历固然重要,如果失去了人品的支撑,那么,学历只能是一纸空文。

漫漫人生路,人们迷茫着却又奋不顾身地向前,可是,在奔跑中可别忘了最初的方向和心境。知识在于积累,阅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经历着,成长着,或笑,或哭;或鸿运当头,或大难临头,学会面对、泰然处之是品;一笑置之、不愠不恼是品;谦虚谨慎、诚实有信是品;勇敢善良、正直坚强是品。学历固然是人生长河中的踏脚石,但人品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走得长远,人品是立足社会的根基,是人生中的最高学历。

品,是一切的源头。

有品之人首先是对自己负责。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了一段话:"人在低谷,我受到的启发是,人生一世,终归尘土,就算有100年光阴,也不过历史长河中的涟漪。因此,人要活的正直和真诚。无论遭受多大的考验,只要视真诚为道路上的灯塔,绝望也能锻炼我。"人需要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直面现实、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有品之人,对自己负责,更对他人负责。进入工作岗位,不论职权大小,职务轻重,任务交托给你,既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对于所做的事都应该尽心尽力,不找托词借口,有能力完成就要做到极致;能力欠缺也要寻找途径去突破,尽力完成,这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有品之人,善待自己,更善待身边的人。无论同事、家人、朋友,相识相知都意味着彼此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往往允许自己犯错,那我们同样可以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多沟通、多感恩,不论地位和职权高低、行业的差异,既不苛求责难,也不阿谀奉迎,那么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地善良的有品之人。

做有品之人,行有品之事。提升自己,让人品成为每个人熠熠生辉的闪光点,让人品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学历!(大学组)

18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

当今,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大多自恃功高,以千里马自居,也不免有着伯乐难觅的感慨。浮躁的年轻人在埋怨空有高学历却不被重用,殊不知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人品一流的人才。

人品,才是一个人最高的学历。高学历、有能力的人数见不鲜,但德才兼备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最后的结果。学历只是对于人们学习方面能力的一个证明,现实社会中似乎形成了一股学历至上的风气,这样片面评价一个人是不公平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品与能力,如车之双辙,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成功。

同时,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被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创造无限动力与价值;反之,一旦落入道德低劣之徒手中,将对社会造成威胁与羁绊。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很可能是危险品。人品,是个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品"其实决定着整个组织与个人的方向与前途。

古人云,厚德载物,好的品德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著名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切忌只为一念贪欲,便销刚为柔,色令智昏,坏了一生品格。《礼记》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并不是每一个高学历的人都拥有一份纯澈的内心,其中不乏利欲熏心,阴险诡谲者。且看近年来高校频发的暴力事件、投毒案件等,实在是教育的悲哀,也给社会敲响警钟。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所谓人才是难以融入社会的,必将成为团队中的不定时炸弹,百害而无一利。

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享有"女王的银行"的美誉。1995年2月27日,国际金融界传出一条举世震惊的消息:有着232年的灿烂历史、4万名员工,在全球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分支机构,曾一度排名世界第六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消息一经传开,全球无不感到惊愕,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悲剧?原来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年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以偷天换日的手法,进行不当交易,赌输了日经指数期货,却利用多个户头掩盖其损失。巴林银行最后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皇家银行收购。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才,一旦用人不当,人才也会成为企业最大的负债。

很多著名企业在用人上都秉持这样的原则: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观察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对企业来说,员工的能力可以慢慢培养,时间与实践可以锻炼人的能力,但品德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在工作中,领导可以迁就你能力的不足,但绝不会容忍你品德的缺陷。因此,作为员工,千万别忽视自己的品德修养。要知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人生在世,应当活得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把心安顿好,坚守自我,保持本心,历练出绝佳的人品,这才是我们最高的学历。(大学组)

19

大学之大,人品才是最高学历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学习感悟

记得清华第一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学,并非是说它有所谓的高大明亮的教学大楼,而在于它拥有真正专注于教育的大师。师之,传到授业解惑,因此老师的天职亦或者是天赋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说,大学的本质并不完全在于对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人品的培养。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信仰、沦丧道德的社会,人们对于负面消息的关注度要远高于对正面消息的关注,从"毒奶粉"到"僵尸肉",从"各种门"到"潜规则"其中充斥这太多消极的情绪在里面,又将多少"哥"和"姐"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以自己的缺陷作为炫耀的资本,用自己的低俗来博得关注,拿自己的无知进行着权钱的交易。此种现象非但没有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锐减,反而有一种愈演愈烈,成为主流的趋势。

