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余秋雨的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的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余秋雨的《道士塔》读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好恨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这就是那个令我悲愤的道士王圆篆!

在余秋雨的《道士塔》这篇文章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竟然丢失得如此不容分说。王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后,被斯坦因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所俘虏,最后竟然将饱含着中国文化的经卷卖给斯坦因。这是一个多么愚昧无知的农民道士!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我好恨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出现在那个地点,或许,我还可以去阻止,去尽我的绵薄之力。当然,连作者余秋雨都说:“几辆装载古代经卷的车,怎样才能通过?怎样才能到达?”我又有何本领。去完成这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民族大业呢?

但是,我的内心告诉我说:“我好恨,我好恨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如果当时的清政府依旧可以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也许,普通百姓也不会这样无知,也不会去做这样丧尽天良的事情。

也许,会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痛恨王道士呢?”我也很好奇,我告诉我说:“王道士,不应该被我所痛恨。”在网上查了查,他的确不应该为我所痛恨。因为,王道士曾经数次为了保护这些经卷,做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包括涉险送这些古籍到地方政府,最后冒死写奏章给慈禧太后......

所以,恨,我只能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那些趁虚而入的外国人我也不应去恨,因为如果清政府还存在一丝正气,这些外国人就不会得逞,王圆篆王道士,我只能以悲愤相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余秋雨的道士塔有感作文700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的历史真的可说是有喜有悲。喜的是从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如: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许多耻辱,如:火烧园明园、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等。而有个人是我们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 ,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一个道士,一个农民,一个平民。他就是王圆箓,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个道士,有何德何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个农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当成自己的宅院?他只是一个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难道中国的文官都死光了吗!

这篇文章是老师读给我们听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伤心,王道士把这些无价之宝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随便送人;把敦煌变成他的农舍,他摧毁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这时,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时中国政府的腐败,王道士自以为真的可以让他对着莫高窟指手画脚吗?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 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真的是这样,我们十三亿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为什么王道士会那样的愚蠢,宁愿把珍贵的文物送给那些外国人,也不肯上报朝廷,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祖国。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他,如果实在不行,我会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这样,莫高窟那些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终于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起来,如卧龙腾飞般,飞上了复兴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资金买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贵文物,那些文物因为王道士的愚蠢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华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动治愈这历史的伤疤!

王道士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愚蠢,要多为人类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顾徐闻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读后感1100字


千里风沙,漫天沙粒,黄色的泥土,渐渐的淹没了一堆华夏的宝藏。

万里长城,点点锈痕,残破的石砖,静静的困住了一颗呐喊的心灵。

无限江山,雄雄战火,荒废的城池,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虹露岀笑脸,而如今,谁是历史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题记

风和日丽的早上,王道士正辛勤地打理着洞窟里的杂物,他是那么的认真,以至于几粒零散的沙子,也不能被他容在眼里,而就在这堆沙子之后,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此刻为你,尘封开启。没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气势,只是静静地就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裂缝,仿佛它本就应该蜿蜒在粗糙的墙面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的意外,却引来了无数的悲哀与叹息。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列强侵略,民不聊生。一笔沉睡千年的财富就在这样一个不世之时苏醒了。可是,它并没有因为它的九五至尊而得到保护,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它的,只有一位面无表情,身着破烂道服的道士。它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受人顶礼膜拜的自己如今沦落到无人问津,只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方圆百里,偶尔有几位历史官员前来探访,顺手捎走几件用作行贿。他们知道这笔历史遗产价值不菲,可当谈起运至京城的费用时,他们又都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了,而这笔历史的遗产渐渐沦为一个道士的囊中之物。

千里之外,外国的历史学家带着激动的心情,日夜兼程的赶到敦煌,只为见证历史璀璨的光辉,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上帝的宠儿,用少得可怜的银两换走大量无价之宝。一天之内,他们从历史学家变为商人,再变为成功的史学家。美其名曰历史财产的救世主。他们的笑容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叹息,一个朝代的悲哀。

一批批经书,一幅幅画卷。被点点滴滴的瓜分,如同曾经的华夏河山,支离破碎,如同一个民族的心脏,四分五裂。暴雨打击在马车上,上苍哭泣着,想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阻止这群强盗用肮脏的双手剥走這历史的遗产。雨停了,泪干了,只剩下上苍的叹息,只留下清朝官员府苑内的缕缕茶香,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些不远千里奔来的外国历史学家吗?因为他们偷走了华夏的宝藏。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吗?因为他出卖了祖国的利益。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批享受清闲之乐的官员吗?因为他们玩忽职守,危害祖国。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吗?因为他们的软弱无能,致使国破家亡。

