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后谷歌时代读后感

后谷歌时代读后感

白银时代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银时代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能读到这本书也是巧合,本来想看的是另一本书,在图书馆里找了好几圈却没有寻到。这时,《白银时代》几个字映入眼帘。高中时就听说王小波的书很深奥,我也怕自己读不懂。但最终我还是把它带走了。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是什么都看不懂。当时的心情就像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一样,简单琐碎,我甚至连文字叙述的逻辑都无法理清。读着读着不禁想问,作者究竟是怎么写出这本书的。

封面有一句话,“老师说,世界是银子的,然后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沉默”。看完这句话,我也沉默了。当读者无法与作者进行最基本的交流,这个读者应该是失败的。这一瞬间,心情颇为沮丧。

书看完了,我去翻网上的书评。每看一篇,心里的疑惑就解开一分。原来是这样啊。原来书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是对革命与爱情在中国复杂的生成关系的揭露;原来类似于“假如我叫m的话,和我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那个女人就应该叫f了”这样没有逻辑的文字,是王小波的话语游戏迷宫……原来我真的没有看懂这本书。

但到底是读完了它,也有一些琐碎的不成文的感受,就在这里记下来吧。

1

读王小波的书,需要一点想象力。书中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着读者的脑细胞,跟着它们一起在超脱禁忌的想象世界中跳动。这点在书中的各处均有体现。

举个例子来说,全书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在第一部分《白银时代》中,“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大学二年级的物理系学生,“我”和“我”的老师谈着恋爱。“我”的另一个身份是2020年里一个写作公司里的写手,但“我”写出来的这个师生恋故事却屡屡被上司枪毙。在这两个“我”各自的世界中,都出现了一个老师。两个“我”是否重叠?两个老师又是否是同一个人?这足以让读者脑洞大开。

“我”的文章被枪毙,是这一部分最大的矛盾所在。“我”的上司要求——“我们所写的一切都必须有生活作为依据”。文章因此被枪毙,足以说明师生恋在当时的社会上是饱受非议的,是对正常价值观的颠覆。那么王小波特意做这样的设置,表明的恰恰是一种抗争。文中的“我”并不同意上司的主张,他认为,要想真正地写小说,就必须从所谓的生活里逃开。要想真正地写,就必须到生活之外。

读王小波的书,也可以获得一些想象力,尤其是在读到那些出乎常理的比喻时。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毫不留情,甚至没有放过“我”自己。他将“我”的大手比喻为“一排厄瓜多尔香蕉”;老师向“我”走近时,“我“感觉自己像沙漠上的响尾蛇——脸上能够感到一阵逐渐逼近的热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一句——“我就是那条蛇颈龙,摊倒在水泥地上,就如一瓣被拍过的蒜”,一个无精打采的人物形象就这么活灵活现地被刻画出来了。

在这之后,你看到他将公司里的男职员们比作“宰好的鸡”,将女同事比作“狡猾无比的蜘蛛精”,也都不会觉得惊讶了。这些怪诞至极的比喻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它们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这种描写人物的写法,有读者将其理解为是物化的象征,作者是在用物化的角色去诠释小说的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甚至世界观。那就不是我所理解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比喻而已了。

我看的这本《白银时代》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和《2015》。上述部分均是关于《白银时代》的内容。

2

看到《未来世界》这个部分时,我开始有了被吸引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已经习惯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逻辑,我不再像读第一个部分时那样,想要去深究文字背后的深意。或许就在这个时候,我已经走进了王小波的话语游戏迷宫中。

《未来世界》的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我以为,起码现实生活中的大多场景是不配写进小说里的。所以,有时想象比摹写生活更可取“。这和第一部分中的那句“要想真正地写,就必须到生活之外”不谋而合。

这个部分分成了上下两篇,上篇是《我的舅舅》,下篇是《我自己》。自此,舅舅这个角色隆重登场。作者将“舅舅”这个人物塑造成了一个奇异的人。“他是一个作家,但是在他生前一部作品也没有发表过”,“他死于一次电梯事故,一下子就被压扁了”,他“肌肉发达,身材高达”,却患有心脏病。这样一个奇异的舅舅,生前遇到了两个女人——F和小姚阿姨。读到后面却发现,F其实是小姚阿姨臆想中的一个人物。这一段可以说是令我大开眼界了。

作者的这个安排,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在《恶意》这本书中,加贺恭一郎视角和野野口修视角的双线结构同时展开。随着加贺恭一郎对真相的步步逼近,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以野野口修的口吻展开的叙述,全是用来迷惑加贺恭一郎的“伪证”。至此,读者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野野口修的手记迷惑的不是书中的其他人物,而是读者。

而在《未来世界》中,作者其实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暗示F和小姚阿姨其实是同一个人,读者读到后面不会有太强烈的背叛感,但确实是愈加迷惑,作者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个人物设置,我至今还没想通。

下篇是《我自己》。故事的一开始,“我”犯了“影射的错误”,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司取消身份,没收一切,重新安置。更为过分的是,被安置的人们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联系,“我”身边的妻子甚至是被派来的监视员。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只剩下怀疑和猜忌。而“我”在经历了改造之后,终于失去了原先那个自由而不安分的灵魂,“我甚至还能像从前那样写书……但是我根本就不想写这样的书,我甚至完全懒得写任何书了”。

你别无选择,所以只好这样生活了。

在个人与环境的对抗中,究竟是个人在烈焰中灰飞烟灭,还是个人推动环境改变?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变革者,但我不由得佩服那些变革者的坚韧和毅力。

3

终于写到了最后一个部分——《2015》。这应该是我从小到大写过的最艰难的一次读后感。能够写到这里,已经是挖空心思地在整理自己的思绪碎片。写下这篇读后感时,我也在想,王小波的书,到底要经过多少遍的阅读,要经过什么样的人生阅历,才能尽可能地看懂。当然,这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个部分中,“我”的舅舅又出现了,不同于上个部分,这次出现的是“我”的小舅舅。他叫王二。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王小波在家中男孩排行老二。而王小波的每一篇小说中,几乎都有“王二“这样一个人,加上王小波在王二身上灌注了不少他本人的某些特质,这样就造成了读者在阅读时,形成了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第一个爱人是小舅”。这句话似乎写得有些没头没脑,但结合上下文来看,“我”对小舅的爱,其实是基于“我”对小舅的崇拜和羡慕。小舅是一名画家,这正是“我”从小时候开始,就梦寐以求的职业。

《2015》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正如上文所说,小舅是一个画家,但他没有卖画的执照。因此在街上卖画时常常会被警察逮到。每到这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我”就要到派出所去领他回来。

小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之所以没有执照,原因有二。一是他的画没有人能看懂,看画的人都会觉得头晕;二是他不愿按照他人的曲解将自己的画说成是“海马”或“袋鼠”。读到这里,我被小舅这个人物吸引住了。他和整本书中的所有主人公一样,身处于一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时代,但他却宁愿过着被警察追赶、被世人嘲笑的生活,也不愿违背自己画画的本意。

后来小舅进了习艺所,还与看管他的女警官结了婚。但自从打习艺所出来之后,小舅就”江郎才尽,再也画不出令人头晕的画了”。读到此处也不觉疑惑,因为已经预想到,小舅会像《未来世界》里的大舅一样,被压抑的社会瓦解了原有的个性和思想。

《白银时代》其实一共有四个部分,只是我看的这本书只收录了前三个部分。但读到这里,全书的大致内容已经能够总结出来,三个部分的主人公或是作为一个画家,或是作为一个作家,他们所想象和创作的世界,都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巨大的、永远的冲突。王小波的这本《白银时代》,也因此被认为是一部反乌托邦文学。

反乌托邦是乌托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社会想象,当一部作品对未来的可怕幻想代替美好理想时,这部作品就变成了“反乌托邦”的讽刺作品。而在《白银时代》中,王小波以其大胆的想象和幽默,构建了一个人人都失去了自我的反乌托邦,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的独立精神的呼唤。

零零散散地写到了这里,其实反乌托邦文学这个词汇我是第一次听,这种文学形式也是第一次看,远远表达不出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以我目前的学识和思想,要想理解作者背后真正的写作意图,囊括出全书的精华所在,也还是一件难事。希望以后慢慢地增长一些知识和阅历,到时候也能稍稍读懂这个有趣的灵魂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白银资本读后感


白银资本读后感(一)

读完弗兰克《白银资本》使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使得自己在思考的问题上开始多视角的对其进行考察。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有三个:一,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和准确性,弗兰克在本书中大量的引用各种数据,用数据证明自己所掌握资料的可信性,可是这只能是相对可信性,因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只能算个虚数,官府只是为了收税的需要才将人口做了大概的记录,而且多是对男丁的记录,对于家中的孩子和妇女一般不会有精确的记录,不会像西方人口在教会中都有明确的记录。所以我在想弗兰克中各种交易的交易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精确等账簿管理体制,更何况英文资料是怎么样来的。二,治学思路上的联系性和开阔性。那时候的中国,结合其它的史料,我们知道18世纪的中国已经是日落西山暮了,如果有繁荣的话,或者仅仅是江南一隅的繁盛。1793年,可以说是18世纪末了,那一年是可以说是清朝的中国再次拒绝了世界向我们张开的邀请之手。大不列颠王国派出他们的代表马噶尔尼,随行的还有后来为英国入侵中国和拓展中国市场做煽风点火作用的斯当东(其作品《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马噶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对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渴望,也可以看到马噶尔尼对当时清王朝的认识,用两个字2020做总结和形容就是:破败。运河的阻塞,创造性的低迷和百姓生活的窘迫。让马噶尔尼做出了清政府日薄西山的预言。这种情况更是给年幼的斯当东诸多的启发再加上其在嘉庆年间作为大使再次来到中国后遭到的没有国家间大使级的礼节性接待,使他对当时的清王朝有几分的忿恨和不屑,或者对清王朝实力的怀疑,以至于使他成为后来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推动者。我们习惯了割裂开中国历史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角度上讲,注重彼此的联系性是多么重要。再比如明朝万历年内的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康熙年间推行的地丁银,是不是和当时的货币供应有着一定的关联。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是在16世纪,其推行一条鞭法是为了增加明政府的收入,将劳役,租税,赋税都化成银两来征收,但是由于王朝末路,种种有效的规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后便是种种加派的费用使人们苦不堪言。一条鞭法也形同虚设。到了北部的满族定鼎中原后再次将这条法令经过调整后执行。就是康熙皇帝的地丁银,雍正以后也予以继承。这一条例的推行对古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两次财政上的调整和当时世界货币流动是怎样一种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第三便是对全球体系文明,世界史的粗浅的看法。从完整意义上讲全球体系是在全球连为一体后才能进行探讨的话题。作为历史一部分的世界史来说不是这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一种结果。吴于廑先生在其文章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有效的解读。世界史有着地区和时间上的局限。所以其展现出来的部分也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正如文明圈的扩展,从点到片再到面的扩展。以点为单位的文明可以从亚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中看到。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等。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文明虽然是有一定的地带性但还是点状的。而后出现的大帝国如汉帝国,罗马帝国和后来的隋唐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阿拉伯帝国等都是以面的形式呈现。其实那时候的亚欧大陆有着相应的联系,宁夏固原隋唐墓葬中出土的萨珊波斯的货币甚至人骨都引发人们对当时各文明圈交流深度的猜测和好奇。在唐长安城内设有专门的西市供同来自西域商人商贸往来。这时候的世界间的交流从中国角度来讲从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相关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可见一斑。但是具体从怎样的角度来探讨全球体系,个人认为大可加入诸多的中国因素。毕竟古代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读此书,收获了一种敢于创新的志学精神和大胆怀疑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史料做支撑。也促使我在治学的道路上更加踏实的前进。


