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食草家族有感

读食草家族有感

教师读食事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教师读食事有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师读食事有感

“在呼和浩特一家饭馆里吃过一盘炒口蘑,极润滑,油皆透入口蘑中,盖以慢火炒成,虽名为炒,实为油焖。即口蘑煨南豆腐,亦须荤汤,方出味。”

“(鸭蛋)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和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

这世上最出彩的味道来自于他——一支笔,一盏茶,或许还夹有一支不愿戒掉的“红塔山”——在那样静的环境,却叱咤出整个中国的味道。

汪曾祺,那个美食家!

从名贵如“味如当年老母鸡”的鸡枞,“吃者不买,买者不吃”的鲥鱼,再到萝卜、豆腐、马铃薯这样的家常食材,从南甜北咸鱼羊为鲜,再到花椒、野椒、朝天椒、“涮涮辣”这类口味重到隔着书页都可以闻到一股辛辣的感官刺激。汪曾祺的文章像是一口大锅,天南地北的食材拨过来,古往今来的食材拢过来,统统丢入锅中,再被他的“筷子”一拨,调和到恰到好处,成为一锅清新的汤。粗品是满嘴食材醇香,细品却便有别样的味道渗到心里。

可他,并不只是一个美食家,他用作家独有的犀利目光,更看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食物是他贫困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在《炒米与炒屑》一文中他也写,“炒米与炒屑与我家乡的贫困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食物是他对人民的牵挂,“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我希望中国农民会爱吃罗宋汤与沙拉,因为那是很好吃的。”

食事食事,以食为事,从果腹到品赏再提升到一个极高的精神层次,“吃”这一自人类诞生以来就鞭挞着人们为觅食为存活不断追逐,不断向前的活动,在汪曾祺的笔下,终于摆脱了存活与狼狈——甚至可以算得上优雅。不必记挂下一顿的着落,不必为多收了三五斗而喜,汪曾祺的美食家,品的是美食,更是忆苦思甜。

记忆颇深的是《四方食事·口味》的结尾,“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这样。”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二十年代出生的人,汪老的思想还是很前卫的。在文化交融的今天,适应外来文化是一种潮流。汪曾祺先生也是中华文化的追捧者吧,虽说要学习外来文化,他却在《泡茶馆里》里介绍了一个墙上贴着美国明星的照片,卖的是咖啡可可并开舞会的茶馆,他说“这是一家最无趣味的茶馆”,外国茶馆虽情调优雅,终归少一分乡土口音里的人情味,少了一个隔壁的“花生西施”,少了一个主任儿子,也少了每天下午的扬琴声……

亦不由想起曾看过的一则新闻,二十万瓶“老干妈”在美国某知名奢侈品闪购网站上已近十二美元两瓶的价格被一扫而空。它的名字甚至还被翻译成“教母辣酱”,我们渴望西方,西方人却也在大洋彼岸崇拜着神秘的中国色彩,这是个位列四大文明古国的国度,这是个历经了大风大雨依然不倒的民族。再细读《食事》,里面的佳肴虽味道不同,制法不同,但同属一个中国。唯有中国,在黄豆与豆腐间实现了硬与软的转化,亦可以以神奇的发酵工艺,创造出一种名为酱油的调味品……那是对食物的尊敬,也是对孕育它的中华文化的敬重——从孕育了手把羊肉的蒙古,从孕育了过桥米线的昆明,从孕育了炸响铃的杭州,从孕育了麻辣烫的四川,一个是策马扬鞭驰骋万里的豪情,一个是四季如春滋养的温吞悠闲,一个是如诗如画繁华千年的江南,一个是热情洋溢盆地掩不住的火焰。一方水土涵养一方菜,每一道菜都是历史的遗迹,每一件食事便是一种人文情怀。

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的文字是平淡朴实的,不曾刻意抒发强烈的情感,只有一篇篇的娓娓道来。那样云淡风轻间,你却不知何时噙了满嘴馨香。他的写作,也如中国菜肴一般,厨房风起云涌,全凭厨师的大勺主宰天下,菜肴滋味唯心定夺,咸淡轻重全凭经验,那样不拘一格,随心随性。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家常小食,人间珍馐……

