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白鹿原的读后感1000字

白鹿原的读后感1000字

《孟子》读后感1000字-浅论原典与后世对原典的解释之间的关系。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孟子》读后感1000字-浅论原典与后世对原典的解释之间的关系,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月初,在书店等一位朋友时,在旁边的书架上,随手翻到这本书读,我小时候久闻程朱理学中的《孟子》有僵化、乃至吃人之恶名,再加上那时候未经世事,古文又不好,读了几页就觉得烦,现在居然能够看得进去了,联系两个月前对《多宝塔碑》的感觉的扭转,自己确实是成长了,只是这成长的滋味,令我感觉十分复杂。

1.原典与解释

读书还是要读原典,要读过原典之后,有自己的思考和感觉后,再去读对原典解释的东西,不是说只有原典的东西好,后来的,对原典阐发,解释性的东西不好。

以《清华简》的发现为例子,《清华简》的发现是有史学意义的,但《清华简》的发现并不能否认后来的,所谓假托的伪书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无论后来那套历史是如何地虚构,但其对后世的塑造已经是既成事实。

理解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误解,每个后代的人,与先贤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同一个理念的理解不同也很正常,这样才能够适应已经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但作为一个人类,他不能凭空另外创造一套话语体系,大多数人只能顺着已有的文化观念,话语体系接着说,用今天的视野感悟,打通历史文本,在历史文本已有的可能性之上,进行新的阐发,在已有的话语体系中,像嫁接一样,嫁接出新的活力与果实。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儒家的理学化,莫不是如此。后世的人不能因为回望的时候,因为其不正统,而否定它的历史意义。

但探求一个理念和概念的发展历程,理解它何以变成今天的样子,对于一个求真的人来说,不仅是智识兴趣上的要求,更是对现实认识的需要,否则,你将很难发现,哪些是正常的讨论,在文本可能性之上进行的阐发,哪些是后来统治者故意造成的混淆与修改。

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2.《孟子》的思想与文风

孟子身上最重要的,是他在国家社会层面的民本思想,对人的尊重,还有在个人气节上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在封建时代,乃至如今,都让人有一种感动的感觉,在鲁迅所说的,那些彪炳史册的作为民族脊梁的人们身上,经常能够看到。

孟子是一位善于雄辩的人,论证有种江河奔腾,星空浩然的感觉,不少论证成后来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的来源,读之令人气爽。

杨振宁少年时喜欢读《孟子》,到老好多段落也可脱口而出,自言喜欢《孟子》中那种博大的气魄,今日读之,果然不虚,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几位同样研究物理的朋友都一致的喜欢《孟子》,不知道是不是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典庆之死_读后感1000字


残阳如血,一曲悲鸣葬英魂。 久违的的感觉涌上心头,血流如水,意识渐渐开始麻木,力气正在急剧下降,忍不住跪了下来,耳边隐隐传来三娘的哭喊声,是要死了的节奏么,也许吧。

三娘,对不起,你有你的信念师兄有师兄的原则,师兄不怕死,唯一遗憾的是师兄走后就只剩下你一个人孤苦的活在世上,师兄不舍也不忍,真的好想亲手把雕刻的老虎送给你,不管怎样师兄希望你好好的活下去。 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里,记忆如潮水般袭向我的脑海。当年师傅死后,我遵从他老人家的遗愿继续效忠魏王,我知道你是激烈反对的。脑海里依旧不时的响起你的话:师兄,师弟们们还小,你这是让他们送死啊。三娘,师兄何尝不懂这个道理啊,但是师兄也有自己的苦衷。要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都没了,还会有披甲门的一席之地么。这是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之事,师兄效忠的不是魏王,而是为了保护魏国的百姓。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是每个热血男儿的责任,也是披甲们的义务。你的离家出走在师兄的意料之中,这样也好之前能为披甲们留下一丝血脉。三娘,你可知道披甲门子弟每一个都是好男儿,师兄带领他们浴血奋战,杀敌无数,连破13辆战车而毫发无损,获得铜皮铁骨,百战无伤的光荣称号。然而尽管如此,师兄还是败了,败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秦国铁骑之下。

