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大爱与小爱读后感100字

大爱与小爱读后感100字

《爱与祈祷》读后感35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爱与祈祷》读后感35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爱与祈祷》读后感3500字
半年以前,朋友罗群向我推荐了一本书《爱与祈祷》(英译中)。看到书名,我还以为是一本宗教宣教方面的书。她说译者是她的几个美国好朋友,她们精益求精的合译了这本书,因为有些宗教的话语在里面,在国内竟花了4年时间才得以出版发行。我当时就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动力,能驱使这些忙碌的妈妈们,即使没有宗教背景,但也愿意把这本书《)
看到这里,让我幡然醒悟!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因为生活的压力,往往是埋头苦干,想让孩子有个更幸福的生活。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幸福的?
最近有人对退休居民做了个问卷调查:你有什么遗憾?这些退休人员的回答是:
第一,他们情愿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去爱别人。
第二,他们情愿自己更多一些冒险精神。
第三,他们情愿自己曾经做过一些他们离世后还会存在的善举。
校长说:这三个遗憾概括了了我想建议给你们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洞见:如果你真的想得到幸福,你就必须超越利己主义,你必须冒一定的风险去关心他人,你必须现在就在时间,才能和财富方面付出,去做一些你死后还继续存在的事情。这些话,让我从浮华的世界里静下心来思考,我希望孩子有怎样的人生?我该怎样养育我的孩子?我老二因为在学校是class president,常常看到他花大量的时间在组织活动上,有的时候活动完了,凌乱的现场需要清理,因为别的年纪马上就要用。他常常是和老师请一节课的假,留在现场做最后的清理。每当这时,我心里都有些纠结,觉得他在耽误学习,怕他把功课拉下,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傻。读了上面的演讲,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超越利己主义,孩子是在超练幸福啊,我又有什么可以纠结的呢?
关于鼓励孩子,他也觉得不能一味表扬,他说:孩子确实需要表扬,这是真理,可他们也需要批评,这也是真理。如果一个孩子事事受到表扬,那他就看不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由,当他真的做了值得表扬的事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表扬他了。赞扬的话就像巧克力蛋糕,偶尔吃一次非常有味,但如果一日三餐都吃,那蛋糕不仅失去了魅力,还倒人胃口。
这些话,在我看来,有些不太主流。因为美国的教育理念,似乎是鼓励孩子,不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我自己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经常是赞扬的话脱口而出,而批评孩子时就掂量掂量,怕自己批评过多会打击孩子。但校长能抛开这些束缚,说出他心底的想法,让我感到他对孩子的爱之深切。他说有一年英国有两个孩子在一个购物中心绑架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并杀害了他,当谈到犯罪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所犯罪行毫无忏悔之心时,英国首相梅杰说:我强烈地感到我们的社会应该对犯罪的行为多一些声讨,少一些理解。那些一味理解孩子,从不真正找他们的短处,从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与评价的成年人,实际上是在害孩子......
这些,都给我一些提醒,其实爱孩子,就要不吝啬鼓励,但也要不保留批评,切中要害地给孩子指出他们的不当行为,是培养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在他当校长的过程中,他的学生有些被常青藤大学拒绝或推迟录取,这时他会收到孩子父母怒气冲冲的抱怨:我简直不明白,他们不要我儿子这样的人,到底要什么样的人?太不公平了,我孩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你有没有给招生办打电话?......校长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说:你再强,也不是必胜无疑,也未必进自己的理想大学。你即使各个方面非常优秀,还得非常幸运,这次没进可能就是不运气。人生本来就不公平,但不要泄气,太阳明天仍会生气。校长认为我不知道哪些人更幸运,是那些进了自己理想大学的人,还是那些没能如愿以偿的人。很多考上自己理想大学的人,发现首选的学校与想象中的有差距,而那些没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孩子,却因此深刻反省, 找到自己内在的自信,最终爱上他们的大学,并在学校暂露头角。我认为,那些没能进入理想大学的学生,比那些顺利进入理想大学的学生,更好地为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我觉得,我们很多人都把精力集中在考大学这一关,而校长的多年教育经验让他跳过大学这个关口,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满满,读得我爱不释手。我觉得不仅我要读,孩子也应该读一读,这么好的智慧,不分享真的对不起自己的内心,于是我又上网买了一本英文版给孩子们,我希望他们从这些故事里,领略到我平时叨叨唠唠想传递,又传递不出去的信息。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语言的力量》读后感3500字


