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女人的不幸——《女性特质》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人的不幸——《女性特质》读书笔记3000字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女人的不幸——《女性特质》读书笔记3000字:

文:王紫叶;苏珊·布朗米勒写《女性特质》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提出适用于未来有关于女性特质的新定义,从而在道德上或身体上给女性约束;而是探索女性特质的根源,阐明几千年来女性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藩篱,以及女性特质在心理上对女性的控制。女性特质并不等同于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规训下,女性特质将男女之间的差异成百上千倍地夸大。女性特质在身体、发型、服饰、声音、皮肤、动作这些方面给女性以规训,通过这些规训限制女性的发展,让女性心甘情愿地回归家庭、照顾孩子,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对女性特质的抨击并非是在攻击女性,而是在攻击这些具有女性特质的女性身上所呈现出的男权的影子。

1.极端的女性特质仅伤害女性

苏珊·布朗米勒写道,“极端化的男性特质可以去伤害别人(强奸、家庭暴力、街头犯罪、打架以及与此相关的不愿服输),而极端化的女性特质所能伤害的仅仅——是仅仅!——是她们自己。”在字里行间中,显示着苏珊对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女性遭受家暴选择隐忍,选择一次又一次地原谅,究其根本是女性特质在作祟。

女性特质使女性在接受“美丽”、“纤细”、“动人”等形容的背后,也将女性限制在种种藩篱之下。女性特质教导女性不能目无男人,女性特质训练出来的女性通常会使男性显得更加阳刚,因此女性特质会让男人感到高兴。在男权社会中,男人建构出了令自身感到高兴、显得阳刚的女性特质,但女性特质对女性来说,并不是让人舒服的存在。女性特质教导女性要漂亮、优雅、约束言行,不能有雄心,要丢下工作去照顾生病的家人,家人有烦心事儿或感到孤独时要去照应他们。在女性特质的规训下,女性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在照料家人、关心家人上,她们在公共空间中存在感越来越小,甚至跟社会脱节。故而,女性在被家暴后,选择隐忍,选择一次次原谅已成为家人的丈夫。女性特质规训女性要学会隐忍,一次次隐忍的背后,被家暴的女性并不明白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女性要明白,女性特质是男权社会规训女性的产物,女性特质中看似是美德的东西不过是控制你于无形之中的藩篱。一次次的原谅、一次次的隐忍,只会使伤害进一步扩大。在《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受家暴女性较少寻求支持,仅有7%会在遭遇家暴后报警。而另一项关于我国家庭暴力的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率为29.7%—35.7%;家暴受害者9成以上为女性;有16%的女性承认曾遭配偶殴打;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57.51%的人认为家庭暴力只是家务事。

女性要摆脱女性特质的束缚,男女之间生理性别的差异并非如女性特质中所提及的那样夸张。抛开隐忍、抛开原谅、抛开女性特质的规训,在遭受家暴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伤害进一步蔓延。

2.现代社会的“三寸金莲”

从“三寸金莲”到“新三寸金莲”,女性身体以及服饰的变化同样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但不曾改变的是新旧“三寸金莲”都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结果。不仅仅只有中国的三寸金莲,欧洲的塑腰、埃塞尔比亚的唇盘、缅甸的长颈项圈……这些的出现并不是让女性更方便舒适,而是为男人觉得好看而设计、为男权的审美而设计。表面看来是为男权的审美而设计,但“三寸金莲”、“塑腰”、“唇盘”、“长颈项圈”……真的美吗,真的符合当时的审美吗?其实不然,甚至有些畸形,男权社会制定出这样所谓“美”的标准,究其根本是男权社会喜欢控制女性,将女性规训于畸形美的审美标准中,这些审美的标准会使女性的日常基本生活受到限制,更别说对女性发展的影响了。通过这些来限制女性的能力,来展示自己的绝对权威与雄风。

