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有感

读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有感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读后感:野谈马丽华的“近旁”观。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读后感:野谈马丽华的“近旁”观,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野谈马丽华的“近旁”观

806 胡雨萱
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结尾一句是“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这一句乍一看有些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活在近旁而不是生活在其中?其里?为什么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仍然有人?20世纪初的斯文赫定作为“藏北第一人”心满意足地永远归去,后来的旅行家们,也都梦想着征服这一片高原——极寒之地,但他们全都更加来去匆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正如作者“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只有膜拜,何来征服?那样一代代的旅行者其实也是那些活在各拉丹冬近旁的人,但他们也仅仅是活动在“近旁”,他们无法占领威严的雪峰。
在作者眼里,自然可以面对大家的恳求而不为所动,人类在自然面前只是巨大的冰谷里的一列小小身影。世界那么大,而人类如此渺小。正是感受到自然的无穷大,人类的无穷小,所以马丽华怀着虔诚的膜拜,被眼前之景迷得如痴如醉,甚至甘愿“碰巧那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就是作者的近旁观,值得我们思考。请看我们:
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曾妄想征服地球。我们砍倒树木,屠杀动物,用战火席卷世界,填平海洋,炸毁丘陵,用钢筋铁泥的大楼覆盖成片的绿;将卫星发射上天,俯瞰着整个地球。自以为成功了而沾沾自喜,将地球当作自己的所有物,将百兽当做餐桌上的美食,自以为成功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自掘坟墓啊。海啸洪涝,连年旱灾,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破洞,水之源紧缺,沙漠化加剧,食物链断裂,人类大大低估了自然的可怖。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一切,自然都会加倍的偿还回来。人类还是太渺小,还是被自然所征服了。曾经我们想要征服的地球,如今被捧在手心,貌似百般呵护,唤作老母亲,奉为神明,这是人类的愚昧。
但——
马丽华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能够感受到她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随风而来的马丽阿姨》有感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喝茶的时候飘到了空中;如果有一天,你听懂了小狗在说话;如果有一天,你能转动指南针环游世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人被关在笼子里-----

你肯定会问: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樱桃胡同17号班克斯家的简和迈克尔就遇到过这样的奇迹,也曾经这样问过。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这些故事就从那个秋天的傍晚,玛丽 波平斯阿姨乘着东风来到班克斯家开始的。

你是不是特别想知道,玛丽阿姨到底是一个怎样神奇的人?怎么会有如此超人的神力?当你的手翻开英国女作家特拉芙斯写的《随风而来的马丽阿姨》这本书,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里时,你就会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

当我一拿到这本书时,呆呆地愣了一会儿,为什么说玛丽阿姨是随风而来的呢?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翻开了书,尽情地在书中寻找答案。有时碰上哪一回搞笑的,我捧腹大笑;有时磁上哪一回悲伤的,我就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其中,我最喜欢第八讲〈跳舞的牛〉。你见过红色的母牛吗?你见有一头牛能跳过月亮吗?哈哈,只要你留心阅读,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了。

亲爱的同学们,快来读一读这本好看的书吧!

观电影《长江7号》有感500字


今天,我在电脑观看了一部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令我感受很深,使我哈哈大笑,也使我泪流满面。《长江7号》由周星驰执导,是通过一个科幻童话,来凸显父子之爱的充满温情并带有科幻色彩的剧片。

周星驰这部无厘头而又让人流泪的喜剧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的是一个叫周铁的在建筑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和他的儿子周小狄父子情深,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小狄因为穷,在学校被曹老师和富家子弟所嘲弄,欺凌;因为穷,买不起运动鞋,而被体育老师罚站……而当太空垃圾狗长江7号闯入他的生活之后,闹出了一个个叫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才使其生活有滋有味。最后,充满侠义心肠的太空垃圾狗,为了让不幸在工地坠楼身亡的周铁能复活,它竟义无返顾耗尽了自己的所有能量。周铁复活了,而这个七仔却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布娃娃了。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亲情和友情,也让我感受到,穷人没什么大不了,不要瞧不起穷人。亲情:周小狄和周铁的亲情,虽然没有锦衣玉食,甚至生活都不能保障,但还是相依为命。七仔和周铁的亲情,虽然七仔和周铁相处的时间不太长但在周铁去世的时候还是流下了“眼泪”,明明知道把自己的能量献给周铁后,自己的生命也将结束,但他还是丝毫没有犹豫,就把能量输给了周铁。友情:七仔和周小狄的友情,虽然周小狄常常“欺负”七仔,但是七仔仍旧不生气,还是给周小狄贡献他想要的东西。

