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600字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600字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18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1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1800字
这是一本让人看完想抬头看看窗外的书,回想自己路过的世界。书里精选了四十多个故事,跨越南京、广州、北京、曼谷,城市因为有了人情冷暖,才变得悲喜交加,充满故事。
喜欢书里的那句: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工作以后,我们脚步越来越匆匆,常常忘记停下来,看看周围的人和事,一直在不停的路过,却也在一路错过沿途的风景和感悟。
其实一直陪伴我们的,是我们的城市,一个充满细节的地方。
书里讲到很多细碎而美好的存在,温暖我们的不只是那些明媚的句子,还有那些感同身受的青春记忆。很多时候,青春往往不是鲜花的盛放,而是一场兵荒马乱的草草收场,但经历过,路过,就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所挂念,有所触发,想起那个天真的孩子,文艺的少年,已不是你,却又在你身边。
每天,我们都在路过我们的城市,而你,是否有注意过它传达给你的故事与感动。
下班路上,我喜欢这段时光,可以听着歌,看川流不息的车辆,看人来人往的匆忙,看逐渐亮起的霓虹。
小孩在傍晚时候,便是最开心的放风时间,他们有时肆意奔跑,不管后面喂饭的爸妈;他们有时缠在爸爸的怀里,像只粘人的小猫。
公交站牌下,边等车边写作业的初中生着实吓坏了我,学霸模式的开启,是否也意味着青春期的缺失,她不能体会在明媚与忧伤间游走的多愁善感,就像此刻无暇观察周围的世界。
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换下的站台广告,默默诉说着春夏的变迁。一直在变换的等车人,他们不相识,却会望向相同的方向,略带疲惫和焦灼,在某一刻给予同样满意的微笑。只是在上车那一刻,上了的人希望车快点开走,没上的人希望车能多停会儿。我们就这样,不再志同道合。
车开了,风轻抚。更多的时候,我们像风筝,总在等风来。好不容易有风了,自由了,却又没有归属感。我们总是患得患失,但我相信,失去的,总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归来。所以那些追风的日子,不再问风何时停歇,去向何处。
沿途那些亘古不变的房产广告,以排山倒海之势包裹着整个城市,我们却并不认为它们携带着友好。我们要的或许不是什么优越感,只是柴米油盐的炊烟和有阳光味道的被子。
信号灯不停的倒数。它不停歇,似在等待什么,而每次数完,不过是目送一次次离开。它自以为可以耽搁世界,却终究只能握住那一时的空间,而它早已在时光中被人们遗忘。
一路上偶尔会看到各种围栏,地铁修建中,马路修理中。修修补补是城市的常态。它总是在折腾,有些喜新厌旧,可是再怎么发展,依然改变不了它曾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固有印象,也不能逃脱自身的固有局限。我们也一样,但还是会每天乐此不疲的一路狂奔,这是我们与城市共有的信仰。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他们得到了想得到的,没得到的,也在此温润的酝酿。或许带着面具生活,不真实,但真实的,可能已不再是自己喜欢。背离之后,哭泣是短暂,走向前,不远处便是你的成长。(读后感)
回到家,家以不变的样子,给你足够的安全感,温暖如初。家在城市里,却又隔离于这喧闹的城市。
我们就这样慢慢的理解了生活,在较为成熟的年纪,对的时间遇到对的城市,不执着于成为他人眼中的骄傲,不慌张于跟随成为巨人的脚步。有时放慢节奏,惬意的喝杯茶;有时加快节奏,自由的追追梦。
我们的城市,不能独享,却可以时时路过,静静观望,用心喜欢。
新的一天,我们的背包再次装满晴朗,这便是城市给我们的回应。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他们得到了想得到的,没得到的,也在此温润的酝酿。或许带着面具生活,不真实,但真实的,可能已不再是自己喜欢。背离之后,哭泣是短暂,走向前,不远处便是你的成长。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从宇宙看世界_三体读后感1500字


从宇宙看世界_三体读后感1500字:

要说《三体》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渺小。

当无数科幻电影在极力描绘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时,《三体》则残忍地把幻想置入现实之中,用硬科幻的风格,描绘了宇宙的无情和黑暗。在宇宙的黑色大幕下,人类、文明甚至生命本身,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

《三体》三部曲,人类是渺小的:

在著名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有这样的情节:外星人在远古的地球上树立了一块黑色方碑。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无数次去测量这块方碑,但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测量手段,这块方碑的三边比例,永远都是精确的9:4:1。外星文明用这样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力量,同时嘲笑着人类智慧的微不足道。

《三体》完美致敬了这个“细思恐极”的桥段。在战争前夕,“三体”文明向地球送来一个探测器“水滴”。人类马上发现即使用人类最精密的显微镜观察,“水滴”的表面依然是完美的镜面,无法找到一丝瑕疵。“水滴”的存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科学所能理解的范畴。不久之后,这个探测器就只身进入战场,仅仅利用冲撞的方式,就将人类准备了数百年的舰队撕成了碎片。

黑色方碑也好,“水滴”也好,虽然都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它们代表的巨大的未知却是实实在在的。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人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同时出现的还有更多超出我们理解的东西,比如黑洞,比如暗物质。在宇宙这个命题面前,人类知道的或许比蚂蚁知道的并没有多多少。

“水滴”与人类的机械臂,文明是渺小的:

小说中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当人类文明的存亡危在旦夕的时候,人类开始为自己的文明建立坟墓,试图在宇宙中留下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人们突然发现,为了能让信息保存一亿年,穷尽人类所有的知识、技术和创造,最终只有一个可行的办法_“把字刻在石头上!”。读后感

无独有偶,先进的“三体”文明从诞生开始就被所在的“三星”系统所困扰。三个恒星就像三个死神,它们无法预测的行为随时可能将三体星球化为灰烬。在恒星的力量面前,“三体”文明没有能力改变自己星球的宿命,只能选择逃亡。

无论文明多么发达,在时间和自然力量面前,都显得无力和微不足道。

《2001太空漫游》生命本身就是渺小的:

在谈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说到底,生命不过是物质的依附,是宇宙中意外的产物。就像水和鱼,无论干净还是肮脏,水永远是水,死去的只是鱼而已。

在《三体》的幻想世界里,智慧生命就是水里的鱼,即使他们能宛若天神一般,将宇宙折叠、分裂、肆意改造,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离开宇宙本身而生存。当故事的最后,面对千疮百孔的宇宙,所有生命都面临同样的命运,就是走向灭亡。

作为一部硬科幻小说,《三体》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让人去思考一些平时从来不会思考的问题。它虽然不是哲学巨作,却从宇宙的尺度,一次次冲击着读者对世界和人类本身的认知。

如果某一刻我们沉迷于“人定胜天”的幻想,那《三体》这样的小说,则让人重新想起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作者:张树勋

《这善变的世界,难得有你》读后感1200字


《这善变的世界,难得有你》读后感1200字
逆袭,百度解释《逆袭》是中青宝公司出品的游戏,逆袭一词符合一种正能量的传播,传递出自强不息,以弱胜强的精神信号。拿它作为我的读后感标题,是因为,我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了若干年轻人华丽逆袭的奋斗故事。
一开始翻翻书,发现怎么全是爱情故事?读进去之后,释然,爱情故事的浮光掠影之下,满满的,都是北漂南漂的80后、90后职场打拼的励志故事。与他们一样的年纪,自然会吸引我多多阅读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似镀金,这样的美事,趁胜追击,说不准,自己也能被激励着做出几件于人于己有益处的事来。
先说说此书作者,一路向北网络电台的女主持人,小北,从小学六年级操着方言浓厚的普通话主持儿童节晚会,得到师生极大赞美为萌芽,到打了鸡血参加大学各类杂志社、文学社团、广播台,一路的慢慢锻炼、打磨,朝着电台主持的梦想去努力,经历了海选主持人被淘汰,幕后打杂,默默看着其余20多名播音员忙碌,觉得自己被遗弃,后来拿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决心与魄力,自己开创网络草根电台,一点点将它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既然普通话夹杂方言不利于主持,就得纠正,小北就不断的请教前辈,积极参加节目嘉宾主持,一句话,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小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终于实现了从璞玉自我雕琢成良玉的蜕变。现在,小北不但是国内知名播客网络电台台长,也是播音圈内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
在这个靠家庭、靠关系,靠这靠那的浮躁社会,小北,就靠自己的勤勉好学,硬是做出了榜样,让人刮目相看。读了小北在书里的自传散文《感谢你们心中的那份不甘心》,我由衷的为她鼓掌,并摘要了她文末的高浓升华段落,作为我近期的座右铭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世界当作是自己的,要为自己而活。我们只是他人世界里的过客而不是主角,我们要当自己世界的主角,用我们内心小小的坚持、小小倔强、小小的不甘心成就我们最终的大大的梦想。
近些年,由于网络的发达,媒体的渲染,很多草根有了发展的舞台,也有很多著名人士因为网络而倒台,网络是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怎么去正确使用它。小北,在网络电台的耕耘,无疑是积极向上的,她的辛勤工作,换来的是听众的支持与褒奖。小北在书中写道,在网络电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知名电台说小北的电台在模仿他们,预测小北的电台不会长久。后来,小北电台竟然超过了他们,甚至成了网络电台界小有名气的独立播客。由此我想到了一些经典的告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的激流中,需要的是果敢的奋进,不断的创新。套用一个书中故事的标题只要永不妥协,生活依然美好。(读后感)
联系到自己的教师职业,我想说,接下来的日子,暑假的闲适之余,得为自己的心灵之屋添砖加瓦了。一些经典的书籍,适时重读,温故而知新,一些新购的书,不能束之高阁,得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的翻一翻,读一读。流水的日子里,能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教师的那一桶水,时时更新,用学识添水,换水,切不可让一桶水成为陈年老水,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进步当中,使自己的一桶水永葆优质活水,才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逆袭,不是神话,而是脚踏实地践行之后的回报。