如今“三寸金莲”已被“七寸高跟”所取代,“七寸高跟”成为了“新三寸金莲”。苏珊·布朗米勒在书中提到:“从根本上说,女用鞋类并不一定需要高高的鞋跟。它所需要的一切无非是一个精致的障碍物,阻止她在乡村小道上或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走上超过半英里的路程。”高跟鞋的发明并非是针对女性,最初高跟鞋的出现是方便人们骑马时扣紧马镫,之后成为了贵族中流行的时尚的玩意儿,专门针对身材矮小的男性通过低跟粗跟设计的高跟鞋让自己看起来高大。之后高跟鞋成为了女性的专利,但其从低跟粗跟逐渐转变成高跟细跟,这样细跟高跟的高跟鞋的设计并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正如书中所说,“女用鞋类并不一定需要高高的鞋跟”,这样设计给女性的高跟鞋穿起来并不舒适,对人体会造成无法治愈的伤害。在某些工作场合,要求女性穿高跟鞋似乎成为了一项不成文的规定。今年五月的坎城影展上,主办方要求女性穿高跟鞋出席,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是今年的评委,在红地毯上拍照时,不爽主办方这样的规定,当即脱掉了高跟鞋,此前的戛纳红地毯上斯图尔特也因受不了细跟高跟鞋当场脱掉。鞋跟过高过细,影响了人体的自然体态。

很多女性会说,自己喜欢高跟鞋、喜欢塑身衣……因为高、瘦、白、美符合着主流审美,但是在这样影响人体自然体态的主流审美背后,隐藏的是男权的深深用意。为什么许多女性让自己迎合着自身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的主流审美呢?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的一句话可以解释:“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男权社会建构了女性特质,并以此来限制女性的发展。许多女性深知女性特质是男权社会给予她们的藩篱,但她们之中的许多人却逃不出男权审美的规训。

3.对女性来说什么是自由

法国女权主义者科莱特·格劳蒙注意到,“女人身上总是背负着她称之为‘多种多样的负荷’,主要是出于尽到家庭角色的义务而常常带在身上的各种东西——怀抱着孩子,手里拿着孩子食品和玩具,或是提着杂货袋,胸前抱着从干洗店取回来的衬衫。女人很少体会到空着双手甩开膀子行走的自由。”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愈响愈烈的今天,女性是否真正体会到了空着双手甩开膀子行走的自由?女性是真的没有雄心吗?这些负荷“极大限制她们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进而使女性的价值在一般意义上以及经济体系中受到削弱——毫无疑问,男性主宰着生产的手段和权力的平衡。”国内的一些科学家安心做研究的原因之一就是:无需背负这多种多样的负荷。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她的先生包揽全部家务,大女儿从小上全托班,小女儿送到老家寄养;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在女儿只有1个月大时交给了女儿的奶奶带,女儿十岁时才回到她的身边;如今被普林斯顿受聘担任终身教授的颜宁,曾经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妇产科学之母林巧稚,终身未婚,没有孩子。

2011年政协委员张晓梅在其微博中发表了其提案观点:“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是时代新思考。中国女性为争取实现自我价值做了长久不懈的努力。女性回归家庭并不是时代的倒退,而是更利于国家民族长久发展的智慧。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面临着越来越多社会问题和矛盾,需要集全社会的共同智慧去研讨和面对。”这位事业有成的女性作为政协委员居然提出让女性回归家庭,并将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办法归结于女性。专注事业也好,回归家庭也好,这都应该是女性自由的选择,用这样的提案以及舆论导向用号召的方式让女性做出选择,不仅是将女性强行从公共空间中排挤出去,更严重的干涉了女性选择的自由。这个提案、舆论导向以及男女比例的失调,使本不宽裕的女性职场空间更加狭窄,最新的数据表明:90后新晋妈妈有70%放弃职场回归家庭当全职妈妈。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真的有选择的自由吗?

