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宠儿读后感1000字

宠儿读后感1000字

《新材料的宠儿:稀土》之读后感15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新材料的宠儿:稀土》之读后感15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石墨烯、锂电池隔膜、稀土永磁、聚酰亚胺、生物降解材料一个个曾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的名词,其实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称新材料。而稀土则是其中的宠儿,在读了《新材料的宠儿:稀土》之后,我对稀土资源的广阔应用前景和我国稀土资源保护的缺失更近一步了解。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稀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名称。稀土元素是从18世纪末叶开始陆续发现,当时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的,虽然在地球上储量非常巨大,但冶炼提纯难度较大,显得较为稀少,得名稀土。一般而言,地球上的稀土以稀土氧化物形式存在。稀土元素氧化物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 到71 的15种;氧化物,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Sc) 和钇(Y)共17 种元素的氧化物。

稀土元素在石油、化工、冶金、纺织、陶瓷、永磁材料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技术的不断突破,稀土氧化物的价值将越来越大。"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在1992年说的一句话。然而,比石油还珍贵的稀土,却未能为中国换来可观的财富。倒是日本、美国等稀土资源使用大国,通过购买中国的廉价稀土,建立起深藏不露的战略储备。有消息称,在中国多年巧取豪夺的日本存于海底的稀土至少可供其使用20 年。虽然中国稀土占据了95%左右的世界市场,但由于中国稀土企业未能形成规模,缺乏统一的监管,无序竞争和走私盛行,致使中国第一稀土大国的地位未能相应地转化为稀土的定价权。在 1990 至2005 年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虽增长了近10 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难怪网友普遍慨叹,中国珍贵的稀土卖的是泥土或白菜的价格。不过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6月20日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

白皮书指出,稀土开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断凸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其中,加强对稀土行业的环境管理和相应的法规建设,是促进稀土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十余部环境保护类法律,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我国就是一个稀土拥有大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量约6588万吨,不仅如此,我国还具有矿种、稀土元素齐全、稀土品味及矿点分布合理等诸多优势。但我国的稀土产量的60%都用于出口,可以说,我国是在不计成本的向世界各国供应我国的稀土资源,因此,便造成了其他国家的过分贪婪,导致我国的稀土世界占有量从96%下降至30%。根据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马克汉弗里7 月 28 日向国会提交的报告,去年,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36%,产量则占世界的97%;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3%、19%和3。6%,但其产量却均为零。

其他国家不是没有稀土资源,只不过是雪藏罢了。即便中国最近几年限制稀土出口,但世界市场上的稀土仍然是供过于求。据中国业内权威报告,去年全球稀土产量为 12。94 万吨,但全球稀土消费量只有约9 万吨;预计2010 年产量在 13 万吨以上,供过于求的局面仍然难以改变。每当我看到这些数字,我都感到十分痛心。为什么别的国家总是在把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大量储备而我国却是不停地在向他们供应呢?我们难道就要这样任人宰割吗?不,不会再这样下去了!因为我国正在日益强大,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日益增强,正因如此,我们不会再让其他国家对我国资源进行强取豪夺。

但是,其他国家人士对我国的资源,我国的国土虎视眈眈。就好比近来日本对我国的14名保钓人士的强行扣留。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啊!我国人民进入我国领土哪还需要你这外人插手?但事实摆在眼前,日本直到现在都还没放弃对我国领土的掠夺。为了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觉得我们必须从小就树立这种保卫祖国的意识,努力学好各项知识,将来才能为自己的祖国出一份力。就让我们向着这个目标进发,努力学习,保卫祖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新材料的宠儿:稀土》读后感1000字


《新材料的宠儿:稀土》读后感1000字
学习了初三的化学,我对材料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它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最近,我阅读了这篇《新材料的宠儿稀土》,对这种新材料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想把它介绍给大家。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新材料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当今世界,传统资源如煤、石油越发紧张,这就更显示出研发起用新材料的必要性。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稀土是新材料的宠儿。邓小平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可见稀土材料的地位之高。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它为什么被称为稀土呢?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原来是因为这种矿物虽然在地球上储量非常巨大,但冶炼提纯难度较高,显得比较稀少,因此得名稀土。
那么稀土究竟比其他材料优越在哪里呢?
稀土拥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如果把它与其他材料组成新型材料,那么它能使别的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显著提升。运用于军事的话,它一定能带来军事科技的跃升。它可以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而且,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由此看来,中国要在军事上不落后于美日等国,那可一定不能小觑这新材料的宠儿稀土啊!
除了军事上,在各种工业制造业方面,稀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稀土被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机械制造业;稀土金属添加至镁、铝、铜、锌、镍等有色合金中,可以改善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能,并提高合金室温及高温机械性能。在玻璃陶瓷工业上,稀土的功劳也不容忽视。添加稀土氧化物可以制得不同用途的光学玻璃和特种玻璃,其中包括能通过红外线、吸收紫外线的玻璃、耐酸及耐热的玻璃、防X-射线的玻璃等;在陶釉和瓷釉中添加稀土,可以减轻釉的碎裂性,并能使制品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
甚至在农业方面,稀土也发挥着不错的效用。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对养分吸收。稀土还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除了以上主要作用外,还具有使某些作物增强抗病、抗寒、抗旱的能力。
啊,由此看来,稀土可真是个万能的宝贝!中国拥有这么多的这种宝贝,真该令人高兴!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只感到深深的忧虑。
读了这本书后,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实:至2012年初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稀土世界占有量由2005年的96%下降至30%!因为我国拥有很多的稀土,所以人们并不非常珍视这个资源,中国十分大方地扮演了世界稀土供应国的角色,而美国甚至封存了本国的稀土矿,转而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国人却没有提起警惕,稀土这一宝贵资源的出口价竟然比猪肉还低!难道前面所介绍的、拥有如此优越性质的、可广泛用于各种领域的宝贵稀土,在国人眼里贱如猪肉吗?
按现有生产速度,中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在2040-2050年前后必须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了,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
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重视和保护我们珍贵的稀土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而我们青少年要做的,是热爱科学、多了解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争取将来也为祖国的新材料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新材料的宠儿:稀土》的读后感2000字


