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人生真相读后感1500字

人生真相读后感1500字

人生真相读后感1500字 欧亨利小说读后感1500字 2019-10-11

《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读后感1500字。

时寒冰老师的著作,去12年底就出来了,到今天才算翻完一遍,内容太充实,对于我这个非经济学背景的工科生来说,读的确认有些费力,尤其是前面半部分,几乎把欧洲、美洲近现代经济史中重要事迹概要描述了一遍,后半部分才逐渐觉得通俗。经济是个复杂的学科,本书中为了阐述欧债的危机,从政治、军事、文化、历史角度层层剥开,下个层次也是涉及到房地产、移民、福利制度、人口结构等社会学问题,还有当权者在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间的权衡。外行对内行没资格评论观点是否正确,看了觉得挺符合逻辑的,但是有些主旋律的文章也觉得是正确的,所以仅就学习到的点东西做个记录。
欧债危机原因,大的方面可能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美国的虎视眈眈。美国作为世界的老大,不论从政治、军事、经济领域都会本能地制约老二,军事上曾经千方百计搞前苏联、现俄罗斯与中国,经济上曾经搞日元与英镑,使其失去与美元的竞争力。现欧元老二的存在就会给美元造成潜在的威胁,尤其是欧元准备新的突破,计划进一步为加强欧元作为世界货币(结算货币)的影响力,尤其是作为直接与石油结算做出努力的时候(萨达姆决定将石油交易由美元改为欧元),美国出手摆到台面上了,从政治、军事、经济上多重制约。
二、欧洲国内的高福利制度。被认为欧洲最勤勉的德国人每周上班4~5天,一天有4.5小时午休和咖啡时间,人均年休假173天。希腊码头初级工人月薪3000~10000欧元,一年14个月工资,教育、医疗都免费,40岁就可以退休,失业保障金是工作的70%。(我靠,羡慕啊),就此还引发了道德危机,很多人拿着失业保障金在一些地方干黑工。
三、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逐渐严重,65岁老人占总人口16%,占工作人口的24%,在此人口结构下,鼓励生育又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移民又带来种种社会问题,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四、欧洲本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比如燃烧的房地产,西班牙和苏格兰先后出现房地产崩盘。德国、法国的实体经济比较坚固与希腊、西班牙等国家举债过日形成对比。而对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他们大选的时候在国家未来的利益和赢得选票的重要性之间权衡。
五、金融大鳄的狙击。索罗斯的哲学思维所有人类心灵的建构,不论建构局限在我们思维深处或者表现为各种学科,各种意识形态或各种体制,都是有缺陷的。华尔街金融大鳄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很多人没有国家的概念,只要被他们发现危机,他们当机立断的冲上去,撕碎你。
对中国的警示呢,除了上面欧债危机构成原因中提到的,还有主要提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外汇储备问题,证劵市场调整问题。()
我这就爱尔兰房地产泡沫时的数据和查到的国内一些数据简单罗列一下。
爱尔兰,GDp连续25年连续增长,1996-2007平均增长率达到7.2%,95~07年,房价上涨3~4倍,房地产占GDp从5%上涨到10%,04~06,银行信贷增长超过25%,其中2/3进入房地产市场,银行存贷比超过200%,资金主要来自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同业拆借。07年后多处出现鬼城,之后房价大跌,央行在资助银行业和政府债务之间两头为难。
天朝,经济应该从79年计算的话,32年持续增长,多年的高速增长,刚刚进入不保八的时代。房地产占GDp比重根据统计口径、基础数据来源不同,查到有6.6%和15%说。根据统计局网站数据,房屋平均销售价格10年涨了2.6倍。银行存贷比,央行规定75%警戒线,各行不敢触及。银行业表外资产近年扩张较快。13年6月21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 IBO R )突增到 13.4440%,奶妈测试市场反应。 鄂尔多斯、江苏常州、郑州新区等楼盘空置率比较高。
最后一点,时寒冰老师提到,在这个大周期中,粮食的强势趋势是轻易不会改变,连奥朗德总统在提示风险的时候也是把农产品排除在外的,时老师说在新周期中,农业地位的上升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最可确定、变数最小的趋势,基本上可以说是定式,上涨趋势不会轻易被周期打断而独自进行的品种。个人认为还有一个行业是日化,后续有时间展开。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中国》读后感1500字