最后,就如苏珊·布朗米勒所说:“希望有一天女性的理想不再被用来使男女的不平等永远存续下去,而且也不需要夸大性别的特性才对自己的性别放心。”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醒来的女性》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醒来的女性》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她的声音陡然提高了,“难道我没有为婚姻做出同等的贡献吗?”

“当然有了,”他抚慰地说,可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蔑视,“可你的贡献在其他方面。你并没有贡献钱。”

“是我做了那些工作,你才能去外面赚钱。”

“米拉,别胡扯了。你以为我需要你做那些吗?我在哪里都能生活,我可以请一个管家,或者住在宾馆里。是我辛苦工作维持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照顾家里我才可以出去工作。”

她居然不明白自己是毫无权利的。她感到自己无法与他对抗。她不能未经他的允许就把钱借给自己的好朋友。

男人们可以不用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所以,他们是自由的。

只有女人会怀孕,也只有女人需要带孩子。其余的规则都是从这一规则派生的。

《醒来的女性》这本书我没有仔细地看,大概翻了一下,但是上面的这几段话特别地打动我。

自己总结消化一下:

1.女人也必须自己花自己的钱。

2.女人甚至比男人更需要有一份自己拿得起的工作。

3.无论男人、女人,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成长,无论是因为家庭还是别的原因,短暂地休息可以,但是不能彻底地停下来。

4.谁也不能给到你安全感,除了你自己。

pS:今天出去了一天,晚上回来有点晚了。我说还要工作呢,等洗完澡,收拾一下,就很晚了。彤爸说那今天周末就不更新了呗,我很淡定地说,哈哈,就是过年我也要坚持日更。

你醒了吗?是似醒非醒,还是假装沉睡。

《回归》读书笔记3000字


《回归》读书笔记3000字

这几天花了一个上午时间,努力把《回归》的前奏看完,关于这本书的重读,仍然觉得前奏太长有点琐碎。

索尼娅与詹姆斯的婚姻,如果不是因为舞蹈,以及在西班牙遇到了米格尔为之讲述过去的故事,或许也可以这样沉闷乏味的予以维持,但是索尼娅因为和闺蜜学习舞蹈的原因,来到了西班牙,在米格尔的追述中,逐渐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母亲少女时代的形象,并爱上了这个有生命力的国家,于是,索尼娅从婚姻中出走,开始在西班牙的崭新生活。而这个生活,被作者定义为“回归”。当翻看完100多页的前奏部分,来到拉米雷斯一家的故事中,我才开始从沉闷的氛围中走出来,走进一个充满战乱、生死离别的时代。

西班牙于1936年陷入战乱。弗朗哥政变之后,拉米雷斯的一家,也卷入了这个时代漩涡中。梅赛德丝是拉米雷斯家最小的女儿,她从小显示出惊人的舞蹈天赋。她有三个哥哥:大哥安东尼奥,二哥伊格纳西奥,三哥埃米利奥。她的父母孔查和巴勃罗是一家咖啡馆的主人。

战前的几个月,是梅赛德丝最美好的时光,她遇见了一生中深爱的吉普赛吉他手贾维尔,然而,在战争中,谁也不能躲避动乱带来的灾难和命运。

战争爆发后,拉米雷斯家里充满政治分歧,由于伊格纳西奥透露了埃米利奥同性恋倾向,导致了埃米利奥被捕最后死在狱中。而伊格纳西奥,这个骄傲勇敢的斗牛士,也由于支持弗朗哥政权,被共和派人士暗杀在街头。

而梅赛德丝与贾维尔也失散了。短短几个月时间,拉米雷斯一家经历了失去伊格纳西奥和埃米利奥的悲痛。梅德塞丝在巨大的悲痛和无望中,踏上了寻找贾维尔的道路。

这是一个战争主题的悲伤故事,战争是如此阴郁、恐惧。在故事中,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迷宫一般的格拉纳达街道、激荡节奏感极强的弗拉明戈舞蹈、热爱歌舞的吉普赛人都荡漾着异国情调。但更让人思考的是战争中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动乱中是怎样的?在梅德赛丝去寻找贾维尔的路途中,她遇到了帮助她的老人,然而却不敢跟他透露丝毫,动乱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告发者。

