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在认真品味的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你也许需要"《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高二(4)班 潘婕:

化学的学习已经伴随着我有3年的时间了,不长不短,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了解事物本质的快感与满足感。不知不觉,我也意识到化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我们需要化学》清晰地把这样的想法展现出来,也让我从化学的历史和前人的成果中获得了很多。

拉瓦西质疑前人对于氧气的结论,于是实验、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像苏轼不满郦道元与李渤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解释,便亲自到夜晚泊舟,寻觅正解。我们不能随意主观臆断,而应该学会质疑、不断探索、勇于尝试。

化学可以让我们不再拘泥于四季、气候等,而是合理地利用规则。如化肥、农药的研发与改进等。我们能够不再害怕天灾,不再盲目崇拜神明,而是依靠自己。

化学的学习需要结合生物、农业等不同的领域,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我们获得更好的化学素养,更好德地改善生活水平。

现在的食品、服装、珠宝、化妆品、建筑等无不需要化学、依赖化学,学好化学是我们更好生活的第一步。

高二(1)班 王孟睿:

化学是我在初三时开始接触的一门学科,它宛如一片神秘的星云,重新激发了我对于学习的兴趣,学会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和客观地解释世界。首先吸引我的,是化学实验课上摆在实验桌上的一瓶瓶试剂,和在水中波波作响的氧气,是化学,第一次将生活中无形的物质化为了有形的学识。

追溯化学的历史,这样的发现、探索之志趣,从西方的拉瓦锡开始,自东方的火药发明以来,用着不同却又相同的“烟火”,启蒙着一个个世代。

还依稀记得二模考时仍对盐和食盐傻傻分不清,却就在这一次想要挖掘、理解盐的概念之中,发现了化学的生活的种种用处:食醋是“盐”、无机化肥是“盐”、乃至我们身边林立着的许多建筑,也是由大理石这种“盐”所构建。

无疑,化学给予了我们一个具象的、物质化的世界。它将神话中的七彩神石命名,将万物生命中的“灵气”与“戾气”分离给我们看,以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严谨而不失规律地展现出来。

高中后,化学的“疆土”扩大到了有机,同样带给了我们人类社会无尽的宝藏:从塑料袋到瓶,到高端的生物制药,毒理分析。我们看到了化学和生物、地理、物理等不同领域绽放出来的花朵,它使我为之信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整部化学史,以及我们学化学的历史,用两条不同的时间线共同证明了理性思考、探索发现的魅力,我们不容否认,这其中也产生了如生化武器、毒品之类的邪恶之花,但我们更加珍视化学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数据指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超过70%为非化学专业,这更说明了化学“润物细无声”的无形影响,时时刻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化学,我为化学点赞!

高二(4)班 苍柏先: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化学,饮用的自来水、喝水的杯子、挡雨的雨伞等等无一难逃化学的魅力。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直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的成果。人类对世界无尽的探索,同时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我们需要化学》这部科普片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现了生活中的化学。我们与化学是密不可分的,化学非常的神秘、美丽,人类历史、饮食、生活、材料、生命以及未来世界都难逃化学的影子。

氧气,宇宙中含量第三,人体内含氧量超过50%。最普通,人类最赖以生存的氧气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过去认为,氧是一种火气,它能够燃烧物质里面的燃素,与之结合产热,这是最开始的朴素科学观点。18世纪,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完成氧化汞实验,将氧气误以为脱燃素空气,与科学史最重大发现失之交臂。直到拉瓦锡通过定量试验让氧气和金属反应,否定燃素说,将原来的定性发展到了定量的试验,由此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建立科学元素观。由此而又打开了元素的大门,历经波折,有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制作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正是由于前人勇于探索发现,不畏艰难困苦,探寻真相,才使得人类社会一步步发展,逐渐揭开客观世界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基。而化学帮助人类可以不受时令、地域的限制。比如氮磷钾,百年的科研带来的化肥,让人类有了对抗饥饿的重要武器。有了化学农药抵抗虫害,又可以挽救千万吨的粮食。食品添加剂的存在会使得食物变得更鲜、更美味。这些都是化学给人类世界带来的美好事物。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也从未停止。在衣装服饰上,化学研究使衣服材料脱离有限天然材料的束缚,而是由化学纤维材料取而代之,将不同功能的服饰用不同种面料赋予其最合适功能化的效用。在色彩上,天然染料是古时在衣装、书法、绘图上所广泛使用的材料,这些天然染料都非常的稀少而且昂贵。自从有了化学人工合成染料,色彩世界中的许许多多都不再受限制,同时又可以很好的保护了自然中动植物、矿物等。

在材料的发展中,建筑同样离不开化学的推动。现代化学工业发展使建筑材料的组成变得多姿多彩,多种多样,让建筑有更好的视觉效果、防护效果。在农业、工业中所需要的材料化学能使其性能更优良,进一步为科学研究、人类生活创造价值和驱动。

生命,在每一天生老病死,人类在用自己的武器追赶着生命的步伐。从出生起,一个化学的旅程便开始了,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人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化学的发展在不停地帮助人类抵抗外界疾病,人们通过研究药物来调节人体健康机制,人类的进化、生命的延续都离开不开化学的帮助。

人类需要化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化学能够给人展示美丽的一面,但也有危险的一面,比如有害化学品对环境的影响。化学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这条路永无止境。只有我们深入研究、掌握化学的利弊,才能将其优势最大化,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打造更美好的未来。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高中学生,站在化学世界的大门外窥探其透露出的一丝光线,但我会努力学好化学,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步掌握了解,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高一(2)班 范逸杰:

从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到如今已有两年半了,当年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的些许反感到现今对于化学的浓厚兴趣,当中也是经历了不少事情,我也清楚地感觉到化学是与其他所有科目都截然不同的一门学科。

《我们需要化学》这部科普视频不同与其它,既不冗长,但完全阐明了“我们需要化学”这一主题,从衣食住行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来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同时讲解简单易懂,好几个地方看到了都不禁会有“噢!这个地方课上讲过!”的感叹,这也是化学融入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我也从中更加了解到了,人类和化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类利用化学,而化学又因有人类而更加多姿多彩。但是化学可以为人类所用,但也可以轻易让人类毁于一旦。因此,我们作为化学的学习与开发者,必须要多多了解它,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为人类所用!