没有稀土就没有高科技。

徐光宪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是材料的世纪,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纪里能源和材料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已不断被发现,其中有像第三金属、可燃冰那样性能优越的材料,也有像生物质能、氢能那样高效环保的能源,真可谓是群星璀璨。然而在这璀璨的群星中,竟有一种材料敢将自己称为新材料的宠儿,它,就是稀土。

稀土,可不是稀稀的泥土,它是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钪17种元素的总称。其实稀土这一名称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当时,科学家们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都称为土,又因人们认为其含量稀少,故称之为稀土。稀土元素是从18世纪末叶才开始陆续被发现的,不久,人们就被其优异的性能所吸引,并开始了执着的探索。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稀土越来越多的功能逐渐被人们所发现。迄今为止,稀土在光、电、磁、超导、催化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显著,其发展的前景可谓十分美好!

稀土在带给我们无限美好展望的同时,其实已经悄悄地跨进了我们身边的世界。在工业上,稀土被用作制显示器发光材料、磁性材料、储氢材料、激光材料、长余辉材料以及超导材料等;在医药学上,稀土因其具有独特的抗凝血、抗炎杀菌、抗动脉硬化、抗肿瘤、治疗烧伤等作用,可运用于制备多种药物;在农业上,稀土的适量使用可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转化和应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另外,稀土在环保、信息、国防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用途。

稀土不仅用途广泛,而且多数加了稀土的产品表现出来的性质也是相当优异的。例如稀土节能灯、稀土荧光灯与普通白炽灯相比不仅能效高而且能耗低、寿命长,可谓是白炽灯泡的终结者。再如,由稀土中钇家族制成的超导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可达90k左右,超出液氮(77k)13k,这帮助人类向迷雾重重的超导现象又迈出了一步。

读完全书,在稀土所有的功能中,最令我着迷的是稀土磁制冷材料。首先从表面看由部分稀土元素制成的磁制冷材料,它们的磁热效应大,并且可使温度从30k左右调整到290k,其效果较传统制冷剂材料明显要好得多。在进一步看,稀土磁制冷材料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电能,且可重复使用。设想,如果将目前电冰箱、空调、冷冻机及冰柜内使用的氟利昂类的制冷剂都转变为稀土磁制冷剂,那样将大大减轻环境污染并可缓解臭氧空洞。如此看来,稀土材料的经济效益背后还藏着不可低估的环境效益。

但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树大招风。稀土材料既然如此神奇,就免不了会成为各国所争抢的对象。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稀土资源,其稀土资源储蓄量居世界第一,且稀土元素齐全,是稀土大国。这自然就成了美日等国眼中的大餐,他们不仅不动用本国的稀土资,而且还贪婪地从中国以极其低的价格购进大量稀土资源,囤积来自中国的廉价稀土。而我国的部分开发商,却只图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给祖国造成的损失,大量开发稀土资源并输往国外。要知道多数含稀土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呀!况且,难道我国真的很富有吗?按人均储量算,美国和俄罗斯都要高于中国。而且,因处于产业下端,中国以全世界30%的储量生产出占世界97%的稀土,储量与产量之间严重的不对等关系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尽管我国正在努力保护稀土资源,坚决贯彻出口配额制度,并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想要从本质上改变这种现象,还得做出其他的努力。因为据统计,2009年我国稀土走私出境超过2万吨,约占实际出口产量的1/3。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大规模在我国投资设厂,买入稀土资源和稀有金属,然后简单加工后便运往国外。对此,我国的出口配额制度也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保护稀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首先,必须让国民们都认识到稀土资源的珍贵,大量开发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及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难以弥补的。另外,国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术限制,重视知识产权,鼓励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争取形成稀土产业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还能有效地控制稀土资源的输出。因为如果只要将经过加工就能光明正大地获得更高的利润,还有谁会愿意偷偷摸摸地走私稀土原材料呢?除此以外,众所周知,即使再丰富的资源,一直开发终有一天是会用完的,所以,稀土再次回收也是很重要的。