整座城市遭到飞机炮弹袭击,孩子、妇女都被屠杀。拉米雷斯家的女主人孔查,因为偷听共和派的电台,被国民军搜索房间时搜到了证据,最后巴勃罗替妻子入狱。

安东尼奥参加了民兵,最后被捕,参加新统治者重建城市的劳动中,可也在孔查即将来探望他之前,因病逝世。

书的第三部开头,梅德赛丝问米格尔:“可这么多不幸怎么会降临到同一个家庭?”

米格尔答道:“并不是只有拉米雷斯一家有这种遭遇。这不是罕见。一点也不。每一个共和派家庭都遭受了这样的痛苦。”

这就是战争。充满着绝望、恐慌。不止共和派家庭,无数无辜的家庭,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遭受到战争的残害。梅德赛丝与贾维尔的爱情如此绝望。

最后,梅德赛丝离开了她的出生地来到了英格兰,遇见了索尼娅的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西班牙。

米格尔讲述完后,索尼娅在最终终于意识到,故事中的梅德赛丝就是自己的母亲,而她成为拉米雷斯经营生意的继承人,米格尔邀请她来西班牙继承家产,这成为了她摆脱沉闷婚姻的一个契机。索尼娅回到家中,詹姆斯对她下了最后通牒,舞蹈与家庭,只能m.i1766.com选择其一。索尼娅几乎没有犹豫的选择了舞蹈。她的父亲将母亲的舞鞋传给了她。她热爱舞蹈,在更深入的了解到舞蹈的内涵之后,她更是如同生命一般热爱它。

全书对人物描写都比较节制,比如引言中1937年,格拉纳达,语言对白都极为简洁。

“对不起,安东尼奥。”她轻轻地说,坚定地凝视着他的眼睛,“我不能停止。我根本无法停止。”

“但那很不安全。亲爱的,那很不安全。”

然而,读完后却禁不住涌起深沉的情感,联想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这个阴郁的天气中,让我陷入一种悲怆的思绪中。

还有几个小细节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索尼娅在告别婚姻之时,“有一件衣服让索尼娅犹豫了一会儿,她在伦敦上流区一家香槟吧里举行订婚派对时穿过它,那是件又轻又薄的雪纺绸裙,当时詹姆斯买来令她一定穿上。它并不完全属于她,却和那段幸福的日子息息相关。”这让我感觉到,其实这段婚姻,这是因为长达7年了双方有些疲惫而显得沉闷乏味,实际上还是有幸福时光的。詹姆斯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男人,如果从现实角度来看,索尼娅的出走对婚姻来说实际上有些不负责任。她并没有讲清楚她出走的意义。

还有一段,描写农民离开西班牙接受法国士兵检查时,捏着一把西班牙的泥土,让我感慨万分。

有一个女士,就是伊格纳西奥的情妇,最后暗中救了巴勃罗。总觉得这个女人也比较传奇,如果写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还有教堂在西班牙内战中对统治者的阿谀谄媚,对人民的压榨造成人们心理上和身体上的痛苦。诸如此类的细节,在看完后都历历在目。作者:小栈

“鲁迅的创作”读书笔记3000字


“鲁迅的创作”读书笔记3000字:

鉴于对自己的阅历与表达能力的不满,此篇只作为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以后有能力用自己的表达来写下对鲁迅先生以及李欧梵前辈所给予的阅读感悟。本篇着重于整理此书中的第二篇“鲁迅的创作”这一部分。

李欧梵先生在探讨“鲁迅的创作”时,主要从现代化技巧以及“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分类来探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来探索《野草》,最后是简论鲁迅先生在杂文中透露的对“生活与现实的种种观感”。