终于到它了,又是一本拖拖拉拉看了很久的书。第一时间就买到手,但在书柜里放了好几年,直到最近才开动。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突然想反思一下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基辛格博士是学我们这个专业必须了解的人物,他的著作《大外交》是专业基础和启蒙读物,冲着他的大名就能保证这本书的质量,意外的还有中文翻译的水平,很多作者要表达的潜在意思也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像基辛格博士这种老狐狸,很多话怎么可能说得那么直白,这才是翻译的难点。

感受很多,一时半会儿还需要消化,简单地列列初步看法吧:1、可以作为现代中国外交史的基础读物,比国内大部分教材编得好得多,思路也清晰地多;2、前面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其实是为了向西方人介绍一个大的哲学背景,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在这个方面的思路渊源,了解历史是研究现实的必要基础;3、从我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看,作者对中国很多外交事件背后动因的分析即使不中,也不远矣,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历史地位和水平,不知道当年乔治凯南写八千字电报时候的身份是不是苏联人民的老朋友,希望我们也能多一些美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俄罗斯人民的老朋友;4、1972年中美建交以后的关系史竟然可以神奇地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几个流派对应上,从开始双方基于共同利益走到一起(传统现实主义),再到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全方位接触实现引导中国(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再到后来双方都有可能把自己推入自我实现的预言(511页,建构主义),也许从理论演进的角度不仅仅是巧合;5、作者在2011年完成这本著作,并于12年底前译出中文版,不知道时间上是不是一种巧合还是刻意安排,总觉得书里的基调是讲话给两边听;6、作者在最后大有深意地以克劳备忘录结尾,似乎是有什么预感,给本书埋下了悲观主义的研判色彩,相对于大家比较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克劳备忘录的预言更加具有主观成分,比如一国针对邻国的野心一般不公开宣示,因此不宣示自己的野心,甚至向所有国家表示无限的政治善意,都证明不了该国是否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一针见血。

中美关系是个大课题,我连一鳞半爪都不敢说了解,想说几句题外话:根据这么多年做国际组织的工作经验,在一个机制中,最难实现同时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形成互信,积累善意。这种互信和善意并不代表双方没有分歧,其内涵在于对彼此的立场特别是红线心知肚明,所以也就对一个事情发生以后对方的反应有所预期,如果在预期之内,那么我方应对的反应也基本上也是对方可以猜到的,这应该是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的形成对于双方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开展一些合作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基于长期磨合形成的脆弱但重要的平衡。某种程度上这应该是国际合作的潜规则,即通过不停地沟通(试探)与摩擦(斗争),摸清彼此的底线,并形成心照不宣的政策思路,有点像一战时的堑壕战,双方挖好战壕,等着一轮一轮的你来我往,可以牺牲巨大,但总体上战线变动缓慢,形成对峙,而这种枪林弹雨的对峙,可能才是现有国际关系更真实的状态。这里的战壕,其实就是国际合作中的各种规则或者潜规则,不仅仅用来约束彼此,更能够使对方预判你的进攻和防守基线。所以,这样的战争最害怕的就是坦克这种打破战壕的惊喜,一旦惊喜出现,只能等待双方再次通过血拼,形成新的平衡。而是否需要主动打破这种平衡,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你有没有坦克;二是有没有像装甲战这类配套的战术指导;三是能不能比对手更加能够承受打破平衡所造成的的损失;四是有多大把握在新的平衡形成后居于更有利的地位。