食事,在天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蔡澜食典》有感


读《蔡澜食典》有感

沈杰

最近看了一本闲书,叫《蔡澜食典》。这书看名字你也知道啦,蔡澜写的,讲吃的呗。我觉得正经书要看,闲书也要看,这些闲书能扩展人的知识面,让我们在行走江湖的时候,不至于显得那么狭隘。再说了,你觉得是闲书,人家作者可不这么认为。任何一本书的作者都不希望别人说他的书是无用之书。同理,学问这东西也是见仁见智的,你觉得没用的东西,人家可津津有味呢。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蔡澜列举了100种左右的食材以及它们的做法,既有最普通的花菜、大葱、茄子,也有高档的鱼翅、海参等,可谓包罗万象。蔡澜是美食大家,他写食材,那可真是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搜罗古今。但是书毕竟要遵守阅读习惯,蔡澜还是保持了一种写作的克制,他并没有拼命地炫耀他的学识,而是每一种食材,都用短短2页纸的篇幅,风趣诙谐地介绍了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分辨好坏、如何烹制以及一些小趣闻,读后让人大涨见识,可谓是食材的小百科全书。

蔡澜看待食物的基本态度大概有以下几点:

1、食材好是最重要的。有些好的食材,连调味料都不用加,直接吃,比如伊朗的顶级鱼子酱,加了调味料,反而浪费了原料。

2、猪油总比植物油好。所有的蔬菜系,最好还是用猪油炒。

3、东西方饮食各有优劣,但总体而言,东方饮食更为绝妙精细,甚至带有“禅”意。

4、看10遍书,不如自己炒一次菜。失败几次以后,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厨。

我最欣赏蔡澜的一句话是:

凡是珍贵的食物,一定要从最好的试起,否则会带给你很坏的印象,让你失去追求他们的欲念。

最后讲讲我的理解:

中国人讲究实在,所以经常说:“吃到嘴里的,才是最实惠的”。老人们见了面,也经常问候:“您吃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细想想,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食色性也。人这一辈子,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说实在的,我们所拥有的那些物质财富,比如别墅啊豪车呀,只不过给人一种虚幻的成就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便是烈焰红唇的美女,人至老年,想必也无福消受了。唯有“吃喝”,才是每天要面对的正经话题。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最原始的幸福,最美妙的人生,让人觉得原来活着好有价值。那是一种舌尖上的生命张力。

所以我不太赞成拼命工作,然后连吃饭都忘记,或者随便对付一下了事。吃饭就是吃饭,全神贯注的吃饭,才能感受食物的美妙。如果生活中少了美食,活着真的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最后引用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的豪言,与大家共勉——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读《一食一味》有感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不是学问,而是吃。吃,是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为近乎艺术的趣味。无论是家常味道、日常小食,还是满汉全席、饕餮盛宴,无不蕴含着生活的热情或雅致的韵味。《一食一味》中写到的一道道日常美食,既融进了制作者的浓浓心意,更承载着千古流传的文化风情,我在此间感受到的不止是美味佳肴的诱惑,更是温暖的乡土人情,以及世俗生活中蕴含的自然真趣。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食物,每一款,均来自于其亲自制作。寻常的拌菠菜,经其用家乡制拌枸杞头、荠菜的办法改良后,成为佳肴一道。更特别的是,还有其首创的菜式:塞馅回锅油条。汪先生自得地说:这道菜为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区区一个萝卜,让汪先生吃出了精彩: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大抵一种东西头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在物质丰盈的现代社会,食物,绝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辘辘饥肠,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情感,期待。一切思乡、怀旧、无助的情绪都能在食物中得到温暖、妥帖的安放。美味背后,藏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触动味蕾,慰藉着那或孤独或怆惘的心灵。

人,有喜怒哀乐;味,有酸甜苦辣。人与食,息息相关。与其说是品尝食物,不如说是品味人生。再曲折漫长的人生路,也终究会在红尘岁月中尘埃落定;再美味的食物,也终将在滚滚风尘的冲刷下淡出历史。但无论命运怎样沉浮、变幻,在江湖夜雨中,灯火万家处,总会有一份热腾腾的美味等着你。

读《教师成长那些事》有感:初为人师的幸福


初为人师的幸福

——读《教师成长那些事》有感

作者: chittyxue

我们都把孩子比作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在一天天的成长着。而作为园丁的我们也在需要成长,在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在总结与交流中成长……从一名新教师走向一名成熟的教师,过程是辛苦的,艰难的,但总有一份对学生的爱,总有一份专注和认真让我们在这条大路上昂首阔步。

