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秦朝历史有感

读秦朝历史有感

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感谢您的参阅。

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

杨冬晴

近日,有幸得到赵俊特级工作室赵老师的推荐,阅读了一本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之——《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全书以不一样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与国内历史课堂教学有着很大差异的国外历史教学案例。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历史课堂教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独特的教学方式、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一样的师生互动、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等。现跟大家简单分享如下:

一、宽领域的教学内容

国内历史教学的内容基本以政治、经济为主,其他领域则很少涉及。而国外历史教学的内容则宽泛得多。比如,涉及科学领域的《疾病是怎么传播的》《原子分裂是好还是坏》;专门研究妇女地位的《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涉及体育方面的《这是友好的运动会吗》,等等。学生历史学习的眼界十分开阔。

二、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1、国外历史教学目标中,"分析""评价"之类的要求居多,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达到的能力层次高了许多。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要求,将对其学习任何学科都有益处。比如,在案例4《历史解释可以改写吗》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生通过审查和分析与具体事件相关的原始材料,判断与该事件相关的解释是否能得到原始材料的证实".再如,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规定:"提出关于他们正在学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和假设".这样的教学目标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史证意识与质疑能力方面的发展。

反观国内历史教学目标,大多是"了解""知道""复述"等识记层次的要求,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较少,因此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然有所欠缺。

2、目标中还涉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案例26中提到的"描述历史题材与其他科目、当前事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3、涉及其他领域的培养目标。比如,渗透公民理念的教育,案例29《为什么学习历史》。

三、丰富的教学资源

1、丰富多彩的文字材料。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文字材料的选择相当具有代表性,可读性强,且角度更全面。比如,案例14《澳大利亚是阳光的吗(上)》中选用了一个故事性材料《安妮·奥基夫的故事》,可读性很强,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这样的故事入手设计相关问题,不正是非常有效的情境教学吗?再如,案例12《1900年以来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上)》中,教师提供了妇女运动、阻力、妇女参政权——漫画家的观点、"调解"议案、支持妇女选举权的论据、反对妇女选举权的论据等等,许多角度的材料。众多不同角度材料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

2、别具一格的歌曲、影视材料。比如,在案例26《歌曲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为学生选择了多首歌曲,并从歌词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完成了历史学习的任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案例27《电影中的美国大萧条》中,教师通过播放电影以及《纽约时报》的相关文章,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在这之后还设计了相关的角色跟踪。这一教学案例使学生能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看电影,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虚构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国内历史课堂也会使用影视资料来教学,但是却用得远远不够深入,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增强视觉体验而已。

四、教学方式的差异

国内历史课堂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有时也会有师生互动,但多数是一些书本上有答案的问题。即使有点思维难度的问题,多数也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有些地方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小组活动似的历史课堂出现了。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小组活动多停留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而国外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们的学生活动非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多数时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活动的思维难度也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逐渐形成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而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在案例32《为什么20世纪的冲突影响了如此多的人(下)》中,安排了一个学生活动:

(1)阅读两种相反的陈述——"美国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做一张如下表格,将上面的陈述填在空格内。(2)两人一组进行练习。其中一人是"共产主义者",另一人是"资本主义者".尝试说服你的搭档,你喜欢的这个体制更好。

我们或许会觉得学生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吧。可实际上,只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定会达到这样的层次。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很多种评价方式: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等(见案例29,第169页)。这些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也兼顾到学习过程。在国内的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只是我们离这样的理想目标还很遥远。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国外历史教学跟国内有不少差异,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地加以调整改进,以期形成越来越好的课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新媒体部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中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的描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不确定它对认识建构主义或教育改革有何影响,但这本书确实对我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讨论教育,免不了讨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教室中。课堂教学案例就成为研究某种教育思潮的载体。本书以课堂教学案例来解释建构主义。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书中提到"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同时实现两项目标——既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成功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我的理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一味的要求、命令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不是要命令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概念、探究问题、自由地接触新信息。

"为什么学校里没能出现更多的思考呢?我们的观点是——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的模仿方法是必须接受,不能放弃的……这种方法已经长期统治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决策。"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传统教学真的会禁锢学生们的思想。有时候正确与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听多了自然觉得是正确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正确"真的是会影响人的看法、观点甚至思想。