我一定要学习七仔,对别人的好,因为它使我明白了真正的友情和亲情。

观《长江七号》有感400字


【第1篇】

寒假期间,我再次观看了《长江七号》这一部电影。虽然看了许多遍,但我百看不厌,每一次看这部电影都觉得它是那么的生动、有趣。而且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一个贫穷的人家里,周星驰为了让他的儿子周小迪将来出人头地,让他上了一所贵族学校。但周小迪在学校里饱受欺负,就连他的班主任也嫌他脏。直到有一天,周星驰捡回来了一个奇怪的绿蛋,绿蛋变成了七仔,就这样周小迪和七仔开始了一段有趣的旅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很好玩,不过它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周小迪梦见七仔打败了他认为地球上最凶恶的狗,还给他发明了两件宝贝:能考满分的眼镜、神奇运动鞋。而那副眼镜让周小迪在梦里考了一百分。而现实却是相反的。我也做过像主人公一样的事情。那一次,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用一只叫青花瓷的钢笔考了一百分,我醒来时,真有一支这种的钢笔,于是我就以为我快要美梦成真了,所以考试的时候我做完了试卷只检查了一两遍就不检查了。那时我还真傻了,以为美梦可以成真,所以我就想:哈哈!考一百分了喽!结果,考完试以后我才知道我考了个一塌糊涂,回家遭了不少训。

既然想要美梦成真,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去争取。这就是我观《长江七号》得到的启发。

【第2篇】

今天,我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长江七号》。看了它,我有了许多许多的感悟。

短文主要讲了:一个很穷的父亲,和儿子住在一条大马路边。父亲被迫去打工。他买不起上百元的玩具给儿子,他到垃圾堆里捡到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想把它当玩具送给儿子。没想到这竟是和外星人联系的通讯器。儿子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七仔。父亲在工地殉职,七仔被他们感动了,用尽了能量救了他。

我为七仔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了。我一想起那一次,就很惭愧。

记得那是一个假日,我和妈妈去公园玩。我玩了这个又玩了那个,玩得不亦乐乎。我玩着玩着,觉得有些口渴,便向妈妈要了5元钱,买了一支雪糕。一拿到雪糕,我便把包装袋剥下来扔在了地上。妈妈看见了,对我说:“你不应该把包装袋扔在地上,因为你破坏了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后,我还是没有把包装袋扔在垃圾箱里。

我吃完雪糕,走过垃圾箱旁,看到了一个小男孩手里也拿着一支雪糕。他边走边说:“要保护环境,不要让土地爷爷发脾气。”说着,他把手中的包装袋剥下来,丢进了垃圾箱里。看着这一幕,我不禁很惭愧。

我不仅不为大家做贡献,反而为环卫工人们添麻烦,真是惭愧呀。

七仔真是太伟大了,为了救别人而不顾自己,我真敬佩它。

谈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篇一: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完这本书,我满满的是感慨和忧虑,作为一名中国的学生,感触更是深。

教育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陌生的话题,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数落过,希望过,无奈过,从《师说》到钱学森之问,不说我们是否从洋媚外,我们看看别人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的确是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书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而不说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又为什么是素质教育而不说应试教育?下面说说我的触动和理解。

书的第一章就说到“分数不是教育的中心”,而在中国往往不是这样。我们绝大部分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我们该理解“应试教育”为贬义词。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背离,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敢问这样的方式何以培养出“有用之人”?从小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们父母、老师从思想上就给我们灌输的分数的重要性,不断地强化成绩的重要性,一切以成绩为中心。我们知道代币制的规则常被老师、父母运用于教育之中,虽然说代币制是有很大科学依据的,但我认为,很大情况下老师、父母会以成绩的为结果,从行为上强化了“错误的思想”,我说的这种“错误的思想”不是指不要好成绩,而是忽略了孩子过程的习得和感悟。

书中提到的“有用的人”让我想起白岩松的一段话:“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一看,还真没用。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名分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而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我只能这样理解,有时教育强调的“有用”,是带有目的性和短暂性的。可是古人不是也强调品行,追求高境界的精神世界的吗?我们怎么就变得这么浮躁,鼠目寸光呢?我们有该断然把我们的病态归结为经济的时空压缩理论吗?显然,这个值得我们去斟酌、思考。

还有一点可以说是感触最深的,里面提到生活是最大的课题教育。一位我最为尊敬的老师告诉我:“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好学,长本领”,看似平淡简单的一句话,我至今还无法理解那时老师的心境和期望。我认为,中国有个通病:很大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学校的环境,脱离了老师、父母的监督进入社会后,会变得和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一样,做着一样的工作,抱怨着同样的事,得过且过,以至于演变成“教育无用论”。可是明明就受过了教育为什么效果没出来?为什么做着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一样的事情?我们常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是,受过教育也很让人无解。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主要的因素在个人而不在社会的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的心态没有塑造起来,甚至可以说“教育”未能健全个人的人格。教育未能给一个受教育的人一个内在的动力,那就是失败的,可悲的。

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和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站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浅谈一下对我们教育的建议。第一,想让学生主动摘果子,必先让学生尝尝果实的甜。这里的果子是这指好的文化,高尚的思想,暂且可以理解为书本的知识,而甜则是指感受。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高尚、好的文化的美好境界,才能把外在动力转换为内在的动力,让学生自己去追求,去发现,去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沦为房奴、车奴。第二,内省的思考不如敬畏的学习。我们常常去思考,我们怎么了,我们教育怎么就出问题了?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已经有去改善,有去改变,可是效果为什么不大?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们停留在“我们”这里了,而没有“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缺少开放、分享的心。我们要带着一颗求知、敬畏的心去向每件事情、每个人学习。作为受教育者,首先,要有个谦虚的心,对给予的教育心怀感恩,打心底里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力量。其次,教育是一种洗礼,精神境界才是最终的追求,别把最终追求停留在仅仅是找一份好的、体面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而已,这是不明智的。这会限制你的思维,甚至在找不到心理平衡时会扭曲你的认知,从而背道而驰。

教育,特别是中国的教育,这是个沉重的思考,但不是个沉重的结果。

篇二: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陈苏琴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 “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篇三: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这两天看完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同时他也是位父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剖析了中美素质教育的差距。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迷惑?”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没有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十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1) 创造性能不能教?