稀土资源是如此珍贵,稀土用途是如此广泛,稀土性能是如此优异。然而,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稀土的神秘面纱似乎还没有被揭开,它虽然只露出了一斑,却足以让人为之叹服。那么它的全豹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稀土到底还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呢?面对稀土,其实人们大多数时候还是只能望洋兴叹。因此,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对稀土的进一步探索,深一层发现,适一度应用便必将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材料的宠儿》读后感1000字


职场宠儿—薛宝钗


鲁欣然
在《红楼梦》里,若要做一个问卷调查,在这么多小姐中最喜欢谁?估计上到太太小姐,下到丫头婆子,几乎都会投给薛宝钗。甚至有红迷云:“最喜欢林妹妹,可想做一个宝姐姐。”那么,为什么薛宝钗如此大受青睐呢?为什么在贾府集团如此受欢迎呢?
首先,史湘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打趣湘云,史湘云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若敢挑宝姐姐的错处,我便服你。”却换得黛玉一声冷笑。难道薛宝钗真是一个“完人”?让我们先走进史湘云的眼中。史湘云要在大观园做东,又是请吃饭又是写诗,她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如何料理得下来?薛宝钗就告诉她,你不用担心,我家有螃蟹,至于写诗,题目我也想好了,咱就这么做。如此贴心的宝姐姐,让湘云如何不爱?何况贾府的大领导贾母和王夫人也要来,必然知道这螃蟹不会是湘云而是宝钗拿来的,更何况整个贾府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宝钗无形之中增添了自己的印象分,这就是薛宝钗的智慧。
除了史湘云眼中的宝钗,宝钗在贾府董事长贾母和王夫人的面前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她过十五岁生日,贾母拿的是自己的私房钱,又是问她喜欢看什么戏,又是问她爱吃什么,她倒好,“系知贾母年长之人,爱热闹戏文,更喜甜烂之食,便按贾母素日所喜者说了出来”。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拍马屁啊!你想想,这个问题,若问给林黛玉听,她会怎么回答,这就是宝钗的职场秘诀。
在宝钗心中,她最为看重的便是她和宝玉的“金玉良缘”。她最看不惯宝黛二人的打情骂俏,可她刚想插足,老太太和王夫人喊她打牌,她马上就去了。因为她明白,金玉良缘靠的不是宝玉,而是王夫人。真真一个聪明的薛宝钗。
她的厉害之处不仅在这里,更在于她收服了一位《红楼梦》里最有个性的女子——林黛玉。林妹妹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里的句子,却被宝姐姐留心了。但作为情敌关系,宝钗并没有拿住错处不放,相反地,她选择了“兰言解疑癖”,一番话甚至说的林黛玉心下暗服,这还不够,她甚至说出了自己也看过的话。这多么令人震惊——黛玉四五岁时便跟着贾雨村读书,与此同时宝钗却在看这种“禁书”!每个人在职场都会在暗处有敌人,如何化敌,宝钗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例子。但有人会问:“难道薛宝钗就不怕黛玉说出去了?”薛宝钗也很清楚,黛玉是何等至纯至善至美的女孩儿,会屑于做这种事吗?所以在职场上,看清每一个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为你所用。
总而言之,薛宝钗八面玲珑,收获了整个贾府集团的芳心,这种人在职场上必定不会输。但是,愿你在成为职场宠儿薛宝钗时,能有一份黛玉的情致与单纯,有一份湘云的憨顽与可爱,有一份妙玉的自尊与个性,有一份探春的精明与志气,那么,这才是人生最好的样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读后感1500字


一场沉默剧

那天坐车路过钟楼,车如往常一样,堵得有些厉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希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

站台上约十多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穿着不合体的工作服拿着铁锹张望着车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见的飞鸽还是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车头上用木板或硬纸板笨拙的写着:木工、土工、水工等。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谈着,不时用余光注意着来往的路人,透着他们的希望。

我听不到声音,就像看一场二十世纪初的默剧,虽然嘈杂喧闹,却没有故事情节、主角配角。不知道为什么,那画面不时回绕于脑中,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

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可心的救赎之路在哪儿呢?

