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传习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传习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习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懒了一日,实是惭愧。这些天经常话到嘴边口难开,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好。细细想来,只有一个解释,太久没有主动读书了。平日工作是个纯输出的过程,只出不进,身体简直被掏空。看了看书架,平日里被迫读的基本都是理工类书籍,换个思路吧。

为了烧脑,挑了王阳明的《传习录》。许久以前读过一次,不求甚解。这次再读,不敢说正确,只求理解能比上一次多一些。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与诸君分享。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阳明先生的生平,诸君可借助网络了解其详尽情况。《传习录》的书体有点像论语,记录的是王阳明弟子与先生平日的书信往来和对话。

《传习录》摘一: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这段对话很经典,王阳明和朱熹隔了几百年的时空在书里辩理。爱是王阳明的一位大弟子,名为徐爱。朱子是朱熹。他首先挑了朱熹的代表作《大学章句》里的一句重难点,抛给了自己的王老师,然后自己拿起了笔开始记录手撕现场。

这里其实缺少上下文,因为这种学术级别的古人在讨论时,经典原文早已烂熟于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而对于我们现代人就有点苦。手打有点累,出处请诸君自行百度。这里朱熹说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其实指的是他在《大学章句》中所要表达的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格物致知。朱熹认为事事物物都有自身的定理,要求人看清事物本身的特点,从而去学习其中的道理。这是不是很像诸君在政治中接触过的相关重点句?这思想很正确呀。

此时我们在写论述题的另一句开头语又冒出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阳明在少年时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决定去“格”竹子,弄清竹子中蕴含的规律道理。然后,他用近乎于打坐的方式盯着竹子,边看边想竹子的道理。结果...在看了七天七夜后,支撑不住,病倒了。竹子没看懂,自己还深受其害,王阳明从此开始怀疑程朱理学的真理性。

文中王阳明这里并没有说朱熹是错的。而说这只是義外(義用繁体,个人喜好,见谅)也。这个“義外”,出处在《孟子告子篇上》:食、色,性也。仁,内也。義,外也。这里的这个“外”字不是旁门左道,更不是指错误,而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之外。

先回头看,关于“格竹”之事。想必有诸君会想,此人真傻,何不先看看相关专业书籍或者问问内行专家,看完有不清楚的地方在结合实际去竹林弄懂即可,效率又高。问题就在于此。所谓“先看看相关专业书籍或者问问内行专家”,其实是要求个人要寻找正确的学习渠道。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自身认知能力不同,对于“正确的学习渠道”的理解是存不同的,这本身算是一个悖论。

为了解决这个因个人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朱熹主张“事事物物皆有定理”,须“外心以求理”。即世间万物均有其内在规律,若要理解事物的本质,首先需要抛开内心所思所欲,以上帝视角将这个事物的内外看清楚后,再将这个绝对客观正确的所知反馈给内心,读书笔记.方为正心诚意,即“事事物物上求至善”。朱熹的这个观点,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有相似之处,均要求个人首先追求的是顿悟,即所谓先顿悟而后修行。王阳明按这个办法去做了,结果失败了。在此后数十年的军旅仕途中,他从怀疑到确信,朱熹之言,虽绝对正确,但绝对做不到。做不到的真理,即是虚无。

王阳明给出自己的见解: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一处便是。《大学》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至善,王阳明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敲黑板):至善是心之本体,即是说这至善是取决于每人自身的修为道行。练修为的办法:“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端正态度后、尽自己所能修行到极致即可,这个极致又是由你自身的本心变化决定的。“然亦未尝离却事物”,修行到最后,效果还是要看具体事物的结果。

有的同学考英语四六级,连考3年,终在大四的上学期考过了四级。是因为背单词做练习需要三年的时间吗?不是,而是到了大四上学期,狠下了心认真复习了3个月。这个备考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强的吗?不是,而是自己对待考试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后醒悟自责,要是以前再努力一点,就考过六级了。

那么,这三年时间本身能不能缩短?不能,因为该同学需要经历这三年的时间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大三下学期在招聘会上被冷遇,也可能是心爱的人离开自己,也可能是种种遭遇的积累效应,皆有可能。那么对他而言,考过四级,就是他历经三年修行达到的极致。对这位同学而言,他今后的英语水平,肯定不止于四级。但首先,他应该先接受这个修行三年得到的善果,而后,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向前;如果他只是一味的自责后悔,那么意味着这三年还不够。而正确的态度来源于德行与操守的修行——至善是心之本体。

与六祖慧能相对的,是其师兄神秀写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星君以为,这句比较贴合王阳明之观点。顿悟修行是理想,渐悟修行是足下。作者:桃宝星君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传习录》,可以知道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既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即是理的人生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到思想支配,一切统一于心。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800字


