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知行合一的读后感

知行合一的读后感

读《知行合一》有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读《知行合一》有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知行合一》有感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项目部的***,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 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有选择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关系,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不都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王阳明知行合一可从以下三点来借鉴和理解:

首先,从工作实践来看,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行,而最大化运用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执行与具体情况有效结合。针对掌握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以适而合用、分而细化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二是经验与执行力的有效结合。知行合一讲究的是知与行的紧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总结,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以此改进个人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

然后,从意识上来说,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的角度来说,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

最后,从文化层面理解,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所谓文化,按古人的定义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养成良好社会风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重点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发挥人文化成作用,推进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善而行善,行善而知善,此乃知行合一!(此处的善指善巧方便)。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出现遗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知道但是没有去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让我们大家携手共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知行合一》有感800字6篇


你有没有读过知行合一?有什么心得?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知行合一》有感800字6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知行合一这个词后,社会好像一下就风靡起来。然后,提出这个概念的明朝王阳明不知不觉间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王阳明是谁?百度一查不要紧,在历史上王阳明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国藩、蒋介石是他的铁杆粉丝,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非常佩服,甚至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从其哲学思想、政绩、军功、文学、书法等几个方面看称千古圣人一点不足奇。

于是我马上粗读了一点《传习录》,从中领略了心学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从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与生俱来!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妈呀,这些以前我怎么不知道!这么厉害的王阳明,怎么会在我5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妄称是读书人,丢人啊。很想了解王阳明这个人,得知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正是最适合了解王阳明的,为了省钱,在网上听了一遍。很感兴趣还不过瘾,于是就到书店又买来纸质书看,其中内容完全颠覆我的认知了。

这本书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作了重点介绍,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层层深入把王阳明心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听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是要唤醒人们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断是非善恶、指导做人做事,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有了巨大的科技进步,物质丰富金钱万能。但是人的灵魂却出了问题,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外其他正常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物欲横流、假货横行、为了个人私欲损公肥私坑蒙拐骗,人们的良知被蒙蔽了。当我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里,可是遇到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我的心中同样会不平、不静、不忿、不服。我能感觉自己的良知,但却很少用良知指导做事的行动。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阳明提出事上练,知行合一让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够的,必须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谓致良知。当下,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经无心静下来唤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知行合一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场合谈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我终于明白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么意思了,同时,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

。也许,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达到王阳明留给世上的最后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吧。

【二】

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王阳明志向高远,对于仕途上的发展并不太感兴趣,朱厚照上台后,34岁的王阳明因为一次上书事件,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也正是因为这次遭遇的历练,才造就了心学的产生。

35岁至58岁,是他实践心学的阶段,是他的学术升华阶段,是见山还是山的阶段。在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地区,王阳明用他坚忍不拔的气魄,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还有精深渊博的学识,在当地一步步站稳脚跟,他用心学来教化当地民众,逐渐声名远扬,38岁时,由于刘瑾倒台,王阳明得以回归京城。王阳明的人生巅峰在6年后到来,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经王琼的推荐,他赴江西、福建剿匪,王阳明大展才华,从未在战场上实践过的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军事上的天赋,化解人心、虚实结合、各个击破,他用最小的成本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被土匪占领过区域的百姓自此视王阳明为神明。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在没有皇帝旨意的情况下,在没有后备力量支撑的情况下,用35天时间将朱宸濠活捉,这又是一项军事上的奇迹,按照王阳明自己的说法,做这件事,是知行合一,是良知告诉他,即使没有命令,也必须要做这件事,不然生灵涂炭,遭殃的是江西的老百姓。1521年,朱厚熜即位,对王阳明有过一段时间的赏识,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次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1526年,54岁的他辞官,开始在家乡讲学。1528年,身体极度衰弱的王阳明被再次授予重任,赴广西剿匪,虽然他所到之处,仍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神话延续,不过,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按照现代医学,他应该换上了肺癌,最终,1529年1月9日,他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关于心学,书中也用了大篇幅做解读,甚至用了很多浅显的比喻,比如说,用太阳和乌云的关系比喻良知和物欲的关系,用冶炼黄金纯度来比喻修行的过程等等,又与佛家道家和朱子的理学作了些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领会不同,从而对心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有几个关键词。

