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凡卡读后感1000字

凡卡读后感1000字

《艾凡赫》读后感10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艾凡赫》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艾凡赫》是司各特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在他的历史小说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首先,这是他第一次跨出苏格兰题材的范围,从而为他今后扩大创作视野奠定了基础。其次,他的苏格兰小说虽然称为历史小说,实际它们反映的时代都离司各特所生活的社会不远,有的甚至涉及了他的童年,以至青年时期。可是在《英雄艾凡赫》(以下称《艾凡赫》)中,他却把他的故事一下子推前了几百年,把中世纪中叶的英国作为历史背景。这样,可以说,随着《艾凡赫》的问世,司各特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历史小说家。第三,司各特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中世纪正是最适合他的创作才能发挥长处的时期。因此,正如他在本书的导言中所说,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以说,自从作者得以在英国和苏格兰小说中运用他的虚构才智以来,他这才真正在这方面取得了游刃有余的支配能力。毫不奇怪,巴尔扎克正是在读了《艾凡赫》之后,才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也毫不奇怪,小说发表后立即不胫而走,成了司各特最畅销的一本书,人们谈到司各特时,都会把《艾凡赫》与他联系在一起,它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代表作品。(本文选自)
司各特是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方法归根结底一句话,便是历史真实与大胆想像的结合。他的小说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尽管他有时不惜用大量的繁琐考证,说明他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凿凿有据,然而在更多的场合,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处理上,他却是靠大胆的想像取胜的。为了说明自己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一些观点,他还专门虚构了一个考古学家德赖斯达斯特博士,让他作为自己的观点的对立面,出现在他的一些小说的导言中,本书也是这样。在第二篇导言(致德赖斯达斯特博士的致敬信)中,他明确说明历史小说不是考古学著作,重要的不是细节上的真实,而是展示历史的风貌。他提出了虚构和真实相结合的原则,认为他这么做没有超出一部虚构小说的作者所理应享有的特权。这篇导言对我们理解司各特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司各特在本书中,用淋漓酣畅的笔墨描绘了中世纪一个风云变幻 的时代 ,他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为我们塑造了大量虚构的人物,这些人物尽管出自虚构,却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他的成功主要便来源于此。因此英国19世纪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谈到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时指出,它们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书和文件记录中的那种抽象的人,而是真正生活在过去的时代中的活生生的人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司各特才被公认为西方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像赫本那样做女孩》读后感


美丽与红色

1.成为既成功、时尚、聪明,有胸怀这那些古典理想和价值观的女孩,可能,当然可能!
2.社会的形态,越来越促使我们成为成功、 聪明、有个性又不放弃尊严的女孩。
3.要永远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做别人的翻版。
4.高贵典雅是一种态度和人生观。
5.怀有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一大好处就是不需要靠别人认可来获得成就感。
6.做一下九型人格测验。
7.自我教育,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懂得自己。了解政治事件,国际需求,时事新闻,甚至还有最新的书籍电影资讯。帮你提升自信。
8.为了培养i良好的站姿,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在心里提醒自己站直(甚至可以在门上留个纸条),有空去练瑜伽和普拉提。
9.当你面带微笑,和周围人进行眼神交汇时,你会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10.尊重和自尊源于自律,而自律就是我们每天做出的dadaxiaox的抉择,而做大的抉择时候也许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1.如果一个男人不喜欢你,又怎么样?这是他的损失,甩掉他,继续前行。我觉不赞成因为别人提出分手而几个礼拜情绪低落,大哭,不停的吃冰激凌,任何一个让你到这个地步的人都不值得让你浪费你珍贵的时间,感情和纸巾。
12.你很想一个晚上给那个男人打六个电话的时候,请收好你的手机,或者把它丢掉,(避免出现来自星星的你中出现的画面)
13.抬头挺胸,流露出自信沉着的气质,穿着高贵有型,
14.尊重自己。外人是无法帮你找到自尊自重的,但是在你拥有自重的那一瞬间,别人立马就能注意到你,因为在这现代社会已经是稀有的品质了。
15.在日常用于中删掉几个:我不知道,好像,哦,增加几个睿智的词语和我很荣幸之类的词语。
16.也许,说话有影响力有智慧的一个重要内在要求就是要知识渊博 。
17.流行的并不一定正确,而正确的并不总是会流行。
18.拥有博学的大脑是避免传染上愚昧和罗后的最好武器。而空空如也的大脑很容易陷入错误。
19.如何获得渊博的知识呢?为了不和社会上一些无知的人群同流合污,每天都要这样教育自己:注册一个博客,将夜间新闻纪录下来。将电脑桌面设为每日新闻摘要,或者走一下怀旧路线订阅一份报纸。或者提早到办公室半个小时去看报纸。
20.如果一份成功不是来自于目标远大和时间沉长的辛苦努力的话,我就会极度怀疑这份成功的真实性。
21.女人还可以开公司,管理国家?事实是女人真的可以,
22.不幸的是,在现今社会中应该努力工作这个想法似乎不多见,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适合已经不再对高尚职业道德给予支持了。
23.我只想告诉你,我们不是唯一在倾尽自己的一切,不管是鲜血、汗水还是一生的积蓄,去追寻梦想的人。
24.所有的经历,都是你灵魂的养料。
25.人生最大的秘密其实就是根本没有秘密。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只要努力工作,没什么做不到的。
26.你的朋友圈,决定你未来的趋势。
27.世界上有太多讨厌的人了,所以当你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要好好把握哦。可以是患难时候的帮助与倾诉者,也可以是平日里送她小礼物的小举动。真心就好。志同道合就好。
28。真心的朋友就是当你获得奥斯卡奖时恭喜你,当两分钟后你在厕所呕吐时还会帮你撩头发的的人!擦亮眼睛,不要错过帮你撩头发的真心朋友。
29.去买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和黑色的包裹群。
30.当你犹豫不觉时,选择单色的衣服总是更保险一些---不过不单纯是霓虹色。
31.经过测试,长裙、包、围巾是我任何时刻不可缺少的简约Fashion.赫本曾说过,优雅源于内在的简约。
最后,很感谢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听着优美的华尔兹舞曲,品着你曾经爱喝的咖啡,来感受这么美好的书。让我更加从容淡定的面对未知的每一天。