《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上。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是“本末倒置”。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高深。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连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况。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一种叛逆直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认为这是歪理邪说。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对别人的学说嗤之以鼻,以点带面或听风就是雨,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人可不觉得他们没有调查,反而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了。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点是用牝牡骊黄的典故指出当世一些学者的本末倒置。我认为徐爱说的本末倒置是指当时的人过于关注了学问,而没有关注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过于关注书本知识,而没有关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这些原因,徐爱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对话拿出来,应该有正本清源的用意。

《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2012年,在一个秋日的暮色中,当我始闻木心之名时,先生已经抛舍尘缘将近一年了。此后,我陆陆续续拜读了先生那些纯粹、富丽而高贵的文字,心中的痛楚日甚一日——就像一个久客异域的游子,竭尽全力跑到海边,却眼睁睁地看着最后一艘返乡的轮船刚刚离岸,苦痛之余,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因此,2013年,当我捧起由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时,顿觉世界刹那间洒满了阳光,恨不得对周围的每个人都喊着说声“谢谢”。错过的,无疑是永远错过了。可如果能有机会看到先生拆解并重构巨轮,自己照猫画虎造条小舢板回家也未可知。

据木心的学生陈丹青说:“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五年中,木心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巨神阿特拉斯,以一肩之力支撑起世界文学的天空,陈丹青则忠实记录了木心的讲课内容、率尔离题的哲思妙语与趣谈。木心先生逝世后,这些听课笔记得以编排出版,是为《文学回忆录》。对热爱木心而又无缘躬逢其盛的读者们来说,丹青先生的数年辛劳,当真是慈航普渡、传灯照人。

在古代汉语中,精金美玉一般的文字可谓俯首皆是:《老子》、《左传》、《史记》、《文心雕龙》、唐诗、宋词等等,数不胜数。自“五四”至当代,白话文作品也算得上堆山积海了,可不但好文字少得像沙漠中的绿洲,质量上也断难与上述古代经典比肩。

好的文字,一定要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文字的生命,在于读者的生生不息。有生命力的文字,能够穿越千年的风雨,被一代又一代读者含着笑、带着泪去铭记、去诠释,去以自己的心灵滋养作者隐藏于文字间灵魂。拙劣的文字,则连一代读者的心都拴不住。这样的文字,即便有幸被印成书甚至放入图书馆中,很多人连借的欲望都不会有。

吾也不才,但颇能感受到《文学回忆录》旺盛的生命力。书中有些话,看一遍就能记一辈子。有些一遍记不住的,也恨不得要多看几遍刻在心里才好。比如:

“每个人都有缺点,克服缺点的最好的办法,是发扬优点。发扬优点,缺点全部瓦解。”

“生活像什么呢?傍晚上酒吧,智者选了美味的酒,愚者选了烂酒,还喝醉了。所以,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

“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个过程。凭这个,凭这样一念,就产生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可是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又是要死的。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人活着,时时要有死的恳切,死了,这一切又为何呢?那么,我活着,就知道该如何了。”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惟有灵魂才能触动灵魂,睿智而诚恳,精微而广大——这便是毕生以美与自由为信仰的木心之魂。

我常常想,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度过那些注定会流逝的时光,才不负此生为人的幸运?木心先生给出的答案是:“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吃的。”说得怎么就这么贴心呢?

所有现当代的白话文作品中,我最爱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从头到尾读了三遍之后才发现,这么个读法,再读几年也难明白。好在笨人有笨法,读书笔记我决定按图索骥,把先生讲课时提及的文学作品一一找来慢慢品读。为了多少提高点儿效率,需要打破木心先生当年的讲课框架,以中国为起点,按小说、诗歌、戏剧、哲学等体裁进行分类阅读。这样,当自己漫游到远方异国的花园中心迷意乱时,容易驾轻就熟地找到回家的路。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喜欢的精读,不喜欢的泛读,争取用先生的魔棒把平淡岁月幻化成寸寸美好时光。精读的作品,一一写出读书笔记,以加深对作品的思考与理解。先生不是说过吗——“文学,除了读,最好是写作。日记、笔记、通信,都是练笔。但总不如写诗写文章好。因为诗文(可以)一稿二稿改,哪有把自己的日记改来改去的?鲁迅写——喝豆浆一枚,八分钱——那么当然八分钱,有什么好改的。”我,还是先练笔吧。