(一)现代化技巧

在探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现代化技巧的起点处,李欧梵先生先从“短篇小说”这一体裁在当时的中国文坛所蕴含的现代性作为突破口,点出了鲁迅先生的在形式上“现代性”选择: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先对中国历来“重诗文轻小说”的文人传统进行了反拨;对传统体裁的继承,鲁迅先生爱好唐代及其以前的传奇、志怪等,因为这些文言短篇小说富于想象力,并且艺术上也不受儒家正统道德的约束,是“自由与简练的结合”。(中西结合,创新选择,从而在体裁上进行了睿智的融合)然后举例《怀旧》,借小孩子的口吻对以私塾教学进行了揶揄,以古文形式虚构了一个高度主观性的小说。

如果说《怀旧》是鲁迅先生的现代小说的“习作”,那么《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了:日记体;文言“序”与白话正文的双重结构;狂人的“被迫害狂”心理的描写;人兽相混的象征手法;传统文化的吃人主义与人的进化的双重主题;谜似的结尾……从外部形式到内部主题思想,鲁迅先生彻底向传统文学发起了“总攻”,当然,《狂人日记》中交织的乐观与悲观以及双重结构中所蕴含的反讽(狂人虽“狂”,但最终“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的古文序将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呼吁一举推翻),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内心的堪忧。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先生开始以小说方式展开了自己“为人生,且要改良这人生”的“启蒙主义”创作。本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目的,鲁迅先生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中国民族经验进行了融合,在探索自己灵魂的同时,也对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揭露与反思。比如经过虚构后的鲁迅故乡-鲁镇,既有鲁迅先生现实生活的原型价值,又有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体现,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

在人物刻画艺术上,鲁迅先生很注意人物的外形描写,特别是他们的眼睛,并且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源多是复合的:“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此外,鲁迅先生还运用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与“阶级分析”相结合展开了带有政治思想性质的分析,比如孔乙己这一难以区分阶级的混合形象:“站在外面喝酒的唯一的长衫顾客”,既不属于站在柜台外面喝酒的短衫顾客,也不属于坐在房子里面喝酒的长衫顾客,这就将孔乙己塑造成为了一个历史转折期的典型人物形象代表。再者,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时还运用了“内在病的外部标志”这一技巧,将人物精神上的病以“伤疤”、“断腿”等具体性的残缺展现出来,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

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复杂艺术:首先是获得了一种多重讽刺的效果,比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他作为孔乙己当时境遇的见证人,对孔乙己是鄙视的;另外,通过小伙计,交代了他所见的看客对孔乙己的嘲弄;再者,小伙计的追忆叙述,说明他已成人时,对孔乙己的态度仍无多大改变。通过这种间接的叙述层次,鲁迅就达到了三重讽刺的目的。另一重效果即拉开作者自己与读者对自己的联想之间的距离,运用“曲笔”,将自我置于反讽的位置进行说教与反思,这种主观紧张与客观距离的结合,形成了鲁迅小说现代化的主要之点。

内心的戏剧艺术的应用:典型案例是《在酒楼上》,主人公和叙述者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持续的对话,在某种意义上,两人都是鲁迅自我的投影,是鲁迅安排的一次内心独白的戏剧虚构。类似的篇目还有《孤独者》、《伤逝》以及散文集《野草》。

象征艺术的运用:举例《药》,华家儿子生病,需要吃蘸了夏家儿子的血的馒头来医治,这两个作为象征的姓氏正好是“华夏”的象征,而二者在故事中的关系即---为了一个“中国之子”而使另一个“中国之子”无益的牺牲了性命,以此来揭露革命者与群众之间的隔膜与悲剧。另外两处就是坟上的“花环”与树上的“乌鸦”这两处象征,我们通常的理解都是认为这是鲁迅埋下的希望之笔,但李欧梵先生的理解却新人耳目,他认为“是”或“否”都是对鲁迅含糊结尾艺术的简单化,相反,他把乌鸦这一意象提到了一个宇宙的高度,即所谓“天地不仁”的衡量尺度,认为乌鸦只是自顾自地飞走了,并没有估计人类的希冀。

