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示儿》有感。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也许以下内容“读《示儿》有感”合你胃口!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读完这首诗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陆游在临死前明白了一个道理,死去元知万事空,可他唯一遗憾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于是他临死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完整首诗,我仿佛看到了身患重病的陆游躺在床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了《示儿》的情景。短短四句诗表达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古今中外有多少爱国人士的事迹让我感动。如詹天佑,他是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有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铁路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的要挟嘲笑,不怕工程中的千难万险,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还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卓越的贡献。

肖邦在异国他乡都不忘自己的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前途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常常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弥留之际他嘱咐姐姐把他心脏带回祖国。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示儿读后感


示儿读后感(一)

《示儿》这首诗,我开始并不在意,但是我又看了一下《示儿》的作者陆游写的诗的主题:主要为坚持抗金,反对议和,收复中原的意见。我又仔细的读了一遍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多么盼望祖国胜利的人哪,即使即将死去也要让家人在收复中原的时候,在家祭上告诉他,如此的人,如果我是皇上,定会把封为军师,可惜,我并不是一位皇帝。

刚开始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只是想复读机一样的背,但是现在我看了这首诗之后,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陆游是个幸运的人,他并没有受到皇上的重视,使他免去了奸人的嫉妒、陷害。当年岳飞就是坚持抗金,受到奸人的陷害、莫须有才在风波亭中被勒死,死的的时候,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示儿》这首诗真是妙


示儿读后感(二)

每每读起宋代着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我的心里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短短四句话,却强烈地表达了陆游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2020,字2020字2020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古往今来,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为我国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来往;宋代岳飞,儿时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2020,他牢记心头,最后为抗击金兵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代,黄继光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舍身炸碉堡,刘胡兰不怕牺牲、英勇就义,毛泽东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俗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人们都这么爱国,何况我们这些后来人呢?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示儿读后感(三)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读完这首诗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陆游在临死前明白了一个道理,死去元知万事空,可他唯一遗憾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于是他临死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完整首诗,我仿佛看到了身患重病的陆游躺在床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了《示儿》的情景。短短四句诗表达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古今中外有多少爱国人士的事迹让我感动。如詹天佑,他是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有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铁路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的要挟嘲笑,不怕工程中的千难万险,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还有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卓越的贡献。

肖邦在异国他乡都不忘自己的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前途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常常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弥留之际他嘱咐姐姐把他心脏带回祖国。

俗话说的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人们都那么爱国,何况我们这些后人呢?我一定像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读《教条示龙场诸生》有感


读《教条示龙场诸生》有感

沈鸣

对于阳明先生,其实我是慕名已久,记得几年前看到一个著名的网络小说家在文中提及,中国的很多历史小说家,在涉及明朝历史的时候,无论是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英明如永乐大帝朱棣,亦或是明朝历代贤臣名将的事迹,都能毫无顾忌,信手拈来,唯独对于王阳明先生的生平却诸多避讳,不敢述诸笔端,生怕写得不好,冒犯先贤。由此我便对阳明先生的生平与学说有了最初的向往,直至近期公司开始大力推崇和宣扬阳明先生的各种理论和学说,让我在耳濡目染之下终有所获。

首先接触到的阳明先生的文献便是《教条示龙场诸生》,可能是接触了十几年的ISO理念已深入骨髓,第一次看到文中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除了检查和改进的顺序换了一下,其他理念简直如出一辙。可是细细品读之后又会发现,原来阳明先生的文献,其含义要丰富许多。

首先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不是简单的对工作的策划,而是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场策划,虽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个个都立志成为圣贤,但所立志向至少要向善而非作恶,所谓吾心安处即吾乡,那么又要怎么让自己心安呢?就我而言,因为从事的是公司EHS的日常管理工作,那么如何减少公司的环境污染,让公司更好地承担起友好环境的社会责任;如何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安全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损害,充分承担起公司关爱员工的责任,这便是我心安之所在,便是我应该立的志向。