有人说一个社会提倡人品道德,那么它必定是一个缺少人品道德的社会。这究竟又是谁的过错?为什么当今的社会很匮乏人品素质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的不完备不无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建设的不匹配造成的,加之家庭功能结构的分化,人们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个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于信息甄别能力和社会道德认同度不高所造成的。从前段时间发生的"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到近期发生的"清华北大抢生源事件"无不让社会大跌眼镜,同时引发了社会对于高校的教育问题的种种思考与反思。我们的大学究竟去了哪里?又是谁毒害了我们对道德、对人品底线的操守?高校办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但是高校教育体制对老师和同学的评判过度的追求其学术科研的成就,而对个人人品的考察则缺乏有效的评判标准和教育制度。

也有人说社会衡量的标准在变。衡量一位明星,不在于她的演技,而在于她的脸蛋。衡量一名作家,不在于他的作品,而在于他在财富榜上的排名。过度追求"虚"的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的空虚,进而变得人情淡薄。

由此看来,培养个人的人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品才是我们人生中最高的学历。那么,我们究竟该提倡什么?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究其溯源,我们缺少精神的支柱和越挫越勇的精神。我们仰望星空,但从不脚踏实地;我们害怕失败,就拒绝了交流与合作;我们担心背叛,却让自己变得不再诚实和忠诚。我们恐惧什么,到最后我们却发现我们就会变成什么。就像郭敬明书中写到的那样:我们最终还是变成了那个我们曾经最讨厌的人。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如果你我不作为,不去抵制负能量的传播,我们就会被其打败。能力很重要,但比能力更重要是人品。它就好像我们的左右脚,让我们能朝着目标前行。

仔细观察那些受人尊敬的老师和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透露着某种品质,或是热情洋溢;或是爱岗敬业;或者诚实守信。在大学的校园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自觉自发去进行沟通与合作,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怀着某种敬畏的心理去忠诚于它,像爱护自己的双眼一样去净化身边的环境,去感恩给予自己帮助的所有事物。我想这才是我们上大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大学之大,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在于自己选择何种态度去对待生活,这就是人品。凤姐也好,犀利哥也罢,他们不过是我们人生道路上转瞬即逝的风景,然而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我们的足。(大学组)

20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

在一个极度喧嚣的金钱社会中,有一个好的学历,往往就意味着有一份好工作,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我想说的是,人品比学历更重要,是最高的学历。

古训说得好: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孔子为我们诠释了人品的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中核心学说的儒家首代宗师,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千年文化底蕴的沉淀,他告诉我们"子欲为事,先为圣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因此,人品为首,学历次之。人品就像是水的源头那样深远,学历正像如水的波纹一样浅表。人品是最高学历,这道理在其中不言而喻。

《左传》亦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那就是不朽。此处所说的"立德",是指学会做人,拥有好的人格。而立言的基础是要有非常深的学历,这尚且排在第三位。人品和学历相比,就高了两个层次了。

好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个人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好人品,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学历更重要,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无偏见地得到保障。

人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重要。虽然老外们也很重视学历,但对品格的要求,却还在学历之上。

美国加州数码有限公司要招聘一名技术工程师,一个学历平平的年轻人前去应聘。当他正焦急地等待面试官出现时,一个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他一把抓住年轻人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可能再也见不到我女儿了。""对不起,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年轻人一脸迷惑地说。"上次,在公园,就是你,救了我失足落水的女儿。"老人肯定地说。史密斯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老人把自己误认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了。"先生,你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你女儿,你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没去过。"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离开了。

两天后,年轻人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而那些高学历前往应聘的大学生却没被录取。原来,那老人是公司的总裁,他就是通过这类事来检验一个人的人格,从而选拔人才。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以得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大学组)

