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一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一爱一好者。“内容深一入一浅一出,融贯中西,独造一精一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一娘一,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一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一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一陰一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篇二:《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一陽一、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一性一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一陽一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一女情一爱一、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一女情一爱一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一陽一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一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一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一抽一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

篇三:《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一入一浅一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一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1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看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读了下一篇,就忘记上一篇在讲什么的感觉。但我从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一种实用性的书籍来读,也并未打算看完这本书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且能立马应用于生活与工作。

因为读诗词的本身,在现代社会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话没有意义的事物是美丽的。到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不冲着一个目标,不冲着一个最终结果去做一件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觉得格外轻松,格外迷人。特别是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神经也就松懈下来了。

然而,最后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实际上却变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在讲词之前,叶嘉莹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而词,正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词,本来是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词。并没有吧个人理想意志都写进去。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个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2

当然,除了词能体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还是词的本身。在一首首词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有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处士,隐居杭州孤山。终日养鹤,侍弄梅树。把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鹤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隐居山林,孤独终老。要是,放到现代,大概会被所有人所耻笑和诟病。古时候的这种古道仙风,在现如今可能已经鲜有见到了;古时候的那种艺术才华,在现如今我认为已经无迹可寻了。虽说,现如今也有人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那种从童年时代的氛围到长成后的环境,都与从前不同。很难再创从前的高峰。仅能从这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中略感一二了。

在这些词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他们似乎有着对这个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善感之心。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说道: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他们就是有这种强大的感知力,见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个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暂别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处处都是他们的生活理想。

3

信手拈来一句词,便是心灵的一次短途旅行。

比如,韦庄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青衫薄。短短一句,却能一下子把所有感情都糅杂在其中,你去解释它,仿佛就缺少了朦胧,意会之感。青衫薄三个字,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阳光下还有些寒风料峭的初春,有一位少年在人群里显得那么特别。路人们还未脱去厚重的外套,而他只着了一件单薄的春衫。发梢处因为来回穿行在街道中还冒着丝丝汗水蒸发后的热气

而这一切,韦庄却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青衫薄,就把这样的画面,直接又充满诗意的放在了读者的面前。

不需要过多的去赘述每个细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而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是每个读者心里最合适的形象。词,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作品。当你不去读,不去想象进去的时候,它只是一堆文字;当你仔细融入进去,并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带进去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和作者俩个人一起完成的一件世上唯你独有的艺术作品。

词,不仅这些单句,让人回味无穷。词的整个结构的幽微安排也煞费了作者的苦心。

比如,冯正中的《抛球乐》: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时,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清朝时期一位词学家评论冯正中为:冯正中词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缠绵忠厚,与温韦相伯仲。

他的顿挫不是一泻无余,一直下去,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停一停,或者将气氛吊起来一些,又再一点点下去,真是缠绵忠厚。

4

词,是复杂的。没有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可能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它那么美,我很惊叹。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树木品种之多,每棵树上的枝丫都看着很自然,却又是作者经过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当看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时间,拼命追赶的这些年,回过头来也就这些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而已。

当看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间的唯一真实长逝无回的真实。

遇见词,像是遇见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还是想以周颐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记了古人的这份心。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

一、作者介绍

叶嘉莹,字2024迦陵。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早年因政治xxx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xxx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

《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先生的厉害之处是她可以把词中的美好点出来,然后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发自肺腑地去讲,然后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这词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这本书对于没有入门的我来说很重要,我开始有点耐心去读那些读不懂的词了。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叶嘉莹点评词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叶嘉莹在书中多次提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到的关于境界的说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叶嘉莹认为只有真感情还不够,她将西方现象学强调读者的欣赏与融合的理念与之相结合,认为作者不仅要写真景物真感情,而且要使自己的文字2024中带着一种使读者感动和感发的力量。她认为诗词作品中最重要的是里边要有一个生命,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第一流的大家的作品,都是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

