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美读后感2000字

论美读后感2000字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之读后感20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之读后感2000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现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操作早已成为中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技能,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的开展也是如火如荼。然而在中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上网,不学这门课也不会影响中考分数。于是课堂上,有的同学急不可待地打开网页,有的同学漫无目的地查看磁盘文件,有的同学键盘声声响不停,教师声嘶力竭的劝阻全然等于一阵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仅仅是停留在网络、游戏上,对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学习却熟视无睹,甚至极度反感,因为正常的教学时间缩短了他们上网、玩游戏的时间。

透视以上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中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部驱动力,即缺乏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如何知道学生兴趣和努力方向?怎样评估学习成果?这是我们教师要完成的重要的职能。

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讲到: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学习的出现是人的行为发生了某种可以观察到的变化。学习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者的内部条件不同,需要的外部条件也不同。

加涅指出:教学意味着安排存在于学生之外的条件,教学目的是促进学习,因此要安排外部情境,以便激活、支持和维持构成学习者的内容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决定的。在寻找和鉴别学习条件时,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存在于学习内部的性能,其次要注意学习者外部的刺激情境。每一种新性能的学习都有不同的先前学习的起点,并且很可能也要求不同的外部情境。

加涅还提出强化相依原理:在学习情境中,要有意识地使希望个体习得的反应先于某个其他反应的出现,后者出现的概率较高,具体说我们希望个体习得的反应依存于某种刺激条件的出现,后者又引起另一反应。也就是说,必须适当安排强化相依关系,使强化活动接在合乎要求的接纳行为出现之后。当学生不能很好地或一致地听从指导,教师须从一项时间短,只需很少指导的任务开始,这样的任务有具体的起点和终点。从这样基础开始,逐渐延长任务的时间和所需要指导的多样性,确保任务的每一个阶段有明确的检查点、任务的终结点,使学生经历成功和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满足。

正如加涅将引起注意作为教学过程九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一样,注意是学习的一个早期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要向学生讲明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还要就学生关注的问题给予解答。例如期末成绩怎样评定、如何完成初二的信息技术毕业考查考试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对作为学习结果而获得的行为的预期,使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预期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们所期望的那类正确的行为相匹配。

在课堂教学时,要设法创设任务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布置的任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所完成的任务所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制作母亲节贺卡来掌握图片的处理操作、通过制作家庭消防安全宣传海报来进行Word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预期心理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刺激回忆先前的学习,然后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评价,为学生学习的新内容提供强化。

另外,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充分考虑学生经过学习后,他的行为变化。通过评价进行激励,在评价上避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应根据学生是否有进步来评价和奖励学生,而不是根据成绩的好坏实施奖励。对有点基础的学生,在他们完成规定任务后,交给他们一些其他任务,如帮助指导其他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也可以适时地允许他们自己支配剩余时间;对没有基础的学生要多指导、多鼓励,记录下他们的最初成绩和每次练习后的成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设定个人进步的目标,使他们在每次完成信息技术任务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随后的学习,使学习者产生持续的满足感,并因此而成为持续性动机的最可靠的来源。

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通过锲而不舍的耐心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本身。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的》读后感2000字


为了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把握好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落实新课程,我认真品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一书,重点学习了教学评价和学习方式两部分内容。

首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其次,要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对于美术方面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从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 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然后再让这些优秀学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学的作用,多元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在新的教学评价指导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书中提出了6条对于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建议:

一、我讲课占多长时间?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和完成美术作业有多少时间?学生情绪怎样?

二、、我上课的情绪和态度得当吗?我提供了多少讨论的话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怎样?

三、我提供的资料和图片对学生有用吗?我的提示对学生有指导意义吗?

四、我的课前准备充分吗?哪些问题我没涉及而学生提出来了?我处理得当吗?

五、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吗?如果再上一次,我会怎样做?

六、我在教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我给自己打多少分?

