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学做老师_《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到:“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境界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了这个教师的发展等级。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完,觉得亲和力十足,在于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尽显她的慧心和钻研!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书中“和学生问题的碰撞”这块内容。
原来的我,总是要求教到哪一课就把那一课教透,把自认为是问题的部分分析透彻了,最终必定以没问题收场。学生似乎也看出我的这个“掌控”意识强烈,也就点头附和着。
再后来的我,课改开始了,我也与时俱进了一把,在预习这部分内容中加上了一项“提出问题”,学生们倒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碰到这情况我的处理方式是拿出来让同学们讨论解决,或者我最后给个我的见解。形式仍是最终以“没问题”结束。
记得上学期上《松鼠》这一课时,到了“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当我们都在感叹作者把小松鼠描写得是如何的可爱、聪明,有个学生举手问道:“通过这位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应是很喜欢松鼠的,但为什么结尾处写到‘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呢?”
当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对啊,为什么呢?我如何对答呢?我需要些时间,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起来,但肯定的是这一定是个好问题!
学生们讨论的还真热闹,谈到了“这是败笔”“这的确血腥了些”“谁会把自己喜爱的动物吃了,杀了呢?”
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给个结论给学生,不然这课不成功。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给学生:“从文章体裁看,这是篇说明文,所以作者是从客观上给读者以全面的认知才加上这句话的,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用途。”
说完,下课了,学生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我仓皇而逃……
事后,我查阅了各个资料,原文,我才发现这是编者改加的一句话,作者自己根本没有这句话的。我惋惜我的独断,我惭愧我的教法。虽后来又和学生解释了一遍,但总感到遗憾越来大,时间的推移,历史的重演,自己不断的问自己“语文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看到于老师说:“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语言交流,思想碰撞,问题探讨就不浮在教材的表层,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拓展,学生从中体会到求知的欢乐。”想着之前的我,面红耳赤,多少次火花被我随意的掐灭了?多少次问题的提升被我刻意的拗断了?学生的求知欢乐又是多少次让我消灭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反省中……
改进是必须的!
于漪老师真情告白“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阅读完后:于老师“学做教师”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回顾与反思”。细细读来,感觉于老师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不断精进的,似乎有这样三个层面:
①于老师用“教后”记录下自己教学上的点点滴滴,逐步清晰教学中的是非得失;②于老师不断地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比”与“量”的过程中,找自己的不足,学别人的长处;③于老师在学理层面上,积极表达、提炼,那么多年的不停追问,学习与反思,最后让于老师有了创造性的突破,实现自身学术理论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奠定了于老师独特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第一,于老师的“教前”“教后”。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课有时上得很‘顺’,学生全程关注,或神采飞扬,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自己也心情舒畅;有时课上‘毛’了,疙疙瘩瘩,学生或无精打采,或迷惑不解,课堂气氛呆滞,自己也惘然若有所失。为何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必有原因,那就需要坐下来认真地静思回味,寻求答案。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许多是来之于语文教学实践。于是,有了“教后”,课后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强自觉意识。
第二,于老师的“两把尺子”。于老师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这累累的创伤就标志着你生命前进了一步。于老师说:“我确实是累累创伤,我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向前奔跑”。
于老师说: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可是比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就是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于老师说:“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
第三,为了从学理的层面,也就是从语文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基点上说清楚教文育人这一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于老师进一步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育看教育。这种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反思_批判精神,是后续教育行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后续教育研究的人文火种”。积极表达,将自己已有的思考、智慧整理出来。这是一个无休止地自觉地向自我挑战的开始。
于老师曾经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长篇复信,被认为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我一定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来诠释语文教师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感谢进才北校张丽老师供稿)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读《王泽山院士与北化》有感1000字:
王泽山院士作为我国含能材料领域的杰出专家,一直致力于火炮发射药的研究,他凭着“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精神和坚韧毅力,以国家需要为研究方向,默默奋斗了一辈子,为我国火炸药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作为兵器一分子、作为火药工艺技术领域的科技带头人,系统学习了《王泽山院士与北化》一书,使我更进一步认识了王泽山院士,使我明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王泽山院士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60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的科学精神。王泽山院士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60余年专注于火炸药的研究,从教室、实验室到工厂、到试验场,始终坚定如一,在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技术等领域获得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技术超越国际先进水平、重焕荣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王泽山院士的“秘诀”,就是用“科学”指导科研工作。他说“科学概括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除了为国担当的高度责任感,在执行任务时还要敢于超越、精益求精;科学态度就是科研上不使巧劲,不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还要能坚持,遇到困难绝不动摇;关于科学方法,他说,自己的选题原则是“客观需要、国际前沿、有能力解决”。