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宋词有感

读宋词有感

读唐宋词感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唐宋词感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演讲集合而成的解词之作,作者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呕心沥血专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远涉重洋,四海讲学,所致有声,是我国少有的名扬海外的诗词家。

《唐宋词十七讲》做这以人物年代先后为序挑选了唐宋不同时期具有代表词性不同发展阶段的词人作品,向读者深情解读古色古香的典型词作,带领我们去欣赏体味当时的文人情怀。在她的眼里词时有鲜明的活力,词的好坏生命力的长久在于其兴动感发的力量。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也许那个凄风苦雨中的孤单背影已渐渐的远去,但它孤独的灵魂却在千百年流传不息的词篇中永生。

我们静静的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看书看得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学的而使其为人处世的心态,练就的是其宠辱不惊的情怀。从她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朴实的为人,心细如发对每个词人细微的差异进行精准的评析。他高谈阔论纵横词坛,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显现她做学问的严谨追求,她滔滔不绝才如泉涌彰显了她深厚文化底蕴。从所周知,后人对唐宋词的解析层出不穷,韬光养晦让人受益匪浅,没为词学大师站在自己的人生视角之上,伴随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讲述自己的研究词的体会和心得。

叶嘉莹学通古今贯通东西,是难的学界泰斗。她以求是严谨治学,自救斟酌不打诳语,词句的评析真知灼见鞭辟入里,抛开以前一些学者靠舞文弄墨繁缛庸俗的词藻取宠的陋习,她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不阿谀奉承也不损人利己,以严谨的姿态耕耘于学海,并在我们的学习中给了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新的启迪。对于东西文艺的差异她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东西方的分。

中国喜欢用坐着的人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西方文学作品衡量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方面,他突破了文学传统得道德观念,对其两者持并重的姿态。她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缺乏一种成熟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探究的出了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蓄性很大、不确定性很大,试想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是不会有此深刻的认识的。作者并不排斥西方文艺理论,在词的解读之中时刻试着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次的现象,给出一个总结归纳说明,同时她主张不要刻意的牵强附会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作者本身,每个都这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说这一定是作者的意思。你自己可以这样的理解但要合理。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系列的人物词作为词的兴盛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对词的解读她深情睿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又是我为她的才情感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句词可以出相关联的几首词或诗,刨根究底的溯源人不听信道听途说,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深思熟虑之后才脱口而出,对我们平时一些含混模糊的东西给出了直接清晰透彻的解答,使我们有话可说有理可循。我们知道‘这’,‘这’太笼统,她让我们知道这是什么的本质。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所有的词都会得到好评,如果一味的趋炎附势不变稂莠,算不上是一个好词人。人有好坏之分,词有优良之别。他毫不忌讳这些,交给我们鉴别词的新的,具有兴动感发的力量才是好词,花艳之词难成佳作。

也许,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很少有人在这学海之中苦苦探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金钱迷惑了人的心智。《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不错的解词之作,启迪我们的心智,给我们极大的精神慰藉,国学只用在于无用之大用,培养的是人的品格,提高的是人的境界,有时间你也看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唐宋词赏析》有感800字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

一、作者介绍

叶嘉莹,字2024迦陵。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早年因政治xxx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xxx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

《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先生的厉害之处是她可以把词中的美好点出来,然后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发自肺腑地去讲,然后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这词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这本书对于没有入门的我来说很重要,我开始有点耐心去读那些读不懂的词了。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叶嘉莹点评词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叶嘉莹在书中多次提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到的关于境界的说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叶嘉莹认为只有真感情还不够,她将西方现象学强调读者的欣赏与融合的理念与之相结合,认为作者不仅要写真景物真感情,而且要使自己的文字2024中带着一种使读者感动和感发的力量。她认为诗词作品中最重要的是里边要有一个生命,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第一流的大家的作品,都是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

叶嘉莹在书中主要讲了十五位有名的词人,分析了他们词的特点和词中表现出的境界。一个人的人格并不能与他的创作水平画上等号,每个词人因为受本性和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都会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境界。但我认为,真正的好词,它所表现的境界应该更高、更广、更深、更远,它表达的情感应该更真挚、真诚。这种高境界不再只是关注自身的命运,而是开始对国家、对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命运进行思考。这样的词更能感动你,引起内心的共鸣。

三、从苦难中见词人的人生哲学

读词,能见古人内心深处的波澜,它是词人心灵的后花园。因为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带着意志观念去写的。而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是作者潜意识中将自己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我更爱读词。

这十五个词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磨难,而在苦难中最能见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与他的人生哲学。

第一种是被苦难击垮后,沉沦在伤情中无法自拔,代表为李煜和秦观。

李煜作为皇帝本身就是个悲剧,他没有帝王的资质,却具有诗人的赤子之心,太天真,太感性,叶嘉莹说李煜是一个不管对于悲哀还是对于享乐都是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太主观,作为帝王这样的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但是灭国之灾更激发了他作为诗人的所有潜质,他是用整个生命去悲伤,他毫无掩饰地用自己至纯至真的情感投注于词中。在沦为阶下囚时,李煜就彻底沉沦在自己幻想的美梦里,沉沦在悲哀里,无法自拔,没有任何反抗。他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能在梦里寻找片刻欢娱了;他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悲哀,这忧愁是无尽无休的,没有人可以阻挡。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李后主用尽所有的真情与悲哀,用生命去写词,他的词才有巨大的冲击力,有一种感动、感发人的力量。

