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建筑历史的脚步读后感

建筑历史的脚步读后感

追寻英雄的脚步。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追寻英雄的脚步”,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暑假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五壮士高大英勇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1941年秋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马宝玉等五位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为了痛击敌人,五位壮士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在顶峰,五位壮士把不少敌人打得粉身碎骨,结果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当敌人就要俘虏他们时,这五位英雄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五位壮士像狼牙山一样永远巍然耸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时,是这样无私奉献!人民永远纪念他们!五位壮士这样热爱人民和祖国,仇恨敌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

如今,作为后代的我们,热爱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也热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高兴。比如2015年女排世界杯获得冠军,无比的自豪。当我看到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和兴奋。我为祖国日益强大而感到特别幸福。

今天我们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是多么的幸福!可你们知道吗?幸福是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的,没有和谐,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只要我们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帮助,学会关心,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那么我们的校园便会充满和谐,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祖国,您听,您的孩子正深情地唤呼您的名字。让我们用行动表示对您深深的爱,那就是努力学习,健康地成长;让我们的意志像钢铁般坚韧;用我们的汗水与智慧,让祖国的锦绣山川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把先烈们的精神发扬光大,一起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


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英子的长篇随笔《追问爱情》出版之前,得以先睹为快。读完作者为作品写的后记后,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全稿阅毕,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这部作品的内涵之深、范围之广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阅读这部作品前,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世上居然会有这样的一部作品,更不会想到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一个青年女子。

关于爱情,我和这世上许许多多人一样,经历了希望到破灭的过程,最后在心底只留下了几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我们的希望为什么会破灭?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爱情的书籍,但没有一本书给我答案。似乎人们都对此讳莫如深,除了对表面现象的描述和空洞的议论,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为,一筹莫展。而流行影视剧中总把爱情神秘化,强调爱情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是莫名其妙的。而所有这一切的疑问我都在《追问爱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并不是具有最终的意义。

这是一部追寻爱情真理的书,我们不禁为作者深邃的思想、广博的视野所惊叹。在对爱情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的领域里,本书的作者已经站到了一座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上。显然,在这个领域,即使是以理性见长的男性也是望而生畏的。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最复杂、最深邃的道理和思想都被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轻而易举的表达了出来,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难懂。而且书中充满了具体的有关爱情的事例、故事,还有许多美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以及作者灵气十足的议论,读者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们的爱情为什么会破灭?作者在开篇中以两个具体的真实的爱情故事开始了思考爱情的旅程。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两种爱情破灭的方式,有情人难成眷属和成了眷属的有情人不再有情。作者看到那故事中的人、事、物都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时空内,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所以失去自由是爱情破灭的根本原因。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和解放前,是没有选择对象的自由,而在现在人们有了选择对象的自由后又被自己的欲望所统治而没有选择真正爱情的自由。所以作者说人只有得到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不懂爱情的真理,去编织爱情的童话,当然不会得到真正爱情的幸福。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和世界,精神在物欲和肉欲的双重打击下奄奄一息,使人们看不到痛苦、爱情和死亡的本性。爱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最后这样写到:爱情的本质在于,我们最高的爱情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高于人的神圣永恒的生命,是上帝本身,它是一切爱的源泉,只有它才能保证人的爱情,体现爱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是本书中少有的比较难懂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情是需要理由和原因的,是需要媒介的。我们普通人以为爱情的意义是寻找到一个自己爱且爱自己的异性,并把爱情的全部价值寄托在他(她)的身上,这是错误的。爱情的最高对象不是你寻找的那个人,而是人类的一种追求自由和真正幸福的永恒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一切真爱的源泉,是人间一切真、善、美的源泉,作者称之为上帝。我们因为都爱它并以它为媒介而相爱!为什么要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与它联系在一起,心中才会得到真正的爱,才会有爱奉献给自己的爱人!

以前的青年人常常为求索人生的意义不得而苦恼,而作者却从爱情中轻易的发现人生的真谛:爱情已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自由为什么还在两者之上?因为自由就是终极的真理,或者说是终极真理的表现形式,是包涵所有小真理的大真理;是真理的基础和源头,是真理之真理。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是一切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生命的荣耀和彰显。真正的自由是真的自由,是善的自由,是美的自由。生命正因为有了这样自由才变的可贵和重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在这里,我想就作者上面的话进一步展开来谈。生命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最大的悲哀和不自由就是它不愿死而又不得不死。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打击、挫折、悲伤和痛苦,但是所有这一切的痛苦都比不上生命的无价值、无意义、无目的的痛苦。生命只有一次,在我们出生之前没有我们,在我们死亡后不再有我们。如果这唯一的生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在它死亡后就会永远被埋没在历史的灰尘之下,好像它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这才是生命最大、最深的痛苦,而任何其他的痛苦和它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其实这也就是痛苦的本质。我们要战胜这种最大的痛苦,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让自己不死。肉体的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不死,灵魂不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种人类的永恒精神结合起来,才能通过人类文化这一特殊的载体让自己的精神永存后世。