白银资本读后感(二)

阅读弗兰克的书,确实感受到了因强烈的攻击性而带来的刺激,但不一定是震撼。假若文如其人的话,我感觉中的弗兰克,自尊心极强,个性张扬,属于多血质一类的人物。他思维敏锐而情意外露,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许就不曾想过需要控制自己。他像我们生活中时或遇到的那种人,一旦认定了什么,十头牛也拉不回来,难以分辨这种异乎情常的坚韧,是执着还是执拗。他攻强于守,犹如冲击力、爆发力俱强的足球前锋,不管能不能打进球门,必须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射门的亢奋状态。他更像海底生物,时刻张开富攻击性的思维触须,敏感地捕捉一切可以被送上祭坛的猎物,只要对方暴露出极细微的弱点,即或是自己的盟友,都毫不迟疑地将其捕逮到手,决不姑贷。他对中国的推崇自然会使我们中国人感到高兴,但总担心他对中国历史没有足够的体验,担心不是因为先有了对中国历史全面深入的观察,更像中国是因为体系的需要才被选择为利器。

王国斌的风格正好相反,沉静委婉,从容而有耐心。他的质疑是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的,并力求把思考的各个侧面剥笋似层层呈现于读者之前。他也质询欧洲中心论,却更多的是不断向自己提问,让问题意识反复困扰自己,给人一种沉重感。我的感觉,他当然也在乎自己的结论,但更关心这种问题意识的展开能不能更周全、更具启发性,避免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希望把方法悬念留给读者。他很像足球场上出色的前腰,专致于用头脑踢球,细心环顾双方队员的站位和跑动路线,突然插上射门中的,或不时使出一脚妙传,为队友进攻创造空档,其机灵令人叫绝。他亲身深入过中国历史的腹地,谙悉地形的复杂,知道名山大川在哪里,哪里又有沼泽泥淖。或许在弗兰克看来,王国斌缺少那种摧枯拉朽的果敢和彻底决裂的勇气,没有解决的比解决的多得多。但在我想来,恰当的谨慎是必须的,至少不会因行色匆匆有误入陷阱的危险,或因过于主观而堵塞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与弗兰克一样,王国斌也坚信中国历史有过长期的辉煌,曾经有理由傲视群雄,但他更能体验和贴近行动中的中国心,把讨论的重心放在争议丛集的中国何以没有发生或何以不能顺利实现近代化的老话题上,希望跳出是或否的绝对判断,开拓一种新的思考境界。我觉得他在为《白银资本》所写《序言》的结尾,说了一段实在与弗氏之书搭不上脉的话,却很堪回味:他向中国人也提出了另一种挑战,即超越中国的绝对核心论,用一种体系架构来更仔细地考察中国的变化与欧洲的变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更周全地考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请注意绝对核心论与平行关系的提法!)然而,这些却正是《转变的中国》所要表达的善意。书中他特注重回溯,对预测未来保持极度的谨慎,只是提示我们一切都必须从历史的连续性方面出发思考,用心聚焦世界历史屏幕上民族、国家间一切同异、似非似的轨迹,进行反复较量,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对欧洲、对中国都是如此。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从情感和理智上都更愿意接受王国斌的思考方式,从世界背景上反省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

弗兰克的经历,我只是从推荐者和着者《前言》那里稍知一二,极其有限。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反复揣摩,是什么造就了弗兰克这样强烈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早期的挫折感推动他走上摧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归之路,还是拉丁美洲丛林里的游击生活把他锤炼成了思想界的格瓦拉?他那种烈火般的个性,横扫一切的狠劲,虽然其攻击的对象是西方(主要针对美国)的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特殊论,却让我不时联想起现代中国打倒孔家店到横扫四旧无所畏惧的斗士们,勾起复杂难言的感情。

必须坦白承认,我只是从阅读本书中去认识弗兰克――这显然有误读的风险,但在我只能如此。希望有更多了解弗兰克经历和学术资源的方家能提供深入的解读,并纠正本文极可能有的理解过失。


白银资本读后感(三)

读完《白银资本》,我一直在想:同是解读中国历史,弗兰克的感觉何以如此特别?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对中国历史评价之高确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弗兰克的评价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某种感情上的愉悦,但我仍然希望学界能郑重地对待这种大胆的假设。在未经充分证实证伪之前,这些假设的意义仅止于问题意识的层面。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见风便是雨,不是一种好办法。

弗兰克全书着笔最多的是关于以白银为润滑剂的外贸运动史的描述,但在不少地方为了证实中国中心论(他有时也忌讳这一用词,但全书遍处可见,有关论证详上节),涉及到了对明清时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城乡农工商业状况的评估,而且常常举出很精确的数据以支持自己的立论。这些数据之出人意外,真可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然而离奇的数据却让我怀疑起这些立论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少?!

例如为说明中国内地城乡工业的发达程度,他援引了17世纪晚期到达上海的耶稣会传教士的记述,实则是道听途说,一看就知道历史情景被大大夸张了:仅此一地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纱工人。(第164页)该地是上海县、松江府还是范围更大些,弗兰克没有说明。再则这数据是指城镇专业工人,还是农民家庭手工业?如此含混的数据着实可以拿来吓唬西欧!弗兰克在书中还借助拜罗克的研究成果,称1800年世界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为198美元,所有欠发达地区为188美元,而中国为210美元(第241页)。更有意思的是,麦迪逊在另外的地方还推出颇具现代味的估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年增长率达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年增长率为0.21%。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不久,中国经济规模依然雄居世界各大经济地区之首,其地位远远超过今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后一结论与《白银资本》完全吻合,可见他们属于同一流派。

撇开许多细节不说,这里我想着重从解读历史心境的不同说开去,就有关中国历史的大局观谈点看法。我觉得,与国外汉学的对读,相互间常有语境、心境和情境的差异,其中心境的隔膜更关联着对历史情境的体验,不可不辨。对弗兰克的书尤其应注意到这一点。

《白银秘史》读后感


《白银秘史》内容简介: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白银帝国。因为它是世界白银的归宿地,它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古老轴心。然而,恰恰是由于西方殖民国家对新大陆的血腥掠夺,却在无意之中推促了明清两代中国出口经济的繁荣。白银的诱惑是如此巨大、美丽而血腥。于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历时百年的白银掠夺开始了。在殖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西方现代金融业,则成了这场银元争夺战中的利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美国的白银大亨们为满足自身利益,构筑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白银阴谋。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美国的白银集团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无意中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在《白银秘史:大转折时代的财富博弈潜规则》中,你将看到一个个真实而又神秘的历史场景,一场场凶险诡谲的阴谋交锋:真的是罗斯福的竞选需要,最后导致了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吗?而白银空心化的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全面崩溃?21世纪初的世界金融体系,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与挑
究竟从何时起,中国成了全世界的制造业出口基地?一代又一代代的中国人,又是如何以自己方式投入当时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积极参与着全球财富博弈的?一部白银秘史,有盛极一时的赫赫荣光,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壮惨烈。自古以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金融战争似乎远比攻城掠池更残忍,比坚船利炮更无情!于是,白银这种充当钱的金属,从南美洲的深山中出世,投身于几个世纪的环球旅行当中,去见证数百年间的历史玄机。其实,历史的真相,总是藏在历史的幕后
金银投资日渐为时下投资者首选的热门理财产品。近来,国际金价早已冲破1 400美元/盎司,银价也节节飙升,而通胀预期愈趋明显,金银这样的贵金属长时间内依然处在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中。尤其是近期,由于房地产遏制政策连续出台,股市前景莫测,许多投资者将投资转移最安全、最保值的贵金属、艺术品收藏领域,金银可谓首当其冲,交易价格一路飙升。这一点,对大多数关注经济走向的读者均有强烈的吸引力。耳本书中所讲述的古今中外货币金融历史、轶事,鲜活生动,许多为普通读者所不了解,无疑有着较强的阅读价值。

《白银资本》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眼界呢?就是让我们发现,我们去理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表现的时候,你不能只从这个国家入手,比如我们过去说我们中国人近百年不行了,那我们就要追究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行,甚至把责任追究到孔子的头上。要不就是做个比较,说为什么西方行呢?那西方人也是从他们为什么行一路追溯下去,说到是因为有基督教文明,甚至从希腊开始的科学哲学,而真正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一种观点是什么?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了解同一个时候全世界各地在发生什么,这些事情又怎么串联起来,要有一个更长的世界史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一千年甚至五千年来世界各地的交互移动,交互贸易买卖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跟变化。你要解释西班牙为什么衰弱,不是因为西班牙人懒了,西班牙腐败了,西班牙当时的国王的经济政策错误了,而是因为中国这里有一些变化,全世界的经济也有一些变化,使得它不得不衰败。