战场的惨烈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披甲们的子弟都不能幸免。在成为俘虏之后,师兄已经万念俱灰,生无可恋。但是老天还是公平的,在我最绝望的时候遇见了农家的朱家,他用重金把我救了出来,条件是效忠他。为了摆脱俘虏的身份,我答应了,一开始我并不是真心效忠于他,然而随着逐渐深入了解我越来越佩服这个矮小的男人。直到有一次连下十九天的雨朱家愁的的依旧是百姓生计的那一刻,我才真心效忠这个男人。

加入农家之时,听说三娘你也加入农家烈山堂,我满心欢喜以为我们两师兄妹可以再次合作杀敌。只可以阴谋来得太快,令人猝不及防中田猛被刺杀,为了争夺侠魁之位,农家开始了连绵不绝的内斗,信念的不同让我再次处于对立面。我不得不出手和你们打了一场,这次我胜了,但是三娘我说过我永远不会杀你,尽管我们反目成仇,但师兄还是要保护你。师兄万万没有想到,在这最后一刻,我所依仗的硬功失效了,被二公子反败为胜。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才知道这是一场可怕的阴谋,我们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颗棋子,但没有人能听到我说的话了,三娘,希望你能坚强的过下去,躲过这场阴谋,师兄已经是无力回天啊。 别了,三娘,别了,农家,别了,披甲门。

读《蔡澜食典》有感


读《蔡澜食典》有感

沈杰

最近看了一本闲书,叫《蔡澜食典》。这书看名字你也知道啦,蔡澜写的,讲吃的呗。我觉得正经书要看,闲书也要看,这些闲书能扩展人的知识面,让我们在行走江湖的时候,不至于显得那么狭隘。再说了,你觉得是闲书,人家作者可不这么认为。任何一本书的作者都不希望别人说他的书是无用之书。同理,学问这东西也是见仁见智的,你觉得没用的东西,人家可津津有味呢。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蔡澜列举了100种左右的食材以及它们的做法,既有最普通的花菜、大葱、茄子,也有高档的鱼翅、海参等,可谓包罗万象。蔡澜是美食大家,他写食材,那可真是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搜罗古今。但是书毕竟要遵守阅读习惯,蔡澜还是保持了一种写作的克制,他并没有拼命地炫耀他的学识,而是每一种食材,都用短短2页纸的篇幅,风趣诙谐地介绍了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分辨好坏、如何烹制以及一些小趣闻,读后让人大涨见识,可谓是食材的小百科全书。

蔡澜看待食物的基本态度大概有以下几点:

1、食材好是最重要的。有些好的食材,连调味料都不用加,直接吃,比如伊朗的顶级鱼子酱,加了调味料,反而浪费了原料。

2、猪油总比植物油好。所有的蔬菜系,最好还是用猪油炒。

3、东西方饮食各有优劣,但总体而言,东方饮食更为绝妙精细,甚至带有“禅”意。

4、看10遍书,不如自己炒一次菜。失败几次以后,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厨。

我最欣赏蔡澜的一句话是:

凡是珍贵的食物,一定要从最好的试起,否则会带给你很坏的印象,让你失去追求他们的欲念。

最后讲讲我的理解:

中国人讲究实在,所以经常说:“吃到嘴里的,才是最实惠的”。老人们见了面,也经常问候:“您吃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细想想,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食色性也。人这一辈子,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说实在的,我们所拥有的那些物质财富,比如别墅啊豪车呀,只不过给人一种虚幻的成就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便是烈焰红唇的美女,人至老年,想必也无福消受了。唯有“吃喝”,才是每天要面对的正经话题。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最原始的幸福,最美妙的人生,让人觉得原来活着好有价值。那是一种舌尖上的生命张力。