(2)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3) 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4)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5)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6) 到大学阶段方做学问吗?

(7) 教育要不要平等?

(8) 要不要惩罚孩子?

(9) 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10) 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说,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能不能用左手写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要求学生统一用右手写字,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实质上是压抑个性,抑制人格发展,无形中对学生造成内伤,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把刚到美国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一个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根本无从下笔。

作者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从“像不像”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我们的训练模式是经由学生的手把老师的样板“复印”下来,没有“心”的参与,怎么可能画出自己的画?连“创”都没有,何谈“创造”?美国孩子学绘画则截然相反,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得到拓展,创造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升学压力也不会给学生提供创造力发展的土壤,学生只是被填的“鸭子”,同样是被动的,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有中国老师问“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认为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老师传给学生,所以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中美教育的比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反思,对于我们成为怎样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观《长江号----仔爱地球》有感(精选读后感)


昨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去世贸广场看电影。在妈妈的极力推荐下,我们选择了刚上映的《长江7号》动画版------7仔爱地球。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告诉人们环保的重要性,告诉人们环保是人类自己的事。

影片中,主角周小狄和在建筑工地工作的爸爸一起生活在一间简陋、破旧的小木屋里,爸爸辛苦地供小狄上学。小狄班上有个同学叫蛋挞,他的爸爸是个伪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名为“长江1号”的高科技玩具,小狄很想要,可爸爸没钱,没有给小狄买。为了不让小狄伤心,爸爸从屋旁的垃圾堆里捡来了外星人丢下的一个球,说这是比“长江1号”更厉害的“长江7号”。不久后,这个球变成了一个小狗一样的外星人,它和小狄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并用它的超能力帮小狄和爸爸解决了很多问题,当然也有帮倒忙的时候。

蛋挞见了7仔眼红了,在他和他爸----伪科学家的威逼利诱下,7仔到了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被研究。

小狄的同学们在一次环保旅行中发现目的地“美丽谷”被污染得惨不忍睹,污染源正是伪科学家的实验室;实验室里,7仔被抽取能量,仪器失控了,排出大量有剧毒黑烟,7仔不惜生命将所有毒素吸入体内,还地球一片绿色,莺飞燕舞、鸟语花香……

电影最后,小狄长大了,经常带7仔去大自然,让大自然为7仔疗伤、排毒,不知是真实还是幻觉,7仔醒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很感动------连一个外星人都愿意为地球的环保付出自己的生命。别看这部电影只有75分钟,片子不长,但是,它讲述的道理却很深。同时,我又想到,这毕竟只是一部科幻片,我们不可能像影片中一样等外星人来帮我们做环保。什么人最靠得住?自己。万事靠自己,环保也一样。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破坏的,当然要靠我们人类自己来恢复。之前,我们人类到处开发地球,不断地伤害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破坏森林、乱挖矿产、偷猎动物、侵占农田……

我们没有拯救我们的“诺亚方舟”,我们的“诺亚方舟”就是我们自己。环保——我们人类自己的事。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朱熹《观书有感》_读后感1000字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朱熹《观书有感》

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字平实,写的是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体,我们便会发现作者隐含在诗中的深意。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在诗中,我们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人的思想要丰富、深刻、明晰,必须博览群书。作者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叹: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了。

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个人发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天天到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终于有了震古烁今的发现,但这种打破旧思想桎梏的崭新论断,如果没有对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有自己批评借鉴的基础上才越能成其学业。谚语云厚积薄发,唯有积之深厚,方得发之喷薄。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现作者的寓意并不止于此。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注意古人的写作中可取的方法、长处。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许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们每个人不都在生活着吗?如果把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对生活进行观察、化验、思考,而后有所得。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这所得,再经过你的大脑的加工,就充实了你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周围的事物,以其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而要想学有所长,必须时时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这学问,也便如一个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镜;若是断了源头活水,便会发臭了。

生活,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既能不倦地从书本中汲取养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断扩大学识,源头活水定会汇成不尽长江滚滚注入浩瀚大海。这首短短的小诗中孕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启迪呵!

