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畅游书海,追寻梦的足迹》读书心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你也许需要"《畅游书海,追寻梦的足迹》读书心得"这样的内容,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我有幸阅读了朱永新所著《新教育之梦》一书,感慨颇深。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的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看了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又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呀!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本书的内容不象有些教育书籍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理想中的教育,读后让人犹如醍醐灌顶。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地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追寻梦想_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


追寻梦想_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航海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也是一个激励我们用智慧、勇气、信心去战胜困难,追寻梦想的故事。

鲁滨逊因与父亲发生争执,于19岁就离家出走,从此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学会航海、经商,却又不幸被海盗抓走,随后出逃到巴西去开辟植物园,后因去往美洲途中,遭遇风暴而流落荒岛,孤身一人在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而后在平定了一艘船上的判乱后,回到了英国。

在历经这磨砺之后,他变得坚强、勇敢,有恒心、有毅力。在这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无不渗透出他的智慧、勇敢。他做陷井、烧瓦罐、造防御工事,无不体现他的智慧和努力。他编箩筐、做面包、烧砖头……,哪一样离得开他坚定的意志?

坚毅、刚强、努力、智慧……一切都源于梦想。他离家35年,都是因为他的梦想_航行在大海上,环游世界。他以过人的聪明才干,惊人的毅力及遇事沉着冷静的性格,实现了他的梦想。

梦想是推进器,将引领人类努力拼搏、勇敢向前!

历史的足迹 ——读《文化苦旅》有感


第一次读得这本书时日已经颇久了,只记得当时读完其中的一篇便已被余秋雨先生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了。之后这本书便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辗转良久,在一家书店购得此书,心里甚为欢喜。读完这本书却还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至于如此,一是因为自己生性懒散,虽喜欢读书却极少认真坐下来耐住性子读书,当时学业也颇为繁重,二是此书实在太过于厚重,整个散落于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一代的中国文化都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来,若匆匆浏览此书也罢,要是细细品味的活,不啻于同余秋雨先生一道在那些隐匿着中华文化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庙、湖镇楼阁走了一遭,原本颇为闲散的心境变得肃然,也会被这些扑面而来的还带着些山水气息却磅礴浩荡的文化格律压抑的灵魂一紧,心头便没由来的多了几许沉重之感。便再也轻松不起来了。
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说,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要苍老。
中国古代的文人基于传统文化的定位,大都有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效祖国的理想,世世代代也都背负着这种宿命。于是,他们十载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入朝为官,既光耀了门第,有为国家尽了些许力量。然而,官场的黑暗却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帝王的昏庸也是他们没料到的,奸佞之臣蒙蔽着皇帝的眼睛,魅惑着皇帝的心术,整日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无奈了,彷徨了,想要唤醒着腐朽的朝廷,却触怒了权贵,被佞臣们视为骨中之刺,于是,几番谗言便被罢黜贬谪,流放到千里之外。满腹才华却遭人妒忌,也罢,这高堂容不下我,便挥挥衣袖,整整衣冠,去那些个山水之间吟诗作对罢。只是这离去的背影,多少有些踉跄。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便把满腹衷肠向这里的山水吐露,满腹悲哀与无奈也向这山水吐露,醉于山水,叹于人生,他们不想这样,却只能这样。在这种与自然互相倾吐的过程中,生命和自然水乳交融,自己的文化人格深深浅浅也就烙印在这些山山水水里了。这幽翳的高山绿水之间,藏着多少故事,多少无奈与控诉,可惜,这山常青,水长流,这无声的叹息与询问只换来几声山涧鸟鸣罢了。
如今,我们在人类文明建造的城市里研究思考着古文化,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而一个有着极其敏锐的文化视觉和极其敏感的文化良知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那些个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中藏匿倒映着的文化脉搏岂能不一一跳出来诉说着自己千百年来的寂寞和无奈,这样的旅途,岂会轻松。跋山涉水劳累的身体,疾笔思索劳累了灵魂,不正是一场苦旅吗。
历史总是严肃的,维系着一个民族灵魂发展以及走向的文化也是轻率不了的,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这无疑会变成最严肃枯燥甚至 有些沉闷却又丝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哪怕他们藏匿于山水之中,带来了山的灵动与水的柔美,更多的是增添了几分山的巍峨与水的磅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积淀凝聚着这个民族的血脉根源。这片土地养育了这个民族,凝练了这股血脉,也铸就了这种人格。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早就和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她记载着我们的历史,蕴藏着我们的文化,昭示着我们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让人思索回味的事迹。今天,物质生活日益满足,可我们的精神又该向哪个方向走呢?历史流淌到今天,前路该怎么走,或许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古人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楼阁栈道。我们的历史文化藏在于山水之间,脚步太过幽深,不踏破铁鞋又怎会柳暗花明。我们现代人的人格该如何构建,或许还是该看看古人的人格构建,这是我们的血脉,而这又该去问那些个高山深谷。
历史在叹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觉关心着我们精神走向的站在时代之前的人们,多去听听这山谷的足音,或许我们就该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了。

