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身份的证明》观后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身份的证明》观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故事讲述主人公瞿浩明用其一生来证明一个自己本该拥有的身份。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内部默默为解放事业贡献的情报人员,一个在国民党内部出生入死的忠诚之士,解放后却要用其一生来为自己证明。不为曾经的付出,不为付出后该得的成果功绩,只为一个本该属于自己的身份。有可笑、有可悲、有心酸、有无奈。。。而我看到的更多是:使命、责任、信仰、原则、执着。

一、使命:因为有使命感主人公才会不畏生死的打进敌人内部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情报人员一个特殊而神秘的职业,解放事业中有着太多太多丰功伟绩的关键职业。少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去掉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却多了一份艰险、多了一点神秘、多了一点冷静。。。步步为营、出生入死或许是对他们工作艰险的最好诠释。从容不迫、不求名利、守口如瓶、鞠躬尽瘁便是他们的职业素养。

前几节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只有这四个字:我是军人。对!他们都是军人。因为他们是军人,所以他们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荣誉。国民党投降以后,他们的军官自杀了,我并没有太多的不解,因为我深知他是一个军人。投降不是选择,军人就该死于战场韩将军说道。我想这就是一个军人的使命。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也该有父亲的使命。作为一个将领,也该有将领的使命。为子女,为士兵,为百姓,他选择了放弃顽抗,最后以死来捍卫了军人两字。我没有意外,也没有觉得遗憾,浮现脑海的只有钦佩两字,因为我深知他是一个军人。在工作中也本该如此,力挺上级、是的,保证完成任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二、责任:故事主人公肩负了太多太多的责任,工作、友情、亲情。。。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份责任感,使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险阻,哪怕是用生命或用其一生的时间也要去完成。可以用生命去保证完成任务,也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过去。当自己的子女抱怨的时候,那份无奈强烈的驱使着自己去努力。看着朋友的帮助扶持,那份感动也同样的激发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渴望的呐喊。因为责任,选择了坚持。

三、信仰:信仰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故事主人公用其一生证明了自己的身份问题,同样也用其一生向我诠释了信仰的真谛。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憧憬,一次一次的告诉自己:没事的,很快了这是一种豁达,一种情报员与生俱来的心态。不是自我安慰,是内心深处的一种强大力量,每次失败后都能主人公眼神中领悟到的一种力量,它叫信仰。因为相信,所以坚持。

四、原则:故事中向德福总是说:身份对你有那么重要吗?主人公也总是说:这是原则问题。对,原则问题!正因为原则,所以主人公没有被功名利禄所引诱。也正因为原则,共产党多了一位为解放事业默默贡献一生的战士,少了一个叛徒。同样因为原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它勉励着无数的国民。还是因为原则,主人公苦其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看到了久违的太阳。因为原则,选择了坚持;因为原则,克服了万难;因为原则,选择了忠诚,抹去了背叛;因为原则,所以感动。

五、执着:认真改变自己,执着改变命运!一天,没问题。一个月,也行。一年,可以理解。十年,可以坚持。一生,需要勇气。用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持续的去做,却是常人做不到的。苦其一生不放弃只为证明一个本就属于自己的身份,给予我的是视觉上的震撼,内心深处的钦佩、感动。故事中李天纲去世后,在主人公脑海中不断的闪现出了这对难兄难弟坎坷的人生片段,甚是感动!主人公的命运是悲惨的,上天却是公平的,上天赐予了主人公世人所羡慕的亲情、友情。也正因如此,才坚定了主人公那颗执着的心。