读后感399字:观《长江七号爱地球》有感


在这个无聊的暑假,我观看了巜长江七号爱地球》电影,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感动。

一个从外星来的七仔与周小狄的幽默搞笑,使在座的观众哄堂大笑,我也津津乐道。小狄的同学拿“长江一号”玩具在他们面前炫耀,这个玩具果然厉害,打败了一切对手。这时小狄带着他的“七仔”也来参赛。七仔实力非常大,打败了“长江一号”,小狄的同学蛋挞头羡慕小狄的长江七号,便让爸爸用金钱去买。最后为了地球的环境,长江七号英勇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让地球环保,绿色,健康,美丽。

可想而知,一个外星生物都能为保护地球而牺牲,我们又怎能袖手旁观呢,让我们从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树,节约一度电,拾起一个垃圾。做起吧!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制止身边有污染的行为发生。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将是对地球小小的帮助!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长江之歌》读后感


《长江之歌》读后感(一)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关于赞美长江的课文《长江之歌》,本文赞美了长江的精神,也十分突出地介绍了长江的源头、时代长久等知识。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每每提起它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傲!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长江位于中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中,是中国、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及亚马逊河,超过地球半径。是世界第三大流量河流,仅次于亚马逊河及刚果河。从源头青海各拉丹东到湖北宜昌是为长江的上游流域;从宜昌到江西湖口则是长江的中游流域;湖口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是为长江之下游流域。整个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不仅更深入地了解到了长江的知识,还更崇拜黄河了呢!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呀!真是为我们的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感到骄傲呀!


《长江之歌》读后感(二)

我很喜欢听歌唱家殷秀梅老师演唱的《长江之歌》,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我在课本中看到这篇课文时,很兴奋。认真的品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长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长江之歌》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既点明它的发源和流向,有关注它的历史和未来,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当我读到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是,我不太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我有多读了几遍,并查阅了资料,终于明白了无穷的源泉指长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母亲的情怀指宽广的胸怀。突然间我茅塞顿开,这不正是我们小学生需要的学习目标吗?我们要向长江学习,学习她那心胸宽广、宽容大度的精神;学习她那甘于奉献、不图回报的优秀品格。作为新时期的少先队员,我们不断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富强,更让我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多么壮美的长江啊!你是力量的源泉,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你有母亲的情怀,哺育着中华亿万儿女。你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流淌的也不仅仅是江水,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长江的这种精神将不断激励华夏儿女发奋图强,勇往直前。为祖国的明天谱写新的篇章!


《长江之歌》读后感(三)

读了长江之歌,我 仿佛看到了长江那漫长的历史 ,丰富的内涵,看到了发生在那历史长河中的兴衰屈荣

长江,有多少神奇的自然 景观!那是因为长江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中国旅游 胜地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白帝城,刘备托孤的永安宫,诸葛亮的八阵图,瞿塘峡内的摩崖石刻、悬棺群等,哪一处不让世人心驰神往啊!

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站在赤壁之战遗址之上遥想: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少壮实力派周瑜意气风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乃天造之才呀,出奇招儿火烧连环船使得曹氏基业毁于一旦,令一代枭雄曹操掩面叹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更有无数为葛洲坝这一世纪宏伟工程出谋献策,流血流汗的专家、工程师和普通劳动人民,是他们让我们领略到人间奇迹!长江,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

长江有许多人造工程;有防洪、抗旱抗灾,利用水力发电的绿色工程葛洲坝工程;有给我们出行带来巨大便利的的长江大桥长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了一个新的时代是啊,你推动的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知识的潮流,一个民族的兴盛,一个国家的富强!越来越先进的轮船在江面行驶,越来越高楼盘在江边矗立,越来越多的桥梁在江上飞架

滔滔长江,恒古长江,《长江之歌》这最美的诗篇是对长江母亲 的不朽赞歌!让我们千万遍地唱响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歌声回荡在天外!

啊!长江,我醉了!

观《雷锋在1959》读后感


雷锋这个名字,从小就陪伴在我耳边,雷锋的故事陪伴我的成长,今天我通过电影再一次去了解雷锋,去了解他所生活的年代,他所生活的环境,让我又有这样一次机会去向这样一位优秀的同志去学习。

我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雷锋依然是那个敬业、奉献、好学、肯钻研、有爱心的雷锋,但在他身上,显然又增加了一些以前雷锋形象中被有意过滤掉的东西。初到焦化厂,看到师傅因自己身材矮小不喜欢自己,雷锋也会委屈,也会有情绪;身边的工友忍受不了条件的艰苦要当逃兵,雷锋赌气喊出的话是以后你永远不要说你是毛主席家乡的人;甚至在这一个雷锋身上,偶尔还会玩点小伎俩,耍点小聪明:到焦化厂报道、征兵动员会,为了掩饰自己身材矮小,竟偷偷在自己脚下踩个箱子,在屁股下塞个行李包。所有这些细节,不仅没有损害雷锋在精神上的高大,而且迅速拉近了他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大雨抢救水泥的场景,当时,高标号水泥相当珍贵,半夜的一场大雨差点把这些珍贵的水泥浇湿了,他带领大家积极抢救,冒着大雨把能遮盖的东西都给这些珍贵的水泥盖好,雷锋甚至把自己睡觉的辈子都拿出来盖到水泥上,因此雷锋病倒了。这就是雷锋,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公为国的好工人。