看完6集视频,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化学在如今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五感甚至是自然的界限。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段子: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化学——魔法。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趣,但同时也是非常贴切的,而且不仅是高中化学,化学本身就像是魔法,但同时又是科学。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对化学这门学科即使成绩不是最突出的,却也有不小的兴趣的原因。

化学连结贯通了过去、现在与将来,又贯穿了现实生活与神话世界,如今生活的基础早已处处离不开化学的存在。我们需要化学,不仅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化学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高二(4)班 王泽:

不得不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人类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也是挺神奇的。

从炼金术的迷信到磷元素的发现,再到元素周期表的慢慢形成,如今被人们广泛使用,化学之路很漫长,探索之路很艰辛……

学化学之前,一直认为这是一门只要背背化学式、做做实验的课,在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之后,我越发觉得化学对我们的世界有多重要,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化学相关联。

看了《我们需要化学》之后,我想,也许化学才是最贴近于人们生活的一门学科吧。

很庆幸前人的坚持不懈,发现了化学这门科学,才得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高二(1)班 欧昊芸:

化学,它神奇而美丽,青春而充满活力,更永葆一种创造性的魅力。

燃料电池里,田垄地埂上,绚丽服饰中……在我们身边处处“藏”着化学,是化学让我们“分子改变世界,合成创造价值”。

看见《我们需要化学》系列科教片的开头让我有一种在看“科幻大片”的既视感,好像立刻拥有了一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物质看结构”的慧眼:我们喝水用的杯子、刷牙用的牙膏、填饱肚子用的面包、遮风挡雨用的雨伞、让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又节能又持久地疾驰的燃料电池……视角一转换,它们边上就都显示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原来,化学早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化学已经改变了世界,它所带来的创造正造福着人类。经过化学家的不断努力,我们现在有了各种化肥、杀虫剂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让全世界的百姓们一步步远离饥荒;我么现在有了各种食品添加剂,让食物的色彩、香味、口感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升华;我们现在有了人工合成纤维,能够大批量生产制作各式各样的服装,通过自由调整衣料来满足不同的功用,让人们的穿着更加时尚……未来,只要我们正确地利用好化学,就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无限的价值与可能。

科学家对氧气的认识从“燃素说”到“助燃剂”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元素周期表”的设计是从“音节与琶音”中汲取了灵感;液晶屏幕从第一次制成到成熟应用更跨越了两个世纪……这样看来,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人们从来都不缺少“错误的认识”。譬如说,一开始科学家就认为氧气是一种“燃料”,这种认识放在今天一定会让大家觉得荒唐可笑。但是,“错误”不等于“废物”,探索本就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而真理又是动态发展的,科学家就是经历了这样不断假设、尝试、探索、失败、再继续探索的过程后,才能不断接近真相与成功。其中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经验教训和财富基石。而我认为这种“敢想敢做”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很多青少年所欠缺的,所值得学习的;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人们也从来都不缺少“多领域的互通”。 “化学”与“音乐”似乎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领域,但是它们却能在某些地方相通,“元素周期表”就应运而生了。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学习化学需要“多领域、多视角”的融会贯通,其实“多元”往往能给“专一”带来灵感;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人们还从来都不缺少“冷落与寂寞”。期初,在液晶最初被发现的时候备受冷落,但是过了两个世纪,它却能让我们的世界“大放异彩”,刺激了人们视觉神经。我想,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但,愿意挺起胸膛“让后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这更是科学家们的伟大。

在《我们需要化学》的最后一集里我看见一群孩子来到上海有机所参加“化学体验日”活动,他们都对那些神奇的化学变化感到惊叹不已。绚丽夺目的色彩,不可思议的现象,在经过实验室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后,这些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对此情此情印象深刻。因为,“化学”不是作为一个单词,不是作为一门学科,而是作为一个“有趣的事物”在孩子们心里扎下了根。不知将来又会有多少小朋友成长为化学家呢?——化学,就是不断创造。它神奇而美丽,青春而充满活力,更永葆一种创造性的魅力。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模板6篇


以下内容为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的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优秀的电影同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因为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可以写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要灵活掌握写作思路,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如何抓住原作的精髓来写作品名观后感呢?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篇1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深奥而重要的学科,但同时它也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简单学科。这是我看完之后的全部感受。

当你第一次进入化学大厅时,各种各样的分子就像雪花一样涌入冰水混合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成分。它们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秘密。

从氧分子和可燃物质的剧烈碰撞到分子式和塑料医疗产品的形成。所有这些都与化学密切相关。甚至建筑也不例外。单晶硅、玻璃、水泥、砖等。都是化学家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就像在充满烟雾的迷宫中摸索一样。艰辛是值得的。

这一系列科普故事片以“人类文明的开端——火的发现和利用”和“上海高中学生开始的人生第一堂化学课”开始。它告诉观众“人类和化学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在故事片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戴立新院士以绅士和充满活力的方式讲述了化学的起源。他介绍了早期化学家的工作,并以一种流行但科学和严谨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化学。

幽默的评论和精彩的图形展示都散发出化学的无限魅力。

在18世纪,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完成了氧化汞的实验,但是把分离出来的氧误认为没有燃素的空气,因此错过了化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直到富有而聪明的化学家拉瓦锡诞生,人类才第一次意识到氧的存在,才使刚刚开始旅程的——“化学之父”充满雄心,但却参与了政治运动,并在——19世纪中叶被处决。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根据称量的原子量发现了元素排列的规则。这时,他站在化学的殿堂外面,但他仍然没能推开门,直到门捷列夫同时响起了时代的声音……,

历史上的各种进步都是在化学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也希望给我的同学一个抓住青春的机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篇2

从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到如今已有两年半了,当年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的些许反感到现今对于化学的浓厚兴趣,当中也是经历了不少事情,我也清楚地感觉到化学是与其他所有科目都截然不同的一门学科。

《我们需要化学》这部科普视频不同与其它,既不冗长,但完全阐明了“我们需要化学”这一主题,从衣食住行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来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同时讲解简单易懂,好几个地方看到了都不禁会有“噢!这个地方课上讲过!”的感叹,这也是化学融入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我也从中更加了解到了,人类和化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类利用化学,而化学又因有人类而更加多姿多彩。但是化学可以为人类所用,但也可以轻易让人类毁于一旦。因此,我们作为化学的学习与开发者,必须要多多了解它,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为人类所用!

看完6集视频,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化学在如今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五感甚至是自然的界限。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段子: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化学——魔法。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趣,但同时也是非常贴切的,而且不仅是高中化学,化学本身就像是魔法,但同时又是科学。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对化学这门学科即使成绩不是最突出的,却也有不小的兴趣的原因。

化学连结贯通了过去、现在与将来,又贯穿了现实生活与神话世界,如今生活的基础早已处处离不开化学的存在。我们需要化学,不仅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化学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篇3

我怀揣着对祖国70华诞无比敬畏的心情看完了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耳边又缓缓传来那熟悉而动人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瞬时泪奔……我确信那泪水是为骄傲的祖国而流的。

影片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林治远争分夺秒排除万难,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夜确保立国大事“万无一失”;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高远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为确保五星红旗分秒不差飘扬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涛刻苦训练不懈怠、女港警莲姐兢兢业业守平安、外交官安文彬与英国人谈判16轮分秒不让;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勾连起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治远开国大典前的那个不眠之夜。

随着“明天开国大典的电动升旗,必须保证万无一失……”的铿锵命令,一个身穿绿军装,像首长一样的人,作文站在一个穿蓝衣服的人面前的画面出来了。原来,因为明天是1949年10月1日,电动国旗却还不能完全确保成功升降,所以首长对组长那么严厉。最后首长说:“明早六点,我来验收,如果还不行,军法处置。”说完就走了。

组长一到家,就把大典广场的升旗区复制了一遍,只是把它缩小了三分之一,第一次升旗开始了,国旗徐徐上升,国旗却在离终点一半的距离停下了,原来是电机供电失效了,于是,组长徒弟爬到屋顶对着话筒说:“谁家有电机。”终于有了第二台电机,第二次升旗时,完美地把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端,可是旗一下子把顶上的圆形阻隔器撞了下去,原来是因为铁生锈了变得不实用了,就被旗撞下来了。只有加入三种金属成了钢才可以挡下旗。于是,小伙子又爬上了屋顶,对着话筒大声喊:“谁家有那三种金属。”过了一会儿,来的人络绎不绝,可算是把钢球制成了。原来恐高的组长,却把钩子往脚上一绑,就顺着旗杆爬上去,把球安了上去,第二天开国大典时,电动升旗终于成功了!

