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日本的细节有感

读日本的细节有感

读《震不乱的秩序》有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你也许需要"读《震不乱的秩序》有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了《震不乱的秩序》这篇文章,我被日本人民理性而从容、遵守公共规则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他们的防灾意识深入人心,政府的防灾经验也很丰富,人人都有高素质。所以,在这次大地震中的日本,国民秩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看,在如此的天灾面前,日本人民却仍然自觉地带走垃圾,他们这种保护自己家园环境的意识早已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但是在中国,就鲜有城市有这种现象了。未发生大地震,但是地上却到处是垃圾,不堪入目。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所有物品都没有加价,不过民众限量购买。在这么严重的灾难中,一般情况商家都会趁机加价,大赚一笔,但是在日本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反而还是按照原价出售。如果中国发生这种灾难,我想,所有物品的加钱都会翻上好几倍。这里还看得出日本人民很诚信。而在日本发生地震的几天后,中国就有人造谣,说日本的核辐射已经严重污染了中国的海域,因此发生了抢盐一事,盐价也大幅上涨。这就说明了我们中国需要理智对待每一件突发事情的发生,不能总是见风是雨。

在余震不断的时候,日本人民却没有人惊慌,也没有人吵闹,大家像过一个正常的周末似的。你看,多么从容淡定!这份从容淡定,来自日本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来自日本民众自身的高素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估计就是乱作一团,没有什么秩序可言了。

9.0级强震下的日本,海啸滔天,核辐射危机笼罩。相比中国汶川的8.0级大地震,日本的伤亡人数却少得多,这跟他们的个人修养及公共教育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日本人民的内在精神和他们的良好秩序,与我们中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可如今我们已经把我们的优良传统丢掉了,日本虚心向我们的祖先学习,他们做得比我们好,我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天里,我们人人都能反省自己,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


哀从词中来

在月球的环形山上,有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山脉,然而,它们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其形状或大小,而在于它们的名字是由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字就位列其中。

提起李清照,也许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弱不禁风,只会在诗文中发泄哀怨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小女子形象。这和我过去对她的看法相差无几,但有一本书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她的看法。

这本书是由康震老师所著的《康震评说李清照》,作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主人公词风的转变为主线,为读者讲述了一代词宗的人生,也让读者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易安居士。

她才华横溢,这令当时的许多男子都自愧不如。但那又如何?文采,学识皆不如她的男子照样可以做官,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这一切,皆因她一介女子,她只得默默地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是她的不幸,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不幸。

有人说,易安只善描哀景,述哀情,尽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语,无所可取。非也,易安作文的词虽然句句透哀,但这个哀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大哀,而并非一般女子所见的春花秋月。

她的词,字里行间句句透露真情,丝毫不造作,也不会有过于华丽的词藻,她从来都不会为了作词而作词。她的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好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美丽而又哀伤的故事。

也有人说她弱不禁风,就像她词中所描写的人比黄花瘦。

我认为,这样看的人就大错而特错了。她虽外表柔弱,但其内心很坚强。她一生命途多舛,尤其是她的后半生就是在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更没有放弃诗词的创作她的第二任丈夫由于其品行低劣,并且还因为利益的关系与她成亲。她不甘于屈服,把一纸休书这个在当时只会由丈夫递给妻子的物品毅然递给了她的丈夫。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但那样的气魄与胆量,试问有几人能及?

我只能说,以前我们对易安的了解都太少太片面,现在每每读到她的作品时,就仿佛在与她沟通我深深爱上了这样的一个李清照,这样的一个易安居士!她的光芒会永远闪耀在东方的上空。

读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读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孙立标

在阅读中与智者对话,在思考中和高手过招。

——读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温暖而且充满力量的元旦献词,细心的观众发现,总书记的书架上有本名为《世界秩序》的书。其实,去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欢迎晚宴并发表演讲时,就引用过这本书的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总书记研读、引用并且收藏呢?恰好最近读了这本书,总的感觉是很有收获、深受启发、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在他的推动下,尼克松总统踏上了前往中国的"破冰之旅",实现了中美建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进而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和世界格局。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高手,在自己90高龄的时候,将自己的毕生智慧和深刻思考,凝结成这本书,它很有可能是基辛格先生的收官之作和告别演说。