纯粹世界里的诘问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世界不是构建于生活之上,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问。

而此刻,在这个由作者构建的纯粹的世界,我可以任由我的灵魂从这繁密物质世界里抽离,剥开尘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体验这里纯粹的爱与痛,苦于泪,轻与重。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趋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曾经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与麻木,痛苦和孤独,绝望和无助,不是因为生命中的负担,而是因为灵魂缺少生命中本应承受的重,使得灵魂太轻,身体太重,身体与灵魂无法完美的融合,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灵魂的缺憾,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在那些纯粹的体验中,通过反复的参照与提醒,回顾与反思,遗忘或回忆,得到了修复与补充。

我想说的是:这儿天很蓝,阳光灿烂,都睁不大眼睛,坐在地上闻到浓郁的青草味道,有只小小蜘蛛正沿着我的手指往上爬,旁边树上有清晰脆耳的鸟叫声,风徐徐走过,几多未谢的无名紫色花儿。这里美好一片。

《时间之伤》的读后感1500字


从作品的完成度判断,这种矛盾心理的出现应该是在近期,而那些明显存在未完成痕迹的作品,应该写于早期,在早期的作品中看不出这种冲突,更多的是一些保留着童话色彩的心情。在第四辑里的《仲夏夜之梦》这一章,应该比较典型体现着她的具有童话色彩的散文诗的特点。梦里,窗外的萤火虫提着绿色的小灯为我巡夜,一片叶子划开了凝固的夜色。牵着呓语在小径上漫步,闲云抹去了半个月亮。/一只夜鸟弹掉了一根羽毛,我骑在羽毛上,在星光下旋转。昨天,围墙外的那株樱桃红了,那欲滴的甜美醉了我今生的梦。这里的童话并不是纯粹的童话叙事,它与现实世界的存在是叠合的。

90后作家原筱菲所展现给我们的那种离奇的想象,可爱的幻觉,梦境等极具其年龄与性别的叙事特征。请看:红松鼠和火狐狸从山那边悄悄跳到梦的树旁,一个在叩问,一个在倾听。(《北方童话》)圆头圆尾的车身就是一个飞驰的大包裹,我们拥挤在里面,是一个个透不过来的礼物在雪路上飞奔,向自己的家馈赠/我是爸爸妈妈等待已久的最好圣诞礼物,嘻嘻,一定不要投错了哦。(《圣诞末班车》)这些从无邪的世界里生发的梦境,把我们带入了五彩的童话宫殿,这个世界当然属于只有纯真少女才能抵达的神秘园。

我们看到了原筱菲营造的属于她自己的童话神秘园,同时也从这个神秘园里看到了一个孩子成长的孤单情绪。比如她写影子,把其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因为影子一直陪她开心,陪她懊恼。但她还是担心:不敢想象它离开后我会是怎样的寂寞。(《影子》)她对影子似乎很敏感,作品中多处写到影子。我是继续前行还是回转?伸缩的影子犹豫不决。影子深处是一个无法逃遁的家。(《街灯清脆》)世界简单到只剩下一堵墙壁,无需着色,已经涂满影子的色彩,这幅画只有我一个背着阳光静坐的人才能看到(《背对阳光静坐的人》)等等。

原筱菲的童话世界,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某种缺失促使她为自己营造了一座心灵的宫殿,她总是自己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相关、相处、相互完成。她与流萤、花朵、星星、鸟儿、虫草的对话是丰富的,也是封闭的。她不是把自己当作童话世界的主人,她只是一个在现实与童话之间进进出出的游客。这些构成了她的心灵场景。而这种场景,正是像她这种年龄段的女孩,即从童年向花季少女过渡时期的女孩才能看到。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她的作品是忠于自己的成长轨迹的。

然而,童话对于一个人,只能在童年的梦境里兑现,人是要成长的,这个无法拒绝,也无法回避。问题是面对这种过程,有的人可以脱壳蜕变,有人却背着没有蜕尽的躯壳挣扎一生(如顾城)。那么,原筱菲会是怎样的呢?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某些属于未来的信息。

原筱菲在创作这些散文诗作品时,已经啄破了童话的蛋壳,正在伸着充满好奇的小脑袋,观望着成人们的天空,并且逐渐坚定着自己的行走信心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和热望。她对着自己说:我要从所有的虚构中走出来,回到温暖的现实。(《站在花枝上遥望》)可是,她却马上感到不适,发现只有冬天最贴近现实,它让我透过白霜,照见自己的空洞(《谁会对一枝枯蒿倾诉》)。为此,她无法掩饰自己的惶恐:而我尚未成熟的翅膀总扇不懂更多的世俗,飘忽的世界,我无法追赶和捕捉。(《画室和琴房》)好多完美的细节都掩盖在汽车的呼啸声和你无法回避的嘈杂声中。一个春天的生动,就这样迷失在飘满尘土的阳光里(《叫醒麻木的耳朵去倾听》)。面对这种情况,她有时选择的是再一次把头缩回童话的世界去,天真地想象着更改开花的意义和它简单而通俗的一生,让枝蔓无限延伸,蓓蕾层出不穷;让青青的果子只为妆点花香,让花瓣永葆娇艳,不再脱落艳丽的色彩不让任何一个季节苍白(《更改开花的意义》)。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孩子是坚强的、自信的,她不会总是躲在童话的蛋壳里幻想着。她提醒自己:何必让幻想经历太多磨难?拥有现在,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彼岸花》)并进一步鼓励自己:还是脚踏实地地行走吧,路有多长梦就有多远。寂寞时就看看天,也可以让鸟把我的幻想衔走,只一瞬间便是永恒。(《瞬间便是永恒》)她不仅仅自己如此地想着,她似乎还想要告诉成年人:别再在遥望中茫然了吧,静下来回到一个细节,那里会有你以为失去了的花香在静静地等你。/我们背离芳香并不太久,太远。