虽然时代已变,但是雷锋的精神不断相传,他是一个道德的符号,精神的象征,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相反他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我们要把这种雷锋精神落到实处,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其能、倾其力,一砖一瓦地奉献,必将撑起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的大厦。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当我再次唱起这首歌,我对这首歌有了新的理解.窗外的星格外明、分外亮,它正是雷锋精神的化身,高悬在人们的心空中永不陨落、永远高大。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不朽的象征象征着我们民族勤劳、简朴、关心他人、克己奉公、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成了一种永恒的启示启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向上、不断努力,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奉献出每一分光和热,奉献出自己的知识与才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读后感|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读后感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冷画

朋友读完《许三观卖血记》后,对我说:“这本书比《活着》好看。”

一看书的名字就知道,铁定是悲剧,难道会比《活着》更悲伤吗?读了余华写的《活着》和《第七天》后,对他的作品有了这样的感觉,里面包含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坎坷命运,每当读到要紧之处甚至潸然泪下。我承认自己是个感性的人,受不了生离死别,可看了《许三观卖血记》后,开始有些怀疑自己发达的泪腺。我好像明白朋友说的“好看”是什么意思了。

毕飞宇说,小说家要心慈手狠。余华在《活着》和《第七天》里都给人物设置了极其悲剧的命运,这是他手狠的一面,在《许三观卖血记》,我们隐隐能感受到幽默、讽刺以及希望。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有这样的评论:

《活着》有时令人感觉仿佛是中国的贝克特,始终逃不了不幸牺牲的悲剧必然性,相比而言,《许三观卖血记》的内核有着更多希望的亮色……不过,余华并非要为主人公所经历的生活敲锣打鼓,他或许不会再想给笔下那些可怜的人物做毫无审美感的手术了,但他没有放弃给折磨人的社会历史拔牙。

我统计了一下,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一次血。

1

第一次卖血

证明自己“身体好”,用卖血钱娶了媳妇。

2

第二次卖血

为了还债,赔偿铁匠儿子医药费。

3

第三次卖血

为了补偿林芬芳。

4

第四次卖血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闹饥荒,许三观卖了血后让家人吃了顿好的。

5

第五次卖血

许三观为了让下乡的儿子早日回城里,卖了血换成钱,让儿子把钱用在刀刃上。

6

第六次卖血

家里只剩两块钱,为了请二乐的队长吃饭,许三观再次卖了血。

7

第七次卖血

一乐得了肝炎,许三观要从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这六个地方卖血,一路卖血到儿子所在的医院。第七次卖血是在林浦。

8

第八次卖血

在百里卖了血,差点死掉。

9

第九次卖血

在松林医院,卖血后许三观身体休克,医院输给他七百毫升血,自己卖的四百毫升连着别人的三百毫升血回到了自己身体里。

10

第十次卖血

许三观和来喜来顺兄弟在黄店卖了血。

11

第十一次卖血

在七里堡,许三观买了来喜200毫升血,然后在长宁许三观卖了400毫升血。

前几次卖血或自愿或被迫,可能是卖血时间相隔的比较长,我们读者并未感到哀伤,后五次卖血是为了给一乐筹医药费,这个时候许三观疯狂卖血,借那位医生的话,许三观成了“亡命之徒”。

如果说前几次卖血展现的是许三观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一家之主的责任的话,那么后五次卖血展现的是许三观硬汉的一面。他要一路卖血卖到上海去,在百里,他差点死掉,他真的能活着到上海医院吗?他要拼一拼。

海明威《老人与海》里,不服输的老人要和与自己大好几倍的马林鱼决斗,宁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许三观则需要和生命进行搏斗,用自己的鲜血为不是儿子胜似儿子一乐赢取活着的机会。

当他老了的时候,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以前的11次卖血钱几乎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这回,他要为了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卖一次血。可惜他老了,沈血头说他的血只能当油漆。

许三观伤心极了,泪水在他脸上织起一张大网,曾经他的血让自己的家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现在自己的血没人要了,该怎么办呢?幸好苦日子到头了,改革开放的到来使他们的生活再也不需要卖血。

书里还有一个人物写的很出彩,那就是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

许玉兰从小就炸油条,人称“油条西施”。她很会过日子,一天换四身衣服,其实她只有这么多衣服,但在外人眼里,她永远光鲜亮丽。买菜的时候,别人都是把好菜往自己篮子里捡,她则不是,她把菜一股脑放进篮子里,然后把烂菜挑出来,她要让别人捡她不要的东西。

她很会精打细算,家里平时吃米时,分一些储存起来,到了闹饥荒的时候,整整两小缸大米派上了用场。许三观厂里经常发给他手套,许玉兰将手套攒起来,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给家人做一件线衣。平日里买菜节省下的钱她都压在箱子底,不知不觉攒了17元。真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妇女。

每次她受委屈的时候,就坐在家门槛上向邻居诉苦,这是她发泄情绪的唯一方式,当然这种方法也让许三观十分头疼。她虽然很霸道,本质上还是心软,她最恨的人何小勇就要死了,何小勇的妻子来求许玉兰,许玉兰和许三观还是帮助了那个仇人。许一乐得了重病后,许三观去何小勇家借钱,何小勇妻子几乎把所有钱都借给了他。