林老师的这本书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教师的独白,他还原了教师生活的本来面貌,正是因为真实,才越发让这些在教师生活中并不起眼的点滴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他在诉说自己发自内心坚持和感动,是专注让他成长,他也在专注中成长着。

这本书他分别从“教育成长”、“学生成长”、“专业成长”。 三个角度阐释了对于教师成长的感悟和理解。前两个“成长”都是围绕着教育孩子的一些事例来讲述自己对于成长的感悟,专业成长则是就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出发,为我们指一条路,那就是:只有耐得住寂寞,排除杂念,我们才能专心致志地潜心研究教学,才能有所作为。精彩生动课堂教学是我们所要学习、追求的。

读着林老师的优秀成长故事,我也经常会反思自己和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故事。

虽然我初涉讲台,在岗位上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格外多,伤心过,失望过,但总希望与学生一起,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他们生气时大声咆哮;高兴时欢欣鼓舞;失败后垂头丧气;成功时喜笑颜开……学生的纯真固然可爱,可他们的幼稚却令人可恼;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常规却总有人违反;重复了又重复的作业依然满纸红叉;做了又做的试题考试时还是一塌胡涂……起初我很不适应,时常感到很难过,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走到现在发现自己收获了许多,收获了教学成功体验,更收获了孩子们,家长们对我的信任。我体会到更多的是做一名教师的幸福,幸福存在于很多不经意的瞬间,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间发酵,升华,萦绕心头……

每天上课前,我走上讲台,学生起立喊老师好,我微笑还礼说大家好请坐。课上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一起分享感受,有时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我们就一起讨论,彼此细细聆听,相互学习……

幸福是课下几个孩子跑过来围着我跟我聊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话题,讨论我适合什么样的发型,和我分享开心的事,喜欢吃的东西或者看了一个什么好看的动画片,问我喜欢看不喜欢,甚至感到无聊了要跑到办公室找我聊天,他们的“侵袭”时常让我不知所措,这就是他们的古灵精怪,常常会带来许多“意外”和“惊喜”。她们会准备好为我表演的节目,然后悄悄地把邀请函放在我的桌上,带我参加这一场只有我观看的表演会!他们也会在某一节手工课后拿着自己的作品跑来满心欢喜的送给我……

孩子就是孩子,前一秒笑的前仰后合,一转眼就有可能眼泪汪汪地对你诉说自己的不满和委屈,真让人哭笑不得,只好轻抚着他的脑袋安慰劝告,看着眼泪直流就是让你没有办法。

幸福是一次又一次鼓励孩子,看见他字体写的越来越好,上课敢于发言,看到他的转变,我的眼里就多一份坚定,多一份爱!幸福是节日他们送上的一句问候,那些用心做的小礼物让我由衷的感动了好多次; 幸福是孩子们一早见到我就跑过来叫着我围着我,那粘人的小模样真叫人喜欢; 幸福更是每天放学时孩子们跟我相互挥手告别,有种依恋有种不舍,或者开始期待:明天再见……

学习幸福,品味幸福,幸福不只是欣慰,微笑,欢喜,辛苦与累也是幸福存在的一种形式,有人说:自己的幸福常在别人眼中,殊不知自己同样也被幸福紧紧围绕着。我是一名幸福的教师,有一群我爱的和爱我的孩子,有一个像家一样温暖的大家庭,有一个进取向上的教师之家……

我在成长着,这条路上的你我他都在成长,我认为每个老师的成长史都可以是一本书,林老师的故事让我倍受启发,或许我可以用我这一份热情和坚持让我的这本书更精彩!

读《嗟来之食》有感范文450字


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你看叶挺当时被关在牢里,只要当了叛徒就可活命出去,而叶挺坚决不从,因为,他知道一旦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有损革命事业,违背自己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所以,不能低头。

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


食文知味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

学生:五十岚

【师评】:这篇读书报告写得有滋有味,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真好!爱吃,不是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进肚里等于没吃。爱吃,是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这个总结很精彩。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兴高采烈的。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都是作者谈吃讲吃的。可读起来觉得前半部分写吃的印象更为深刻,读起来更有味。正文部分从《五味》到《面茶》,更像是纯粹的讲吃,只有几笔穿插着叙事、抒情,品"味"之后更添深意。中间部分从《吃喝门道贵在讲究》开始就更加讲究了,看标题便可知道,《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吃的自由——序》,中间这部分对比前面读起来,吃就不是主要部分了,有的叙事谈吃,有的结合文学谈吃,有的结合历史谈吃,有直接说理的也有隐喻的,尤其《吃食和文学》一文把吃提高了"一层"的同时,作者更像在谈人生感悟。

作者告诉我们的可不止食物味道何如,还喜欢告诉我们怎么吃。

首先,就要吃得"杂".