这本书围绕"世界秩序"这个历史久远、空间广阔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阅读我们就会发现,世界那么大,问题这么多,但还是有脉络可循,未来是可以把握的。

欧洲国家,通过建立均势避免一个国家占据主导。欧洲各个国家在长期的斗争、妥协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按照均势建立了一个不太稳固的国际秩序,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权力基础和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任何试图打破这种均势、把自己想法强加到他国头上的努力均告失败,包括拿破仑等多位强人,即使一时得逞,也难逃失败下场。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自古以来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强大的中国,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还体现在文化的教化功能。从位于世界中心的中国首都向外辐射开来,所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是这一体系的一部分,根据各个地方对中国典籍和文化制度的熟悉程度不同,被划分成为开化程度不同的蛮夷。中国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吸引周边国家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

伊斯兰世界,憧憬建立一统天下、消除战乱的政教合一国家,弘扬宗教与扩展版图一直相伴而行。7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等伊斯兰势力在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广大地区,不断征伐与扩张。正当欧洲建立一个基于多国均势的秩序时,奥斯曼帝国一统中东,并将势力扩张到中东欧,意图用自身的优势统一欧洲。

美国,是一群清教徒在进行"荒野之旅"的过程中,建立的"山巅之城".基辛格先生用充满自豪的美式语言,诠释"要用正义的原则和榜样的力量激励整个世界"这个美国价值。美国的世界秩序观认为自治是前提,和平与均势是结果,以及自己是欧洲秩序的天然捍卫者。但它又不愿意接受欧洲与自己势均力敌,希望通过传播民主原则,在欧洲均势的基础实现和平。

上述几种国际秩序概念中,基辛格先生认为唯有源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原则,即忠于主权、均势平等以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等内容,为各个国家广泛接受,涵盖了所有文化和地区,构成了现在所谓的"国际社会".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并不稳固,并且正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有的挑战甚至还是打着维护世界秩序的旗号,欧洲、中东、亚洲、美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当今世界,需要一个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在历史上素不相干、没有共同价值观、只认自己实力的实体,往往带来冲突,而不是秩序。未来的国际秩序,要在合法性与权力之间做好平衡,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为文化观念越一致,达成共识越容易。基辛格先生认为,在未来的国际社会新秩序中,不同社会异彩纷呈的特点要得到尊重,人类与生俱来对自由渴望的做法要得到体现。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探寻世界新秩序时,告诉我们中国人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首先,我们大致知道美国意图建立一种全球性、结构性和法理性的文化,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超越地区和国家视角的理想秩序观,也就是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实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现代化。其次,需要我们了解那些未知的社会,克服对未知世界的神秘感,认真思考如何将迥异的历史和价值观,塑造成一个共同遵守的新秩序。最后,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光大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孙立标,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研究室)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心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心

高二1班赵佳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我总在想,像李清照这样一个出身书香门弟,有一个门当户对的丈夫是何等幸福,为什么她的诗中总让人感到愁呢?读她的诗有一种细腻又怜惜的感觉,为什么只有她,一个女人的诗流传至今?我想我在《康震评说李清照》中找到了答案。

眼前的李清照并不是一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视若无睹的冷美人。而她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仰慕人杰鬼雄的奇好。她是婉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她从不儿女情长,她的诗中更有雄壮之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鉴别力,呈现出时而豪放锐利,时而典重妍婉的美学形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一本《金石录》记载了李清照曲折又精彩的一生,我甚至无法想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写完了《金石录后序》。她在结尾处只能安慰自己三十四年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天,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这是一种多么豁达开朗的抒发啊!