只能言尽于此了。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00字


读完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有一些小小的感悟,所以要及时写下来。

关于原生家庭

最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论断受到了热烈的讨论和追捧,很多人把自己终其一生的不幸归结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可是我在书里看到了主席的原生家庭,也并非尽善尽美。他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有一个苛刻吝啬小家子气的父亲,他的父亲经常打骂他,说他懒,逼得年少的润之一度要跳池塘自杀,主席一度在书里说,他恨他的父亲。可是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挡主席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

而且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不光主席一个人,其他如彭德怀、朱德等革命前辈,童年生活也都是辛苦异常。彭德怀小时候有个后母,他的后母苛待他,他的父亲和祖母曾一致决定要溺死他,逼得他在九岁时便一个人外出闯世界,当放牛娃、做旷工、挖水渠。朱德也说过,他的亲生父亲待他很坏,最终把他过继给了别人当儿子。

所以我意识到,不论经历怎样的困苦,其实人是可以自我救赎的,所谓的原生家庭,不应该成为我意志力薄弱的借口,更不应该成为我完善自己品格的障碍。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毛病,全部归结为外因,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才是真的懦弱和不堪。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不应该只学习文化知识,也应该包括,不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不断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努力完善自己的品格,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关于见过世面

最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在刷网页时,看到了一个提问说,怎样才算是见过世面,后面的一个回答中,贴了这本书里关于润之的一段文字。文字中写道: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挨饿,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在遭到拒绝后,饥民们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但是抚台逮捕了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叛逆者的警告。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是同情造反者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做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

我确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有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的冤屈,我深感不平。

主席无疑是见过世面的,甚至他自己就是世面,他的世面,来自于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劳苦大众感同身受的爱和悲悯。

可是作为一个卑微而又渺小的普通人,生活在这个俗世里,我对世面二字,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曾经我以为,所谓世面应该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见过高山和大河,看过远方和田野,胸中有丘壑,才算得上有点世面。

可是在那个革命洪流奔涌的时代,在大多数同期领导人都是法国、德国、日本留学归来的背景下,主席在十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离开韶山冲那个小山村,而且也没有任何留学背景,但是这却丝毫不妨碍他对中国社会深刻的洞察,丝毫不妨碍他自己就是世面。

还有我的同事,他说,他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天津。当他自然而然地说出这句话时,只让人看到了他的从容、淡定,内心的自信,和生活的充实。有无去过哪里,从来都不影响他人格的善良和高贵。还有,小美告诉我说,康德一生没有出过他居住的那个小镇,但这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

所以说,一个人有无见识,和他去过多少地方,有关系,也没关系。该伟大的人,还是伟大,该平庸的人,还是平庸。

心怀苍生、肩负国家兴亡,是世面。

见过大江大河、大风大浪,是世面。

拙守一隅,在自己的领域精耕深耘,是世面。

不问红尘俗事,只坚守内心的从容淡定,也是世面。

千人千面,而无千篇一律,世面是一个多维度的词汇,它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内容,需要我们始终心怀敬畏,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不同的人和事。而从来不能,打着世面的旗号,去妄断妄言,和妄自菲薄。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这个假期,我有幸从图书馆借阅了林庚先生著的《中国文学简史》一书。此书近六百页,从史前的诗歌说起,一直讲到近代新文学的曙光。伴随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国文学经历了民歌、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文学体裁的演进。我在布满荆棘,十分曲折甚至混乱的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学的辉煌和深厚,更加体会到那个隐含的规律——诗人不幸诗家幸,即凡是国难当头或是官场不平的时候,文学创作往往会出现高潮,优秀作品批量问世;安定之时倾向于追求程式化写作,没有创新。