所以我不太赞成拼命工作,然后连吃饭都忘记,或者随便对付一下了事。吃饭就是吃饭,全神贯注的吃饭,才能感受食物的美妙。如果生活中少了美食,活着真的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最后引用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的豪言,与大家共勉——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新世纪诗典》读后感600字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诗歌荐评专栏,《新世纪诗典?第1季》包括了该栏目最近一年内推荐的三百多首现代汉语诗歌。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它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首次集体呈现,它记录时代的声音,它展示国人沉郁的生存,它传递诗人激愤的情感。
夜读此书,不由得感叹,如今诗歌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诗歌一直以来都应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的诗歌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诗歌评论更是不成气候,大多数人写的诗歌让人读起来感觉是无病呻吟,而这本《新世纪诗典》,多少唤起了我们一些古老的经典记忆。
这的确是一本很精致的书,包含着编者伊沙的真诚用心,她细心的将三百多首诗歌汇编成册,并在每首诗后附上了简短的点评,生动凝练,句句切肤,更熔铸着一份深沉的挚爱。
诗歌需要慢慢去品读,它不在乎字数的多少,重在表达的意境以及心境。我没有囫囵吞枣的一下子读完整本书,而是选择每天读一两首,静静品味其中的底蕴。每一个字似乎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一行字像跳跃着的音符,每一首诗都像一首拥有灵魂的旋律。每一个人读一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读这本书,更多的带给我的是心灵的触动,指尖触碰精致的文字,仿佛潺潺溪流从心上淌过,我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淀,我能感受到诗歌带给我的感动与激情。

儒典《大学》读书笔记5000字


儒典《大学》读书笔记5000字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

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本人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后得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2、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新。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3、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4、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本人这里插入一段假说,类似玄幻小说,供大家思考。在上一轮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地球上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地磁场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部分地球人被当时的众多灾难所吞噬,剩下极少部分人幸存下来,由于地磁场的剧变等原因,幸存下来的那少部分人类突变愚痴,记忆力基本丧失。但上轮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贤大士也留下来了,灾难不能改变他们的智力现状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来的少量粮食为种子材料,教大家耕种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这可能便是圣贤治国,民之无知的所谓远古文明之始。由于那时人烟稀少,所谓治国,其实就是带领部落群体参与集体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社会物质文明从几乎为零的起点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灌溉农业阶段。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整个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期间,不断有圣贤应化,他们一般成为部落首领。基于特定因缘,许多圣贤首领也许不一定经过受胎成长阶段而很可能是他方世界直接降临世间的。这些圣人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只是发展到后期,诸如黄帝尧舜禹等,名字终于留传下来了。

当然,本人这个假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多少有些历史的内在逻辑推理和宗教情感体验。本来这段史前历史就是一个谜。

之所以,在孔子乃至老子的思想中,多少夹杂着被后代一些史家所批评的所谓愚民政策因素,可能与远古的样板有关。其实,他们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不可能离开古代社会作为参考模板。理想王国的建构,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譬如给人以幸福,是以解脱现实痛苦为前提的。即使在宗教信仰里,譬如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但也不能离开众生的得度因缘。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就是基于解救轮回苦难中芸芸众生而发起。任何圣贤大哲救世思想的发起,不能离开对现实社会苦难的改造,所以,孔夫子构建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我们应予足够理解和认识。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有现实社会作为支撑点的。如今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毕竟先古尧舜禹所处时代与进入奴隶制的周王朝有区别,所以,他们在崇尚古贤的同时,孔老夫子极力推崇西周王朝前期的统治模式,他认为进入春秋乱世,周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周王朝遗民思天下安定,倡导周礼最能顺乎民心,所以,他认准这点,便终身致力于推行恢复周礼模式的仁政理念和仁爱精神。只是在战乱不息的社会环境,往往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能知难而行,一以贯之,其坚定信念,也是非常令人赞叹不已的。