与高科技行业的高层管理精英田学红博士的交流,听他讲述与语言相关科研故事,由此分析语言的力量。令我获益良多。
田博士在一间大型高科技公司工作时,直接领导的核心团队有40余位,大多是博士,其中近四分之一是外籍。他反复尝试推进能令项目科研传承发展的标准化文件管控系统的建设,承担人都是博士,包括海归博士,结果却是屡战屡败。最后,他请了一位在美国教育体系中经历了长期训练的印度博士亲自操刀,才一举扭转这个局面。他告诉我,现在国内像华为、中兴通讯这类高科技公司,它们实际运用中的标准化文件管控体系,都早已是用英文来编撰的。
田博士的交流引发了我的共鸣。原典英语的学术合作人徐海天先生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读纳米物理学博士,由于他的英语能力好,在各种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他经常充当他们科研团队的发言人,而这个团队的成员几乎全是加拿大人和美国人。他告诉我,每每参与国际研讨会,都会发现来自亚洲,如清华大学或东京大学的团队,由于语言表达薄弱而吃亏。我自己常年读英文科研文献也一直有这种感受。偶然碰到有对应中译本的,就好奇读读译本,常常发现,哎,英文的原意明明不是这样子的啊。
如田博士所言:决不想挑起争论;我们仅仅是在尝试厘清自己的人生困惑。
2012年秋初,我曾经有一次机会,就此困惑向资中筠女士请教。受国务院深圳综合开发院李津逵教授的邀约,我到北京马奈草地参加资中筠先生的一次主题演讲。很不幸搭乘的飞机晚点,到达马奈草地时已经接近晚上8点,演讲早已结束,大家都在晚餐交流,连晚餐都接近尾声了。感谢李津逵教授,他还专门为我保留了座位,入桌后我与资中筠先生同席。虽然她精神矍铄,我这个晚辈迟到者却根本不好意思再打搅。我只对资中筠先生简短地说了几句话,就自动刹住话头,知道她应该回家休息了,车已经在外面等她。但资中筠却对我说:你说,你说,我很有兴趣。我抑制住了自己想展开的话题,最后只多说了一句。我问道:我一直很困惑,某些文字系统,例如汉字,对语言的表达,思维的表达,是否存在比较大的影响,包括束缚性的影响。资中筠说:肯定是的,肯定有的。随即就席散了,我们没有就此再展开。
语言和文字,最容易激起人的族群情绪反应。一旦情绪化了,所有的争辩就变成吐沫泡沫了。对此,语言学家Max )
到了比蒋介石更独断的毛泽东的朝代他的霸气,无人敢逆鳞汉字简化运动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其实,同样,大陆官方推广所用的简化汉字,大多数在1949年之前的民间,早已流传。
毛泽东当政时,文字改革运动附带完成的,还有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与推广。略微想一想,如果没有汉语拼音,那么现代中国人怎样用电脑、用手机来输入汉字(当然,语音识别技术的持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问题)。如今,每个玩手机玩电脑而轻松用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青年,他们都受益于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但他们大多数并不知道周有光先生。这位堪称仓颉再世的中国人,今年110岁了,老神在在,仍健康,仍思考,仍笔耕不止。似乎是,上帝在奖励他为这个古老到不能再老的汉字体系的改革中所做出的改良贡献周有光先生自己则说,上帝太忙了,把我遗忘了。
正如汉语拼音的使用者大多不知道周有光先生,这个科技强势的时代,大多科技工作者并不清楚,当代西方科学界公认的思想领袖,并不是这位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那位经济学诺贝尔获奖者,而是一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当然,乔姆斯基涉猎的领域很广很深,包括分析哲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等等。乔姆斯基被西方人文学术界评选为古往今来影响西方文化的前10位的思想家之一,而且是这10位中唯一还在世的,他今年88岁了。