中外名著:《凡卡》读后感350字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小编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尽在小编,欢迎您的关注阅读!

【篇一】凡卡读后感350字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回家,回到我们村离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读过《凡卡》的人都知道,这是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恳求爷爷把它带回去时说的话。当我读完《凡卡》这本催人下泪的书后,我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凡卡》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9岁儿童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是生活在旧俄时代的穷孩子,9岁就到鞋匠家做学徒,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挨打,挨饿,挨冻。他实在忍受不了了,才给爷爷写信,恳求爷爷把它带回去。那都是因为它生长在俄 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年代。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穷孩子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却从小过着幸福的生活。

凡卡的童年是孤独而悲惨的,而我们这些生长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孩子,每一天都是充满欢乐与温馨,人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凡卡那恳求把他带走的话语又回响在我的耳边:"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我又陷入了沉思中,凡卡只不过是受摧残的旧俄罗斯人们的生活的缩影,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有多少穷孩子和凡卡有着同样的悲惨的命运啊!

通过学习《凡卡》这本书,我知道了我和凡卡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二】凡卡读后感350字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凡卡》这篇文章,讲一个在鞋店里一个叫凡卡的小学徒的故事:凡卡给他爷爷写信,讲了他的苦难,想回到乡下去的愿望。

我很同情凡卡,因为他不但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遭到老板、老板娘、伙计们的虐 待与捉弄。我很憎恨那时的制度。如果是一个好的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的黑暗,也不会有凡卡令人同情的遭遇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吃得饱、吃的好、穿的暖、穿的好,还能去很多地方旅行。但是,让我们看看凡卡的遭遇吧。他是多么的让人同情,他多么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多么渴望被人关心,照顾。而我们的生活,华贵,幸福。我们要节俭,用节俭下来的钱,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帮助像凡卡一样的人,让他们也感到一丝丝人间的温暖,让他们也感到一丝丝人间的幸福。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唱歌,看书。和我们一起来看到明天的光辉。

希望凡卡以后的日子里快快乐乐。

【篇三】凡卡读后感350字

今天,我读了书上的课文《凡卡》,不由深深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感到同情和叹息。

主人公凡卡。茹科夫,九岁就被送到鞋店当学徒。在鞋店度过的日子然他感觉度秒如年。那是怎样的日子!饱受捉弄、凌 辱、虐 待和痛打后,凡卡在圣诞前夜给远在乡下的爷爷写信求他带自己脱离苦海。这封信把他肚子里的苦水都倒了出来,包含痛苦和愤懑。他哀求爷爷,"发发慈悲"带他离开这儿回家,可这个信封上错误的"地址"和收信人就注定了这是他的幻想。其实,就算他地址写全,这封信也不能给他带来希望啊!凡卡童真甚至幼稚的想法让他欢天喜地的盼望着爷爷来。读到这里我很为他伤心,似乎他被欺骗、被伤害了。确实如此,欺骗他、伤害他的正是那个黑暗的社会啊!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凡卡听到到爷爷去世的消息时,他彻底心灰意冷了。希望在哪里?对凡卡来说,就像掉进了冰冷和黑暗得几乎让人窒息的大海,他绝望地挣扎,而希望,就像一丝灯光,或者一颗星星,光明转瞬即逝,正在离他越来越远……