我觉得这6条建议太好了,对我反思教学不断提升自己太有帮助了。于是,我把这6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心里。每节课后,都依照这6个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教学中的成与败。

我发现自己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调控自己的教学情绪方面做得很不够。总是因为学生的纪律不好、用具准备不好,而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有时甚至当堂数落学生,这样又反过来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下降,这样不断的形成了恶性循环,我对此十分困惑。

从学习中我知道了新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因为没带美术用具而四处借,虽然他破坏纪律,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因为对美术学习有极大兴趣,对完成作业有极大愿望而导致的这一错误行为。谁能保证不忘记事情、不犯错误呢,孩子更是难免。犯错误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谅解和机会。想明白这些,我便转变了自己对这些学生的教学态度。再遇到这样的现象,我就以温和的引导取代严厉的批评。先是表扬他们的认真态度,再肯定他们作品中的优点,最后提出要求:每学期只有三次忘带用具向同学借的机会。这样一来,我的谅解换来了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在我的宽容和期待中,我看到了他们在慢慢改变。

在读书过程中我还感悟到:要以学生的获得为教学准则。

每一节课,我都留心观察上课爱溜号的学生。我渐渐的发现,他们爱与人争论,而且争论时的思维特别敏捷。于是,我有意识的在课堂中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争论的话题。每次讨论时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慢慢地,这些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由一两分钟延长到四五分钟、十几分钟,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也明显的提高了。

面对新课程,作为美术教师的我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反思的效率。

《无条件养育》之读后感


《无条件养育》之读后感

学校开展幸福工程也已很多年,老师们在工作中享受着运动、读书等带来的幸福。从每学期末图书馆的统计中发现,我们生活老师的阅读量是最大的,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了。这学期因为图书馆改造,老师们无法借阅书籍,生活部就为大家购买了一些教育书籍,不定期的交换阅读。这次我们工会分发到的书籍是《无条件养育》,老师们看了这本书后,在对照目前自己对自己孩子的养育,感叹的确做得不够到位。下面是每位老师的读后感言,我进行了一些归纳。

李z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一些孩子总是听不得批评,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不是因为一直以来孩子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比别人更有价值,所以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有价值。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有真正独特的价值,孩子所有表现都有价值的,没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期望同样有价值,因为孩子在朝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走,这是一种享受。

我们需要的是还孩子自主感,不是被贴画所控制的喜怒哀乐,当孩子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就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即使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也让孩子更好地看待自己。

张z老师:看完《无条件养育》,之前认为惩罚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属于居高临下的判罚,其实表扬孩子同样属于居高临下的施予,是属于硬币的两面。虽然一个听起来残忍,一个听起来是赞赏,但都属于强者对弱者的一种评判。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不管是之前的传统教育里的惩罚包括体罚,还是现在所倾向的不打赏识教育,本质上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我们做到宠辱不惊,不因为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好的表现就怎么样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心理上首先保持一个平常心。特别是优秀的孩子,不需要有压力地成长,他们需要自我感觉好,对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都认同自己。因为优秀的孩子就是老师口头表扬的对象,尤其要摆正心态。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无条件认同。所以中等的孩子更容易保持平常心。

我们的教育模式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无条件接纳她。一下子心理就没有负担了,真正拥有了健康的心灵..

黄z老师:看着书中的内容,多处好像都是平时经历过的,对照着书中所说的一些内容,自感是在父母的有条件养育中长大的。书中这样写道:试图培养内化和自律性,意味着试图遥控指挥孩子的行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似乎现在的我就是这样在做的。

由强迫设立规则而让孩子形成的自律,与孩子发自内心,通过自我判断,自我认知形成的自律是完全不一样的。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电视,如果没有限制,我可以看半天,看到我这么喜欢看电视,爸爸开始限制我,只能作业做好看一会,慢慢地我也养成了习惯,作业做好后去看一下电视,而后就去做其他事情。现在细想来,看了书中的内容后,我有些质疑这样形成的自律,难道不是书中所说的听话吗?规则的不断重复,让我最终内化到心里,当能够做到自律,爸爸的高兴是不是一种条件呢?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很多,我现在管理的是四年级男孩子,接管这批孩子,从几次的集会中发现这些孩子不懂得倾听,只要我一说话,他们就开始讲,无论什么话题都要插嘴,我就拿出了措施,只要他们一说话,我就停止讲话,保持沉默,看他们能说多久,刚开始几次,孩子没什么反应,几次后有几个孩子会察觉停止讲话,慢慢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到现在开始学会有事举手讲或者等我把事情说完最后讲。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慢慢形成的自律。

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要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实现。

