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杨绛读书笔记

杨绛读书笔记

读杨绛《一百岁感言》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也许下面的“读杨绛《一百岁感言》有感”正合你意!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世界是自己的

——读杨绛《一百岁感言》有感

喻长志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5岁生日。杨绛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称她为先生,是因为她老人家不仅仅是钱老的夫人,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家、学者,更是人生智者,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杨绛先生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出生的。她在100岁时发表了自己的《一百岁感言》,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向世人道出了她的人生感受,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我读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时,如醍醐灌顶,惊叹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大彻大悟,以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总结提炼出人生真谛。杨绛一辈子与清华有缘,她与清华同龄。年少时一心想上清华,结果当年清华不向南方招文科生,只得上家乡的东吴大学,后来向父亲软磨硬泡,硬是到清华外文系借读,圆了清华梦,又促成了中国文坛上一对传世姻缘佳话,与钱钟书结为伉俪。夫妇两人携带周岁的女儿,远渡重洋,赴英伦牛津大学留学。本可以继续读博士,但是夫妇二人在烽火抗战中回到祖国,不做亡国奴,表现人的爱国情怀。1949年新中国成立,夫妇俩坚定地留在大陆,用杨绛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她从大家闺秀、留学生、教授,回国后成为家庭主妇、"灶下婢"、中小学代课教师,无怨无悔。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她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夫妇俩受到冲击,被批斗,住大杂院,为羞辱杨绛,造反派让她打扫厕所,可她却能安然处之,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当自己的爱女钱瑗、爱人钱老接连去世,92岁高龄的她在悲痛之中,把自己的思念写成著名的回忆录《我们仨》,寄托思念。之后又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编撰钱钟书笔记二十卷出版。近十年来,她把钱老和自己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共有基金一千多万元,恩泽学子。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有著名的小说《围城》,但是杨绛其实出名比钱老还早,她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她47岁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出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而且在第一次翻译到七章半(总共八章)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感觉不满意后,推倒重来。《堂吉诃德》中文版后来作为国礼,由邓小平赠送给西班牙国王。198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顶峰之作《洗澡》,时年77岁。问及她艺术上得来成就的"秘诀"时,她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而珍惜光阴和自强不息就是她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对于一位度过105岁生日的老人,估计她所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要多。对人生、生死、荣辱、苦乐,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不是她的"研究成果",而是她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体验出来的。她认为人要有"念想",就是要有信念。人活一辈子,总是为理想信念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想,谈不上高低、贵贱,文人雅士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凡夫俗子有自己最通俗、最实际的想法,有念想,就有希望,就支持着自己走得更远。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满意,我们常常祝愿万事如意,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满意怎么办?杨绛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知足者常乐,人生不满意是常有的事,要学会忍耐,学会忍受,学会接纳,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让我们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


【篇一: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

杨绛被人们尊称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这样尊称,是因为人们由衷地敬仰她的学识、品德和修养。

偶然看到她的百岁感言,平实的文字,竟然带着那么强烈的一种穿透力,贯入我的胸膛,有什么被逼出了眼睛

我们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对自己的总结来对照成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当青春渐行渐远,在诚恐诚惶中,在懊恼悔恨中,在被拍在沙滩的路上,扮着过来人,扮着无所不知的样子。当你忽然看到活了一个世纪的杨绛先生淡定从容的样子,你会作何感想?

说到杨绛先生,就不能不提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妻两个,我们最早知道的,是钱钟书,是他诙谐幽默的《围城》,是他那段围城理论。他的渊博和聪颖光芒四射,以至于盖住了他的身后那个温柔敦厚的才女杨绛。

《干校六记》和《我们仨》沉定简洁的文字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淡定从容的学者。

活了一个多世纪的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惨烈和风暴,今天都落满尘埃,定格成画面。她亲身经历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少了当时的凌厉和残酷。

在她玲珑瘦弱的身体里,有着怎样的胸怀?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后,有着怎样的睿智?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篇二: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

今天上午在翻阅报纸时,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虽然只有短短的那么几句,可我还是有些深思。

我现在三十岁,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在想自己到一百岁的时候,也会有她这时的感慨吗?当然,我是啥学历,啥身份,啥水平,怎么能和杨先生比,我只是想说,到自己一百岁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我不曾知道了。但是,杨老师的一席话,确让我深有感慨;是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说的真的好好啊,我虽然到现在也是一事无成,但有时我内心是淡定的,我现在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居所安定下来,不要跑来跑去,不在不知道明天会居住那个地方;我现在也有了宝宝,我只想陪在他的身边,和他度过每一分每一秒就好,一起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健康平安!