21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

何谓人品?字典上解释:人的品质,人的仪表。人品是最高学历,可以理解为人的优秀品质和人的仪表是最高学历。

在21世纪,许多人都看重一个人的能力,但很少人会花时间去关注一个人的人品。而往往这样做的人他自己也很可能是一个低俗者。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一个人的人品是他为人的根本,也是长久以来他养成的一个习惯,是他在社会的束缚中自己给自己的信念与压力。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慢慢的,相处或是合作,你会发现一个人的人品如何,他的内心素质如何?是丑陋低俗还是优秀美好。而能力,却是可以培养的,今天做错了,明天做错了,不断地提醒与巩固,总会有做好的一天。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能力大小,是可以一天天培养增强的。而人品,是很难去改变的。

一个动作做了30天就会养成一个习惯,等到了31天,你就会想到今天我要做那个动作,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这个动作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个习惯 .

所以说 人品是最高学历毫不夸张,也许还有存在其他因素。但确实,不管作为学生还是已经跨入社会的人,都应注重到个人和身边人的人品。因为从一个人的人品可以发现一个人的素养,举止文明等,远比他自身所有的能力来得重要的多。人品中包含了很多东西和价值,人的一生,除了生死,都是闲事。所以还是好好注重个人人品。只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一天,不管你曾经是否在做过错事,有损道德与社会。但今后,在人品这条路上,还是好好修行吧!

总有一天,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surprise! 人品绝对是人生中最高学历!(大学组)

22

以心为重,上而进取

——人品是最高学历 读后感

2009年,当我参加某集团公司的面试初始时,笔试最后一题的题目让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论做人和做事之间的关系。还记得当时很多面试的年轻人都肤浅作答:如何做人做事、为人处事能带来怎样的好处。答案中处处透露出功利之心与浮躁之情。很遗憾而通过面试初始的人答案与之不同,大家不约而同的在这道题上给出如出一辙的答案:"做人要追求人品,做事要注重品质";"人品好则绩效高".是的,这道题的答案是围绕着人品而展开。当然,在入职后的工作中我也发现,注重人品的人心态、知识、工作能力都有这样的共性:勤奋踏实、善于学习、不辞辛劳、乐于助人。这些优于常人的表现,自然积累的经验也会越多、越快,逐渐成为了企业中所需的"人才".

人品有多重要?站在职场中来说:一个人的品行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人是否会成为企业中的人才。所以当现在再度学习到《人品是最高的学历》中罗列的12种品格,让我不由得再度感叹:人品铸就人才。尤其是当我在日常工作中每每看到《人品是最高学历》时,感受愈加深刻。

现代社会充斥着越来越浓的功利气息和差不多主义,于是导致工作结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绩效越来越差,企业效益逐年下滑、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不管是企业决策人还是管理者都开始思考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最终的结果都将问题的根源逐渐的导向——"人",这个现代企业发展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庞大资源。

还记得曾经有位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者说过这样的话:"企业在发展中碰到最多且影响最大的问题都与人有关……".例如:执行力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人的责任心不够;工作效率不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不懂使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企业、同事所存微薄的感恩之心,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心态的偏差于缺失;战略绩效达成情况与目标存有不小的距离,主要原因也是在实施过程中自我约束与相互监督管理存有较大保留空间。基于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抓各种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人资潜能开发。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战略是否能顺利实现,人才很重要。为了培养适合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自然就成了重头戏。其中培训与激励模块更是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育养出人才、留住人才。不可置否,企业作为组织、员工作为个体其关系对立而统一。倘若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其作为个体是否能成为企业所要留住的"人才"很大程度是由个人的人品来决定:这个人是否有责任心、上进心等良好的职业心态?是否具有积极进取、上进好学的空杯心态?是否具有胜任岗位任职资格的知识与能力?而这些我们经常提及的内容其实质就是"人品".