巴金的《家》读后感1800字


巴金的《家》读后感1800字

《家》的作者是巴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大家族没落分化的过程,批评了封建家庭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同时又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泣血的斗争。

以上是比较正式、官方的介绍。它全面地描述了《家》的深层含义,让人不觉对它生出一丝敬意。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故事。若是能单纯一点,仅以看故事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就算是评判性的文字,也能读出一种有趣的味道。更何况,巴金先生的语言本就是轻松的。那么现在,想象一下,你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家》。

首先,看片头,了解一下演员们。男一号:觉新,男二号:觉民,男三号:觉慧。女一号:瑞珏(觉新妻),女二号:琴(又名张蕴华),女三号:鸣凤。

至于为何要选觉新为男一号呢?

原因有二:其一,觉新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到处都充斥着他的身影。其二,则是有关这本书的主题了。

《家》是为了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而存在的,而觉新则饱受这个制度的摧残,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被迫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辍学、结婚、工作。他不仅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选择妻子、选择工作的权利。

幸运的是,他与他的妻子婚后生活很幸福,稍稍弥补了一些他心灵上的创伤。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初恋和妻子都因他而死,导致缘由都是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面对亲戚们的指责,他只是唯唯诺诺。他不顶嘴、照单全收,而对于那些无理、过分的要求,即使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想尽办法去完成。唉,真是令人又同情又可气。也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接下来镜头转到觉民身上。

他也算是这部剧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了。虽然他并不是非常的英俊潇洒,但也是学业有成、品学兼优。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抗婚行动成功了,并在最后(《秋》一书中提到)迎娶自己心仪的人儿。虽说抗婚行动的过程有些辛苦,毕竟整天都要躲着,还不能去街上溜达,但是这结果还是挺让人羡慕的。这里就要顺带提一下高老太爷,他最初是一个反派角色,觉民逃婚后还说要与觉民断绝祖孙关系。也是他的儿子太不争气了,竟把他给气病了。又经过儿子儿媳们的一番鬼折磨,最终却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尽头,也算是回光返照,他终于意识到他是孩子们的祖父,终于明白了他真正的责任,这才最终决定不再向觉民逼婚。虽然无法挽回死亡的结局,但在弥留之际,他却感受到了一份作为祖父应有的亲情的温暖与幸福,并且由一个反派角色改邪归正了。可喜可贺。

至于三弟觉慧,我认为他不够稳重。

面对家道中落,情人离世,他选择的却是离家出走,来到上海,投身于革命事业。虽说他的行动、抱负都是为革命事业,但不要忘了,也是他亲手造成鸣凤的死亡。在得知鸣凤要出嫁的消息,虽然他也找过鸣凤,但最终却放弃了,并默认了鸣凤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该同甘共苦,但他却将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鸣凤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儿时,他甚至还问,是不是鸣凤可以不用嫁了,多么可笑!