在家一年没有上班了,这一年真的让我从当初的抓狂,自己就这么废了,大学白上了,自己的雄情壮志就这么结束了,等等,到现在的淡定,难受不是自己的转变吗,日子都是这么一天一天的度过啊,我不图过上怎样的富裕生活,只求家人都有饭吃,家人都健康平安;可能有人会讲,你也太颓废了,怎么一点都没有志向,呵呵,这个问题我也知道怎么说了,自己通过努力去达成自己的梦想、志向当然是高兴、快乐的事;可话又讲回来,我们的目的不都是让自己最后开心快乐吗,怎么做都好啊,不是吗?呵呵

不知道,又有些语无伦次了,但多少有些让我反思,一段时间内让自己停下来,好好的反思下,或者回头看看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行程,总感觉蛮好的,呵呵,去掉不好的,总结好的,再继续后面的生活

【篇三: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作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篇四:读杨绛《一百岁感言》有感】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5岁生日。杨绛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称她为先生,是因为她老人家不仅仅是钱老的夫人,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家、学者,更是人生智者,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杨绛先生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出生的。她在100岁时发表了自己的《一百岁感言》,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向世人道出了她的人生感受,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我读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时,如醍醐灌顶,惊叹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大彻大悟,以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总结提炼出人生真谛。杨绛一辈子与清华有缘,她与清华同龄。年少时一心想上清华,结果当年清华不向南方招文科生,只得上家乡的东吴大学,后来向父亲软磨硬泡,硬是到清华外文系借读,圆了清华梦,又促成了中国文坛上一对传世姻缘佳话,与钱钟书结为伉俪。夫妇两人携带周岁的女儿,远渡重洋,赴英伦牛津大学留学。本可以继续读博士,但是夫妇二人在烽火抗战中回到祖国,不做亡国奴,表现出文人的爱国情怀。1949年新中国成立,夫妇俩坚定地留在大陆,用杨绛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她从大家闺秀、留学生、教授,回国后成为家庭主妇、灶下婢、中小学代课教师,无怨无悔。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她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夫妇俩受到冲击,被批斗,住大杂院,为羞辱杨绛,造反派让她打扫厕所,可她却能安然处之,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当自己的爱女钱瑗、爱人钱老接连去世,92岁高龄的她在悲痛之中,把自己的思念写成著名的回忆录《我们仨》,寄托思念。之后又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编撰钱钟书笔记二十卷出版。近十年来,她把钱老和自己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共有基金一千多万元,恩泽学子。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有著名的小说《围城》,但是杨绛其实出名比钱老还早,她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她47岁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出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而且在第一次翻译到七章半(总共八章)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感觉不满意后,推倒重来。《堂吉诃德》中文版后来作为国礼,由邓小平赠送给西班牙国王。198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顶峰之作《洗澡》,时年77岁。问及她艺术上得来成就的秘诀时,她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而珍惜光阴和自强不息就是她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对于一位度过105岁生日的老人,估计她所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要多。对人生、生死、荣辱、苦乐,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不是她的研究成果,而是她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体验出来的。她认为人要有念想,就是要有信念。人活一辈子,总是为理想信念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想,谈不上高低、贵贱,文人雅士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凡夫俗子有自己最通俗、最实际的想法,有念想,就有希望,就支持着自己走得更远。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满意,我们常常祝愿万事如意,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满意怎么办?杨绛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知足者常乐,人生不满意是常有的事,要学会忍耐,学会忍受,学会接纳,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让我们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篇五: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