在这部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天才,而且展现了作者超越常人的热情。这是一部燃烧着作者全部青春热情的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光明、热量和理想,是人类追求爱情道路上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作者在第一篇中论述积极和消极的悲剧中这样写到: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的悲剧是积极的。他们为了爱情的美付出生命的真。一次美的毁灭可以唤醒千千万万的灵魂,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生的意义、爱的价值以及自由的可贵。这才是可歌可泣,叫人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有价值的悲剧。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的又岂止是人性的尊严、生命的威仪、真理的力量??人类的历史正是由许许多多壮丽辉煌、为爱情、为真理而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悲剧写成的,它们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座座庄严的纪念碑。除了艾米莉勃朗特,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身上发现能和本书作者生命中所具有的非凡热情和健全的理性相媲美的。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热烈、充沛的感情和深邃思想的完美结合。如果拿艾氏和作者对比,就会发现作者已经在爱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对艾米莉有所超越,而且作者对于人类及爱情的前途不像艾氏那么悲观。我无法估量这本书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和作用。多少年来,在追求爱情真理的历程中,我像一叶在黑暗大海上航行的孤舟,看不到一线光明,也不知何处是岸,几乎失去了希望。只有在这部作品中,我才像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终于找到了归宿。我将终身与它相伴相随。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几乎涉及了与爱情有关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和人生,爱情和婚姻,爱情和家庭,爱情和文学,爱情和性,爱情和金钱,爱情的中外历史发展等等,充分体现了作者无比广阔的视野。在这些领域中,作者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探索和思考,整个作品中无处不闪现作者天才般的思想火花。试举一列,在谈到爱情和家的关系中,作者这样写到:从本质上说,只有将生命、爱情、自由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真正的存在意义上的家,一个属于灵魂的永恒的家。

最后谈一点本书的不足,由于它的随笔性质,缺乏严密的逻辑和体系,有些枝节上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少量观点是值得商酌的。比如,作者在最后一章中说尼采关于超人的思想被希特勒发展成了种族歧视理论,引发了数百万犹太人被害的灾难。这是需要提出疑问的。在我看来,希特勒实际上是歪曲和利用了尼采的哲学思想,绝不是对尼采的继承和发展。尼采的思想是和犹太人的灾难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细枝末节的不足如白玉之微瑕,是不会影响整个作品的价值的。

叔本华在《论女人》一文中断言:女性对艺术和真理没有真正的热爱,所以是低等的人。我想,如果他能读到英子的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

《追寻记忆的痕迹》,记得这本书是当年从勇哥那接手的,断断续续的快看了2年了吧,书中很多东西都已淡忘,但希望就这几天晚上读的感触、体会写下来。

因为自己高中选的是物生,所以书中作者提到的针对大脑细胞的研究的基础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其实看着书,一度感觉如果当初自己大学选择了生物专业,也去搞个研究,会不会也得个诺贝尔奖,这可能就是如今不得志少年的YY吧。书中提到,当作者到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时,接待他的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对你的了解不一定比你夫人少,我们已关注了你十几年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实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写在书的背后的一段文字“信念与决心,好奇与进取,狂喜与艰辛,幽默与智慧贯彻他科学探索生涯的始终”。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做任何事其,都需要这些,成功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其中的付出又有多少人乐于接受呢。发现自己这1年来,做事拖拖拉拉,能拖的尽量拖,晚上玩游戏看视频,早上睡懒觉,就这样,还想着自己的生活有所好转,幸福不会自己你找上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作出相应的付出。

还好最近也知道了这个,开始慢慢做着改变,晚上10点左右上床,早上6点跑步,我相信自己会慢慢的改变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进。说到这,又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段话,"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要坚持"。虽然只有2个字,但这2个字所代表的,希望自己能体会。

书中还提到过,当初作者想直接研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但一个前辈告诫他,做东西应该从小的做起,后来他着手从神经细胞开始研究,终有所成。希望自己也从小事做起,打好基础,可能有时自己会觉得自己都25了,还来得及吗。其实学习不分先后,读书学习解惑,更好的提升自己。

朋友,别停下你的脚步


人生匆匆,十五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我没有停下脚,所以才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我,是一个刘翔迷。刘翔,中国的飞人,是我的偶像。电视如果有涉及他的节目,我一有空必看。有一次,我有幸看到他与主持人对话的转播。

主持人:刘翔,欢迎您来到这里参加我们活动,请允许我与您促膝谈心吧!

刘翔:这是我的荣幸,我很高兴来到这儿。

主持人: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能有你这么大的成就,有这么辉煌的战绩,是他人一生都难以或不可能实现的。

刘翔:这有什么大不了,我只是在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潜能,只不过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主持人:你所创的世界纪录,男子一百一十米跨栏赛,仅用了12秒88,也这已是人类的极限了。

刘翔:不,人类的能力也不仅如此,12秒88,远远不是终点,我必须更加加快自己的脚步,做到更高更强更快的我。你知道吗,停下脚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落后、失败。只要一停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主持人:在北京奥运会落幕后,您打算退役吗?