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时感觉所学习的科目索然无味,这不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问题,建构主义范例将这种缺乏兴趣更多归因于学生所接受的教法。所以比起内容,方法更重要。

建构主义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书中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是通往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应该看似公平统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强调‘正确’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大家从小就认为题目的答案只有正确和错误。不仅理科类的题目有正确答案,文科类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有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和冒险性。

虽然这本书以上个世纪末美国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但是它让我感受到当前的教育和课堂面临的挑战和教育未来的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建构主义充满兴趣,也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儿童英语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读后有感


《儿童英语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读后有感

走上讲台已经有三个年头了,执教英语也整整三年,为了站稳这个讲台,我和老师们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写反思,渐渐的便有了自己写的英语教学案例,但什么是案例,你知道吗?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总结就是:

教学案例,是以叙事的形式来描写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征: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以及结果。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具体的处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教学案例具体形象,描述真切,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因此,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儿童英语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

撰写教学设计易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1.s教学案例

10.It's 3:15 !教学案例

11.Do you like pears?教学案例(2)

12.This is his body教学案例

13.Story:Its time to教学案例

14.es clean教学案例

每个案例,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描述、接着就是教师对案例中的课的反思,并且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该案例的点评,最后还附有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使你对该案例中所蕴涵的道理有更深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是学到了许多英语课堂的教学技巧,这本书集合了众多有经验的老师如何处理课堂的意见,我想这对于我即将要进行的实习和以后参加教育工作都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本书里,有好多值得学习的案例,在这里我就其中一个案例谈谈我的看法。这是一堂小学五年级的英语课,《Whats your favorite food?》案例中的课堂实录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吸引我眼球的是这堂课上完后的后续工作,及学生的成果积累,令我深深佩服,其中就有学生自己制作的食物名称词汇表,收集的食物的句子,自编的食物的歌谣,等等,这些是公开课里无法完成的,但是可以延续的后续内容,这位老师把公开课的后续工作做的完整有意义,把公开课作为资源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令我感到惭愧,我的公开课上完后顶多自己写个教学反思,从不会这样精致的去延续这堂课,而这位老师给我做了一个好榜样,我想今后自己的课,不光要严谨的备课,精彩的上课,更要创新的延续这堂课,这也是我们大多数英语老师需要注意的地方。

《儿童英语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乐趣,也教会了我许多英语课堂的教学技巧,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今后还会不断的揣摩这本书,以便消化为我所用。

读后感《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读后感《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斯苗儿老师主编的这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来到我的书架上已有几年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有关数学教学的书,我细细地读过一次,翻阅过许多次,不管哪一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教给我许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本书中,分27个专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编写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有主题内涵、案例描述与评析、观点与思考、资料链接这几项内容组成。主题内涵主要从理论上作简要的阐述,帮助教师明理解惑;案例描述与评析结合丰富而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观点与思考是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内涵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思考,有的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资料链接系统地收集和摘录了与该专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该专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看了以上的内容安排,不得不感动于这些数学教育的领路者们为了把我们这些尚算不上成熟的数学教师领进数学教学的大门,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时时细读、经常查看对照、引领教学实践的好书呢!而我的表达尚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给我的收获,只能简要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目标设定要合理、清晰、可发展、可实践

以前我只知道参考书上有目标,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也没做多大的研究,以为自己备的课能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了。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学目标不但重要,甚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设计上下来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在设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不能像过去的数学教学只重知识和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重结果不重学习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塌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要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所以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地设定目标。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教学目标拟定这一块内容的编写中,针对数学教学的六个核心问题,一一阐述如何在教学实中实施,实现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拟定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开展教学,要做到上课时心中有目标,这目标又能立足学生基础,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我们的课堂更人性化,更加精彩。