因为使命,所以肩负了责任;因为责任,所以催生了信仰;因为信仰,所以坚持了原则;因为原则,所以练就了执着;因为执着,所以改变了命运。

因为使命、责任、信仰、原则、执着,所以感动。故事如此,生活亦然。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人的青春就是那么十几年,而大学时光是青春中最美好的年华。我们可以放肆地玩耍,疯狂地去爱,大学时的我们做什么事都不太去想后果,想着啥就去做啥,青春就是这样,任我们去自由发挥。大学时的郑微就是这么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她敢爱敢追,敢于不顾后果地去抓住自己的幸福。哪怕她知道谁先爱了,谁就输了
我很佩服郑微的勇气与决心,她可以什么都不管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不要面子,不要气质,采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只为了让他喜欢上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而这个冷漠孤傲少言寡语毫无家世背景的男人最终还是被这个小精灵给折服了。他,陈孝正,仅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普通学生,却能让从小到大走哪都被宠着的郑微如此痴迷,也许正是因为他的那份冷漠才更加引起郑微对他的兴趣吧。
在我看来,陈孝正是自卑切不自信的,尤其是在林静的面前,他更是害怕他给不了郑微完全的幸福。因为他的出身,他不能输也输不起,哪怕是失去自己的爱情。这就是现实,有多少人可以有勇气为了自己的爱情而放弃前途,放弃自己光明的未来?爱情诚可贵,现实却很残酷,又有多少对大学情侣最终可以走到最后呢?直到工作后,郑微还是深爱着陈孝正的,然后他却一次次的令她失望,是的,郑微也倦了,他是时候该找个可以一直依靠的港湾了。当然,没有谁比林静更适合这个角色了。我喜欢林静这个角色,内敛,自信,有种特别的气质,并且没有谁比他更了解小飞龙的了,郑微可以得到百般呵护,不用再看那个人的脸色,忍受那个人的脾气,既然他叫他不要等,那她就也选择不回头了吧。谁不会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也许那终将会随着青春的逝去而成为永久的回忆
阮阮死的时候我哭了,为什么给予这个即将过的很幸福的女子这样一个结局,朋友说不让人流泪的小说不是好小说,起初真的无法接受,定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赚取读者的眼泪吗。可是后来读到最后才明白,人生就是这样,不知道下一秒究竟会发生什么,有的人终将会老去,而有些人的青春却永不会腐朽,世事无常,你能做的就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
青春终将会逝去,我们应感谢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这些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国博伟大的变革观后感1000字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庆祝祖国的成长,我们举行国家博物馆展览,让我们看看祖国的发展变化,你有没有去观看?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国博伟大的变革观后感1000字,大家一起来看看。

其实国博闭馆这件事情我很早就知道了,而且还是非常戏剧性地我当时准备去看大唐风华的展览,结果到门口发现国博闭馆,而且没写明原因。

前一天,终于知道是为什么了布置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展览。之前,就算是大英博物馆来展、多么贵重珍贵的文物,国博也从未闭馆这么长时间专门备展,当时心里还挺期待的。但,说实话,改革开放如此主旋律的题目,我又觉得离我很远,怎么说也是上个世纪、上一代人的事情,诸多影响也从未感觉有多么大。所以,我是抱着一种期待、但又置身事外的态度对待这个展览。

随学校大巴到了国博,有些震惊,听说不对外开放,加上正值工作日的一大早,应该差不多是我们的专场了罢。没想到,二中、各类国企党员代表、解放军某部队,纷纷组织参观。导致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本来是两个班一名讲解员,变成了不知道多少人一名讲解员

进馆,馆内灰棕色的主色调,全部更换为了红色,比门口精心布置的花坛更引人注目。在正中央放置了很大的一块投影屏,循环播放着关于改革开放的影片。集体滞留在大厅时,我一直在专注地看着影片,片中种种场景还是蛮吸引我的。尽管那似乎都与我没什么联系:恢复高考、设立九年义务教育、第一次奥运夺金、第一次申奥、加入各种国际组织等等。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现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制度、荣誉,在不到五十年前,国人花费了多大的努力,付出了多大的心思,才制定最符合国情的条款,才逐步踏入国际社会,用实力证明自己、在世界上立足。

观展可谓是走马观花,一系列展览,如果是我自己看的话,大概可以用去半天,然而,我们在馆内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许多精心制作的展板、VCR瞥了一眼就匆匆走去,许多费力收集、按照特定顺序布置的实物、珍贵的历史照片只是惊鸿一瞥,甚至连看下展品旁边注释的时间都没有。

只能笼统地谈下自己的感受吧,展览上许多惊鸿一瞥,尤其是身旁叔叔阿姨们的驻足赞叹,还是对我有许多影响。一个原本认为与我毫无关联,甚至是和历史书中学的所差无几的改革开放,我原本()不理解国博为何如此大费周章,单论主旋律,复兴之路、古代中国的地位无可撼动。但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改革开放,确实改变了上一代人的生活。恢复高考,改变了多少学子的命运;九年义务教育,拯救了多少贫瘠地区的孩童;申奥成功,振奋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我们有着一段屈辱的近代史,与不知比自己小多少倍的台湾争着一个中国的主权;但现在,我们凭着自己的实力,踏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自己的改革开放,占据了自己的世界地位,有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外交圈,有能力自己承办夏奥、冬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掌握了不只一项的世界顶尖核心技术,真正变为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我的春天在哪里_《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我的春天在哪里_《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文艺片一直备受追捧。他以清新的拍摄手法,细腻的人物表达吸引着无数文艺青年。而近年来随着国产文艺片越来越商业化、情节老套、人物僵硬。已经使很多人对国产文艺片不抱希望了,从而转眼海外。穿过厚厚地油渍,来寻觅那一份文艺片的情怀。