叶嘉莹在书中主要讲了十五位有名的词人,分析了他们词的特点和词中表现出的境界。一个人的人格并不能与他的创作水平画上等号,每个词人因为受本性和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都会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境界。但我认为,真正的好词,它所表现的境界应该更高、更广、更深、更远,它表达的情感应该更真挚、真诚。这种高境界不再只是关注自身的命运,而是开始对国家、对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命运进行思考。这样的词更能感动你,引起内心的共鸣。

三、从苦难中见词人的人生哲学

读词,能见古人内心深处的波澜,它是词人心灵的后花园。因为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带着意志观念去写的。而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是作者潜意识中将自己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我更爱读词。

这十五个词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磨难,而在苦难中最能见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与他的人生哲学。

第一种是被苦难击垮后,沉沦在伤情中无法自拔,代表为李煜和秦观。

李煜作为皇帝本身就是个悲剧,他没有帝王的资质,却具有诗人的赤子之心,太天真,太感性,叶嘉莹说李煜是一个不管对于悲哀还是对于享乐都是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太主观,作为帝王这样的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但是灭国之灾更激发了他作为诗人的所有潜质,他是用整个生命去悲伤,他毫无掩饰地用自己至纯至真的情感投注于词中。在沦为阶下囚时,李煜就彻底沉沦在自己幻想的美梦里,沉沦在悲哀里,无法自拔,没有任何反抗。他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能在梦里寻找片刻欢娱了;他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悲哀,这忧愁是无尽无休的,没有人可以阻挡。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李后主用尽所有的真情与悲哀,用生命去写词,他的词才有巨大的冲击力,有一种感动、感发人的力量。

第二种是在遭遇苦难后,消极的挣扎,代表为柳永。

柳永的一生也是个悲剧,他天性浪漫,富有才气,但是他不羁的性格和他的儒家传统的仕宦家庭环境存在矛盾,他有政治理想抱负,但是他的浪漫性情和他的自负使他平生不得志,落魄一生,他死后还是歌女一起把他葬了的。但他的苦难也成就了他在词上的创作。

柳永的悲哀在于他把自己置于矛盾中,无法走出矛盾的怪圈。一方面,他说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要把利禄的浮名丢弃,换成现在的浅斟低唱的生活。在《凤归云》中,他说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问自己将光阴付与追求卑微的功名利禄,这算什么生活?后又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有一天,自己将不再奔走,老了归去过渔樵的生活。但其实这些都是他的自欺欺人,如果真的看淡了功名,又怎么会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曲玉管》)。我想柳永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实现理想抱负后,也找不到内心的退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少年游》),以前的期待,自己用世的志向,所有的一切都落空了。叶嘉莹说他的追求是完全向外的,是有待的,所以当所有期待落空,对于柳永而言,自己也就走向了悲剧。

读唐宋词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演讲集合而成的解词之作,作者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呕心沥血专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远涉重洋,四海讲学,所致有声,是我国少有的名扬海外的诗词家。

《唐宋词十七讲》做这以人物年代先后为序挑选了唐宋不同时期具有代表词性不同发展阶段的词人作品,向读者深情解读古色古香的典型词作,带领我们去欣赏体味当时的文人情怀。在她的眼里词时有鲜明的活力,词的好坏生命力的长久在于其兴动感发的力量。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也许那个凄风苦雨中的孤单背影已渐渐的远去,但它孤独的灵魂却在千百年流传不息的词篇中永生。

我们静静的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看书看得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学的而使其为人处世的心态,练就的是其宠辱不惊的情怀。从她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朴实的为人,心细如发对每个词人细微的差异进行精准的评析。他高谈阔论纵横词坛,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显现她做学问的严谨追求,她滔滔不绝才如泉涌彰显了她深厚文化底蕴。从所周知,后人对唐宋词的解析层出不穷,韬光养晦让人受益匪浅,没为词学大师站在自己的人生视角之上,伴随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讲述自己的研究词的体会和心得。

叶嘉莹学通古今贯通东西,是难的学界泰斗。她以求是严谨治学,自救斟酌不打诳语,词句的评析真知灼见鞭辟入里,抛开以前一些学者靠舞文弄墨繁缛庸俗的词藻取宠的陋习,她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不阿谀奉承也不损人利己,以严谨的姿态耕耘于学海,并在我们的学习中给了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新的启迪。对于东西文艺的差异她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东西方的分。