对优秀人品的学习与追求,永无止尽。"以心为重,上而进取"是我曾经初次学习《人品是最高学历》时用以自勉的话。也是我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注定结果,结果铸就经验与成就".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中,在个人职业规划中,都应以不断攀登高峰、险峰为向上的目标,以进取心来铸就前行的道路。每个人都希望在职场里顺风顺水,除了关注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也切莫忘记内心的修为提升。人品的提升,最终的结果是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未来的工作中,我亦会一如既往的将《人品是最高学历》中的12种品格作为奋斗的目标而继续、持续的努力!(硕士组)

读《教学勇气》有感


让孩子做真正的天使

--- 读《教学勇气》有感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此刻,我已经有25年的教龄了,然而面对‘来自地狱的学生’,我犯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才会犯的最基本的错误:我完全被他困住了,这个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视线中都不存在了。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我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读完这一段话,我发现自己的心被帕尔默深深地触动了。“来自地狱的学生” --- 对我来说,庆幸地是我并没有遇到可以如此来形容的学生。只是,当日复一日地面对着这些调皮捣蛋到让自己有些无所适从孩子们时,我也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教师这份工作。我还能像当初一样和他们打成一片,陪他们玩陪他们哭和笑吗?我还有能力教给这些孩子们那些我一直在努力教给他们的东西吗?孩子们不是来自地狱,但他们真的是天神赐予教师的天使吗?

随着自己在工作之余一点一点地看完这本书,自己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明朗。多么美妙的一本书,这是教师能收到的最好礼物之一!帕尔默深入浅出的表达,指引着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们,认识教师这份职业。她说了很多,而我心中也装着不少的想法。

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 这,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

此刻,我还是一个教龄不足4年的人---这是我带一年级的第三个年头。还记得当初刚毕业来到这里,我对一切是多么的充满激情和幻想啊。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那些可爱的面孔时,我对自己说:他们是你的天使,你将努力和他们一起在校园的天堂里分享每一个快乐的时光。随着时间慢慢流逝,等到现在回头一望的时候,3年的时间已经走过了。不能抹去那些为孩子们取得好成绩而发自内心欢喜的日子,但除此之外呢?那些你一遍遍去解释一遍遍去劝导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真正进步一些呢?我悉心设计的课件,苦口婆心的诱导,他们为什么不能多在意一些?最起码,为什么他们还是一样上课坐不好,吵吵闹闹,下课东奔西跑让自己担心个没完呢?

《教学勇气》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开始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先从帕尔默的这段话说起。佛语说,心中有佛,眼中所见便是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教书的动机和方式。我们不该为了潜意识中自我的表现欲而去要求孩子们一起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教书的目的是做一切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学到知识、找到理想的事情。不能因为教书是我的职业,自己就把一切教学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去。在教学的方式上,帕尔默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此外,我们不能将自己平时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去。要学会控制孩子们的情绪,首先需要自己做到最大的耐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在为孩子们课堂上的小动作烦恼不已时,你是否也注意到了也许某次自己走进课堂时一个不经意的黑脸也已经吓到了你眼前的这些孩子们?

孩子们是天使---我说这句话,是因为我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好好认识孩子这个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几乎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调皮、贪玩、打闹等等,其实这些不正是他们的天性吗?我们难道要一直愚蠢地为这样可爱而美好的天性而懊恼不已吗?问题在于沟通协调的技巧和自己的心态。“一般地说,小孩子了解老师的心,比老师了解孩子的心还要透澈。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既能用他的机智保卫他的生存,他当然要把他所有的机智用来摆脱暴君的锁链,夺回他天赋的自由;反之,老师是不会去窥探孩子的心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切身的利益促使他这样做,所以他有时候觉得让他偷懒或瞎闹一阵反而对自己有好处。”这是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观点。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心理是需要非常多的知识和经验的,但孩子的一些普通天性却是可以好好去认识并把握的。他们贪玩,不听话,些许的逆反,我们也许应该考虑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天真极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施展的空间;他们需要被赞美,失落时需要更多的呵护;另外,我现在想,我们应该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们,这其中就包括多去倾听。

孩子们是这个世界的天使。有多少人长大后怀念孩子时的纯真简单啊!作为教师,让自己努力去做他们的朋友吧。“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

要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笑着的天使,即使他们在哭在闹,那也是哭着闹着的天使。

爱笑的眼睛(/user1/xishuichangliu/index.html)