毕竟,在小人物的世界里,人命关天,生命面前所有恩怨都可以放下。

许玉兰精明强干,但是这样一个人在文革期间遭到陷害,曾经她被何小勇强奸,文革时候被人说成妓女。挨过批斗后,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她成了一个道具,没有自由意志,只能接受别人的摆弄。

透过一个家庭的变化,余华给我们讲了建国后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余华的文字很简练,他用讽刺诙谐的手法把政治带给小人物的巨变突出出来,把悲伤尽可能缩小。我很喜欢他的叙事方法,整部小说里大部分都是一个人说完一大段话。

有时,一个章节里只有一个人物说的几段话,通过独白,我们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变化,读起来也不累。有时,余华反而对几句话进行重复,这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是很有利的。文字在余华手上是艺术品,看这部作品是一种享受。

美国《亚太艺术》在2004年4月6日写道: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人生活的生动写照……余华的天赋就在于,他能用悲悯的幽默冲淡残酷的故事,能轻松地处理痛苦的处境而对笔下那些没有文化的普通的穷人不加丝毫的嘲弄。也正是这种幽默给人物带来了生命,赋予了他们立体感和尊严。

我知道这部作品比《活着》好看的原因了。我们看《活着》时,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作者的聪明之处会被我们忽略掉,这部《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艺术品,作者没有让我们读者的情绪失控,我们读者可以认真欣赏,从品读里揣摩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还有好多问题值得我思考。比如,心口相传的卖血步骤象征着什么?卖完力气卖热气这种卖血的方法对经济的启示是什么?小人物追求的是怎样的平等?政治对人命运的影响还有人治和法治的较量……

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小说呀!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一)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对于《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了更大的叙述空间,它着重表现人物的人性内涵,而不仅仅是命运对人物的压迫。

《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承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所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然要顽强地活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但每一次卖血在余华笔下却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内涵。血在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与生命几乎处于等同地位,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许三观共有十二次卖血经历,除了开始和结尾的两次外,在剩余的十次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其卖血的结果,也都基本上达到了许三观的预期效果。他的血越卖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盛,他的血是为家庭、为子女、为妻子而卖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小说的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来拯救一乐,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妻子与别人的私生子。

在中国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家里,妻子的背叛使丈夫丧失了男人做人的尊严,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许三观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供养别人的儿子,显然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内心的巨大煎熬。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的血,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伦理范畴。在这种伦理冲突中,许三观仍选择了为一乐卖血,足以体现了伦理温情的力量。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王安忆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全书以主人公许三观卖血的经历为主线,年轻时,许三观出于好奇,同时证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卖血,第一次拿到了三十五元钱,在胜利饭店吃了人生中第一盘爆炒猪肝,喝了第一口温过的黄酒。接下来,他因为大儿子一乐打伤了他人没钱支付医疗费而卖血;又出于对出轨对象林芬芳的内疚而卖血;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全家人能去胜利饭店吃碗面而卖血;儿子们下乡插队,许三观卖血给一乐补身体、增开销,又卖血给二乐的生产队队长置办酒菜;最后一次,也是最漫长、最艰辛的一次,一乐病重,为了凑钱治病,许三观一路卖血卖到上海在许三观的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的认为,卖血就可以解决灾难。所以,当他六十岁得知自己已经老到没人再要他血的时候,他的精神崩溃了,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站在大街上失声痛哭,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难怎么办

主人公许三观活得简单而直接,在他固有的道德准则中,卖血并不意味着痛苦和磨难,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许三观卖血记》用冷静朴素、极具控制力的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个有着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面对苦难从容执着的人生态度,以及有着不同常人的伦理情感和生存思维这三个独特维度的许三观。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org)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小说中,作者让许三观平凡的人生用对话、重复的叙述模式来呈现,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使客观的叙述、单纯的对话、简单的重复达到心动的效果。

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可笑,跳跃性极强,但其实作者用不经意的笔墨表现了苦难重压下民间赖以生存的幽默和乐观主义。比如过生日时,许三观用嘴帮家人每人炒了一道菜,让大家用耳朵听着吃,到最后屋里的口水声响成一片。小说与现实的距离被拉到最为接近的方位,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民表现出独立面对苦难的本色。作者在书中尝试用类喜剧的方式去解释痛苦、消解痛苦,于是选择用重复来制造这样一种效果,在重复的过程中人的机械化得以彰显,从而引发一种近似于自嘲的、笑着流泪的效果,读者透过重复的苦难看到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也露出了悲凉的底色。

许三观是卑微的,只是想吃一盘炒猪肝,我想喝二两黄酒,我想卖了血以后就去吃炒猪肝,就去喝黄酒他以小人物简单而实在的性格面对生活的艰辛磨难,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看似不经意的回环往复中勾起读者带着泪的笑。许三观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幸福不断付出,并且为了家人可以不惜拿自己生命冒陷,他是平凡的人,但绝不是平庸的人;他是卑微的人,但绝不是怯懦的人。

2月4日读忘玩余华的《许三观血记》。是晚上大概7点多的时候读的,因为那是电视里放的是新闻联播。说实话,一点都不觉得累,完全被他吸引了,便一口气读到了凌晨两点多,想到明天还有事做,只能作罢!意柔未尽,今早早早起床一口气把剩下的全读完了。

感觉不到这是小说,活脱脱的就是叙诉一个现实生活的家庭!许三观就是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他从小无父无母,孤苦零丁的长大,偶然间的一次卖血,让他与卖血结下了不解之缘。家里的一次次危机,都是通过他去度过的,足见他的责任与担当!虽然他也犯过错,把别的女人干了后还愚蠢的送一大堆东西过去!但也说明了他是个有情有意的男人!一个合格的丈夫!一个优秀的人父!