刘翔:绝对不会,我对田径的热爱,对田径事业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我要将自己一生都献给它,我是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主持人:是,我们永远支持您,持之以恒,你会胜利的。观众朋友们,别停下你们的脚步,像刘翔那样前进吧

那一刻,我低头沉思,刘翔说得不对吗?停下脚步就是落后。作为中学生,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

哦,我懂了,人生在于拼搏和奋斗。只要加快自己的脚步,就能品尝到最甜的果子。朋友,前进吧!别停下你的脚步。

巨人的脚步读后感


巨人的脚步读后感范文一

读了《巨人的脚步》后很多想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有梦想就有未来

翻开《巨人的脚步》的第一页,安东尼告诉我人人都有梦想,我们都愿意相信自己的灵魂深处有着特殊的天赋,相信我们能够成功,能够以特别的方式温暖他人,能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在书中问道,能说出你的一个梦想吗?或许你已经将它淡忘或者放弃了。如果今天这个梦想实现了,你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气象呢?最后安东尼说,此刻,去梦你想梦的!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那一刻我陷入了沉思,我的梦想是什么?一个念头清晰起来: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一直以来,我都为能成为老师幸福、激动。那么多孩子坐在你的课堂,多么神圣庄严,而责任重于泰山。多年来,自己一直那么努力的工作,但仿佛并没有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有着深深的困惑:学习本身是快乐的,知识本身是有无穷魅力的,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活在痛苦中?特别是当今社会压力重重,如何使学生的心灵强大起来,如何使他们快乐幸福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人,不是教学生只会学习,只会承受,更重要的是培养未来快乐的有创造力的公民。我想只有让学生快乐起来。在社会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压力重重?我的心灵,快乐吗?

我如饥似渴的读着、抄着关于信仰、勇气、成功、失败、努力、坚持,什么叫做改变,怎样为自己作出决策,怎样把梦想具体化,激活大脑,自我挑战,制定目标,实现它!安东尼告诉我,什么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把你的幸福和快乐延期不行动比行动更痛苦、痛苦即是朋友、昨天的失败能通向今天的幸福、去积极的思维,不拖延,不找借口,寻找正确的关注点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所有经历了的事情永远不会回来,每一个今天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多少时间被浪费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其实总结了经验,提升了自己,就是对过去岁月的最好的报偿。人都善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所以造成很多重要事情的拖延,行动缺少目标,行动力不足,因而招致痛苦,其实痛苦和快乐都取决与观念。

二、问题即答案

真正困扰人的很可能不是重大的事件,往往都是象鞋中的小沙砾一样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教学工作是琐碎的,长期的。安东尼告诉我我们的大脑具有非凡的能力、新的答案源于新的问题、我现在能够做什么,甚至比以前做得更好?为了让整个事情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我能做些什么,我该怎样做?

其实问题很简单:我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一下,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具体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们学会了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自己认识到的事情才是有效的。

三、思考、去做、不拖拉,行动力超强

我这样告诉我自己,不抱怨,做应该做的。我想把学生培养成行动力超强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幸福快乐的人,我首先就得成为这样的人,做让学生佩服的人。现在我及时思考不象以前听之任之。我发现我的热情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我忽略了学生的力量。一个班级那么多生龙活虎的,性格各异的鲜活的生命,我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因素,我没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我没有激起他们在学习上的快乐幸福的感觉。怎么办?我就想办法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次好奇心,想办法让学生感觉到有意思,让他们欲罢不能,想不听也被吸引来。他们快乐了,心情好了,常常是当堂的知识当堂解决。课堂效率高了,会了,学生自己就很积极的思考,一句话:我愿意!

四、快乐是一种境界

许多老师,身在教师行列,其实就是一种无奈和煎熬。他们患得患失,以为入错行了,所以痛苦。也不愿意为孩子王的职业付出更多,生活在痛苦中。然而怀有这种心态的人,倘入别的行当,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了吗?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爱和奉献。而这种爱也包括自爱和爱他人。只有把自己爱得象太阳才能照耀别人。一个人只有懂得怎么爱自己才有去爱别人的资本,不然就是空谈,因为那是一种没有源泉的爱。奉献就是为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袖手旁观和见死不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的每一个行为都能产生相应的后果,而只有那些懂得真诚无私奉献的人才能体会到生命中最深刻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成就。我们的偶尔或很多助人的经历会带给我们很多快乐的时光,让我们在那些美好瞬间瞥见真正的自我。我的学生们他们懂得爱和奉献的真谛吗?时光抓住的是金子,抓不住的是流水。师生一起相处的日子会很快流过,所以我们懂得了珍惜,共同爱和奉献,一起快乐成长。是的,这种成长包括我和我的学生。

五、 巨人的花园

心灵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不怕困难的勇气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宁静。大化学思想告诉我万物相生相克,只有相生相克达到一种平衡或守恒关系才能稳定存在。心态趋于平和,心灵趋于宁静,才会有底蕴战胜貌似强大的困难。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心理健康的有志青年。成为真正的巨人就要挖掘每个人自己潜藏于内心的强大力量。

幼儿是祖国的花蕾!犹在耳畔回响。每一名教师责无旁贷!

《巨人的脚步》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读了《巨人的脚步》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觉得对自己影响很大,与大家共享读后感受。第一部分讲述的内容是命运之梦想决策及目标的制定,篇首语是除非有梦想,否则什么也不会发生。

第一小节:人人都有梦想

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都曾经有过很多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大部分的梦想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或放弃了。有时候想想,如果当初这样做,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可是,回想只是徒劳的,不能带来任何改变,重要的是现在和以后。我希望自己能平安快乐地度过一生,能有一些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第二小节:决策决定命运

人生的命运是在一个个决策中塑造出来的,有的时候决策是正确的,有的时候是错误的,即使是错误的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做决策,只是随波逐流。决策的开始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比如:我决定从今天起,每天下班后花半小时总结今天的工作,制定明天的计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决定,当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养成习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命运。这样的决策做多了,人生的命运就会不同。