读教学勇气有感


回归本源,认真做好教育

——读《教学勇气》有感

柴冬迎

最近读了《教学勇气》一书,里面提到一个医学院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用尸体做标本,改为用真实的病人做标本。这样的改革使原本机械化程式化的学生变得人性化,感性化,他们能够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从而充满感情地对待病人,认真对待病号,尽可能地在救治的过程中减轻病人的痛苦。带着对病人的同情和怜悯去医治他们,这才是医学的初衷。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细细想来也不过是四个字: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教给孩子们知识,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知识。所谓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与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上课,完成作业,能够应付考试,每次考试要考到前几名,毕业班升学率要高……孩子学会知识了么?会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么?孩子们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师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了还找不着工作?我们的学生动辄自杀,动辄残害室友?所以,我们的教育早已违背了初衷,我们的老师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现实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须改革。

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鉴一下医学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归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们教师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用我们内心的人性去面对学生的人性,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人对人的态度去处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用人与人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去做好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教育。用人与人之间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们的孩子,让他做一个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只有八九岁大,但是我知道我们也是有感情的。前几天我讲公开课,我把同学们教师节送给我的花当做奖品,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花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当我将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较惭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够,有很多表现很好的同学没有得到奖励,.于是下课后,我要买了一些棒棒糖分给孩子们,他们拿着我给的棒棒糖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同学们更听话了,上课纪律更好了,老师不在的时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强了,我由衷的开心,也用更多的语言去夸奖他们。我知道,我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正在一点一点地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

我想,教育就该如此,返璞归真,回归初衷,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知识,认认真真得教他们做人。

读《有效教学》有感


读《有效教学》有感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

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六,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和谐互动的必要的修养。

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

读《探索历史》有感


历史是胜利者的荣耀。今天,我读了一本惊心动魄的故事书《探索历史》,使我受益匪浅。

古人云:天下大势之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这句话是我从《饥饿的小女孩》一文中得到的道理。1982年至1984年,非洲发生了特大号饥荒,有1。5亿人口到1。8亿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书上有一张图叫饥饿的孩子们。受到饥饿威胁的孩子们,在一条泥泞的路上爬着找吃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爬起来了,一个小女孩趴在公路上艰难,爬着、笑着,一步又一步,艰难的向前方爬去。突然,一只秃鹫飞了过来,它站在那里,等待着小女孩的死亡我不由的惊叹:天下大势至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自然的渐进中,有悲伤、有欢乐,当然也有可笑的。

《一世的清官,一次的错误》这个故事是有关于包拯的。包拯是宋朝鼎鼎大名的清官。他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案子。有一个人犯了罪,被抓进开封府大牢,案律要被罚处杖刑。要知道,当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准会皮开肉绽,那犯人怕受皮肉之苦,于是,赶紧找人花钱买通了小吏,小吏一看这么多钱,鬼迷心窍便答应了。作文上堂的时候,犯人大喊冤,小吏为了配合,上杖便打,包拯见了,当堂训了小吏一通,而那犯人却少受了刑罚,从轻发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人的优点如果被小人利用,也终将会成为缺点,所以越是平常有效的经验,越是要小心。

笔触生动,重现往日硝烟战场,战火纷飞。直击战场幕后,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让我们翻开历史,认真品读它的传奇色彩!

读《有效教学》有感范文


读《有效教学》有感

有效教学设计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前几部分,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着我校的翻转课堂。感觉很有指导意义。

结合者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在我看来很有道理,比如说在怎样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上,孙剑荣老师的阐述就很有道理:她说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词语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

在翻转课堂背景下,教学设计要充分备好学生与备好课堂,依据课标找准重难点,同时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真正找准学生的难点。

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预设上,我们如果能从目标、核心环节、练习、板书、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备起,并且多参与有效的集体备课,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最佳前提: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调整和修正教学参考资料的相关内容,不要完全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及教材所约束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对于不适于学生的学习实情的内容,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进度。让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的整体认知规律和学生其它学科关联知识。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力争设计科学合理,时间分配及安排尽最大可能在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段落。对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时间要放在课堂时间的黄金时间,并要留下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来回顾当堂课的知识,做到即时消化。

教学设计的作业布置方面应体现出及时性和有效性,针对重难点设计,针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设计。这一点我校的翻转课堂在两段环节里体现得非常好。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

红军不怕远征南这一课,对我启发最大。读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和过草地的艰难情景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这使我想起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时代人物江竹钧面对刑具毫无惧色。敌人残酷地夹她的手指、泼辣椒水,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虽然敌人用刑一次比一次狠毒,但是江竹钧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定,别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意志坚定的江姐,牺牲时年仅29岁。