这个故事让我难以忘记,因为我以前不知道这电动旗杆下还有这样的故事,开国大典的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感人画面。

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为我是中华儿女而自豪!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篇4

《我们需要化学》系列科普专题片汇聚多位化学权威及中科院院士、研究员,一同为化学正名、为化学发声。这套科普纪录片分别以“化学的起源”、“化学与人类饮食”、“化学与材料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以及“展望未来化学”为题材,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呈现化学的本源以及我们生活的化学本质。

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一名化学教师,观看了此纪录片深感提高公民化学科学素养,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首先,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中可普及本片,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品质的先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化学科学素养的养成也至关重要。

其次,于基础型课程而言,本片既从学科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侧面解读了某些我们课本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教材上几行简洁的平心静气的文字,在它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在这之中有科学之间的争执和斗争,有科学家的血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本片动态的引人入胜的呈现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科学家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本片又呈现了某些化学概念、规律的由来和演变,这对一线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概念或规律的本意有助力作用,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学科发展脉络,从而树立化学学科意识。科学史学科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认为:“使科学人性化的最好方式,即使不是唯一的方式,就是对科学进行历史考察。”因为“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

总而言之,生活需要化学,化学的创造力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发展化学学科,重视化学人才的培养。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化学的重要性给予应有的.认同,为提高公民化学科学素养,为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从事化学事业尽己之力!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篇5

前几天在看一个节目的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了一个电影预告片,他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的名字就叫《我和我的祖国》。我跑去向老妈请示,询问可不可以去看。老妈毅然同意,我就期待着首映的到来。

不知不觉间,首映的日子到来了。老妈订的票是在晚上十点,我有可能在看的时候睡着。放映的时间到了,我们走进了影厅,在座位上坐定。

左等右等,终于开始了。这一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建国这些年发生过的一些新闻大事。跟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一部电影是由七个故事分别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有导演来指导,这也是吸引我的一点。

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下电钮,五星红旗伴着晨光冉冉升起。而这背后却有一个故事。因为当时,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电动升旗。而参与制作的林治远教授,亲自来制作模型。他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终于在开国大典前几夜基本完工。可就在试验时,稳定国旗的阻断球突然出了故障。原来,阻断球因为时间太长而生锈,所以坏了。而想要有一个长久之计,必须将组断球弄坚硬。可其中有一个成分不足,离开国大典只剩下三个小时。当然没有办法保证能让毛主席顺利按下电钮。他只好拿着大喇叭向乡亲们请求支援。可喊了好久,村庄依然是一片静寂。一行人只得回到实验地。没想到不一会儿,两个父老乡亲来送东西。紧接着,小巷里挤满了父老乡亲前来帮忙。房子门口灯火通明,使林治远教作文授的眼里重燃了希望之火苗。就连大学教授也将学校里唯一的一块实验样本,贡献了出来。经过努力,他终于重新将阻断球做好,而需要把这个阻断球安装到几米高的栏杆上。而只有林治远才会焊接,可他却恰好恐高。可是离典礼只剩下了不到一小时,他克服困难,战胜了心里的恐惧,终于在典礼之前将装置安装完善。

激动的时刻到了,林治远教授站在毛主席的身后,见证了新中国的红旗冉冉升起!看到这时,我有些梗咽。为了这神圣的一刻,我们都无法想象背后有多少汗水。

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原子弹制造。因为这项工作是国家机密,所以,必须守口如瓶。甚至连家人都无法联系。有一次,正在实验。可不知某个地方突然出了故障,领导只好指挥紧急撤离。而其中一个人突然想起,一个按钮可以挽回损失。就冒着生命危险跑了回去,将岌岌可危的试验场地救了回来。可人却被送去抢救,那英雄已时日不多,领导甚至都不知那英雄的名字。正是因为一个个英雄隐姓埋名,不跟家人联系,才取得成功。

后面又讲了中国女排,当时父老乡亲们喜悦的心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个司机与一个经历过汶川地震的男孩儿之前的故事。最后,又讲了一位女飞行员参加阅兵的故事。

这一个个故事,没有刻意的去,逼着我们感动。也没有刻意的凸显出来艰苦。他利用一个个事件,让我们明白道理。它让我们,不由的燃起感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 篇6

化学是我在初三时开始接触的一门学科,它宛如一片神秘的星云,重新激发了我对于学习的兴趣,学会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和客观地解释世界。首先吸引我的,是化学实验课上摆在实验桌上的一瓶瓶试剂,和在水中波波作响的氧气,是化学,第一次将生活中无形的物质化为了有形的学识。

追溯化学的历史,这样的发现、探索之志趣,从西方的拉瓦锡开始,自东方的火药发明以来,用着不同却又相同的“烟火”,启蒙着一个个世代。

还依稀记得二模考时仍对盐和食盐傻傻分不清,却就在这一次想要挖掘、理解盐的概念之中,发现了化学的生活的种种用处:食醋是“盐”、无机化肥是“盐”、乃至我们身边林立着的许多建筑,也是由大理石这种“盐”所构建。

无疑,化学给予了我们一个具象的、物质化的世界。它将神话中的七彩神石命名,将万物生命中的“灵气”与“戾气”分离给我们看,以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严谨而不失规律地展现出来。

高中后,化学的“疆土”扩大到了有机,同样带给了我们人类社会无尽的宝藏:从塑料袋到瓶,到高端的生物制药,毒理分析。我们看到了化学和生物、地理、物理等不同领域绽放出来的花朵,它使我为之信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整部化学史,以及我们学化学的历史,用两条不同的时间线共同证明了理性思考、探索发现的魅力,我们不容否认,这其中也产生了如生化武器、毒 品之类的邪恶之花,但我们更加珍视化学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数据指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超过70%为非化学专业,这更说明了化学“润物细无声”的无形影响,时时刻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化学,我为化学点赞!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观后感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观后感