我以为,人世间最充满智慧的人其实是孩子和老人,孩子天真烂漫,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老人饱经风霜,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而那些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青壮年们,许多被红尘迷花了眼,使尽了浑身解数,对身外之物汲汲而求。

古人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谚语也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因此,我敬重人瑞们的真言,愿借以犀利自己迟钝的目光、宽广自己狭隘的心胸。

我从天马兄的博文中看到了杨绛老人的《一百岁感言》,自然欣喜。

杨绛,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所工作。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以及96岁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杨绛生于1911年7月17日,属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生辛亥革命,她于是和中华民国同岁。在她102岁生日之际,能读读《一百岁感言》,应该是人生快事。

然而,读着读着,越读越觉矛盾和不对劲,除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这种略为积极的心态我比较认同,余者许多不敢恭维。例如,当一个百岁老人,连衣食住行也要仰仗他人照料,怎么还可能说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之类不合时宜的话?既然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又怎么会愤世嫉俗的感叹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云云?至于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之类的话,更不是一个尊重自己名节的大家说得出口的,难道她暮年发《感言》也是自欺欺人不成?再说,即使真有《杨绛百岁感言》,也该2011年发表,不该最近才出现呀。

终于看到有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官方微博澄清,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我从未认真读过杨先生的著作,因此也无法从她的写作风格来分辨其真伪。但细读再三,越发感觉人文社的说法成立。

我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流行。据说,此《感言》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也与其被李开复等大V转载有关。呵呵,国情如此!

我热爱文学,但受够现代作品瞒和骗的肆虐后,宁肯陪伴古代的文豪们,屈原、陶潜、李白、苏轼、辛弃疾,嬉笑怒骂,直抒胸臆,何等痛快。

经此一事,又长一智。为便于与天马兄日后一起交流,看来,我应该虔诚地拜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了,那才是她的作品。

【篇六: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

今天上午在翻阅报纸时,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虽然只有短短的那么几句,可我还是有些深思。

我现在三十岁,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在想自己到一百岁的时候,也会有她这时的感慨吗?当然,我是啥学历,啥身份,啥水平,怎么能和杨先生比,我只是想说,到自己一百岁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我不曾知道了。但是,杨老师的一席话,确让我深有感慨;是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说的真的好好啊,我虽然到现在也是一事无成,但有时我内心是淡定的,我现在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居所安定下来,不要跑来跑去,不在不知道明天会居住那个地方;我现在也有了宝宝,我只想陪在他的身边,和他度过每一分每一秒就好,一起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健康平安!

在家一年没有上班了,这一年真的让我从当初的抓狂,自己就这么废了,大学白上了,自己的雄情壮志就这么结束了,等等,到现在的淡定,难受不是自己的转变吗,日子都是这么一天一天的度过啊,我不图过上怎样的富裕生活,只求家人都有饭吃,家人都健康平安;可能有人会讲,你也太颓废了,怎么一点都没有志向,呵呵,这个问题我也知道怎么说了,自己通过努力去达成自己的梦想、志向当然是高兴、快乐的事;可话又讲回来,我们的目的不都是让自己最后开心快乐吗,怎么做都好啊,不是吗?呵呵

不知道,又有些语无伦次了,但多少有些让我反思,一段时间内让自己停下来,好好的反思下,或者回头看看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行程,总感觉蛮好的,呵呵,去掉不好的,总结好的,再继续后面的生活

【篇七:《杨绛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近日读了网上流传的《杨绛一百岁感言》,如果真的出自杨女士的手笔,就这篇文字本身,我有很多问题想问她:

您说我得清洗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可这世界是污秽与美好共存的世界,并不完全是个污秽的世界。您说您沾染了污秽,是想说您原本是没有污秽的吗?难道污秽和美好的秉性不是每个人先天就并有的吗?您通篇怎么没提到您在这世界上曾经历了很多的美好呢?人们都把家当做生命中最温馨、最安全、最想去的地方,可您把您将要去另一个世界说成回家,您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您没有家的感觉呢,还是认为自己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呢?通常人在晚年都想回老家入土、落叶归根,难道您觉得您的根不在这个世界,而在您将要回的家?您在世时使用了这世界的资源,成了名家、获了美誉、得了利益,到最后说了句我得清洗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您对在这世界上享受的、获得的美好的东西,就不心怀感激或者没有一点感慨吗?

