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情商是什么读后感

情商是什么读后感

《小酒店》读后感2000字-是什么吞噬了无产者?。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酒店》读后感2000字-是什么吞噬了无产者?”,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作者介绍

左拉和卢贡马卡尔家族

左拉,使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他的作品详尽地剖析了资本主义文明纱幕掩饰下的社会罪恶。《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凝聚了左拉的半生心血,描述了一个家族在酒精的遗传下,一代代人的堕落或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冷血与悲欢。《小酒店》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七部小说,也是左拉风靡文坛的代表作《娜娜》的前传。

时代背景

最后一个君主专制政权

整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到70年代,贯穿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鼎盛时期,是法国历史上最后的君主专制政权时期。19世纪中叶的法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但仍然是一个不幸、悲苦的阶级,他们在贫困、愚味、落后中挣扎,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光荣、伟大的阶级,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他们谋求自身的解放。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产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工业发展给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却使工人阶级陷于极其悲惨的境遇,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增加,工人的生活却日益贫困,有着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与无可奈何。巴黎的居民有一半以上过着可怜的行乞生活,在堕落与贫苦之间徘徊抉择。

内容简介

酒肉的悲剧

洗衣女工绮尔维丝,未成年即与寄生虫朗第耶生了两个儿子。后遭遗弃,嫁给盖房锌工古波。古波受了工伤后自认看透了劳动者的廉价,整日出入小酒店。不久,绮尔维丝也开始酗酒,以至沉沦。最后古波酒后中风死在疯人院,绮尔维丝也饿死在楼梯底下的黑洞里,女儿娜娜则沦为娼妓。

除去古波一家,着墨不多但最为动人角色便是小拉丽。她与母亲都是酒鬼父亲家暴致死,瘦小如一个冬瓜,成熟却宛如妇人。小拉丽作为娜娜的补充,凸显了在环境恶劣的工人家庭里,少女们不是被折磨至死便是走向罪恶。

这一切都暴露了资本的血腥,揭示了酗酒和家庭暴力的严重危害,凸显出社会改良的迫切性。

经济思考

酒毒还是剥削

本以为这只是一部消遣的小说,却未想透视了一个社会的黑暗。不禁思考,是什么吞噬了巴黎的劳动者?是什么使一个无产者的身失了态,心失了灵?

是烧酒吗?小说题名小酒店,就是烧酒的所在地,也是堕落的代名词。左拉的自然主义没有放过父亲酒后坠楼而死的古波。他沉迷烧酒,中了酒毒,这酒毒如洪水猛兽蚕食人的上进心。生产烧酒的蒸馏机在左拉笔下化成了张牙舞爪的、随人的心情变色的怪兽,温柔地、缓慢地将人的躯壳与灵魂撕扯开,蚕食人的品格,直到仅剩虚荣心,乃至无了廉耻。

然而,烧酒背后真正吞噬了无产者的是资本主义下剥削性质的分配制度。原本自给自足、充满希望的生活在一场耗尽家财的施工事故后灰飞烟灭,工人耗费着体力、健康做着富人不愿做的工作,做着即将被机器取代的工作,一个工伤让人失去了劳动能力,也让一个工人看透了劳动力的低贱,生活的折磨,社会的摧残一个人的心灵比身体更先死去。

从劳动者个体来看,一个工人的堕落以他自身价值观不无关系,他看到了劳动者牺牲生命却只能勉强糊口,而资本家工厂主却不劳而获。他看到的,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但由于受教育的不足,视野的狭窄,他的选择不是反抗而是顺从,是怨天尤人与消沉堕落。由于工业革命下机器的推广和分工,在当时的法国乃至西方世界,这些面临被资产阶级工业化生产社会抛弃的无产者、被前途无望打倒的堕落者在社会底层不占少数。酗酒、家暴、挨饿、罢工他们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血淋淋的真实写照。

在宏观角度,工业革命下的法国还没有完备的、适应经济基础的分配制度。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法、英、德等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开展了以三大工人运动为代表的独立的政治运动,在政治经济的高度展开了与资产阶级争夺权力的斗争,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是他们难以取得成功,工人们依然作为无产者受着资本家的剥削,作为生产力被榨取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