多样化现代艺术技巧的代表作:日记体形式的超现实主义文本《狂人日记》;人物描写《孔乙己》、《明天》;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体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无情节的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似的描绘《示众》;非正常心理的描绘《长明灯》、《弟兄》……

拓展阅读:韩南《鲁迅小说的技巧》;黄金铭《追溯的抒情:对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研究》

(二)“独异个人”与“庸众”

在探讨了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现代技巧后,李欧梵先生又从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出发,将其分为了“独异个人”与“庸众”这两个人物谱系来进行探索。

“独异个人”---狂人;夏瑜;孔乙己;祥林嫂;吕韦甫;魏连殳…

“庸众”---咸亨酒店的看客;典型代表阿Q;《示众》中的集体看客;闰土…

这里着重整理祥林嫂和阿Q:

祥林嫂作为鲁迅笔下的“独异个人”代表,算是悲剧性最为浓厚的一个形象了,她并不具有鲁迅所说的“个人的自大”,而是一个受迫害者的“异类”。从婆家逃到鲁镇做工却不得;儿子的惨死却成为“看客”的消遣;悲惨的遭遇却被鲁镇人视为“败坏风俗”,从而沦落为做常人也不得的悲惨境遇中去,直至成为“祝福”的第一个祭品。这样的“独异”形象相较于吕韦甫、魏连殳,更加表露了鲁迅内心对时代环境的悲愤与控诉。(关于祥林嫂重复向听众讲自己儿子惨死的两次情节复述,李欧梵先生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圆熟技巧的体现,通过多次重复使听众厌倦,从而控诉庸众的无情。我从自己阅读《祝福》时的真实体验出发,认为此处还有鲁迅先生对读者的考验,因为我在读祥林嫂第一次的诉说时,还算是逐字逐句的读了下去,到第二次重复时,在意识到眼前段落与前面的诉说无多大差别时,就下意识地选择了跳读,也正是由此,在不满听众的无情时,殊不知自己连小说中的听众也不如。可见鲁迅笔锋的深邃与犀利之处。)

关于阿Q,李欧梵先生认为阿Q标志着鲁迅用小说探索国民性的结束,这句总结也恰好体现了以阿Q为代表的庸众的典型性:怯懦、贪心、无知、无骨气、骑墙、欺软怕硬以及著名的“精神胜利法”。在“大团圆”中,阿Q作为一个孤独的受害者被庸众围观的情节,鲁迅先生在《示众》中又一次对庸众“看客”进行了集体的描写,这是对中国庸众的典型叙述,使我们再次想起鲁迅先生有关庸众观看剥羊的比喻:“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们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了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在此以李欧梵先生对鲁迅小说中的两类人的总的状况的总结作为结束:

“少数清醒者开始时想唤醒熟睡者,但是那努力导致的只是疏远和失败。清醒者于是变成无力唤醒熟睡者的孤独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激起自己的痛苦,更加深深意识到死亡的即将来临。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没有得到完满的胜利,庸众是最后的胜利者。‘铁屋子’毫无毁灭的迹象。”

(三)《野草》之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

关于《野草》部分的探讨,我认为李欧梵先生的观点略乱且零碎,可直接阅读孙玉石的《野草研究》,更全面系统,此外还可参阅李国涛《野草艺术说》、闵抗生《地狱边缘的野花》、石尚文、邓中强《野草浅析》、李希凡《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

但李欧梵先生对《野草》的综述总的来说,梳理的还是很中肯的,此处全段引用:

“诗人的内心自我,陷在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的绝路上,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他认识到,在他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无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级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无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

但是在这关系中又有另一种矛盾。在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相对中,前者的行动除非和后者相关便没有意义,而后者并不了解他的意图。于是出现了奇怪的“复仇”逻辑。这是一种爱与恨、轻蔑与怜悯之间的紧张的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牺牲:独异个人只能成为某种“烈士”,对庸众实行“复仇”,或是拒绝他们以观赏自己的牺牲而取得虐待狂的快感,或者作为一个固执的战士,对庸众进行无休止的战斗直至死亡。不管她选择的是战斗还是沉默,孤独者总要为那迫害他的庸众而死。”