一是格物致知。朱子理学也讲格物致知,但王阳明说,格物致知不用向外求,内心就有良知,文中已吃烤鸭为例,解释了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不同,若理学家来格烤鸭,那会研究鸭子怎么做,什么样的鸭子最适合靠,放什么调料最合适,哪块肉最好吃等等,理学家最后可能也会成为美食家,成为饲养专家,成为顶级厨师,高度再拔高点,就是要吃好的烤鸭不容易,要很多步骤,要花很多心思,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而心学家不同,吃烤鸭,吃完了就完了,自由而洒脱。

二是知行合一。我们心里就有良知,比如看见一个小孩从高楼坠下,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去接住,而高楼掉下一个冰箱,我们第一个念头是赶紧跑,强盗也有良知,因为你叫他强盗他不高兴,这就是良知。心学讲知行合一,更加强调的是行动,有了良知不够,要去实践它,就像王阳明自己所做的事,他觉得对的事,即使没有旨意,他也会去做,做善事,做良心的事。

三是存天理去人欲,理学家也提存天理去人欲,对人性产生了很多的禁锢,心学也讲存天理去人欲,是从修行上来讲的,对人欲的解释也人性化,清晰化,人要吃饭,要结婚,要生孩子,这些是本能的欲求,是不能去掉的,在基本的欲求之外,还要贪恋的,那是物欲,是私欲,就要克制,怎么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的做法,一是善护念,有好的念头留住,坏的念头摒弃,二是知行合一,要行动,并拿这一点和佛教做了对比。

四是致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他心学成熟的标志,是心学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内心最深处(或是佛家说的本体)都有成为圣人的基因,只是被现实的很多物欲蒙蔽了,就像乌云遮盖了太阳,太阳的光芒还是存在,乌云飘走了,阳光还会普照大地,但物欲太多了,乌云就可能很深很厚,很难重现天日。要崇尚心学,实践心学,要做的就是致良知。

五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心学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也是对自己心学的一个总结,说到四句偈就让我想起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慢慢领会吧,还有王阳明弥留之际,说的八个字,也让人很感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又想起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提的四个字:悲欣交集。让人感怀!

【三】

王阳明的名声在国内一直不显。近几年大概是沾了当年明月那本《明朝那些事儿》的光,王阳明被关注得多起来了。既然蒋介石、毛泽东等人都这么推崇王阳明,为什么过去大家都不太了解呢?我猜,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咱们的正直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当然被打入唯心主义的阵营而不被推广。小时候我觉得唯物主义绝对正确,只是学起来机械、枯燥和没有人性;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经历过各种不平事、经历过多次的心灵拷问后,就不太赞成所谓唯心和唯物那种非此即彼的对立了,而是更希望能够听到那些活泼的观点和声音。

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我在读的过程中,结合我对宗教肤浅的认识,一直有个感觉:王阳明的心学,与新教,即基督教何其相似当年马丁.路德也宣布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而不必通过他人,比如教皇,才能直达天听,只要内心虔诚的祈祷,上帝就会听到;努力工作,追求良知,兼爱,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就能得到上帝的认可,从而在死后升入天堂。王阳明的心学,也是要唤起人们心中的良知,用良知()进行善恶的判断,以良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并时时反省自己,去除蒙蔽良知的不良欲念。这也不需要假手他人,也不必如朱熹所说的格外物以致知,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而且,心学是鼓励人奋进和入世的,提倡建功立业,而不是如同佛、道两教,让人避世。作为一套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准则,新教激发了英美等国的活力,促成了它们的崛起;心学在中国,虽然最终被程朱理学打压,但也曾经激励如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奋起开创了明朝的中兴时代。由此而言,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和鼓励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中国儒学发展历史中,尤为难能可贵。

当代社会比明朝当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对于人的诱惑或者挑战却也更多更严重。竞争的压力,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都可能让人心中不平、不静、不忿、不服。能否坚持良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保持住它,消灭一些坏的念头和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做事,所谓事上练,变得也更加重要。我们真的很难知行合一,很难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扪心自问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用良知来引导自己的心和行为了。心学简单明快,但王阳明的一些观点让人看了振聋发聩,即便当代人如我,看得时候也不禁冒出冷汗。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渐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保持一致?夜深人静,当这些问题冒出来时,我知道自己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