第三小节:信仰的力量让你坚定不移

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对我们的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你坚信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朝着实现这件事情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并且是充满激-情的、有斗志的,那这件事情就更加容易实现,相反,如果你对做成一件事不抱希望,或者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那这种思想就会反映在你的行动上,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所以,在对待我们的事业上,如果要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树立一种信仰,并为这种信仰付出实际行动,那我们就可以预期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

第四小节:每天做一个改善生活品质的决定

一个改善生活品质的决定,可能很小,比如,我决定今天晚上早睡1个小时,今天我要给我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高中同学打一通电话。如果真的能够每天做一个这样的决定,那我们的生活也能改变很多。这样的决定,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朋友、成功。

第七小节:决定做得越多,决策力就越优秀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就拿一件事情来说吧,每次收到部门邮件时,只要是没有明确指定给自己的事,一般就是看过就算了,没有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深入了解一些知识,结果错过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从不做决定,以至于自己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发现这个问题后,尝试去做一些决定,发现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关注更多事务,拓宽自己的视野。

第八小节:生活中没有失败,只有结果

经验通常是错误判断的结果,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因为我们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通常比较看重工作经验,我一直以为经验是取得好的成绩的方面,原来竟然是这样的含义。想想也对,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也有不少经验,比如:做事情要用心,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用心经营自己的情感世界;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面对改变。

第十小节:坚持

这几年的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了,不管什么好的想法,最重要的不是开始,而是坚持。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好的想法,好的决定,都没有坚持下去,如果坚持了,可能今天的我们又会有所不同。坚持的力量是巨大的,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国自古以来有不少的励志故事和谚语,都能说明坚持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工作中,坚持的结果也是很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的一个同事,在3年的时间里,每天都坚持在下班后学习专业技术,每天都有一点收获,3年的时间,足以使其领先其他同龄人。认识到这一点,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将更加注意提醒自己,好的想法和决定,贵在坚持。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畅游书海,追寻梦的足迹》读书心得


我有幸阅读了朱永新所著《新教育之梦》一书,感慨颇深。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的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看了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又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呀!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本书的内容不象有些教育书籍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理想中的教育,读后让人犹如醍醐灌顶。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地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醉汉的脚步读后感(精选范文)


这是一本没有阅读门槛的书,作者语言幽默诙谐,尽力用通俗接地气的事例阐述统计学上的知识。有人曾经问作者:为什么这个社会各个环节都不合逻辑到可笑的地步,却运作得还挺顺利的?作者的答案是:统治世界的是随机,而非逻辑。要想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我们必须学习概率。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http://m.dhb100.com

“那概率到底是什么?”

作者说:概率是测量“不确定性”的一种神奇方法,是一种大局观,是对未知的洞察。

这种随机性贯穿全书。超出我们的预测与控制能力的种种因素,造就了随机性这个结果。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许多事情——职场、投资和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决策的成功——都是随机性的结果。在结果出现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方案会被老板大肆表扬还是扔进垃圾箱。也不知道投入的基金会涨还是跌。随机性总是最后的裁判。

统计学诞生的意义,在于如何透过表面的秩序,去发现隐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面纱之下的随机性。我们所认知的现实,并不是人或环境的直接反映,而是被不可预见或不断变化的外部力量随机扭曲后的模糊映像。相关并非因果,成功不可复刻。在众多我们能感知的自然界秩序的掩饰之下,其实都是不可见的无序。在这种情况下,从无序中淘出规律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此外,我们需要在从类人猿那里继承来的默认相关与厌恶损失,和统计学的规律性结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默认相关使我们具有发散思维,是面对问题时的思路与灵感,是进一步发展科学的动力源泉。规律性结论是目的,是改善人们生活修正人生轨迹的理论依据。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陷入了无边的虚无。如果世界是一个个随机概率事件叠加起来的,所有的品质,判断,人文的美感都将消失,沦为随机的产物。

能力或许可以增加实现我们心中目标的概率,然而结果依旧把控在命运的手中。我们从出生的一刹那,被绑上了命运的过山车,抛上坠入被冥冥安排好的平行世界。我们拼命扔手中的骰子,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殊不知自己其实就是那个骰子,在无意义地翻滚着,被随机性驱动着如同赌场中滚向1或者64的小球,坚持己见或者说顽固不化的人要么走向成功,要么跌入深渊。成功人士和街头乞丐其实是一类人,流量榜首的大咖和默默无闻的十八线明星是一类人。某一个时间点碌碌无为的人可以是精英,也可以是废柴。在打开薛定谔的盒子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我们踏着醉汉的脚步徜徉人间,一切的一切随机而不可控的,人间充满了看似有序的无序。或许我们能做的对自己最有好处的事情,就是找到各种方式控制自己的生活,或者至少是自以为控制了自己的生活。作者将随机性比喻成醉汉的脚步,可能是对醉汉酒醒还抱有一丝希望吧。或许活的清醒本身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m.dhb100.com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范文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800字


读完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思绪有些乱,也许是让我触动处太多,无从一一思考。但总感觉有东西要冒出来,虽然不成熟,但还是写了下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以物质来衡量成功的社会里,但对这种成功的追求与获得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使人们心底的空虚感日益加强。常常脑海中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我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能够给予我什么?,若像这样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不知道目标,人就会逐渐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为目前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日益增强,人们会逐渐产生消极的观念,抑郁的情绪。