世界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就像一个舞台,而我们每一个人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它真正发挥影响历史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没错,个人是有选择,个人是有能力,领导人也是有他的选择空间,一个国家的制度该怎么走,经济政策该怎么走也真的会起到影响。但是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环境让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当我要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手上有什么选项可以供我挑选呢?这些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而这些外在的环境又决定于一个更广泛、更长远的一个大的全球背景,这样的一个全球眼光恰恰能够突破我们从小从历史课本里面学到的一种单纯的从一个国别史,一个国家单独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一个狭隘的偏见。

白银帝国观后感800字


【第1篇】

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白银帝国》讲述了一家票号的故事。票号可谓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前身。正如在《白银帝国》中的商人一样,票号掌控着全国的金融命脉,同时垄断了汇兑,借贷以及储蓄管理等业务。在《白银帝国》中,这个虚构的商家反映了当时票号的状况:他们在全中国以及包括俄罗斯、蒙古和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都拥有大量的分号。山西省被斯特林·西格威福在他所著的《宋家王朝》一书中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以他们的博学以及高效率的商业体系闻名,这也使他们在明清两代能够在财政上挑战朝廷。正如今日的华尔街控制着美国金融系统一样,票号也掌控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世界。做为借贷的机构,票号的支柱是汇款业务。他们发明了一套有安全密码的汇兑(类似于现代银行所出的现金支票)系统,使得商家和朝廷可以不用运送大量的银子也达到一交一易的目的。分红制也始于晋商的发明。投资者和经营者从起始就一同拥有股份,这种做法在当时很独特,也保证了管理层的连贯一性一以及员工的忠诚度。员工们都会努力工作,争取获得股权,就像现在资浅的律师争取在事务所中升级成合伙人一样。所有的票号都是总经理中心制。投资人不得干涉银行的运营和业务。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都不得踏入银行一步。这保证了体系内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也避免了家族企业中常见的裙带关系。

康家的先人将活命的最后一口粥让给了陌生人,借到30两银子,百年后连本带利有五窖银子,占家产的三分之一。还 依然在为恩公计算着,这就体现了一种对信义的坚持的力量。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投资嘛”但是我相信康家先人在让出最后一口粥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心里一定是仁义怜悯的观念超越了生死,正如孟子所说的“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一精一神感动了陌生人,带来了家族第一笔投资;而这种对于仁义的坚定信念,也确保了康家创业的成功,我相信当时有30两银子的票行商人应该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发展成为 “天成元” 票号的规模也不多见,“天成元” 票号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当然有康家一代代的不懈努力,也有顺应了时代潮流的金融创新模一式,也有严格的风险控制以及到位的员工激励措施,但是在这一切之上,康家祖上秉承的“舍生取义”的经营理念也是成就这事业的内在保证。

当然在片中也体现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光宗耀祖成为中国人原动力之一。得到祖宗的认同也显得如此重要。“天成元”票号的票规,也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悯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诚至信,大义参天”先人立下规矩,树立了榜样,后辈就要谨慎遵行;甚至片尾,画外音也以“让你们的祖先骄傲”作为激励观众的方式,岂料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失效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社会,斩断了我们固有的家族血缘脉络,在经过五四运动和文化革命的冲击,现在很多家庭连家谱都失散了,何谈光宗耀祖呢?可见看得见的都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才是永恒的。光宗耀祖的观念不是永远的动力,“荣耀神,以神为乐”才是永恒的动力。

清末动荡,尤其是从白银币制转到纸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于票号业的冲击,最后国破家亡,经商企业有不能承受之重,很多储户存进急速贬值的纸钞,而要求兑现比较坚一挺的现银,想将风险转嫁给票号。票号作为经营方,原本无需承担社会造成的系统一性一风险。只有面对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认识自己,定义自己。在此家族生死存亡之际,难能可贵的是,康三爷秉承祖宗遗训,以“仁义”为本,打开了尘封百年的家族银窖,又承受巨大的风险将现银运往北京,分发给储户们。后面的结果不清楚,也许康家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动荡中泯灭了,山西票号业也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绞杀下走向衰落。但在关键时刻,也康三爷为代表晋商仁义为本的一精一神却传承了下来,鼓励一代代的中国商人。其实我觉得这表现了在关键时刻,取舍的抉择的问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一个人心目中,到底孰重孰轻,平时尚可以虚伪,尚可以口是心非,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到了关乎切身利益的时候,一切虚假都是掩饰不了的。康家三爷的选择与当年康家先人的选择,某种程度上面临类似的情形,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正是在这样关键时刻,他们都选择了“仁义”,而非生命或者金钱。体现了仁义的宝贵,康三爷打开银窖,发现“仁义”的家训,感动得跪拜先人,他得到了先人的认同。我们作为基督徒呢?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这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平时在教会也许口口声声的说一爱一主,可是实际生活中呢?遇到时间一精一力金钱取舍的问题时呢?我无法想象一个连聚会都不规律,奉献也时断时续的信徒,会跟随基督,以至于死?从《白银帝国》中我看到了一种力量,坚持正确选择的力量,不为压力所动,不为利益所诱,这才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硬,威武不能屈。

作为对比邱掌柜在最初于青黄不接之时发放高利贷,被接纳回票号之后仍不思悔改,在最危急时刻勾结山贼,背叛了“天成元”票号,亲手杀死了朝夕共处几十年的日昌师傅,给票号带来致命威胁!在邱掌柜心中,银子是被什么都重要的,高过道义,高过忠诚,也高过生命。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了,排序方式不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带来很多罪恶,尤其是在突然之间,邱掌柜的贪念丧失了“天成元”挽回败局的最后机会,也葬送了很多同仁的姓名。值得思考的是康老爷一生阅人无数,他自以为让邱掌柜已经覆灭的职业生涯复一活,他就能感恩戴德,一辈子作康家的家一奴一。岂不知人一性一里面的贪婪可以被短暂压抑,但是一旦有了合适时机就会更加凶猛的反噬,险些葬送了康家的家业。这对于我们反复思考用人的原则,德才兼备最好,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也要以品德为先。在山西票号如此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如此到位的身股分红(员工持股)的激励机制之下,邱掌柜依然可以在非常时期选择背叛,因为他已经不满足于拿最高的员工分红,而是要整个康家的家产。再好的奖惩措施都是有漏洞的,而一旦事情看站起来就要同舟共济,彼此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使我想起林后6:14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不同的选择标准,在关键时刻就会有不同的想法,造成不同的观点,容易造成分裂和不可预料的后果。摩3:3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所以我们作为基督徒,选择人生伴侣和生意伙伴之时,要首选主内有共同信仰的重生得救的真信徒,这样才能有共同的合乎圣经的价值观念,才能更好的生活或者共事,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耶稣,约2:24耶稣却不将自己一交一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我们也不可轻易将自己的婚姻幸福,事业发展一交一托给不信主,不畏天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是非常可怕的,不仅造成平时的很多不同看法,在关键时刻也会造成分裂和难以预料的后果。

作为金融行业的基督徒,尤其有所收获。CFA课程第一堂不是讲金融理念而是讲道德(ethics),如此复杂的金融体系,从业人员和客户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而也无时不可面临着巨大的来自于金钱的诱一惑。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个人就是因为无法抵挡这样的诱一惑,至客户利益和道德准则于不顾,铤而走险,给客户和公司带来了巨大损失,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向覆灭。比如:巴林银行

雷曼兄弟、安达信等等,这几年尤其如此,所以金融行业呼唤诚信。原本以为中国金融监管不健全,可是实际看到的是监管最严格的,制度最完善,历史最悠久的,实力最强大的华尔街恰恰成为各种骗局和商业欺诈的发源地。在金融危机中,友邦的高官甚至用政一府的救助金去开party,报销按摩费,高比例分红,惹得天怒人怨;前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麦道夫,涉嫌诈骗500亿美元,造成很多家庭倾家荡产,养老金打了水漂;使华尔街成为贪婪的代名词,我作为中国金融从业的基督徒依然也要以此为戒,明白生命中孰轻孰重,不能因为金钱出卖自己的信仰。我们知道在基督里我们已经得着了,不可贪一爱一世界,因为那是与神为仇。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就要践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林前4:2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上帝安排我们在金融行业作见证,就要活出他的荣耀来,侍奉神而不是侍奉玛门,路16:10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希望我们在金融业服侍的基督徒,作主忠心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将来见主面的时候,能听见主的赞许: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25:21

【第2篇】

也许是因为曾经长期供职于银行业,一直以来,我对金融类题材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比如阿瑟黑利的小说《钱商》,电一影《子夜》、《股疯》和《窃一听风云》等等。

最近又有一本财经著作和一部商战电一影勾起了我的金融记忆。

周四,阅毕宋鸿兵的《货币战争2》,这是一部揭秘银行家财富魔术的“惊悚类“读物,有人评价它是一本“妖传”——世界上没有银行家,只有吸血鬼,正像拿破仑所言,金钱没有祖国,逐利者永远丧心病狂。

周五,也就是几个小时前,看完了电一影《白银帝国》,讲的是清末山西票号的兴衰,可以看作是货币战争的中国版。两厢对照一下,晋商发达的背后,确实存在《货币战争》里所指摘的种种不厚道,最典型的一个情节是囤积居奇贩卖私盐。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因此就像宋鸿兵一样否定一个群体,如果光靠下三路的招数,山西人是无法在明清几百年间笑傲商海,成为中国第一商帮的。