我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部法国电影_《放牛班的春天》。

这真是一部被译名耽误了的好片子。他的法国名,直译过来是“合唱团”的意思。而“放牛班的春天”则是台湾译名,香港译名“歌声伴我行”。而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第一印象肯定是什么小投资小电影。因为它的译名实在有够接地气。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译成这个名字,直接译成“合唱团”不好吗?我觉得这就是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是直接的、大方的、开门见山的。而中国人是含蓄的、内敛的、欲扬先抑的。“合唱团”之好,是以最简练的名词道出了影片的内容,就是合唱团,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部围绕合唱团发生的故事。而“放牛班的春天”之妙,则是为了吸引影迷朋友,如果单单从题目来看,根本不可能知道影片的情节。他保留了一份神秘,究竟是什么呢?等你一看便知。而等你看完了,再一看题目,一拍脑袋,“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它更像是埋得一支伏笔,而且是点睛之笔,它在说“放牛班的春天”。那我们不禁好奇放牛班也有春天?放牛班哪来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什么?其实放牛班的春天就是“合唱团”。

许多人不理解“放牛班”的含义,会认为这是台湾俚语,实际上这话,我从小听到大。起码我是见过牛的。这个词的确是很乡村,因为现在是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了。有人可能猜,是指一个教放牛的班级,这难道是畜牧业授课班?其实并不是,反正我小时候,我长辈会时不时打趣的跟我讲,我可能上了个放牛班,学习不咋样,班级风气糟糕,读完只能去放牛。所以放牛班意味着不思进取、学习差劲,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班级居然迎来了春天,而这个春的使者,不是仙子,也不是公主,而是一个秃了顶的中年大叔。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们可能遇到了一个假使者。但是就在他们想尽计谋想要“退货”的时候,突然被某样东西“拦截”了_放牛班遇上了他们的春天。

别人的春天已经来了,那我的呢?别急,你得熬过一个冬!作者:张峰

站在历史天空下的感念-《南京!南京!》观后感


最近看了下电影《南京!南京!》,影片只有两个小时,但给我带来的内心上的波澜与震撼,可谓久而不息,一直在脑海中徘徊萦绕。

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基本上忠于这段历史,并没有过多商业化的手段。从宋希濂的部下与国军十万军兵的冲突到教堂里国军士兵混在平民队伍中举枪投降的镜头,还有唐先生走向日本司令部的路上对日本巡逻兵鞠躬弯腰的画面,以及那个日本兵角川在教堂里无意枪杀几个藏在暗格里的中国女子而不住道歉的场景。我认为,这些可能都是真实的,也许都能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到事件本身的原型。至于对战争场景的刻画,对人物典型的描写塑造,那也是堪称极致。独特的历史视角,极具张力的黑白叙事影像,使得影片一开始就给人以一种心灵上的渲染。之前提到的唐先生,日本兵角川,以及国民军官陆剑雄的刻画,也一个个鲜明活现。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些即将要被屠杀的国军士兵齐声呼喊中国万岁,和几个女人边打麻将边学日语的情节。把当时战争过程中,中国军民的各种该有或不该有,值得称赞或令人痛惜的精神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这部影片,我体会得最多的,并非日本人之于南京大屠杀的残忍。确实,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数度气愤不已,甚至乎这种强烈到涵盖了深深的恨意。但是看完之后,我曾深深思索,所以,不想带有一种仇恨或是一种报复去理解、叙述这个问题。然后也找了一些关于史实和影片的资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淞沪会战结束后,国军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当时的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军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之后的12月4日,司令官唐生智一方面下令集中力量固守复廓阵地,另一方面命令销毁长江上全部渡船,并令宋希濂部三十六师看守城内通向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严禁部队从此处退出。可就是这个准备背水一战的国军司令,12日晚7时,却突然下令突围撤退,自己则乘保留的汽艇出逃。这和影片一开始,国军溃兵冲击城门时喊的那句长官都跑光了,让我们过去的话一样,都让我深为痛惜。其实当时日军经过数月连续作战,进攻南京,几乎没有了后勤支持。而侵华日军老兵曾根一夫的亲历记里也曾写道:自从就地征收的命令下达后,罪恶感就消失了,军人们变成了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这个命令,使下级军官发狂,不但抢夺粮食,并且强暴了中国妇女,对于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决。

堂堂十数万大军,面对补给已经不够的敌人,主将阵前脱逃,以至于土崩瓦解,多么的令人深思!而看到教堂里躲着的黑压压的平民以及混在其中那些已经散乱的国军士兵面对着日本兵一个十多人的小队举枪投降,然后日本兵吓得赶紧派出一人向外面大部求援,上气不接下气地边跑边大喊快来人!有支那兵,有支那兵!的时候,真的觉得心在滴血。于此,我想到了某委员长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自古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此众多的人数,竟然被小股敌人压制,集体丧失战斗意志,真的是太不应该!