作为兵器科技带头人,在专业技术领域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始终有科学精神,保持科学态度,坚持科学方法,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上升到“怎么办”的层次,为先进武器装备提供强有力的动力能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造属于我们的“中国力量”。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在火炸药的科研道路上,他锲而不舍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向一个个新的科技高峰攀登。在王泽山院士的带领下,首创了火炸药资源化系列再利用技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创了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的先河;攻克了“远程、低过载、等模块”,使我国火炮射程提高20%以上,等等。读书笔记这些成果是他科研上很拼命、生活上很将就、以及怕麻烦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认识王泽山院士时,我还是华东工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他的办公室就在我们勤工俭学的实验楼上,生活基本上就是牛奶、面包、方便食品,忙起来,不吃饭、不睡觉的事经常发生,就像书上描述的一样。他就像一个辛勤耕耘的老黄牛,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智慧无私地全部奉献给了军工事业。王泽山院士这种人生态度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楷模。
王泽山院士为北化、集团、国家带来了无尽的科技和精神财富,为我们树立了科技工作者的榜样,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王泽山院士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扬人民兵工的优良传统,为实现兵器工业建成世界一流防务集团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作者:赵芦奎
《王泽山院士与北化》读后感: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
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以他60多年来专注研究火炸药的精神,创新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技术,突破多项火炸药的瓶颈技术,并将多项技术运用到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中,为我国火炸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月8这位火炸药行业的“火药王”终于站在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这一殊荣是对他的多年坚持做的一件事的回报,也是为激励我们火炸药行业中青年科技人员奋步前行而点亮的指明灯。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紧跟时代,坚持学习,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王院士以不做亡国奴的志向选择了哈军工陆军学院的火炸药专业。至此与火炸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他坚持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和诺模图设计原理,并利用这些技术创新发展了火药及其装药的“解析设计”“表解设计”等理论,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简单。作为从事科研技术的我们,更应该结合项目需求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需要,拓宽视野,多坚持学习自身专业外的知识,跳出专业圈以高瞻远瞩的思维解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试制问题。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对待研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王院士时常教导参研人员:做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精神,要敢于超越和精益求精;对待科研要有科学态度即在科研上不使巧劲,不追求短平快,而是要坚持,遇到困难不动摇;研究的过程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即追求本质,善于在众多方面的因素中,找到事物的核心。反观我们自己,有时为了省事,走捷径,致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王院士他对待科学的认真、执着和固执,对承担的项目用“为什么”、“怎么做”、“能否有更好的方法”的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学习王泽山院士就是学习他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科研专注精神。王院士60年如一日奔波在火炸药企业、学校、靶试基地中,60年一直专注解决火炸药理论,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这个“好”得需要多少知识储备,读书笔记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旅途颠簸。我们火炸药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以“做好”为目的,完成好自己承担的所有工作。只有“做好”才能有效应用,只有“做好”武器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捍卫祖国的领土,才能发挥一个火炸药技术人员的使命。
总之,王泽山院士是我们火炸药行业的骄傲,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我们科研工作都应该以王院士“一辈子干好一件事”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为火炸药行业忠诚奉献,多做贡献。作者:路晓娟
《行者玄奘—乱世佛子》读书笔记1000字:
青年玄奘所秉持的,是“佛不东来,我便西去”的坚定信念,所以他在一无“过所”(类似于护照)许可,二无同伴护持的情况下,依然执着西行。他的形象是一身粗布僧衣,一顶斗笠,一个竹箧,而非《西游记》中红色袈裟,骑着白龙马,将困难一总交付那个著名的大徒弟的白胖僧人。——这两个形象实在相差悬殊,后者是小说,前者是事实。
古往今来,他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个完人,大概也同他戒除了俗世欲望有关。许多大音乐家、大作家、政治家,留下不朽章句,改变了一个国家和历史的走向,但是私德不堪深究,固然这是人性的弱点,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玄奘是一个脱离了地球引力的人,不受束缚的人。
佛陀昔为尸毗王时,救了一只被老鹰追赶的鸽子,老鹰赶来说:你救了鸽子,但是我没有食物,也会饿死。尸毗王割肉救鸽,但是天平丝毫不动,直至割下股肉臂肉,天平仍然不动,尸毗王起身跳入天平,天平终于平衡。原来天平所称量的,是生命的重量。这个小故事听了让人怵目惊心,生命等值,不可替代,这也是玄奘西行途中无奈将心爱坐骑小白龙给了饥民之后的痛苦思索,这是他的一次情绪危机,人与动物的情义,我完全能够理解,小白龙无辜纯洁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玄奘,成为他的噩梦。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能够动摇玄奘的信心意志。博闻强记、聪明智慧的人常有,心怀悲悯、勇猛精进的人也常有,但是二者兼具的人不常有,玄奘是其中之一。否则不能解释为何他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时19年,途经56国,单枪匹马,行走5万里,取回千余卷经文,这些经文至今仍在温暖慰藉千万受苦人饱受蹂躏、凡心覆盖的干涸冷硬心田。
这还不算他翻译而广为传播的《心经》,260字,字字铿锵,如诗如歌。
他的才学除隋唐时期佛教兴盛缘故外,自然也与青年时期游历有关,画一幅游学图的话,玄奘西行前足迹就遍及全国。仍然是一斗笠一竹箧,晓行夜宿,托钵化缘,寺院挂单,走一路,学一路,也讲一路经。行至峨眉山下青衣江畔,山路遍布青苔,山峰如一抹黛色,江水染绿僧衣,这份行走的洒脱,也无声濡养了他的开阔胸襟和烟霞情怀。
这本书时时有智慧言语,应用于现实人生的话,也丝毫不过时。比如玄奘讲何为地狱,“它是众生心中所感。烦恼煎熬之地,何处不是地狱?内心安详快乐,便如身在净土。”“法尔如是,业力牵引。”我们烦恼忧虑的时候,大概就是玄奘所云身处地狱。
佛教是大智慧,它具有辩证和引申的思维,它自成一派圆满体系,可以注解人生,自何处来,向何处去,它有明确答案。人人爱生恶死,死亡将临时,恐慌莫衷一是,不去学习死亡,不敢面对死亡,懵懂生,张皇死,这恐怕是比较局促而不够坦然的一次旅程。
玄奘所要求取真经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此行万里,他还不知道他要面对19年孤寂漫长的旅程,他唯知自己所要践行的是那句话,少年出家,问及为何,“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八个字,铿锵有力,照彻玄奘一生,而玄奘的一生,更是一支不熄火炬,照亮愿以佛陀为指引、寻求智慧和解脱的芸芸众生。作者:临风弄襟袖
喜欢《《有本事文艺一辈子》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辈子陪伴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