吴z老师: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章让我印象很深,逼向成功,其实是另一种控制方式,看似是由于社会存在竞争而产生的,实则是因为家长自己对失败的恐惧产生的。学业成绩或运动排名,都是这样的模式。这种逼向成功,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消失殆尽。身为家长的我,孩子妈妈的我实感惭愧。

又想到自己,就完全是这种模式下的牺牲品。小的时候,父母也要求成绩。但实则,即便成绩优异也不能让我开心多久,因为后面还有无数次的考试。为了考试而学的东西,完全不是兴趣,所以当毕业以后,所有学过的东西烟消云散,一点都不记得了。

无条件的自我评价对预测人生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关键问题或许在于他拥有多少自我评价,即使自我评价接近于无条件的人,仍然会在成功时感到高兴,失败时感到失望,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有所起伏,因此他们取得成功时不会自我膨胀,觉得高人一等,失败时也不会感到绝望抑郁,一文不值。

王zz老师:当孩子不肯把玩具和小朋友分享时,你可以认为他是自私,也可以假设这也许是他刚拿到的新玩具自己也没有玩够;当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打闹时,你可以认为他很野蛮,也可以假设他真的受了委屈和不公正对待一时不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当孩子大哭大闹时,你可以认为他很讨厌,也可以假设他今天心情不好或者没有睡好身体不舒服;当孩子晚上迟迟不肯睡觉时,你可以觉得他故意烦人,也可以假设他是真的睡不着或者想和妈妈再多呆一会儿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

在同事的强烈推荐下,我正好借着着这个读书月活动的契机,认真的学习了《有效教学论》一书。读罢该书,实感受益匪浅,现将读书心得呈现如下:

书中提到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 。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

(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

(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 。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为您编辑]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这样写: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

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

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

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

6、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感觉刘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读起文章来更感觉亲切,似乎再听报告一样的感受,仿佛看到教授写书是的情景。文中关于保持节奏的策略也讲的很细致。如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学环节的过度及不同 主题间的过度要重视,要保证过度数量不多,尽可能有条理,简洁等。

总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践行书中所学,以期取得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

论学习读后感


论学习读后感(一)

最近一直呆在寝室,比较专心地看了一本《学习论》,施良方着(可惜,他英年早逝了!)。这本《学习论》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各家学习理论,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确立到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第三股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三股心理学势力都在不同时期提出并且发展自己的学习理论。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因为我在关注二语习得迁移的时候,发现心理学的各种主义总是在影响着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例如,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在语言教学上教师总是不断采用各种方法刺激学生学习,并且不断让其练习不断强化,同时不断改正他们不良的语言学习习惯,消除其母语的干扰。

然后60年代开始强调人的意识,强调要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来揭示学习规律。这个时候认知主义心理学抬头。在语言学里,代表人物之一是乔姆斯基。

也是在60年代,人本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和学派出现了。代表人物有班杜拉和罗哥斯,以及杜威。感觉David Nunan也是属于这个流派的。他们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当我想关注二语习得领域里的一个小问题的时候,例如迁移现象,还不得不去补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教育学,认知学,以及统计学。当然,如果研究其他二语习得的问题,也必须涉及到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神经学和生理学。当我们关注一个问题越深,可能从旁人的角度看来越孤立越没有研究价值,但是真正研究下去到某一程度,很可能就会打通相邻学科,成为博学之才!

同时,我也想修正我以前错误的认识。以前,我对教育学有很大的偏见,对那些学习教育学硕士的同胞们有些轻视,或者对他们的选择表示惊讶和不解。现在看来,除了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兴趣,还要尊重科学!