在勤学的篇章中,其实阳明先生并没有教人如何悬梁刺股,寒窗苦读,而是告诫众人要保持谦逊,观人所长,咎己之短。自从几年前我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后,便有些沾沾自喜,觉得在安全管理上颇有心得,于是去年又报名了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考试,谁知几场考试下来,犹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很多专业知识上都只是一知半解,勤学之路当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再说改过,我上个星期刚犯过一个错误,当时集团内一家公司的领导来找我,告诉我已跟徐总说好,有两吨多的废药品要交给我们,由我们转交危废处置单位处置,事后按实结算费用。我听他说得言之凿凿,就没有向徐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直接答应了下来。可事实是,徐总仅仅答应了让我告诉他危废处置单位的联系方式,与他所说出入甚大,所以我在事后也深深检讨了自己不够严谨的工作方式,今后一定要对听到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求证,不能盲听盲从。当然,由此也更证明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生态度确实需要在集团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受其感化,让大家在交流时,能更多一些真诚。

至于责善,阳明先生强调的是指出别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让人容易接受,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需要注意的。我开展EHS管理工作时,经常需要指出一些员工做的不对的或是工作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我的态度恶劣,势必让人难以接受,就起不到很好的改进作用。只有用让人容易接受的语言、态度、方式,才能让对方"有所感而无所怒".

最后,想吐槽一下的是,由于阳明先生的"心学"有大量唯心主义学说,而在中国的正统教科书中,唯物主义是万法难破之真理,凡与之抵触者,皆尸骨无存。所以王阳明先生在历史教科书中被冠以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头衔,其理论也更多地受到批驳而非褒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四圣之一,王阳明的学说却少为人知,应该说和这种有失偏颇的评价体系不无关系。幸而现在公司乃至整个康恩贝集团所营造的学习范围,使我们有了大量接触其学说的机会,而我们也有幸成为其部分学说的承载者,通过自身知行合一致良知来将其发扬。

以上就是我近期所学之陋见,望诸位同修批评指正。

读《冬夜读书示子聿》有感 (600字)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许多深邃的求知道理。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若是想拥有真正知识,就必须仔细观察,亲身体会,在书本知识上打好基础,再去现实生活中实践一下,便能受益非浅。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六年级陈基朝

六年级:陈基朝

读《狗儿》有感


读《狗儿》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五)8班 徐晓静
从小到现在我看过许多本书有这样一本书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深刻。这本书的名字很奇怪,叫《狗儿》。狗儿,狗儿,初听很像个男孩的名字。在我第一次看它的书名时就感到很奇怪,我好奇地打开了它,读了以后,我才发现狗儿原来是个女孩,而且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趣。
《狗儿》这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弃婴狗儿和许多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个梧桐大院里生活里的许多有意思的故事。作者着重描述了狗儿和许多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这本书里面的狗儿让我印象十分的深刻。狗儿是她妈妈从水面上的一个木盆里抱回家的。她家非常穷,狗儿穿的衣服破烂,且很小了补丁加补丁了,狗儿还得穿。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她却是一个为了自己的芭蕾舞梦想而不断努力的人。她一直很喜欢芭蕾。刚开始时在自己的家里自己偷偷地练习。后来,她找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舞蹈老师,在老师不段的帮助和她自己的不断刻苦的练习下,最终,她用自己优秀的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成为了一个十分出色的芭蕾舞演员。狗儿的命运随着狗儿的长大而起伏不定,但狗儿一直在苦苦地追梦。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一个人暂时的成功与失败不算什么,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可以成功。我想如果“狗儿”没有坚持的话,在那样贫困的时代,她最终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了。
这本书让我知道,不管你是美还是丑,是富还是贫,只有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才可以更快走向成功。
是的,往往一个轻易的决定——坚持或放弃,就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读《下乡养儿》有感


成长需要力量

——读《下乡养儿》有感

彭凤

这个故事我完整地读了两遍,第一遍完全被这个另类的亲子故事吸引,很为他们夫妇着急,有时甚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二遍,我觉得非常感动,冯丽丽诚实的表达,让我看到她如何努力挣脱自己内心中的阴影。

偶然在微信上读到著名童书出版人三川玲老师写的序言,有句话深深吸引了我——“这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的那种亲子书……这是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果然,一口气读下来,我深深地沉浸在书中。更曾一度被这两个不得不下乡养儿的爸妈气得不行,恨不能冲到他们面前,摇醒这两个善良又软弱的家伙。

事情从天天(作者冯丽丽的女儿,也是本书的主人公)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说起,接连换了四五个幼儿园,小女孩一直在无法适应的焦虑中度过,好不容易挨到了小学,焦虑更甚,每天回来都哭,晚上不敢睡觉,甚至到了走到校门口就身体僵硬、脸色苍白的地步,只好退学。

