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1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100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100字
《少有人走的路》的前言部分,作者M斯科特派克指出我不属于任何精神病学或者心理治疗学学派,也决不单纯地拥护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或者行为心理学、形态心理学等任何一家的学说。我不相信通过单一的治疗方式、单一的解决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当然,单一的心理治疗形式或许有帮助,因此我们不应予以轻视,不过,它们提供的帮助,显然不仅肤浅,而且乏力。
结合我最近读完的《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本书诠释阿德勒思想),仍然能看到M斯科特派克和阿德勒的一些共通之处。
因为二者的思想同样充满了积极和鼓励。
比如《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指出: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指出: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因为缺乏勇气而放弃自己力量的人很多。有多少人对现状不满,常常会期望自己换一种活法,但是觉得自己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其实究其原因,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缺乏勇气。即使人们对现状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若要前行,就要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还有很多让我如坐针毡的句子:作者指出:就懒惰而言,它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并非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与懒惰有关。人们总是觉得,新的信息对他们是有威胁的,他们不得不做大量工作,修改关于现实的地图。他们会本能地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他们宁可同新的信息较量,却不想吸收它们。他们抵抗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他们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
由此我想到一个普遍存在的育儿问题: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是源于父母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而父母带着恐惧和不安全感来督促孩子学习时,效果往往不好。他们不信任这个世界、害怕未来、不相信自己,因而也不信任孩子。很多父母需要孩子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做父母的成功。身为父母,无需把目光紧盯住孩子,需要成长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父母是否能克服懒惰,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和骄傲。父母是否有勇气让孩子如他所是,给孩子更多选择,让孩子成就自己的人生?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父母课程,所有的课程最终都殊途同归:都指向父母的内在,没有足够的内心力量,是无法完成好的教养行为的。
而这一切,同样需要我们克服懒惰,鼓足勇气,成就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00字:

爱的重要性:

从《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可以得知,自律是人们心灵净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

是因为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爱到底有多重要呢?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喜欢你、认同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生活没有乐趣,你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你的每一天似乎都毫无光彩。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喜欢和爱,有的人绞尽脑汁,甚至不惜放弃自我去讨好别人,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不至于那么黯然失色。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自带动力。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不需要用妥协来获取任何东西,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更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好友,生活过得井然有序。

爱帮助他们找到自我:

什么是真正的爱?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是父母对孩子的百依百顺,还是朋友之间的仗义之情,又或是陌生人之间的慷慨解囊?斯科特·派克对爱下了一个自认为不是很完美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真正的爱,不是浪漫的爱情神话,也不是依赖,而是一种强化自身和他人成长的力量,是通过努力不断拓展自我的一个过程。以前的我总是不明白,杜子建初中毕业,在监狱待了六年,但是却写出了《活罪难逃》这样的作品。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全国著名的眼科专家、美国眼科学会会员叶子隆还在一场面试中表示,自己比较喜欢杜子建随性的风格。

我想,杜子建能得到这些评价,并不是靠取悦他人,而是却取决于感受到了关怀和爱。在监狱里,杨指导员理解并尊重他,并且为了救他不惜被砸成重伤;在出狱后,他的妹妹借钱为他开餐馆,支持他写作,只希望他坚强地活下去。

真正的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无关于我们成功与否,但是它会鼓励并引导我们突破自我界限,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消极性依赖:

生活中,我们也常见那么一类人。他们只在乎别人能为他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他们苦思冥想如何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却没有精力去关注和爱别人。

很遗憾,曾经的我就是这一类人之中的一个。在缺乏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内心也始终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里,世界无情并且混乱,

患有消极性依赖的人大多都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做的事情都是别人认为对的、好的事情,或许在某一个时段里面,他们可以为了去获取关注而尽力将事情做好,但是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更不能一不小心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意志去解决困难。你们谁见过,能把一件事做到完美极致的人是被迫的呢?可能有,那他肯定要付出多几倍的精力,可精力是有限的。