也许应该像弗兰克尔提到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我们要这样问自己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对我们的期待,然后认真生活下去,让生活来慢慢揭示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观点,人越是投身于所爱的事业或人,对自己越是遗忘得多,他就越能实现自我。这可以从《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看出来,本是准备匿名发表的这本书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执着于对成功的追求,反而离成功越远;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实现,那么就永远实现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实现自我。

这与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职业、社会和性上,人只有对其充满兴趣,乐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终就会取得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篇一:家庭基础教育读后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家庭教育基础知识教材》读后有感

有幸读了学校分享的《家庭教育基础知识教材》一书,很有种读之恨晚的感觉。关于教育的书籍读过一些,但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鸡汤喝过虽有感悟,但针对自家孩子仍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一本则不同,看似朴实,内有精华,对于家庭教育,从教育孩子的品德行为、学习习惯、饮食运动乃至艺术修养、情商财商、安全意识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提供了的科学的理论,客观的案例分析及可操作性指导方案,详细而简明,可以说是指导我们家长家庭教育的“干货”。 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起点,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如老话所说,基础要打好。如书中所讲,初入学进入新环境,出现的问题很多,我家孩子有两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不会自我管理和上课走神,从开学到现在,对于孩子的问题也很是苦恼,可以说是软硬兼施却收效甚微,读了这本书很是欣喜,书中的对策很有指导性,特意笔记留存,用来对付家里的小魔头,犹遇武林秘籍。

如书中所说,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家长不断学习、实践和领悟。只有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而成长在快乐的同时,也伴随成长的烦恼,这让我们做家长的很焦虑。感谢学校和老师,分享这样一本好书,让我们在束手无策的时候能从书中寻求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从而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反思和自省,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尊从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也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宽容孩子赏

识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从学习中不断感受到乐趣,从努力中不断体验到成功。

对于我家孩子,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理能力,包括学校生活的自理和自我控制管理。

从书中现学现用,打算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 分阶段确定目标,对孩子激励并训练,从细节处培养他健立良

好的行为习惯;

二、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引导孩子面对冲突时,可以换位

思考,学会以宽容之心解决冲突,在摩擦和挫折中得到成长;

三、 培养孩子懂得欣赏别传人、称赞别人,和同学友爱合作;

四、 多陪孩子游戏和学习,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探索精神;

五、 陪伴孩子多读书,并培养其自我阅读能力。

六、 在孩子犯错时,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人生之路刚刚开始。做为小学一年级家长,我们也是教育路上的小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作为父母,我们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希望他能尽快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为阳光少年。

最后,感谢老师的一路陪伴,感谢学校的一路指引。

任振轩妈妈

2016.11.2

篇二:读后感

小巫认为,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培养“考生”还是“学生”的问题?“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一字之差,千里之遥。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如果不改变,我们很难期待孩子的教育会有什么大突破,包括家长的观念。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多一点像“学生”,少一点像“考生”。除此之外我不能改变什么。只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的“教育”观也能成长,跟进小巫所说的“国际化”的脚步。

一、关于孩子的缺点

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里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会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教?其实这个担心来源于家长内心的一种恐惧,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战。“

同时小巫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中国老师和家长似乎总是在捕捉孩子的缺点,哪怕是没有任何大的缺点也要找出点不是缺点的缺点来,幼儿园里老师也会经常向家长告状,而美国老师和家长则不同,他们是在到处挖掘孩子的优点:“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中国家长历来讲究谦虚,读书时我父母在期待我学有所成的同时,同时也在不断打击着我,说什么你可以上大学学校就坐不下来之类的话,而一个小学老师就曾经对我父母说我没有某某聪明,将来难考大学,尽管后来我考上了重点大学,也考上了公务员,但心底儿总感觉缺乏自信。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有些家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二、关于兴趣班

小巫的书里,李跃儿教育论坛里,充满了对闪卡、诵经和兴趣班的不以为然和反对批评之声。她们从人脑的发育过程、从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神童的实际经历等等方面,来分析忽视儿童的正常发育特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种种弊端,可是这种声音太微弱了,社会上还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和教育工具“传授”培养天才儿童的秘诀,孩子们还是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包括我自己也对兴趣班很感兴趣,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没能有一技之长,所以对怀有一技的能特羡慕,再说现在,每一个孩子都读兴趣班,有个一技之长,不报未免落后。这也正像被小巫说中了一样,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但我觉得是否要报兴趣班、报什么兴趣班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一朋友的孩子五岁,报了围棋班、钢琴班、画画班,周末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的,我们有时候开玩笑叫他不要去了玩要紧,他却像个老大人一样说玩有用吗,还是学习重要。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希望是吧。现在的兴趣班、上好学校等等解决的是技能问题,是“标”,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本”。虽然我们常常嘲笑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却同样有“治标不治本”之嫌,而西方教育注重从自然中学习、从实践中培养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虽然中国孩子在各种国际奥赛中屡创佳绩,甚至把西方人的语言都考成比西方人还好,但是不能说中国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小巫的书里写了一个故事,耶鲁大学曾经想在中国举办夏令营,“全封闭式,为期两周,由耶鲁大学派出老师,对中国学生的要求和培训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1、 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2、 能够独立思考;

3、 善于解决问题;

4、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5、 敢于挑战权威。

6、 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结果报名者寥寥。很多家长“问孩子们能学到什么?能多会几百个单词?能多说多少英语?有考试吗?有证书吗?(耶鲁夏令营:孩子们的成绩是能够独立演示一场自己独创的power-point presentation)那有什么用?我们怎么跟亲戚朋友说得出口?我们可不在乎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干吗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她学会独立思考了,还听我的话吗?她不听我管教了,我这不是鸡飞蛋打吗?她学会挑战权威了,回到学校,还能舒舒坦坦地过下去吗”

小巫说:如果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还只紧盯着眼前的那点儿利益,还要强迫孩子适应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们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甚至会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发人深省的警钟.

