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宋词有感

读宋词有感

读《唐宋词赏析》有感800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读《唐宋词赏析》有感800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

一、作者介绍

叶嘉莹,字2024迦陵。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早年因政治xxx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xxx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

《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先生的厉害之处是她可以把词中的美好点出来,然后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发自肺腑地去讲,然后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这词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这本书对于没有入门的我来说很重要,我开始有点耐心去读那些读不懂的词了。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叶嘉莹点评词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叶嘉莹在书中多次提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到的关于境界的说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叶嘉莹认为只有真感情还不够,她将西方现象学强调读者的欣赏与融合的理念与之相结合,认为作者不仅要写真景物真感情,而且要使自己的文字2024中带着一种使读者感动和感发的力量。她认为诗词作品中最重要的是里边要有一个生命,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第一流的大家的作品,都是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

叶嘉莹在书中主要讲了十五位有名的词人,分析了他们词的特点和词中表现出的境界。一个人的人格并不能与他的创作水平画上等号,每个词人因为受本性和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都会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境界。但我认为,真正的好词,它所表现的境界应该更高、更广、更深、更远,它表达的情感应该更真挚、真诚。这种高境界不再只是关注自身的命运,而是开始对国家、对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命运进行思考。这样的词更能感动你,引起内心的共鸣。

三、从苦难中见词人的人生哲学

读词,能见古人内心深处的波澜,它是词人心灵的后花园。因为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带着意志观念去写的。而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是作者潜意识中将自己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我更爱读词。

这十五个词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磨难,而在苦难中最能见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与他的人生哲学。

第一种是被苦难击垮后,沉沦在伤情中无法自拔,代表为李煜和秦观。

李煜作为皇帝本身就是个悲剧,他没有帝王的资质,却具有诗人的赤子之心,太天真,太感性,叶嘉莹说李煜是一个不管对于悲哀还是对于享乐都是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太主观,作为帝王这样的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但是灭国之灾更激发了他作为诗人的所有潜质,他是用整个生命去悲伤,他毫无掩饰地用自己至纯至真的情感投注于词中。在沦为阶下囚时,李煜就彻底沉沦在自己幻想的美梦里,沉沦在悲哀里,无法自拔,没有任何反抗。他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能在梦里寻找片刻欢娱了;他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悲哀,这忧愁是无尽无休的,没有人可以阻挡。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李后主用尽所有的真情与悲哀,用生命去写词,他的词才有巨大的冲击力,有一种感动、感发人的力量。

第二种是在遭遇苦难后,消极的挣扎,代表为柳永。

柳永的一生也是个悲剧,他天性浪漫,富有才气,但是他不羁的性格和他的儒家传统的仕宦家庭环境存在矛盾,他有政治理想抱负,但是他的浪漫性情和他的自负使他平生不得志,落魄一生,他死后还是歌女一起把他葬了的。但他的苦难也成就了他在词上的创作。

柳永的悲哀在于他把自己置于矛盾中,无法走出矛盾的怪圈。一方面,他说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要把利禄的浮名丢弃,换成现在的浅斟低唱的生活。在《凤归云》中,他说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问自己将光阴付与追求卑微的功名利禄,这算什么生活?后又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有一天,自己将不再奔走,老了归去过渔樵的生活。但其实这些都是他的自欺欺人,如果真的看淡了功名,又怎么会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曲玉管》)。我想柳永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实现理想抱负后,也找不到内心的退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少年游》),以前的期待,自己用世的志向,所有的一切都落空了。叶嘉莹说他的追求是完全向外的,是有待的,所以当所有期待落空,对于柳永而言,自己也就走向了悲剧。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1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看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读了下一篇,就忘记上一篇在讲什么的感觉。但我从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一种实用性的书籍来读,也并未打算看完这本书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且能立马应用于生活与工作。

因为读诗词的本身,在现代社会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话没有意义的事物是美丽的。到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不冲着一个目标,不冲着一个最终结果去做一件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觉得格外轻松,格外迷人。特别是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神经也就松懈下来了。

然而,最后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实际上却变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在讲词之前,叶嘉莹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而词,正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词,本来是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词。并没有吧个人理想意志都写进去。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个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2