二、教学内容要有价值、能促进学生思考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指向的不是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是教师如何使数学内容相对学生实现其价值的教学艺术。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数学内容的价值是教师的教所赋予的,这种教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灌输、枯燥的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教材非常灵活、开放,数学学习内容基本是用一个情境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书上的情境图对于初接触教材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却是有些摸不着边的。面对数学材料,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个图要给学生展现的是什么学习内容;要设定哪些学习目标;目标设定要在哪一个高度,太浅或太深显然都不适合学生;如何使情境以一种动态的、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何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教学素材得到最好的开发应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收获,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思考、觉得数学是有用的,等等。很显然,价值来自于老师的思考和选择,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必定是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那么重要,而又是那么困难。那些个学不好的学生,费尽你九牛二虎之力,累死你多少脑细胞,从生活中从数学上举了那么多例子,他依然是不开窍,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他无论如何就是想不明白。在听过一些成功人士说到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时,我逐渐释怀,也许有些人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没办法学好数学,但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天赋。即使如此,我依然相信,虽然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应该会有所进步,不可能毫无进步。而其中,学好数学最最重要的能力应该就是数学的思维能力。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管是否有效,我都在努力做着这样的事,希望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想,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使用应是重要的一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有时数学教材中的材料可能很老旧或者对学生没有一点吸引力,让学生看着就觉得没意思,那么,教师就要思考选择什么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有思考地投入学习。个人觉得,和孩子相关的、或者老师以自己为例、或者具有童话故事色彩的等材料,能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内容好好设计,或在平时搜集、记录这方面的材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当读到某一个地方时,思维的火花会一闪而过,然而自己读书能力确实还不够好,不能准确地把握、挖掘其中的内涵。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管哪方面做得不够,都会影响我们对课的把握,使得我们对教育认识浅薄,对教学现象的认识浮于表面,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读这本书时,还有许多的体会和疑问,需要我去思考,去实践证明。希望能抓住更多思维的火花,写下更多的思考。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书笔记1000字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中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的描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不确定它对认识建构主义或教育改革有何影响,但这本书确实对我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讨论教育,免不了讨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教室中。课堂教学案例就成为研究某种教育思潮的载体。本书以课堂教学案例来解释建构主义。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书中提到“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同时实现两项目标——既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成功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我的理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一味的要求、命令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不是要命令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概念、探究问题、自由地接触新信息。

“为什么学校里没能出现更多的思考呢?我们的观点是——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的模仿方法是必须接受,不能放弃的。......这种方法已经长期统治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决策。”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传统教学真的会禁锢学生们的思想。有时候正确与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听多了自然觉得是正确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正确”真的是会影响人的看法、观点甚至思想。

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时感觉所学习的科目索然无味,这不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问题,建构主义范例将这种缺乏兴趣更多归因于学生所接受的教法。所以比起内容,方法更重要。

建构主义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书中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读书笔记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是通往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应该看似公平统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强调‘正确’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大家从小就认为题目的答案只有正确和错误。不仅理科类的题目有正确答案,文科类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有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和冒险性。

虽然这本书以上个世纪末美国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但是它让我感受到当前的教育和课堂面临的挑战和教育未来的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建构主义充满兴趣,也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钱若莹

《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读后感600字


面对学生的差错,很多教师也想变事故为故事,却往往不知如何操作。化错教学有秘诀吗?如何才能实现化错教学?

后来工作室要研究错题,就卖来华应龙这本《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的书,拿到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认真研读,被华老师的人生及化错教学这种理念深深吸引,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受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不足,甚至离奇,与正常的认知过程结果完全相左。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如果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自己的想法被压抑着,也许很少有差错,但却缺少了自主、少了真实,更谈不上创新,谈不上成长。

什么是化错?就相华应龙说的那样,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处理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单的反馈也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错误,通过这些我可以看得到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得到孩子的思考过程,真的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如果课堂上一个错也没有,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有时我在想,错误随处可见,为什么没花点心思在这些错误上呢?想来是自己的功底不够,往往没能去深抓错误的本质,却用正确的答案来埋没创造的机会。

读了这本书,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我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

读《走进经典案例教学》有感


读《走进经典案例教学》有感

经朋友推荐,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慕凤丽老师的《走进经典案例教学》,可以说这是一本简约但不简单的书,它通过两个管理案例全真模拟的讲解能够让你快速了解以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伦敦,是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创立于1922年,商业管理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案例教学方式与哈佛商学院齐名)为代表的经典案例教学的模式。