3、整个第二段经文,还阐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内涵,这也是与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深厚的道德根基与实践分不开的。该段经文明确透露出,古代那些贤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国的典范,是因为他们首先是修身、齐家的典范。所以,孔夫子及弟子们正告统治者的,就是要他们从修身做起。所以,孔子的治世思想,与治家、修身、涵养德行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实际上,从人类现实社会出发所推崇的理想社会模式,基本都是以倡导上至君王群僚,下至黎庶平民,以德行天下,以治国齐家修身的完美统一达到至善标准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很难想象,若如一个魔王般的君主能构建出极乐世界般的光明国度,一个普遍不注重修养身心的国度会是一个和谐的国度。所以,孔夫子思想并非有些人所批评那样是离开现实的纯粹幻想,他扬尧舜禹、周文王等为代表的圣君道德礼仪同时,也警示批判了如商纣王般的暴戾统治。虽然创建理想社会的实践遭受严酷的创伤,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思想伟大之处。

4、从这段经文,还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对心法的运用亦在其中,这是了不起的。

芸芸众生对于物欲的贪求没有止境,就是不知遮止,没有明明德,借用佛家术语,就是无明烦恼现前。这就要以智慧观照。有了知止的智慧,便明确止于至善君子可为,亦明确遮止君子不可为。知至而后意诚,具有正确的心法抉择,而后如《大学。传十章》所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则心地平正,直心入道,身则修矣,性则显矣,仁则发挥至极致也。真修身者,则不论居家眷属,还是大众百姓,不论亲疏,平等施仁,仁爱至上,如此则国家得以真治,上下有序,人人守本,天下太平。

我们看到,在孔老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仁爱的背后,仍然崇奉上下尊卑,男女不平等,认可差别存在的文化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现实人类社会没有绝对平等。所谓平等,只是承认差别的平等。若一个家庭,男女各安本业,长幼各安礼仪,便是有序,有序便能和谐,和谐便是平等,便是齐家。上至国家,若政体合理,社会制度井然有序,君臣、官民有序,万物各得其位,是为天下太平。

其二、受周易思想影响。孔子崇尚周文王为代表的所谓圣君治世,无疑对周易思想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接受其思想理念。所以,史载《系辞传》就是孔子所作,便是例证。比如天尊地卑观念,在人事运用上,便是男尊女卑,认为这是天地之正位。若居位错乱,则卦位不正,必不吉祥。若人不安本分事,即所谓六爻乱动。若行非中庸,走极端,即所谓爻动过之而不及。上可为祸国家,下致家庭不睦,在人,礼仪尽失。为此,孔老夫子在一些言教中,提出了许多对治办法,其中许多在今天被斥为糟粕。

四、《大学.经一章》之结语

第三段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亦是劝诫语。劝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面讲了,若不修身,上不能治理好国家,推行仁政,下不能和谐家庭,不能安抚天下百姓,不能兴礼仪,不能广施仁爱。如此本末倒置,则悖于大道。若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徒劳。

说几句题外话:这是本人向研究会及会外文化行业诸位老师、同仁的学习汇报材料,谈的是个人体会。至于孔子思想原貌究竟是怎样的?历代都有人研讨,仍然是莫衷一是。其实,儒家思想主要在用的方面强调了它的社会功效,所谓修齐治平,所谓养浩然正气也。孔子及其学生所传播的方法论体系,由于受历史动荡条件的局限,主要在于呼吁上至君王,下至平民进行社会道德修养实践,提出修身齐家与治世平天下完美统一,从而达到效法周礼,实施仁政仁爱,结束君非君,臣非臣,父非父,子非子,乃至干戈不息四分五裂的社会混乱局面。这是孔子一生所致力的事业。

儒学方法论体系,集中体现由子思所撰的《中庸》一书,强调以诚为实现中庸的关键。后来许多理学大家都持守中庸信条。

需要说明的是,儒家中庸主张,与佛学中观般若思想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孔子德比天地,明昭日月,但他所处的时代迫使他把视线侧重于关注修身与治世的融合,处处体现针对时局,对世间根基进行世间道德的教化,未能明显看出他关于出世理念的言论留下。但在一些修治著述中,又可窥见他的心性的光明照射,所以,他既是圣人,外现的又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自孔孟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大家不少,却在儒学门内,又难以复制孔圣第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了。所以,对孔子的解读,真不是那么轻松的。历史是无情的,若真是儒家人,反而难做儒家事。