读完书,我想到了我自己。看看自己遇到一点难题,就退缩。有一次,我看了一道数学题,就觉得很难,没有完成就交给了老师。下课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地问我为什么这道题没有完成。我仔细看了看,静下心来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一下子晴朗了。现在,我一遇到难题,心里就暗暗地想:江姐面对敌人的残暴毫不惧色,难道我还会怕这小小的数学题吗?只要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充满了力量,大脑里也好像充满了智慧,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江姐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吧,努力拼搏,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阎福全

位卑未敢忘国忧,新华社记者王军通过《历史的峡口》钩沉历史,发力当下,对文化传承,城市化转型,城镇化发展及税费改革等进行现实锐利地切入与理论探索,为我国改革发展、民族复兴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遗留下来的文明资源对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充分展现其胸怀社稷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一、 民族的复兴即文化的复兴

自夏商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在欧亚大陆最东端发展起一个以农业而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庞大文明。这一自足和庞大,让中国确立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心观念。《考工记》、《营造法式》、秦直道、大运河、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华先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大规模生产能力。北宋经济繁荣发达,由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城市不动产税—城郭之赋,被纳入国家基本税制,公共服务开创新制,消防制度健全实用可操作性强,专人警戒、灭火,不劳百姓。李约瑟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直到1840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威严。之后西风东渐,国人崇洋媚外,五四运动破而未立,民国时代“去中国化”,弃用农历,禁贴春联;改革开放,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等。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不够有着必然的关系。有人指出香港“占中”事件之所以发生,除了美国支持蛊惑外,香港回归后去殖民化不够是一重要原因。其实是我国文化、历史教育的缺位使然。

所谓的“西方文明”:民主与科学,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不过是富翁、寡头之间的金钱游戏而已。其所标榜的人权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如在种族歧视、禁穆令,接收叙利亚难民等方面,差别对待,贻笑大方。美国是靠发战争之财崛起的,战后,又充当世界警察,四处制造骚乱、发动战争或颜色革命,涂炭生灵,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科学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给世界带来不安与灾难。全球气候变暖,科学也是脱不了干洗的,而且垃圾的产生量也与科技的进步成正比。当然,西方文明中的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倒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源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律和慎独,即所谓的为文所化之人,来源于文化熏陶,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而不是法律,法律只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微信里对有文化的人是这样论述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懂的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时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具有普适性。其实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并且有相当的高度与格局,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佛家的尽行善不杀生。道家的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清净为天下正。还有三家皆有论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从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化复兴,要有文化自信,要敬畏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做好传承发扬。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现在北京等部分省市减少了高考英语的分值,而增加了语文的分值,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文化的重视。

拥有伟大文明的中国,从来不缺乏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资源,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式确立为国家工程。可喜可贺。

二、城市化由有土地财政模式向不动产税模式转型

现在的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市长们看重经济效益,大拆大建,面对弱势群体的拆迁用尽各种方法,更不用说对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不会说话的古建筑了。社会矛盾因此激化,市长们却“执迷不悟”。与其说他们政绩观扭曲,不如说他们对公共财政存在关切。其实这也是体制的原因,也不能全怪地方政府。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乏稳定来源,虽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仍难保公共服务投入之需。文化遗产保护及环境改善了,不动产增值了,钱都分给了有房者,市长无法回收。既然公共服务增值了私权,就应该对后者的不劳而获开征财产税,以此作为返还公共财政的方式,实现涨价归公,彰显公平正义。

房价不断推高,民心不定,普通老百姓为了首付倾尽全部积蓄,甚至加上父母的养老钱都不够。杜甫曾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以后,许多寒门学子工作多年仍是居无定所,徒呼奈何。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一出,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去炒房。人心如此,谈何发展?