作者虽然是高邮人,却知晓各种地方的名菜名小吃,深知个个地区的风味风俗。《五味》讲"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中国人对这五味是再熟悉不过了。就这五味还各有各的门道。

先谈首当其冲的酸。酸可不是醋的专利,萝卜白菜笋干也可以拿来酸,山西人还把树叶子、榆钱儿拿来酸,连饭都可以拿来酸——延庆山里夏天的美味:把饭捂酸,凉水一冲,都无需下饭菜,冲着这酸劲就无比开胃,三碗不在话下。作者还回忆起与贾平凹先生在南宁吃面的趣事,平凹先生进门便喊"老友面",这老友面便是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甜味仅次其后。说起吃甜,南方人好像更有优势,四川的沙芋、广东的糖水等等,还有苏南一带的,仿佛无甜不欢,无锡的肉包子馅里都会放糖,作者觉得没法吃,但有人就好这一口,甜得令人回味。肉配糖的不止肉包,排骨、卤肉都是浓油赤酱的甜滋滋的,这种特有的苏锡菜风味仿佛就代表着苏南人,代表着这边小资又甜蜜的生活,这里人温柔又机灵的性格。

苦味好像便没有前两位那么受欢迎,印象里以苦著名的菜也就苦瓜。作者这还提到一个名为"折耳根"的苦菜,说是剧团里的一个贵州女演员偏好这一口,不仅苦还腥味浓重,又名为"鱼腥草".

辣味那提起来就响当当的。以辣为名的川菜可是名列四大菜系之一,而且川菜的特点还辣且麻,麻辣烫、麻辣豆腐、钵钵鸡……这些代表名菜提起来就令人口水直流。

能吃辣也算一个本领。作者就讲他吃辣的本事是怎么练出来的,说是在昆明,直接把青辣椒蘸盐下酒在火上烤着吃。还听闻川北有种辣椒都不能吃,把它放在汤里涮涮便辣得不行了。

咸味仿佛每道菜都缺不了,但是吃咸的程度倒是各个地区不同,浙东人吃得咸,作者说他一个台州同学吃包子都要掰开倒酱油。

还有一味——"臭".中国人对臭的特殊情节很深,臭豆腐、臭干、臭冬瓜、臭豇豆……还有种臭卤。臭味与食物的奇妙结合都可以成为美食,而且中国人特珍爱这种美食。

北京人有个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其实每味都不受地域的局限性。像爱吃甜的苏南人不少也对川渝菜的香麻辣难以抵挡,口味咸厚的东北人也可以把广东人的糖水吃得津津有味。就像作者谈北京人,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口味多而杂不是不会吃,而是懂得欣赏接纳其他口味。就像我是苏南人,家里烧的都是传统的苏锡菜风,从小到大口味都很清淡,菜都是携汤带水的,平时的"硬菜"也都是浓油赤酱,甜口居多的。

以前倒不觉得什么,来了北方以后,就显得以前口味多么清淡,一开始照北方做菜的方式是吃不惯的,大蒜大葱大把的放,咸辣鲜明才好吃,重口才下饭。后来越吃越觉得好吃,回来再吃家乡菜就平淡了许多。

还有川菜,以前欣赏不了,觉得只是辣,现在觉得能辣得好吃真的是不容易。以前总以为苏式点心做得精致美观,比北方那些五大三粗的面食卖相是好得多,味道应该也好得多,但后来经常吃北方面食,就会爱上这里面的滋味。尤其是陕西的油泼面、铺盖面,和我家乡的一种银丝面(细如银丝的面条)简直是天差地别,两个一对比起来,我还是觉得那种宽宽的十分有味的面吃起来爽,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不能轻易描述出来的,尤其在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以后,我很佩服陕西人民对美食的造诣,在物资那么匮乏的年代能用简单的面粉就能做出那么美味又幸福的味道来,这是苏南菜里没有的。