论学习读后感(二)

假期里拜读了施良方的《学习论》这部书,施教授兢兢业业在认真研究和分析了西方各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着力分别加以介绍和评论。全书包括绪论及十六章,近500页的篇幅。由于高三假期时间较短,诚然自己水平也很有限,我看得比较快因此也比较肤浅,有些理论还不甚理解,需要以后利用业余的时间细细研读,参透其中。以下仅就自己还算读懂的第六章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些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更加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对学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者对教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案,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一条核心思路。基于以问题解决来推进教学的思想,我就高三思想政治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根据2013年高考的考试说明,思想政治学科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使考生体现出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高三的一轮复习课上就尝试以问题解决来推进复习,同时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具体操作是:

1、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所复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经济生活》在复习到商品这一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复习判断商品与否的标准,然后提出当前,生活中出现如三鹿奶粉、地沟油、毒胶囊等问题食品,这些是不是商品呢?问题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说是,有的有表示怀疑,最后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构建知识,达成共识,加深印象。

2、尝试解决。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充当着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并且学会归纳、总结。例如在复习到《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难点时,学生经常出现失误,我引导他们,主要矛盾表明矛盾的个数至少在两个以上才有主次之分,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的仅仅是构成矛盾双方的一个方面,同时让同学们事先搜集相关的高考题及模拟题,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清晰二者的区别,并自主的归纳出在试题中出现相关的词语、关键词进行判断,从而建构出区别这两个知识难点的方法,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3、观点碰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价值。一个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显然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不仅要从理论和事实上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从理论和事实上推翻对方的观点,这必然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在辩论中向对方提出质疑,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立论,不断完善,使之清晰化、明朗化、系统化,更好地为本方观点立论。例如,选修《经济学常识》的复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与之前复习过的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相互借鉴,使学生顺利的掌握了相对晦涩的原理知识。

4、检验知识。学生的假设和解决方案是否合理、正确,必然回到实践中,经受实践的检验。如果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原有的假设或方案是不完善的或错误的,教师此时切忌加以批评,而应给予必要的鼓励,并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或调整方案,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至于结果是否正确并非最重要。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整个过程,才叫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构建。例如,在复习到必修二《政治生活》时,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主体,那我就引导学生围绕每一个政治主体进行小结,特别是在习题的实战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主体来解决问题,再请一位同学说出每个政治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认真落实了基础知识,更好的自主构建了一个政治网络,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5、拓展知识。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渠道深化、拓展自己所构建的新知识,使之达到学以致用,为今后进一步知识构建作好充分的准备。高三的一轮复习基本结束以后,就要进入注重各考点内在联系的二轮复习了,这时候就更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有效的整合每本教材的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甚至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三复习,考出理想成绩!

作为青年教师今后还应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想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的目标迈进!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拙见,望其他老师多提意见。


论学习读后感(三)

机会读到一篇内涵如此深刻的文章,当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虽然事因不太有理,但总归还是让我有了一次觉悟的机会。叔本华这个人我很不了解,但是从宏观一点的角度看,我知道他是一个充满传奇并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人。

对于一个人来说读不读书是他自己的事情,那么读怎样的的书当然也无关他人的事了。但这显然不该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既然选择了来到高校继续深造那么就代表我们自己清楚我们的本分是学习,读书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必然过程和必需的步骤。

那么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曾看易中天评今人读书的一篇文章,他说现在的学生读书都带有极大的功利心,什么书对自己有利就专读多读,而一些修身养性的书与他们而言似乎无关紧要因此常常被置之高阁。读书的风气很浮躁,读的内容也肤浅而少有收获。他认为,读书就应当只为这本书而去读它,并不带有目的性,并不期望从中收获什么而去读。我觉得很有理,因为读书的态度显然决定了一个人能读到什么程度。书本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根本无须为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而劳心伤神,毕竟经典的书籍有她底蕴丰富的历史沉淀,流行的书籍有她包罗万象的时代气息。不论什么类型的书籍,都有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当然还是不包括腐朽或毫无内涵的坏书。

因此就读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会选书来读。从最初的尝试者来说,读书讲求兴趣。什么书是我想看的,是吸引我的那么我便拿来读,从中获知感悟,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渐渐的,读书的品位层次不断提高,就能各方涉猎并深入研读。我想,读书真正的精髓,就在于自己的感觉与书中的灵魂与作者的思想相互交织,演变出读者自己的领悟。

就如叔本华所言,要一个人记住他所读过的所有书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储存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并未见得满腹经纶的人就会比言辞稀少的人学识渊博,人诚然会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记得更多,这无可厚非。所以,读书是过程,不是目的,更不是工具。我们应当了解读书是本能,我们能在这看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品性,修养身心。