当然,除了词能体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还是词的本身。在一首首词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有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处士,隐居杭州孤山。终日养鹤,侍弄梅树。把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鹤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隐居山林,孤独终老。要是,放到现代,大概会被所有人所耻笑和诟病。古时候的这种古道仙风,在现如今可能已经鲜有见到了;古时候的那种艺术才华,在现如今我认为已经无迹可寻了。虽说,现如今也有人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那种从童年时代的氛围到长成后的环境,都与从前不同。很难再创从前的高峰。仅能从这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中略感一二了。

在这些词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他们似乎有着对这个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善感之心。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说道: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他们就是有这种强大的感知力,见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个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暂别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处处都是他们的生活理想。

3

信手拈来一句词,便是心灵的一次短途旅行。

比如,韦庄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青衫薄。短短一句,却能一下子把所有感情都糅杂在其中,你去解释它,仿佛就缺少了朦胧,意会之感。青衫薄三个字,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阳光下还有些寒风料峭的初春,有一位少年在人群里显得那么特别。路人们还未脱去厚重的外套,而他只着了一件单薄的春衫。发梢处因为来回穿行在街道中还冒着丝丝汗水蒸发后的热气

而这一切,韦庄却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青衫薄,就把这样的画面,直接又充满诗意的放在了读者的面前。

不需要过多的去赘述每个细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而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是每个读者心里最合适的形象。词,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作品。当你不去读,不去想象进去的时候,它只是一堆文字;当你仔细融入进去,并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带进去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和作者俩个人一起完成的一件世上唯你独有的艺术作品。

词,不仅这些单句,让人回味无穷。词的整个结构的幽微安排也煞费了作者的苦心。

比如,冯正中的《抛球乐》: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时,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清朝时期一位词学家评论冯正中为:冯正中词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缠绵忠厚,与温韦相伯仲。

他的顿挫不是一泻无余,一直下去,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停一停,或者将气氛吊起来一些,又再一点点下去,真是缠绵忠厚。

4

词,是复杂的。没有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可能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它那么美,我很惊叹。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树木品种之多,每棵树上的枝丫都看着很自然,却又是作者经过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当看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时间,拼命追赶的这些年,回过头来也就这些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而已。

当看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间的唯一真实长逝无回的真实。

遇见词,像是遇见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还是想以周颐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记了古人的这份心。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篇一:《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一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一爱一好者。“内容深一入一浅一出,融贯中西,独造一精一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一娘一,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一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一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一陰一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篇二:《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一陽一、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一性一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一陽一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一女情一爱一、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一女情一爱一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一陽一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一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一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一抽一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

篇三:《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一入一浅一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一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3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1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性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女情爱、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女情爱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阳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2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内容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娘,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阴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3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入浅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读《宋词》有感400字


风吹开这本《宋词》,心里又涌起沧桑感。

唐诗、宋词、元曲经历了上下数千年的洗礼,见证着中国文学的进程。捧在手上的一曲小令、一阙小调,其实有无比深长的意味。

哀!伤!愁!宋词给人的往往是这种感觉。问!叹!思!宋词总有强烈浓郁的情感。回首李清照,不是在黄花梧桐中“寻寻觅觅;就是在小舟/亭台上饮酒、争渡”。总是试问他人,反而瘦比黄花。她在伤感中度过余生。再看李煜后主的生活。总是愁!看水能说:“人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看景能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政权拱手让人,最后还因一首《虞美人》一命归西。

词人们,何苦,何必!不是不想理解你们,只是你们太难解。生命是一去无回的,又何苦如此惆怅。你们难道不知“人生得意须尽欢”?何苦长长久久论衰伤!你们难道不懂“天生我才必有用”,又哪能里来怀才不遇的愁苦?当历史长河将你们的妙笔丹青带到我眼前,除了惊叹你们的佳词妙句,我更为你们的伤感生命而不值!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变迁不知能否抹去你们的愁。但我确实想让“愁”烟消云散。生命就如一场游戏,有胜就有败,有欢就有衰。但胜败是常事,心情也可调适。有限的生命里伤心过是一天,开心过是一天。命运是自己的,总得接受吧!所以不管命多惨,都应该调适自己的情绪呀!

风又吹闭了这本《宋词》,沧桑感和惆怅也消散。我欣赏,我寻觅,但我不要哀伤!生活如此美妙,生命本无愁!