虽然城乡统筹发展多年,个别地方如成都发展得还不错,但大部分地区发展得远远不够,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现在农村空心化厉害,村里大部分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不愿呆在家里,纷纷奔向城市,大量土地撂荒。而城乡二元化又使得许多农民面处于“回不去的乡村,待不下的城市”的窘境。即使待在城市,许多公共资源还是无法享用,房子更是买不起。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税费体系,重新开征废弃多年的不动产税成为必然选择。它能够为地方政府建立公正而稳定的收入渠道,使其专注于公共服务的供应,不再视之为负担。更重要的是抑制房价,引导其进入正常轨道,当然,配套政策要跟上,公租房和廉租房要保障到位,让真正需要的人住进去。要想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实体经济,舍此,别无他途。

改革是发展必由之路。文化复兴、城市化正常转型有赖于改革。割谁的肉谁肉疼,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保障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冲出峡口,驶向理想的彼岸。

走进历史,爱上历史——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令我印象深刻的书,作者当年明月对明王朝这段辉煌却又有些遗憾的历史作了介绍与描写,他幽默的笔触让人欲罢不能,不仅读来轻松,还发人深省,是一本好书。

从朱元璋建国以来,明朝对华夏大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郑和七次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抗倭援朝战争明朝的崛起,令人赞叹不已;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崇祯自缢明朝的衰弱,令人扼腕叹息。

读完这整整七本书,我觉得明朝有许多历史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我万分景仰的,在嘉靖年间,浙江一带倭寇(日本人)横行,戚继光被调任浙江,抗击倭寇。虽然明军屡战屡捷,但在实战上,戚继光发现军队缺乏训练,便向朝廷提出练兵的请求,最后得到批准。有一天,戚继光无意中见到了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局面,几万人群殴,勇猛异常,他惊呼道: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便立即在义乌招募了4000人组成一支军队,这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戚继光对这支军队加强训练,并带领这样一支劲旅所向披靡,成功击败倭寇,安定了浙江的局面。

这样一位名将,令人钦佩,明朝皇帝中也有一位出色的人物,那就是永作文乐皇帝朱棣。朱棣的一生传奇多彩,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并迁都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天子御边的汉人皇帝。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之多,让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谊。明成祖朱棣还率学士们编著了3亿多字的巨著《永乐大典》,这对历史的影响意义非凡。由此可见,朱棣堪称是位功绩累累的君主。

皇帝中另一位出彩的人物是明孝宗朱祐樘,他重用贤良、铲除奸佞,提倡直言进谏。所以,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我带着好奇心去搜索了作者当年明月的资料,并十分惊讶地发现,他5岁时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到他上中学前,居然把这本书读了整整十二遍!他后来继续研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并从此爱上了明史的人物,等他成年后他某一天突发奇想,想把脑海中关于明朝的那些故事用轻松幽默的现代语言写出来,让人们能够轻松地读懂明朝。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整整16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

正是这样一本书,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历史的深刻,走进了历史,探知了历史,和当年明月一样,爱上了历史。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行走在历史的长河边,背负着红色的绳索,拉一拉,牵出的是中华的灿烂文明。

当古老的先民第一次找到朱砂,第一次将它涂在额头,第一次在污浊中的那抹鲜艳的颜色中炫舞时,红色走进了人的家园,那是精神的家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从秦时的统一到汉时的昌盛,从四大发明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国家的腐败无能,人民的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入我国。国家,眼看就要被瓜分,民族眼看就要灭亡。危难之中,是谁来拯救中华民族?又有谁来驱逐侵略者?是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的诞生,从而率领着我们的祖辈,与敌人浴血奋战,赶跑了侵略者和共产党,从而创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共产党又带领着我们的父辈,艰苦奋斗,建立了小康社会,使原本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如今这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新面貌。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他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有着团结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但是,他并不懦弱,他选择的是“千魔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顾”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中国——东方的一直永恒不会的雄师。  

邓小平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落后?因为当时的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的太深,女孩都不用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从没有过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这种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  

但是,最后我们站起来了,从开天辟地的共产党的诞生到今天的小康社会,经历了整整九十度春秋。  

现在,中国选择了我们,历史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我们的中国。但是,他们想象中的伤痕累累的屈辱的那一页,中国永远不会再现了。  

让我们新一代,为中国抹平创伤,为他扎下屈辱的包袱。让他轻松的发展,用事实来反击帝国主义,反击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让我们用前进的拳头击碎帝国主义的思想,用前进的脚步轧碎帝国主义的意图。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秦朝历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