三、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这是《成长》一书中的一章的题目。讲的是小巫和儿子SAM因为对电视里一个画面的认识不同而争论的故事,小巫认为那个画面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她6岁的儿子SAM则认为是另一个意思,而SAM非要妈妈同意他的看法,两人争论不休,最后小巫说:“我和你不一样,你可以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我爱你,但我不一定和你的看法一样,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大意)。小巫没

有强制孩子认为妈妈的认识是对的,也没有要求孩子听妈妈的话,而是说:“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在我们的受教育过程中,估计鲜有听见这样的对话,我们的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听话”。这与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不止是孩子,大人在外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家则要“孝顺父母”、“听爸爸妈妈的话”。而当我们长大,尤其是脱离了学校、家庭,进入剧烈变革中的复杂的社会,很多温顺听话的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了,开始迷惑混沌、不知所措,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烦恼。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首先是和孩子划清界限,父母的思考代替不了孩子的思考,父母的认识代替不了孩子的认识,孩子认识世界是要通过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而不是仅仅通过成年人的告知和灌输;与其告诉孩子“真理”,不如与孩子一道去接近真理,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真理。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还表达出:虽然父母难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期待孩子具备父母自己的优点,“克服”父母自身的缺点(或者说对自己不满意的特点),但作为理智的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和我们自己不一样的人,虽然他(她)继承了我们的基因,但他是脱离父母之外的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独有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承认人和人的界限、差异。现在的社会是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我们父母常常内心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希望孩子“强势”、“张扬”、“外向”、“厉害”、“坚强”,如果自己的孩子天生不是这样的性格,就抱怨孩子“窝囊”、“懦弱”,而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外向”“好动”,又怕孩子不好管教、惹是生非。总之是不管什么样

篇三:王小娜读书心得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中一班:王小娜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和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讲述了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问题孩子”、“阅读”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

书中说到关于孩子的缺点问题。 作者说:“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的话,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孩子的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我们很多的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会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教?其实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因为中国的家长似乎总是在捕捉孩子的缺点,哪怕是没有任何大的缺点也要找出点不是缺点的缺点来,而美国的家长则不同,他们是在到处挖掘孩子的优点。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才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大多数的家长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认为是“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

其沉重的打击。”就像我平时对女儿就要求的有些严厉了,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我没有引导好或是急功近利、好面子、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这样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其实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

再者就是书中谈到“兴趣班”。现在的孩子们一直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包括我自己也对兴趣班很感兴趣,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没能有一技之长,所以对怀有一技的人特羡慕,再说现在大多的孩子都读兴趣班,不报未免落后。这也正像作者说的一样,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时光。反而西方的家长对孩子们放手的比较早和多,学校也会安排大量的社会实践课让孩子们从自然中学习、从实践中培养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像上学期中班组织的“超市”活动一样,通过逛超市让孩子们学会认读价目牌儿、物品分区、怎样购物等,孩子们很轻松的就学到了知识和本领。但书中说的也不是说报兴趣班完全不好。我个人认为只要是孩子真切感兴趣强烈要求学的,在不过多的剥夺他们的玩耍和休息时间外也是可以有的。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的就是关于家长和老师怎样看待孩子的玩耍问题,特别是男孩子。对于男孩们一些打打闹闹的行为我们总会去制止他们,生怕他们出了什么意外。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确定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作者小巫告诉我们“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男孩子们在游玩时

可能出现很多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比如友好挑逗、追逐,友好扭打,工具性进攻行为,友好竞赛争斗,敌意进攻行为,恶意伤害。不管是友好的,还是恶意的,这些进攻性行为背后都隐藏着这个孩子的心理成分,有的是表示友好,有的是在发泄,所以需要我们老师多注意观察分辨,不同的行为不同地对待,千万别“一棍子打死”,而看不得孩子扭在一起打闹的表现。

我很欣赏书中的一段话:孩子是一粒种子,而不是白纸。需要我们给予养料和修剪枝桠,我们代替和规划不了他们成长。但是我们却要跟着他们一起成长。

郑州市郑东新区普惠路第一幼儿园

二〇一四年六月

执着追寻梦想 (1000字)


梦想是什么?我曾经简单地以为梦想,就是我长大以后,想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什么事情;对于梦想的实现,曾经我幼稚地以为只要长大工作后,儿时的梦想就会实现;然而,当我读完《狼王梦》后,明白了实现梦想付出代价的,有的梦想即便付出生命也未必实现。

《狼王梦》这本书,讲述了一匹叫紫岚的母狼生了三匹公狼:黑仔、蓝魂儿、双毛,和一匹母狼:媚媚。紫岚的梦想就是让孩子当上狼王,她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用尽力量,把每一个儿子都培养成非常优秀的公狼,但是命运过于残酷,希望一次一次变成了失望,在非常接近成功的时候,三匹小公狼都一个个死去。但是她没有灰心,至死不悔,把希望留给女儿的下一代,甚至为了梦想放弃了亲情和生命。