中国喜欢用坐着的人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西方文学作品衡量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方面,他突破了文学传统得道德观念,对其两者持并重的姿态。她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缺乏一种成熟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探究的出了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蓄性很大、不确定性很大,试想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是不会有此深刻的认识的。作者并不排斥西方文艺理论,在词的解读之中时刻试着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次的现象,给出一个总结归纳说明,同时她主张不要刻意的牵强附会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作者本身,每个都这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说这一定是作者的意思。你自己可以这样的理解但要合理。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系列的人物词作为词的兴盛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对词的解读她深情睿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又是我为她的才情感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句词可以出相关联的几首词或诗,刨根究底的溯源人不听信道听途说,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深思熟虑之后才脱口而出,对我们平时一些含混模糊的东西给出了直接清晰透彻的解答,使我们有话可说有理可循。我们知道‘这’,‘这’太笼统,她让我们知道这是什么的本质。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所有的词都会得到好评,如果一味的趋炎附势不变稂莠,算不上是一个好词人。人有好坏之分,词有优良之别。他毫不忌讳这些,交给我们鉴别词的新的,具有兴动感发的力量才是好词,花艳之词难成佳作。

也许,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很少有人在这学海之中苦苦探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金钱迷惑了人的心智。《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不错的解词之作,启迪我们的心智,给我们极大的精神慰藉,国学只用在于无用之大用,培养的是人的品格,提高的是人的境界,有时间你也看看。

读《唐宋词赏析》有感800字


宋词读后感


宋词读后感(一)

《宋词》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读了《宋词》是我每晚的习惯。带着丝丝倦意,放起悠扬小歌,细腻的指尖划过百溜的页面,丝滑享受,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畅想之中,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在宋词世界中,独领文学之风骚。天下乎,还有甚比此乐?这一切都是窒息的美,无与伦比的美。我觉着吧,虽说宋词与唐诗,元曲,同为史诗之丰碑,交相辉映,可宋词应排第一,也比排第一。至于为何?我也说不上,只觉得,唐诗结构过于严谨,不自由元曲曲风过于悲凉,不自然。而宋词不,一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例,名为婉约,但字2020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积极向上乐观。下面就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段来品析。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清照一生可谓坎坷,词风以北宋灭亡为界,前多为清新秀丽,后因经历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词风变得凄楚哽咽。《凤凰台上忆吹箫》为前之作。同看全段,乃知此篇为清照思夫之作。而我们看文章,不能看表面,有些时候,即使内在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我咋天看了关于此词的鉴赏时,很不以为然。文中说:此文渲染她万千心事无从诉说的哀愁,抒发了离别后思念的深情与独居的幽怨。我认为这篇此不仅表达了这些,更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试问:清照若不热爱生活,又何会思念丈夫呢?所以看文章,看诗词,要从多角度,换位理解。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理解。词中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更是千古一绝,通过的景物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所思,也让我看到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想与亲人会面,却只得朝朝暮暮等待那驿站

传来的书信报平安。若是在国家蒙难之时,则更是音讯全无。也让我感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要好好珍惜。

《宋词》中,好文不止李清照所作之词,还有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风雄壮伟丽,有如太山之巅。与婉约派形成对比,截然不同,生动地表现了宋朝人民的见闻感受,它们形式不同,主体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读了《宋词》养我浩然正气,使我热爱生活,玩味人生真谛。


宋词读后感(二)

我喜欢宋词,喜欢她豪放,喜欢她哀婉,喜欢她清丽,喜欢她壮美

宋词是一杯陈年的酒,历久弥香。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无论是词还是词人,都令人回味,有人如词、词如人、人词合一的境界,你须小酌慢饮,才能品出个中滋味。他年重读,更是回味无穷。