最后是鸣凤,她的身世很悲惨。

一个丫头,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干活,却还要忍受主人的责骂。她的结局也不怎么好,虽是自己选择的,却也无可奈何。虽有满腔不舍,也只能愤然跳河。

至于她为什么要跳河,这就不得不提到剧中的大反派——冯乐山。他要讨姨太太,见高老爷家中的这些丫头挺漂亮的,就想从中挑一个,于是就挑中了鸣凤。但论年纪,他甚至都可以做鸣凤的爷爷了!鸣凤无法忍受这份屈辱,何况她还有自己的心上人。虽可能无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给他当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跳河自尽。鸣凤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同时她也是幸运的。

她过了17年挨饿挨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尽头却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人关心她、支持着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可是,鸣凤死了,冯乐山的姨太太怎么办?不讨了?那怎么可能,再换一个呗。于是乎,婉儿就成了另一个受害者,但她没有鸣凤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气,即使她也稍稍斗争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

片头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的来说,故事包括了“三个悲剧”、“一个抗争”、“一个出走”。分别指的是鸣凤、梅和瑞珏的死亡,觉民抗婚以及觉慧出走。

当然,《家》这本书有的不仅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对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当深刻。

语言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作者对鸣凤等弱者的同情,对觉民等有志青年的赞赏和鼓励。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总能将读者带入书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伤心,一同奋斗,一同生活。在与他们共同生活时,还能引起我们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辞,无法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创造的“家”,但我仍想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以及,一部好剧!作者:刘心怡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1800字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1800字
最近刚刚读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学大学哲学博士周濂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忍不住要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面女二号主人公唐琳跟男一号罗素关于儿童教育观的一段对话,当时猛然听到,觉得有点绕,但很有哲理;不久在街头的书店突然发现居然这是一本书,简单地看了崔卫平、梁文道和刘苏里的推荐,就迅即收入囊中,当晚启开序言,立觉甘之如饴。但实话实说,因为是哲学教授写的书,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放松,甚至有很多生涩的部分需要你时刻把全部的意念都集中起来才能理解一二,但读罢之后觉得书香甚浓,余音绕梁,里面很多金句值得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拿出来重新回味。
周濂是一位年轻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也是当今最被看好的新生代学者之一,顺便八卦一下,人也真的很靓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精选了周濂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和部分学术文章,纪录的是他关于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的哲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每个人作为个体,在各个层面面临压力,产生纠结,体验痛楚。我们的世界里有太多的心灵鸡汤来教我们如何不纠结如何跟随大流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其实,就是让我们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闭上眼睛装睡。周濂作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学者,采用了一个飞翔的姿态来写作,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行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在周濂的拥趸中,我可能要算作最不懂哲学的一个,但阅读就是这样,不管你有什么背景,只要有一块海绵的心态,无论如何还是能吸到一些水的。我个人向Forcomer推荐这本书是从几个方面来立意的:
1、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加之通讯工具的便捷,微信、网络文章等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碎片化的阅读最大的副产品是浅思维。而周教授的这本书是帮助引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深度思维的极佳典范,对我们提升思维高度和深度绝对有帮助。在他的文章中,很难看到众多鸡汤式的劝慰。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鸡汤是加了很多味精和鸡精的,闻起来很香,但却没有什么营养,甚至吃多了味精会引起脱发、中毒等健康问题。而《你》却是一点儿味精不加的纯天然制造,其中学者关于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观点讨论和对比分析,逻辑严密,思考缜密,层层推进,丝丝入扣,让我们看到学者在研究问题时的严谨、客观、斟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学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负责任的态度,不仅拘泥于讨论概念本身,而且以柔和的态度给当今中国如何建立民主社会,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提升公民幸福指数等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哲学参考。看他的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真是做到了东家之子的美,精炼却又掷地有声。
2、对我们在普及基本的哲学常识方面有帮助。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周濂的书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过往和现今的诸多哲学思想家,比如康德,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桑德尔还有国内的著名哲学家陈嘉映等以及他们的观点外,周濂更用他同样作为哲学家和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把这些哲学家的观点和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强烈地倾向性,却把不同观点之间的利弊和可实践性等分析得深入浅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啃大部头的哲学巨著显然不太现实,但如果你对哲学有兴趣,周濂的这本《你》绝对是一个精选过的哲学观点集,做一个普及读物再合适不过。(读后感)
3、可以帮助拓展思维,更可以梳理我们的思维,对解决日常碰到的一些思想上的困难非常有益。《你》中很多观点虽无鸡汤的外衣,但字字珠玑,实为金玉良言,可以指导和解惑我们日常的工作、家庭生活以及自我成长方面诸多的困扰。毕竟,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18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