我喜欢书中的主人公紫岚,不仅因为她有着一颗崇高的母爱之心,更因为她心中怀揣一个当狼王的梦想,并且尽管她梦想不断的破灭,她还是为了梦想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是何等的感人,也让人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人类有梦想,连动物都有自己的梦想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常言道,人生不可无梦,无梦就无望,无望则无成。有些梦想很容易实现,有些梦想遥不可及。只有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承受了一次次的失败,仍然坚持自己梦想的,才是英雄。一个沙粒,只有忍受了黑暗的包围,才能变成珍珠;一颗石头,只有熬过了焚身的痛苦,方能冶炼成金;一粒种子,只有承受了泥土的压力,方能指向光明。

我认为一个梦想,只有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承受了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实现辉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位位追求梦想英雄的足迹,孔子周游列国,是为自己的梦想;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孙中山投身革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刘翔勇夺百米栏冠军,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这些英雄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执着地追求,付出巨大的辛勤汗水,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书中主人公紫岚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我梦想着成为能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让人们不再会环境污染与哪个夺命的雾霾而担忧,制造出能消灭癌的药物,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制造出更先进的飞机导航系统,让马航失联飞机惨剧不再发生。我知道当科学家的梦想,需要掌握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我要从现在开始就刻苦学习,为实现自己梦想打下扎实基础。

我知道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也许会有风雨,也许会有荆棘。但我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我会像《狼王梦》中的紫岚那样,执着追求梦想,相信终会有一天,我一定能站上梦想的天穹!

五年级:吕昊一

读《城南旧事》有感——追寻遗失的风筝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当初学习鲁迅的《风筝》时,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多少感触。但如今读了《城南旧事》,英子的笑靥却令我重寻原本已遗失在童年时光里的风筝。
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们是不同的。
小孩子的心思很单纯,他们用好坏来区分世界上的事物。这种好坏只是一种感觉,不是通过繁杂的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不过小孩子的思想也和大人不一样,就算分析过,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结论。所以大人们说骆驼的铃铛是为了吓走狼,而英子却觉得是为了增加行途中的乐趣;大人们眼中的“疯子”,却是英子眼中的秀贞;被大人们痛恨的小偷,在英子眼中却是可敬的。人们都说秀贞是疯子,都对她避而远之,这是因为她的过去让人唾弃。英子却不理会大人的想法,她眼中的秀贞和别的姑娘没有不同,她只是一个大姑娘而已。英子体谅秀贞失去孩子的痛苦,所以她不像大人一样,因为秀贞的过去而歧视她,相反的是,她被秀贞真挚的母爱感动了。她冒雨促成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还偷了母亲的首饰给她们当路费。换做是大人,谁会去管这样的闲事呢?虽然最后的结局很凄惨,英子再也见不到秀贞和妞儿,但她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作为小孩子的她不明白大人的想法。
人长大了,就会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而被看成异类。就像宋妈只敢偷偷打听秀贞的事,却不敢和秀贞接触。宋妈不怕秀贞疯,而是怕别人把她当成和秀贞一样的疯子,一样的异类。小孩子不管这些,他们通过一切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怕大人把他们当成异类,小孩子本来就和大人不一样。但其实小孩子也有异类的概念。我也有过被当成异类的时候,所以我以为我会去关心和我一样被当成异类的人,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在我小学时,有个女生想和我还有我的好友做死党,但我却误认为她是要挑拨离间,因此当她送我们物品、请我们吃食物等示好时,我从来就没有理解过,我幼稚的心中存在的是对她的敌意和厌恶。直到她半途转学了,我才陡然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可笑。再次重逢,我充满愧疚的道歉换来的却是和鲁迅《风筝》中同样的话语:“‘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这遗失的风筝,我终究是找不回来了。后来长大了,也会受人排挤,也会被当成异类。但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个性和共性的,只是我的个性多一点,共性少一点,而人总是排斥特立独行的人,所以所谓的异类存在于人们各自的交际准则之间。比如说有些人在长大后仍然保留着可贵的童心,可有时却只能被同龄人当做异类来对待。
小孩子总有一些小秘密,他们因为有这些秘密而窃喜。他们不愿意和大人分享这些秘密,一方面也许是小孩子更容易遵守诺言,另一方面也许是小孩子从来没想过大人会理解这些秘密,因为大人会用大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些行为,这和小孩子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他们不想让大人介入这些事。英子没有和家人说在草丛里遇见的怪人,因为她答应他不告诉家人,并且遵守约定去听他的故事,这些都是英子的秘密。在英子眼里,他对弟弟很好,很和气,是个好人,即使英子已经隐约知道他就是那个贼。可是当便衣拿到赃物,把这个贼抓走时,英子心里还是坚持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他偷东西是为了他的弟弟和母亲啊,所以英子心里反抗着母亲,还盼望着和他“看海去”。
小孩子做事总是自有主张的。当兰姨娘到英子家时,英子发现了父母的不对劲,自作主张地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用小孩子的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1】

对大部分人来说,让他们互相靠拢的并非观点的一致,而是精神上的契合。

(摘自《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对单纯以精神的愉悦为目的的阅读来说,对我的阅读来说,也是如此。

《追寻逝去的时光》共七卷二百万字,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对大部分读者来说,它也是一部纯粹考验耐力不具备可读性的小说。