第二种是在遭遇苦难后,消极的挣扎,代表为柳永。

柳永的一生也是个悲剧,他天性浪漫,富有才气,但是他不羁的性格和他的儒家传统的仕宦家庭环境存在矛盾,他有政治理想抱负,但是他的浪漫性情和他的自负使他平生不得志,落魄一生,他死后还是歌女一起把他葬了的。但他的苦难也成就了他在词上的创作。

柳永的悲哀在于他把自己置于矛盾中,无法走出矛盾的怪圈。一方面,他说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要把利禄的浮名丢弃,换成现在的浅斟低唱的生活。在《凤归云》中,他说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问自己将光阴付与追求卑微的功名利禄,这算什么生活?后又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有一天,自己将不再奔走,老了归去过渔樵的生活。但其实这些都是他的自欺欺人,如果真的看淡了功名,又怎么会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曲玉管》)。我想柳永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实现理想抱负后,也找不到内心的退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少年游》),以前的期待,自己用世的志向,所有的一切都落空了。叶嘉莹说他的追求是完全向外的,是有待的,所以当所有期待落空,对于柳永而言,自己也就走向了悲剧。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篇一:《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一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一爱一好者。“内容深一入一浅一出,融贯中西,独造一精一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一娘一,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一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一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一陰一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篇二:《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一陽一、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一性一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一陽一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一女情一爱一、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一女情一爱一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一陽一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一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一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一抽一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

篇三:《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一入一浅一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一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1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看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读了下一篇,就忘记上一篇在讲什么的感觉。但我从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一种实用性的书籍来读,也并未打算看完这本书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且能立马应用于生活与工作。

因为读诗词的本身,在现代社会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话没有意义的事物是美丽的。到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不冲着一个目标,不冲着一个最终结果去做一件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觉得格外轻松,格外迷人。特别是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神经也就松懈下来了。

然而,最后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实际上却变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在讲词之前,叶嘉莹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而词,正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词,本来是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词。并没有吧个人理想意志都写进去。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个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2

当然,除了词能体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还是词的本身。在一首首词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有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处士,隐居杭州孤山。终日养鹤,侍弄梅树。把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鹤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隐居山林,孤独终老。要是,放到现代,大概会被所有人所耻笑和诟病。古时候的这种古道仙风,在现如今可能已经鲜有见到了;古时候的那种艺术才华,在现如今我认为已经无迹可寻了。虽说,现如今也有人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那种从童年时代的氛围到长成后的环境,都与从前不同。很难再创从前的高峰。仅能从这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中略感一二了。

在这些词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他们似乎有着对这个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善感之心。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说道: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他们就是有这种强大的感知力,见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个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暂别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处处都是他们的生活理想。

3

信手拈来一句词,便是心灵的一次短途旅行。

比如,韦庄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青衫薄。短短一句,却能一下子把所有感情都糅杂在其中,你去解释它,仿佛就缺少了朦胧,意会之感。青衫薄三个字,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阳光下还有些寒风料峭的初春,有一位少年在人群里显得那么特别。路人们还未脱去厚重的外套,而他只着了一件单薄的春衫。发梢处因为来回穿行在街道中还冒着丝丝汗水蒸发后的热气

而这一切,韦庄却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青衫薄,就把这样的画面,直接又充满诗意的放在了读者的面前。

不需要过多的去赘述每个细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而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是每个读者心里最合适的形象。词,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作品。当你不去读,不去想象进去的时候,它只是一堆文字;当你仔细融入进去,并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带进去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和作者俩个人一起完成的一件世上唯你独有的艺术作品。

词,不仅这些单句,让人回味无穷。词的整个结构的幽微安排也煞费了作者的苦心。

比如,冯正中的《抛球乐》: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时,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清朝时期一位词学家评论冯正中为:冯正中词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缠绵忠厚,与温韦相伯仲。

他的顿挫不是一泻无余,一直下去,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停一停,或者将气氛吊起来一些,又再一点点下去,真是缠绵忠厚。

4

词,是复杂的。没有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可能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它那么美,我很惊叹。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树木品种之多,每棵树上的枝丫都看着很自然,却又是作者经过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当看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时间,拼命追赶的这些年,回过头来也就这些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而已。

当看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间的唯一真实长逝无回的真实。

遇见词,像是遇见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还是想以周颐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记了古人的这份心。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我读宋词


我读宋词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

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啊,读宋词我真快乐!