欲说还休一段新愁,李清照把内心的矛盾寄托在诗词中,敏感的心经历着挫折,可她从来都不是脆弱的,她相信她与赵明诚是有共同志趣并彼此真心相爱的。在失去丈夫赵明诚后,处在国破与家亡与痛苦中的李清照,这位年届天命之年的弱女子,并没有在重重困难面前倒下来,而是顽强地又站了起来。因为还有许多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去完成。她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她丧失斗志,而是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能为后代吟唱千百年的优美之词。

如果在现代,李清照就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作家,还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理论见地的词学理论家。一个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然而正是因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与独特的个性,她是一代词宗,她笔下的女性,虽然多情却充满朝气,虽则缠绵却充满阳光,从她笔下女性的忧愁里我们能读出愤慨,从愤慨里能读出倔强,从倔强里能读出骨气,从骨气里能读出开阔的眼界与理想,多了一些大丈夫的气概,她的诗文诗词永不会消失,世世代代,用不断色,因为有情。

读完书最大的感受并不是品味李清照的诗,而是从她的人中经历中约莫的有了一丝感动,我想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与李清照经历的相当简直是不堪一击,我在捕捉这位女词人的心情,像品味我的生活一样。那么我经历的根本不值一提,我有什么怨言去批判这个让我屡遭痛苦的世界呢?更多的是我没有资格,我彻头彻尾的喜欢李清照骨子里的豪放与锐利,热爱生活。就如语文老师说的: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读《杨震拒金》有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见利思义的人物故事,《杨震拒金》。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杨震在荆州做官时 ,发现学生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推荐王密做昌邑县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为表达谢意,给了杨震十斤黄金,但杨震却拒绝收下王密送的黄金。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对见利思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杨震的行为中也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见利思义的人。当杨震在个人利益与道义的抉择中,把道义放在第一位,不被金钱所迷惑。所以,我们也要像杨震一样做一个见利思义的人,在面对个人利益时,我们应该想到符合道德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迷惑,而失去一个最重要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失去自己的人格,就不能个为人处事了。

见利思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所以,我们在解决道德的问题时也要像杨震一样“先义后利”,不能愧于自己的良心,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民风才会纯正,国家才能安定。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_读后感700字


听了《百家讲坛》的康震老师讲苏东坡,我深深地被吸引,迫不及待买了本《康震讲苏东坡》,再次走近苏轼。看了这本书,我如同穿梭到了北宋,亲眼看到了苏东坡的生活,亲耳听见了宋神宗在上朝时的怒吼他原是宰相王安石的知己,是皇后的信任者,也是当过距离宰相一步之遥的官员。他是谁?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词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是唐宋八大家的三位,由于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苏东坡是哥哥,他的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为了什么?他觉得,这个轼是马车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可是,车只要没了轼,很快就散架了。所以东坡的父亲希望他的这个大儿子就像这个轼一样,永远地装在那个固定的地方,永远也不屈服,就给他起名为:苏轼。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中都有谁。曾巩,欧阳修,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其中我觉得最厉害的三位,就是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

欧阳修是一座大山,山间林泉磊落,万木竞秀,生机勃发,郁郁苍苍;王安石是一团烈火,敢于烧毁一切落后陈腐,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至于苏轼,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他是少年成名,人家考中科举的人都五六十多岁了,何况他们哥弟俩,一个二十二岁,一个十九岁。把欧阳修都吓了一跳!他的一生写过三千六百多首词!著名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是啊!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望着皎洁的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杨震拒金》有感300字2024


今天,我读了一篇见利思义的人物故事,《杨震拒金》。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杨震在荆州做官时,发现学生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推荐王密做昌邑县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为表达谢意,给了杨震十斤黄金,但杨震却拒绝收下王密送的黄金。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对见利思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杨震的行为中也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见利思义的人。当杨震在个人利益与道义的抉择中,把道义放在第一位,不被金钱所迷惑。所以,我们也要像杨震一样做一个见利思义的人,在面对个人利益时,我们应该想到符合道德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迷惑,而失去一个最重要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失去自己的人格,就不能个为人处事了。

见利思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所以,我们在解决道德的问题时也要像杨震一样“先义后利”,不能愧于自己的良心,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民风才会纯正,国家才能安定。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读后感)