(对比:前10位中,包括亚里士多德,基督耶稣,等)乔姆斯基的思想体系,源于他在1950年代后半期引领的语言学革命。或许由于他的思想体系太超前了他不仅单枪匹马,把当时如日中天的心理学主流体系彻底掀翻,令其变成类似小儿科或皇帝新衣般的笑话,他不仅建构了突破性的语言学全新体系,他实际上还撼动了整个西方社会科学赖以存在的方法论基础;这既令他在顶层科学界的美誉远播,又令他在中层和底层科学界,尤其是社会科学和语言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界)臭名昭著。换言之,一流的科学思想家,都纷纷认真思考并吸取乔姆斯基的理念,而二流三流的学者,大多却纷纷宣泄于丑化乔姆斯基将来我会写文章分析,为什么国际外语教学界进步迟缓;根源之一,在于这个领域的专家群体很厌恶乔姆斯基的思想体系,迄今仍旧如此。
20世纪,这一科技强势的时代,一位宅男式的语言学家(而不是物理学家,或经济学家,等等),成为西方学术界首屈一指的思想领袖,这应该不是个偶然事件。引领当代的互联网革命的基础媒介,信息乃至数学,说到底,不正是广义的语言形式吗?在实验科学基础上,这一语言形式的爆炸性进步,孕育了ICT 革命。
人类文明中,现代社会中,语言和文字太重要了,以至于它的重要价值,难以用语言和文自身来表达。进而,太可惜太可惜,如前所述,语言和文字,又极易被被民族情绪绑架。一旦被族群情绪绑架,这个群体,就失去了顶层思考的清明。
这就是田博士和我,身为华夏的传人,共同的困惑之一。
用圣经中的两则典故来结束这篇短文这并非困惑的结束,而是试图将困惑升华。我此生根本没有能力回答这困惑,但这困惑却引领我不断去悟道修行。
一则是旧约圣经中的巴别塔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无所不能的上帝,并非没有恐惧。祂有的,祂唯一的恐惧,上帝唯一的恐惧,就是:人类,祂所创造的人类,将拥有通用的世界语。
另一则是新约圣经中关于语言的典故。约翰福音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圣经的翻译成为难题。两百多年间,西方的宣教士和中国的学者,数代人反复磋商推敲。以这句话为例,最终翻译成:
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这翻译,朗朗上口,气势非凡。
但不难看出,如果在直译的层面,把西方文化中的Word 翻译成华夏文化中的道,是存有疑义的。
我们不去学究般地追寻,在圣经拉丁文原版中Word 的原意。毕竟,英译版的圣经,已经是千锤百炼。
但在形而上的层面,把Word翻译成道,就是神灵之笔了,对,不是神来之笔,而是神灵之笔这分明是上帝之手的翻译。
Word 是什么?Word是Language;Language是什么?Language是道,是God.
至此,你能悟道吗,我的同胞读者?你能领悟语言的无上价值吗?
西方的宣教士,哪怕你把他们当做是文化侵略,他们的择善固执,他们的宁为玉碎,总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截止1949年,经过近500年孜孜不倦的宣教,华夏境内,基督教徒也不过区区80万人。1949年之后基督教在华夏大地遭遇毁灭性的根除。但仅仅60年之后,这毁灭性的打击,竟然令祂的信众,已经达到5000万人之众。而Word-英语语言-的学习者,则达到3亿之众!
这,难道不是神迹!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生于长于21世纪的人类公民,如果你,在母语之外,不掌握这传承人类文明之道的Word-English Language- 你,就难免落伍。
一种方言和它的文字的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富于形态之丰美,不在于它拥有多少枪炮和舰队护航(回顾语言学家Max Weinreich的名言),不在于它是否是你的母语,不在于它渗透了多少爱国主义的情绪,甚至也不在于地球上有多少人类的子民用它爱它,而在于,它,究竟承载了多少文明的质量,而能引领个体去攀登那思维瑰丽与道德高贵交织的生命巅峰;或者,如果你是基督信徒,在于它,蕴含了多少神的启迪,引领你聆听到神的声韵,祂对你人生使命的声声呼唤。