另,对于《野草》的喜欢,全书背诵都不为过。

(四)杂文中对生活和现实的种种观感

鲁迅的杂文,我入手最少,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也远远不足,所以这一部分只是从李欧梵先生引用的几段杂文中一窥了鲁迅先生的锋芒、矛盾与坚持,希望自己能逐步深入拓展相关研读。作者:芒果之味

《伟大的博弈》读书笔记3000字


《伟大的博弈》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本书作者约翰.S.戈登。本书讲述的故事涵盖350多年的历史(1653-2011)。

现今的金融中心纽约发源于北美殖民地的一个小小贸易前站,在当地荷兰裔商业精神的催化下逐步成长为一个繁荣的都市。

纽约最终成为世界性商业都市和金融中心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有紧密联系。“郁金香泡沫”体现了投机狂热的破坏性和荷兰人的商业精神。在新大陆的各个殖民地中,纽约最好的继承了荷兰人的商业精神,包括他们的投机文化。

北美新大陆的第一次金融投机活动是针对当时原始的货币---贝壳串珠进行的投机,这次投机揭开了北美350年的金融史。18世纪下半叶,两位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及华尔街的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密尔顿推崇市场的作用,而杰斐逊则憎恶任何投机活动。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新生美国进入繁荣期,汉密尔顿大规模发行债券,直接导致了纽约资本市场的活跃。资本市场的繁荣催生了第一批专业证券经纪人。他们签订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这一向被认为是纽约交易所的源头---本质上是一个价格同盟。

1791年出现了资本市场典型参与者、资本市场阴暗面代表人之一的内幕交易者。当时的威廉.杜尔成了此后300多年股市操作者们的鼻祖。伯尔,杰斐逊的忠实同党,建立了后来的大通曼哈顿银行,而汉密尔顿创办了纽约银行。

1825年伊利运河修建成功,解决了美国西部开发潮中的交通运输问题。修建运河的经济效益引发了人们对运河股票的狂热追捧,启动了华尔街历史上第一轮大牛市。这轮牛市中出现了现代华尔街投机者的原型---利特尔。他靠囤积莫里斯运河的股票而一举扬名华尔街。

19世纪中叶,铁路的出现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重工业企业的发展。铁路的巨大融资需求使得铁路证券成为华尔街投资的主要品种。电报的发明在改变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对华尔街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丹尼尔.德鲁是这个时代华尔街的超级玩家。

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引发了美国的淘金狂潮。1857年,华尔街上的银行和经纪商破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金融恐慌爆发了。

19世纪60年代,华尔街在南北战争的崔生下,走向了繁荣的牛市。在南北战争的4年中,华尔街的规模扩张了几十倍。库克引导北方政府发行战争国债,债券从私募走向公募。南北战争使华尔街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二大资本市场。

经纪商们忙碌地穿梭在华尔街上,没有时间规律用餐,无意中造就了快餐文化。这一时期,华尔街上出现了一位典型的自我奋斗士英雄——范德比尔特。范德比尔特在华尔街囤积铁路股票,确立了他在华尔街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铁路控制权大战愈演m.i1766.com愈烈,他和同样老谋深算的德鲁及另外两个年轻的投机家:古尔德和菲科斯在华尔街共同演绎了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搏斗。

范德比尔特和德鲁集团的遭遇站是围绕伊利铁路控制权展开的。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的腐败使得股市博弈的结果更多的取决于立法官员们侵害公权的无耻程度和技巧高下。