个人认为,电一影《白银帝国》是向晋商致敬的一部作品,投资方郭台铭、导演姚树华、主演郭富城,祖籍均为山西,我不认为这是巧合,他们是在作一次回顾,进行一次寻找,去距离这个时代更远的地方解密中国企业家的商业基因。其实,不止是郭台铭,也不止是山西商帮,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而不倒的法宝或许就在“天成元”先辈们锁在地窖箱子里的二字箴言中——仁义。如果说《货币战争》里刻意勾勒银行家丑恶嘴脸的做法是一种犬儒主义的复生,那么《金银帝国》最后一段画外独白则为我们阐释了另外一个境界的经营智慧——信用至上,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宋鸿兵对全球银行业的妖魔化有失偏颇,坦白讲,看了《货币战争2》我连《货币战争1》都不喜欢了,虽然不是同门类的作品,但在创作的态度上,《货币战争》不如《白银帝国》客观全面。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银行,是经营一般等价物的企业,白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金属,历史上,中国是实行银本位历史最长的国家,1935年才被废除,是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在中国电一影的历史上,从文化和战争的角度审视这个国家的作品居多,而透过商业,尤其是金融业来反应中国一精一神的作品屈指可数。斥巨资拍摄的《金银帝国》终于来了,这是一部成功的史诗大片,不仅诠释了“进取、敬业、勤奋、刻苦”的晋商一精一神,而且,对企业管理的探讨也非常有深度:“财东不管事”指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大管家”是原始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用亲必乱”则是在规避家族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光二十世纪,十九世纪的中国也是人才最贵,在这个问题上,电一影中的老爷子侧重于权谋,谙熟驭人之术,而新生代则首选贤能,力求兼备德才,两种思路,两种结局,令人唏嘘,不禁想起那句话:如果各个层级的领导都用比自己强的人,公司会成为巨人,如果相反,公司只能变成侏儒。此外,片中还 出现了大量银行术语,鉴于我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听到“汇票”、“挤兑”、“纸币发行”的时候感觉格外亲切,金融是商业的中枢,货币是经济的血液,通过票号的兴衰,看当时中国国运的兴衰,姚树华做到了。如果非把《白银帝国》定义成一部商战片,那么从技术层面看无疑是成功的,能打动台湾首富的剧本绝非一浪一得虚名。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晋商群体并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得以善终,清末山西的“富二代”大部分不求进取、腐化堕一落、挥霍无度,“三爷”是非典型案例,不具代表一性一。好在,薪火相传,华人社会总有传奇诞生,台湾有郭台铭,北京有李彦宏,新的晋商如先人灵魂附体,非常茁一壮。

有影评人认为《白银帝国》的情节比较凌一乱,但我想,就算是凌一乱,我们还 是能理出两条主线,一是一爱一情,二是事业。我的感觉是,事业拍得瓷实,但一爱一情多少有点发飘,女方的革命一性一并不彻底,我们看到了抗“一性一”,但没用看到抗婚,我们看到了错乱,但没用看清源起,铺垫不够,略显唐突。另外,作为“郭富城”的一精一神导师,“郝蕾”在影片里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思辨力,西方教育对她的影响仿佛仅仅停留在歌剧音乐和外科手术上,处理得潦草一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表演方面,值得圈点。先说张铁林,《白银帝国》终于把这位“皇阿玛”从宫廷戏的漩涡里解放出来,让他演了一个活人。郝蕾、丁志诚等人也都有很好的发挥,个顶个的优秀。相形之下,郭富城就显得有些吃力,尽管他是金像影帝,但是,影帝并不是万能的,驾驭这样复杂的人物,郭天王显得还 不够分量。不过,比起陈凯歌用黎明演京剧大师那档子事,第一次拍电一影的姚导演已经非常不错了,郭富城只是平庸,但不能算糟糕,60分还 是有的,比《梅兰芳》靠谱得多。

白银帝国观后感400字


【第1篇】

前天看完严一奶一奶一讲《串》的第一讲之后,看了《白银帝国》的上半部分,今天看完了下半部分,有几点感触

1、饮水思源,做人要知恩图报,象康家,一直没有忘本,一精一神可嘉,学一习一这种一精一神,读书明理,做一个饮水思源的人

2、在商言商,英文应该叫做:business is business ,就事论事

3、两个职业经理人,戴掌柜、邱掌柜,戴掌柜不错,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卑不亢;老邱这家伙,劣根一性一,可惜了,不怕你犯错,就怕你不知道怎么从犯错中总结教训,避免将来再犯错,这就是不读书的坏处啊。

4、父亲和儿子的驭人术,现在叫管理,说明在管理中,选对正确的人去担当合适的责任,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回想当初老大在之前的人离职后让我去接替她做sa,说实在的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能否做好那个位置,这就是会使用人的例子,学一习一了。

5、我觉得那个女主角是个败笔吧,干嘛弄这个角色出来啊,

整个电一影看完,我最欣赏的人是戴掌柜的,很好,很符合我的价值观,虽然戏份不多,表现他的一性一格已经足够了,最后说在商言商,给穷人兑换纸币的行为,也绝对是一个正常商人所能做的,现实中的人,有几个能象康三一样拿出老本来呢?所以康三是小说家描述的理想人物,而戴掌柜的,是理一性一的、现实中的人。

【第2篇】

天地之大,人何以自处?这开场的提问就为以后各种人物命运的结局做了铺垫:人有时候是主动地选择生活,但更多时候是被动的、妥协的。

整个影片还 是一精一致、大气的,充满了人一性一之美。尽管有个别人物一交一代不够完整,姑且归咎于影片太长删减之需要吧。我也无意影评,只当是观后消遣几句偏颇的感触罢了。

我所谓剧中的三个女人分别是晚清晋商天成元号天津分号掌柜招的一妓一女、天元成号东家康家四儿熄、天成元东家之续弦。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三位也难逃此数,分别落得个自尽和远走他乡的悲剧命运。尽管戏份不多,却足以影响了周围太多人的命运了。

三个女人的命运都跟一爱一有关,在这部男人戏里演绎了一爱一和死亡这两个永恒的主题。

先说天津分号掌柜招之一妓一,与掌柜一爱一得越深,伤得越深,因一爱一生恨。当掌柜不辞而别,一爱一就转化为屈辱和复仇,她雇人绑架了掌柜东家康家来津旅行之四儿媳,藉此见上她的负心人。谁成想事情发展到最后无法控制,见面即变成诀别。女人用吞鸦片结束了生命,她盼来的男人也因无法向东家一交一代而悬梁自尽。

再说这康家四儿媳,本来是和康家老四欢欢喜喜来到天津度蜜月之旅的,但乐极生悲,节外生枝,成了天津掌柜之一妓一的棋子,遭到了绑架。原本也应能被营救的,但是受雇的绑匪起了色心。结果女子不堪侮辱投河而亡。康家老四因此疯了,来营救的康家老二路上遇难瘫痪。

最后说这个叫杜筠清的康家老爷之妾,本是老康给四个儿子找的英语老师,留过洋见过世面的新派人物。早与康家老三情投意合私定终身,但却家族利益牺牲成老康的续弦,也就是康三的继母。尽管这种情节稍显老一套,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却演绎得很特别甚至跌宕起伏。康三和筠青仍以母子相称,没有逾越雷池,但内心却一爱一得炽烈执着。中间康三远走大漠,最后筠青远走美国。两个人的状态是:一爱一别离。

感谢编剧成一和他的《白银谷》,呵呵,这句话似乎像导演的口气了,不过却是由衷的。这样的题材应该是很有观众缘的,也的确应该是一部电视剧的题材,值得回味。

【第3篇】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如何自处?”----《白银帝国》核心台词 ;望着开篇荒漠场景……

在19世纪的山西,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全国“金融大鳄”, 他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天成元”票号康老爷膝下有四个儿子。当一件绑架案把家族成员陆续击垮后,号酒色的三爷必须担起家族金融帝国的重任。

专权的康老爷试图把老三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向他的传授“驭人之术”。但三爷却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充满了质疑。

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和找寻真正的自我之间,三爷必须做出选择。在八国联军入侵、由银元改为纸钞的金融风暴,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它仁义一精一神。

尤其是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 化“仁”、“义”演化为商道,给现代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以义制利,崇尚信誉”,这大概是晋商的一个共有特点。在片中,山西商人身入财利之场而不污, 信守勤劳,淳厚信义,甚至在经营活动中“重廉耻而不失体面”,康家老爷及康三爷身上都表现的淋一漓尽致。人本善良,康家以“善贾”、“良贾”为祖训,将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家义利思想演变成经营处事的准则,不愧为妙哉!

纵观整个影片,清末晋商风云传奇大片,潇彧认为还 是值得一看!至少我们能够重一温一那段已经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晋商故事而不被历史遗忘;至少我们能读懂拿祖宗的银子最终换得的“仁”与“义”正是康家祖训的信誉,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用良心做事,凭良心做人”,从不张扬自己的个一性一,并把商业经营的“仁义”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这在那个时代晋商人康家眼里,又是何等重要啊!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企业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获取价值最大化。其实,

那个时代晋商的“天成元”也不例外。“天成元”的继承人“康三爷”为民解忧的服务可谓做到了极致,

“顾客永远是上帝”,所以“天成元”值得让百姓信赖,也并不足为奇!

读《白银河》有感作文800字_初三读后感


人生就像一场徒步旅行。选择简单的生活,过有创意的人生,不去刻意追求所谓的名和利,你,就是完美的。

修行,是生命轮回的象征,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个轮回中获得永恒的存在。通往天堂的路究竟有多远呢?是一天的路程还是一辈子的修行?我相信薛涛的《白银河》已经告诉我们了。当老兽医去世后,上了天堂,屠夫段老倌深深地自责和不安,他也想死后,可以上天堂。所谓天堂也许是一种很好的归宿吧!但是,他认为他没有那个资格,当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时,儿子龙雀给了他鼓励,他放下了,而且,段老倌还有偿还那些死在他刀下的动物们,以此来赎罪。与此同时,老兽医的坐骑——白青,没了主人,龙雀很渴望得到它,但是,当龙雀知道,白青有了新主人,很是不安,而且新主人居然是屠宰场的老板时,龙雀又气又恼,但毫无办法,发誓要发奋苦读。

为了赎罪,段老倌干起来以前的老本行——养蜂,老马花背不能再为主人效力了,很不安。而段老倌,为了给花背一个好的归宿,把它送到大宝寺放生了。也许是上天眷顾,一次偶然的机会,龙雀救下了白青,这个骄傲的公主也低下了头,默认了这个主人。

段老倌赶着车,带着蜂箱,为了还钱,为了养蜂,为了追逐花期,为了灵魂,促使他去追寻。龙雀在这个旅程中成熟成长。老马花背和白青也经历了很多很多困难,最终花背死了,白青受伤了,留下来它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匹小马——白银河。他们走过了香格里拉的草甸,大山,峡谷,雨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而又美丽的故事……

人生的往事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必然是曾经的那些遗憾。其实生命赋予了我们很多机会,当机会就在眼前时,想做就做,不要去想未来有多艰难,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不要到了夕阳西下时,才为以前错过机会而叹息。生命最终会以某种方式结束,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这个也许就是生命的轮回吧!