【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节奏感是我读完本书的一个强烈的感觉,每一段故事的讲述都在最精彩的时候适可而止,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想必作者是个老江湖写手,不过这一点拿捏的恰到好处,我虽然没有看过几本书,但这手法必须点赞。

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五】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封面上映着一个长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黑,身材清癯,病病恹恹的样子,让人想不通: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又创建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赢得了后世古今第一完人的超高评价?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书中。

其实,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用于后来的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等不凡事功之中,以此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事功与思想并重的圣人典范。所以,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对现代人实现内心的安宁有莫大的好处。

用知行合一武装起来的王阳明,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历尽劫难、矢志报国的宽阔胸襟。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时候,正是刘瑾当权的时代,飞扬跋扈的九千岁自然不能让这个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记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杀之苦,

在颠沛流离中,王阳明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体系。公元1516年,王阳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果断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天大的祸事消弭于无形,但当他九月份抵达杭州献俘的时候,却因宦官谗言,平乱功劳被无情褫夺,还险些被再次投入大牢。这些,他都没记在心上,连后来朝廷敕封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新建伯的爵位却没有铁券和俸禄的事都没放心上。他一直以国家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为轻,56岁还带病上战场,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叹息。王阳明宽阔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们反思。

二、阅遍繁华,波澜不惊的强大内心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其中的知解释为良知,王阳明是在说: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良知一旦被某事所触动,就必须行动起来了解它,参悟它,解决它,而不能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可以说,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坚毅却又淡薄的独特个性,才让王阳明阅遍繁华而宠辱不惊。后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阐发为了只知是非,不顾利害的求是精神,阳明先生又是功劳不小。

读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体系,会让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们都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行有余力,再开始《传习录》的学习。

【六】

王阳明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历经坎坷但始终矢志不渝!少年时的他,几度因为沉迷棋艺差点荒废学业。他的父亲一气之下将棋盘全部投入江中。此后他立志学习,学业大进。十岁随口做诗咏金山寺,一鸣惊人,四座无不惊叹;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他问私塾先生何谓第一等事?当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之时,他当时却说:第一件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读到这里,我的脸不禁红了,想想自己很多时候总是一味地贪玩,全然没想过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那时候的王先生却一心想成为圣人,但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他就努力从书本中去寻找圣贤之道。伟大的朱熹在书中告诉他,要格物致知,于是幼时的他就有了令世人至今争议不休的阳明格竹这几近疯狂的举动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更对他肃然起敬!王先生真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而现在的我们呢?缺少的就不正是王先生的这种质疑问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吗?

手捧《王阳明先生的故事》,我的内心再次随之走进了他那充满艰辛,满地荆棘的一生先生的一生,他那超乎凡人的毅力和勇气实在令人敬佩!黑暗的现实正直,并没有让他萎靡,反而成了他心体光明的炼狱;苦难的生活道路,并没有令他退缩,反而成了他心灵世界不断提升的阶梯!他取得的成就,就在于他虽几经沉浮但总心存气节,不失自我:在宁王叛乱,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能运筹帷幄,巧用心术智取敌人,打赢宁王;他未进中央,一直在离北京城老远的地方当小官,未免大材小用,但他总能淡然处之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早已被他那种求实、光明磊落的胸怀所感动。王先生虽然临死前仍没有等到朝廷对他所受到的各种诬陷与诽谤做出昭雪,没有等到他一心所期盼的人间正道与公义回归朝廷,但是他却始终立德、立言、立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轻轻地把《王阳明的故事》一书置于桌上,打开窗看着雨后的新色,我看着窗外的那一抹抹绿,体味着王阳明先贤的坚强不屈和豪情万丈,内心顿时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把知行合一作为座右铭张贴在铅笔盒上,学习先贤在逆境中起飞,做一只强壮的雄鹰,在空中磨练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翱翔!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1000字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1000字