真是看得让人难受啊,初期让我想起了《大象》,但两部风格还是不同的:《大象》叙事散漫且纪录片式的镜头意在让观众身临校园屠杀案的经过;《凯文》则把故事集中在凯文和她母亲身上,三段平行叙事让人难以琢磨同样的校园屠杀案背后的家庭人物心理状态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家庭会诞生出这样一个造孽的儿子。

我觉得电影《我们需要谈谈凯文》里描绘的人物都有病。首先是罪魁祸首的儿子,从小就带有恶魔气质,尤其是6-8岁那段时候就已经展露无疑了,不得不说那个小演员的演技真是逆天了,有再次看《孤儿》的感觉,不过人家那电影里好歹还是一个孩子样的30多岁的变态妇女,这电影里可是实实在在的才七八岁的真变态小孩啊,所以说是天生的恶魔确实没错,不得不佩服有些外国小孩演技的可怕程度,让人再次怀疑现实中这些孩子内心是不是也能达到这样心机叵测的程度啊?太可怕了,要是以后自己的孩子会是这样,一定让ta死在娘胎里,本以为那小演员演的那么变态那么好长大了的角色演员会很有压力的,结果导演还真会找人啊,找艾兹拉米勒来诠释这个角色真是太契合了,无论是那诡异的长相和可塑性强的气质以及他生疏年轻的面孔把长大了的凯文这个角色也演活了,让人感慨这个凯文真是一个心胸狭隘到变态的恶魔,像是生下来为了惩罚他老妈的前提是老妈貌似还没做错什么,更像是撒旦派来恶化人类的,天生的就带有下地狱的气质。

再说说那让人无语的妈妈,她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构造的啊?这人难道没有脾气的么?绝对是个可悲又可恨的人物,对儿子和生活一忍再忍却从来不会暴发,哪怕儿子被捕之后被受害者们的亲属以及周遭的人唾弃憎恨至极时仍然像阿Q般的活着,说苟活于世这个词都显得不恰当,除了忍你就不能做点什么吗?哪怕你当初把自己儿子杀了都比你现在这个状态要好多了,也正是因为母亲这种态度儿子才会越来越恶吧,因为他瞧不起他妈妈,这种高智商恶魔怎么可能甘于平庸的生活呢?只有把妈妈逼的不行才能满足他内心的变态的快感,而母亲一忍再忍的态度让他后来对她失去了兴致,所以干脆再变态一点杀了自己的父亲、妹妹以及同学们,所以说妈妈这种无所作为的态度同样可恨至极,要么选择和自己儿子对着干要么自己被迫害死好了,连后来被旁人扇耳光警察要帮忙都拒绝,真是有病啊,最后探监的时候也像变态了,所以儿子居然一反常态突然和母亲拥抱了,而且没了以往看母亲那种嫌弃恶心的表情,这意味着儿子感觉找到同类了吧,我次奥,真他妈都有病啊。

而相对于母子俩出现甚少的父亲也是让人讨厌,感觉他就是在逃避,我不相信哪个男的看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有问题时还能像他那样成天乐呵乐呵像没事人似的,除非真的傻到一定境界,亦或者懦弱可悲到一定境界,他真的会发现不了儿子有病吗?也许就是他这样的自私逃避导致最后也成了儿子的弓下死鬼之一,死的毫无价值,正如他活着一样;然后是那个可怜的小小年纪就夭折的妹妹,相比其他人是蛮可怜倒霉的,有这么一个变态哥哥一直欺负残害甚至杀死自己,哥哥杀死的同学们好歹死前可能还有着正常幸福的生活,这小女孩简直一直被残害还以为自己活得不错最后还被杀死了还没能来得及长大,可是要说她绝对可怜也不合适,她比她母亲还要没救,她瞎了一只眼睛我觉得应该是哥哥干的吧,虽然影片到结尾都没有提及到底是不是自己摔的或者连提及都没有必要了,她都不知道一直依赖崇拜的哥哥其实一直忽悠折磨她甚至只是拿来气自己母亲的工具直至最后被丧心病狂的哥哥射死,不过好歹因为还是个孩子缺乏判断力智力发育尚缺等(虽然和她哥哥小时候比简直弱爆了),拥有判断力和智力健全的母亲也对凯文盲目的态度就显得不对了;最后是那些把责任都推给母亲的受害者家属和邻居们,他们也就只能把丧子之痛发泄到凯文母亲身上了,只能做做扇人家耳光侮辱别人人格在人家房子车上泼油漆这些不痛不痒的事,一样的狭隘没用,让人感到不值得因为受害而同情。

最后感觉如果遇到这样的恶魔孩子,说多了也是没用,看上去谁都没有错,但追究起来感觉谁都有罪,要怪就怪父母当时结合的太草率,一个文艺青年和一个普通青年生了一个青年,结果就是这么别扭吧,除非父母也都变青年以暴制暴我觉得还有用。所以以后婚姻生孩子这些大事还是考虑好了再决定不确定爱上一个人,就先不要说爱;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要在一起;孩子这东西,若不是真心爱他,不要生。若是倒霉,就不只是后悔这么简单了,简直是害人害己啊。

化学观后感推荐


读后感大全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化学观后感”的精选文章。现在社会很多人都特别喜欢看电影,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不妨来把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激发我们更好地表达。开始写作品名的观后感之前,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化学观后感 篇1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夏雪梅博士的著作《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通过这本书,让我从理论的高度上来理解如何设计高效课堂,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来提升教师素养和学生的学习素养。

夏雪梅博士曾经这样提问过:“语文、数学学科可以进行项目化学习吗?在这些学科进行项目化学习是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些学科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课时够吗?一线教师有能力开发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吗?”这些问题几乎是语文、数学基础学科学与教变革的“标配问题”,也可以看出来自方方面面的改革阻力。有时候,上级教育部门往下进行任务布置的时候,落实到学校、班级、老师、学生等具体单位和个人身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有时因为对上层设计没有理解透彻,在实行环节就会出现虚假现象。比如学生活动看似丰富,其实在主要学习领域、学习方式上还是趋于传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拓展型或研究型课程的项目化学习质量不高,活动热闹而思维含量不足,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根据观察总结发现,学生有可能知道了很多知识,但解决不了问题;

学生有可能很会吸收知识,但提不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有可能学习了很多解题方法,但情境一换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是驱动我们对自己课堂进行变革的原动力。

在细致地研读了这本书后,我制定了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决定在新学期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课程教学。结合暑期进行的统编语文教材培训,根据新教材单元性强、易于整合的特点,采取项目化学习单元探究的方式,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教学。而且项目化学习的单元设计要比一般的单元设计更凸显探究性与高阶思维的特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包容、整合程度更高。因此我希望在新学期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通过实践探究来验证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真实与高效。

项目化学习可以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中国背景下,以一个学科为主要载体,聚焦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用项目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是中国课程改革的可行道路之一,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可行道路之一。

化学观后感 篇2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高深且重要的学科,但同时它还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淳朴的一门学科。这都是我在观看后的感悟。