字2020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读后感


字2020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字2020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讲的是标点符号吵吵闹闹,都认为自己最重要。

其实呀,我们的文章少了哪一个都不会美妙。再说画画吧:需要纸、笔、橡皮才能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蚂蚁看到食物,要大家一起来才能搬得动。我们人也一样,团结就会把一座山给推倒,单独自己连土堆也搬不走。

所以,合作才有力量。

昨天我学习了一首儿童诗--《字2020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字2020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

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敲铜鼓: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小逗号说话头头是道,它和顿号一起反驳小问号:要是我们不把句子点开,文章就会像一根长长的面条。

学问最深的要算省略号,它的话总是那么深奥:要讲我的作用么哦,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水平高的要数句号,它总爱留在后面作总结报告: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话就说得没玩没了。

大家争的不可开交,字2020典公公把意见发表: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一个,我们的文章就没这样美妙。滴水汇成了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岛,大家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

学了《字2020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我知道了,标点符号很重要,可不能小看了标点符号,我要学好和用好标点符号,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我们不光看到自己的优点,还要看到其他人的优点,大家互相团结,团结力量大。

我读了《字2020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这篇故事之后,我觉得这篇故事的内容写得很有意思的。

这篇故事讲述了:一天字2020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感叹号说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最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每个标点符号都大骄傲了,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优点当作是最好的,把别人的缺点当作是最差的。要是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少了哪个符号都不能很好的表达文章的意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能骄傲,相互团结,相互合作才能创造更美好的事物。

《纳兰典评宋词英华》读后感


对于诗歌的喜好,每个人的生活情趣与人生的观点不同,对于诗词的偏好也各不相同。也许你喜欢豪放的,我则喜欢婉约的;你喜欢现实主义的,我则喜欢浪漫主义的;你喜欢古体诗,我则喜欢近体诗,个人的兴趣爱好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我们的生活才显得多姿多彩。

容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对前人诗句的寻章摘句与点评中,他不期望,也不认为世人会认同他的眼光,他只是把这些作为私人语境下的一种珍藏。但是这些点评更能显示出他的真性情,他真实的内心。

如何更好地去理解这些容若解读的词?显然喜好这些诗词是带有他极强烈的个人色彩,是私人化的东西,有幸能看到这些私人化的东西,只能是他的极要好知己,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学识修养有极大的关系。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原话我记不清了,大约意思是说诗歌的学习和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佳方式。看了苏缨的《纳兰典评宋词英华》,我更认同朱[本文来自]光潜先生的看法。本书点评的是宋词,作者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书中每一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在当时写词时候的心境。由于年代的久远,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的繁多,对各种当时的状态作了全面的解说。一首诗歌的心境可以有多种解读方法,如秦观《南歌子》中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其中的三星就是参星,即参宿,它分别指参宿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对应人间的时节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因为这三个月都不是结婚的日子,仲春才是婚期。作者用这一典故,暗含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意思。而另一种理解三星,是心的三点,是指秦观与名伎陶心儿的火热恋情,这是一种情绪,是爱情,也是禅意。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更能客观、全面的认识一个人和他当时境况下诞生的作品。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白鹿原》给看完了,零零散散的!慢慢悠悠的看的,其中我还在百度上搜索了听白鹿原,其实在我看来听小说是比较不错的,相比书说出来没有那么难懂,相比视频它又具体了很多,所以在最后几章我几乎都是听完的。

初看白鹿原的时候我没能理解到老师为什么要我们看这部小说,一个男的娶了七个老婆竟然死了六个,我一直在疑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究竟是要以一个怎么样的心态来接受这个事实,然后还有勇气去迎接第七个的到来,一个人要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才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是独苗?仅仅只是传宗接代?在故事的开始我们不难看到其实作者是承认鬼神之说的,从仙草看见的那些在房梁上的女人,到父亲的去世,无一不体现了鬼神的踪影。然而在故事上,他们体现的却是不信神,仅仅是相信祖宗,这是我很不能理解的地方。