读《唐诗》、《宋词》有感


诗词传千古、诗心永流传

读《唐诗》、《宋词》有感

漫长悠远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诗词的种子自小便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品读钻研诗词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愈品愈浓厚。唐诗、宋词更是成为你我案前床头的必备书目。蒙曼老师说:当代中国人诗心不死。诚然,诗词代代相传,从几年前回复量百万的续写诗词的帖子,到诗词大会上圈粉无数的飞花令比赛,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诗词,中国人有不死的诗心。但诗心究竟为何?是诗仙李白笔下的快意人生,亦或是柳永叹惋的儿女情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生坎坷流离的陆游心里,诗心是对国家的热忱,在弥留之际,他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看到国家统一。家国山河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写进了他的诗词之中,融入到他的生命之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压临蓐,国人诗心依旧不死,秋瑾的长歌还在徘徊,谭嗣同昆仑肝胆在长啸,诗心便是一腔赤忱的爱国之心。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依旧不能忘记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爱国之心。今日抵制萨德,乐天的兴旺不再,是爱国的诗心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另一种体现。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一颗诗心是多情的蝶恋花。古人为追求心上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如今年轻人的女神,留个微信,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古今人共有之。一直觉得拥有一颗诗心的人,在感情路途一定不会走的太过艰难,纵使经历过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的落寞,但也一定会以诗词的独有的底蕴内涵以及个人的诗心体会,去排解忧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与亡妻十年生死相隔,纵使无法体会哽咽无语和泪流千行的痛楚,但却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一见钟情的转辗反侧到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红玫瑰也是白玫瑰,再读柳永东坡自己的内心也就多了份纯粹与平和。

年轻时曾一度执迷于诗词工巧,而经历时间的洗礼方才渐渐醒悟,诗心也越来越向往恬淡从容的山水诗词,流水让人向善、忍让,高山教会人包容,远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清丽,字字洗涤人心。如今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消失的是大漠孤烟、小桥流水,但不灭的是一颗恬淡的诗心。当我们衷感叹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如银河下落的飞流瀑布,淡妆浓抹总适宜的西湖之时,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可以内心深处得到诗词的滋养,而不是在发愣片刻后大脑空白大喊一句真美啊

人生的历练也使我渐渐明白:诗心即人心,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久不衰的真正缘由,写尽人世悲欢,道尽家国情怀,在这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给予你我精神的和平与宁静。如今的我,报效家国的激昂陈词不减,家国故土的深沉留恋更添。在车马喧嚣的忙碌生活之后,不忘一杯清茶,一本诗词,细细品味在午后的落日黄昏。

真正的诗心,即是人心,诗心不死的你我始终坚守着生活的初心,都痴恋着诗意的栖息。

读《宋词》有感400字


风吹开这本《宋词》,心里又涌起沧桑感。

唐诗、宋词、元曲经历了上下数千年的洗礼,见证着中国文学的进程。捧在手上的一曲小令、一阙小调,其实有无比深长的意味。

哀!伤!愁!宋词给人的往往是这种感觉。问!叹!思!宋词总有强烈浓郁的情感。回首李清照,不是在黄花梧桐中“寻寻觅觅;就是在小舟/亭台上饮酒、争渡”。总是试问他人,反而瘦比黄花。她在伤感中度过余生。再看李煜后主的生活。总是愁!看水能说:“人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看景能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政权拱手让人,最后还因一首《虞美人》一命归西。

词人们,何苦,何必!不是不想理解你们,只是你们太难解。生命是一去无回的,又何苦如此惆怅。你们难道不知“人生得意须尽欢”?何苦长长久久论衰伤!你们难道不懂“天生我才必有用”,又哪能里来怀才不遇的愁苦?当历史长河将你们的妙笔丹青带到我眼前,除了惊叹你们的佳词妙句,我更为你们的伤感生命而不值!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变迁不知能否抹去你们的愁。但我确实想让“愁”烟消云散。生命就如一场游戏,有胜就有败,有欢就有衰。但胜败是常事,心情也可调适。有限的生命里伤心过是一天,开心过是一天。命运是自己的,总得接受吧!所以不管命多惨,都应该调适自己的情绪呀!

风又吹闭了这本《宋词》,沧桑感和惆怅也消散。我欣赏,我寻觅,但我不要哀伤!生活如此美妙,生命本无愁!

读《唐诗宋词三百首》有感


阅读完《唐诗宋词三百首》这本书,顿时感觉到自己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让我深深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仅仅一句诗,一句词,就能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志向和当时社会的背景。唐诗宋词乃国之精粹,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他们就像文学中的两头巨龙,用它们脱俗的韵律缠斗出一代文学之胜,代表着辉煌一代的文学之国 。

唐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唐诗把各种思想、艺术、音律和文字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全部做完。由此可见,唐诗难以被超越、难以企及。于是便涌现出两千多诗人,其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形成了初唐时期诗的飓风,他们是领导者,开启了诗的殿堂。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就像被上天赐予了神手一样,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绝诗,堪称史之绝作。一首《渡荆门送别》巧妙地运用现景,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一首《蜀道难》更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使我能联想到崎岖、难以跨越的蜀道,该诗反复咏叹的写法给我强烈的震撼,令我每每读起都十分的感叹;一首《将进酒》借醉意写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愿酒醒对寂寥;《清平调》三首更是绝诗,一首将人带入空间世界,一首走进楚汉时代,写绝了当时的荣华富贵。李白的诗说尽了那个时代的许多事件,也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