《白银河》让我体会到了生命所蕴含的真谛,生命的力量在于执着的追求。

[跟我写读后感]白银资本读后感范文锦集八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怎样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进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跟我写读后感]白银资本读后感范文锦集八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一)

首先,股票交易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现在的股票交易制度是背离了其初衷还是更多的揭去了其遮掩的面纱?股市交易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零和博弈,不过是一部分人赚走了大多数人的钱,但是为什么还要允许其存在?曾经分析认为,股票上市交易,让公司的投资者有了一个很好的退出机制,既满足了股东撤离投资,又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不会因为股东的撤资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形。但是就通常情况来看,大多数人交易股票并不是基于对公司的认可而进行的投资,更多的是对一种投机行为。更多人的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根本就是基于投机,并且不对公司本身产生什么影响。当交易者太多而使真想纷繁复杂的时候,我试图将事情还原到本来的面貌去看。当市场只有极少数公司以及极少数投资者的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总是会出现有人有钱但无处投资,有人有公司,却缺少资金来运作;有人想退出某公司的投资,有人却想参与某公司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平台来撮合这些需求。而一旦有了这种需求和信息不对称,于是中间环节便很容易出现了,他们很容易的掌握两头的信息,通过抬高、压低来赚取中间的收益。当投资者和被投资公司越来越多,这样的中间者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也就产生了对这种平台的需要,从而产生了交易机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股票交易从一开始就是带有投资和投机的两面性的,它一方面满足了创造价值的那一部分需求,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人们不劳而获或者轻易获取的心理,满足了对投机的需求。但是市场的信息从来都是不对称的,所以掌握信息等资源的人总是轻而易举的赚走了大多数人的钱。

其次,金融与信用的关系或者金融天生的无信用。看的更多的理论是金融与信用密不可分、金融是基于信用的关系、金融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次贷危机是金融业信用泛滥的报应等说法。似乎信用是金融根基,是金融的灵魂,是金融存在的前提。但是在《资本战争》等书中描述的历史来看,金融从来都是无信用的。金融活动源远流长,但是让我们着眼于现代金融的核心银行,并试图还原银行的起源。当金匠银行家不满足于周转手中实际拥有的黄金、金币和银行券获利时,便开始虚开银行券,用并不存在的金币放贷、获利。但是这种小市民的狡黠反倒是加速了其资本积累,更大速度的促进了银行的产生。在这样的前提下产生的银行,似乎也并没有减少依靠这种手法获利的情形出现。推及到金融的其他领域,类似的事件似乎并不鲜见。我无意质疑金融与信用的关系,只是我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信用关系,何其可笑!每一个交易关系都是基于信用产生,但是在所有数量累加起来的整个行业来看,却是一个整体的欺诈或者整体的大泡沫,这样也许就是每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也是金融危机无法避免的根本原因吧。

再次,资本角逐和经济规律对历史演进变化的操纵。在《资本战争》中的描述看来,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最原始的金钱游戏开始到东印度公司的辉煌、从美国华尔街的崩盘再到日本的衰退、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恐怖主义对于股市的冲击,看起来那么愚蠢而荒诞的诸多事情,竟然在历史上那么频繁地发生着,而且群众基础几乎都是广泛到了全民参与的地步,尽管各国国情相差甚远、国民性格大相径庭,但是无论中外,没有人可以抵御泡沫一样美丽的谎言、也没有人可以摆脱资本的戏弄;尽管投资活动、资本活动的载体已经与时俱进地现代化了。但是无论古今,人性中的贪婪、恐惧、盲从这些劣根性却仍踏步不前。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家的身影,几乎每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背后,都有资本的角逐。

第四,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侵略是否转而主要以金融的方式,并且更隐蔽。跟郎咸平的观点一致,或者受他及《货币战争》等的影响,始终认为,帝国主义是不会停止其侵略的脚步的,而其所有侵略的目的都是为了资本掠夺,那么在现在的情形下,金融侵略似乎是一种更加合理化的方式,而在历史上这类行为也并不缺乏例子。无论是德国的战后赔款,还是日本经济神话的破灭。而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虽然欧美等资本主义大国也受到的了危害,但我认为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危害更为严重。一方面,这次经济危机延缓了金砖四国等过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从金砖四国略作了大量的资本。特别像中国某些能源垄断企业在国际原油市场的上的失败等,都让我产生一些恶意的联想。

第五,现代的国际金融资本家是否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更多的是以资本为界,而背后依靠国家的情形在减弱。也即是是否超越了国家机器,而更多的以资本这一工具来进行侵略。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等国也遭受的重大损失。是否可以说明他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不在代表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国家代表他们的利益,而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而是转而以自身或者一个团体为利益集团,多所有国家进行资本掠夺。这个观点或许有些偏激,并且比较不成熟,也是我很难做出判断的。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二)

只要留意过黄金价格的博友,就知道最近几十年,我们手中的货币已经贬了多少倍,通货膨胀几乎马不停蹄,一路高歌,这几乎是到今世界的主旋律,而所谓的通缩,从来不过美丽的谎言。

关于货币政策问题,现已满天神佛,莫衷一是;相关权威对于各界疑惑,大有不屑一顾态势。为了长点见识,更加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甚至自不量力地去正本清源,朋友圈专题选读和恶补经济学知识,现在将一孔之见奉送博友,不敢妄自尊大,只求相互切磋。

《资本战争》写得好,内容开宗明义而言,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制造货币是国家基本功能,不断让货币膨胀是政权的内在冲动,为了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财政赤字不可能消除;与此同时,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穷奢极欲,统治者超发钞票只会变本加厉,而不断增加税收,巧取豪夺,更是管理者的看家本事;因此,市场经济的外在表象,从来也只有通货膨胀;而所谓的通缩问题,只不过掩耳盗铃的美丽谎言。

回顾中国历史,楚霸王项羽焚烧阿房宫时,大火足足烧了三月不熄灭,侧面可以想象皇宫是何等波澜壮阔?贪得无厌的大秦王朝焉能不灭?《过秦论》说得好: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我辈愚钝,浅读已经有所顿悟,过去被忽悠得太惨!歪嘴和尚在瞎念经,不能再让外来方丈霸占舆论主流,更加不能任由所谓的权威们独美!有鉴于此,权为抛砖引玉之石,希望博友们放弃幻想,都去解读一下经济学篇章,帮助大家增加修为。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三)

阅读弗兰克的书,确实感受到了因强烈的攻击性而带来的刺激,但不一定是震撼。假若文如其人的话,我感觉中的弗兰克,自尊心极强,个性张扬,属于多血质一类的人物。他思维敏锐而情意外露,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许就不曾想过需要控制自己。他像我们生活中时或遇到的那种人,一旦认定了什么,十头牛也拉不回来,难以分辨这种异乎情常的坚韧,是执着还是执拗。他攻强于守,犹如冲击力、爆发力俱强的足球前锋,不管能不能打进球门,必须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射门的亢奋状态。他更像海底生物,时刻张开富攻击性的思维触须,敏感地捕捉一切可以被送上祭坛的猎物,只要对方暴露出极细微的弱点,即或是自己的盟友,都毫不迟疑地将其捕逮到手,决不姑贷。他对中国的推崇自然会使我们中国人感到高兴,但总担心他对中国历史没有足够的体验,担心不是因为先有了对中国历史全面深入的观察,更像中国是因为体系的需要才被选择为利器。

王国斌的风格正好相反,沉静委婉,从容而有耐心。他的质疑是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的,并力求把思考的各个侧面剥笋似层层呈现于读者之前。他也质询欧洲中心论,却更多的是不断向自己提问,让问题意识反复困扰自己,给人一种沉重感。我的感觉,他当然也在乎自己的结论,但更关心这种问题意识的展开能不能更周全、更具启发性,避免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希望把方法悬念留给读者。他很像足球场上出色的前腰,专致于用头脑踢球,细心环顾双方队员的站位和跑动路线,突然插上射门中的,或不时使出一脚妙传,为队友进攻创造空档,其机灵令人叫绝。他亲身深入过中国历史的腹地,谙悉地形的复杂,知道名山大川在哪里,哪里又有沼泽泥淖。或许在弗兰克看来,王国斌缺少那种摧枯拉朽的果敢和彻底决裂的勇气,没有解决的比解决的多得多。但在我想来,恰当的谨慎是必须的,至少不会因行色匆匆有误入陷阱的危险,或因过于主观而堵塞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与弗兰克一样,王国斌也坚信中国历史有过长期的辉煌,曾经有理由傲视群雄,但他更能体验和贴近行动中的中国心,把讨论的重心放在争议丛集的中国何以没有发生或何以不能顺利实现近代化的老话题上,希望跳出是或否的绝对判断,开拓一种新的思考境界。我觉得他在为《白银资本》所写《序言》的结尾,说了一段实在与弗氏之书搭不上脉的话,却很堪回味:他向中国人也提出了另一种挑战,即超越中国的绝对核心论,用一种体系架构来更仔细地考察中国的变化与欧洲的变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更周全地考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请注意绝对核心论与平行关系的提法!)然而,这些却正是《转变的中国》所要表达的善意。书中他特注重回溯,对预测未来保持极度的谨慎,只是提示我们一切都必须从历史的连续性方面出发思考,用心聚焦世界历史屏幕上民族、国家间一切同异、似非似的轨迹,进行反复较量,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对欧洲、对中国都是如此。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从情感和理智上都更愿意接受王国斌的思考方式,从世界背景上反省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

弗兰克的经历,我只是从推荐者和着者《前言》那里稍知一二,极其有限。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反复揣摩,是什么造就了弗兰克这样强烈的个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早期的挫折感推动他走上摧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归之路,还是拉丁美洲丛林里的游击生活把他锤炼成了思想界的格瓦拉?他那种烈火般的个性,横扫一切的狠劲,虽然其攻击的对象是西方(主要针对美国)的欧洲中心论和欧洲特殊论,却让我不时联想起现代中国打倒孔家店到横扫四旧无所畏惧的斗士们,勾起复杂难言的感情。

必须坦白承认,我只是从阅读本书中去认识弗兰克――这显然有误读的风险,但在我只能如此。希望有更多了解弗兰克经历和学术资源的方家能提供深入的解读,并纠正本文极可能有的理解过失。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四)