初涉化学殿堂,各式各样的分子便如片片雪花,蜂拥而至,在冰水混合物中,凝聚成各式的形态与组成。它们便组成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与秘密。

从氧分子与可燃物的剧烈碰撞到分子式与塑料医药制品的生成。无不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就连建筑也不例外。单晶硅,玻璃,水泥,砖块,等等都是由化学家们一点点摸索出来,便如在烟雾缭绕的迷宫中摸索,艰辛却值得。

该系列科普专题片以“人类文明的开始--火的发现与使用”及“上海上师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开始的人生中第一堂化学课”开篇,告诉观众“人类与化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专题片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戴立信院士绅士风度、神采奕奕的讲说化学的起源作文,介绍了早期化学家们的工作,以一种通俗而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化学,为什么我们需要化学。

幽默诙谐的解说与精彩的图文展示都散发出了属于化学的无穷魅力。

18世纪,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完成了氧化汞实验,却把分离出的氧气误认为是脱燃素空气,从而与化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擦肩而过,直到富有且聪明的化学家拉瓦锡横空出世,人类才第一次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刚刚上路的“化学之父”踌躇满志,却被卷入政治运动被处死——19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按照称重后的原子量大小发现了元素排列的规律,此时他站在了化学宫殿之外,却始终未能推开大门,直到同时期的门捷列夫叩响了时代之音……、

历史上的种种进步都是在化学的催长下成长,渊源深长。也希望给位同学能把握青春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化学观后感 篇3

教育需要在21世纪发生改变。当世界各国将教育目的聚焦在核心素养时,做事与做人的教育便备受重视。目的变了,手段就必须变革。假期阅读了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受益匪浅。书中的很多理论知识与案例,让我对情境教学、驱动性问题、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等有了新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我简单地来谈一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国家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等新观念成为语文同仁热议的话题。回顾语文教学的转型,我意识到,转型的背后是“素养”二字日益向实处向深处挺进。而项目式学习恰好切中了“素养”的肯綮。“素养”这个词被照亮了,拓宽了我们语文人的教学视野。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以知识为本位,积重难返,当我们以素养为本位时,就有可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本书中作者用“博士和农民工如何识别空肥皂盒”这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素养的形成为什么离不开“情境”。博士为了识别出空肥皂盒煞费苦心,耗费大量精力研究出甄别系统。而农民工仅仅搬来一个风扇便解决了问题。这两种方案到底孰优孰劣?在需要节约成本的小作坊中,博士大概要被归入缺少学习素养之类的,因为他缺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但是如果使用方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用流水生产线、无菌车间等,那么博士的方案就变得合理了。在上述案例中,人没有变,方案没有变,变的是情境。这种在不同情景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我们常常批评我们的孩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不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在“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一章中,夏博士的见解一针见血:学习素养不等同于知识的累积,而应该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便是能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便是“素养”。培养具备这种学习素养的人,是教育所要追求的全部要义。

这个例子让我知道知识和经验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解决问题的人没有根据真实情境调动自己的经验智慧,灵活决策并给出最佳方案。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只像是一个引子,并没有贯穿学习过程。比如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们通常会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情境,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便将这些零碎的情境抛掷一边。学生不需要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转化信息、根据信息建模、做决策,不需要分析不同的情况,只需要一个范式可以套用,不需经历心智转换,所以素养得不到在真实情境中提升。

只有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夏博士提出真实情境需要用任务来驱动:激发内在兴趣动力。当学生的学习起于真实的情境,始于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的内在兴趣就会被激发,内在动力也会被激起。

斯宾塞曾说:“应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把控者,通过语言描述——提问,促进课堂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书中关于驱动性问题的阐述给了我很大启发。所谓驱动性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本身推动了解决问题和推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激发自己查找信息、学习关于此问题的知识和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将问题解决当成评价,逼着学生被动地去学习完成任务,而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吸引下能自发地去学习新东西。《项目化学习设计》这本书指出,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联结点,将书本学习和有主题的实践作联结,是一个学生学习的转化器,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和鲜活的实践整合在一起。驱动性问题像学生学习的导火索,开启学生心智的自由,就像在学生心中抛出一颗小石子,激起一层层涟漪,扩大思考的范围,让心智在各个方面上自由涌动。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说明知识的获得应该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驱动性问题的本质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真实”的能够激发兴趣的情境,这个情境像一个故事背景一样,是有人物、有目标、有挑战的。什么样的问题是驱动性问题呢?就是让学生有代入感,同时又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此外,它又是指向核心知识的,需要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书中也对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提出建议: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将本质问题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以“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问题”为例,大多语文老师习惯了知识点的教学,所以比较擅长提的是具体内容问题。比如在讲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时,基于文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圈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动作的词句。具体内容问题因为太具体化而难以让学生迁移,可以对此做适当的提升。一个适合的驱动性问题,就是要去除其中具体的细节部分,成为更上位和指向本质概念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这个问题会让学生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形象”这个概念,并且将不同文本中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找出并巧妙运用。根据这几条建议,再根据书中的具体实例,可以在问题设计上有所突破。

聚焦学科项目化学习

书中关于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阐述让我对大单元整体学习的理解更深入、设计思路更清晰。比如“试景师的私人手册”这个项目,它是指向一类写景文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它的设计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本质,用“情景交融”这一关键概念,用“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这个本质问题重构已有课文,用“如何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试景手册”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社会性实践,保证了语文的核心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学科项目化学习比传统的学科学习形式更多样,比学科拓展活动更系统、更实用。

从中,我清晰地认识到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知识观指向的是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能力的整体理解,定位更综合、更上位。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原来学科学习从低阶开始并且主要在低阶徘徊的特点,学科项目化学习更强调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探究式的学习历程打破了原来学科学习中单课落实的特征,而是从经验单元的角度进行重新设计。我们在上学期所进行的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中,借鉴了很多书中的设计思路。统编教材五上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落实了两项语文要素的训练。一项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另一项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为了不断点亮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认知和审美、建构学生创造性复述训练的认知体系,我们进行了《讲不厌的民间故事》这个大主题,并以此为总任务,将字词学习、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融合,整合三个子任务、六个活动进行学习,引领学生走进神奇曲折的民间故事情节,感受民间故事的表达特点,习得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阅读中外民间故事的习惯。本单元的大单元情境教学,立足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任务驱动为他们搭建支架,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切实提升了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掌握民间故事的读法、学法迁移应用到其他民间故事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

通过对《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的阅读,我发现项目化学习可在语文学科与学生语文素养之间铺设通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突破、去成长。当然,项目化学习也不是包治百病,对于项目化学习,我个人觉得还是要以批判性态度创造性使用。毕竟,教育太复杂了,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的组织形态是完美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项目化学习也有它的边界和适用性。我们始终要记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心智自由的人。项目化学习只是在此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的最好的载体之一。让各种学习模式共存,呈现参差多样的学习样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方是生命常态。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就是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实践与探索。望我们继续学习,用项目变革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化学观后感 篇4

新一轮课改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带来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强调领域和模块,层次性和选择性。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新课程必修共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必修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心里负担较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好处。除此之外,必修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完必修课以后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选择。选修有六个模块,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很有好处。

二、对新理念的认识。

正确树立高中化学新理念 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 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书育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教学生活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社会的认识水平提高,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总之,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化学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化学外延。

化学观后感 篇5

前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了一篇《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正好我也在做个人课题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当然,这个坚持得不够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我们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够好。当我们发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须要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前年九月,在学校教科室的倡议下我热情洋溢,勇敢且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个人研究课题。那个时候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课题。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课题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它的思考。再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怠、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践行。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好多时候,我觉得工作好苦好累,自己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甚至把上一节个人课题汇报课也当作一种负担甚至是烦恼,总觉得耽误了我手头的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其实,细细想来,这不正是在研究、在学习、在提高吗?我们在践行点滴的同时,也是在使自己不断丰满起来。读了这篇文章,我真想告诉自己:多一点现实,少一点虚拟;多一点勤勉,少一些埋怨!