爱与悲哀_《简爱》读后感1500字


爱与悲哀_《简爱》读后感1500字: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女子也是可以惊动世俗的。《简爱》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它讲述的是爱与尊严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从书的开头我们了解到简爱从小生活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里:姨妈的嫌弃、表姐的歧视和厌恶、表哥的侮辱和毒打……可也正是因为这一切,成就了主人公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_一种可以战胜内在人格的力量。成就她的,还在于她动用这种光彩照人的力量去寻找一种光明的、美好的生活。

“我不敢有丝毫闪失,该做的事都努力做好。”可还是不被里德太太及所有家里人喜欢,并因此被看做是异类,看做是一个早熟的演员,一个本性恶毒、灵魂卑劣、为人阴险的货色。也因此,伊丽莎、乔治亚娜向来看她不惯,对她嗤之以鼻,约翰·里德更是经常莫名其妙地找借口侮辱与欺负她。

简爱安静地在角落看书,却又被长他4岁的约翰无缘无故地谩骂,甚至蛮横霸道地拿过书向她砸去,致使她头撞到门上,淌出血来。这让不屈服的简爱超越了对他的恐惧,和他扭打起来。最终,简爱就被里德太太粗暴地关进了这所红房子。

红房子,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那么阴森可怖,里德先生就是从这里咽气离世的。现在,整整已经九年了。平日,除了每逢周六,女佣来抹掉灰尘,很少有人进来,更难得在此过夜。房间里四处都弥漫着阴森森的祭奠氛围。

总之,在盖茨海德府的这所红房子,是简爱的童年梦魇,是背负一生的精神重负。这所房子原是简爱舅舅里德先生的卧室,也是最宽敞、最堂皇的卧室,而现在对10岁的简爱来说,却成了恐惧的代名词,更是痛苦与屈辱的见证。

后来,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相识、爱慕,并将步入婚姻殿堂之时,却发现罗切斯特早已有了妻室_一个被囚禁在阁楼里面的疯女人,这触动了简爱敏感的自尊心,使她感觉到万分伤心。读后感

·

伤心之余,简爱孤身逃离庄园,并开始流浪,后来她的叔叔找到了简爱,并把他的两千英镑的遗产留给了简爱,而简爱毫不犹豫的把这份遗产一分为四,分给了他的表哥表姐们。

然而因为心中对罗切斯特先生念念不忘,简爱又重新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身边。但是这时庄园已经面目全非,罗切斯特先生也已经双目失明,但简爱毅然选择了爱,跟他走到了一起。这是尊严的选择,也是爱的选择。这份爱情在饱尝艰辛里也终有了一丝甜意。

这部小说语言质朴,情节引人入胜,许多景物描写真实而又典型,我认为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对孤儿院的描写。在这部小说中,夏洛蒂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同时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因此对孤儿院收到的摧残的感情更加真实、细腻,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揭示和控诉。

在书中,有一段话是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说的:“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简爱对爱情的追求发自内心的平等,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样的话在任何时间都是激动人心的,而出自一个自尊心强,人格独立的女人则显得这句话更加有力量。

还记得小说中那句“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吗?这是对不公平、不公正的抗议。对于命运的安排,不要屈从,而是不屈不挠,敢于反抗;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感情,勇敢追求真爱。作者:郭宇