《了凡四训》读后感3000字


《了凡四训》读后感3000字: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为其子所作的家训,主要阐述“人能通过改过行善增加命中的福报”这一观点。和多数宗教理论一样,这一观点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虽然了凡先生运用大量事例试图进行论证,但头脑清明的人能看出,这论证过程是禁不起逻辑上的推敲的,无怪乎不少人读完此书后便给其打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束之高阁。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作品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了凡四训》的内容自然不可全信,可书中蕴含的儒释道三家的一些思想还是值得学习的。如同宗教哲学才是宗教的精华部分一样,我们在看《了凡四训》时,细节的推演上可以不加深究,把重点放在思考书中的观点能否带给我们启发。

大家阅读时首先会关注到的应该是“命运”之说。什么是命运?这里姑且将“命运”一词定义为生来就不可改变之事,即宿命。那么命运存在吗?我们都知道,人一生的大体走势很大程度上在出生的一刻就能看出,这包括你能接受什么教育,从事什么职业,会生什么疾病,巴菲特也坦言投胎是个技术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中了“卵巢彩票”。但这只是统计学上的概率的体现,不足以论证宿命之说。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论证这种形而上的命题。书中了凡先生的前半生都被奇人孔先生算对,似是肯定了命运的存在,但后来在云谷禅师的点化下,他改过行善,之后经历的事情与孔先生所预测的大不相同,这似乎又否定了命运的存在。如果认为严格定义上的命运是存在的,那么合理的解释是,孔先生最初给了凡算命的时候没算准,或者算准了却撒了谎,了凡先生的命运其实从未发生改变。若是再阴谋论一点,我们还能假设孔先生和云谷禅师是一伙的,合起来给了凡先生设了一个十几年的局,为的就是让他成为“改命”的代言人,扩大宗教势力的影响力。宿命论就是这么难以被推翻,归根结底可能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已。

退一步假设命运存在,那么命运是否可以被认知。未来的不可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认知的不充分,假如我们拥有一台演算能力无穷的超级计算机,再为其输入当下宇宙所有基本粒子的状态,以及万物运行的全部规律,那么我们能否准确预测下一刻的未来呢?我觉得未必,即使不考虑量子力学方面的争议,这其中仍然少了一个关键变量——意识(此处不光是指人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了解足够充分,但对人心的把握则有所欠缺,所以对于未来的预测也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不妨再退一步,不计较命运是否存在,也不考虑如何去认知命运,仅从功利的角度思考是否应该接受宿命论。如果肯定宿命论,则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这种情境下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人更容易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尤其在面对困境和挫折的时候,更能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反正命运已经注定,慌乱也无用。缺点则是人容易丧失生活的激情,如果得知心境的喜怒哀乐,境遇的跌宕起伏都不过是上天提前写好的剧本,自己仅是不自知的傀儡,任谁都免不了陷入空虚的泥淖。大体而言,对性格偏消极,心中整日充满忧虑的人来说,接受宿命论不失为一种好的疗法,但如果你内心有着人定胜天的念头,那么宿命论便与你的道心天然相斥。

除了全盘接受或否定宿命论,有没有其他选择呢?了凡先生给出了第三条道路。他笔下所谈的实际是一种“动态的命运”的概念。我们可以假定每个人在特定的时刻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命运,如时刻A对应命运A,时刻B对应命运B,若在时刻A和时刻B之间,这个人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则命运A和命运B会保持一致。但如果这个人身上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那么类似于平行宇宙的切换,命运B将不同于命运A。这个变化是什么呢?书中观点通俗点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可以从社会博弈的角度来理解“报应”之说。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中,一个人做好事的成本应该要低于其收益,否则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必然不能长久,书中提到子贡赎人不接受赏金被孔子训斥,子路救人后接受馈赠却被孔子表扬,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与之相反,一个人为恶的成本要高于所获得的收益,人性的阴暗面才能得到抑制,社会方可安定。

可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做了许多好事,却不得善终的例子,那么这套理论体系还说得通吗?宗教巧妙引入了“轮回”系统来打补丁。根据轮回的说法,一个人当下的遭遇乃是无数劫以来因果累积的产物,而他当下的行为又将影响到后世子孙和自己转世的境遇。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方,京东和亚马逊一直在亏钱,但是投资人仍然不断给它们提供资金,是因为人们相信其未来的长期价值。与之类似,即使当下“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情况出现,人们也无法否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说法,因为我们无法将未来的全部福报“折现”到现在来进行比较。