追寻幸福的旅程_《活着》读后感2500字


追寻幸福的旅程——活着读后感2500字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这是出自余华短篇小说《活着》自序中的一句话。

初读这句话时不太理解句子所包含的本意,伴着好奇心,我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主人公叫“福贵”,之所以叫福贵这个在现代人看起来略显俗气的名字,我想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吧。但究竟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能真正的体会。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成亲不久,赌光家财,气死老父,同时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质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强行带走怀孕的媳妇;外出买药,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战场上捡了一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离去;女儿凤霞人机灵漂亮,但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本来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难过;原本以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过上好日子了,妻子患上了软骨病,一家子一下少了一个劳动力;儿子有庆十三岁时却因为救人献血过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儿凤霞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但好歹他还有爷孙三人相依为命,没过几年女婿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个六口之家,还剩两个人,但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六岁大的外孙的生命。

此时,我感到我的心已经非常沉重了。先是为福贵的败家而感到气愤,再后来又为了福贵悲惨的命运感到悲哀。整个故事氛围都比较阴沉,但是,无论福贵的命运有多么悲惨不堪,即使到了趋于死亡的边缘,他都活了下来,在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时,眼睛里流露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也正是从这里,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触动了。

然而福贵是怎么活下来了,这么多打击,一次比一次深重。我想,在一次次命运的打击下让福贵坚持下来的东西,可以把它叫做希望吧。

家道中落,岳父强行带走怀孕的媳妇,但最终妻子还是带着已经出身的儿子回到了福贵身边;外出买药,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在战场中摸爬滚打两年,最终成为解放军的俘虏让他回到了老家,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到了适婚年龄却没人提亲,但最终嫁给了一个对她非常好的城里人,并给她办了一场村里有史以来最风光的迎亲,妻子换上软骨病医生说过不了一个月却最终因为抱着对生的希望过了好几年。凤霞生孩子死去却给他们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即使在最后苦根这个可怜的小孩也离福贵而去时,留给福贵的是一头市场上即将被宰杀的老牛,让最终福贵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