第一,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寒士文学中,屈原为后代文人树立了爱国、与封建贵族阶级坚决斗争的榜样。司马迁、陶渊明、阮籍、嵇康、左思、李白、杜甫、白居易、顾炎武等等,他们遭遇了生活中种种的苦难,这些寒士为无法实现自己理想而在文学作品中长啸、感叹、抒怀、落泪。李白是其中最富有反抗性的,又是最乐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信念通过他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的诗歌中体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恐怕也只有李白能想得出来吧!比如杜甫,在他沉郁顿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盛唐时期终结的惋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比如没落的世家后代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奇文《红楼梦》,把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带到深刻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四大经典名著,为世人传诵。这些优秀作品无不在逆境中破壳而出,在沉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中劈过一声惊雷。

政治环境好转,好的文章就不多见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宋朝为了抑制军阀势力滋长,广泛吸取文人参与政治,是历朝最重用文人的,寒士的政治抱负实现。整个封建社会乃日益表现为生活上的趋于暮气,文化阶层的走向因循保守,整个朝政笼罩在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的气氛中,艺术趣味崇尚枯槁老境。于是,韩柳的古文运动也就来得顺理成章,更讲求全面罗列、铺陈,让文章重回古时,文章的赋化趋势再现。顺境使人追求安逸从而堕落。

中国历来就有居安思危的故事,《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勾践灭吴的故事成为经典。“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纵观文坛三千载,逆境使人图强,顺境使人堕落屡屡得到印证。如今,在现代社会中的安定也容易让我们在飞速增长的GDp中安乐而死,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能够自我发现危机和不足,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

第二,中国文人引领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国文学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中国文学的主体因素是最最接近现实的文人,中国文学如海潮浪涌有起有落,只是其阶段分布与王朝更替并不切合,这只是关系到其内在本质的特征,并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我们便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文学史划分的依据,即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转变,也就是文学在不同的时代的地位的有规律性起落,而其间文人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部分文人甚至可以主导一个时代,李白杜甫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例子,他们虽然只相差11岁,但两人所处的时期正是盛唐的转折处,他们得以从这个特殊的环境体会到了前人所难以全部体会的社会、贵族、平民,他们用艺术彰显了一个时代所具有的张力,他们,属于文人。

除了中国文学的主体,那么中国文学的本体又该如何解释?用比喻的手法来讲,它便是像一个婴孩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成长,在春秋时期,诗歌还只是以三四言为主,而到了楚辞,这节奏便一下子跃升到了“三字节奏”,为而后的五言、七言奠定了基础。这便说明文学是一个不断修正积累的过程,需要人民真正的于现实生活接触从而得到素材,总的来说,文学,是一种缓和的艺术。

五千年的中国文学,被五千年的华夏诉说,五千年的中国文学,被25个王朝演绎。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之后,中国早就可以用淡定的眼光审视历史:五千年后的中国文学,尘封未变,它的主题永远停留在歌颂,尽管问题和内容已无数次的变动。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我们是应该多读读专业书,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把这一阅读习惯继续坚持下去,让自己在专业发展方面一路前行!作者:刘会欣

《马云说》读后感


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马云已经开始了他对自己高精度预见的发展。而同样是那个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年代,懂得投机的人都成了马云口中的生意人或者勉强的可以并入商人的行列,但挣扎却终究没有避免,因为他们没有使命感,当你的目光你的声音都充满金钱的时候,信任便成为了一种危机。 这让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李想,这位和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个人听了太多人介绍马云,评论马云,没有比聆听他的演讲更能认识一个真正的马云。马云是一个天才企业家,是一个战略家,是一个狂人赋予马云的标签远不止上述几个,《马云说》将告诉您的是,马云是一个出色的演说家。他风趣幽默且又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且又富含哲理。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团队,不断创造着商业奇迹,马云的演讲也确如其名,天马行空,给人以拨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蕴含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智慧。书中精心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马云在不同场合发表的精彩演讲,涉及创业、管理、经营、营销、融资、团队等诸多方面,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最真实的领袖魅力、人生理想和处事技巧,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样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就像比尔盖茨已经成为人类创造互联网的杰出代表一样,马云必将成为人类利用互联网的杰出代表。下一个比尔盖茨就是马云。

本文来源: https://m.hdh765.com/h/356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