我却甘之如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第二卷——在一天的浮躁生活之后,陪着祺祺的作业时间,临睡的安静时刻。

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追寻逝去的时光》寻找出版社时,曾多次被拒,有位出版商自始自终都想不明白,普鲁斯特为什么要把临睡前的那一幕写上整整三十页,

令他晕头转向,摸不着北?有些评论家认为普鲁斯特此举是为了挽救记忆,对于作为阅读者的我来说,这更是一种现世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沉淀,有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过去了,当时不以其为然,也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影响力。

可是也许在很久以后的某些瞬间、在某种情况下那个场景突然浮现了,带给你的是新鲜的快乐或加倍的痛苦,甚至它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你的选择。

普鲁斯特就是如此这般地深入到过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探寻其中所深藏的意义。

那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的意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启迪了现代小说的意识流,而《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每一段话都可以加上这样一个开头:“多年以后……”,因为作者的叙述混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感受和认识却是一个老男人,穿越时空、洞明世事、挞伐人性,在这种叙述中,时间不存在了或者说时间被永恒地凝固在了那一刻。

普鲁斯特从一块玛德莱娜小点心寻回了逝去的时光,这也是被公认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的写作主旨,其实,普鲁斯特对时间的哲学思索不仅限于寻回逝去的时光,它还包括了对现在的时间、对此刻的探寻。

有如小说的人物一样,当我在贡布雷把身子埋在遮阳柳条椅里读小说,关注着那些人物的生活那会儿,我曾为他们无法摆脱时间的摆布而伤心过。

从道理上说,我们知道地球在转动,可事实上我们感觉不到这转动。

我们行走时,脚下的地面看上去根本没在动,让人尽可放心。

在生活中,时间也正是如此。

小说家为了让读者感觉到时间的流逝,非得把时针拨的飞快,叫人在十分钟里过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

在这一页的开头,某人还是个充满憧憬的恋人,可到了下一页的末尾,我们看到他已是八十老翁,在一座养老院的院子里步履蹒跚地散步,往事已不记得,人家的问话也不答理了。

父亲说的我“已经不是个孩子,兴趣不会再变”云云,让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置身在时间之中,虽然还不是养老院里智能衰退的老人,也已经是那些小说中的主人公,

由着作者以漠然(因而更残忍)的口吻在书末告诉读者:“他离开乡间的次数愈来愈少,就在这儿终老了……”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2】

现在的时间被工作、家务、女儿分割的零零碎碎,因此我的阅读通常是见缝插针式的,最近开始看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周克希翻译。

精致的印刷,译文感觉也很舒服。

有时候觉得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有一种很虚幻的感觉,想想看,把这本书带在身上,放在办公室,偶尔闲下来的时候读一读,“我”在贡布雷小镇教堂里感觉天阴时彩绘玻璃窗的绚丽多彩,

突然间电话响了;我在睡前等着女儿找书来要我讲故事时也拿起它,“我”在往盖尔芒特家那边散步时想象着和一个农家女的邂逅,突然间女儿来了。

这本书前半本的阅读基本上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

这样的阅读过程经常使我感觉处于一种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状态。

这正如开篇时普鲁斯特在早上醒来时或晚上睡觉时的一种似醒非醒在现实与梦的世界之间的来回游走。

我试图去寻找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第一部贡布雷,写作者童年时期在贡布雷的生活,这种生活简单且一成不变,按时吃饭、散步、去教堂、接待固定客人的来访,稍微的变化,

都能带来持续的快乐,比如,每周六因为女仆去购物,他们的午餐要提前一小时,碰到个不解内情的客人看到他们十一点钟就吃午饭而显得惊愕不已,事后他们讲起这事会笑得眼泪都流出来。

生活更加一成不变的是因病隐居的姑妈,姑妈长年不离开她的房间,可是她却知道小镇上发生的任何一件细微到某位夫人做弥撒迟到了诸如这般的小事。

第二部斯万的爱情,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斯万虽不是贵族,但是丰厚遗产的继承人,他生活优渥,对美术、音乐都有着很高的鉴赏力和深入的研究,各种各样的女人更是他生活中的常态,

直到他遇到了奥黛特,一个交际花和小姐,斯万从被引诱而爱上她并且娶她为妻。

普鲁斯特对贡布雷生活的回忆,这些大段大段近似梦呓的独白,它何以能被誉为“百年一遇的杰作” (《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 康诺利)呢?

读《追寻快乐的年轻人》有感


读了《追寻快乐的年轻人》这一篇文章,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

快乐其实并不需要去寻找,因为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快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去体会,把不愉快的事情统统抛弃,你就会感到快乐。总之快乐无处不在。它就好比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会捉不着;但你若静静的坐下来,它就会在你身上停留。

快乐无处不在,学习中、生活中、或睡梦中都会有,快乐并不遥远,重要的是你善不善于发现它。

快乐也会在不同情况下的人、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快乐。例如,一户家徒四壁、一年到头吃不一顿饱饭的家庭,让孩子们能上学、能吃饱、穿得暖、那不就是莫大的快乐了吗!而这些,对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再如,在缺水的国家,只要能喝上水、用上水,那也是快乐。

快乐是无形的,它就像一道道彩虹,风雨越大,彩虹就越美。朋友们,快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吧!

喜欢《追寻英雄的脚步》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建筑历史的脚步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