读《唐诗》、《宋词》有感


诗词传千古、诗心永流传

读《唐诗》、《宋词》有感

漫长悠远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诗词的种子自小便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品读钻研诗词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愈品愈浓厚。唐诗、宋词更是成为你我案前床头的必备书目。蒙曼老师说:当代中国人诗心不死。诚然,诗词代代相传,从几年前回复量百万的续写诗词的帖子,到诗词大会上圈粉无数的飞花令比赛,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诗词,中国人有不死的诗心。但诗心究竟为何?是诗仙李白笔下的快意人生,亦或是柳永叹惋的儿女情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生坎坷流离的陆游心里,诗心是对国家的热忱,在弥留之际,他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看到国家统一。家国山河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写进了他的诗词之中,融入到他的生命之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压临蓐,国人诗心依旧不死,秋瑾的长歌还在徘徊,谭嗣同昆仑肝胆在长啸,诗心便是一腔赤忱的爱国之心。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依旧不能忘记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爱国之心。今日抵制萨德,乐天的兴旺不再,是爱国的诗心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另一种体现。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一颗诗心是多情的蝶恋花。古人为追求心上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如今年轻人的女神,留个微信,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古今人共有之。一直觉得拥有一颗诗心的人,在感情路途一定不会走的太过艰难,纵使经历过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的落寞,但也一定会以诗词的独有的底蕴内涵以及个人的诗心体会,去排解忧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与亡妻十年生死相隔,纵使无法体会哽咽无语和泪流千行的痛楚,但却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一见钟情的转辗反侧到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红玫瑰也是白玫瑰,再读柳永东坡自己的内心也就多了份纯粹与平和。

年轻时曾一度执迷于诗词工巧,而经历时间的洗礼方才渐渐醒悟,诗心也越来越向往恬淡从容的山水诗词,流水让人向善、忍让,高山教会人包容,远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清丽,字字洗涤人心。如今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消失的是大漠孤烟、小桥流水,但不灭的是一颗恬淡的诗心。当我们衷感叹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如银河下落的飞流瀑布,淡妆浓抹总适宜的西湖之时,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可以内心深处得到诗词的滋养,而不是在发愣片刻后大脑空白大喊一句真美啊

人生的历练也使我渐渐明白:诗心即人心,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久不衰的真正缘由,写尽人世悲欢,道尽家国情怀,在这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给予你我精神的和平与宁静。如今的我,报效家国的激昂陈词不减,家国故土的深沉留恋更添。在车马喧嚣的忙碌生活之后,不忘一杯清茶,一本诗词,细细品味在午后的落日黄昏。

真正的诗心,即是人心,诗心不死的你我始终坚守着生活的初心,都痴恋着诗意的栖息。

词吟声声续长河——读《宋词选》有感800字



时间的长河亘古缓缓流淌而来,有时徐徐而平静,有时却翻出晶莹的雪浪,抛起满天的水珠,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却明媚绮丽的光芒。宋朝,正是长河中水浪璀璨的一段。但宋朝不似唐朝,唐朝奔放自由,有盛世的繁华与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唐朝的诗歌走上了巅峰;宋朝就像江南秀美的山水,也许没有唐朝的一气贯天与博大胸怀,但自有水秀山清的气质与难以掩饰的芳华。宋词,便带着宋朝的气质,一路从宋初走来,影映这整个时代。宋词,是宋朝的缩影,具有宋朝的气质,绽放属于宋朝的光华,映出宋朝的灵魂。


宋词与唐诗相较,形式较多,有清新的小令,亦有绮丽的慢词。往往细细碎碎的词语之间,连缀起一幅幅各样的画面。也许是由于并不像七律绝句那样拥有的格式较为单一,而是格式繁多,题材更是丰富,宋词继登峰造极的唐诗之后,掀起了它的华丽彩幕,从而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固然,宋词具有它的拘束处,繁复的格律可以说限制了作者一部分的才情,但它的精雕细琢,以及读来琅琅上口的音律,确是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
确实,宋词是细腻的。兴许是因为它细腻,用它抒写的景致也较为细腻,且拥有一种独特的气韵。曾记否,初读“杨柳岸,晓风残月”,脑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烟波渺渺,离情彻骨,却偏对半缺残月,惆怅在凄冷的月光下,仿佛也变得绵绵不绝。也记得,春深之时,仰头望满树暄妍飘落,踏草去寻那梅树青果,正是“红英落尽青梅小”的时节。又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使得那“黯乡魂”越发“追旅思”,相思景,相思情化作相思泪。由景生情,宋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闲情偶寄,亦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怆摧心,更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宋词,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承载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细节,时运变换;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思随东风兴遄飞,或是冷雨凄切摧肝肠;承载了人们的思想,人生哲学,万物天理。所以凭借着宋词这个载体,我们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一切,从人们的生活、思想到时代的特征与精神。