通读完该书后,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需要注意以下方面要点:

对于老师来说:

1. 案例教材:首先是要有一个真实但又有虚化的精彩案例,其次是准备跟案例及案例研讨所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2. 课堂环境:国内案例教学多以是排排座或阶梯教室为主,国外案例教学多数以马蹄形教室为主,任何一个座位都能非常容易地看到教室里其他每个人,而且大多数能看到对方的脸,而不是排排坐的那种教室只能看到其他人的后脑勺;

3. 课堂纪律:设计发言积分,并落实专人记录,回答情况直接决定了学员的课堂成绩;

4. 教学引导:提前准备案例分析的好方法论或分析步骤,准备好简短的开场白,让学员迅速进入角色,鼓励学员发言,多问、多追问,引导学员互相补充,少用“对”或“错”来评价学员的答案,真实记录学员的发言,形成便于阅读和讨论的板书,同时,在学员发言间隙适时地以理论知识、点评或其他案例进行补充讲解,升华学员的收获及启发;

5. 内功深厚:不仅要对案例要了熟于心,而且要知道容易对案例中的管理决策形成影响的文化差异等因素。同时,在第一次讲解时,最好是能邀请到案例中的主角(在结束前介绍给学员,并邀请案例主角与学员进行交流,更能促进激发学习收获);

6. 时间控制: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展的,要让学员有紧张感,同时又要让学员有充分的思考、讨论和交流。

对于学员来说:

1. 教材预习:提前足够量时间,阅读所有教材内容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并提前思考教材中需要进行的决策;

2. 全情参与:课堂上全神贯注、集中精力,紧跟老师的节奏和步伐,积极发言,最好把自己想象成案例中的主角,进入角色中。

读《中学历史教学》有感


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青少年历史核心素养

——以长沙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为例

邓进平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式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完善中小学生教学内容,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在众多的社会资源中,博物馆以自身鲜明的个性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公众,成为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曾指出:中小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也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博物馆实物的展示空间、开放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6年是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成立历史教师沙龙10周年。十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提高青少年历史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少收获和启示,在这里我们抛砖引玉,以求方家指证。

问题的提出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在这一方面,博物馆以其海量的馆藏资源,提供了认识历史的丰富史料,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但是,史料是不会说话的,只能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史料去重构历史,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有鉴于此,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2012年利用长沙窑及铜官镇相关文化资源安排长沙市实验中学和长沙市第六中学的师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参观出土的长沙窑彩瓷实物以此推翻了唐代没有彩瓷的结论,还帮助学生学会从出土材料和文献资料相映照的方式(即二重证据法)去认识历史。

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国防科大附中开展的“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博物馆参观、游戏、手工制作、遗址实地参观等形式,不仅使国防科大附中初一年级的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感性认识,更使得他们切身体会到历史认识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来实现。

史料实证素养

三、通过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正是意识到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连续十年以“追寻历史的足迹”为主题,在全市中学生中组织学生竞赛活动。为了避免活动的单一,十年来的学生竞赛活动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2012年是仿制历史文物竞赛,2013年是《图说历史》ppT制作竞赛,2014年是《漫画历史》手工绘画竞赛,2015年是“知我湖南人”——《图说湖南民俗文化》竞赛,2016年则是《利用博物馆资源,提高青少年素质》中学生论文评比。这些活动不仅得到了全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更是培养了他们历史解释的能力。

历史解释素养

四、通过学业水平考查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通过历史学习,我们要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方面,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通过在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考察有关湖南省博物馆藏品的题目来渗透家国情怀。如2009年长沙市中考历史即有一题为:

2009年5月22日,“凤舞九天――楚文化展”在湖南省博物馆盛大开展。在这次展览中,你可能了解到的是

①凤的形象融入大量文物中,体现了楚人对凤的崇拜 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③先进的武器和楚人的尚武精神是楚庄王称霸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我们的家乡长沙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这一题目使学生体会到长江流域文化中湖南文化的悠久,体会到长江流域是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再如2016年长沙市中考历史有一题为:

日前,湘籍旅美画家李自健“人性与爱”系列油画作品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下列画家与李自健籍贯相同的是