一九九四年元月九日,木心先生在陈丹青家上了世界文学史的最后一课。他总结道:“五年来,我们的课遭到许多嘲笑。我知道的。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赞赏,那就像一回事了,否则太冷清——只要有人在研究一件事,我都赞成,哪怕研究打麻将——假如连续五年研究一件事,不谋名,不谋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钦佩的。五年研究下来,祝大家大器晚成。”可以预期的是,以我目前“什么都不知道”的程度,五年是绝对读不了多少的。(木心先生在开讲世界文学史前曾惊讶地对陈丹青等学生们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呀!”)但我愿意聆听先生的教诲,“不谋名,不谋利”,坚持读下去,直到完成,起码做一个值得自己尊重的人。

伏愿先生在天之灵,祝我大器晚成!作者:延陵季子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这两年,先后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为作者在生物学、人类学、物理学、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科技等等方面信马由缰、纵横捭阖的讲述方式所深深吸引和叹服。所以拿到这次集中培训的书单,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 《今日简史》这本书。

尤瓦尔的三本书各有千秋。《人类简史》更像是一本历史书,主要概述了人类的过去,审视人类如何从一种微不足道的猿类逐步成为地球的统治者。《未来简史》更像是一本科幻书,讨论了人类的远期未来,由于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有可能从智人发展成智神。《今日简史》则更像是一本哲学书,作者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清晰的辩论和思考,《今日简史》的英文书名《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直译过来《21世纪的21个议题》更符合全书的内容,作者通过五个部分21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议题,思考人类当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一、问题和挑战

作者一口气提出了21个议题,归纳起来,我们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科技颠覆。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在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人类的破坏力也大得惊人。原始人类只会用火,现代人却发明了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N次;原始人类住在洞穴和森林中,现代人类的足迹已几乎遍布全球各地,人类过度的索取和开发扰乱了全球的生态平衡,让我们面临生态崩溃的危险;原始人类只会自然繁衍,但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让科学家们有能力操控人体内部的世界、重塑自我,但由于我们并不了解人类心智系统的复杂性,稍有不慎,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科技的发展,将会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科技革命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阶层的划分,让数十亿人失业,带来数据霸权和独裁,普通人类个体将会变得无所适从,正如书中第二章提到的:“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时,许多马车夫转行当出租车司机;今天我们的处境类似,只不过我们不是那些马车夫,而是被淘汰的马。”“未来,别说一辈子做同一份工作了,你可能没5年就得换一次行业。”

二是政治上的短视。自冷战以后,我们迎来了全球化浪潮,象征着民主和自由的自由主义深得民心,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21世纪的,人类至少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核战争这三个共同敌人,并且这三大敌人任何单一国家和组织都无法独自解决。读书笔记·与此同时,我们却又看到了民族主义的盛行与全球化的倒退,以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等事件为标志,许多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及其选民更多的考虑本国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似乎不再愿意承担更多的全球性责任,不愿意解决和面对全球性问题。作者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冷静的提出,面对全球性的问题,人类如果仍然选择本民族或者本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结果可能是异常惨烈的,例如历史上的1940年,面对纳粹进攻,荷兰人只战斗了4天就举手投降放弃独立地位,但为了压制印度尼西亚的独立,他们却鏖战了4年之久。

三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人类并不完美,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等等事件足以证明:人类很愚蠢,人类很盲信,人类很自大......

二、思考和面对

作者抛出了21个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尤瓦尔没有给出答案,但通过他充满辩证和理智的讲述,人类如果想要更加美好的未来,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全球化视野和危机意识。最近全球都在批贺建奎,贺建奎的基因干预正验证了作者预言的可怕时代有可能真要来了。技术如果失去伦理道德的限制会使人类这一物种陷于万劫不复,作者预言智人这一物种可能要消失,智人在走向智神,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二是要理智和坦诚面对。面临纷繁复杂的世界,需要清醒和理智的面对这一切。非常佩服作者讨论问题的那种务实和坦诚的态度,以及清晰和辩证的思维。作为一名以色列的犹太人,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宗教的话题,并专对犹太教和犹太人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勇气可嘉,让人钦佩。

三是人类要更加谦虚。虽然人类似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我们所探知的已知世界只是沧海一粟。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内观和禅修的话题,其实人类整体和个体一样,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找到扎实的道德根基,才能够走的更远。

四是要抓好教育。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教育是唯一不变的事情。书中提到,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以及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确,教育不是培养标准化的产品,僵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变革。作者:孙茂民

《王小波杂文》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王小波杂文》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我的精神家园》

摘抄: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感悟赏析:这就是无怨无悔的境界吧,平平淡淡也是真,一个小小的目标也是意义,总比没有来得好,比如坚持阅读,坚持跑步,坚持做工作计划和总结。倘若能从中不断进步,再计划一个小目标,满足感更强,会到死而无憾的地步吧。