自尊自爱:

追求独立自主是自尊自爱的表现。因为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才放弃外人对自己的看法,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并不会因为别人的否认就怀疑自己的价值,也不会因为遭遇低谷,就自暴自弃。对一件事情,我们敢于持有自己的看法,也无条件地接受可以促进自己成长的意见。因为我们爱自己呀!我们希望自己更好。

自尊自爱也是接受挑战的动力,是勇气的来源。因为能感受到周围的人给予的爱,我们不惧怕去探寻未知的领域,也不惧怕失败降临,我们只需要去经历就好,我们在经历中总结经验,拓展自我界限,从而完善自己。

现在我很感激我遇到的一位老师,他曾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告诉我:你去经历就好了。作者:芦苇

相关: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0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000字:

吾日三省吾身,看书乎,睡乎,记乎。

答:看了,然后就睡了,书上的字都记脸上了。

鉴于今天过得很单调,所以,他把脸上的字都给抄了下来。整理成了读书笔记。

注意:

这本书不是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都很直白,而且观点赤裸裸的说出来,有些话让他无地自容,他以前一直觉得自在随风的性格是他骄傲的资本,但读了此书感觉被打脸。好在他捂着被打肿的脸,把这些记了下来。

第一章:讲了问题和痛苦

说实话,看这篇是真的很痛苦,犹如把你一层一层的剥开,把你之前安慰自己的谎言逐一击破。(一句话,把你之前的伤口一点点挑开,说你这样缝合的方式不对)。

说大多数人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作者列举好多,总结一句话就是:遇事逃避,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感叹命运不公,仿佛老天上辈子欠他的,就是不想办法解决。

然后说,生活中遇到问题(摊上事),这本身就很痛苦,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所以人生苦难重重(一直痛苦)。如果你逃避的话,心智不会成熟,能力不会提升,问题会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大。患上严重心理疾病(就像是流水线,一个环节出问题了,没解决,那么残缺品越堆越多,然后工厂瘫痪)。

讲了问题严重性,再给你讲讲解决问题的好处,激发智慧,勇气,让心智变得更成熟。(这些都太空泛了,我认为就是解决问题后你会很爽,能力提升后你会很吊,然后从周围人身上获得满足感)

好处坏处都讲过了,下面说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俩字,自律

刚看到这俩字我懵逼了,然后说自律有四个原则:

1)推迟满足感。2)承担责任。3)忠于事实。4)保持平衡。

自律背后的原动力是爱。

先说说推迟满足感,他说了很多,也举了很多例子。其实说白了就是,控制自己,要懂得先苦后甜,不要透支你的未来,“先上车,后补票”的行为不可取。不过有人懂道理还是做不好,作者说缺了个东西,解决问题的时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患上拖延症了,然后又举了好多个例子,目的就是让我们相信,你只要是个正常人并且懂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有点扯(很扯),但如果这些问题不是那些高深的量子力学,让你造载人飞船之类的,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修个电脑,换个轮胎那些学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的事情,我觉得还能接受。

再说说承担责任,里面介绍了两种心理学病人,一个是神经官能症(就是出了事都往自己身上揽,觉得自己欠整个世界。),一个是人格失调症(就是出了事都往外推,觉得整个世界欠自己的。)可能作者也觉得自己扯淡了,便说“在复杂多变的道路上,判断自己改为什么人和什么事负责,这是个永远的难题,只有心智成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读书笔记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明白(举个例子吧,俩孩子打架,父母追究起来,孩子都会推卸责任,他们没有想到父母应该合理安排资源,让两个孩子都感觉到公平。也有不少孩子会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罪有应得,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没有想到这应该归咎于父母没有对他们付出足够的爱)看完这两个例子我想大家应该能明白点。