内容简介:2010年,白银以83%年涨幅的“超级表现”,让黄金这个历来更受重视的“老大哥”,手拿着上涨20%的成绩单,顿感无颜面对贵金属界父老,白银令人心驰神往的光芒开始散发。白银投资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如果说过去10年内黄金是商品市场中的明星,未来10年内市场将迎来“白银时代”。但白银价格的起伏不定,也让诸多持币待购的买家纠结不已。那么,是否应该投资白银?在什么时间投资白银?投资哪一种形式的白银?这三个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而本书解答有关白银的所有问题。投资白银,读本书足矣。当然,最终的决定权仍然握在您自己手里。

白银投资必胜术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白银的走势关注了大半年,但是报纸上的报道经常都是语焉不详,或者说一知半解,其来龙去脉还是本书写得清楚。最后两章关于在内地如何投资白银的方式和思路都说得很清楚,我周四就去选择了银行开户介入纸白银,根据本书的启发,我是准备在人民币7元每克之下建仓,不知道其他朋友的想法如何。其他看了选段就开批的网友,结论下早了。这种实操性这么强的书,还是要仔细看相关内容才行的。

白银投资必胜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黄金之后,必是白银,白银因其工业应用的广泛性,及市场价格的低廉,必将成为投资领域的新宠儿,其市场价值的上升空间必然巨大,越早介入白银投资,越是捧得第一桶金的人,因白银在早些年的冷遇,讨论这方面的书籍还不是太多。2010年开始,白银投资热潮急骤上升,通过书籍尽早了解白银投资才是。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五)

王小波的写作风格一如既往,并不会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一本,但每一章节读完后都值得慢慢思考,需要时间理解。他是一位敢说真话的勇者,他有着有趣的灵魂。不止一次想象,如果当今这个时代,有一位如你一般的人,这个年代又会多增添几分乐趣呢?

白银时代里,无人不疯癫,那个时代不允许人正常。数盲、傍肩、保安以及干技术工作的技术家们,在王小波笔下的世界里,王二用他独特的解释,独特的妥协之道使这个荒诞的年代变成银色的年代。最后,王二,和他的舅舅又以及其怪诞的形式离开,被白银时代所抛弃,这是让人心酸的幽默。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如果享受着自由的思想,那个人一定只有十三岁,或者像我舅舅一样,长了一颗腐烂的心"。但王二他如此于众不同,笔下的人物都是他自己,他描写着自己人生的N种可能性,我想这种感觉一定很痛快。不管他披着怎样的外衣,他都是发光的王二。

其实王小波的《白银时代》由《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xx》和《20xx》组成,事件都发生在未来,是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回忆他们的长辈以及自己的人生,他未来世界中,主人公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必现在的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未来世界中所有的事情看起来都是挺正常的,但是内部却充斥的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是反乌托邦故事。

上面这段是我看到百度百科的介绍写的,百科分析了四部分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寓意,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同感,但还是记不太清说了什么,只记得舅舅本来画画有天赋,却是在国外的艺术馆得到了认可,而在《20xx》里头,领导都是高科技人才睡了一觉醒来,得了数盲症,就不用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去当了领导,还能有一个漂亮的妻子,然后这个妻子会忘不掉非数盲的情人。

只能说王小波的反讽境界太奇妙,没有一定的水平以及境界很难看懂。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六)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二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七)

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两周才看完。实在是感觉没什么意思,当时读这本书仅仅是因为他是东野圭吾写的。由此可见我只是喜欢他写的几本书,并不是他写的所有书我都喜欢。也由此可见,我之前的观点确实是太片面了一些。

我经常因为一个人的一首歌,而下载他所有的歌,但是真正去听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喜欢的只有一两首而已,然后又开始一个个的删除掉那些自己不喜欢听的歌。这或许是一种病吧,因为喜欢某一个点,就觉得全部都喜欢。以后要改一下这个缺点,至少不要再那么片面的看问题了。

讲了这么多闲话,接下来说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吧。这本书讲述了一家滑雪场被威胁而不得不听从威胁者的话,从而一次又一次的送赎金的故事。这本书开头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整本书似乎都是在清淡的叙述,里面的愤怒甚至都显得那么的柔弱。

仓田和绘里莫名其妙的在结局在一起了,也许世上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有缘分。一个三十多,一个二十多。两个人之前毫无联系,之后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渐渐相识并且相爱。不拆穿,不打扰是所有参与者的默契。

在没有办法反抗的尘世里面,总有一帮人在做着微不足道的反抗。即便这些反抗显得很渺小,可是很多时候渺小的时间反而能决定最后的结果。蝴蝶效应便是如此吧。

但是当我写到这里,然后仔细一想,作者写的其实是很巧妙的,每个人都想利用一场爆破去到自己的目的,虽然最终的剧情走向每个人都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意外中获得了美好。一场精心设计的利益战争,变成了赎罪的心灵。

希望每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责任。因为责任永远不会因为某个人的逃避而消失。

白银资本读后感(篇八)

东野圭吾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以情节和结构取胜,各种“反转”式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雪国之劫》同样是一部标准的“反转”式作品,谁是作案者?谁是捍卫者?谁是忏悔者?

作品开头就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滑雪场经营的困境。故事从滑雪场收到一封勒索信开始,如果不按照匪徒的要求去做,那匪徒将对滑雪场不利。关于是否按照匪徒的意愿给钱,还是直接求助于警察,滑雪场的经营者们各有各的立场。仓田作为滑雪场的安全总管,他比任何人都发自内心的关心客人们的安全。他坚定的主张求助于警察,而不是和匪徒们进行私下的交易。可现实就是那么糟糕,他的意见并没有被公司的决策者们采纳。

于是,在匪徒的要求下,给了匪徒们3000万元。可匪徒们居然没有就此收手,又再次要求交易,第二次3000万元给出去之后,居然还有第三次……贪心不足的匪徒到底筹谋的是什么?真相和那个被关闭的“北月区”有什么样的联系?迫在眉睫的滑雪比赛即将开始,而滑雪场的赛道还没有准备好。到底是该关闭“北月区”还是修整“北月区”作为赛道?而作为决策者的笕社长,他到底在图谋什么?当真相浮出水面,匪徒们居然是在试图保护“北月区”,而幕后竟然与笕社长要卖掉滑雪场相关。不得不让人感叹东野圭吾反转构思的“精巧”。

利益与救赎。这个故事也算是一个有关于“利益和救赎”的典范,当增渊英也在最后关头救下达树,勇敢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笕社长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实在让人觉得可恨,公司在买下那片滑雪场的时候,就没有打算投入太多。一开始就把“北月区”当作一个累赘,没有整体的开发和保护计划,在没能力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搞出了事故,造成了达树母亲的悲剧。商人重利,为了剥离“北月区”这样的“负资产”,试图人为的制造“雪崩”,从而达到同负资产切割的目的,顺利卖出滑雪场。诚然,利益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达不到利润的目标,任何企业都难以生存和维持,但是一开始就没花心思在经营上,只想着通过歪门邪道的方法来剥离“负资产”,实在让人寒心。

开发与保护。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到日本关于开发和保护的相关知识。类似滑雪场的开发,需要遵循林业厅的规定,在撤调滑雪设施之后,需要恢复植被,并将山区恢复原状。这种规定,也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不可偏废。开发固然重要,没有开发,生计难以继续,但开发之后的环境保护和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不竭泽而渔,如此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本书的结局还是令我非常满意的,一切都向这好的方向转变,滑雪场被有爱心的人企业家收购,滑雪比赛顺利进行,一切充满希望。

小时代读后感: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


小时代读后感: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

这是一个现代文明高速运转下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不再值得依赖,幸福只能倒流追忆的时代。

这是一个让人不知所措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友情与爱情是表象,因为现实,让这些感情注定化为乌有。

郭敬明是我很欣赏的一位80后青春作家,看过他写的书也是有许多了。从《临界爵迹》到《幻城》;再下来,便是《悲伤逆流成河》这些杂文小说。但是,却从来没有看任何一篇文字有看《小时代》这么仔细的。读小时代之前,我还相信很多东西,读过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社会如此黑暗,别人给我讲过我还不信,于是,我也开始要去迎合这个与时俱进的小时代。其实,小时代也带给我们一种深思:今天的友情、亲情.早就不再那么纯朴了。

郭敬明的作品的基调都比较忧伤,以华丽的辞藻描绘80后,90后的故事,书写一种无法名状的忧伤。青少年读者很容易在字里行间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忧伤和脆弱,找到自己的愤怒和渴望。但是,青春的色彩只能是忧伤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被周围看似美好的生活笼罩着,社会的现实被一一美化之后再呈现给大家,许多事件被吹嘘炒作之后再呈现给大家,使我们天真地以为社会是那么的美好。这所谓朝着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是多么的和谐,幕后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它们被华丽地包装起来了。作者存在于社会的高层,一定对这个世界、这些人、事和物暗藏着无限的失落感,把社会装进作品里。

在《小时代》中,不同的人物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层面,不同的言行举止交汇成这个时代特有的风格。主人公林萧与唐宛如代表学生这一阶层的单纯和天真,然而大学之后的社会向她们露出了可怕的一面,于是林萧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恐惧、迷茫、痛苦。南湘与席城则注定走入阴影。顾里家室优越,轻松进入了上层社会,但她最后不一定是悲剧。宫洺评价她会成为很好的工作机器。我相信简溪是清白的,却不相信林泉的娇小。由于她复仇的内心复杂到无可想象,她是不会轻易放走林萧和顾里的。

几个主角的死让我很感慨,结尾突然的一场大火,几乎烧掉了5年的所有,一开始真的不能接受,也不敢接受,感觉不是他应该有的一个结局。或许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不同的理解,但结局只有一个,它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现实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悲欢离合,大团圆的结局一般都是电影里,言情小说里,而我们真实的世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望也好,愤怒也好,伤感也好。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的意义,这就是小时代的魅力。

他们的故事,结束在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结尾里他们的故事,也注定只能以这样一个结尾,作为落幕。当你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也许你会觉得仿佛将一个时代也轻轻翻过,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你以上帝的姿态,带着最后夕阳的热度,将每一个人的面容重新抚摸一遍。他们陪伴了我们五年的时间,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悲哀,他们的快乐,像一根根棉线,编织进了我们的生命中,再也无法剥离。