许玉兰作为许三观的内人,因有几分姿色令许多男人垂涎,只因一次意外,就让许三观做了乌龟,这还是从孩子身上的特征看出来的,真是世事弄人!她的形象是一个辣妇,一个疯疯颠颠,敢说敢做的女人。

三个儿子中,大儿子一乐的描写最多,因为他的是另一个男人和自己的母亲的孩子,因此偶尔会受到父亲的不平等对待,相信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文中很明显的看到,许父对他是最好的。二乐三乐的描写就少了,适合时出场就行了。

文章的结尾很有戏剧性,但又在意料之中,是许三观在胜利饭店吃猪肝和黄酒,又回到了他卖血后的情形,只是这次的气氛显得悲凉想卖血都没人要了!最后想说的是,不知道这部小说能不能被拍成电影或电视之类的,心中充满期待!

长江之歌读后感


长江之歌读后感(一)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关于赞美长江的课文《长江之歌》,本文赞美了长江的精神,也十分突出地介绍了长江的源头、时代长久等知识。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每每提起它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傲!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长江位于中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中,是中国、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及亚马逊河,超过地球半径。是世界第三大流量河流,仅次于亚马逊河及刚果河。从源头青海各拉丹东到湖北宜昌是为长江的上游流域;从宜昌到江西湖口则是长江的中游流域;湖口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是为长江之下游流域。整个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不仅更深入地了解到了长江的知识,还更崇拜黄河了呢!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呀!真是为我们的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感到骄傲呀!


长江之歌读后感(二)

我很喜欢听歌唱家殷秀梅老师演唱的《长江之歌》,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我在课本中看到这篇课文时,很兴奋。认真的品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长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长江之歌》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既点明它的发源和流向,有关注它的历史和未来,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当我读到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是,我不太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我有多读了几遍,并查阅了资料,终于明白了无穷的源泉指长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母亲的情怀指宽广的胸怀。突然间我茅塞顿开,这不正是我们小学生需要的学习目标吗?我们要向长江学习,学习她那心胸宽广、宽容大度的精神;学习她那甘于奉献、不图回报的优秀品格。作为新时期的少先队员,我们不断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富强,更让我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多么壮美的长江啊!你是力量的源泉,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你有母亲的情怀,哺育着中华亿万儿女。你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流淌的也不仅仅是江水,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长江的这种精神将不断激励华夏儿女发奋图强,勇往直前。为祖国的明天谱写新的篇章!


长江之歌读后感(三)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 6300 千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称为母亲河。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想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这句既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又写了长江的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讴歌了自古以来长江的功绩,第二部分讴歌了新时代长江的功绩。

激情涌动的春潮是长江的风采,惊天动地的涛声是她的气概,她永远滚滚东流,把中国推向未来。

当我读到: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优美动听的话时,我心里的情感一触即发,不由自主地想写这篇读后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之所以能有这些来之不易的头衔,说明长江的气势能压倒人,历史能征服人。其实长江就像一个人,它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敢于搏斗的精神,才有今天这个气势磅礴的场面。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最多的是艰辛,无论猴年马月,长江都是奔流不息,暴雨等一些气象灾害,也没有给它前进的道路上造成困扰,即使有,也是用尽全力去克服。我认为自己应该像伟大的长江学习,以它作为我的榜样,不管何时何地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要像长江致敬,谢谢它教会我搏斗的意志,谢谢它告诉我什么叫做艰辛,我要像长江一样,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星星;我要像长江一样,享誉中华民族,享誉世界各地;我要像长江一样,挑战命运,用自己的艰辛改写命运;我要像长江一样,用搏斗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气概撑起属于我的半壁江山。

我要向长江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要向长江致敬的还有很多很多 , 我要向长江感慨的还有很多很多

相信这些学习、致敬、感慨,是我通向成功道路上一股神圣的力量,我将会运用这份庞大的力量,把命运改变,把历史改变,把我想改变的一切全都改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通过努力与勤奋这两种强大的法宝,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长江,你等我,我一定会和你一样享誉中华民族,享誉世界各地,凝固自己在每个人心中的份量。我可以很自信地对你说:咱们,走着瞧!