《上帝的基因》之读后感1500字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夙愿,虽然这片飘着迷雾的土地始终是矛盾与争执的纠结体,依旧可以看到神话对于几千年后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不小影响,那就是对生命的个感知和尊重.印度是一个舞蹈国度,印度的民间舞几乎都是土生土长,舞蹈同他们与生俱来,因此无须刻意模仿和学习。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不仅人人都会跳舞,而且跳起舞来十分自信,没有扭捏作态和矫揉造作。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

我想万物身上都有着上帝的基因,一个民族的神话体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融入一个民族文化最原始的DNA。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也是神化的国都,舞蹈在印度被认为是神的创造物,为神所创,为神所享。

湿婆的魅力也来自他无欲无求、自由散漫的行为作风,以苦行者的形象在世间流浪,在神庙前行乞,在山林中徜徉,同时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探讨生存和死亡的界限,思索轮回和毁灭的意义。

在严密的印度神话体系中,作为三大宇宙之神之一的湿婆被视为最初的舞王,他创造了舞,其过程当然不是今天编舞那样繁琐,纠结于细枝末节,而是在梵天棋盘上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演出。

在印度的吠陀灵知体系中,梵是万物之源,天地的主持者,无形无性,永无止境。而大神梵天降生则意味着宇宙并非是永远,而是处于不断的毁灭和重生之中的。清晨,梵天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睛,宇宙和一切事物,就在这一时刻产生了,到黄昏,梵天入睡,闭上眼睛,宇宙就进入毁灭。宇宙毁灭到诞生的规律与节奏便是舞神湿婆的舞步。听起来像是空前绝后的华丽的舞会,只是,这只能是寂寥的舞台。毕竟,梵天的一天等于世上的43.2亿年,在漫长的时光里,谁知道又有多少时代匆匆而过。

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宇宙的运行就象舞蹈,那么宇宙的多样性,也就呈现了舞蹈的多样性,湿婆作为舞蹈的始祖,会跳108种舞蹈,(108是印度文化中的一种圣数,可以说既是无穷多的一种象征,又是无穷多的一种简括)这位宇宙舞王,头戴扇形羽毛冠,发绺软如带,两傍发缕散开,面有三目,手为四臂,在燃烧着火焰的圆环中,翩翩起舞。生命属于至高无上的神力,属于梵,不仅是人,也不仅是动物,而是万千世界中的生灵,

空中之风是风神伐由,河流、山川、鸟兽、植物各有其指代,印度人对自然的崇敬之心,和钟爱之情也同样在他们的舞蹈艺术中体现出来。湿婆这一宇宙之舞的四臂上来,这四臂中右上臂的手中,拿着一面计时沙漏形的手鼓,手鼓象征宇宙的创造,在传说中,宇宙万物最先创造出的是声音,湿婆的手鼓则是声音之源。同时,鼓声停止的时候,就是宇宙的末日,但这一终结是为了追求更好的音韵,从而意味着新的世界创造。手鼓又显示着宇宙舞蹈中的音乐,点点的鼓声,显示宇宙运行的节奏,其左手臂上,就托着一团花朵状的燃烧火焰。火焰既代表着毁灭, 右手之鼓与左手之焰,正好象征了宇宙的开端与结束,创造与毁灭。因此,湿婆的前右手臂作无畏势的手姿,让天地人神,对宇宙的运行与大化,不必生畏惧之心。变化万千的姿态表示着人们善变的情绪,喜哀乐,贪嗔痴。舞蹈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神话意识的显现,也是人向宇宙深处探寻的结果。

从吠陀到梵书到森林书到奥义书,到往世书,到史诗,到佛教和耆那教典籍,各说各话,而印度人都兼信不疑,在于每一种叙述,都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一个重点出发对这些神与事的呈现,都是一种片断,都是一种幻象,只要我们通过这一片断,这一幻象对事物的本质有所体悟,就是对的。瑜伽士的苦修,就是醉心于宗教的印度人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他们相信业报轮回思想一个将死之人,将全身心地对于生命的极端贪执在死亡的那一刹那把业力发送出来就像闪电一样击中正在怀孕的母亲的子宫。而今世的修行才能换来来世的善业,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大陆,

所幸的是并没有因为工业的革命而沉浸于利益的涡流之中,而是在许多的追求灵心合一的瑜伽士流传了下来,并影响着印度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许这就是苦修的意义所在,只要心中有神灵,只是为了无论你走在哪里,他都照耀得到,能把人心照亮,又何愁不鞥照亮社会的阴霾呢?