正是这一次一次的希望为福贵找到了开始新生活的理由,而他也始终相信只要努力生活着就会有新的希望。他那种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面对多么沉重的打击都活下去的勇气就是生命的真谛吧。是的,生活有时候是很无奈的,甚至是很现实、很残忍的,但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而我,愿意在生活的一些挑战中去寻找和创造希望,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喜欢写论文,不是写文采飞扬的文章,而是中规中矩在中学中做着类似非主流的事情,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答道:因为喜欢吧,喜欢看着自己的东西在一本书上被永久的记录下来,留在那里,而且每次还有几十到几百不等的稿费。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从研究生第一篇论文开始已经习惯了沉浸在论文中的节奏了。每次写完之后,会去投稿,投稿完之后隔几天就会查一下自己的稿子到了哪个阶段,是初审过了,二审过了或者最终终审过了即将刊发了,还是被退稿了自己换个期刊再投稿,而我更期待着有一天看到邮箱里收到编辑部给我发的用稿通知。而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伴随着我的这一段生活,每一个变化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心情,而隔几天查下审稿进度或者查看下邮箱,当最终文章发表了这一下感觉自己这一段的希望实现了。在这样的一个反复中我感受着自己创造的希望带给自己生活中的小惊喜。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不再如最初那么刻骨铭心,可实际上岁月并没有冲淡什么,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经历都深深的烙在了我们的心底,也许某一天不经意间就勾起了这些往事,就像书中的福贵在和我们讲述他的一生一样。但福贵在讲述他的故事时并没有显得很悲伤,反而显得格外精神,是带着微笑精彩的讲述着自己。我想即使岁月在我们心底留下了苦难,但也让我们明白了这些苦难背后经历的生活,让我们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的幸福。在我们眼里已经不能再悲惨的福贵也是这样,儿子有庆校运会跑步把别人甩掉了几圈时说不出来的高兴,家珍病好时福贵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在女儿凤霞出嫁时本来福贵眼泪也出来了,但看到家珍在哭,福贵就笑了,对家珍说:“家珍,今天是办喜事,你该笑。”如此这些不就是福贵在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吗?在这样忐忑悲惨的一生里他还能去寻找苦难间隙中的幸福,体验生活,我想,这就是一种勇气吧。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会有诸如福贵那个年代那么多的痛苦,不需要为吃不饱、睡不暖而忧愁,更不会有身处在动荡社会的身心不安。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里,我们谈论的更多的是如何生活的更好。更何况我在《活着》里面最终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福贵: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读到这,我明白了余华在自述中所说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在福贵的一生中,感受到的是不幸与悲惨,但最终看到的是一个开始享受生活,体验幸福的福贵。这也是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更倾向于用“生活”而不是“活着”来描述福贵的一生。

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多一点勇气,多一点对未来的希望,多一点生活的激情。我想,这样我们就能带着一个英雄的福贵,好好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祝大家新年快乐!作者:王宇

高中课外书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300字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我们在读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课外书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300字”,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中课外书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300字【篇一】

最近,我和四一班的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海底两万里》,主人公新奇而惊险的探险经历让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而作者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力更让人匪夷所思。

《海底两万里》写的是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和他的两个助手在神秘船长尼摩的带领下,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纵横海底两万里,穿越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北两极海洋,为我们展现出了无限神奇的海底景观。读着这本书,让人仿佛置身于五彩斑斓的海洋世界,跟随主人公一同探险。

作者的想象动人而富有科学依据,虽然书中所写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令人震惊的。凡尔纳在书中造出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幻想出了可以照明的电等等先进科技。而在这部小说发表25年之后,人们才制造出了真实的潜水艇,他的那些在当时令人不可思议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让我不禁为作者那惊人的预见力而惊叹不已!

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尼摩船长,他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斥巨资设计、制造出了怪物“鹦鹉螺”号潜水艇为了躲避迫害他的人,于是就在海底寻找自由,同时与潜水员在海底进行科学研究。他不信任人类,却仍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在南极探险缺氧时,他把用来维持生命的最后一丝空气留给了教授,教授获救了。尼摩船长为了别人的生命而放弃了自己的安危,伟大的人格震撼了我的内心,让我对尼摩船长的感情由喜欢转而上升为敬佩!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触: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不敢想的!正是因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才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我要带着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学好知识,长大了探索科学的奥秘!