同样地,要想记住自己读过的内容便应该学会温习。其实没有人会要求我们记住哪些书或是其中的某些内容,我们需要的是有一种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懒散的自控能力。因为即便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或是文学家的言论着作都是属于他自己的思想,若读书的人没有自己的推敲,那么他读的永远只是一本着作,而不能说他真正读到了书。

我想,就看书而言,读书更能显现出读者在精神上对作品的感知。其实不论读多少书,都应该能启迪我们内心真实的认知,只要我们端正态度虔诚拜读。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2000字


单单是愿意阅读,热爱阅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出什么。

寒假期间购买书,并阅读完了《小说教学教什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新奇,以往读的书都是条理分明,目录之后直接进入书的内容,或阐述主题,或讲述故事。但是这本书却是主题学习、共同备课、课例研究三大块共同组成。更特别的是每章节都会出现反思、要点提炼、还要自己提炼要点,章节后还有问题需要回答。不过对于网师中已经经历过深度阅读的我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书中的重要的知识点都用绿色加粗字体标注了出来,我需要阅读的是字里行间的的沧海遗珠。很快的读完理论章节,并用铅笔在书上写了问答题答案。

3月开学,讲师公布作业,二选一,我选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等于帮我又筛选了一遍知识点,对于文中的脉络已经大概清晰。但是结合自身的阅读,我还有话想说。

邓彤教授谈到"为什么要读小说"的问题,他认为小说可以延长人有限的生命,可以丰富人生体验。这点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出生、求学、工作、生活的经历时有限的,我喜欢看精彩的世界,除了看身边的人和事以外,能够开阔眼界,使生命更加厚重的,就是阅读。不同的作者书写的书,多少都带有自身的痕迹。如严歌苓的书,如毕淑敏的书,作家的书写只能是来源于生活。闭门造车的作品禁不起时间的磨砺。在书中,散文和诗歌不如小说带给人的冲击大。初中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读路遥的《在平凡的日子里》,听得热泪盈眶,还节省了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在代销点里买到一套《平凡的世界》旧书,一读就入了迷。路遥当时给我展现的路,给予我的精神力量,比老师天天教导要好好学习力量要强大的多。那个时候就知道了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可能脱离当时的生活。(我是农村娃)历经了求学生涯后,我又回到自己所在的县城一所乡镇小学教书。虽然脱离了农村,但生活的环境仍旧很局限,但是阅读却能让我的心灵插上翅膀,观看古今,欣赏中外,书中人物的虚拟人生,却让我的生活日渐丰盈,人生愈加厚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事情,使我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了、多样化了。腹中有诗气自华,小说读多了,对人生也更通晓,人情也更练达了。安身立命知足常乐,不都是阅读教会我的吗?

单单是愿意阅读,热爱阅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出什么。邓教授就指点我要读出来小说说了什么,要找故事层面。那么小说的故事怎么说,怎么叙述的呢,这更是我要会的。只有我理解了,通晓了,才能去教给学生。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阅读的权利,更有读懂小说的权利。我和学生师教学相长的。语文老师能做的,不就是让学生从一个不高明的读者、比较低级的读者向成熟的读者、高级的读者发展吗?

要明白读出什么,就要明白什么是小说。文学理论是这样给小说定义的:小说是用散文携程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那么重点就应该放在虚构和故事这两个关键词上。

作者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这就是小说的价值。虚构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生活的*。

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以虚构对于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小说,就是作者用虚构的世界,把故事展示给读者。这个故事如果能让人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无法言说,那么这就是好小说。

现在市场上有太多的小说,当当网随便一搜就是一大堆的小说,但是真正好看的小说却不多。我也曾购买过几本,读完之后就是若有所思但是又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看来读者的感受是相同的。

读小说还要注意小说的话语系统。叙述的语言、叙述的视点、叙述的时间等都是要注意的。我以后阅读小说的时候会向这个方向走,自己揣摩一下小说叙述的语言,比如是文中人物的语言呢,还是旁观者的叙述呢。还有叙述的观点,小说中的这个人物除了他自己,是否还有别的观众在评价他、看待他,要读出一个立体的人物,读出一个立体的人生。生活不总是黑白分明的,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仅是好坏就可以评定的。就如同《芳华》一样,到底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呢?你无法一下子言说明白,但是读的人一句自己的人生经历,一定是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还有叙述的时间,可以看一下叙述时间和实际实践的差距,对于不符合的地方一定要多品味,读出作者把时间放慢了、放大了、细化了的用意,读出丰富的一位。