人懂得趋利避害,懂得趋炎附势,在这套理论体系下,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大家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顾忌,容易产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教化效果。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了凡先生两种略有矛盾的叙述,一方面他从功利的角度指出行善能改变命运,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做善事要真诚恳切,不可虚情假意,企图回报。理解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修心”。

在修心一事上,《了凡四训》带有点禅宗的色彩。六祖慧能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获五祖认可。后来大师又得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指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些说法都在强调自性本心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唯心一点说,社会的变化蕴藏在人心中,因为有追求真理的念头,苏格拉底饮下毒药,因为有普度众生的念头,神农氏遍尝百草,因为有成为圣人的念头,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更早一点,在我们祖先萌生下树的念头的时候,人类社会的雏形或许就已经开始孕育。因此佛说“莫向外求”,功名利禄和大道真理都在人心里有迹可循,想要改变外界,要从诚意正心开始做起。

这样前面的矛盾之处也就能被理解了。

从社会治理来看,如果仅依靠功利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去劝导百姓行善,那么人们未来也完全有可能因为相信“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去大肆作恶,所以在用功利性的理论初步引人向善后,还有必要进行思想上的教化,这样才能长治久安。书中指出改过的三种层次,第一种是通过持戒的外在形式进行克制,第二种是通过明理的方式在逻辑上进行否定,而最好的方法则是通过修心在恶念萌芽之时就消灭它,最终达到不起妄念的地步,三种境界步步递进,但也相辅相成,在一个好的社会中,三者不可偏废。

就个人自由而言,如果是出于精心计算过的成功概率和收益后才去做某件事情,那么我们依然只是在对这个世界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唯有出于自己信奉的某种原则,出于“任性”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做才去做,人才算碰到了自由意志。

在具体如何行善方面,书中也有些很有意思的观点,此处不再赘述。仅举一例,了凡先生说所行善事的大小不光要看事情本身,还要看行善之时的心境如何,这与现代法律中区分违法者违法时主观上是恶意还是善意有相通之处。

相比物质层面的迅速进步,人类社会意识层面的进化似乎慢了许多,人性恐怕更是千古不变。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我们的历史大体还是在不断重演,因此不能说《了凡四训》的思想已经过时,小到个人修身养性,大到国家治理方略,我们或多或少仍能从中汲取些养分。可惜的是这些年各地都冒出不少女德班、国学班,打着宣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灌输的却是三从四德等封建洗脑理论,败坏了国学的名声,而《了凡四训》作为这种机构的常用教材,也染上了一层负面色彩。

佛法强调不懂法者不可妄传,否则曲解佛法,于佛于己于世人皆是在造孽。《了凡四训》的思想精髓并非一篇短短的读后感所能概括,且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有所不同,上述仅是我个人浅陋的见解而已。作者:瘦瘦的兽兽

爱情,是祝福,也是诅咒_《艾约堡秘史》读后感


爱情,是祝福,也是诅咒_《艾约堡秘史》读后感:

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读完了张炜的新作《艾约堡秘史》。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的感受是,深深的难过_难过极了。为什么,对美好的爱情的向往,到后来,会成为那个样子。

这是一个巨富的故事。他的成长,他的内心,他的迷失,他的渴望。

男主人公_狸金集团董事长淳于宝册的幼年和青年成长经历极为艰难坎坷,苦难磨练了他坚强倔强的生命奋斗意识,也给他的个性带来了太多的孤独和黑暗。

在下属和外人看来,拥有巨大财富集团的董事长先生,高深莫测,神秘莫测,无比强大,无所不能。

只有他自己知道,除了爱。

只可惜,他还偏偏是个“情种”。

淳于宝册的幼年在孤独和黑暗中度过,死亡和仇恨是他童年时光的底色。只有一束光照亮过、温暖过他的内心,那就是小学校长李音。

李音校长以独有的敏锐眼光,发现了小宝册身上文字和音乐才华,他用一份份油印小报,用一本本书,用一把美妙的小提琴,鼓励他发展这份独有的才华。这对于孤独、被欺负的宝册来说,是人生第一次品尝真正的被懂得、被怜惜、被贴着心灵温暖的感觉。