忽略这些不计,其实看这篇文章我还是蛮有收获的,起初看不觉得有什么,以为就是两个迷信家族间话长短,但后来看着看着就慢慢变得深刻了,在其中让我影像最深的就是朱先生,是主人公白嘉轩的姐夫,他一生喜好不多,最喜欢的便是每日吟诵圣贤书,他与别的读书子弟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因为一些预见屡屡应验,以至于让原上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大智者,有着神通的能力,在我看来,他真的很值得人敬佩,他又自己的原则,博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志气,是我一味欣赏她得原因,我觉得他不是有神通的,他只是有学识,有远见而已,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这也算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抨击吧。

或许基本上在别人看来都不太会注意小娥这个女人,因为她仅仅是故事的一个穿插,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她的结局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者正是希望用她得结局来讽刺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在那个时候来说,小娥是奔放的,她有着自己的思想,她不甘心命运就是这样,她敢于与命运做斗争,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小娥没有错的,有错的时不应该遇到那个时代,她只是争取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做一个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人的身边,这有错么,如果命运不这么安排,他只是希望和黑娃好好的过日子而已,在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面对黑娃的贫穷她也从不嫌弃,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在是绝对没错的,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田小娥太弱小了。她死的太屈!后来作品中描写到了一些诡异的故事:她的鬼魂附体到她公公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为自己报不平了吧!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白鹿原》读后感一: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 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

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

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

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

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

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

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

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

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

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

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

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

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白鹿原》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史诗,一部有关西部农村生活的的百科全书,所以我花了十小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并且为之澎湃许久。与《人间正道是沧桑》相比较,它少了革命的宏大场面,但一样有着家仇和国恨的缠绵交织,有着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的情感,有国共两党的涤荡起伏的复杂关系,但也多了对西部农村和农民的刻画,甚至超越西部,成了中国农村的缩影。看完了我就觉得那个族长就是我的父辈,就是我们村佝偻的村长,就是我祖祖辈辈的乡亲。

白鹿原首先是一个村落,一片西部的高原。所以当地人成进村为“上原”,离村为“下原”,可见这个村落的相对闭塞和交通落后,以及由此形成的固执和淳朴的民风。

白鹿原还是两个姓氏的组合,白家和鹿家,原本同宗的两家,白嘉轩、鹿之霖就是这两家的代表,也是这个村落最大的两个家庭,也是小说重点叙述的对象。白嘉轩,白鹿原的族长,有着传奇的经历,他以自己的智慧、耿直、大度治理着白鹿原,让这个村,无论是农业丰收、人丁兴旺时还是饥馑荒年、瘟疫流行;无论是军阀混战,人心惶惶,还是国共合作,鱼龙混杂;以及共产党的解放后,都保持着一份农村原本应有的秩序,当然他也愚昧,封建,思想落后。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他对自己的女儿,一个投身革命而背叛家庭的革命者,持一种抵触、不解甚至恐惧的态度,并最终把女儿赶出家门。这一人物形象人格是饱满而立体的,是中国几千年农村理想人格的代表。鹿之霖,有着商人的狡猾和地主阶级的冷酷和革命投机者的猥琐,甚至有着令人不齿的糜烂的生活作风。但就是这么一个反面人物,却培养了两个优秀儿女,一个加入了国名党,虽然受到蒙蔽,但革命热情可嘉;一个加入共产党,成了革命的组织者、发动者、领导者,最后没有了音讯,也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白鹿原更是一部神话,一部有关白鹿的神话。神话中只要是白鹿所到之处,美好事物生机盎然,而丑陋东西无处藏身。所以白嘉轩见到了白鹿,有因为他人格中的缺陷,所以他见到的只能是抽象化的白鹿,但他也尽其所能给他周围带去了福音。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一个知书达理更通晓民族大义的人,就是白鹿的化身,他用自身影响着周围,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改变着周围,他是高人、是圣人,就是传说中点化世人的白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鹿之霖的儿子鹿兆麟,都看到了白鹿或化身为白鹿,他们都是那个世界的领航者,是开拓新世界的希望之所在。