宋词是一盏新沏的茶,芬芳淡雅。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拂面不寒杨柳风,不仅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醒了一帘幽梦,带给人无限的憧憬与遐想。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的萧瑟又使你的心阵阵发冷,这种时候只能是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了。宋词就像是一湾清泉,她的美是淡淡的,你只有在霏霏细雨的古巷中,撑着油纸伞,满怀期待。恰在此时,逢着了一个和你一样也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有幽怨,也有哀伤,更有丁香花一样的颜色和丁香花一样的芬芳。

宋词是一首激越的诗,雄浑大气。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岳飞,面对山河沦陷,抬望眼,仰天长啸,发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的绝唱让你灵魂震撼、心头滴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如一山西大汉持巨爵、弹铁铮,引吭高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数次遭贬,一生飘零,空有满腹经纶的苏轼怎能不感慨岁月无情、人生短暂、事业无成呢?这时,词人们就像站在你的面前,随着他们的慷慨激昂,你也心情激荡,热血沸腾。

宋词是一幅秀丽的画,意境幽远。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恋,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西湖美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郊外春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塞外秋景,哪一处不令人驻足、令人流连,纵使你是丹青圣手,也难绘出如此多姿的色彩。

宋词是一首哀婉的歌,荡气回肠。既有忧国忧民的岳飞、辛弃疾,臣子恨,何时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饱含着词人的泪和血,他们的愁是悲壮的,悲壮中透出干云的豪气。也有对故国故乡的深切怀念,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思乡之切,如杜鹃啼血!此词不可念,念之人肠断!还有对自我命运的叹惋和亲人的思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2020了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种哀愁像绵绵的秋雨,侵入你的肌肤,深入你的骨髓,痛彻你的心扉。

宋词是良师、是益友、是恋人。她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

我喜欢宋词。


宋词读后感(三)

《宋词》书中所记载的文章,全都是古代着名的诗人和词人的着作,文章内涵深刻,所以直接了白的去看文章,到最后也什么都不懂,所以还要借助下面的解词和解说。先读解词,把词中不懂的字2020弄懂,后读解说,把文章的全意搞懂。在了解了词意后,为了使自己记牢,所以还要用两天时间去背,较长的也只用三天。

每当进入校门的时候,进入走廊,总能听到遍布全校的朗朗的读书声,是那样的富含韵味,我们津津有味地读着宋词,欣赏着配诗的一幅幅图画,使人身临其境,看着那生动的荷花,使人感觉夏天来了,看着那发芽的柳枝,让人感觉春天来了;看着满地的落叶,使人感觉秋天来了;看着傲骨的梅花一眼就可以让人断定那是冬天。的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想象能力丰富了。学起课文来轻松了。

读了《我站在铁索桥上》一文,当我读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者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时,眼前便出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场面,看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大大无畏精神。这时,我就会下决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珍惜。

当我读到古诗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时,这幅美景呈现在我的面前:春光明媚,柳色清新,人们有意的呼吸着新鲜空气,真是美及了。

真的,宋词很美,它能给人以启迪,在学习中,我们少不了它,它是对我们有益的课外读物,所以我们欢迎大家,请走进宋词,两天一文。你会有收获的!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1500字(3)篇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囊括上至商朝下至近现代的文化大卷,感慨颇多!全书从大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文化,摆脱了传统文化授课的枯燥,反之以处处美言美句,且道理深邃但却易懂,视野开阔,让读者在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海洋中纵情的傲游,肆意的想象,真是大家之手笔!阅读过程中,还摘抄了部分笔记,如下,供大家赏析: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余秋雨

◆ 台大的闪问

>> “人类靠着聪明分割出很多的疆界,最后又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 一个人先做大人,后做老人,因此老高于大。我做了几十年老师,现在降老为大,不算什么。

◆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 一种文明的童年歌声在血泊中听到,才更加惊心动魄。秋雨老师用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来开启一门有关文化记忆的课,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

>> 请让我演算完最后一道题再杀死我。

◆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 这实际上正是罗振玉以及他所代表的这种实地考察的新学风的历史前奏。

◆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 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商代历史的归结是青铜器和玉器,就像唐代历史的归结是唐诗,或者说,欧洲好几个历史阶段的归结是希腊神话、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而不是那些军事政治强人。

◆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 “人,诗意地栖居”