小说阅读还有一些关键需要注意。

对话特意的地方需要细细研究。邓彤教授教给了两个理论:一个叫对话合作原则,一个叫话轮的转化和控制。小说中的许多对话,是违背合作原则,答非所谓的时候,我一定要注意,为什么答非所谓,这得仔细推敲了。还有控制说话进程、话题转换的人物是主要人物,这一点一定要明晰。举个例子来说,高中教材有一段《红楼梦》节选《诉肺腑》。林黛玉、贾宝玉、袭人、史湘云,他们几个人在一起聊天。好几个人说话,谁先说,谁后说,谁转移话题,谁插了一句,把他们的话给中断,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物非常微妙的心理。也就是说,邓教授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会察言观色,阅读小说中也是如此,辨析对话,辨析人物,辨析微妙的心理,这样的小说才能读出滋味。

细节暗示的地方,小说中有人叫"前景突出",这里面要认真想一想,阅读小说时留意细节,也是阅读的关键。

还有就是多品味小说的语言。语言就是情感,形式就是内容。汪曾祺曾说,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高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思想内容同事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可以像橘子皮一样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段话,就是读小说品味语言的指导方针。

小说的语言有两方面,一个是具体化,一个是抽象化。其中抽象化就是用最基本的词汇,即非常平白、朴实、简单的语言来勾勒,来塑造,有时称之为"白描".这种文字写的好的,当推汪曾祺。记得大学时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特别推崇汪曾祺,说汪老的语言平白、朴实,却很有味道。使我印象特别深刻,还找来许多汪老的书来读。现在读书,我还认为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不如直白朴实的文章好看。

当然,读到许多知识对自己大有裨益,对于以后的教学也会有许多影响。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使用一两点知识,这样我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2000字_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2000字

那年桃花

寒假期间购买书,并阅读完了《小说教学教什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新奇,以往读的书都是条理分明,目录之后直接进入书的内容,或阐述主题,或讲述故事。但是这本书却是主题学习、共同备课、课例研究三大块共同组成。更特别的是每章节都会出现反思、要点提炼、还要自己提炼要点,章节后还有问题需要回答。不过对于网师中已经经历过深度阅读的我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书中的重要的知识点都用绿色加粗字体标注了出来,我需要阅读的是字里行间的的沧海遗珠。很快的读完理论章节,并用铅笔在书上写了问答题答案。

3月开学,讲师公布作业,二选一,我选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等于帮我又筛选了一遍知识点,对于文中的脉络已经大概清晰。但是结合自身的阅读,我还有话想说。

邓彤教授谈到"为什么要读小说"的问题,他认为小说可以延长人有限的生命,可以丰富人生体验。这点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出生、求学、工作、生活的经历时有限的,我喜欢看精彩的世界,除了看身边的人和事以外,能够开阔眼界,使生命更加厚重的,就是阅读。不同的作者书写的书,多少都带有自身的痕迹。如严歌苓的书,如毕淑敏的书,作家的书写只能是来源于生活。闭门造车的作品禁不起时间的磨砺。在书中,散文和诗歌不如小说带给人的冲击大。初中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读路遥的《在平凡的日子里》,听得热泪盈眶,还节省了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在代销点里买到一套《平凡的世界》旧书,一读就入了迷。路遥当时给我展现的路,给予我的精神力量,比老师天天教导要好好学习力量要强大的多。那个时候就知道了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可能脱离当时的生活。(我是农村娃)历经了求学生涯后,我又回到自己所在的县城一所乡镇小学教书。虽然脱离了农村,但生活的环境仍旧很局限,但是阅读却能让我的心灵插上翅膀,观看古今,欣赏中外,书中人物的虚拟人生,却让我的生活日渐丰盈,人生愈加厚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事情,使我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了、多样化了。腹中有诗气自华,小说读多了,对人生也更通晓,人情也更练达了。安身立命知足常乐,不都是阅读教会我的吗?