说完李白,再来说说杜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处于战乱时期的他,也有许多旷世奇诗,多首诗描述了中唐之后日渐衰败的社会风气。一首《望岳》表述他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他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垂老别》《无家别》整组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大背景下,使我感觉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杜甫在此环境下仍然心系祖国,不忘祖国。他的《春望》《兵车行》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诗风大多就是这样了吧。当然还有许多绝世好诗:《使至塞上》《虞美人》《从军行》《春夜别友人》《过故人庄》我现在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仗长中骄傲,在那难以超越的唐诗中怀念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回忆那些历史长河中悲欢离合的事物。

宋词历来与唐诗齐名,最早的称谓是隋时有乐曲调艺术特色的曲子词,但宋词诗人也为宋词由唐入宋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便有我最喜欢的几首词。柳永的《定风波》中思妇心中的免死年少光阴虚过,率意大胆的词风使之成为柳永俚词的杰作。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魂牵梦绕,游子思乡,即使风景无限好也难抵思乡之情。此词气势开阔,柔中有刚,是羁旅词中难得的佳作!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此词上天下地,又像歌一样动听。这种雄浑豪放的新词风,把人的一切幻想尽纳其中,何似在人间是苏轼给人们幻想的答案。此时,我又想起他的《浣溪沙》中 谁道人生无再少?一个问句起头,又借喻巧妙作答,隐含着对人生深深的思考,表明人间凡事无绝对。结尾更是运用典故别出心裁地突出了作者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此词真是使人感悟至深啊!

唐朝的诗人们,大宋的词人们,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了国家,他们的思想都围绕着祖国的江山社稷转动,他们的感情都贯注给了国家,他们值得我们纪念!阅读每一首诗,每一首词,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联想到历史的画面,聆听到时代心声,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些当年在诗坛、词坛中的风流人物已经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遗迹中。但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就好像陈酒一样散发醇香。没错,诗词中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诗词中的奥秘更值得我们去探究。所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啊,中国文学的辉煌需要我们继续传诵、继续升华!品读经典唐诗宋词,弘扬中国诗词的浓厚文化底蕴和不绝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中华儿女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我相信,伟大的中华文化必将永远令人惊叹,令人仰望!

宋词读后感


宋词读后感(一)

《宋词》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读了《宋词》是我每晚的习惯。带着丝丝倦意,放起悠扬小歌,细腻的指尖划过百溜的页面,丝滑享受,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畅想之中,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在宋词世界中,独领文学之风骚。天下乎,还有甚比此乐?这一切都是窒息的美,无与伦比的美。我觉着吧,虽说宋词与唐诗,元曲,同为史诗之丰碑,交相辉映,可宋词应排第一,也比排第一。至于为何?我也说不上,只觉得,唐诗结构过于严谨,不自由元曲曲风过于悲凉,不自然。而宋词不,一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例,名为婉约,但字2020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积极向上乐观。下面就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段来品析。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清照一生可谓坎坷,词风以北宋灭亡为界,前多为清新秀丽,后因经历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词风变得凄楚哽咽。《凤凰台上忆吹箫》为前之作。同看全段,乃知此篇为清照思夫之作。而我们看文章,不能看表面,有些时候,即使内在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我咋天看了关于此词的鉴赏时,很不以为然。文中说:此文渲染她万千心事无从诉说的哀愁,抒发了离别后思念的深情与独居的幽怨。我认为这篇此不仅表达了这些,更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试问:清照若不热爱生活,又何会思念丈夫呢?所以看文章,看诗词,要从多角度,换位理解。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理解。词中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更是千古一绝,通过的景物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所思,也让我看到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想与亲人会面,却只得朝朝暮暮等待那驿站

传来的书信报平安。若是在国家蒙难之时,则更是音讯全无。也让我感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要好好珍惜。

《宋词》中,好文不止李清照所作之词,还有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风雄壮伟丽,有如太山之巅。与婉约派形成对比,截然不同,生动地表现了宋朝人民的见闻感受,它们形式不同,主体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读了《宋词》养我浩然正气,使我热爱生活,玩味人生真谛。


宋词读后感(二)

我喜欢宋词,喜欢她豪放,喜欢她哀婉,喜欢她清丽,喜欢她壮美

宋词是一杯陈年的酒,历久弥香。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无论是词还是词人,都令人回味,有人如词、词如人、人词合一的境界,你须小酌慢饮,才能品出个中滋味。他年重读,更是回味无穷。

宋词是一盏新沏的茶,芬芳淡雅。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拂面不寒杨柳风,不仅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醒了一帘幽梦,带给人无限的憧憬与遐想。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的萧瑟又使你的心阵阵发冷,这种时候只能是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了。宋词就像是一湾清泉,她的美是淡淡的,你只有在霏霏细雨的古巷中,撑着油纸伞,满怀期待。恰在此时,逢着了一个和你一样也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有幽怨,也有哀伤,更有丁香花一样的颜色和丁香花一样的芬芳。