周星星

在这个日益浮华,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困惑与迷惘,让我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许应该收拾心情,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封面上映着一个长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黑,身材清癯,病病恹恹的样子,让人想不通: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又创建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赢得了后世“古今第一完人”的超高评价?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书中。

其实,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用于后来的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等不凡事功之中,以此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事功与思想并重的圣人典范。所以,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对现代人实现内心的安宁有莫大的好处。

用“知行合一”武装起来的王阳明,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历尽劫难、矢志报国的宽阔胸襟。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时候,正是刘瑾当权的时代,飞扬跋扈的“九千岁”自然不能让这个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记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杀之苦。 在颠沛流离中,王阳明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体系。公元1516年,王阳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果断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天大的祸事消弭于无形,但当他九月份抵达杭州献俘的时候,却因宦官谗言,平乱功劳被无情褫夺,还险些被再次投入大牢。这些,他都没记在心上,连后来朝廷敕封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新建伯”的爵位却没有铁券和俸禄的事都没放心上。他一直以国家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为轻,56岁还带病上战场,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叹息。王阳明宽阔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们反思。

二、阅遍繁华,波澜不惊的强大内心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其中的“知”解释为良知,王阳明是在说: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良知一旦被某事所触动,就必须行动起来了解它,参悟它,解决它,而不能“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可以说,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坚毅却又淡薄的独特个性,才让王阳明阅遍繁华而宠辱不惊。后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阐发为了“只知是非,不顾利害”的“求是”精神,阳明先生又是功劳不小。

读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体系,会让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们都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行有余力,再开始《传习录》的学习。

知行合一,共承文明—— 读《传习录》有感


知行合一,共承文明
—— 读《传习录》有感
黄鑫宇
《传习录》,钱穆口中“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蕴藏了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精粹,读它,是对心灵的拷问与洗涤,澄澈与升华。
先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初读,就令我汗颜,因为我就是那个“知而不行者”。我自诩懂得的道理不少,可是,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多少?我知道“人生大病,唯一’傲’字”,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读过”君子温润如玉“,但是,当我盛气凌人时,当我半途而废时,当我得理不饶人时,我敢说,我懂了么?
再品,更汗颜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我知道的是什么?概念。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本质。概念,只是对本质的描述,我看似知道许多道理,其实都是镜花水月,空中阁楼。实践方能出真知,而我,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成。知而不行,就是悬空思索;行而不知,就是冥行妄作。我向来悬空思索,耽于理论,疏于实践,今日起改之。
可是,你们呢?你们是否同我一样,已经知悔?如若知悔,又是否已改之,亦或是依旧在苦苦挣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太多太多的知行不一者了。有像我一样的知而不行者,例如“键盘侠“、”喷子“,”愤青”……他们,或者说,我们,带来的言语暴力、社会伤害,难道还不够多么?前段时间四川那位自杀的医生,难道不是明证吗?也有另一些人,他们无所畏惧,视法律如无物,弃公德于不顾,冥行妄作而自以为特立独行,损人利己还理直气壮,他们,有杭州的那位纵火保姆,有飞机上的那位抖脚先生,有破坏六千万丹霞地貌的少年,有重庆那位殴打司机致使一车人坠江而死的女士,还有……我长叹一口气,此刻,我不仅仅是汗颜,简直是羞愧难当!为你,为我,为我们。
是的,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为中华;我们的祖先,叫炎黄;我们的文明,是华夏!它在蛮荒中萌芽,在蒙昧中成长,在时间中成熟,散发出动人的芬芳。可是,这个拥有三千年诗韵、五千年灿烂而辉煌文明的民族,他的传人,竟然如此不堪!
我们的民族与文明,承受着撕裂的痛苦,在黑暗中经过无数的摸索,攀过高山,穿过幽谷,渡过黑河,终于,在近代,以决绝的姿态浴火重生,然后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迎接他们、传承他们、发扬他们吗?不,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做法,王阳明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知行合一。如果我们人人知行合一,每个人都为传承、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而做出实质行动,由文明的被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文明不仅不会被我们玷污,反而会被我们发扬光大甚至超越先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的文明由此而来,也必将由此而茁壮成长。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 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知行合一·王明阳》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明阳》读后感