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后的落幕。人们在风暴的洗礼过后就重归平静,这就是轮回的时代。

《小时代》读后感


关于小时代读后感大全

小时代读后感(一)

终于用了一个下午看完了虚铜时代。可能是因为大部分都在最小说上看过了,就觉得不够折纸好。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只是觉得很像康熙来了的风格。看完两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

首先关于小时代到底是否现实?我觉得是的,虽然有点夸张,但的确这是一个物欲的时代,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一个互相利用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中我们还有患得患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小时代里的所有人,都在变,都在成长,好听的说就是他们渐渐适应了社会,难听的就是他们渐渐被这个扭曲的时代所吞噬,最后将会迷失自我。我不知道郭小四最后会留下谁,谁最后又可以得到幸福,但以他一向的写作风格路来看,我印象当中最后得到真正幸福的好象只有《梦里花落知多少》里的闻婧和武长城,《夏至未至》里的遇见和青田,不过两对都是经历了悲剧之后才在结局走到一起。郭妖最喜欢就是拆散那些一开始就谈了几年恋爱的人,所以我害怕,小时代是我第一次无论怎样我都支持原配的一本。

无论是《梦》或是《夏》,结局都是残酷的,一群朋友爱人最后四分五裂,我很担忧,不过既然四他改了写作风格,我就应该抱一些希望。

林萧就是这本书里面爱情部分最多的人,我还是比较喜欢林萧的,因为她很普通,但不是偶像剧里那种单纯无知灰姑娘烂好人式的女一,她有奋斗精明的一面,有猥琐软弱的一面,她也有脾气。林萧在顾里,南湘,如如当中,是最正常的,最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而她暂时有两个男人,一个是简溪,一个是崇光。又一开始到现在,我都是支持林和简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我真的很想他们这种美好的初恋有美好的结局,创出郭写的书的一个童话。我没有变过,有很多人一开始也是和我一样,可是中途就开始因为简和林泉的劈腿而改阵营,现在虚铜最后简溪的信又令他们改变了心意,我想说大家能坚定一点不。我不能说我很喜欢简溪,但我确实喜欢他这种类型的男生,永远给人干净的感觉,我相信他真的爱林萧,他和林泉之间的事也确定有问题,这要靠郭去填。但是他一定爱,而爱不代表不会背叛。至于崇光,很多女生喜欢这一角色,我也挺喜欢他,他一直在林萧的身边,为她与病魔搏斗,可是他不会适合林萧,林萧需要一个爱她保护她陪着她度过一生的男人,她要的是平凡浪漫的爱情,但是崇光的命运注定他们应该无法在一起。还有,我还是喜欢整容前的他,关于这个整容,我真的佩服四能想出来,但是我觉得崇光还是比较适合当作家。

顾里女王我真的很崇拜她,不过我知道如果我生活中真的有这样一位朋友,我应该会很讨厌的。既然她是书里的人,那就不同了,因为她太厉害,她不像人,而是一台电脑,她精打细算,有勇有谋,在父亲死去的那一刻开始,她就不再是那个只会花钱的毒舌女孩,她变成了一个运筹帷幄的女人,我也很担心这样的她能走到多远,毕竟在她身边的人各个都比她阅历深,也不知道那些人是敌是友,我觉得她应该不会有好下场,甚至可以说是小时代中最悲剧的人物,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比如她失去所有之后,经过重重挫折之后,终于肯放下她的武装,最后做顾源身后的小女人。我宁愿这样,也不要她得到所有之后却失去了顾源和朋友。顾里她看起来很理性,但是我最欣赏她对朋友的义气,从故事发展到现在,至少她还没有到达伤害朋友的地步,只是我怕她为了纸醉金迷的世界真的到最后什么都抛弃了。

顾源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对顾里的爱不算轰轰烈烈,但是他一直都站在她那一边,无论她要做什么,他都没有拒绝,要知道他可是一个千金大少爷,但是他甘愿被差遣,甚至不敢质疑她的做法,只能痛苦地看着她越陷越深,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有一天就累了,也放弃了。顾源其实和林萧一样,他比较大男人主义,他很想有一份有安全感简单的感情,而顾里却不能给他。他们是到现在还在一起的一对,虽然中间也分开过,但是至少他们现在中间没有人插进来,我是希望他们能走到最后,毕竟他们是多么的天生一对啊。所以亲爱的顾源,无论怎样都请你一定要陪着顾里,虽然林萧说过害怕顾里到最后身边只有她,但我还是希望顾里身边剩下的那一个一定要是你而不是林萧。

南湘这个美丽的妖孽我一直不太喜欢,因为我不喜欢美女,而且就像席城说的她是一个蛇蝎美人,虽然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南湘还在充当她那个惹人怜爱的气质美女,但是我坚信她一定藏着一个阴谋,我相信如如恨她绝对不会因为她抢走了卫海。南湘经历了狗血偶像剧的一切,同时我觉得她绝对不是她外表看起来那么单纯,就因为她经历了太多苦难,我觉得她会恨,她离物欲最远,我觉得恰恰是这里,她的不屑是她的掩饰,说不定她心里面埋了一个炸弹,随时都会爆发,并且拉着她的好姐妹们一起陪葬。爱她的男人有两个,席城和卫海,恰好两个都是我很不喜欢的男生,最怕后来尤其她的美色又勾引到其他人。这两个男人完全相反,席城大烂人一个,但是他的爱还是让我感动,他帮南湘顶了藏毒的罪,可是南湘很快就投入了卫海的怀抱。他对南湘来说是一个噩梦,书中说南湘很爱他,可是我怎么觉得南在利用他呢。而卫海这个在1中毫不起眼的肌肉佬,就凭借他居然和南湘配对了而上位,我没想到,也觉得这个人暂时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毕竟他暂时还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好自为之吧。

唐宛如就是小时代里的笑料,我多想身边有个这样的人啊,但是我们天真的如如终于还是变了,变成一个带着仇恨,离开后又神秘回来的人,我不知道她手上还握有什么秘密,但是我知道如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被人笑的人了,她知道的可能比每一个人都多。

宫铭应该是比较多人想嫁的吧,可是我不喜欢太梦幻的角色,怎么说好呢,主角中他是最冷酷无情的,但他对崇光的爱和对林萧的宽容又让我觉得他最后应该会是好人,至于他能否和谁谱写出一段恋情就真的不知道,不过目前来看,最有机会的就是林萧和顾里,不过希望他都不要,另外我觉得Kitty很有可能最后因为爱上他而倒戈。不过看到他对顾里的行动一切了如指掌,还有顾里的血,我希望他真的不要怎样,我想刺金时代应该会有两个人的战争,感觉顾里这次完蛋了,但女王她总有让你出乎意料的策略,只是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助手蓝诀是间谍,还是她一早就知道,故意做戏,Kitty是宫铭身边的炸弹,而蓝决是顾里的炸弹,希望精明的两人都不要中计。

Neil,对他没什么感觉,感觉就是他是超帅的混血儿,比较单纯,喜欢蓝诀,家里超有钱而且背景很厚,他太柔弱,需要保护,但是从很多人的分析来看,他不简单啊,希望他不要又是一个腹黑。

最后说说新人物顾准,他现在的爆点只有两个,一个是他是顾里的弟弟,另一个是他手上有20%的股份,然后对他一无所知,就是这样他才是一个可以变化多端的人,不知道他会否和女角们产生一些化学效应来。

小时代我真是又爱又恨,虚铜的最后简溪又离开了,可是他居然不知道其实林萧选择了他,不知道他还回不回来,说不定像《夏至未至》一样,他不曾回来,但结局林萧却回到他身边。林顾南唐四人的友谊,我不知道会碎到什么地步,但我希望这四个人真的不要分离。

小时代读后感(二)

小时代终于出版完了,我在2011年的最后几天买到了这最后一本《小时代3.0刺金时代》,并于2012年开始的几天就看完了这《小时代》系列的最后一本。

昨天晚上十一点左右才读完了整本小说,我想我读小说是最慢的了吧,毕竟我并不是太喜欢读小说,而且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下来的,就我所知,很多人看这种小说几乎就是小菜一碟,一天,甚至一个下午就能看完,而且内容也是记忆犹新,而我,别看我是逐字逐句看完的,而且还历时一周,我对内容的记忆并不是很清楚,当然这与我现在糟糕的记忆力有一定关系,所以刚看完这部小说,就赶紧酝酿着写下这篇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第一次走出了家门,没错,我几乎就是传说中的宅男,很长时间不到外面活动,最多也就是周边的一些地方,而且也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我是带着很沉重的心情到外面去的,本想着去爬一下山的,但是不知不觉走到了离那座山不远的一处英雄纪念碑。自从小学毕业,就没怎么去过那里了,转眼已是十多年,记得那时还是加入少先队的时候,在那里,我戴上了红领巾,而且还在那里宣誓,如今,虽然记忆力不是很好,但是这件事倒还是记得的。那么长时间过去了,当我一级一级登上台阶的时候,那熟悉的场景慢慢呈现在眼前,破旧的地砖,四周因入冬萧瑟的景象,碑上有些发暗的镏金字体,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围着它转了一周之后就准备离开了,不时的再回望两眼,看到那孤独却高高伫立的碑体,想到了《小时代》里的喧嚣和繁华,灯红酒绿,悲喜交加,生活剧里的那些演员们,打情骂俏,极尽奢华,再看看这里,静默,静默,无尽的静默!没有奢华,只有尽可能的简;没有叫嚣,只有无声的付出;没有来去匆匆,只有永久的停留。

离开纪念碑,我转身就往对面的那座山上去了,因为那里景色还可以,而且对面又是水,有山有水的,是个观景的好地方,所以那里已经修好了小道,为上山的市民提供方便,因为很长时间没出来活动过了,而且心里又怀着心事,所以走的尤其慢,而且也是相当的累,不过最终还是到达了山顶,这里早有一些锻炼的人在这里聚集了,不过多是些老人,还有一些情侣,这里我是唯一的一个有闲心,有闲情逸致赏景。