《媒介的后果》之读后感1500字


《媒介的后果》这本书力图探讨媒介的后果,也就是说,新媒介对于我们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会产生出怎样的新的意味。其实,大家都知道,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媒介的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介力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新媒介对于文学的影响,就在不少的研究人员当中掀起了一股热潮。特别是因为现在的一些新兴媒介力量的发展,似乎在影响着一些我文学的传播等,因此,不少的研究人员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媒介的后果》这本书当中,就新媒介产生的结果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在第一层面上,新媒介造成的是趋零距离、图像增殖和球域互动的全球化,第二个层面才涉及文学,即这三种现象对于文学的后果。而要回答这一层面,即文学会怎样的问题,则需要反观自身地需要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回避了给予文学形而上学上的定义,而是直接指向文学的生命内涵,即距离,深度和地域性。他们是不是文学的本质暂且不论,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确是文学的生命要素。有他们不一定就是文学,但是没有他们就一定不是文学,这样的解释也许就比较恰当地能够说明这样一点。

紧接着,在《媒介的后果》这本书当中,还从后现代角度对媒介批判所依赖的哲学支柱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一个历史性的学术考察,意在将主篇一直使用但并没有细细研究的结论作出一个交代,当然,它是一种哲学。

其实,讨论媒介对于文学的影响也许在我们国内来说还显得有一些远。因为,就我们国家目前的媒介力量的发展来说,对于文学的影响似乎还不是那么的明显。也许,用这本书的作者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我们中国讨论媒介对文学的影响还有一些奢侈。关于新媒介是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许这些研究都还是有待考察的。

《可怕的科学》之读后感1500字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科普性的读物,名为《可怕的科学》。起初,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深深的吸引。科学,本是充满无限奥妙的学问,可是却被冠以可怕的名号。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中一定隐藏着无限的不为人知的乐趣。 刚翻开这本书,我便看到了一个鲜明的标题怪物驾到。这怪物,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能量。更为神奇的是,当我读完全书之后,才发现书的每一个标题里都带有一定的悬疑,比如,有类似迷雾、面具、杀手、可怕这些带有恐怖和血腥的字眼。可是,当我回想起书中的内容,则发现本书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并且穿插着一些幽默的漫画和科学小故事,给人们呈现了科学的有趣和奥妙。它让人一步步由现象走进本质,使人融入科学、爱上科学,它把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以恐怖悬疑、喜剧冒险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幽默搞笑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说教式科普读物,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读者与科学的距离。这样,使得每一个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其实,人们对于未知事物都是向往抑或带点敬畏与恐惧的。所以在古代的世界,人们创造出了神话与传说,用此来解释对未知事物的疑惑。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人文的进步,神话传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求知欲了,人类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权威的解释,因此,便诞生了科学。它如同一座灯塔,给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照明了方向;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禁锢人们思想多年的封建之锁。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分析、思考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并不是我们写几个物理公式、背几条化学方程式那样简单。也许有人会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些无聊的公式呢?当然,这些并不矛盾。科学=理论+实践,实践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理论也需要实践来证明,科学也正是由这两者的循环才得以发展的如此迅速。

科学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道路,谁都不会知道事物在下一秒会成什么样。也许现在被人们推崇为正确的理论,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的局限性便总凸显出来,正是因为这样,才会促进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正是因为这样,才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科技发展地如此迅猛,以至改变了世界。提到创新,相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史蒂夫乔布斯。他活着的时候就确立了一个理念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他做到了,他领导了苹果公司起死回生,并用自己的创新和科技研发使苹果当上了IT巨头,他就像一位领路人,将世界的面貌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看来,科学真的很有趣,很有用途。

但是,也正如这本书的标题所说,科学,也有它的可怕的一面。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资源的掠夺,并求此带来了战争。原子弹、坦克、核武器等各种先进武器层出不穷;诺贝尔为了制造炸药烧掉了自己的实验室这些事不禁让人不寒而栗。因此,科学也是可怕的。但是,其实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展科学、利用科学,科学就不会展现出它可怕的一面,只会心甘情愿地位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从古达的人们发明火箭企图升空到今天人类登上月球;从古代传统的送信方式到今天各种聊天工具;从古代人类的随波逐流到现在GpS全球定位;从如今人类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科学,是我们的方针,是我们的武器。读了《可怕的科学》这本书,我对科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要爱好科学,崇尚知识,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真实的朝鲜》之读后感1500字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提到了《真实的朝鲜》一书,从节选内容上来看,该书较叙事性地描写了作者在朝鲜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本人向来对于艰深的散文类图书没多大好感,于是索性开始从网上搜寻这本禁书的身影。

作为一名传记作家,叶永烈或许应更擅长纪实,而在我看来,能够给与人思考的纪实文学更加具有价值。看完此书,我觉得它就在传达一种观点朝鲜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昨天。而昨天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但凡人都希望向前看,昨日是张过期的船票,过去的事情我们无从改变,能够做的就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那么在这里,是否可以理解为,朝鲜是我们那不愿意回想的过去呢?我们是否就可以以一种过来人的心态给予一丝怜悯呢?