这是一本物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书,书里每一章开头都运用了诗句作为引子,就如同时间本身像一个谜题一样,这些诗和文中的物理学内容交相呼应,却透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书中提到关于时间的事实,我以前竟然一无所知,例如,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m.dhb100.com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时间是统一的均匀流动,是过去到未来有方向性的。然而作者却揭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的形成是源于我们个人的视角,他引入了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即“熵增”与“熵减”,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脏乱,公司的组织架构不调整会变臃肿,人不学习就越来越落后......递增定律告诉我们生命如果任其发展,生活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发展为丧失生活的掌控权。你只有远离平衡态,走出舒适圈,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作者不断的提醒我们一个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候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他在书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顶上的傻瓜这首歌里所写的,“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消失在云端,才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当我们能够放下经验世界的惯性,哪怕是“时间”这样被哲学家认为是先于经验的概念,我们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显现,而这种显现其实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路还是那条路,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远。

看完本书以后,让我回到了中国哲学里的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概念,我们所感受到的万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远在彼岸,人永远不能触其本质,只能不断地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因此,我们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语境之下,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之谜也许从最根本上说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最终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葛梦缘)

本书的作者是卡洛·罗韦力,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为时空物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在法国马赛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的研究。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www.dhb100.com/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决定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谨的描写物理学的书,但是本书的内容可以改变我们思考时间方式。

一、时间统一性和方向性的消失

在我们生活当中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用着同样一个时间,其实不然。比如你联系一位身在纽约的朋友,你通过视频看到她现在的动作和她自己本身的动作也差了几纳秒,可能这个时间的差距非常小;假设我在一个遥远的比邻星b上,光从我这里到你那里,需要花四年的时间,那你用望眼镜看到的我应该是四年前的我在干什么,所以时间是没有统一性的。那时间为什么没有方向呢?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宇宙未来的形态,同样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几亿年前的形态,所以时间也没有方向性。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时间。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比如关于宇宙,物理学家公认的是宇宙的“熵”在增加,物理学家在研究“熵”增加的时候也是以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的,比如说宇宙在刚生成之时“熵”是很低的,相对于那时候来说,宇宙的“熵”确实是在增加。作者用扑克牌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复杂的原理,比如你手中有12张扑克牌,前六张是红色,后六张是黑色,这个时候你洗一下牌,有的人肯定会说这牌变乱了,由有序变成了无序,这样回答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牌的颜色上,如果你把关注的点放在牌的数字上,那可能是一个由无序到无序的过程,所以作者认为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

二、那我们是怎么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生存呢?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事件是动态的,物体是静态的,所以世界是由事件组成的,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有了时间。作者还给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为什么茶叶刚好长在爱喝茶南方呢?为什么梅子刚好长在爱喝梅酒的江南呢?真相是因为南方人爱喝茶是因为那的茶叶好而且多,江南人爱喝梅酒是因为梅子只生长在江南。

三、特殊之处

这本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力用较为专业的知识来探讨物理学,与普通科普物理学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加入了艺术的形式,在每次探讨的问题之前都有一段非常唯美的描述,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亮点。比如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讨时间的崩坍时先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爱的舞蹈交织,如此优雅的女子,在这清澈的夜晚,被月光亮”。

这本书的第二个亮点在于作者卡洛·罗韦力将对时间的探讨和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作者认为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模糊认识才让我们有了现在对时间的概念,但是要从量子物理这样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我们现在所用的时间、我们所遵循的规则可能都不会成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才会滋养了许多哲学和宗教。

四、总结

作者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时间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而是我们人类在特定的子集,从特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时候,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作者也用富有艺术性的描述进行了总结---于我而言,这个短暂的生命不过是这样的:驱使着我们的不停呼喊的情绪。我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当中需要我们拥有这种探索的精神,并且值得我们奋斗一生,直到死亡。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这样我们就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

时间是会流逝的,这是我们一开始对时间的初始概念,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独立统一,有序流向;作者卡洛创作的《时间的秩序》,让我们打破了对时间的传统认识,带领我们探索时间的真相,启发对时间的思考,近乎哲学的角度,这本书我拜读了两遍,有好几处还是觉得困惑难懂,只能浅显的写一下自己对本书的理解。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www.dhb100.com/