退学的日子对全家人来说都不好过。为了陪伴退学的女儿,冯丽丽夫妇辞掉全职工作,做了编外校对员,竭尽全力陪伴女儿。天天常做噩梦,不敢睡觉,常常要玩到疲惫才睡,一家人的作息渐至于黑白颠倒,冯丽丽夫妇二人也日渐消瘦。

就这样过了整整一个冬天。有一天,冯丽丽丈夫戎先生的一位朋友——乔老师的电话,把一家人从困境中唤醒。乔老师建议他们搬到她家附近的农村租住,这样天天可以种菜、养鸡、养狗,有事可做。她也正好请假在家休养,可以帮些忙,也可以做些指导。就这样,两夫妻开始了“下乡养儿”的生活。

他们到了乡下,租了一位大妈的房子,有菜地,可以自己种菜,大妈送了天天一对兔子,天天还养了一条因长久不见人格外胆怯的小黑狗。日后,家人渐渐把家具添置得齐整些,还买了小羊小鸡小鸭小鹅,有了在乡下过日子的味道。

接下来,作者事无巨细地记述了他们在农村生活的点滴。而正是在这一段段忠诚、细致的叙述中,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女儿天天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

一开始天天做任何事情都要爸爸或者妈妈陪着,哪怕是去给小兔子捡菜叶,甚至逗小兔子玩耍。她不敢一个人去买东西,不愿意一个人去拾柴禾,去小伙伴家看电视也要妈妈陪着,她的内心异常脆弱,比同龄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农村里的生活和城市大有不同,照理,城里的孩子应该会很好奇,但是天天对于新鲜事物不像一般的孩子,她的抵触和惧怕远远大过于好奇。冯丽丽也知道女儿的这个问题,她在文中写道:

“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都非常难受,这一直是她的问题。从小就怕这个,怕那个,上学怕老师,怕批评,在家怕噩梦,怕生病,甚至怕死……好像她没有一点力量,任何一个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压垮。”

书中几次提到天天内心缺乏力量,是的,缺乏力量,无力面对生活,害怕新生事物,极度依赖爸妈。她的知识和头脑在正常地成长,内心的力量却如同新生儿一样弱小,因此神经异常敏感和脆弱,她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和好奇,反而装满了焦虑和恐惧。

这样的性格可能有遗传的原因,但从两夫妻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来看,后天的家庭教育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两夫妻过分在意孩子的心理,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天天遇到一点事情,两夫妻就大惊小怪自己先紧张起来。在这个小家庭,几乎不存在教育方式,只存在相处方式,当然相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我要表达的是,这个家庭中父母和女儿是完完全全平等的,父母几乎没有一种要去教育孩子的意识,甚至,很多时候是女儿更有主导权。这其实是一对非常善良而且内心极其细腻敏感的夫妻,他们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照顾孩子的细微情绪,体贴孩子的点滴感受。天天刚进幼儿园时不适应,他们很快就给她换学校,每一次不适应就换,结果依然糟糕;天天不肯进小学校门,他们就拉着她回家,最后办了退学;退学后,天天怕别人笑话她不上学,周一到周五不敢出门,整天待在家里,他们就双双辞掉全职的工作,做着编外校对员,打起精神,努力陪她玩;天天害怕噩梦不敢睡觉,他们就陪她玩到困。在乔老师介入到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来之前,女儿天天的情绪和感受就是这个小家庭的行动指南,这种过分的尊重和体贴就变成了无原则地顺从。一味地顺从孩子,并不能让孩子成长得有主见,孩子反而会因为缺少有力量的父母的引导,看不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内心会越来越恐慌。书中没有谈到天天上学之前的事情,但是可以推测,他们与孩子一贯的相处方式就是这样,而这种相处方式从刚出生到上学,已经积累了六年,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很多读者在读这本书时,都会为这对夫妻着急上火,我想原因主要在此——正是因为他们过分地呵护照顾,让他们的女儿成长为一个内心没有力量的孩子。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根源则在于他们自己的性格。且看书中提到的几次大的冲突事件,在冲突中,往往最能够看出人在个性上的弱点。