在伊利铁路投机案中成名的古尔德和菲科斯开始酝酿操纵黄金市场,他们设法结识了当时的总统格兰特,并使这位对金融一窍不通的南北战争英雄相信:政府应该让黄金市场自由运行而不得进行任何干预。当如梦初醒的格兰特总统意识到自己被古尔德愚弄后,下令干涉黄金市场,但是已经太晚了。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市场崩溃不可避免的再一次导致了美国股市的萧条。19世纪最后20年,美国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工业化进程。1900年,工业股票迅速成为华尔街股票的主体。

这个时期,对华尔街和美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J.p.摩根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脱胎于南北战争时期粗放的华尔街,他把它迅速变成了正在兴起的全球经济中最主要的力量之一。”他创立的摩根银行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

这个时代的海蒂.格林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她视钱如命,是华尔街历史上葛朗台式的守财奴。格兰特总统退休后来到华尔街,这位幼稚的前总统和退休将军,受到华尔街老练投机家沃德的蒙骗而深陷泥潭。他的公司最终破产,只好靠写作回忆录来赚钱,这无意中造就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格兰特回忆录》。

1893年市场崩溃,引发了美国经济体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的爆炸。19世纪90年代是华尔街的转型期,1892年,纽约建立了一个大型清算中心,为经纪商的证券交割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这一时期,《华尔街的日报》的创始人道和琼斯将股市中主要的股票价格加权计算,得到了能够反映股市整体情况的一个绝妙而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道琼斯指数。刚刚问世的道琼斯指数只有40点,1906年首度突破100点,1972年首度突破1000点。同时,注册会计师首次出现并从此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1913年美联储成立,这一年成为美国金融历史的分水岭。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战争横才。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市中,汽车行业股票成为龙头股。亨利.福特开创了汽车时代。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和“大萧条”虽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惨痛经历,但也给美国经济和华尔街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法律,建立了监管机构,形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监管的基本框架。

二战催生了战后美国经济的大繁荣。查尔斯.E.美里尔革命性地将连锁店的运营模式引入经济业务,并创建了美林公司。本杰明.格雷厄姆让此前只知道投机和坐庄的华尔街明白了基本面研究的重要性。这个时代,包括一大批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出现在资本市场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尔街牛市结束,进入一个大变革时代,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1971年纳斯达克的成立敲响了美国步入新经济时代的钟声。纳斯达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就了微软、苹果、思科、英特尔、甲骨文、戴尔、雅虎、亚马逊、谷歌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并使得硅谷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1982年道琼斯指数第三次突破1000点,此后它再也没有跌破过这个数字。1987年股市危机期间,美联储对市场进行了救助。在救危行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格林斯潘。

这个时代华尔街的著名人物是:鲍斯基和密尔肯。20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进行得如火如荼,鲍斯基热衷于风险套利---对潜在的被收购公司进行投机。密尔肯开创了著名的垃圾债款市场。

2000年年初,纳斯达克指数已经突破了5000点。

1999年11月,克林顿总统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因《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大量依托于商业银行贷款的证券化产品被创造出来,次贷产品问世。

2001年9月,为缓解“9.11”事件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美联储开始采取连续大幅降息政策。

2004年8月,谷歌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2年-2004年,小布什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住房拥有率。2004年第四季度,全美平均住房拥有率达到69.2%,创美国历史最高水平。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信用市场的空前活跃中,华尔街迎来了一轮新的牛市。

2007年6月,全球两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全面下调超过100种次级贷款抵押债券的信用评级。次贷金融产品质量的全面恶化,引发其市场的剧烈波动。

2008年3-6月华尔街五大投行仅剩下两家,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在华尔街全面爆发。

2010年7月美国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法》,之后华尔街走上了慢慢复兴之路。

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市场,并一举超越日本市场成为仅次于华尔街的全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不变的是人性——贪婪和恐惧。华尔街300多年历史,繁荣和衰败,世界上不会有其他地方的历史会像华尔街那样,频繁和千篇一律地重复自己,无论是市场投机还是投机者本身,几乎都没有改变,每次暴利与危机,演绎着人们对金钱的贪婪和恐惧。

《女人的不幸——《女性特质》读书笔记3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