化学观后感 篇6

  今天,完成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第一本书的阅读。说实话,虽然在教育行业,对于专业度这么高的书,自己读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经历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其实,读完之后,书中的很多知识在脑海中还是一片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的读书其实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很难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这不禁让自己想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时为学生强调,想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紧紧的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课后总结复习,才能尽可能多的完成知识的转换。为了不再走之前读一本忘一本的老路,今天,特意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做了一个小结。

    刚开始做小结,自己对之前读书的时候做的重点或标记,又重新通读一遍,虽然也回想起了很多的内容,但是知识脉络还是无法做到清晰的梳理,而想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概貌,就想是不是从目录着手会更方便。于是,我从新翻回目录,根据目录中的条条标题以及所对应的页数,以最简短的词汇或语言对每个标题做一个简略的总结,只求了解每个标题中所讲的内容方面,这样可以根据目录以及标注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布局,也能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书本脉络。

这个在目录的指引下,做完脉络梳理之后,对整本书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对本书大致内容的理解上也更畅通了。在内容上,为了解决课堂中真正学习的产生,本书从六个维度来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这六个设计维度形成学习设计的系统,一个维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维度,比如驱动性问题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实践和成果的质量高低,而知识定位是否核心与准确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维度。因此,项目化学习,并不是学科的活动化,也不是不同学科内容的主题拼盘,而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者心智转换,创造出新成果。

  纸上谈兵终觉浅,所以在上周日,在互加观看了PBL项目化冬令营学习汇报会,直播中,十一个小组的项目化学习报告和北师大京师项目研究院院长罗颖的点评,也让自己对这本书中的项目化学习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知。也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教育前沿道路上的不断尝试与摸索。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前辈。

  最后,让我已本书最后一句话来做一个结尾:“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心智自由的人,让自己的心灵在各个方向上持续涌动,让自己永葆开放的学习心态,是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在教育这条路上,也让自己用自己的行动来坚守。学无止境,我们都在路上,我们一同前行……

化学观后感 篇7

从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到如今已有两年半了,当年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的些许反感到现今对于化学的浓厚兴趣,当中也是经历了不少事情,我也清楚地感觉到化学是与其他所有科目都截然不同的一门学科。

《我们需要化学》这部科普视频不同与其它,既不冗长,但完全阐明了“我们需要化学”这一主题,从衣食住行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来介绍化学的重要性,同时讲解简单易懂,好几个地方看到了都不禁会有“噢!这个地方课上讲过!”的感叹,这也是化学融入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我也从中更加了解到了,人类和化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类利用化学,而化学又因有人类而更加多姿多彩。但是化学可以为人类所用,但也可以轻易让人类毁于一旦。因此,我们作为化学的学习与开发者,必须要多多了解它,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为人类所用!

看完6集视频,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化学在如今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五感甚至是自然的界限。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段子: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化学——魔法。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趣,但同时也是非常贴切的,而且不仅是高中化学,化学本身就像是魔法,但同时又是科学。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对化学这门学科即使成绩不是最突出的,却也有不小的兴趣的原因。

化学连结贯通了过去、现在与将来,又贯穿了现实生活与神话世界,如今生活的基础早已处处离不开化学的存在。我们需要化学,不仅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化学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化学观后感 篇8

在我上学的时候,学习就是学知识,然后去考试,读中学,读大学。但是自从当了老师,我才发现,我完全曲解了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以知识为载体,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身为老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项目化学习设计》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书的框架很简单,从学习素养入手,谈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然后介绍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四章,清楚地介绍了项目化学习于学习素养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学科和跨学科项目化设计。作者旨在清晰直白地回应:如何才能产生我们所期待的理想学习?既有中观层面的理论介绍,更多是实践层面的操作指导,受益匪浅。

一、培养心智自由的终身学习者

书的开头,夏博士就抛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思考的问题:身为教师,我们该培养怎样的人?夏博士从经济文化视角、心理学视角、哲学视角和课堂视角作了分析,得出结论:要培养儿童成为心智自由的终身学习者。真实世界的发展要求儿童成为心智自由的终身学习者,儿童虽然有自主性,但不会自然而然成为心智自由者。这时,就需要教育介入,要用教育“唤醒”学生,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者”,并“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这与我们271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

有学习素养的人应该是可以根据情境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进行心智转换的人。而项目化学习就能实现这样人的培养。项目化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允许他们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在一种自治而有组织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教师团队则给他们充当顾问,并全程进行评估。当然我们271教育集团一直在践行“任务驱动,情景体验,真实探究”,旨在强调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让真实学习发生。

三、改变课堂模式

通过对书的阅读,学习了为什么要做项目化学习,对于我们271的课堂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此同时也反思了作为新教师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状态的把握,学生是否做到了真实探究,在探究的背后是否生成新的问题,切实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心智自由转换的过程。而非填鸭式灌输。因此对于我们来讲,要学会放手,由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支持者,让真实学习发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针对于以后我们不论是驱动问题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还是学习结果评价,都要更加用心。

四、用高阶思维引领低阶思维

在一节课当中,如果是45分钟,通常前面30分钟都在讲基础,后面会留在一点点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高阶活动,比如讨论和碰撞,可是常常到这里已经没有时间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其实需要有一个长时段来保证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讨论和思考。这也跟我们的271课堂相联系,为什么要在大情景,大任务下进行我们的课堂学习,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整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中去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对本节课核心任务的讨论,去思考,去合作,去推理,去进行思维散发,从而用高阶思维引领低阶思维。

通过对《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的阅读,发现尤其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突破、去成长。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中,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去体会、去感知。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真正的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化学观后感 篇9

我看了《失聪的化学家》之后,康福思那不畏艰辛,努力学习的精神大大鼓舞了我,我吓决心要向他看齐。

康福思的父母发现康福思弱听,便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康福思患了无法治疗的病——耳硬化症!十年之后,将什么也听不见了。当康福思知道了这一切,他很难过,这噩耗简直像晴天霹雳。他知道,如果他不抓紧这十年的时间,十年之后他什么也听不见了,将会一事无成。所以,从那以后,康福思更刻苦了。最后,他在酶催化反应和有机分子合成方面取得了突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还有很多人和康福思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气馁,坚持刻苦读书,获得了举世闻名的成绩。张海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5岁时因患脊骨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被誉为“当代保尔”。

虽然残疾人身上有些部位残疾了,但他们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没有用了,而是继续发奋读书,创造出了奇迹。我们正常人应该学习残疾人不畏艰辛,奋发向上的精神,要有自信,不怕困难,也能成为创造出奇迹的人!