◆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 爱国主义是一种信仰,你相信你的国家优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唯一理由就是因

>> 为你生在那里

◆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以下为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在当年极为不便的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为了追寻历史的真相,所踏过的足迹,正真的史学家,正真的大家,是要完成壮丽的文化苦旅,才能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绝笔的:

>> 出发地是现在的西安,先后经过河南南阳、湖北江陵,然后到达湖南长沙。在长沙,他当然不能不想到屈原,于是去汨罗江悼念,后来还专门写过关于屈原的文章。

>> 他沿着湘江南下,到沅江后,应该是沿着长江向东到了江西九江,登上了庐山。再顺着长江东行,上岸以后到了绍兴。

>> 那里有禹穴——现在叫大禹陵,他到绍兴要纪念大禹,这是一个著名的遗迹。然后再由浙江到江苏的苏州——猜测起来应该是这么过去的,因为路比较近。到苏州看五湖——五湖到底是哪几个

>> 湖还有争议,因为后来水文地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接着渡江到江苏的淮阴。

>> 以后他北上山东,到了曲阜,参观了孔子遗迹。又到了北方齐国的都城临淄,再到邹城、滕州,再南行到徐州、沛县、宿州,拜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相争的各个地方。

>> 我来。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司马迁跟随着汉武帝出行,到陕西的凤翔,山西的夏县、万荣,河南的荥阳、洛阳,陕西的陇县,甘肃的清水,宁夏的固原,西北的地方实在走得不少,比较多,然后再回到陕西淳化的甘泉山,汉武帝的别墅行宫在那儿。

>> :到云南和四川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去考察和慰问。

>> 秋雨老师,下面的行程由我来说吧。凭着地图追寻司马迁的脚步,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也要享受一下。司马迁刚刚从西南回来,又跟着汉武帝出行,去了山东的泰山、河北的昌黎、河北的卢龙、内蒙古的五原。那时候他大概是二十五至二十六岁。二十七岁又到了山东的莱州、河南的濮阳。后来他又到了宁夏的固原、河北的涿州、湖南的宁远、湖北的黄梅、安徽的枞阳、山东的胶南……

◆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 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民族,敢于用一种单纯的黑墨色为基础,来延绵它的主流视觉艺术,那就是水墨画和书法。书法在视觉艺术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几千年一贯用纯黑色表达自己的全部美丽。

>> 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能够把文字变成一种这么活泼而深邃的艺术,它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它是抽象化的思维,是一种飘逸的、不那么拘谨的、跃动的、有节奏的思维。

◆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 商周青铜器的设计者是谁?良渚玉琮的磨琢者是谁?昭陵六骏的雕刻者是谁?敦煌石窟的绘画者是谁?宋代官窑和元代青花的烧制者是谁?……这样的问题还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这些问题让我

>> 们产生了一种精神解脱:原来天地间无数大美是不署名的。这正像汉语的发明者并不署名,中医的发明者并不署名。凡是署名的,已经小了好几个等级。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也有这个意思。

◆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 今天我要强行向大家介绍一位文化人,那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书法家颜真

>> 卿。为什么要强行?因为他的文化人格,光耀千秋。具有这种人格水平的文化人,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

>> 两年后,颜真卿自己用文章来祭祀牺牲的家人,其中最震撼的,是那份祭祀侄

>> 子颜季明的《祭侄稿》。由于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 对于颜真卿的壮烈事迹,欧阳修在《新唐书》里赞道:“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 颜真卿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好的时代,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大家都会企盼国家的力量,但是,那时候国家力量已经自顾不暇;因此,最终赖仗的,是深明中华文明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 我相信中国社会今后还会遇到我们今天想象不到的磨难,因此必须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层面。

◆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庞大的主题是其他文化所缺少的,那就是沧桑之慨、兴亡之叹

>> 中国文人那么喜欢抒发沧桑之慨、兴亡之叹,与中国历史的连贯性有关。看来一切都变了,但是,能说“变”,是因为有一个不变的坐标。如果社会发生了彻底的巨变,传统语文不复存在,社稷家国无从参照,那么,连感叹的可能也没有了。因此,咏史而叹,其实是一种奢侈。