成为步行的国家是因为私人交通工具太贵;平壤一年停电200多次是因为电力匮乏不得已为之;上海市的人口相当于朝鲜总人口足以让朝鲜这个国家显得渺小作者在开篇就提到自己是以旅游签证的方式实现他的朝鲜之旅,可以说,作为一个外人,所看到的朝鲜也大概是这些表面上的现象了,而书名冠以真实的朝鲜使本人不敢苟同。我想,真实的朝鲜大概只有金正日本人才能够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吧。

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作者多次强调朝鲜的爱面子。说起爱面子,就会让人联想到河蟹。国内社会也存在着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事实,比如最近的挟尸要价,让网友不得不再一次慨叹这篇神奇的土地每天都在发生着神奇的故事,而当政府出面的时候,网友又对政府信息的真实性揪住不放。在愤怒的网友看来,息事宁人是表面目的,不丢脸丢到国外才是真正目的。在西方民主思想与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无孔不入的时候,再爱面子的国家也难免会对一些社会事件自圆其说,而对于朝鲜来说并不如此。他们的信仰太坚不可摧,对官方的怀疑对他们来说或许还太遥远。有人说朝鲜人就是被洗脑了,大有一种冲过去刷新他们头脑的架势。每一个朝鲜人才是亲历者,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在他们的价值观承受范围之内,我想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操心吧,否则,就有一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身上的嫌疑了,而这个嫌疑是我们一直冠在欧美国家的头上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爱面子或许本身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为了超过韩国在新加坡投资建造的103层宾馆,朝鲜在冒着资金不足的风险下建造了一幢105层的柳京大厦,完全没有考虑简称的大厦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想,即使是电费也是一项巨大的花费了吧?平壤的规划虽说是在白纸上作画,可能没有一点城市文化可言,但无估计可寻的城市就该建设成为高楼林立的纽约吗?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市政建设也很生动地展现了这爱面子的一面。我不怀疑一些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专家自有专家的说法,但今天看到世界第一高桥的新闻后,我试图想要了解到的不仅仅是这座桥比法国某某桥要高多少米,我还想知道修建这座大桥的意义在哪。毕竟是纳税人的钱,不管是在播报世界第一高桥还是世界第一长桥,我所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字,还应该有一个说法。爱面子有很多种理解,能够在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上对世界说我们能,才能够真正地使我们的腰杆子硬起来。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崇尚一切忠于自我,即使这句话很难做到,因为我们还都处于一个转型期;对朝鲜人来说,他们崇尚于太阳且深陷其中,他们做得很好很充分,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信念深信不疑。这关乎到我们内心和环境的状态不同,虽然我承认我不愿意当朝鲜人,因为我现在的思想和内心无法适应朝鲜的环境,正如看到朝鲜队领导人的崇拜程度之深时我也会觉得荒谬;但谁又能肯定自己来生做了朝鲜人以后一定会大呼我要做美国人呢?这也许是对每一个人的爱国情怀的一点解释吧,也可以为我们对朝鲜的怜悯之心的解释有哪些中国人呼喊着要当朝鲜人呢?

所谓真实应该建立在当事人的基础之上的真实,如若不然,那应该是能够换一种角度并给旁观人以思考的真实。看书的时候,除了读到觉得荒谬的地方笑一笑、在读到历史部分为自己增补历史课以外,我似乎还没有找到作者所说的真实。

以上为本人对此书的所感,但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我觉得我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失败的逻辑》之读后感1500字


人的一生,失败可谓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件挤尽完美的事,也必然有其失败的一面。用马克思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看,成功与失败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却必然统一地存在与事件之中。《失败的逻辑》作者德尔纳致力于研究失败的产生过程,并极力寻找一种打破失败逻辑的方法,但作者也从未否认失败的必然存在性,他通过研究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如何将失败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失败的逻辑》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没有艰涩的理论文字堆砌,作者通过新颖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向读者清楚直观地展示了一系列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全书贯穿了古往今来诸多实例,图、文、例并茂,深意自现而简明易懂。

本书开篇就为我们阐明了失败的逻辑我们的失败并非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思维过程的某些不恰当的倾向的产物。假设我们具备所有的智慧、条件或经验,失败仍然不可避免。拿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来说,领导人为了降低本国的人口压力,以及由于人口过多引起的经济发展吃力,住房、耕地不足,粮食供应困难等等问题,做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施行计划生育的决策。无疑领导人的意向是好的,也不可否认这项决策之后,人口增长过快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这项决策让今天的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在,我国又开始有计划地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事件最终将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已经走进了德尔纳失败逻辑的其中一种情形问题回环往复。