总是喜欢站在窗前,低低地吟诵几首宋词。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字都不只是一个字,而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当有光透过他们的时候,我脑海中的天空上,便会映出一座座有些飘忽的海市蜃楼,隐约在云中。也许那一个个的影像起初并不清晰,但当我为它们添上想象的色彩,穿越了几百年风雨浸润的它们,就又重新焕发了它们应有的熠熠之光。有时读着读着,忽然觉得仿佛我与词人之间,并没有跨越几百年的鸿沟,而是很近很近,犹如仅仅隔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细窗纱一般。兴许这是因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从其发端涓涓流淌而来,中途虽有疾有缓,却从未止歇、断绝。它流经昨天、今天,也将继续不断绝地继续流淌下去,裹挟着一段段历史与一批批文人的智慧思想,奔腾不息。是的,我们现在所念到的宋词,或许因为年代的差异给我们些许生疏的感觉,但细细咀嚼、品味、回想,望着那一个个的方块字,就会突然发觉,它们给我们的感觉,竟是那么熟悉、亲切,就如一阵从山间水上吹来的风,带着芬芳又有些潮湿的味道,拂过我的耳畔。


词吟声声续长河,向前望去,喧豗百川东入海;
回首,不尽长河滚滚来;
向上望去,天光略有通透处。
低吟苏子的词,我舒展了眉毛,在词吟声声中,向前走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读宋词


我读宋词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

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啊,读宋词我真快乐!


读《唐诗宋词三百首》有感


阅读完《唐诗宋词三百首》这本书,顿时感觉到自己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让我深深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仅仅一句诗,一句词,就能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志向和当时社会的背景。唐诗宋词乃国之精粹,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他们就像文学中的两头巨龙,用它们脱俗的韵律缠斗出一代文学之胜,代表着辉煌一代的文学之国 。

唐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唐诗把各种思想、艺术、音律和文字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全部做完。由此可见,唐诗难以被超越、难以企及。于是便涌现出两千多诗人,其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形成了初唐时期诗的飓风,他们是领导者,开启了诗的殿堂。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就像被上天赐予了神手一样,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绝诗,堪称史之绝作。一首《渡荆门送别》巧妙地运用现景,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一首《蜀道难》更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使我能联想到崎岖、难以跨越的蜀道,该诗反复咏叹的写法给我强烈的震撼,令我每每读起都十分的感叹;一首《将进酒》借醉意写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愿酒醒对寂寥;《清平调》三首更是绝诗,一首将人带入空间世界,一首走进楚汉时代,写绝了当时的荣华富贵。李白的诗说尽了那个时代的许多事件,也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

说完李白,再来说说杜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处于战乱时期的他,也有许多旷世奇诗,多首诗描述了中唐之后日渐衰败的社会风气。一首《望岳》表述他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他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垂老别》《无家别》整组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大背景下,使我感觉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杜甫在此环境下仍然心系祖国,不忘祖国。他的《春望》《兵车行》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诗风大多就是这样了吧。当然还有许多绝世好诗:《使至塞上》《虞美人》《从军行》《春夜别友人》《过故人庄》我现在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仗长中骄傲,在那难以超越的唐诗中怀念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回忆那些历史长河中悲欢离合的事物。

宋词历来与唐诗齐名,最早的称谓是隋时有乐曲调艺术特色的曲子词,但宋词诗人也为宋词由唐入宋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便有我最喜欢的几首词。柳永的《定风波》中思妇心中的免死年少光阴虚过,率意大胆的词风使之成为柳永俚词的杰作。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魂牵梦绕,游子思乡,即使风景无限好也难抵思乡之情。此词气势开阔,柔中有刚,是羁旅词中难得的佳作!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此词上天下地,又像歌一样动听。这种雄浑豪放的新词风,把人的一切幻想尽纳其中,何似在人间是苏轼给人们幻想的答案。此时,我又想起他的《浣溪沙》中 谁道人生无再少?一个问句起头,又借喻巧妙作答,隐含着对人生深深的思考,表明人间凡事无绝对。结尾更是运用典故别出心裁地突出了作者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此词真是使人感悟至深啊!