>> 从初唐、盛唐到晚唐的诗歌发展模式,我把它看成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的轮回规程。从气象初开到宏伟史诗,再到悲剧体验,再到个人自问——这个模式,反复地出现在世界各地成熟文学的每一个发展段落中。

>> 李煜的经历告诉我们,杰出的艺术常常是人格分裂的结果,甚至是政治荒地上的野花。一切都志得意满的人,很难在艺术上成功。李煜的经历还告诉我们,艺术家只是艺术家,让他们从政很可能导致彻底混乱。我们不能把艺术上的好感和恶感,推衍到其他领域。诗人很浪漫、很自信,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其实他们真正能做的事业,也就是写诗。这不是贬低他们。诗人一旦拿起诗

>> 笔,就有可能成为世间的精神星座。即便是再成功的政治家,也会虔诚地吟诵他们的诗句。

◆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 普及白话文并不是废止文言文。一切传统的文化经典仍然很好地保留着,但中国文化必须建立能够表述现代科技、国际

>> 时讯、民间心态的文本,那就不能不推广白话文了

>> 破读甲骨文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文化奇迹,证明中国文化人不仅有面向现代的勇气,还有面向远古的能力。连孔子、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甲骨文,突然出现在兵荒马乱的现代,这是对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贯通性的一大考验。能不能破读,便是这种文化有没有中断的试金石。考验通过

>> 了,文化的魂魄和历史的韧性一起回来了,中国人终于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清楚地知道——我们是谁。

>> 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期所做成的两件文化大事——推广白话文、破读甲骨文,证明中国文化并没有失去生命,甚至也没有失去高贵。

随着诸位北大学子问学余秋雨老师,在这么有限的课程内,基本将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文化脉络梳理了一遍,并着重讨论了其中闪亮的各时代文化巅峰,如甲骨文、诸子、屈原、魏晋、书法绘画雕塑、多文化融合、唐宋元明清、中西文化碰撞等。可以深深体会到余老师对青年学子在文史学习方面客观而中立的引导与启发。

新世纪的青年一辈多少应当了解一些中国文化起源及演变发展过程,要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才能晓得该往哪去,如何而去。尤其是当中国经济日益崛起之时,国际社会观望、窥视、羡慕、打压、觊觎、否定等思潮明争暗涌之势甚嚣尘上,我们必须首先拥有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让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地继续提升传扬,继续屹立万世。

本书只是闪问部分比《问学》中收录的多,正文部分相同。北大的闪问给人以启迪,激发余老师很多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台大的闪问始终透露出对中国大陆以及大陆文化的生疏与误解,令余老师都很不耐烦。

受“北大”吸引打开这本书之后被“余秋雨”紧紧的牵住,一发不可收拾。

我对余秋雨原本的了解仅限于语文课文作者和电视节目评论嘉宾,这本书让我由路转粉,敬仰于余老师谦恭的文人修养、深厚的文化学识、宏大的视角和观点、晓畅华丽的文笔、精准浅晰的比喻修辞、诗意的审美观、独立的文化人格气节、对文化宽阔包容的胸怀,因此我又把他的其他几本书加入书架,等待日后细细品读。

本人的文学“素质”极其有限,自知再多的言语都无法尽意,不敢评论此书,深怕诋毁她的价值,更别说妄论中国文化。甲骨文青铜器书法绘画,诸子百家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民国白话文,屈原曹操陶渊明孝文帝颜真卿朱熹徐光启郭嵩焘……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希望有一天能为我所熟用,成就智慧。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一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诗,让我喜爱!

有了它,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性,让我更喜爱四季。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因为诗,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诗,我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还有那新年时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是深深的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精神,也歌颂了项羽悲壮死战。项羽的精神是因为当时中国封建时代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正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无意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此时陆游已被罢免回故乡,但依然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由此而发,写了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终于解放了,人们过上了小资的生活,这是范成大不禁动起笔,写了一首人见人爱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美得乡村生活!不仅乡村生活美,而且还有我们现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苏轼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二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读后感《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