亚当斯密在研究工资理论后,支持高工资的激励作用,他曾解释道:充足的劳动报酬,鼓励普通人民增殖,因而鼓励他们勤勉。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而生活改善和晚景优裕的愉快希望,使他们愈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总是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活泼、勤勉和敏捷。然而在当时的法国,高工资激励并不是共识,也尚未有合适的物质基础。一是工业革命之下制造业中手工劳动者成本的升高,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放弃或降低人工的使用乃大势所趋,资本家也没有足够的善心不惜成本做慈善事业。二是社会最低工资制度的尚未健全。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即使最低级劳动者的普通工资,似也不能减到这一定标准之下。然而小说之中的工人们,不满自身劳苦成疾依然食不果腹,却也没有能力、没有意念去改变不公的事实。在此条件之下,选择烧酒、选择罢工也情有可原。而对于社会地位低、工资廉价的女工们,社会上看作正经的手工劳动与最肮脏的肉体买卖相比生活条件如地下天上,或许这就是少女们甘愿选择灵魂坠落的原因吧。

回看历史,正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博弈造就了现代社会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的诞生。法国作为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却依然能够做到居民收入差异整体不大,基尼系数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法国实行规范的工资指导与协商制度以及劳动报酬增长机制,高额税收社会分摊金的征收、各类税收优惠以及再分配。法国现在的分配制度值得借鉴,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无产者血淋淋的抗争上的。

人是可以摆脱命运的

左拉作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整个卢贡马卡尔家族史都被披上了劣根性遗传的阴影。但《小酒店》中的顾奢先生却是个例外,他因为父亲酒毒坠楼而死所以戒酒,是选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股清流。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着实不易,但是在现代的中国,出身已经不是影响命运的决定因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每个有梦想的人提供了机会。喊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与大山里的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富翁,努力拼搏与聪明才智都是成功的途径。改革开放这激荡的四十年里,探索创新创业的企业家们就是脱离命运轨道闯出新天地的代表。

总之,小酒店的悲剧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点尘埃,曾经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的上层建筑也被民主与自由的社会替代。完善分配制度,保护劳工权益,健全素质教育,让无产者不再被资本吞噬,手握自己的命运站起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读《城边有家小酒店》有感


· 最近,妈妈又给我买了本新书,书名叫做《狗牙雨》,这是一本由曹文轩叔叔写的中短篇小说集。妈妈为我买的书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我都会非常珍惜。我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将这本小说集读完,我感觉,书中每一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相同的遭遇,他们的生活很悲惨,好几次我都忍不住为他们流泪了呢!

· 我认为《城边有家小酒店》就是其中最感人至深的一篇,这个故事讲述了十七岁的姐姐草菊和十五岁的弟弟毛毛在城边开了一家小酒店,他们在那里经历的风风雨雨,喜怒哀乐。他们刚开始开酒店时来了一个脾气很坏的老头,动不动就毫无道理地朝草菊和毛毛发火,甚至掀桌子扔板凳。每次来,要了酒就问:“有鱼子吗?”有一天老头喝醉后自言自语,姐弟俩得知了老头是想念死去的老伴,姐弟俩就经常城东城西的跑去为老头买鱼子,老头非常感激他们,打算好好地活下去,就在酒店门口修鞋,为小酒店当起了守护神。后来草菊被坏人纠缠,老头找了一大帮大汉来帮草菊赶走了坏人,他为了让姐弟俩睡得安稳些,居然在酒店门口守了一夜。故事最后,姐弟俩好不容易建起的小酒店,历经辛苦,等他们苦尽甘来时,小酒店居然被拆了。姐弟俩在老头和常客们的目送下离开了这座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这对姐弟俩非常的善良,乐于助人,所以在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有好多的好心人来帮助他们。比起他们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爸爸妈妈为我创造了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而姐弟俩为了帮助爸爸妈妈度过生活的贫寒,放弃了学习的机会,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生活得很艰难。以前我一直以为爸爸妈妈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回报爸爸妈妈的辛苦,努力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人和吞噬者》读后感1000字


借着电影《流浪地球》的余温,最近又读了几本大刘之前的著作。晚上读完吞噬者这篇后睡觉,躺在床上回忆了一遍故事的发展,惊叹于作者伏笔之巧妙。吞噬者这一篇没有《三体》的宏大,对人性的思考不如《镜子》深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猜想也不如《时间移民》详尽,但好在这几点都包括其中,也借此总结一下在大刘作品中经常可见的这几种写作套路。

1.故事伏笔

小说是由人和故事组成的,科幻小说亦是如此。虽然代表作《三体》中有众多的人物,但其实大刘的其他作品中人都很少,或者只有一个职位名叫统帅,指挥官。《流浪地球》的原著中就没有太具体的人物,只不过电影为了叙事而加入了人物,改编了原著。

《人和吞噬者》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或者说宇宙生物。即使人物如此的少,作者也在其中藏了一条精细的隐藏线,直到最后,才通过宇宙生物大牙之口解开了这个最大的秘密。难怪前文说吞噬帝国的生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炭基生物;难怪虽然他们在科技的力量与规模上超过人类,但基础科学知识是一致的(如都是用核聚变动力发动机);难怪大牙一边告诫人类:在宇宙中,谈道德没意义。一边有又允许人类移民月球的繁衍要求。

回过头看,吞噬帝国这个设定肯定也是早就想好的,从一些大家都熟知的科学猜想入手,大开脑洞,让故事从缥缈的远方回归真实世界,使故事如此的接地气。看完惊呼:原来如此!