而如今,谁是敦煌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就让它随着黄沙的飞舞,渐渐的被埋没吧!历史的泪滴早已化为心灵的血液,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躯体内。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霞露岀笑脸。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读后感推荐]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86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推荐]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860字)”,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1

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对保护中国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他发现的,但他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些无价之宝竟然被列强用那样低廉的价钱给换走了。

然而遗憾的是,一大批经卷相继丢失,可在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敦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异国的冒险家如此轻易地来到中国,以堂而皇之的名义“买”走了我们国宝,国门被打开,列强在掳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国官员们对文物毫不重视,在贪婪的官员眼中,只有金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可他们竟然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敦煌的历史文物啊!

我们看着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艺术造型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然而,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给丧失了。卖国宝卑微,卖国贼可耻,对他们再愤怒也将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欠下的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2

古老的文明,受到工业的.冲击,一滴一滴血从伤口流下。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而那道士,自作聪明,自以为祖先留下来的画卷塑像只是他谋取私利的小手段,殊不知当他把洞窟里的东西一点点交给外国学者的时候,他已成为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是一个道士,就能使祖国的瑰宝遭受侵略者的践踏,就能使先祖的光辉传统付之一炬。这只是因为他的愚蠢?不!那统治者的短浅目光,那官僚的奢靡生活,那文人的愚蠢妄作,相比于外国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一瞥中华文化的风采的牺牲精神,这又是多么的悲哀!

当祖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家时,一切有尊严的人都感到耻辱。然而王道士身上只有麻木,他或许是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用文物换取自身的苟活。然而国宝外流,文化糟践,我们发自内心地愤慨、痛恨,也只能遗憾。“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生存的法则,也是文明的法则。旧中国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刺痛了我们的心,让我感到那样的不安,民族自尊心占据了我的心房,我想发出怒吼,却又无可奈何。

这是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历史悲剧,但是它的痛苦能够延续几个世纪。每当现代学者看到毁灭殆尽的敦煌时,心中在滴血。看着一个世纪前愚拙的王道士把无价之宝交付到洋人的手中,将它们化作别国的财富,又有哪个国人能够不愤恨?就像那个当代青年诗人,“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决胜负于城下。”这满腔的怒吼,发自内心的怒吼,道出了每个有尊严的中国人的心声!然而现实总是分成两面,每个时代都有一部分人,他们忘记历史,忘记耻辱,活在自己的小天地,偏安一隅;又或者沦为侵略者的奴仆,替他们挖掘自己的故土。这些人,就是文明的糟粕,他们理应被遗弃,这种人,终将自取灭亡。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3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就是在映射这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这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这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这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这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这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4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5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一个破落的道士塔朝跪在莫高窟的大门外。

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真正是中国文化的不幸与悲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如同流水般从他手中渐渐逝去。

一次次屈辱,一次次叹息,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然而,这个道士太卑微,太渺小,他的愚昧令我们更尴尬于八国联军火烧皇家圆明园。

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个年轻的诗人道出了巨大的民族悲剧。

历史让王道士打开了这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但一道砖,一把锁,将光芒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将中国文化锁在了深深的官仕腐朽的黑暗之中。余秋雨的脑中一片惨白。

西方人暗示,是他们使敦煌文化从黑暗中解放出来。然而这更深地触动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文化,应该驶向哪里?

在当时的朝代,我们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余秋雨的恨,余秋雨的屈,正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恨,几千年来的屈。一千年的古代文化就如此被中国官邸糟蹋,被洋鬼子吞噬。

让我们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你们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的遗赠。一段飞天的故事,一把锁,一辆马车,最终留下一行烧焦的车辙。

历史已成过去,不愿意抒发感情,越是屈辱越是深爱。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6

读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不但让我对斯坦因的奸诈感到愤恨,也对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感到可悲!

王园箓本来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又当了敦煌莫高窟德家。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这在现在看来是荒缪的事情,但在当时,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的王圆箓。却当了莫高窟的家,管理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清政府是多么的昏暗。以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来讽刺社会的混乱和政府的腐败。王道士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这是余秋雨先生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由于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致使大量的敦煌文物在他不知不觉间被毁坏,中华民族的宝贝被毁坏。他还对自己所做的事一无所知。读到这里,忍不住对被王道士破坏的文物感到可惜,也对王道士感到可悲,当他还没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前,在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罪人!即为王道士可悲,也为敦煌文物和中华民族可悲!

