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人生哲思录读书笔记

人生哲思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心得。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传习录》读书笔记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读《传习录》,看到王阳明论孝。“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忍不住拍案。

以前读不懂,现在明白了些道理,再来读,嗳!简直痛快。想起一事。

曾经和某君聊天,他对成家立业之后仍需父母不时接济一事耿耿于怀。“愧对父母,让他们失望了。”他内心有深深的自责和恼火。我试图劝慰:“父母的心原本是为了你过得更好一点而已。”某君反问:“若是你的父母觉得你生活有困难,给你接济,你怎么想?”我不假思索:“那是因为父母爱我呀!”父母爱我,他们所做的都是他们愿意做的事。我爱父母,所做的也是从自己内心深处自然发出的考量。这之间,不求回报,也不需要愧疚。

所以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所谓去人欲,存天理,是希望我们内心遵循的是纯粹的爱,而不是各种回报、报答、回馈,只有这样,内心才没有矛盾。内心没有矛盾,就不会在做事的时候出现一个相反的想法来消耗自身的能量。

难道不是这样吗?做一件自己内心深处反感的事情,会让人感觉疲惫不堪。而做一件身心都愿意接受的事情,则会有无尽的动力和持续的毅力。

无论是王阳明时代的孝亲,忠君,还是现在过好当下的生活,都是这个道理。

别让自己内心充满矛盾。别让自己消耗自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传习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传习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懒了一日,实是惭愧。这些天经常话到嘴边口难开,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好。细细想来,只有一个解释,太久没有主动读书了。平日工作是个纯输出的过程,只出不进,身体简直被掏空。看了看书架,平日里被迫读的基本都是理工类书籍,换个思路吧。

为了烧脑,挑了王阳明的《传习录》。许久以前读过一次,不求甚解。这次再读,不敢说正确,只求理解能比上一次多一些。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与诸君分享。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阳明先生的生平,诸君可借助网络了解其详尽情况。《传习录》的书体有点像论语,记录的是王阳明弟子与先生平日的书信往来和对话。

《传习录》摘一: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这段对话很经典,王阳明和朱熹隔了几百年的时空在书里辩理。爱是王阳明的一位大弟子,名为徐爱。朱子是朱熹。他首先挑了朱熹的代表作《大学章句》里的一句重难点,抛给了自己的王老师,然后自己拿起了笔开始记录手撕现场。

这里其实缺少上下文,因为这种学术级别的古人在讨论时,经典原文早已烂熟于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而对于我们现代人就有点苦。手打有点累,出处请诸君自行百度。这里朱熹说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其实指的是他在《大学章句》中所要表达的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格物致知。朱熹认为事事物物都有自身的定理,要求人看清事物本身的特点,从而去学习其中的道理。这是不是很像诸君在政治中接触过的相关重点句?这思想很正确呀。

此时我们在写论述题的另一句开头语又冒出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阳明在少年时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决定去“格”竹子,弄清竹子中蕴含的规律道理。然后,他用近乎于打坐的方式盯着竹子,边看边想竹子的道理。结果...在看了七天七夜后,支撑不住,病倒了。竹子没看懂,自己还深受其害,王阳明从此开始怀疑程朱理学的真理性。

文中王阳明这里并没有说朱熹是错的。而说这只是義外(義用繁体,个人喜好,见谅)也。这个“義外”,出处在《孟子告子篇上》:食、色,性也。仁,内也。義,外也。这里的这个“外”字不是旁门左道,更不是指错误,而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之外。

先回头看,关于“格竹”之事。想必有诸君会想,此人真傻,何不先看看相关专业书籍或者问问内行专家,看完有不清楚的地方在结合实际去竹林弄懂即可,效率又高。问题就在于此。所谓“先看看相关专业书籍或者问问内行专家”,其实是要求个人要寻找正确的学习渠道。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自身认知能力不同,对于“正确的学习渠道”的理解是存不同的,这本身算是一个悖论。

为了解决这个因个人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朱熹主张“事事物物皆有定理”,须“外心以求理”。即世间万物均有其内在规律,若要理解事物的本质,首先需要抛开内心所思所欲,以上帝视角将这个事物的内外看清楚后,再将这个绝对客观正确的所知反馈给内心,读书笔记.方为正心诚意,即“事事物物上求至善”。朱熹的这个观点,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有相似之处,均要求个人首先追求的是顿悟,即所谓先顿悟而后修行。王阳明按这个办法去做了,结果失败了。在此后数十年的军旅仕途中,他从怀疑到确信,朱熹之言,虽绝对正确,但绝对做不到。做不到的真理,即是虚无。

王阳明给出自己的见解: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一处便是。《大学》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至善,王阳明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敲黑板):至善是心之本体,即是说这至善是取决于每人自身的修为道行。练修为的办法:“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端正态度后、尽自己所能修行到极致即可,这个极致又是由你自身的本心变化决定的。“然亦未尝离却事物”,修行到最后,效果还是要看具体事物的结果。

有的同学考英语四六级,连考3年,终在大四的上学期考过了四级。是因为背单词做练习需要三年的时间吗?不是,而是到了大四上学期,狠下了心认真复习了3个月。这个备考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强的吗?不是,而是自己对待考试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后醒悟自责,要是以前再努力一点,就考过六级了。

那么,这三年时间本身能不能缩短?不能,因为该同学需要经历这三年的时间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大三下学期在招聘会上被冷遇,也可能是心爱的人离开自己,也可能是种种遭遇的积累效应,皆有可能。那么对他而言,考过四级,就是他历经三年修行达到的极致。对这位同学而言,他今后的英语水平,肯定不止于四级。但首先,他应该先接受这个修行三年得到的善果,而后,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向前;如果他只是一味的自责后悔,那么意味着这三年还不够。而正确的态度来源于德行与操守的修行——至善是心之本体。

与六祖慧能相对的,是其师兄神秀写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星君以为,这句比较贴合王阳明之观点。顿悟修行是理想,渐悟修行是足下。作者:桃宝星君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800字


《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上。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是“本末倒置”。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高深。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连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况。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一种叛逆直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认为这是歪理邪说。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对别人的学说嗤之以鼻,以点带面或听风就是雨,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人可不觉得他们没有调查,反而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了。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点是用牝牡骊黄的典故指出当世一些学者的本末倒置。我认为徐爱说的本末倒置是指当时的人过于关注了学问,而没有关注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过于关注书本知识,而没有关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这些原因,徐爱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对话拿出来,应该有正本清源的用意。

读书笔记《《传习录》读书笔记心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生哲思录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