《文化之争》

摘抄: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很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这就提示说,由知识的差异可以产生权力。让我们假设世界上的人都很无知,唯有某个人全知全能,那么此人就可能掌握权力。

感悟赏析:事实是,权利是个复杂的因素,民众选择拥护某一个人,还有正统血脉相承,信仰问题做支撑,尽管阿斗那么傻,诸葛亮也要扶起他,《出师表》让我们看到一位饱经沧桑老人,对刘备所托之人叹息、无奈、执着。

有人说诸葛亮痴和傻,又有多少人在重复这一行为呢,明知历史的车轮前行,还有那么多复辟行为,人人做不到平等,只有同一阶层的人才谈平等,正因为不平等我们才苛求平等,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和谐我们才呼吁和谐。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王朔的作品》

摘抄:我觉得王朔过去的反嘲、反讽风格,使我们能见到深一层的东西。最近听说他要改变风格,向主流靠拢,倒使我感到忧虑。

感悟赏析:早有耳闻王朔也是痞子风格,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正常人往往被斗得不正常,一个不太正常的人似乎更如鱼得水,不按常理出牌的大多是高手吧。洪七公爱喝酒,一个叫花子武功绝顶。

一个对世事懵懂的周伯通,却被瑛姑爱了一辈子,风流倜傥的杨过收获了一大堆粉丝,他们的邪气和痞气成了人格魅力。我在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论坛的主题是,监狱外留守的女孩傻傻等着他们的男友,有的犯罪不止一次,并且也不是专情的男孩,难以置信的是女孩的痴情,读书笔记她们是缺爱找到了补偿,事实是男孩并不是痴情的汉子。那么这份坚守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生活的意义?论坛坚持打卡坚持,我真希望她们找一个正能量的理由活下去,赚钱给父母买一份保险,赚钱给自己添置物品,运动项目,回归正常的生活,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

女孩,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到头来会发现芸芸众生一粒沙而已,珍视自己来了一遭。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对于每个知识分子而言,他毕生从事的事业,只能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顶礼膜拜。

摘抄:对一个明星和社会名人,我们更应该学习他身上的精神,而不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出生、环境、教育,那要的攀比永远处于劣势,对己没有帮助。你爱与不爱他,他增长了粉丝,而你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看客。

感悟赏析:杨丽娟出名了,也只是因为追随刘德华的疯狂举动,这份成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爱因斯坦身为物理学家,却不认为牛顿力学神圣,所以才有了相对论。

摘抄:盲目崇拜的年代我们的前辈经历过,小波的文学中深深烙下了年代的痕迹。走过那个年代的人深有感触。

感悟赏析: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图林先生就是个同性恋者,败露后自杀了,死时正在有作为的年龄。据说柴科夫斯基也是这样死的。但我要是生于这两位先生的年代,并且认识他们,就会劝他们“无耻”地活下去。

摘抄:尊重有个人爱好的人,虽然这些爱好非主流,看起来格调低下,只要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小众群体的生活我们也不要过多关注,扩大化,暴露人家的隐私绝不是光明的行为。

感悟赏析:画家画裸体模特,和小流氓爬女浴室窗户不可以等量齐观,虽然在表面上这两种行为有点像。

摘抄:倘若在公共场所招聘裸体模特,在一帮小青年面前打赌翻窗,这都不是理智的行为,这就可以等量了,合适合宜才是正途。

我觉得知识分子就该是喜欢弄点学问的人,为此不得不受点穷;而非特意的喜欢熬穷。假如说安于清贫、安于住筒子楼、安于营养不良是好品格,恐怕是有点变态。

摘抄:的确,那样固守成规,活在套子里,违背正常的心理活动,生理需要,那种生活方式就是酷刑了,倘若以此为乐,那久而久之就变态了。

感悟赏析:我们劝年轻人从事学术时总要说:要耐得住寂寞!好像劝寡妇守空房一样。除了家徒四壁,还有头脑里空空如也,这让人怎么个熬法嘛。

摘抄:航天精英出走,闹出了很大的风波,一波对知识分子的出走应不应该的问题。还有一则招聘边防战士的启示也引起人们热议,奉献不再是无条件的,这是时代的进步啊,在和平年代,那么多人享受着温暖和物质的丰富,少数人同样也有权利享誉物质和荣誉。

感悟赏析:痞是不好的,但其根源不在道德上。真正的原因是贫乏。

原来小波的痞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反叛,也不是哗众取宠,他是找寻乐子,给他人带去一点笑点,get这个点,小波的可爱更鲜活了。作者:深山松子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 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 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 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 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 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 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传习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