化学观后感 篇10

无论你是否学过化学,这本书是我最难忘的一堂化学课。里面将用有史以来最华丽的视觉盛宴带你踏上美丽的化学之旅。这本书就是《神奇的化学元素》,它是作者花费了7年的时间精心完成的,里面不仅有丰富的化学知识,还有把化学元素的容貌拍摄成的美丽照片,让我们能目睹化学元素的真容!

书里面有许许多多令我赞叹不已的科学知识。例如:绿宝石里有铍,高尔夫球杆里也有铍;氧是地球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竟然占地球总质量的一半;氧化硼居然比钻石还要硬……其中最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碘的知识。你们可能觉得会很奇怪,碘神奇在哪里呢?通过这本书我了解碘在常温下是固体,但它也只是勉强的坚持住固体的状态,稍微加热就会熔化,并立即蒸发成浓密而美丽的紫色蒸气。书中描述碘元素蒸气的照片非常的绚丽,这可是作者花了很长的时间拍摄到的。碘是个相当温和的元素,它的作用可大了。可以用来治疗马蹄上的真菌病;缺乏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所以我们在盐里面加了碘,有了碘盐甲状腺肿大现在就不多见了;还可以把含有百分之几碘的酒精用作消毒剂,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

带着对书中碘元素的好奇,爸爸带着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很简单,只见爸爸拿了几粒米饭,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和了一点水,用筷子把米饭捣碎,然后拿来了我们消毒用的碘酒,往乘有米饭的容器里滴了几滴橙色的碘酒,只见容器里的溶液顿时变成了深蓝色。这让我非常惊讶!爸爸告诉我米饭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和碘发生了化学反应,溶液就变成了深蓝色。碘元素化学反应产生的视觉变化,原来也可以这样啊!

这本书一共有118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直观,形象,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和谐与美妙,化学元素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我要立志从小就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为探究更广阔的科学领域而努力!

化学观后感 篇11

化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化学知识。而《世界上最最疯狂的化学书》,就是开启化学知识大门的钥匙。

这本书陈述了我们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化学知识,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臭氧层的介绍。

大家都知道,臭氧层可以阻挡太阳所发出的紫外线。它是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的物质。可是,现在的臭氧层正面对着摧残。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冰箱、空调的制冷剂中蕴含的氯氟碳化物排放到大气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氯原子。更让我触目惊心的是,一个氯原子可以消耗掉十万个臭氧分子!可以说这些氯原子像炸弹一样摧毁着臭氧层。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环保,已经不是绿色出行那么简单了。我们现在不仅要少开汽车,还要少开空调,平时不要随便打开冰箱的门。因为冰箱是要保持内部恒温的。随便打开冰箱的门,让外面的暖空气走了进去,冰箱又要消耗制冷剂来制冷,这就不环保了,还浪费电。

虽然臭氧是人类的大功臣,可是它一旦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而且含量高,那可就不妙了。因为臭氧有毒。一旦呼吸到人体内,因为臭氧的强氧化效果,我们人体里的气管会有一股强烈的灼烧感,损坏气管。不过,还好臭氧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含量非常少,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完全不需要担心。

说到人体,我们不得不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两种物质蛋白质以及核酸。蛋白质可能你们知道,它蕴含在鸡蛋,肉类,牛奶里等。我们的肌肉,内脏都由蛋白质和纤维组成。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有了蛋白质,就等于有了车,还缺一个司机,那就是核酸。它存在于细胞之中。

除了人体、气体中有化学,就连衣服、我们平常使用的物品,都有化学。如,体温计的水银,铅笔的石墨等。总之,化学无处不在。

化学观后感 篇12

前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了一篇《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正好我也在做个人课题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当然,这个坚持得不够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我们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够好。当我们发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须要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前年九月,在学校教科室的倡议下我热情洋溢,勇敢且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个人研究课题。那个时候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课题。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课题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它的思考。再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耽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践行。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

镜子观后感:父母更需要改变


现在的问题少年层出不穷,问题少年的背后往往折射出一种家庭现象。这样的一部纪录片,不仅仅从孩子的世界来讲述叛逆,更加看到了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或许这部纪录片带给人的震撼,大概就是在接受完特殊教育后的孩子们,虽然暂缓了一段时间,但是治标不治本,长时间的叛逆行为,让他们想收但是已经很难完全收回来了。我想,这可能更直观一点,孩子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个节目就好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期,再来改正,即使你付出更多的温暖与爱,难度很大(但并不是没有)。

故事中的三个家庭,孩子因为早恋、沉迷游戏等等问题辍学。反观父母,或是有暴力倾向、或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或是说话不算数等等,当然这些是孩子们的评价,父母在糟心孩子的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父母总结起来一句话,我也想但是我没有办法。

父母与孩子同时去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时间是81天。很多孩子表示,应该父母呆81天,而自己6天就够了。很多孩子表示,自己的偏激行为都是因为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甚至完全忽视自己的想法造成的。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的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勇敢,听起来有些幼稚,但是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父母看见了现象却没有去了解本质。

当然,问题孩子的出现与父母的问题教育有关系,不过青春期的成长,做到每个人都完美长大是不太可能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尊重孩子的天性,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溺爱孩子,但也不能基本不顾。父母很辛苦,但是孩子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担起一份责任。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也是最辛苦的职业,趁着孩子还小,正视自己,做好榜样。

就像这部纪录片的名字,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你很难想象这世界上除了父母兄弟,很难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生物这么地像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问题孩子的形成大多也和家庭的教育有问题。其实,说起来总是容易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如果一直没有交流的两个人想要坐下来聊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反()思这部纪录片,也许孩子需要改变,但是父母更需要改变。