不光是中华美食,好吃的我们都该去接纳欣赏。作者在《马铃薯》一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只要是好吃的幸福的味道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这些味道背后的环境、历史、人文风情,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接纳的。

作者结尾还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其实我觉得倒不是中国人口味杂,口味杂的是作者本人。作者是苏北人,对淮扬菜应该是颇有了解,又是湖南人的弟子,诸多散文里对湘菜是赞不绝口。看他的一些散文里,他对北京也颇有了解,好像现居在北京,对北京人的口味都了如指掌,对北京的名小吃也有不少描写。而且对各地的菜系都有不少心得,这不仅归功于作者走南闯北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心的去品尝任何一道人间美食。

所以,我觉得吃还得吃得用心。

举个例子,像《豆腐》一章里就把一块豆腐的做法介绍得纷繁多样。光拌豆腐,北方就有"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的做法, 甚者还有青蒜、韭菜花拌的,南方人不敢这样侉吃的,家里常做的就是皮蛋拌豆腐。而烧豆腐就又有不同了,扬州的"文思和尚豆腐"、昆明的"小炒豆腐"、北京的"老豆腐",湖南的"菌油豆腐",还有虎皮豆腐、砂锅豆腐等南北做法分明却家喻户晓的家常做法,作者不仅各个滋味都形容尽致,更把做法都一一详细说明,基本每篇文章里谈到的菜都把做法附上。

读完这些美食后不光只知其色香味,知道其中门道更加觉得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之处。再来谈豆腐,豆腐的做法可是层出不穷,除了豆腐脑、豆花这些做法简单变化下就能有另外一番风味的美食以外,还有茶干、干丝、臭豆腐、豆腐乳、豆腐皮、百页各种花式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干丝。扬州有一道名叫煮干丝的菜品,是淮扬菜的名菜,是上得了宴席的。这菜极讲究刀工,然而我印象里这道菜并不出彩,是拿鸡汤煮各种"丝",除了干丝还有火腿丝、银鱼丝、口蘑丝等等,各种鲜味混合在一起煮着吃,往往是一碗黄淀淀的浓汤,尝起来说不上鲜却比较油腻,倒把干丝原本的清爽给盖住了,作者跟我一样对干丝做法所见略同:"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做法如下:"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简单几句烂熟于心的做法却令人垂涎了。

除了豆腐,作者还熟知萝卜、韭菜花、菌类这些简单廉价的食材的各种做法,写得十分细致,什么地区长什么品种,什么品种用什么做法,味道是怎样的各有千秋。可见作者吃菜是多么的用心,不光会吃,还要了解食材,了解食材特性后还要会做,这才是吃得用心。

有一段作者写蔬菜的文字印象十分深刻:

"吴其濬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吴其濬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吴其濬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

读到这里。我几乎也要像吴其濬一样疾呼了,因为我终于知道作者描述的那种吃到嘴是滑的菜叫冬苋菜了!我只记得四五年前我在西湖边上的一家饭店里喝过一碗汤,里面有种绿叶子及其滑嫩,从来没吃到过这般的菜,以后也再没吃到过,可惜当时没留心问下名字,不然早就知道这叫冬苋菜,幸好今天看了作者这篇文仿佛重新拾起了我与冬苋菜的缘分。后来又一想还要感谢吴其濬,若没有他用心考察,恐怕也就没有葵了,也就没有冬苋菜了。

整本书,好像是生僻字大全,有许多食物追根溯源的名字,古时候的名称,不禁佩服中国人这"吃"里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可见"吃"绝对不是只吃这么简单,用心起来里面要下功夫的可地方多着呢。

我觉得吃最重要也是最深层的是要吃出"快乐".

作者平实易懂的文字里,更能读出苦中作乐的滋味。《故乡的食物》里作者介绍了很多家乡的美食,咸鸭蛋、荠菜馄饨、枸杞头等等,作者却对炒米和焦屑这两种都算不上美食的食品却有一段很长的描写。"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如作者所说在那样动乱和贫穷的日子里才会常常吃到这样的食物,也只有这样的环境中才会真正明白到食物滋味里的幸福。

像这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常常出现在作者的文字里。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作者被分配到高寒地带的马铃薯研究站,不管是政治环境还是身边环境都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者不仅完成了马铃薯图谱的任务还发现了一种"麻土豆。"它的花是香的,当时大家说从未发现这种土豆。最有趣的还是在作者就开始画块。"画完一个薯块,我就把它放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作者自述是这般吃薯块的,好自娱自乐、安然自得!最后离开的时候还要带些薯块回去,可不是爱这些美食,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可以把任何一种平淡无奇的食物吃出珍馐美味来。

在现在和平安逸的年代,作者往往也"苦中作乐".