当斯坦因在掠夺敦煌文物时,有一天王圆箓觉得斯坦因实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经洞。斯坦因要蒋孝琬去谈判,用四十块马蹄银换回那些文物。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了四块就解决了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这是又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以王道士和斯坦因的谈判来说中英外交的谈判,将清政府比作王道士,深刻的讽刺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来体现清政府的昏暗。巧妙而睿智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蕴藏着作者深刻的爱国内涵

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拿来送人卖。斯坦因总共用了折合银子的一百三十英磅,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栓上三匹马来拉。那是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就这样被王道士卖给了斯坦因,卖给了外国人。族的百年耻辱,而王道士反而认为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就在王道士不知不觉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使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蒙受了耻辱!

读《道士塔》,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让我感到愤恨,但让我更愤恨的是蒋孝琬。由于王道士的愚昧,不知道文物的价值,才会做出那些无知的行为。而蒋孝琬知道哪些文物的价值,竟帮斯坦因盗取,他才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正是由于这种卖国贼,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蒙受百年耻辱。《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7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8

千里风沙,漫天沙粒,黄色的泥土,渐渐的淹没了一堆华夏的宝藏。

万里长城,点点锈痕,残破的石砖,静静的困住了一颗呐喊的心灵。

无限江山,雄雄战火,荒废的城池,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虹露岀笑脸,而如今,谁是历史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题记

风和日丽的早上,王道士正辛勤地打理着洞窟里的杂物,他是那么的认真,以至于几粒零散的沙子,也不能被他容在眼里,而就在这堆沙子之后,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此刻为你,尘封开启。没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气势,只是静静地就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裂缝,仿佛它本就应该蜿蜒在粗糙的墙面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的意外,却引来了无数的悲哀与叹息。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列强侵略,民不聊生。一笔沉睡千年的财富就在这样一个不世之时苏醒了。可是,它并没有因为它的九五至尊而得到保护,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它的,只有一位面无表情,身着破烂道服的道士。它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受人顶礼膜拜的自己如今沦落到无人问津,只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方圆百里,偶尔有几位历史官员前来探访,顺手捎走几件用作行贿。他们知道这笔历史遗产价值不菲,可当谈起运至京城的费用时,他们又都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了,而这笔历史的遗产渐渐沦为一个道士的囊中之物。

千里之外,外国的历史学家带着激动的心情,日夜兼程的赶到敦煌,只为见证历史璀璨的光辉,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上帝的宠儿,用少得可怜的银两换走大量无价之宝。一天之内,他们从历史学家变为商人,再变为成功的史学家。美其名曰历史财产的救世主。他们的笑容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叹息,一个朝代的悲哀。

一批批经书,一幅幅画卷。被点点滴滴的瓜分,如同曾经的华夏河山,支离破碎,如同一个民族的心脏,四分五裂。暴雨打击在马车上,上苍哭泣着,想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阻止这群强盗用肮脏的双手剥走這历史的遗产。雨停了,泪干了,只剩下上苍的叹息,只留下清朝官员府苑内的缕缕茶香,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些不远千里奔来的外国历史学家吗?因为他们偷走了华夏的宝藏。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吗?因为他出卖了祖国的利益。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批享受清闲之乐的官员吗?因为他们玩忽职守,危害祖国。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吗?因为他们的软弱无能,致使国破家亡。

而如今,谁是敦煌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就让它随着黄沙的飞舞,渐渐的被埋没吧!历史的泪滴早已化为心灵的血液,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躯体内。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霞露岀笑脸。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有感与余求雨的《道士塔》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堂而皇之地装上马车,一车车地运走,消失在沙漠的尽头时,我的心头就涌起了阵阵酸楚。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随着作者的介绍,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那诱人而又充满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那些所谓的从印度倒溯着唐僧的脚印来中国取经的洋人。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转睛地数着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为那为了豪华的生活排场而穷得筹不出运费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愤怒的是,那些有学问的中国官员竟从未下决心来好好地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我更为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之辈而感到愤慨。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官员都没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式的强盗与懦夫之间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所谓的荣耀与真正意义上的耻辱的彻底暴光。

在叹息、无奈和悲愤之余,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我好恨三个字。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仅有的三个字包含了对王道士和腐朽官员的恨,也包含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最真挚的爱。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却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从而发扬光大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平庸之邦。

但愿不如此!