单单是愿意阅读,热爱阅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出什么。邓教授就指点我要读出来小说说了什么,要找故事层面。那么小说的故事怎么说,怎么叙述的呢,这更是我要会的。只有我理解了,通晓了,才能去教给学生。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阅读的权利,更有读懂小说的权利。我和学生师教学相长的。语文老师能做的,不就是让学生从一个不高明的读者、比较低级的读者向成熟的读者、高级的读者发展吗?

要明白读出什么,就要明白什么是小说。文学理论是这样给小说定义的:小说是用散文携程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那么重点就应该放在虚构和故事这两个关键词上。

作者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这就是小说的价值。虚构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生活的真相。

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以虚构对于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小说,就是作者用虚构的世界,把故事展示给读者。这个故事如果能让人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无法言说,那么这就是好小说。

现在市场上有太多的小说,当当网随便一搜就是一大堆的小说,但是真正好看的小说却不多。我也曾购买过几本,读完之后就是若有所思但是又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看来读者的感受是相同的。

读小说还要注意小说的话语系统。叙述的语言、叙述的视点、叙述的时间等都是要注意的。我以后阅读小说的时候会向这个方向走,自己揣摩一下小说叙述的语言,比如是文中人物的语言呢,还是旁观者的叙述呢。还有叙述的观点,小说中的这个人物除了他自己,是否还有别的观众在评价他、看待他,要读出一个立体的人物,读出一个立体的人生。生活不总是黑白分明的,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仅是好坏就可以评定的。就如同《芳华》一样,到底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呢?你无法一下子言说明白,但是读的人一句自己的人生经历,一定是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还有叙述的时间,可以看一下叙述时间和实际实践的差距,对于不符合的地方一定要多品味,读出作者把时间放慢了、放大了、细化了的用意,读出丰富的一位。

小说阅读还有一些关键需要注意。

对话特意的地方需要细细研究。邓彤教授教给了两个理论:一个叫对话合作原则,一个叫话轮的转化和控制。小说中的许多对话,是违背合作原则,答非所谓的时候,我一定要注意,为什么答非所谓,这得仔细推敲了。还有控制说话进程、话题转换的人物是主要人物,这一点一定要明晰。举个例子来说,高中教材有一段《红楼梦》节选《诉肺腑》。林黛玉、贾宝玉、袭人、史湘云,他们几个人在一起聊天。好几个人说话,谁先说,谁后说,谁转移话题,谁插了一句,把他们的话给中断,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物非常微妙的心理。也就是说,邓教授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会察言观色,阅读小说中也是如此,辨析对话,辨析人物,辨析微妙的心理,这样的小说才能读出滋味。

细节暗示的地方,小说中有人叫"前景突出",这里面要认真想一想,阅读小说时留意细节,也是阅读的关键。

还有就是多品味小说的语言。语言就是情感,形式就是内容。汪曾祺曾说,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高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思想内容同事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可以像橘子皮一样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段话,就是读小说品味语言的指导方针。

小说的语言有两方面,一个是具体化,一个是抽象化。其中抽象化就是用最基本的词汇,即非常平白、朴实、简单的语言来勾勒,来塑造,有时称之为"白描".这种文字写的好的,当推汪曾祺。记得大学时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特别推崇汪曾祺,说汪老的语言平白、朴实,却很有味道。使我印象特别深刻,还找来许多汪老的书来读。现在读书,我还认为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不如直白朴实的文章好看。

当然,读到许多知识对自己大有裨益,对于以后的教学也会有许多影响。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使用一两点知识,这样我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2018年3月15日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范文一

2005年7月我在书店买下了这本书,时至今日我才利用在老家欢度春节的假日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着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现在读来,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还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只是由于他做过牧师,信仰并传过教,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会难于理解。我坦率地承认自己阅读的收获是笼统肤浅的,感受不多。最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我也惊讶夸美纽斯对节制的见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我个人当然也希望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和消化理解书中的思想。

《大教学论》读后感范文二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恩格斯在谈到这个时代的特征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夸美纽斯便是这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的着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着。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夸美纽斯根据基督教的《圣经》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认识自己,熟悉万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但他又反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完全忽视人的现世生活的禁欲主义,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说明他的教育目的论和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区别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生来都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但后天的发展全靠教育。这里一方面将教育的作用夸张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夸美纽斯把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作为该书的主题,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响亮口号。他严厉指责封建贵族垄断教育而把穷人排斥于校门之外。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践踏,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夸美纽斯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贫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体现。例如: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它是以班级教学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班级授课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藏着一个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学资源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被局限在一种呆板的机制之下,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被人为地框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构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这一先天欠缺,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大教学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夸美纽斯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复兴,民族的解放,兄弟会的生存而奋斗的一生;是为改革旧教育,创建新的教育学体系而辛劳的一生。作为他的重要教育着作之一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便是我关于《大教学论》的一些简单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化学教学论读后感