文/李婷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怀着忐忑的心情,假期里我拜读了度阴山先生著述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对于王阳明的认识,其实不看此书,我也是知道一点的。他原名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文武双全,通过剿匪和平定宁王叛乱,开创了明王朝的中兴大局。之所以有些忐忑,是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在我们的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上,被定义为唯心主义。而根据我们的政治教科书,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好在这本书是习近平主席推荐的,所以其内容主旨应该有正能量,有可取之处的。

对我来说,看完《知行合一》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知行合一不是我以前所了解的知行合一。以前知道知行合一这个说法,是通过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在近代史教科书提及陶行知先生时,就同时提及了知行合一。那时候以为知行合一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生要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现在看来,貌似误解了多年。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是儒家所谓的明心见性致良知的良知。知行合一的知,和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不一样的。格物致知的知,的的确确讲的是知识,通过了解物体的规律而获得知识。所以在我所学的教科书上,多少占了些唯物主义的边,于是落足了笔墨,也混淆了知行合一的知和格物致知的知。

王阳明的学说,被当代归类为唯心主义,而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是唯物主义。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根本上讲,王阳明的学说是错的吗?要知道,王阳明的传奇是辉煌的,其知行合一的威力是无边的,而且唯物主义学说对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是非常认同的。而程朱理学和王氏心学,都是脱胎于明心见性的儒家学说。知行合一的良知,是每个人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有鉴于此,王阳明主张练心,并且主张事上练,就是要通过入世历练,不断的反省自身行为,最终找到内心的良知。但是对于良知是否与生俱来,我还是不太认同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度阴山先生觉得王阳明是认为良知与生俱来,我不敢苟同。毕竟外部环境对人类的意识,还是有影响的。

如果从学说理论正确性来说,王阳明的心学与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克思汲取数代哲学家的理论,穷毕生精力,才有了《黑格尔哲学批判》、《资本论》等巨作产生,从而开创唯物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面。但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就是唯心主义学说巨匠:黑格尔。(读后感)所以,学说没有对错,他们都能而且只能有限的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发展到今天,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衍生的薛定谔量子力学以及其猫论,却严谨的阐述了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同时,质量为零的上帝粒子的存在和发现,唯物主义的理论边界也逐渐清晰。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一生虽然短暂如白驹过隙,但受到的困扰,却如沙滩碎石不计其数。而人的认识力也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严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学,作为一门把良知作为处世准则的主张,应该有其立身之地。其实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发展都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分析,只不过在采纳分析基础时,一个偏向物质,一个偏向良知。这两门主张的关系,有点像老子学说中的有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将来有一门学问,能够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张统一起来,应该可以命名为玄玄学了。

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谁对了?我现在还是偏向于唯物论,但是也不否认唯心主义能帮我扫平很多困惑。当为人处世不违良知时,哪怕事后从唯物论来解读是徒劳的,至少我不会捶胸顿足内疚后悔,而是拥有内心平和。所以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从其严谨的逻辑分析而言,应该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社会舆论,总要分个对错呢?问题应该出在表象,也就是说在名称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是两个外来词,具体是谁将Materialism和Idealism这两个词分别翻译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翻译,更准确的意义应该分别是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如果用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来代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应该可以不用事事分个对错。因为唯的存在,所以才有排他的意味。单纯的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是没有排他的含义的。而一套有排他性的理论体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比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唯一真神,就是具备排他性的,更不要说他们和佛教道教的教义差别。

在西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始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在东方,作为王氏心学之源的孔孟儒学,也汲取了不少朴素唯物主义学说《道德经》精华。哲学的发展,曲折渐进,这点两派都不否认。在未来,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一门唯心主义会青出于来而胜于蓝呢?抑或是另有一门学说,通过对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统一的进行归纳演绎而一统江湖呢?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抛开唯论,在思想认识方法上的升华,也算此书没有白读。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解读学生们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许心学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角度。初中学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三观都还很稚嫩。即使教科书给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不排除他们也还有其他的渠道获得另外的想法。正确的引导学生融合各类想法,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衍生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体会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相信《读《知行合一》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知行合一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