道士塔的读后感


道士塔的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虽说题名道士塔,但却和莫高窟有着很大的关系。道士塔在莫高窟的大门外,这座道士塔不是为了纪念任何人,而是为了留下让中国最可耻,做了对不起莫高窟的事的大罪人――王圆簏!

说他是大罪人也有些过分了,他知识那个时候到处可以见到的中国平民,他手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可他又何时知道莫高窟的价值有多么高。莫高窟它历史久远,是隋唐时期就开凿的,窟被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雕,窟内还保存的大量佛经文书也极为珍贵。可王道士却把眼前的文物都当做普通的东西,他不止到它的价值,他只想做一笔小买卖,当外国的科学家来时,他也不知道,该在窟口站几个人或添几把锁。尤着大家进进出出。

他从外国人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文物一箱箱运走,他的行为好比两枚别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子青菜。他用这么多文物就换来这么点钱时,他却不知道国家损失了多少,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像王道士这样为了自己利益出卖国家的事情也有很多。

还有些腐败分子,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卖国家利益。有一个腐败分子,他从美国批了一些电视机,原本只需3000的电视却破天荒的喊到6000,从中捞了3000,可他却只能拿到其中的百分之十,其他的都给了美国,他自己得到了点利,可够家却损失惨重。 这些人比王道士还可恶,王道士因为没有文化而把文物给卖了,如果他有文化,我想他绝对不会作出这种出卖国家利益的事。 让我们努力学习文化,决不让王道士的悲剧重新上演。


道士塔的读后感(二)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堂而皇之地装上马车,一车车地运走,消失在沙漠的尽头时,我的心头就涌起了阵阵酸楚。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随着作者的介绍,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那诱人而又充满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那些所谓的从印度 倒溯着唐僧的脚印来中国取经的洋人。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转睛地数着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为那为了豪华的生活排场而穷得筹不出运费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愤怒的是,那些有学问的中国官员竟从未下决心来好好地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我更为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之辈而感到愤慨。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官员都没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的故事 。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式的强盗与懦夫之间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所谓的荣耀与真正意义上的耻辱的彻底暴光。

在叹息、无奈和悲愤之余,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我好恨三个字2020。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仅有的三个字2020包含了对王道士和腐朽官员的恨,也包含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最真挚的爱。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郁达夫 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却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从而发扬光大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平庸之邦。

但愿不如此!


道士塔的读后感(三)

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直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箓,曾经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识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艺术的璀璨与繁荣。无价的壁画在他手上竟宛如儿戏般的被覆上了惨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礼佛竟被他应手击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这样一个蹂躏艺术、摧残艺术的人,历史却如同开玩笑般的,将莫高窟最精湛的艺术结晶留给了他。可这个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国、世界的艺术精魂,换来了少量的一叠外国人给的银元!那大车大箱装走了多少的艺术瑰宝啊!连同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一同坠入了时空的漩涡。于是,中国的古文学 界又多了一个弥深的黑洞!悲哉叹哉!

愚昧不是错,而知错犯错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将万顷的经书宝卷挥霍出洋,留下艺术的空白。那他也不过是因为愚昧无知罢了。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织的农夫,即使他藏有唐寅 的真迹,他又怎会懂得欣赏呢?而此时懂得欣赏莫高艺术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员呢?他们对此毫不知晓吗?翻开史书,此时的官员正钟鸣鼎食,品茗览卷,极尽悠哉之至。而他们为何不去善加对待,予以保护呢?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运费过昂,不便出资!岂有此理!

回言历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岂输于王道士!种种所作所为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为鸦片二度侵华,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熄!异物奇珍,珐琅翡翠,那一样又会输于莫高佛典?而这些艺术精华,清政府又岂会不懂!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溜之大吉。《辛丑条约》谈判桌上,4.5亿两白银拱手外献。当慈禧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给予国之欢心的丧国之语时,她又岂会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贵!而她却葬送了、摧残了。这显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恶深重、遗臭万年!

而如今,面对日益丰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我们却不知珍惜,不尽力汲取。难道要数年之后,为我们抱憾的后人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吗?我想这几个名词,哪一个都含有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个都足以令人遗臭万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个老道立在沙漠边,望着深深的两道车印,目光呆滞,神情猥琐。我更不知道这格还要定多少年!

相信《余秋雨的《道士塔》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余秋雨的散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