高中课外书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300字【篇二】

这是我在看书之前在网上的一段话,这与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就这样,我第一次带着一种心情读书。然后,探险就开始了。

我与书中的主人公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英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漩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很成功的把我吸引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与摩尼船长及船客们都在随事情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会惶恐不安,有时却轻松愉快,我就像船上的一员,每每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却又在感叹作者精细的写作技巧,经常让我在虚幻与现实中挣扎。不过,这正合我的胃口。

我认为,《海底两万里》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于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粘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觉得这样的知识启迪接受起来会十分地刻意或是困难,只是想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仅此而已。这样,就会使得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下来。

《海底两万里》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诸如海、河、鱼、贝、珊瑚、海底植物、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的生产等知识,让我们在探险之余还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些许知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高中课外书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300字【篇三】

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我仍然为故事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感到惊叹。无数次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有一个机会像阿龙纳斯教授一样随着尼莫船长进行一次激动人心的海底之旅,我是否有这个勇气。

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船长尼摩邀请他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船长尼莫。驾驶诺第留斯号,从南极到北极,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几乎游遍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他经常在海底袭击那些十恶不赦的海盗船,当然,对于侵略占领自己祖国的英国军舰,他也绝不放过。他还利用在海底打捞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穷苦的民众,支持他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正义的斗争。

在主人公阿龙纳斯眼中,他是这样一个人:自信——因为他的头在其肩部轮廓所形成的弧线上面高傲般扬着,那双阴郁神态的眼睛冷静沉着地注视着别人;镇定——因为他的皮肤苍白而不红润,说明他性情平和;坚毅——这从他眼眶筋肉的急速收缩就能看出;果敢——因为他的深呼吸就显示出了十分强盛的生命力。

在我的眼中,他是这样一个人:智慧——他合理利用了大海中一切可利用资源,在海洋里生活的如鱼得水;爱国——他把自己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深深地铭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他不仅走遍印度半岛上仍旧保持独立的地方,而且来到了直接受英国统治的地区;善良——他经常在海底袭击那些十恶不赦的海盗船。

尼摩身上的可谈之处太多太多,但他的经历只有一个词:传奇。如此传奇的一个人,着实让人佩服!

高中课外书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悟300字【篇四】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作者是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凡尔纳。他给我太多惊喜,曲折的情节,惊险的冒险,无不吸引着我细细品味这本书。

故事起源于1866年,莫拉维安号遭受了神秘怪物的袭击,怪物形状很像纺锤,有着细长的,不时发出磷光的身体,体积比鲸鱼要大,行动也很快捷。这时,我们的主人公阿龙纳斯先生出场了,他和助手康塞尔登上了林肯号,一起追捕海怪,一起参与的还有鱼叉王奈德兰。在一次正面与海怪交锋时,他们三个掉到了海怪背上,突然发现,这海怪,竟是一件人类制品!太匪夷所思了!当他们迷迷糊糊地登上了这个巨大“海怪”,也就是所谓的鹦鹉螺号,船长却没有杀死他们,而是“俘虏”了他们,就这样,他们跟着尼莫船长参与了一次次的海底活动,最终,遭遇了可怕的北冰洋风暴,成功逃离了这个潜水艇。书中人物刻画也非常成功。阿龙纳斯,对知识勇于探索,永不满足;康塞尔,为人正直,对阿龙纳斯教授非常忠诚;尔奈德兰,则是一个脾气很暴躁,但很善良的人,救了船长的性命,在船长感谢时却只淡淡说一句报答而已;我最喜欢的,是尼莫船长,他的身份有着很大的神秘色彩,脾气难以捉摸,他就是一个谜团,凡尔纳都解不开的谜团。其实凡尔纳是在借着尼莫船长告诉人类,要与大自然共存,尊重大自然,保护稀有动物。成为自然地朋友。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但在发达的同时,也常常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更需要我们的保护。人类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地球。小说结尾也留下了许多遗憾的问题,鹦鹉螺号怎么样了?他抵御住风暴的压力吗?船长是否还活着?他在继续执行可怕的计划吗?他的手稿能不能被海水带到人间?潜水艇是否可以表明他的国籍和姓名?这些,无人知晓。

《《畅游书海,追寻梦的足迹》读书心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