天天和东东、王德、阳阳等孩子一起玩打斗游戏时,因为王德、阳阳玩得比较野蛮,喊打喊杀,冯丽丽竟然吓得“心惊肉跳”。戎先生回来得知此事,“也很担心”,两人为此还“谈了半天,最后决定,两个人至少有一个人要时刻陪着天天,以防万一”。小孩子之间玩一场激烈的游戏,两个大人竟然紧张成这样,与其说是他们对女儿的保护,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缺乏安全感。

哪怕是天天和礼貌善良的东东玩耍,两夫妻也有不放心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东东调皮故意学天天说话,气得天天不知道怎么办,冯丽丽的第一反应是想出去教训一下东东。戎先生用温和的方式对东东讲道理,希望他不要这样做,东东淘气劲上来了不肯罢休,天天急得哭起来,冯丽丽愤怒到“想冲出去狠狠地揍东东一顿”,戎先生阻止了她,但他劝止不了东东,一家人只好把门窗都关上,“痛苦地忍着,坐在屋里不出去”。这样一次儿童玩耍时极为常见的小冲突,天天完全无力应对,两夫妻也一样无力应对,三个人的无力应对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读者一望便知。

如果不是乔老师的介入,不知道这个小家庭还要在无助和无力中跌跌撞撞行走多远。乔老师在具体事件上指导他们该如何处理,告诉他们“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照顾她的身体”。而帮助孩子成长落实到家庭教育中就是不要为孩子代劳,遇到困难不要提前为孩子扫除障碍,具体来说,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就让她自己去做,让孩子学会承担,学会独立,学会一个人去承受风雨。这些话听起来非常耳熟,并不是新鲜的观点,但是难处就在于怎样做到。乔老师高明的地方在于,她能自然捕捉到生活中的种种教育契机,看穿一件事对于孩子的真正意义,这种高超的职业敏感性和执行能力让我非常敬佩。

乔老师引导天天学会了做饭,逐渐让天天独立承担每天做午饭的任务。之后她会要求天天把做饭这件事做得很全面,从计划菜谱、买菜、做饭、收拾案板、洗碗、收拾厨房,整个过程都独立做下来。天天不习惯别人给她提意见,别人一说她就认为是批评,老哭。乔老师在与天天的沟通中,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做得好就真诚简单地赞赏,做得不好的地方坦率指出,让天天逐渐适应真实生活中他人的评价。天天喜欢小狗小羊等小动物,乔老师认为养小动物就要负起责任,她指导冯丽丽夫妇让天天独立照顾小羊,每天放羊,清扫羊粪,绝不能轻易抛下责任。

还有很多教育的细节,不便赘述,在乔老师细致深入的指导下,冯丽丽夫妇逐渐调整教育方法,天天也渐渐成长起来,变成了一个有力量的孩子。文末,冯丽丽夫妇决定要把他们城里的房子租出去,在乡下久住,两夫妻白天去城里收拾东西,晚上回来,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天天白天一个人在家里,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照顾了整个家。

这个故事我完整地读了两遍,第一遍完全被这个另类的亲子故事吸引,很为他们夫妇着急,有时甚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二遍,我觉得非常感动,冯丽丽诚实的表达,让我看到她如何努力挣脱自己内心中的阴影。这时,我对每一个人都多了一份理解,更明白教育要从观念落实到行动的不易。乔老师对天天一家影响重大,但是正如《读库》主编老六在文后的附录中所说:“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地检讨自己,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这些便是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愿下一个读者——你,也能从中获得智慧。

(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

读《王子与贫儿》有感


这几天,我读了《王子与贫儿》这本书,让我受益无穷,终身难忘。

《王子与贫儿》是一篇著名的讽刺小说,它以六十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为背景,主要描写了英国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与爱德华长得一模一样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汤姆以及武士亨顿和王子的舅父哈弗特。文章主要讲了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贫民窟里的小汤姆,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上了王子,戏剧性地与爱德华换了身份,后又当上了国王。心地善良的汤姆以国王的身份废除了残酷刑罚,赦免了一些无辜的犯人,受到人们的喜爱。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在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国家之弊端以后,回到皇宫,汤姆不贪图财宝,让爱德华重新登上王位的事情。

文章主要赞扬了汤姆不贪图富贵、心地善良的好品质,教育我们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或许奇迹就在你身边呢!

喜欢《读《示儿》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爱弥儿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