宋词是一首激越的诗,雄浑大气。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岳飞,面对山河沦陷,抬望眼,仰天长啸,发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的绝唱让你灵魂震撼、心头滴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如一山西大汉持巨爵、弹铁铮,引吭高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数次遭贬,一生飘零,空有满腹经纶的苏轼怎能不感慨岁月无情、人生短暂、事业无成呢?这时,词人们就像站在你的面前,随着他们的慷慨激昂,你也心情激荡,热血沸腾。

宋词是一幅秀丽的画,意境幽远。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恋,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西湖美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郊外春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塞外秋景,哪一处不令人驻足、令人流连,纵使你是丹青圣手,也难绘出如此多姿的色彩。

宋词是一首哀婉的歌,荡气回肠。既有忧国忧民的岳飞、辛弃疾,臣子恨,何时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饱含着词人的泪和血,他们的愁是悲壮的,悲壮中透出干云的豪气。也有对故国故乡的深切怀念,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思乡之切,如杜鹃啼血!此词不可念,念之人肠断!还有对自我命运的叹惋和亲人的思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2020了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种哀愁像绵绵的秋雨,侵入你的肌肤,深入你的骨髓,痛彻你的心扉。

宋词是良师、是益友、是恋人。她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

我喜欢宋词。


宋词读后感(三)

《宋词》书中所记载的文章,全都是古代着名的诗人和词人的着作,文章内涵深刻,所以直接了白的去看文章,到最后也什么都不懂,所以还要借助下面的解词和解说。先读解词,把词中不懂的字2020弄懂,后读解说,把文章的全意搞懂。在了解了词意后,为了使自己记牢,所以还要用两天时间去背,较长的也只用三天。

每当进入校门的时候,进入走廊,总能听到遍布全校的朗朗的读书声,是那样的富含韵味,我们津津有味地读着宋词,欣赏着配诗的一幅幅图画,使人身临其境,看着那生动的荷花,使人感觉夏天来了,看着那发芽的柳枝,让人感觉春天来了;看着满地的落叶,使人感觉秋天来了;看着傲骨的梅花一眼就可以让人断定那是冬天。的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想象能力丰富了。学起课文来轻松了。

读了《我站在铁索桥上》一文,当我读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者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时,眼前便出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场面,看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大大无畏精神。这时,我就会下决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珍惜。

当我读到古诗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时,这幅美景呈现在我的面前:春光明媚,柳色清新,人们有意的呼吸着新鲜空气,真是美及了。

真的,宋词很美,它能给人以启迪,在学习中,我们少不了它,它是对我们有益的课外读物,所以我们欢迎大家,请走进宋词,两天一文。你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读宋词忽然大哭读后感


毛泽东读宋词忽然大哭读后感

4月11日《中老年时报》刊登一篇题为《毛泽东读宋词忽然大哭》的文章,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唐由之在1974年为毛主席治疗白内障的故事。当时主席已经得了白内障一年多,基本看不到东西了。他说服主席先在左眼手术治疗,主席叫身边工作人员张玉凤去放弹词《满江红》,这是中医眼科泰斗唐由之唯一一次听着音乐做的手术。好在唐由之专心致志地做手术,根本没听见满江红唱什么。后来,他被派到朝鲜为金日成主席治疗眼睛,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再给主席做另一只眼睛的手术,主席去世了,这成了他一生中永远的遗憾。让他刻骨铭心的却是:术后一天,他陪主席在书房看书,忽然主席大哭起来。原来主席看的是南宋词人悲叹南北分离不能统一的词。文中未分析毛泽东读宋词为什么会忽然大哭,作者仅把此情景叙述了一下。实际上,毛泽东读宋词是触景生情,南宋词人悲叹南北分离不能统一的情景让主席联想到中国的现状,他一生为人民求解放,就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新中国。但是他已感到身患多病,新中国成立了几十年,每年都要喊“一定要解放台湾”,但因中国缺强大的海军,美国又派其第七舰队保护台湾,造成中国未能统一的局面。主席也是深感悲痛,至今中国尚未统一。就是眼疾治愈,他也想到他是看不到中国统一的那一天了,怎不令人伤感?

笔者仅是一个草民,也盼望中国有统一的那一天,何况作为人民领袖的主席,他早把中国统一作为革命的目的,毛泽东读宋词,勾起他现实的联系:中国尚未统一。作为一个革命家岂能不感叹自己奋斗一生,却未完成自己的抱负,统一的中国。主席的大哭是爱国真情的流露,是责任担当的表现,是要中国早日统一的强烈呼声!