您接着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这话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都会有同感。可您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这说明您这一生什么都享受了,您非常地幸运啊,您不该说够苦呀?您这么描述您的一生,看似一种自谦,其效果让不知多少读者羡慕您的一生啊!就算您文革中受了点苦,其间您也能和您的丈夫经常密会呀?就算您的丈夫、女儿先于您去世了,您也是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呀?您应该知道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成不了个家吧?

紧接着您解释的够苦,就是因为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难道受欺负、受排挤、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与人周旋以及吃亏这些,比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流落街头等等,也算得够苦吗?难道您活到100多岁了,还不认为这些都是普通人活着要经历的常态吗?

稍后您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可是,物质的进步提高了人的精神享受水平,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物质产品,这样的例子您应该知道吧?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仅不是对立矛盾的,两者恰恰是互相依存、互相提升的,不存在谁胜谁负的问题。再说,怎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呢?我们每天由食衣住行、吃喝玩乐带来的快乐的享受,您说说哪一样离得开物质?您是想说自己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自己是个不物质的人吧?可您这一生名利双收,物质享受是没有缺着呀,您不能说您的一切享受都属于精神吧?就算您享受的都是精神的,怎么还是由忍受变来的呢?好像您过去的享受是受委屈似的。如果您这句话是想表达您个人的一种人生观,倒可以让人理解,但说这便是人生哲学,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您既然说人会经历诸如被利用欺侮、被损害、与人周旋以及吃亏等等的苦,您怎么又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呢?引用一句一般人常说的话:没有人活在真空里,每个普通人都逃脱不了与这世上的他人有或多或少的、不确定的关系,难道您感言里说这句收尾的话,就是想告诉大家您不是一个普通人吗?可是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是常常离开这个世界了也不得安宁吗?这世界上的哪个人、什么时候与他人毫无关系啦?您可是名人呀,您这话如果让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解读成我自己的世界和他人毫无关系,形成自私、自利、自大、自负、自我、自恋和我行我素的人格,其负面影响多大,您能估测得了吗?

【篇八: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注:杨绛女士,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说《小癞子》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不为名利所动,不受来访干扰,甘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清苦而平静的生活。她将自己和钱钟书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表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00字


百岁感言是杨绛先生对自己漫长而又灿烂的人生的感会体悟。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绛百岁感言全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一】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二】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生日,我在网上读到了她两年前写的《百岁感言》一文。读后深受感动和教育,便将此文粘贴到我的微信上,供大家学习享受。对于杨绛先生,我了解得并不太多,只知道作为钱钟书的夫人,她和钱先生一样,都属于狷介之士——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据说,胡x下台后,在家闲着无事,写了两首诗,请钱先生帮忙修改,钱先生回信:既不帮忙,也不帮闲。由此可见,他们狷介到了什么程度。她们一家三口,都以读书、研究为志业。1997年,他们唯一的女儿、北师大外语系教授钱媛去世,1998年,钱钟书先生去世,留下杨绛先生一个人“打扫战场”。

十多年来,她不仅整理出版了钱钟书先生遗留的几麻袋读书笔记、日记,还替女儿完成了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我们仨》,还写了大量的回忆纪念性的文章、散文等。她对人生的看法通达透彻,给人以警醒和启发。我虽然达不到她那样的境界和水平,但却无限向往。也许是我的人生阅历不到,也许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淡定与从容,我还远远难以达到。虽然已有所领悟,但期盼外界的认可,还是我难以摆脱一个魔咒。有时想,为什么自己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认可,其实是自己真正的价值感还未确立的表现;为什么还会经常生气发火,是因为内在的评价标准还未确立的标志。而这一切,皆源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品行修养都严重欠缺。“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努力而期盼成功,希望获得内心的宁静,看来是“南柯一梦”。“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说得多好啊!如果没有实力,即使你与世无求,别人说不定也会欺负到你的头上,所以生存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具备生存的实力。这个世界的第一法则还是“弱肉强食”,道德还必须依附在利益之上。钱钟书、杨绛夫妇之所以能够这么高傲,还是因为他们具有超强的实力所致。为了我们灵魂的高贵和内心的平和,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1000字