纪录片《一席:美丽化学》观后感


纪录片《一席:美丽化学》观后感


一打开视频就被吓到了,好似美国大片一般的气势,白色似棉絮一般的东西正往各个方向生长着,就像是用延时摄像机记录着雨后的春笋。
这是《美丽化学》。化学家,我觉得更应该称他们为艺术家用摄像机记录了溶液中沉淀的产生和消失,富有美感。作为外行,可以以此欣赏化学反应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
化学反应发生在人的眼睛无法看到的原子之间,但是通过溶液和摄像机,可以使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被看见,在化学课本上的理论之外,感受最真实的化学反应的场景。在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只是看到一滴溶液下去,摇一摇变浑浊了,仅此而已,甚至在实验课上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看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一门理科,在这里也可以这么富有艺术气息。
能想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的,确实非常难得,没人会想到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来,更没想到会如此美丽。当然,他们也花了一番功夫,从理论分析设计到选取摄像机,到研究化学史,都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在视频里,他们也告诉了我,进行化学反应的拍摄,其实就是进行化学结构的研究,也就是科研,最终的结果是被人类所用。比如提到的索烃,是人工制造的分子结构,这是科研的成果之一。还有些诸如可以杀死癌细胞的结构则是科研被医学所用造福人类。在演讲的最后,还提到了《美丽化学》在教育方面的意义,也是深刻的。所以说,《美丽化学》的可贵之处并不只在于向人们展现化学的美,更是为了造福人们。这就回到了科学的本源:科学为人类所用,科学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科学也是有趣的科学,有用的科学。
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些在视频里被科普的知识:化合价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子得失,波义耳不止在气体方面有研究,法拉第也不只在电磁感应方面有研究,他们都在化学方面有诸多的建树等等。

高二(2)班 陈伊凡

《榜样3》观后感: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榜样3》观后感

原创: 王学忠

近日上级党委组织党员观看《榜样3》,这是一部讲述基层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主题片。看过之后感叹节目组的精心策划和优秀榜样的初心不泯时,自己入党的经历和感悟也慢慢从记忆深处一点点冒了出来。

入党宣誓在今年7月的保税区党委,在宣誓之前我们也观看了保税区先进党员一些事迹,他们正如《榜样3》中的各位榜样一样,来自各行各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私奉献,他们的人生故事不尽相同,但都用不懈的努力,用无悔的付出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承诺。

从最初写入党申请书开始时至今日,不断辗转于工作与求学,逐渐淡去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焦虑,回归自己的初心。或许时常遇到困难挫折,但想到一代代共产党员,他们是平凡的普通人,许多人却用那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将最平凡的事情坚持了一生,不禁意识到自己眼前的困扰多么微不足道。见贤思齐焉!观看《榜样3》节目不仅需要向榜样致敬,更要以人为镜,学习他们在逆境中扎实苦干的作风,学习他们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的精神。

影片中的乡村医生贺星龙也属“80后”,他牢记宗旨、践行天职,把党的宗旨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密切相联,用具体的行动服务人民大众。对我感受最深的更是他的坚守——坚守岗位、坚守诺言、坚守寡欲。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清贫是君子的试金石,坚守了十八年清贫的他足可称君子。但对贺医生而言,清贫并非追求,君子虚名也不是他的奋斗目标,十几年如一日,他只是想坚持这份“让这些离不开他的老百姓们能够得到他的医治”,仅此而已。寡欲之于贪婪是一副良药;寡欲之于社会是一种责任,贺医生的故事发人深省。就如同他回首当年从城市到乡村的“逆行”,能够自我评价:“钱是没挣下,但咱活下了4000多乡亲,值!”

历史的追光始终跟随着党的一叶红船,以及这种永葆坚定的精神信念、这种感天动地的中国精神让一代代中国人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生逢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创造伟大事业是我们的责任,这也正如影片中的先进基层组织——自然资源部下属国测一大队,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自己的信念,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作为,我们理应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适逢当下,相当一部分人都处在“娱乐至上”、消极懈怠的精神状态之中,明星花边新闻和各种娱乐领域成为大众津津乐道、不遗余力追捧的话题,一发生社会事件和新的游戏,各种调侃和追赶便会蜂拥而至、甚嚣尘上,许多年轻人甚至有一部分党员也整天乐在其中、沉迷于里,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了社会大量的资源,而这些人在工作上却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一个好的榜样,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榜样力量无穷,人民事业长青,能让我们在心里种下一片田地,沐浴一缕清风,自性清静地爱着国家。

社会推崇什么,就会产生大批与之相对应的人。当那些乐于奉献、善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成为我们争相学习的“榜样”,当社会担当精神植入人们的心灵,当我们每一个人都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不懈努力,唯有这样,才能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也基于此,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民族的文明与进步,国家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需要更多向前的力量来推动,信仰与担当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广大党员就必须适应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及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才能得以屹立。对于我本人,通过学习一系列党课与工作上系统的实践,我清楚了生命之所以贵重,不在于拥有更多或升的更高,而是做自己真正要做的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们结婚吧》观后感


《我们结婚吧》观后感

在《终于等到你》优美的旋律中,我意犹未尽,每次都在抓紧时间看剧情,片尾曲从来都没有听过,看完最后一集结束才带有回味的听,张靓颖的歌听来还是哪么有味道,甚至有一种想从第一集来从看的感觉。

说真的很长时间都没有看过电视剧了,平时连电视都看的少,去年在网上偶然看了一集,感觉不错,就有了一种想看的冲动,本来打算寒假期间没事看的,但春节假期时间还真有限,没看成。这段时间下班后就这样断断续续的把五十集电视给看完了。内心话:开始看本来是冲着高圆圆去的,想去看女神,没想到剧情也拍的好。最后是更喜欢高圆圆,也喜欢这部电视剧,真是不错,虽然也改不了国产剧的冗长和慢三步的节奏,如造个人就拍了三集多,但还是由不得你,不得不看下去。

这部电视剧给人很真实,每一个故事和人物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没有让人看了感觉很遥远的,不是高富帅但是白富美。两个小人物,追求自我内心所需要的生活,在这个浮燥的都市中,就如春夜喜雨,浇去浮尘,吹来清新的空气。当然他们的生活离我个人还是很遥远,电视剧嘛要高于生活。

有很多时候总是会被剧中真情打动,禁不住和人物一样热泪盈眶,很多次、父母情,对子女大度无私,夫妇情,对爱人包容情深。这些来的真实,不造作,我有时候也忍不住对自己的表现笑了,这不就是电视剧吗?怎么会感动呢?有时也在想:是不是年纪大了点,自己内心变的柔软了,总之,这种感觉来无痕,很佩服编导煽情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视剧也是一样,一部都市情感剧拍的能这样温暖,不得不感谢导演的付出,当然更也感谢演员的努力,大眼美女高圆圆真是女神,大众女婿黄海波真是无敌,两人的表演真是天衣无缝,珠连碧合,表演让人也很好玩,让人很放松。但温暖始终贯穿于全剧,温暖在心,历经风雨有一个家可以遮风挡雨,生活在累有一个爱人的肩可以紧紧依靠。情绪低落有一个朋友加油打气有温暖就有力量、

结尾是完美的,相爱的人手牵手走到了一起,经历挫折的夫妇重归于好,有隔阂的朋友冰释前闲,果然和桃子结下了盛夏的果实,这是温暖的果,感动的果,善良的果。

它也是一粒种子,一粒关于真实,温情,温暖的种子、在下一个春天它会开出真善美的花。我想央视和湖南卫视这两国内顶级电视台能够联手同时播映这部片子,看中的是温暖和真情好玩

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凌晨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