李音决定赴死前告诉他:“你长大了,你是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我相信你走多么远都不会迷路!”_这份认可、鼓励和期待,是小宝册当时生命中唯一的光明和温暖,信任和支撑,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见识深层的人性美好。李音给他的感受,在心中宛若刀凿斧刻,之后的任何遭遇都不会将之抹去。

这份刻骨铭心的感觉,被在逃命的岁月中,被深深地埋在心底。“是的,今生都无法远离他,他一直在注视自己,目光交织了期待和鼓励,还有绝望。”_绝望,宝册在以后无数个午夜里,就是这样绝望地一遍遍回味当年李音给他的感觉的,就像一个可怜的小孩,小心翼翼地用舌尖一点一点舔吃梦寐以求的那颗糖。

温和的李音,在黑暗的年代里,选择了用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是在宝册心中,李音校长这份懂得和怜惜的温暖,这份期待和鼓励的支撑,已经深深埋下了必将发芽长大的种子,留下的一朵无论如何都扑不灭的火焰_对于宝册漫长的人生路途来说,这是遥遥的祝福,也是重重的诅咒。

李音在宝册心中种下的,是两颗种子_“情”和“梦”。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颗怀着发自肺腑的欣赏和珍爱种下的种子,在宝册的生命中发芽长大_却在岁月中被完全改变了面貌_祝福的初心,诅咒的后来。

这两粒本质为“懂得和怜惜”的情的种子,让宝册对酷爱读书、聪慧内秀的女人蛹儿产生了内心的依赖_只有这样的女人懂得自己强大的外表之下的孤独与脆弱;让他对知性女学者与其貌不扬的渔村领导之间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情感极其好奇,无比妒羡_那是他渴望拥有的美好情感;李音对他的写作期待,在宝册的生命中,发展成了对著书立说这件事的偏执狂_在他的王国艾约堡里,随时都有专业速记员跟着他,把他的话语记录整理成书,制作成一排排精美的“著作”供自己欣赏。

淳于宝册,战胜了苦难,战胜了贫困,拥有了财富,可他无法面对自己,无法面对当年的种子如今长成的东西_这是一个迷失的、膨胀的、偏执的,却又孤独脆弱的心灵。

当年李音种下的种子,在这样的心灵土地上,变成了无法摆脱的诅咒。

淳于宝册变成了一个有着偏执梦想狂的情种_他渴望爱情,收集爱情。

爱情是什么?爱情不是男女之间的厮守缠绵,真正的爱情是生命的状态,美好的爱情是丰富而深刻的人性在生命中的自然流露和表现_刻意不来,抢夺不来。能否拥有好的爱情,首先要看他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着何种质地的心怀_无坚不摧的狸金集团的董事长淳于宝册先生,在他缔造商业帝国的过程中,在他的迷失和膨胀中,在他每年都要发作一次的“秘密重病”中,显然,没有了拥有爱情的资格。

失去了资格,可是,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个向往_于是,他陷入了被诅咒的困境。

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困境。宝册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被对爱情的渴望和妒羡狠狠噬咬,可无论是亲密女助理,还是知性民俗学者,都无法真正给他最想要的东西。宝册的那个阴暗孤独的心啊,只好在母牛“花君”和对小姑娘“小狗丽”的记忆中寻求温暖_可是,曾经的温情的记忆能安慰他此刻的心吗?显然不能。

是爱情变质了吗?不,变质的,是人,是那个用带血的手抢夺金矿的淳于宝册,是那个看上一片海滩就决定买下收为己有的董事长,是那个拿钱做多少慈善都无法减轻心理压力的矛盾的人。

是什么样的人,就拥有什么样的爱情。所以,在“金玉良缘”压力之下,我们依然能看到林黛玉那份温柔美好的爱情;而在享有高官厚禄的人的城堡里,麦克白夫人一边徒劳地洗着沾血的手,一边告诉自己:我也是出于对丈夫的爱。

“情种”淳于宝册,注定得不到他最想要的爱情。可是,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并不明白。

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男主人公的面貌直接描写,但合上书想象他的模样的时候,脑中只有一个晦暗的、模糊的、让人难过的轮廓_因为,只有好的爱情,才会让人拥有清澈光明的神情。

在书中,淳于宝册对一段拉网号子里反复呼唤的“二姑娘”特别有兴趣,似乎那段民俗劳动号子歌曲中,有特别打动他内心的东西。他甚至花了心思去寻找这位“二姑娘”的原型_其实,这个“女神”的原型就在不远处,就是他自己内心深处那对于爱情的不肯放弃的、纠结的,渴望。

好的爱情,对于后来的淳于宝册来说,是一个“得不到”的诅咒。作者:木兰花开慢慢

相信《《艾凡赫》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凡卡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