读《唐宋诗会意》有感:真诗人当有大怀抱


真诗人当有大怀抱

——读《唐宋诗会意》有感

谢可欣

《唐宋诗会意》,邹金灿著,长春出版社

本文作者简介:谢可欣,召南诗社社员,2017-2018届社长。

认识《唐宋诗会意》的作者邹金灿(字鸿仪,号商木)先生已经有两年。他是我们召南诗社的创社大师兄,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温和儒雅的人。这部著作是诗论,更有淳厚情感。读这本书,更像是和商木师兄本人亲近地交谈。

商木师兄讲解唐宋诗,会圈点一些字句,比如他称赞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的“疑”字运用得巧妙,能够引发读者好奇;又提及苏舜钦“晚泊孤舟古祠下”之“孤”为全诗亮眼之笔。

这本书讲诗,并不拘泥于诗本身,或从谈论一首诗开始,进而讲述诗人身世,再剖析诗人的内心,而其中更蕴涵作者自身的寄托。对于古典诗歌与现实的互照,他更有体悟,行文中并不掩藏这种感受,却以严肃而温和的姿态,对现实发出了感慨。

细读之下,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一位诗人多年读诗、写诗的独有体会,一点一滴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凭借他博览的积累,从独有的见识角度出发,征引赅博,与我们畅谈开来。书中言语深挚和缓,使我们不觉得隔着纸张和文字,而与作者有太大的距离。

读完这本书,最使人感叹的,是唐宋七百年之间许多诗人独特的性情与高远的怀抱,比如王安石。商木师兄跟我们说过,王安石是他最喜爱的诗人。有一次,他和我们聊天,分别前送给我们的寄语,便是王安石的《送陈靖中舍归武陵》: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记得师兄当时说,尘世纷乱,但愿我们都能坚守自己,不被乱花迷住双眼,葆有愉悦的心情。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

在《唐宋诗会意》一书里,无论是从谈论的次数,还是从诗歌评价看来,都可看出作者对王安石的尊崇。他认为王安石诗是宋诗的翘楚,其诗“瘦硬雄直”(梁启超语),不事过多修饰,直见诗歌主旨,而气质雄浑刚直。

也许这不是大多数人喜欢的诗歌风格,包括我个人最初读王安石诗,也并没有体会其旨,只看出诗中更多显露的是其作为政治家的气度,比如从《元丰行示德逢》的诗句中,隐隐感受到其抱负及作为主政者对生民的关切。

“大凡思想深刻之人,往往冷峻;心性悲悯之人,容易浮浅。王安石却兼具深刻与悲悯,这极其难得。”这是作者对王安石其人的评价,可见王安石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王安石还有的一面,我是从《示长安君》《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等诗中窥见的。刘熙载《艺概》评论王安石文说:“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恻呜咽,语语自肺腑中流出。”此番评价也可推及其诗,世人皆知王安石是有宋一代的政治家,却鲜顾及他面对骨肉别离时“泪染衣襟不自知”的深悲,也就是书里所说“拗相公的深情”,令人动容。

提到苏舜钦的诗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商木师兄写道:“这里的孤舟,所指的不仅仅是一艘船,它还表露了一种孤往的人生境况——你或许有许多同道,但在更多的时候,你必须一人前行。这庶几于孟子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阐述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意念、境界。”

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我相信人总会在某一时刻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为“我”所认定值得的事去抗争,就算这个路上只有自己一人。而苏舜钦在政治上支持变革、抨击弊政,对现实尖锐的斥责往往为其诗增添力量,亦可见为人的高度决定着作品的高度。

在本书的“剧谈篇”中,更是多以诗人为主角,谈论诗人诗心,使我们可见孟浩然之率真、刘长卿之刚直、小杜之沉慨等。我们在认识到这些诗人独特性情的时候,便知道他们的诗风及气格从何而来。除了天赋才华,上天更把高远的襟抱给了这些诗人,使他们能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诗篇。太多人身名湮灭在万古江河之中,而诗人却因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深远情志而不朽。

除了谈论诗艺,这本书更高的价值在于其寄托的内在精神。通过谈论诗人怀抱,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儒家精神的内核,即忠恕仁义等思想,以及对人伦的重视、对现实的进取精神,私以为这是中国文人诗歌的力量所在,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服膺及坚守之意。

而作者更深层次的理想,便是像徐晋如先生在序言所说的“厚人伦美教化成风俗”。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却是古代士人的信念。《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诗教有温柔敦厚的特点,这里的“化”是一个逐渐浸润的过程,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文化陶冶,而不是剧烈的变革。

作者的理想或许显得奢侈,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高尚”不再被重视的年代,更应有此坚持。

邹金灿按:

这是召南诗社谢可欣同学惠赐的《唐宋诗会意》书评,感谢可欣同学。

文中一些揄扬之词,其实我心里知道,以自己微末的才能,是当不起的。不过,我把这视为同道朋友对我的勉励。

我对王荆公诗的钟爱,还有其他原因,《唐宋诗会意》里未遑多说,且俟他日另行草文细谈。

今年六月,召南诗社举办了第三届“召南杯”诗赛,我忝为评委,全程糊名评选,第三名是这首诗:

梦游蓬莱山

杯里江河应倒悬。紫车一夜玉山巅。

出霄鸟使相斜睨,闭户天阍方晏眠。

独客云行耽绝境,醉魂烟散失多年。

幽思又极人间事,到晓生风更悚然。

当时我给出的评语是:“起笔铮亮人目,前四句有雷声殷耳,惜乎后力不济,略显肤廓。醉魂句生硬。末句湊泊。”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可欣同学,当时正在读大二。

后来我看到得奖者名单的时候,暗暗吃了一惊。想起自己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正开始发力写诗,然而学力不足,作品质量粗糙,没有一首诗能够留到现在。

可以这样说,我在大二的时候,远没有可欣同学今天的笔力。

这是一位95后同学。

曾几何时,90后在网络上备受各种严苛的批评。

不过,我在与90后的实际接触中,却得到了迥异于传言的认知。

远的不说,在传统文化方面,他们普遍比我们80后功底扎实。这是因为,90后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身处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里,他们所得到的信息更丰富,也有许多便利的渠道学到真东西。

另外,就追求理想这件事上所展现出的力量感而言,90后比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并不是旨在证明90后比80后优秀,我想说的是,拿出生年代来说事,本身就是一件极不靠谱的事情。

后生可畏。谁说不是呢?

祝福他们。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一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诗,让我喜爱!

有了它,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性,让我更喜爱四季。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因为诗,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诗,我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还有那新年时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是深深的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精神,也歌颂了项羽悲壮死战。项羽的精神是因为当时中国封建时代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正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无意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此时陆游已被罢免回故乡,但依然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由此而发,写了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终于解放了,人们过上了小资的生活,这是范成大不禁动起笔,写了一首人见人爱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美得乡村生活!不仅乡村生活美,而且还有我们现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苏轼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二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词吟声声续长河——读《宋词选》所思


词吟声声续长河——读《宋词选》所思
郎玥

时间的长河亘古缓缓流淌而来,有时徐徐而平静,有时却翻出晶莹的雪浪,抛起满天的水珠,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却明媚绮丽的光芒。宋朝,正是长河中水浪璀璨的一段。但宋朝不似唐朝,唐朝奔放自由,有盛世的繁华与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唐朝的诗歌走上了巅峰;宋朝就像江南秀美的山水,也许没有唐朝的一气贯天与博大胸怀,但自有水秀山清的气质与难以掩饰的芳华。宋词,便带着宋朝的气质,一路从宋初走来,影映这整个时代。宋词,是宋朝的缩影,具有宋朝的气质,绽放属于宋朝的光华,映出宋朝的灵魂。


宋词与唐诗相较,形式较多,有清新的小令,亦有绮丽的慢词。往往细细碎碎的词语之间,连缀起一幅幅各样的画面。也许是由于并不像七律绝句那样拥有的格式较为单一,而是格式繁多,题材更是丰富,宋词继登峰造极的唐诗之后,掀起了它的华丽彩幕,从而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固然,宋词具有它的拘束处,繁复的格律可以说限制了作者一部分的才情,但它的精雕细琢,以及读来琅琅上口的音律,确是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
确实,宋词是细腻的。兴许是因为它细腻,用它抒写的景致也较为细腻,且拥有一种独特的气韵。曾记否,初读“杨柳岸,晓风残月”,脑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烟波渺渺,离情彻骨,却偏对半缺残月,惆怅在凄冷的月光下,仿佛也变得绵绵不绝。也记得,春深之时,仰头望满树暄妍飘落,踏草去寻那梅树青果,正是“红英落尽青梅小”的时节。又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使得那“黯乡魂”越发“追旅思”,相思景,相思情化作相思泪。由景生情,宋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闲情偶寄,亦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怆摧心,更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宋词,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承载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细节,时运变换;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思随东风兴遄飞,或是冷雨凄切摧肝肠;承载了人们的思想,人生哲学,万物天理。所以凭借着宋词这个载体,我们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一切,从人们的生活、思想到时代的特征与精神。



总是喜欢站在窗前,低低地吟诵几首宋词。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字都不只是一个字,而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当有光透过他们的时候,我脑海中的天空上,便会映出一座座有些飘忽的海市蜃楼,隐约在云中。也许那一个个的影像起初并不清晰,但当我为它们添上想象的色彩,穿越了几百年风雨浸润的它们,就又重新焕发了它们应有的熠熠之光。有时读着读着,忽然觉得仿佛我与词人之间,并没有跨越几百年的鸿沟,而是很近很近,犹如仅仅隔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细窗纱一般。兴许这是因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从其发端涓涓流淌而来,中途虽有疾有缓,却从未止歇、断绝。它流经昨天、今天,也将继续不断绝地继续流淌下去,裹挟着一段段历史与一批批文人的智慧思想,奔腾不息。是的,我们现在所念到的宋词,或许因为年代的差异给我们些许生疏的感觉,但细细咀嚼、品味、回想,望着那一个个的方块字,就会突然发觉,它们给我们的感觉,竟是那么熟悉、亲切,就如一阵从山间水上吹来的风,带着芬芳又有些潮湿的味道,拂过我的耳畔。