小说看完后,我又看了电影《白鹿原》,两相对比,立刻对电影的表现力产生了怀疑。如此广阔背景的一部鸿篇巨著用2小时的电影来表达我只能说是一种失败。人物形象不丰满不说,更没有小说周密细致的情节。但电影大肆渲染了西部农村典型艺术--秦腔。小说《白鹿原》少了这一细节的描述,无疑减少了西部农村的观赏性,陈 忠实完全可以在白嘉轩求雨那环节,穿插 进秦腔的描述,或许可以增添些色彩。

至于让男女角色在满脸沧桑的西部汉子的嘶哑、粗犷的秦腔声中上演床上大戏,至多算是电影的商业化需要,与秦腔是毫无关系的。《白鹿原》不乏对性的描写,但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小说的情节推动的需要,更是西部农村生活的直观写照。

《白鹿原》如果用视频表示,那只能是电视连续剧的形式,用极细致和缓慢的镜头慢慢推开,可惜那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口味。电影相当于把一块块华丽的碎布连缀成衣服,现代人看到了色彩斑斓,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其实就是一块大补丁而已。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2020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2020(一)

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2020(二)

许多年前,还是学生时期,在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名单上第一次看到陈忠实的《白鹿原》时,就有一种想一睹为快的冲动。不过,听别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现代版的《金瓶梅》时,我就对它望而却步了。作为一个上大学都未谈过恋爱,只知道学习的品学兼优生,我不敢让这种类似于禁书的书污染我纯洁的心灵。

今年一月份,我看了《白鹿原》这部电影,这部冲破了重重障碍最终得以公映,并拿下了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和美国中美电影节最佳电影金天使大奖的电影,以期望通过电影对这部作品有所了解。然而,看完后我入赘云端,对此大失所望:就这么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竟也能获大奖?这部电影的跳跃性太大,且删减了很多,老公就建议我看原著。于是,就这样,我走进了小说《白鹿原》的世界。

从1月30日到2月23日,25天时间,断断续续地,我终于把这部长达近50万字2020的小说读完了。读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不是现代版的《金瓶梅》,而是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它以白鹿原为缩影,描述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的社会变革。小说主要描写了白鹿原上白鹿村中白鹿两大家族的暗自博弈及盛衰变化,其中穿插着白鹿的神话传说及陕西关中平原的风俗人情。其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景物描写细致传神、情节跌宕起伏。读完后,我如鲠在喉,为主人公多舛的命运及不公平的结局。

白嘉轩,白鹿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他身上既有庄家汗的勤劳朴实,又有族长的正气威严,既有智者的敏锐聪慧,又有仁者的宽厚仁德。他是山西平原农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他一生中唯一愧对于心的一件事是设计换去了鹿子霖的宝地,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鹿子霖,白鹿村鹿姓家族的代表人。几分聪明、几分世故、几分庸俗、几分谄媚、几分放荡、几分算计。他是个十足的官迷,又是个酒色之徒。没有官职,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酒色,他体会不到人生的快乐。他最大的失败是胆小如鼠,致使最后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白鹿书院的教书先生,被人称为圣人的大学者。(="_blank">中南蛋傩眨凰嘈聪刂尽⒕瞎〈帷N棺约旱谋嘀皇芪圩鞘澜绲奈耆瑁诎茁故樵涸饨倌阎埃韵煞绲拦前愕纳砬莺孜魅ァK前茁乖窕爸性旄R环降陌茁沟幕怼?/p>

冷先生,白鹿镇中医堂的掌柜,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儿女亲家,白嘉轩的莫逆之交。他医术高明,冷言冷语下是一颗医者的仁义之心。他用自己半辈子的积蓄去撘救他的女婿鹿兆鹏。他洞察世事、明理达义,自成一套为人处世之道。

鹿兆鹏,鹿子霖的大儿子。优秀的共产党领导人,它是白鹿原最先接受新思想的人群之一,是第一个领导白鹿原闹革命的人。他出生入死,革命几十年,在白鹿原上刮起一场风搅雪式的运动,最终使白鹿原获得了解放。