而后,在豆瓣上看到的《三联周刊》王小峰对话影片导演陆川的那部分内容则让我更为感触。记得陆川导演的一句话:我不是想拍一个指着自己脸上的伤疤或者头上的包说你打过我(这样的事件)。是的,翻翻我们的教科书,这段历史的描述里,似乎根本就没有中国人的事情,我们所能看到的都只是一种哭诉,中国人就只有被杀,这根本就不叫事儿。难道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要以弱者的姿态去愤怒这个事情吗?似乎历史学家们的理解就是:我们没有抵抗,你们就不能屠杀。被侵略而抵抗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抵抗了被俘虏了,也不能因为抵抗了而屠杀。而我想要问一句:为什么不反抗?我们真的没有反抗吗?

事实上,国军72军军长孙元良与军长74军军长俞济时,擅自率部向下关码头转移,撤退至挹江门的时候,迎来的却是守将宋希濂黑洞洞的枪口,元良兄,上峰有令,令你务必返回中华门防线不得后退一步,若要临战脱逃,休怪我枪炮无情! 日本兵日记里记载的:我们一个小队进城,刚刚走过一辆被烧毁的德国坦克,突然有一挺机枪从这个坦克里伸出来,把小队的人打死一大半,里面的两个中国士兵就不跑,子弹打完了也不出来,最后被浇上汽油烧死。还有在慰安所,有七八个妓女拔出日本兵的刺刀去扎他们,而日本兵受伤跑掉在外面吹集合哨要弄死这几个慰安妇的时候,这几个人便用刺刀纷纷抹脖子...

影片中也还原了一些这样的场景,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才终于缓了一口气,直想大声说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我堂堂中国空无人!我为这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人们而自豪,我们更应该相信,中华民族能够走到今天,必定有很多支撑着我们的不屈不饶的东西。英魂犹在,壮怀激烈!而后,我所能体会到的是则战争对人性、人伦的一种伤害,战争双方的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伤害。似乎是处于绝望边缘的羸弱无助的人们歇斯底里的嘶喊。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陆川导演的叙述里面还有一段话: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快胜利的时候去德国的轰炸,当时红军对完全不设防的德国城市进行毁灭式的轰炸,最后从上面看完全就跟月球表面似的,一个一个环形坑,一夜之间十几万人全部死亡。所以丘吉尔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即使是正义的战争,多走一步也是邪恶。当战争胜利方的统领者,他们站在了顶峰,权力以及欲望的高度扩张,便发展成了一种暴行的施展,甚至于惨绝人寰的杀戮,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人的劣根性。

其实,现今不少青年人在说很多事情的时候,也常带有一种很片面的思维。经常会有如下的口吻:什么西方欧美如何如何,什么中国的题目谁都会做,而美国更注重创新注重自由体现,甚至还加深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迂腐以及愚昧。且不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有几个人读懂,更不说《诗》《书》《礼》《易》《春秋》有多少人还记得。最简明扼要的诚心正意、修身齐家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先人的一点皮毛都没有真正领悟学得,便成日以自己觉得是就是(这句话我很容易这么理解:自己=自,觉得是=以为,就是=是,那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语调来为自己辩解,来自圆其说。更提出各种诸如抵制日货的口号,殊不知国家、外交、经济、市场和文化、感情是不同于一线的。然后,还有各种用别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的错误是正确的行为,把法不责众作为集体闹事的带头口号。一味的崇尚错误理解的自由、理想主义,不提高一点个人内心的修养,更因为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而血脉贲张、趋之若鹜...这难道就是当下青年人仅有的思想吗?

不得不再次引用梁启超先生的那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历史,有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翻手覆手之间勾勒出人生百态,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刚也从网上看到一句话:往往是没什么想法的人过得挺滋润,而有想法的人都特痛苦特郁闷。其实,有想法的人没想通才会特痛苦特郁闷,终于明白了之后,事情便突然变得很简单。正如之于这个事情,我想,今人要做的,不该是继续从过去的历史中体会痛苦、绝望、仇恨、报复等一系列反面的情绪,而是正确的认识自我,团结好身边的朋友,自强自立,努力做得更好。努力为将来,为以后,为自己,为亲朋,为下一代,做得更好!

喜欢《《身份的证明》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作文读后感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