词吟声声续长河,向前望去,喧豗百川东入海;
回首,不尽长河滚滚来;
向上望去,天光略有通透处。
低吟苏子的词,我舒展了眉毛,在词吟声声中,向前走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唐宋八大家》有感300字


读过中国文学的人一定对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如雷贯耳吧。他们的文章可谓是文辞卓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振奋着无数华夏儿女的中华魂。

在唐宋八大家中我最喜欢的是千古难得的全才苏轼。他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还是个大画家,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丰腴跌宕,不践古人,非常有创意;他的画则喜欢作枯木怪石;他的文章诗词郁屈瑰丽,气势磅礴。

苏轼的文章中我特别喜欢《前赤壁赋》。文章中有许多描写赤壁当时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万里长江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扬一叶小舟的苏轼悠然立在船头欣赏美景,此时高兴的样子。但从“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犛妞”中我们又感受到作者感慨跌入人生最低谷的苦闷。又从“客喜而笑,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中体会到他笑看挫折,豪气干云的高兴心情。。。这样一波三折的描写直抵读者的心底,跟着作者或喜或悲,真是“扣人心弦”的大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一读这些锦绣文章你会被他所感染,你的才华小宇宙会被他所激发。这就是我的读八大家的心得。

古诗宋词读后感


古诗宋词读后感(一)

这本《中国古诗》如封面所示,包括四个部分:神童诗词、诗经、唐诗和宋词。在每一部分的开始,有一个相关的古书上的故事。在神童诗词这部分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那句泯然众人矣,是多么的记忆深刻。如今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一样很喜欢。之后的《乞巧》、《咏鹅》、《送兄》、《秋词》《登楼词》《栀子花》和《牧童》,都是古代神童的杰作,短短数语,朗朗上口,配上精美的图片,孩子很喜欢。

书的第二部分是《诗经》,诗经是多么遥远的作品,我自己读的很少,除了当年课本上的,其他知之甚少,如今,跟着孩子一起读诗经、学诗经,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至少孩子还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上口的。

唐诗是书的第三部分,这本书选取的唐诗有《鸟鸣涧 》、《春晓》、《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回乡偶书》、《悯农》和《绝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对于孩子来讲容易理解的代表作,加之我的孩子正读小学一年级,学校里也有背唐诗的要求,其中有些都已经背过了,孩子很是自豪,很愿意学习。

宋词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宋词相对唐诗,会比较难一些。而本书中选取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欧阳修的《采桑子》、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刘克庄的《卜算子》和无名氏的《柘枝引》,都是写实的,多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且相对简洁,诺诺喜欢。

这本《中国古诗》,作为幼儿启蒙丛书,是一本不错的书,除了制作精良外,书中所选取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易学、朗朗上口。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书房中传来我的读书声。不用说,我又在读 宋词三百首了。

啊,宋代的古诗真是妙不可言!

古代人习惯用简短的话表示长长的句子。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常记起那次在溪边小亭宴游,天色已晚,喝醉了不知道回家的路。游玩已尽兴,也该回家了,乘着小舟误入了荷花塘的深处。

你看,我们现代人所解说唐诗宋词,往往会把简单的诗句改造成啰里巴唆的现代文,让人看得头晕眼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这样吗?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有许多的人都是为了比如:一毛钱的分差、饭粒又掉在饭桌上、一不小心别人碰到自己,又怎么的去骂他一通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古人一样,放开心胸去看事呢?为什么不能有更加多的人把大事化孝小事化了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过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呢?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把大事化孝小事化了的事情的,而且,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过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的。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做,怕别人占了便宜,而自己吃亏。其实,只要你带头做起,虽然一开始会吃一些小小的亏,但是你身边的人受到了你的感染,很快也会变得和你一样,这样子,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和你做朋友。这样,是不是一本万利呢?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就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让我们一起改变吧!


古诗宋词读后感(二)

从小,我就被古诗的那种韵味所吸引,因为它能带给我欢乐与喜悦,还可以让我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对写诗时抒发的种种感情。

元朝王旭写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首诗,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属于仄韵格。句中令我深刻的是雪花全似梅花萼。雪花不似梅花薄。,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和反衬手法,对梅与雪有所褒贬,借景抒情突出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它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江汉》一诗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这首诗通过描写落日秋风,营造了雄壮、开阔的意境,而诗中的心犹壮病欲苏则让我读懂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阔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苏轼也是我喜欢的一个诗人,在读过的诗当中,苏轼的诗是我读的最多的,它被号为东坡居士,而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我国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因此,我对苏轼既是崇拜,又是佩服。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诗中又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苏轼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我不知道读过多少诗词,也不知读过多少名人的诗篇。但是,每位诗人都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人生体会,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仁、怀才不遇、山水之情的浓厚思想,也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在这些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中,我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成长长大。

我爱古诗词,因为他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与喜悦,带给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启示,激励着我永远要向这些诗人一样,做一个有抱负的伟人。

读后感《读唐宋词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宋词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