历史的选择——《伟人之初毛泽东》读后感3500字


我们在近现代中国悲壮而撼人的历史画卷前肃立、沉思!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一个个名字不停地闪烁,一条条对理想苦苦追求的轨迹清晰地呈现。
如果有人问:谁的理想最宏远,谁的追求最理性,谁在中华民族自救和解放的道路上洒下了最多的热情和鲜血?历史已经昭示,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而毛泽东无疑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面对这一代震古烁今的共产党先驱们,我们常想:同处于历史的地平线上,为什么他们能走出封建中国凝重的历史和文化的壁垒,在改造社会中不断抛弃自我,完善自我?为什么他们又有如此宏大的理想,如此不屈的求索精神,如此感人的牺牲精神?为什么他们能脱颖而出成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与富强的领袖,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悠久灿烂而又一度落伍的古老民族高高耸起的民族脊梁?当我带着这诸多的疑问走进毛泽东的前40年的人生轨道时,我明白历史永远都合乎发展规律,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它的抉择没有错。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悄然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的一个农民家庭中。
此时,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时代的交接点上,山外的世界正在剧烈地动荡着,就在毛泽东出世7个月后,1894年7月,日本悍然出兵中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正当毛泽东蹒跚学步时,清政府的全权代表李鸿章正萎缩着坐在盛气凌人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面前,签那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毛泽东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是在这样国家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度过的。农民饥寒交迫,长沙饥民横尸街头这样的惨痛的事实,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他在故园的豆油灯下读到《盛世危言》和有关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时,便开始为民族的前途忧虑,就开始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正是在这种神圣责任感的驱使下,少年毛泽东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壮语,毅然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湘潭的新式小学就读。在那里,他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的感召下,他又来到了省城,投身于辛亥革命中,投身于救国救民的大业中。后来,他一直勤奋好学,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历史、文学,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从而下定决心要为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全世界普通劳动者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此后,他不停地探索宇宙、世界和人类的真理,不懈地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
周恩来曾说过,毛泽东不是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他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伟大人物,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的多少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毫无疑问,每一个震古烁今的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召唤、孕育和造就的巨人,是历史的选择。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更是义无反顾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的时候,这个农家子弟不懈地磨炼和提高自己的品德、体格和学识,从韶山到长沙,又从长沙走向全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自救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不断地扬弃旧我,从而使他的思想和人生境界日臻完善。毛泽东曾说:我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小时也上过私塾,读过孔孟的书,也信过神,母亲生病也去求过神佛保佑,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有一段时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我才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
他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否定自我,又不断地造就新自我的艰辛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伟大。他超越不了他所在的环境和历史,他的最早的文化心理曾受过封建主义的影响,他起先的人格也是传统的。但当他接受了新的思想后,他便抛弃了昨天的自我。就思想历程而言,他曾陶醉于早期改良派学说,后来他又崇拜过康梁,而在崇拜康梁时他又接受了孙中山的学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他又马上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这期间,他还受过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他经常严格地剖析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当他一旦接受新的进步思想时,他毫不犹豫地扬弃自己曾有过的旧思想。
正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扬弃精神的贯穿下,毛泽东在寻找救国救民和人生真理的道路上,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主义、各种思潮的比较和甄别,终于抛弃了各种错误的思想,不断地否定、抛弃和批判改良主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想和学说,终于确立起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此他真正地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现实,走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历史的选择。
不懈的实践精神,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毛泽东在日后的众多著名战役中拨开迷雾的前提条件。
其实,在五四新文化的浪潮中,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相比,毛泽东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在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一群杰出人物中,毛泽东也不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也不是转变得最快的。但从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实践,探求切实可行改造中国的道路,就是他那颇具特色的辩证思维方式。
由于他注重实践,加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在1913年3月12日毛泽东率第一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湖南学员离开北京抵达上海时,他久久伫立在黄浦江码头,望着渐渐远去、载有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的法国邮轮,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作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他自己却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他何曾不想迈出这一步呢?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已决定仍留在国内,立足于自己这片土生土长的土地,探求民族振兴之路。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决定是对的,幅员辽阔的中国,是不可不加以实地调查与研究的。这层工作,如果留在留洋回来的时候做,恐怕又太多太难。北京之行,使他的视野更开阔,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而且他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时光已经过去了近百年,当世人认识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认真地思索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源时,禁不住假设:要是毛泽东当年赴法或留俄,也许情形会不一样?可是谁能理解毛泽东留在祖国的那份执著,谁能体会他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爱和对民族的责任感?既然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那么一切功过且都让历史去评说。
独特而迷人的性格魅力使毛泽东走完革命的崎岖道路,使毛泽东光辉的思想也一直走到了今天。
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毛泽东的性格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面。他天资聪颖,求知欲强、为人诚实,劳动时勤快、踏实,他的组织能力和成熟程度也优于同龄人。更突出的是,他富有同情心,从小就敢于离经叛道,抗强怜弱。他个性极强,对新事物也极敏感,当他得知湘潭县城有一座新式小学后,便不顾父亲的反对,一定要到那里上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长沙后,他那与众不同的性格也日益显露出来,辛亥革命时,他毅然参加了正规军。在湖南省高等中学,他虽是学校的高材生,但他对有限的课程并不满足,对繁琐的校规极为反感,当他认识到自学更有益后,便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学校,入湖南图书馆自学。在进入四师和一师后,他更是有意识地磨炼自己,不懈地磨砺自己的品格和体格。他要求自己谨言慎学,富有朝气,不好利,谦逊等。在一师,他在德、智、体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具有高尚的理想,勇于探索宇宙、世界和人生的真理,以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为乐。在日常生活中规定三不谈: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不谈名利场中事。他乐于助人,敢于伸张正义,为失学的穷苦人办夜校,为同学主办校友会,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刻苦的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又心系社会,欲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常利用假期或课余徒步进行社会考察;又时时读报,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他在隆冬时节坚持洗冷水澡,进行雨浴、风浴,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和体格。他富有胆略,智勇双全,曾领导和组织同学缴了王妤贤溃部的枪,保卫了学校。在日常生活中,他慎言谨笑,成熟稳重,认真细致地去办每一件事。他那敏锐激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强健的体魄,不凡的胆识,超群的才智,超越常人的组织能力,使他成为大家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一切的一切都注定了他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历史赋予他雄韬伟略的气概和笑傲人生的豪情,引领着人民走向革命的最终胜利。
马克斯韦伯在探索权威类型的领导时曾说,有一种个人魅力型的权威。毛泽东作为一个巨人并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魅力,然而,毛泽东那为人民着想而孜孜奋斗的精神,他的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他的卓越才能,无疑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一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们,也深深吸引了普通的老百姓,赢得了人们的崇敬、信任和爱戴。这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无疑是毛泽东成为领袖的一种内在的、基本的因素。
一个世纪快过去了,他那与时俱进的战斗方针一直指引中国人民向着胜利的曙光迈进。他从平凡中走来,走向伟大,走向不朽。他的一指间一笑间无不蕴涵做人哲理人就是在不断地抛弃旧自我、发扬新自我的磨砺中日渐成熟,渐渐坚强,渐渐稳重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依然感慨万千,我要说的还很多,要做的还很多,走向成功是艰辛的,不是弹指一笑那么简单,历史赋予我的又何止仅仅是做一名合格的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呢?在毛泽东从平凡走向伟大中所留下的轨迹中间找到了答案。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与感悟:爱孩子,首先要平等