黑娃,学名鹿兆谦,白嘉轩的张工鹿三的大儿子,鹿兆鹏儿时的玩伴,终生的挚友。他一生起起伏伏,历尽人间沧桑。他不好读书,外出熬活时拐回来了一个老秀才的小妾田小娥。父亲勃然大怒,与他断绝关系,然后把他逐出家门。他是白鹿原上冲破封建礼教自由恋爱的第一人。农协失败后,他落草为寇,成为土匪二拇指(老二)。后被国民党县保安团招安,成为保安团三营长。后来在鹿兆鹏的策划下,成功起义。解放后,却被人算计,沉冤而死。黑娃是个传奇人物,他前半生瞎混人生:拐人妾、当土匪,为了田小娥,对白嘉轩恩将仇报,打折了他的腰。进保安团娶了个秀才女儿后,拜朱先生为师,学作好人,被朱先生称为他最好的学生。这正应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女子富于感化性,能将坏的男子变好,而且可以融化男子的性情人格。不料,在迎来新中国的成立,也迎来自己的光明大道时,却被暗算致死。当我读到他被处死的情节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他愤愤不平,甚至希望作家能改写结局。

白孝文,白嘉轩的长子。继白嘉轩之后白鹿村的新族长。本是体面荣光的一个人,却被鹿子霖用田小娥做诱饵把他拉下水。她与田小娥的私情被曝光后,被白嘉轩逐出家门。他不顾家中妻儿,卖地卖房,所得钱财全部与田小娥挥霍一空。就在他苟延残喘,奄奄一息时,一次乞讨赊饭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摇身一变,成为县领导的文书手,后又成为县保安团一营长。从此,败家子浪子回头,终于衣锦还乡。在解放前的起义过程中,他对顶头上司残忍无情;起义后独揽功劳;解放后官至县长却容不下副县长黑娃,最终,以两条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黑娃。种种行为体现了他的工于算计、心狠手辣。我虽然很讨厌他,却也明白这就是政治中的无毒不丈夫。

鹿兆海,鹿子霖的小儿子,国民党军官。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不料却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下,在围攻红军中被红军击毙。作为一名忠胆勇将,没有死在抗击倭寇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同胞的枪下,他的死亡尴尬而又悲哀。他曾与白嘉轩的小女儿白灵私定终身,虽无缘与她结为夫妻,却对她情深意重。他是一个铮铮好男儿。

白孝武,白嘉轩的二儿子,继白孝文之后白鹿村的新族长。他的身上具备族长的基本素质,但在大事面前,却乱了方寸。白孝义,白嘉轩的小儿子,虽无大才,却是个干庄稼的好把式。白嘉轩的三个儿子各有所长,却都不及白嘉轩优秀。

白灵,白嘉轩的小女儿,优秀的共产党员。她聪慧、漂亮,接受新思潮后抛弃封建婚姻,致使有家难归。她曾与鹿兆海私定终身,却因政见不同而相互疏远。后来与鹿兆鹏假扮夫妻,执行任务,却日久生情、假戏真做、终成夫妻,并生有一子。她在党内肃反运动中被迫害致死。白灵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田小娥,白鹿村人眼中的婊子、贱人。作为别人的妾,她勾引黑娃,后随黑娃来到白鹿村。黑娃闹农协失败逃走后,她被鹿子霖诱奸。然后又听从鹿子霖的教唆,把白孝文拉下水,从此与白孝文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最终,她的生命终结于公爹鹿三的梭镖下。田小娥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果说和黑娃的结合属于冲破封建礼教追求真爱而值得称赞的话,那她与鹿子霖和白孝文的交往却是自轻自贱,令人唾弃。她与白孝文的关系,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田小娥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

这部小说中确实有较多性爱的细节描写,这也许就是它被称为现代版《金瓶梅》的原因吧。其实任何小说中都有情爱甚至性爱的描写,这也无可厚非,人们对它的评价不能以偏概全。我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相信《《孟子》读后感1000字-浅论原典与后世对原典的解释之间的关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白鹿原的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