石野《我在北京当记者》读后感1200字


观《长江七号爱地球》有感400字


一颗绿色的流星降落在垃圾堆上,一个小男孩得到并拥有了它……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电影《长江七号》的序幕,可我却没有观看过这部电影。为此,我感到十分遗憾。今年暑假,《长江七号》第二部《长江七号爱地球》火爆推出了,于是,我就赶紧去图书馆电影厅观看了。

电影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周小狄捡到了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绿色的、像弹弹球一样的东西。当天晚上,从球里钻出了一个可爱的小东西,周小狄为它取了个名字——“长江七号”。小狄把它带到学校,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宠物。“长江七号”变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道具,结果却帮了倒忙,把教室里弄得一团糟。蛋挞很喜欢这个宠物,就求爸爸把“长江七号”抢过来。晚上,蛋爸就塞给小狄很多钱,硬是把“长江七号”带到了自己的家里。蛋爸感到很奇怪: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小生物怎么会引起儿子这么大的兴趣?他用X光给“长江七号”扫描。结果,“长江七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小狄舍命就出了“长江七号”。可是,“长江七号”感到十分羞愧,变成了一头巨兽,吸进了所有的毒气,变成了一个小布娃娃。

《长江之歌》读后感(一)


长江之歌读后感(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 6300 千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称为“母亲河”。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想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这句既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又写了长江的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讴歌了自古以来长江的功绩,第二部分讴歌了新时代长江的功绩。

激情涌动的春潮是长江的风采,惊天动地的涛声是她的气概,她永远滚滚东流,把中国推向未来。

当我读到:“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优美动听的话时,我心里的情感一触即发,不由自主地想写这篇读后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之所以能有这些来之不易的头衔,说明长江的气势能压倒人,历史能征服人。其实长江就像一个人,它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敢于搏斗的精神,才有今天这个气势磅礴的场面。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最多的是艰辛,无论猴年马月,长江都是奔流不息,暴雨等一些气象灾害,也没有给它前进的道路上造成困扰,即使有,也是用尽全力去克服。我认为自己应该像伟大的长江学习,以它作为我的榜样,不管何时何地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要像长江致敬,谢谢它教会我搏斗的意志,谢谢它告诉我什么叫做艰辛,我要像长江一样,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星星;我要像长江一样,享誉中华民族,享誉世界各地;我要像长江一样,挑战命运,用自己的艰辛改写命运;我要像长江一样,用搏斗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气概撑起属于我的半壁江山。

我要向长江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要向长江致敬的还有很多很多 , 我要向长江感慨的还有很多很多 ______

相信这些学习、致敬、感慨,是我通向成功道路上一股神圣的力量,我将会运用这份庞大的力量,把命运改变,把历史改变,把我想改变的一切全都改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通过努力与勤奋这两种强大的法宝,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长江,你等我,我一定会和你一样享誉中华民族,享誉世界各地,凝固自己在每个人心中的份量。我可以很自信地对你说:“咱们,走着瞧!” 

长江之歌读后感(二)

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将一张明信片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的字迹清秀,总共不足200字,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歌词。这年的3月中旬,年轻人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原来,他那张明信片上的作品参加《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但那时他本人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

2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内,《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的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主题歌的词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不过,到此时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陈铎和虹云在众人急切的目光里,不紧不慢地向观众席走去。他们在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面前停了下来,说:“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刹那间,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胡宏伟显然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脸涨得通红。就在刚才,他还以为,这次电视台邀请他来是让他来捧场的。他甚至猜测,获奖的应该是某某名家,或者是某某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人。他腼腆地说了一句:“我是沈阳军区歌舞团的创作员。”虹云笑了,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胡宏伟同志,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您此时此刻有些什么感想?”“我没什么准备,突如其来呵。我现在的心情,打个比方吧,就像一条刚刚走出山谷的小溪,来到大江边。这里的大江不是指别的什么,就是在座的老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以及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我们一同观看晚会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就在这一天后,随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歌声,胡宏伟的名字也为亿万国人所熟知。胡宏伟的作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荣获了最佳创作奖。一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按照通常歌曲的创作顺序,都是先写词再作曲,而这次则正好相反,创作难度颇大。而胡宏伟的这件作品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歌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令人赞叹。评委称赞,歌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许多人甚至都想了解一下,胡宏伟是何许人,跟长江到底有什么渊源?对此,胡宏伟说一切都缘于他和长江有一个“约会”。那是1981年秋,胡宏伟去江南采风。坐着火车,行进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激情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幸运的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胡宏伟成了节目的“铁杆”观众。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的了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创作灵感也就如水流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

酝酿了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歌词。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歌》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而获奖后的胡宏伟更加痴情于创作,多年来,他的作品荣获全国、全军各种创作奖共200余次。前不久,他创作的《和谐花园》被定为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歌,《你我他,快参加》成为惟一一首2008年奥运志愿者题材的获奖歌曲。他说,追赶时代的脚步,人就不会老,火热的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动力和源泉。

长江之歌读后感(三)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长江之歌》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长江的雄伟、壮观,以十分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是呀,数千年来,浩瀚的长江奔腾不息,从雪山冰川起源,经过峡谷深涧、富庶平川,最后奔向大海。在这条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的母亲河的周围,发生过多少历史的变迁,留下了多少灿烂文化,她又见证了多少时代的兴衰。

汉唐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退。1949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国变得更美好!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 “神州5号、神州6号、神州7号”相继进入太空;成功的加入WTO;举办了奥运会;成功的抗击了“非典”和“禽流感”等。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国的强大实力。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世界在东方。

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之歌读后感(四)

我很喜欢听歌唱家殷秀梅老师演唱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读后感:野谈马丽华的“近旁”观”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