百岁感言是杨绛先生对自己漫长而又灿烂的人生的感会体悟。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2篇“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篇一:《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读后感:炎热的夏季,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如醍醐灌顶,清凉直入心扉。全文一如杨先生文章的风格,朴实无华,字字珠玑。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那是一个世纪的生命感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先生相比,我还在红尘之中,喜怒哀乐都是不由自主,很多事看不破,想不开,猜不透,所以烦恼忧愁不寻自来。常常让自己的生活有时会暗淡无光。想想先生的话;世界是自己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吧,用心装点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好了。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读到这里,想,先生真是活明白了。有时我们会怨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富有、不够聪明,想想这千百年来恒古不变的定律,就明白了,人不可太贪心。珍惜自己拥有的,知足常乐吧。

【篇二:《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注:杨绛女士,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说《小癞子》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不为名利所动,不受来访干扰,甘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清苦而平静的生活。她将自己和钱钟书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表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篇三:《一百岁感言》读后感作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篇四:《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我以为,人世间最充满智慧的人其实是孩子和老人,孩子天真烂漫,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老人饱经风霜,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而那些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青壮年们,许多被红尘迷花了眼,使尽了浑身解数,对身外之物汲汲而求。

古人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谚语也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因此,我敬重人瑞们的真言,愿借以犀利自己迟钝的目光、宽广自己狭隘的心胸。

我从天马兄的博文中看到了杨绛老人的《一百岁感言》,自然欣喜。

杨绛,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所工作。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以及96岁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杨绛生于1911年7月17日,属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生辛亥革命,她于是和中华民国同岁。在她102岁生日之际,能读读《一百岁感言》,应该是人生快事。

然而,读着读着,越读越觉矛盾和不对劲,除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这种略为积极的心态我比较认同,余者许多不敢恭维。例如,当一个百岁老人,连衣食住行也要仰仗他人照料,怎么还可能说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之类不合时宜的话?既然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又怎么会愤世嫉俗的感叹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云云?至于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之类的话,更不是一个尊重自己名节的大家说得出口的,难道她暮年发《感言》也是自欺欺人不成?再说,即使真有《杨绛百岁感言》,也该2011年发表,不该最近才出现呀。

终于看到有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官方微博澄清,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作文。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我从未认真读过杨先生的著作,因此也无法从她的写作风格来分辨其真伪。但细读再三,越发感觉人文社的说法成立。

我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流行。据说,此《感言》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也与其被李开复等大V转载有关。呵呵,国情如此!

我热爱文学,但受够现代作品瞒和骗的肆虐后,宁肯陪伴古代的文豪们,屈原、陶潜、李白、苏轼、辛弃疾,嬉笑怒骂,直抒胸臆,何等痛快。

经此一事,又长一智。为便于与天马兄日后一起交流,看来,我应该虔诚地拜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了,那才是她的作品。

【篇五: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读罢杨绛先生这篇洗濯心灵的感言,疲惫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驯服,顿觉夏日清凉无比。相对于杨绛先生的淡然处世,我们还只是莽撞的小青年。