唐朝的诗人们,大宋的词人们,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了国家,他们的思想都围绕着祖国的江山社稷转动,他们的感情都贯注给了国家,他们值得我们纪念!阅读每一首诗,每一首词,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联想到历史的画面,聆听到时代心声,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些当年在诗坛、词坛中的风流人物已经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遗迹中。但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就好像陈酒一样散发醇香。没错,诗词中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诗词中的奥秘更值得我们去探究。所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啊,中国文学的辉煌需要我们继续传诵、继续升华!品读经典唐诗宋词,弘扬中国诗词的浓厚文化底蕴和不绝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中华儿女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我相信,伟大的中华文化必将永远令人惊叹,令人仰望!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1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2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诗,让我喜爱!

有了它,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性,让我更喜爱四季。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因为诗,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诗,我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还有那新年时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是深深的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精神,也歌颂了项羽悲壮死战。项羽的精神是因为当时中国封建时代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正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无意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此时陆游已被罢免回故乡,但依然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由此而发,写了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终于解放了,人们过上了小资的生活,这是范成大不禁动起笔,写了一首人见人爱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美得乡村生活!不仅乡村生活美,而且还有我们现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苏轼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吟声声续长河——读《宋词选》有感800字2024


时间的长河亘古缓缓流淌而来,有时徐徐而平静,有时却翻出晶莹的雪浪,抛起满天的水珠,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却明媚绮丽的光芒。宋朝,正是长河中水浪璀璨的一段。但宋朝不似唐朝,唐朝奔放自由,有盛世的繁华与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唐朝的诗歌走上了巅峰;宋朝就像江南秀美的山水,也许没有唐朝的一气贯天与博大胸怀,但自有水秀山清的气质与难以掩饰的芳华。宋词,便带着宋朝的气质,一路从宋初走来,影映这整个时代。宋词,是宋朝的缩影,具有宋朝的气质,绽放属于宋朝的光华,映出宋朝的灵魂。

宋词与唐诗相较,形式较多,有清新的小令,亦有绮丽的慢词。往往细细碎碎的词语之间,连缀起一幅幅各样的画面。也许是由于并不像七律绝句那样拥有的格式较为单一,而是格式繁多,题材更是丰富,宋词继登峰造极的唐诗之后,掀起了它的华丽彩幕,从而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固然,宋词具有它的拘束处,繁复的格律可以说限制了作者一部分的才情,但它的精雕细琢,以及读来琅琅上口的音律,确是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

确实,宋词是细腻的。兴许是因为它细腻,用它抒写的景致也较为细腻,且拥有一种独特的气韵。曾记否,初读“杨柳岸,晓风残月”,脑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烟波渺渺,离情彻骨,却偏对半缺残月,惆怅在凄冷的月光下,仿佛也变得绵绵不绝。也记得,春深之时,仰头望满树暄妍飘落,踏草去寻那梅树青果,正是“红英落尽青梅小”的时节。又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使得那“黯乡魂”越发“追旅思”,相思景,相思情化作相思泪。由景生情,宋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闲情偶寄,亦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怆摧心,更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宋词,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承载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细节,时运变换;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思随东风兴遄飞,或是冷雨凄切摧肝肠;承载了人们的思想,人生哲学,万物天理。所以凭借着宋词这个载体,我们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一切,从人们的生活、思想到时代的特征与精神。