记得他对北京的臭豆腐乳还耿耿于怀:"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这算不上苦中作乐,应该是叫忆苦思甜。人间有味是这也是那一辈人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在今天面对如何山珍海味都能有这般感悟,现在人吃与其说吃,倒不如说是满个口腹之欲,哪能像汪老一样,吃得"杂"、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

整本书读下来从未感觉到乏味,汪老真实而又趣味的文字,仿佛在跟你唠家常。许多生僻字、古籍摘录在汪老的独到解读下也显得生动起来。能把吃写得如此趣味多元,文气和烟火气并存,最关键把吃的真谛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读陈梦因《讲食集》有感


《讲食集》的作者陈老先生是原香港《星岛日报》的总编,提笔能作文,入厨能割烹。

近日读陈梦因先生的《讲食集》。

这本书是某日于书店避雨,偶然得之的,一拿起便不忍释手了。原因有二,一则身为煮妇,做好一日三餐乃义不容辞之职责;二则此书不同于一般的食谱,掌故逸事,信手拈来,读之趣味盎然,如品美食,口颊留香。

陈老先生指出,做好美食的前提是选好原料,原料的产地、老嫩、鲜度和佐料的相互搭配,均有讲究。如烹鱼,刚刚钓上来的鱼,养在水缸里几日的鱼,已经暴毙的鱼和经过雪藏的鱼,肌理组织是不一样的,做出来的味道也有很大差别。看来,选好原料和佐料是做好菜肴的第一步,家猪土鸡野生类的肉食和当季蔬菜,味道营养俱佳。接近自然的才是最养心的。

书中说道,“味”是菜肴的灵魂。如菜蔬的清爽之味,鱼肉的独特鲜味,以及百吃不厌的和味等等。三千多年前,由厨入相的伊尹也曾说过:“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味之调和确是一门艺术,追求的是本味和真味,境界是至味。有的人做的菜“食而甘之”,有人弄出来的却难以下咽。好的菜肴吃在嘴里应是浓而不腻,淡而不薄,既要突出本味,又要清鲜不可淡薄。想起东坡居士曾写过一首诗:斜风细雨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因淡故能持久,因清回味悠长。即便是一锅白粥,耐心烹煮,也可享得人间至味。

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此精中还含有“正”之意,所谓“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也就是说菜肴的切割需讲究,饮食勿囫囵吞枣。观今之富豪、大亨,食而知其味者固有,一食万金的更多,如此讲究饮食精正之道的却有多少?看市井食肆酒楼饭馆,胡吃海喝的饕餮之徒如过江之鲫,有几人能静心品尝菜之真味?我想,真正的美食家应是半个诗人,有着敏锐的感官和挑剔的味蕾,食不厌精,宁缺毋滥。而技艺精湛的大厨和美食家应该象伯牙和钟子期那样,高山流水,互为知己,相知相惜,舍此无他。

张潮在《幽梦影》里曾说过:佳人须以诗词为心。换言之佳肴应以诗画为意。书中列举了一个例子,一落魄官宦的遗孀招待一旧日同僚,因家境窘迫,实在拿不出什么好的东西,妇人只好用两个鸡蛋一把韭菜一块豆腐,烹调出了一首唐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妇人不亚于一个艺术家。若我等寻常女子,日日忙碌厨事却能做到气定神闲,操持地水火风于股掌却能做到举重若轻,将晨光雨露四时菜蔬尽烹于一镬,一粥一饭一茎一叶皆能调制得如诗如画养眼养心,那么手中刀铲也不亚于文人的如椽巨笔了。入此境,虽为俗事,亦可登仙也。

《讲食集》的作者陈老先生是原香港《星岛日报》的总编,提笔能作文,入厨能割烹。是文人亦是食家。编报之余,陈先生曾著有《食经》十本,影响甚广。这本书是作者晚年移居美国的食文化著作。书中写得虽是寻常锅镬之事,读来却令人眼界大开。正如其好友白门秋生所言,读此书可由此悟得大道。我本愚钝,并未悟得大道,却透过字里行间,发觉出饮食之道与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大道相通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师读食事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食草家族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