到了山顶,我首先去的是一处可以看到下面大部分景观的小亭,站在亭前,看着不远处,处在山凹里的纪念碑,孤零零的,再远处,高高低低的楼挤在一起,到处是楼群,楼宇间,滴滴的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的沿街叫卖声,再远处,能看到新破土动工的房地产,当然还有新开盘的商品楼,扯起来的横幅红红的,夺目、耀眼,看着远处的景象,我沉默着,心里愈发的沉重,我想,或许是我太做作。喧嚣,荣光背后,是离世的暗伤。

结局最终出来了,现在,我开始庆幸当初的我没能看懂结局,我以为就像电视剧那样,尽管内容演绎的一波三折,最终的结尾却还是让人满意的喜剧。然而,当我浏览小时代贴吧的时候竟然看到了一场大火,一场让很多读者质疑并为之愤恨的大火,有人在猜测这场火是谁放的,有人猜测他们其实都没有死,甚至有人将这场大火与真实的那场混为一谈。原本以为顾女王涅磐,死里逃生是很值得庆幸,很值得我们这些读者为之额首称庆的,一群演绎生活的小丑最终前嫌尽释,准备好好为之庆祝一番的时候,竟然被随之而来的一场无名大火付之一炬,所有的欢乐、悲喜都化作郭敬明笔下的一场无情大火。

当我们在猜测这场大火与现实中的那场大火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时候我们忘了,现实的那场火与之无关,而小说里的那场火却是郭敬明放的,因为毕竟这是结局,而这又不是能令很多人满意的结局,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当这些生活的小丑为我们演绎出了这场生活的悲喜剧之后,他们的价值可想而知,只能付之一炬,如果这群时尚的瞎子存于世的话,那我们这些终日为生活所忙碌奔波的人又该何处安身,与他们相比,我们才是真正的不幸,他们只不过是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最终是福是祸,都无关紧要了,他们已经狠狠地享受了一把,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世界名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们都经历过了,享受过了,为之嗟叹的是我们这些人,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是死而无憾了吧。只能说郭敬明用了很好的结合,他将那个时间定格,2010年11月15日,一场火,将所有的悲喜剧化为灰烬,不管你信与不信,那场大火就在那里,它的确烧起来了。然而,就我所知,最新的kindle和iphone4s的发布时间都在2011年,如果说他们都被2010年的大火烧了的话那时间就有些阴差阳错了,再者,因国家宏观调控而使房地产市场受挫,这好像也是2011年之后才有的事,那M.E又怎么会早在2010就受波及,销售总额下降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一部小说,一部只拿来看看就可以的小说,千万不能入戏太深,虽然说这里有很多故事与现实的结合,但是,故事终归是故事,再怎么形象逼真,也是不能拿来当做现实的。

或许这也是出乎郭敬明意料的吧,没能想到读者竟能够入戏这么深,就像当年的《悲伤逆流成河》那样,据我所知,年轻一代受这本书里的一些思想影响不小,甚至有些就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女主角了吧。如今也是一样,我想有不少读者都把自己当做小说中的人物了吧,不是林萧,至少也是路人甲,我想那个顾里顾女王,努力追求高质量生活,永不认输,牙尖嘴利,似乎满身毒液的顾亿元又是很多人的最爱吧!其实我也一样,我从头到尾的看这部小说,关注的就是这个令我非常欣赏且敬佩的顾女王,否则我也不会在知道真正的结局之后,忽然就感觉:Iamnothappyanymore.郭敬明是第一次写这种中长篇小说,而我也是第一次有这种耐心坐在那里看这种小说,正是受那顾女王的魅惑。

顾里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姐大,很多大学女生宿舍里都有这样一个值得每个女生宿舍敬重的人物,她们或许总能帮宿舍里其他的姐妹们解决问题,或许她们没有害怕,她们有的只是一往无前,因为她们是其他人的依靠,她们不能够倒下来,然而,总被人遗忘的是,坚强久了的人,我们总认为她已经忘记了哭,所以我们一再劝她们坚强,所以这个时候,即使她们很想,又怎能让身边的这些依靠自己的人慌了手脚,她们总依靠这个大姐大的,如果连自己这个大姐大都软弱了,那她们这些人今后又该怎么办呢!顾里的死撑着最终没能得到太多好报,我们总认为她一直在装,装的很出众,很鹤立鸡群,所以我们感觉她很傲,我们都只以为她只是一个时尚的瞎子,不止一个人在心里诅咒过她,但,我们的确都忘了,这样一个人,活的其实比我们每个人都累,不要以为她想那么逞强,不要以为她就该坚强,不要以为她不会软弱,多数情况下,她表现的很坚强,那时其实她就已经很软弱了,但是没地方,也没条件让她躲起来哭泣,所以她就得把自己武装起来,以免那软弱被人发现,被不该看到,或是她不想让看到的人发现。不要以为她就那么不近人情,张牙舞爪的,她是要让别人知道,我还好,还很正常,而且,也有一些打情骂俏的意味在里面,一些闺蜜在一起打打闹闹倒是一些常有的事,只不过她们有时太出格了而已。

当然,当知道结果的时候我也是很不高兴的,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其实在这里,他也一样犯了难,所以最终,他选择了这种看起来的喜剧收尾,给人的是一种很朦胧的感觉,感觉他们已经离开了,但是好像还在,我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的走了,就是这种感觉,信与不信,很确定,但又感觉疑点重重。我其实也没有太长时间的难过的,好在有那三分钟的沉重,能够很仔细的想这么多。

我们之所以不能够接受,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把小说里的人物当成只游走于文字间的虚拟,我们感觉他们已经走出了小说,来到了世间,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当我们知道身边的人突然离去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是怎样,可想而知,是不可能轻松的吧。很多人对于亲人的突然离去,总会说:之前还好好的啊,怎么说没就没了呢,的确,这里也是一样,虽然是小说,但已经与现实相结合了,即使之前带给了我们那么多光怪陆离的闹剧,让我们陪上笑声和泪水,但是,到这里,确实也该说没就没了的,不要问为什么,因为生活中也的确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很多人其实不只是接受不了自始至终陪伴我们的那些角色的突然离去,而且还接受不了那么多人的不辞而别,简溪就那么悄无声息的走了,叶传萍就那么嚣张跋扈的坐着M.E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置,至于kitty和蓝诀,都是配角,他们的去留,倒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或许我们感觉这种安排不是甚好,但这毕竟是小说,但这并不是推理小说,所以,我们不需要找什么太多的线索去深究,至于结果,喜剧与悲剧都不过是一种结局,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作者的笔,任何一种结局都可以很随意的勾勒出,所以说,结局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我们体会到了这个掺进我们的喜怒哀乐的生活剧,读者入戏,我想这就是一部小说最大的成功了。

要说的是,因为2012还没完,而这一系列的小说竟已经完了,多少还是有些仓促,所以我们才会感觉他们走的有点仓促,或许,只要再给我们多一点时间,我们总能够接受的了吧。因为中间少了些铺垫,所以我感觉最后还是很突兀的,感觉过程还没有进行完,马上就该是结果了,这个转折太快。顾里遇到的雪和雪上的霜,我总以为她是可以靠自己那非常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和非常精于计算的大脑,或者是混血小帅哥Neil的法律知识做些许协助,抑或者是顾源这个家族公子的实力帮助能够摆平的,没成想,竟是顾里家的老爷子依靠资本运作出来的一部分资金投到了黄金市场获得的收益填补了那些漏洞,一句: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未免有点太过牵强。之前如此花大量时间描绘的顾里的专业知识竟没能派上一丝用场,只用来调查出了M.E的同样比较巨大的亏空,总感觉空有一身本领,但没处使的悲哀。对于无所不能的顾里来说,还真的有她不能够控制的事情,七千万,竟能够让之前挥金如土的顾大小姐愁眉不展,两亿,就能够让顾女王高兴地做亿万富翁顾亿元,这,或许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这时候,那些黄金归谁已经不重要了,那把火是谁放的也不重要了,关键是:故事结束了,而生活,还得继续,林萧就做的很好。

既然我们入戏,那我们就该好好找一下我们各自的角色,我们是否像小说里的那样上演过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我们是否总认为自己不可一世,而当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才感觉出自己的渺小?我们是否已经走出了小说,走进了真正的生活?

或许最后我们都应该说一句:Iwill always miss youlike a darling.然后合上小说,带着从小说里得到的东西,该干嘛干嘛去吧!

小时代读后感(三)

很喜欢郭敬明,喜欢他的作品《小时代》,从小四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那些人和事是那么真实,我完全走进故事中,被故事吸引着。

我不知道在小四心中,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城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看法。但是我可以从小时代中看到,这个物欲纵横的世界的最最深层的一面。

或许都是那样,在我们眼中,世界是纷扰的、城市是肮脏的,因为有人类的存在,有人类肆无忌惮地创造一些这样那样的欲望和情绪。小四其实描写上海的时候,我没有看到新的东西。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城市也就是那样了,这个世界也就是那样了我们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描绘它,就像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我所能感受到的,是小四用最俗的笔调去描绘的上海,我从这些落入俗套的描写中,能够深刻地向城市的内部去感知。我看到的是,一种平凡下,最最不平凡的黑暗。

驾驭一个角色到收放自如的地步,这是需要历练的。而小四在小时代中驾驭的角色,一个又一个,繁多却不显杂乱。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明,每一个都觉得是活生生的,每一个都仿佛我们眼前一样。至于那些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揣度,我也不知道我到底该怎么去概括和形容。

善变的、不可思议的、嚣张的、荒谬的,甚至是一时间难以接受的。这本书里都有。还有就是,可以让你会心一笑的。

小四的《小时代》是我开启梦想的大时代。

故事时代读后感


今天袁老师借给我一本故事时代,我高兴极了.一回到家,我就看了起来.

故事时代讲的是一些小故事,可是这些小故事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中有一个故事给我的感受特别深,它讲了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在一家店铺工作,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年轻人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年轻人却还在原地踏步. 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里发脾气.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请您现在到集市上去看一下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告诉老板,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对老板说: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第三次跑到了集市上问来了价格.

老板让布鲁诺坐下来,然后叫来了阿诺德,也同样叫他去集市上看一下.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现在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有40袋,价格是多少多少,还带回一个土豆,那个农民他也带来了,正在外面等着回话呢!

老板对布鲁诺说:现在您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的高了吧?

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同样的事情,有心人就能做出大学问,不动脑的人只会在原地踏步!

相信《白银时代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后谷歌时代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