再说说忠于事实。哎呦,这章可真够长的,举的都是心理病人的例子,看完我都觉得自己好像有病了。作者讲了那么多无非说俩字,“迂腐”,时代在前进,观念在变,你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对世界对周围的认知)不放手,便会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怎么办?不断学习,接受信息,不断反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痛苦吗,痛苦就对了。不承受痛苦,怎么巴拉巴拉巴拉。(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突然觉得自己可欠揍。最后用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总个结。

最后的保持平衡。唉呀妈呀,自律真难。既要做个诚实的人,有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活在当下。这不是扯淡嘛,咳咳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在彼此冲突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保持平衡最高原则就是放弃,这点我很赞同。小时候和我表妹下五子棋,连着三盘都赢了,然后表妹哭了,连着两天没理我,后来我妈跟我说我才知道,我赢了棋,输了妹妹。典型的不愿放弃赢棋的快感,导致妹妹恨我两天。妹妹和赢棋你选谁?这就是另一个概念,兼容并包,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里面有句话很好,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一回事。

其实如果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了。例如:学医的你敲个程序,做个系统肯定可痛苦,也很困难,但是到编程大神手上一切不是问题。我比较赞成这个观点,如果你有其它观点欢迎讨论。作者:小小

与心灵成长——《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000字


与心灵成长——《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000字:

2012年对于我是特别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好多大事件,但都与我无关。我的“世界”从在这一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来的思维大厦轰然倒塌,不知是复活还是新生,从此开始建设我的新“世界”。

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幸运的是碰到一位素不相识的道口前辈的指点,向我推荐了《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著)这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我忘了读这本书时当时的内心痛苦,回忆起来确实为一种幸福。此书关于人性的刻画让我至今难忘,也许,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人性的表象,每一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而我们自己就是创作自己的艺术工作者。

“这年头谁心理没点病啊,那都是白活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或多或少每一个人都有点心理问题。尴尬的是,我们的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轻视,甚至是无视。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结果,对一切现象的原因与本质并没有兴趣,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心理疾病。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有意义的事情永远难做”。

《The Road Less Traveled》全套分为四册,第一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开篇即指出这样一个现实:人生苦难重重,问题与痛苦伴随我们成长,直至我们老去。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以至于人们不愿意正视,更不愿意接受,本能的保留着孩童时代无忧无虑的天真状态,殊不知这样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困扰,同时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是人性的第一弱点——懒惰。懒于发现问题,懒于改正问题,逃避痛苦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神经性官能症和人格失调(自行百度之)。唯一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坚持“两个务必”。

是什么让帮助我们战胜邪恶呢?首先是我们自己,自律是克服一切自身苦难的开始,是放弃与新生,是保持平衡的诀窍。其次是爱的力量,如果不清楚自我界限的人是不会真正爱人爱己的,相反,会以爱的名义去作恶。爱,同样不是感觉,那些陷入情网无法自拔的人们根本上模糊了感觉与实际,读书笔记忽视了爱人之间的界限,最可悲的是丧失了独立人格,事实上这不是爱。爱是对自己的保护,是对别人的欣赏。最后是信仰,这里的信仰简而言之就是三观,三观不正确要么多看书学习,要么多栽跟头,这个好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我们内心深处,一不留神就会输掉整个战斗!

第二册《少有人走的路:勇敢的面对谎言》用大量的实际病例展示了人类的通病:撒谎。正所谓“女人虚荣,男人虚伪”说的就是这回事吧,事实上无论是虚荣还是虚伪都是我们难以根治的顽疾,谁敢保证自己一直谦虚谨慎?谁敢保证自己童叟无欺?谎言,是我们身上最低级、最丑陋的表象。那些自以为是的、自作聪明的人啊,殊不知谎言最大的恶果就是自欺欺人。当你满嘴跑火车时,最可怕的是自己信以为真,无法明辨是非。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阳谋不要阴谋,要光明正大,不要阴谋诡计。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书笔记400字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书笔记400字优秀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今天摘抄和理解关于书中爱之“爱的定义”的读书笔记。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

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爱需要付出努力。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爱是一种意愿。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1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