因此,一件正确的事情的失败往往不是源于粗心或者忽视。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的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小问题积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失误。蝴蝶效应也算是失败逻辑的一个典型。蝴蝶震动翅膀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并且没有任何好或坏的意向,却无辜成为了一场龙卷风的始作俑者。

仔细想来,似乎条条大路都通失败,因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失败相对于成功的比率降到最低,即打破失败的逻辑。其关键在于:首先,我们要善于应用系统性的思维,避免线性思维。我们拥有一些错误的却不自觉的思维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关注因果关系一条线,让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引起发散性的连锁问题。线性思维对于现今这个各种因素复杂交错,相互影响的世界是不适用的。其次,我们做事要顾全整体,而不要只着眼于局部局部并不等于小或少的部分,它取决于我们目标的大小,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是局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局部。

如何建立全局思维,作者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一个特定的系统存在着诸多变量,他们相互间的依赖性越大,复杂性越高。同时,我们都知道,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必须关注系统及其部分的动态;二,尽可能消除系统的不透明性;系统之有很多特征都只有模糊的轮廓,给决策填进了不确定因素。三,避免无知和错误的假定,并规划行动的步骤;要善于预测系统将来的状态,有计划的走好每一步。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儿科的事情,真正落到实处却是很难的。单在确定目标这个环节,作者就有如下许多要求:消极目标转化为积极目标,将不要做什么转化为做什么会更好;一般目标转为特殊目标;多重目标的安排;隐性目标的处理等,如果你觉得作者的要求很简单,那只能说你的认识还在一个肤浅的层面。

打破失败的逻辑意义或大或小,但一定有百利而无一害。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或组织每天都面临着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事情处理得更完善,利己利人,减少失败的几率又何乐而不为呢!

《伊豆的舞女》之读后感1500字


一缕晚风拂面而过,也或只是片面的幽凉,却莫名地撩出半袭凄清,久萦于心,挥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轻若浮尘,却隐了不尽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围,蕴涵着绝望之美,仿佛给一切都蒙上一帘沙幕,敏感而纤弱,一触即破。《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觉化,朦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关于川端康成内心的那个银灰色世界的写照。

关于文学的诠释是无尽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为特别的、异乎寻常的平静,淡得几乎不算故事,文字的发展自然,徐缓,散漫,慵懒得不搀半点热情。所谓情节,也是在模糊的不确定的情绪中悄然徘徊着。字里行间的忧郁,如同铅丝划破手背的痕迹,伤痕细而悠长,但没有办法忽视,因为疼痛的感觉会蔓延到整个手背。《伊豆的舞女》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愁绪里勾出全篇的轮廓,轮廓若隐若现,而愁绪倒是真正延到读者的每根神经了。

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阴,太静,似乎不见阳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看日本文学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里,是要沉着气的。有一个成语叫哀而不伤,而日本文学是不哀而伤,纤细平缓中不时溢露出的压抑和凝重,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明白的。也或,这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是相关联的。表面的无谓和漠然与内心的极端相冲突,便造就了这样特殊的文字风格。

每一句话都很精致,而心灵也便往来于这般精致的意境之中。娓娓道来的行文方式,更让人觉着作者是用感觉和情绪在写作,笔法也愈见从容不迫。作者的直觉细致入微,所有的感触都茫然地隐在雅致景色的背后,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着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纵自己的情绪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装进这个清丽文字编织的袋子里,让读者也听凭自己的情绪去感受去触及,这或许就是文学上所谓的共鸣吧。

小说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却也很自然地产生了镜头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读者脑海中的画面,舞女的纯真、清灵亦或伤怀都用准确的文字轻描出来,那种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极致,而作者怜惜爱慕的情感也顺理成章地流露出来,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怀也因为自然而显得干净、纯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觉文学,至于感觉文学与一般文艺的高下,没有必要去评论。不可否认的是,感觉文学细致深入,意味无穷,可谓文学中的解剖学,把直觉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零而不散。

记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这样幽淡而阴凉的味道:紫花地丁,浓郁的秋草,甚至于悄落的细雪,似乎所有最洁净最美的意象都为这位美学学者所囊括了。他的主角在这种传统的、蒙了意识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动,使得他的小说都合了散文的情调和诗的韵味。不是悲剧,却满含了悲剧美的味道。

川端是极少用浮华的字眼的,但他会用平静的不曾粉饰过的词句巧妙地组织语言,所以他的东西表面上是和谐的,不露锋芒的。含蓄与哀艳,共阏于一炉,读着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也或,日人的小说总是含了一种暗暗的颓伤。《源氏物语》、《细雪》即便不是这样的感觉化,也有着相似的艺术倾向。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极为相似的。然而中国的文化更趋于雄浑和伟美。日文化是低吟,回转不绝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艳中显露一抹暖,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蓝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灯塔;迷雾的山林间忽点一支细烛寂寞,宁静且坚定。

读后感《《新材料的宠儿:稀土》之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宠儿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