《爱与自由》——爱孩子,首先要平等!

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通过上帝视角“一览众山小”的满足感很好的填补了生活的不如意。然而可悲的是,对于孩子,一部分父母并不满足于指责说教这种单一的cospaly上帝形式。不断的滥用权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这已然成为了中国式儿童教育的通病。

严父出孝子。中国传统文化将教育儿童的着眼点放在了严厉和溺爱的尺度上,这也导致了大众很少从其他维度了解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儿童教育的研究,我们听说过欧美高收入职业有牙医、律师,殊不知幼儿教师也赫然在列。作为知名的育儿专家,蒙特梭利就将平等列入了爱的第一梯队。平等能让儿童产生自尊(精神奴隶何来尊严?),这是儿童将来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相反那些经常被训斥的孩子,成年后所作所为将始终停留在“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断伤害别人”的怪圈里。

不打骂孩子的不平等表现是什么呢?是控制。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和他人聊天,骄傲的说,我家的孩子可听话了!听话,意味着你控制了孩子的意志,你让孩子做一切你觉得对的事情,什么衣服好看,哪些东西不能买,背不会唐诗不准吃饭……也许你从不呵斥孩子,读书笔记只是讲这样那样的大道理说服孩子,动之以情感动孩子。但冷暴力依旧是暴力,软控制仍然是控制。失去意志的孩子,等于失去了自我,儿童无法成长,只能以另一个形式的“你”活着。

平等,需要父母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儿童天生便具有自护能力,这种能力必须被使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视觉悬崖实验)。但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一些儿童长大后往往不知天高地厚,一味瞎闯,失败后又埋怨父母没有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所以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给予儿童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使其内在的这种能力,逐步成长并最终完善(又在谈论溺爱程度的家长们,你们走错片场了)。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理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这些,都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平等,是儿童成长的保证。至于自由,那就是我们下一章的内容了。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爱与祈祷》读后感3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大爱与小爱读后感1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