2.对人性的解读

人性的复杂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甚至也被猜想成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区别。三体中也有描述,三体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直接的,公开的,透明的,而人类却会伪装,欺骗,于是才有了面壁者计划。

吞噬者这一篇也有相关的内容,明面上人类是祈求去月球重新生活,但暗地里是为了拿月球当做最后一搏的武器,完成人类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星战。

3.对人类和地球未来的思考

虽然最终也没有逃脱被吞噬的命运,但人类并没有灭绝。他们成了吞噬帝国圈养的家禽,而且是营养丰富只有上层才能享用的食物。虽然被圈养看上去很可悲,但最后被圈养起来的元帅的孙子转告元帅,他恨原来的生活,现在才是自由自在,衣食无忧,快乐自在。其实一直一来就有一种动物园的猜想,人类是某一种上帝的玩物,他们在某个地方一直看着我们,但并不干扰我们的发展,就像我们去动物园看里面的动物一样。也许我们真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类变成家禽随着吞噬帝国在银河系游荡捕猎去了,那地球呢?最后的战士没有跟随吞噬帝国的大使去成为英雄被人供奉着,为了给地球进去下一次的生物循环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们留在了地球,成为了蚂蚁的食物!

多么惨烈,多么伟大,这是人类对地球这颗母星最后的眷恋!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3)篇


读这本书源于《薛定谔传》中提到“《生命是什么》开启了DNA的研究”,好奇物理学和生物学到底什么关系,于是来读此书。书的开头就论述了细胞和原子的关系,自己其实从高中就一直迷惑,所有的有机物、无机物不都是原子构成的,那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和构成石头等非生命物体原子到底什么关系?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这本书的烧脑之旅。结果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水平,热力统计学、量子物理、多维时空、相对论,还有各种数学物理公式,看得自己数次昏昏入睡,手机都不小心滑落到地上数次。这些科学的知识竟然还论证推导了意识、生命、宗教、感知等哲学问题,实在令人佩服,怪不得许多大科学家最后都研究起了哲学。不管怎样,这是一本令我肃然起敬的书,因为看不懂,因为它把生命与物理连接起来,因为它能从科学角度去阐述社会哲学问题,因为它是提出了玄而又玄“薛定谔的猫”理论的薛定谔作品。这世界太玄妙,借用其中引用的荣格的话:“一切科学都是心灵的活动,心灵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一切宇宙中的奇迹,其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心灵。”n上升到哲学高度,“主体与客体在同一个世界中,尽管物理学现在的实验一再地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但主客体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n

自然状态下,世界是一场熵增旅行,有序自发走向无序。但是,生命却反其道而行之,是一场负熵运动,所以它显得那么美妙。在本书写成的年代,尚不确定基因的成分是何与如何作用。本书前半部分,作者试图从量子力学入手来解释生命,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提出精彩的疑问。本书后半部分,作者糅合科学与哲学对诸如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客观与主观,科学与宗教等问题提出探讨。

1.决定论与自我意志: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自己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一个真正持续不断的“自我征服”在个体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主观与客观:给予我的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存在和感知互为一体的世界而不是其他。主体与客体在同一个世界中,尽管物理学现在的实验一再地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但主客体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在提问,而并非在解答。

白天睡多了,晚上一个睡不着居然看完了。

前半本因为太专业有点晦涩,后半本还是很好看的。

“感觉是所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然而,这样的科学知识中并没有关于感知的成分,因此,它不能解释感觉。”

这是我目前觉得最能安慰人、看起来最合理的对于意识的解释了。追究“认知主体的观测与客观世界蕴含的真理到底哪个才是正确”,这种问题简直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好奇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下本不搞这么高深了,看个小说。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的作文2000字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惘。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后,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相见了,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幸福观。当医生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不禁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撒手出家了。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得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的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的《可爱的中国》的遗书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关键是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生该怎样度过才有价值。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一辈子只是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者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陲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崇高的理想是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该怎样做人!我立志从小树立革命的幸福观,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的一生一定会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

读后感《《小酒店》读后感2000字-是什么吞噬了无产者?》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情商是什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