A.齐白石 B.顾恺之 C.吴道子 D.赵孟頫

这一题既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还感受到中国历史上众多优秀的艺术家。

家国情怀

我们的思考

十年来,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在培养青少年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种合作,我们认为,要使这种合作进一步发展,还可以采取这样的举措:

1.开发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教材教具。目前,长沙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正在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开发一套校本课程资源,预计2017年6月出版。

2.通过网络来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各种博物馆都开始数字化,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历史课程的一些资源。老师可把所需要的图片下载下来,用ppT展现,让学生自己识读或由老师引导。

3.通过到校服务来分享博物馆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可能通过到校讲授、演示、巡回展示等,使不便到博物馆的学校,也能分享博物馆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到校服务的机会,让学校和博物馆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促进双方合作的意愿。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 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二、历史教学为什么

——为书、为史、为学生

历史教学为什么?为书乎?为史乎?为学生乎?对于所有的老师来说,在教学之初,一般都认为教材是开展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学生要掌握的一切都囊括在教材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历史学本身的发展变化,面对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挑战教材、挑战我们原有历史认识的题目,我们逐渐意识到教材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是静态的,而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师不应囿于教材,"唯教材是上",教师要学会开发教材。如何开发教材?最关键的是要回到历史中去重新审视历史。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阅读大量史学原著,并且带着如何理解教材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挖掘,把历史教学的着眼点转向客观的历史本体,努力要教给学生真实客观的历史知识。翻开浩繁的历史画卷,崇高与卑劣共存,壮美与丑陋同生,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人文素养还在形成时期,审美心理结构不太稳定,因而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看法、认识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观念和反应,有时甚至出现很大偏差。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训练过程,即人文素养积淀的过程。历史教学应借助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件、图片等媒介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从而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提升人文素养。

三、历史教学怎么教

——到位、到形、到神韵

历史教学怎么教?到位乎?到形乎?到神韵乎?刚开始执教时,我的课堂教学一般主要关注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熟悉地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来设计教案和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自然以讲授为主,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来吸引学生。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位。但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 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就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注意课堂中和学生的交往互动。正如书中所说:教师的任务不是约束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地思考和自觉地自我约束。在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采用讨论、专题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这一层次可谓基本到形。在一次次"灵感"的冲击和一次次的"顿悟"后,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课一灵魂"的理念,即主张课堂教学要突出真正的历史"灵魂".在此基础上提倡学生真正的"神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群动",如此才可谓是"多元互动".可见,历史教师的教学艺术发展,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经历"族庖、良庖、道庖",由技进乎道的三重境界。

以上只是我拜读本书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片段感悟,更多的是前辈们的经验总结。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历史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远没有达到上述历史教学的多重境界。但是"我思故我在",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会一直秉持这样的态度去思考,去探索,去追求历史教学更高的真谛!

教师《物理案例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师《物理案例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除了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外,经验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平日的实践中,缺少对现实案例的深度剖析。而《物理案例教学论》一书填补了目前的空白。本书于我而言,最重要的启示有两点,一时了解了许多教学中鲜活而优秀的实例,涵盖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而是让我学习了如何运用在大学阶段学习到的理论并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分析案例,为以后自己进行案例收集与分析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就整体上对一节课进行革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无能为力,从细处入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针对某些内容巧妙设问,这一点我已在电势一节中初步尝试。又比如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对此,我的看法是,教材中的自由落体学习包仍能用于方法教学的引入,但其探究方法的挖掘已遇到瓶颈,应适当挖掘其它教学资源。为此,若仍困于传统教学内容,则受限较多。而拓展课或选修课的开发不失为一条明路。

在本书中,对此也有关于数字2024化资源开发的实例,对我颇有启示。结合学校已有资源,利用常见素材进行小实验的开发与教学较为符合目前情况,故而由此开去引导我找到了另一本《重新发现物理实验》,看后亦颇受启迪。

同事,该书中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也为我自己学习课程标准提供了参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本书对于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提出了相关原则,但原则仍存在笼统空泛之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应用的效果如何,是否存在修正的可能性,这些都需要在日后工作中加以实践。

总体而言,本书从操作和反思两方面为我提供了思路,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专业书。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秦朝历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