化学教学论读后感

最近我重温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今后要做的改变做如下叙述:

一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 、优化课堂设计,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 、合理制定规划,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学用相结合, 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探究教学论》读后感3000字


古人云: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道出了学习的真谛。认真拜读了《探究教学论》,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探究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细细品味此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探究教学与创新教育一节。书中说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教育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须把创新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要作到这一点必须从学生抓起。在现代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的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地进行研究。

创新教育所体现的教育追求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赋予每个人以创造性。其次,要通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来促进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总之,要使学生的学习在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框架下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要更切合实际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求异性原则

求新、求异、求变是创新教育的灵魂.提倡教师在教中创,学生在学中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中天天都有一种美的追求,学生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中时时都有一个新的收获。在小学英语新的教学理念中,如何帮助小学生实行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亮点。创新精神就是解决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策略,即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创新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创新意识,能利用一词多意组词造句,灵活运用。

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原则之一。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图画中的情景后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极构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实践性原则

动手、实践、操作是创新教育的重心.努力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在做上导,学生要在做中学,做中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服务作用。教师引导要科学,服务要到位。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教与学,学与做融为一体,使它们得到完美的和谐。这其中教师的导是关键,学生的学是基础,学生的创是升华。第一是要重视学生的剪纸、拼图、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操作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是教师要在学生动手之前向学生提出适当要求指明具体任务,切忌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思维镣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策略;第三是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服务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地对学生指手划脚,以免影响学生创新技能的形成;第四是在学生的实践后,教师要及时地对成功的学生给予肯定,对失败的学生给予指点;第五是在学习小组的构建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工,学会配合,使学生懂得互助,懂得合作。

三、民主性原则

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提倡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推断,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惟书言、不惟师论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是对过程的更改,还是对结论的修正都可以;不管是先举手后发言,还是边举手边发言,甚至是来不及举手就发言都可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师道尊严,蹲下来看世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任凭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飞翔。相信学生会主动的认识无限的世界,会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东西。其具体的功能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创新激情和创新灵感。具体做法是:第一是对待学生的学习形式上,主张采用自学、讨论、总结、巩固的基本学习模式;第二是在结论的认定上,主张采用质疑、批判、修正、完善的基本学习思想;第三是在学习过程的控制上,主张计划与发展相结合,不会因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学生的发展。调整学习速度的快慢、目标的高低是创新教育必备素质。

四、鼓励性原则

接纳、认同、赞扬、鼓励是创新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功后要给予肯定性的赞扬,让学生懂得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管学生研究的成功与否都有给予赞美性的肯定,让学生养成品尝拼搏的滋味;教师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失败后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使学生能够学会咀嚼失败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清楚:人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只是铺满鲜花和伴随歌声,有时或更多时候需要披荆斩棘,需要峰回路转的再坚持。另外,教师还要学会从行为上接纳学生的不足和错误,从心理上承认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是合理正常的;更要懂得处处去欣赏学生,养成时时去欣赏学生,习惯事事去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个均受教育的权利,还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切不可因学生的不足而去抱怨、指责;也不能因学生的冒失而生气、发火;更不能因学生的错误而去惩治、处罚。如若不然,我们的教育即便能培养出一些高分守纪的人,但他们走向社会后也只能是胆怯、懦弱的人,也只能是安分守己、无大作为的人,也只能是坐享其成、常失良机的人。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决不是为社会雕刻一尊尊为人楷模的泥像,更不是为社会复制一步步替人劳动的机器。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就是求异性、实践性、民主性和鼓励性。我个人认为既是教学原则就不必太多,否则又等同于给教师带上了创新的镣铐。只要教师在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仔细琢磨,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每天所经历的过程。通过品读此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中注入了理论的指导,为我们平时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更确定了目标。

相信《《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之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美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