总是喜欢站在窗前,低低地吟诵几首宋词。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字都不只是一个字,而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当有光透过他们的时候,我脑海中的天空上,便会映出一座座有些飘忽的海市蜃楼,隐约在云中。也许那一个个的影像起初并不清晰,但当我为它们添上想象的色彩,穿越了几百年风雨浸润的它们,就又重新焕发了它们应有的熠熠之光。有时读着读着,忽然觉得仿佛我与词人之间,并没有跨越几百年的鸿沟,而是很近很近,犹如仅仅隔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细窗纱一般。兴许这是因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从其发端涓涓流淌而来,中途虽有疾有缓,却从未止歇、断绝。它流经昨天、今天,也将继续不断绝地继续流淌下去,裹挟着一段段历史与一批批文人的智慧思想,奔腾不息。是的,我们现在所念到的宋词,或许因为年代的差异给我们些许生疏的感觉,但细细咀嚼、品味、回想,望着那一个个的方块字,就会突然发觉,它们给我们的感觉,竟是那么熟悉、亲切,就如一阵从山间水上吹来的风,带着芬芳又有些潮湿的味道,拂过我的耳畔。

词吟声声续长河,向前望去,喧豗百川东入海;

回首,不尽长河滚滚来;

向上望去,天光略有通透处。

低吟苏子的词,我舒展了眉毛,在词吟声声中,向前走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银杏》800字


这是一首散文诗。作者用银杏来比喻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命力,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端直、蓬勃、坚定、庄重,嶙峋而洒脱,以及刚正、坚强、谦虚、无私、勇敢的,超乎一般的高尚美德;鼓舞了当时的人民能勇敢加入抗日战争中来,英勇地与敌军抗争;同时,谴责了当时的国民党面对日军犹豫不决、消极软弱的态度、意图投敌的思想及军心涣散的状况。

银杏一直以坚韧端庄的形象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中华民族也用刚强勇敢的精神撰写了五千年的光辉史册,屹立在世界东方之巅。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八国联军和日本相继侵入的时候,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却都选择了退让。在这个万分危急的关头,中国人像银杏一样坚定、勇敢的本质显露无遗,无数的革命烈士前赴后继,振兴中华。此刻,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也愈发旺盛起来,一次一次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在那千百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株“银杏”,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了中华文明!

银杏,平凡而伟大。说它平凡,是因为它在中国随处可见,谦逊朴素,既不像枫树那般热情,轰轰烈烈,又不似柔柳一样秀美,婀娜多姿。说它伟大,是因为它有着超乎一般的精神。银杏被称为“活化石”,它历经沧桑,孕育了中华古国的文明,目睹了中华民族由一个个小小的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它有着超乎想象的生命力,与中华民族有着不解之缘。银杏是庄重的,不会轻易随着微风摆动。为人处事,我们也要像银杏那样,遇事沉着冷静,不能让一件小事就成了一起冲动事件的导火索。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志,不能被别人所左右。别人的刻薄嘲讽、风言风语,都不能成为我们改变自己人生航向的理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做一棵“墙头草”,任人掌控。银杏是刚正的、端直的。我们要像银杏那样,坚持正义和自己的理想。身处危难之地,也不能放弃正义,背叛自己的祖国或是家人。在遇到某些人横行霸道之时,即使不能行侠仗义,也不能坐视不管。正义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抛弃了正义,就抛弃了一切,也彻底丢弃了自己的灵魂。正义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乃至一个世界得以存在的基础。世界是不公平的,弱肉强食,或许谁也无法改变。但善良的人,终究心胸坦荡;而罪恶的人,若不改邪归正,也终究洗不去心灵的污垢,逃不出惶惶不可终日的深渊。银杏是坚强的。面对风霜雨雪,它从不退缩,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每一次战斗之中,与暴风雨作抗争。因此,它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纵使不遇到千难万险,也必须拥有坚强的精神,勇往直前。生活中,处处暗藏玄机,充满了挑战,必定不会风平浪静。面对打击与挫折,坚强是最好的选择。有了坚强,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有了坚强,才有了一个个成功者,一个个英雄。坚强起来,折断的羽翼将更加强健有力;坚强起来,风儿才会把我们送到成功的彼岸。坚强是成功之路,使人生更精彩。银杏是无私的。夏天撑开一把绿伞,带给人们绿荫与清凉;秋天结出的累累果实可以滋养人们,落叶也是极好的燃烧材料,就连死后的枝干也是上好的质地坚硬的木材。银杏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我们也可以做到如此。捐款箱前,投入十元钱;身边的人不小心要摔倒时,扶一把;公园里,捡起地上的瓶瓶罐罐,免得清洁工人再来辛苦打扫;火车站里,当旁边的旅客遗忘下什么时,给一句善意的提醒……记得一首歌里这样唱过:“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唐宋词赏析》有感8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宋词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