多少人热衷于追名逐利,找不到心灵与生活的平衡点,找不到欲望与现实的平衡点;多少人忽视了家的真正含义,被物质操纵了心灵,被欲望出卖了灵魂其实,人生精彩不精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就如大海一样,波澜不惊的时候多,纵然狂风袭来,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也终归恢复平静。生活也亦如此,不必非要轰轰烈烈,不必非要一鸣惊人,不必非要丰功伟绩,只要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只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精彩的人生。保持平常心,保持平静心,保持平和心,一如杨绛先生那样淡泊人生。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的大名,是在《围城》附录《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围城》自1980年在国内重印以来,许多读者对大师诙谐的语言文字拍案叫绝,引来非常关注。杨绛应胡乔木建议写《钱锺书与〈围城〉》:杨绛略书钱锺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并为《围城》做详尽的注解她的笔触平静而柔和,她注重细节,从容地叙述,娓娓道来。从而引起我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关注。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洲东吴大学。1932年春与钱锺书在清华初识,1933年订婚,1935年结婚,两人同去英国留学,1937年秋同到法国留学,1938年秋同船回国。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长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戏剧等,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晚年的杨绛一直笔耕不辍,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我喜欢她读她的作品,也羡慕她和钱锺书的爱情,更敬佩她对待人生的态度。回顾杨绛先生的个人生涯中,她与钱锺书既有过在国难当头惶惶不可度日的艰难岁月,也有过文革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揪出来批斗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许杨绛先生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便是她与钱先生的爱,那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是她和钱锺书相濡以沫厚重的深情,是他们精神上心灵相通,生活中悉心呵护。是这爱支撑了她,是这爱让她甘心付出,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爱什么,最想要什么。在心爱的女儿、挚爱的先生相继离世以后,杨绛先生的痛楚可想而知。三河里的寓依旧是水泥地、白墙,家具简陋,而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钟书手稿集》。整理完《钱钟书手稿集》,杨绛先生为满足女儿遗愿,又以她的视角写出了《我们仨》她把自己和钱锺书的稿费和著作权都交给清华大学托管,2001年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资助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的学生。12年来,这笔奖学金已经累积到近1000万元。

从名门闺秀到文学大家,杨绛先生经历无数世事变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依然保持从容恬然,低调温和,淡泊名利。

读《杨绛传》有感


2016年5月27日,杨绛老先生病逝。

对于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我,一无所知。

翻开这本《杨绛传》,我想要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灵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可书中的一个片段却让我颇为震撼。面对上海沦陷地公交车上的日军,杨绛一改从前的形象,铿锵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气节,那日本军官或许是被震慑到了,嚷嚷了几声便下了车。也许对祖国的热爱,不会被个人性格所局限,杨绛的爱国热情就在那一瞬间爆发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杨绛激烈的反映,震动了她的同事,她抗议,她呐喊,正是当时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体现,铮铮傲骨、刚正不阿,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合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碎的事的回忆录。可就在我越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离死别的回忆录。书的第二部分,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去。杨绛却将这一令人痛苦不已的过程同梦幻的手段表现出来。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用一个人撑起了我们仨。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从这篇《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她不再以钱钟书夫人为世人所知。

她就是杨绛先生!

读《杨绛散文》有感600字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剧作家,她写的散文也别具一格。前不久,我拜读了《杨绛散文》一书。

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诗反映出杨绛与世无争的性格和她对艺术的追求。

这本书共收集了杨绛的近四十篇佳作,当我仔细品味这些精致的散文时,感觉到她的文章总是平易自然地娓娓道来,细腻而不乏哲理。其文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映现出她人格深处的凛然大气。

作者脍炙人口的佳作不胜枚举,其中之一是《干校六记》。在整片文章中,她以平时的笔调,讲述干校劳动总的种种经历。从社科院的专家,沦为接受干校改造的人,杨绛没有抱怨命运的坎坷与不公,而是把经受的一切折磨,视为人生的一种锤炼。《干校六记》的叙述平淡而自然,不夸张,不虚构,不泄怒。她对文革不是口号式的批评,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掩卷体味。

《杨绛散文》还表现出了特有的幽默,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闪闪,轻松而不夸张。《丙午丁末年记事》一文,荡漾出回味悠长的幽默,她在挨批斗时被剃阴阳头,只好做了一顶假发。捂得头闷热不堪。在对自身命运的彷徨和无奈中,那幽默的自嘲,实际是一种自我宽阔。她把人生的心酸淡化处理,用含泪的笑,掩盖情感的创伤。因此,杨绛的散文,似乎不是刻意的创作的,没有语言和结构上的雕琢。但细读时,却在字里行间,透出了种种智慧和情感,犹如一杯清茶或温酒,包含着回味悠长的内涵。

文品即人品,通过阅读《杨绛散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动乱年代的回味,我可以感到一位学者型作家的大家风范。

喜欢《读杨绛《一百岁感言》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杨绛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