一、变化和视角

作者首先提出了时间的坍塌,把我们对传统时间的认识彻底打碎,时间是变化的产物,时间失去了统一性、方向性、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当下,时间是一个多结构和多层次的集合。

其次作者提出了世界并不由物质构成,而由事件构成。作者给出了一个反问句,反问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所以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我们自身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一,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去感知世界并作出反馈。第二,我们可以从父母、朋友、同事、老师等其他人中眼中看到自己,通过情感交流去建立联系,并从他们那边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映象。第三,我们感知的观念和映象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时间处于当下,以记忆与预期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时间不会为谁停留,我们只是存在于时间的无数个节点。

二、想要前进只能低熵

作者提出推动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时间是什么,其实就是熵增的结果,因为宇宙的形成就是一个逐渐无序的过程,所以世界要正常运转需要的是低熵,同样我们人类要前进也需要低熵,就如太阳是最丰富的低熵源,产生光合作用让动植物健康成长,我们人类也需要低熵来创造智慧和力量来维持美好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在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里,低熵转为高熵是无法逆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抵抗熵增,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所以我们只能不断清空、不断吸取正能量,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去对抗熵增。

想要做到熵减,首先要理清思绪,清空干扰,每天整理出三件最重要的工作,其余都是干扰项;其次要灵变开放,一直注入新鲜事物,不要停留在过去,每阶段都要给自己新目标;最后要多学习多阅读,就像手机时代一样,不断推陈出新,越做越智能,我们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化,只能面临淘汰。

看完时间的秩序,也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只有管理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改掉懒散和不规律的习惯,努力做到自律,才能实现熵减,才能不脱离正常轨道,掌握好自己的人生。(楼碧媛)

勇士气概震山河——读荆轲刺秦王有感_900字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但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各不相同,有的人说他是英雄,有的人说他只是“匹夫之勇”。,“荆轲刺秦王”这一篇文章选自《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东周列国志》的作者是明末初清的著名文学家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所讲述的故事是西周结束至秦统一中国。“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公元前227年强大的秦国即将统一六国,正当秦王的大军势如破竹,燕太子丹为了报仇,找到智者田光,向田光请教。田光把荆轲介绍给燕太子丹。而田光为了激发荆轲的斗志,自刎了。荆轲出了一条计策,由自己带着樊于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区地图,献宝时趁机杀掉秦王。而樊 于期知道后甘心自刎。接着,荆轲与勇士秦舞阳,便要前往秦国。他们在易水边告别,荆轲和着悲壮的音乐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他给秦王看燕国都亢的地图,当看到地图最后的时候“图穷匕见”,于是荆轲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惜他没有成功,最终惨遭毒手,壮烈而死。荆轲虽然死了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却永远被后人传颂,他的名字也永留青史。正如文天祥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荆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秦国统一天下已经形成定局,小小的燕国根本不是秦的对手,所以只能以刺杀秦王的方式来保存自己。然而荆轲并不是燕国人,他只是一个流亡他国的侠客。所以他去刺杀秦王并不只是为了挽救燕国,而是为了所有的诸侯国和遭受苦难的黎民百姓。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的侠肝义胆。秦王嬴政既然有统一六国的实力,那么他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所以为了刺杀的成功,荆轲说服了秦王痛恨的将领樊于期,让他献出了自己的首级。然后又准备了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图,当然还有一把锋利无比并且带有剧毒的匕首藏在地图中。

看来荆轲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匹夫之勇”,他是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可能是运气不好,荆轲没有成功。而且使秦舞阳,樊于期,田光,三位勇士身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欣赏荆轲。我欣赏他的侠肝义胆,他的不畏强权,他的智勇双全,他的视死如归,还有他的英雄精神。

《失控》读后感集:无序的秩序


这篇文章来自凯文凯利的书《失控》的第三章:有心智的机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取悦有身体的机器和快速、廉价、失控。
在第二小节快速、廉价、失控中,这样写道:没有所谓的中央控制器来指导身体把脚放在哪里,或者跨过障碍时要把腿抬多高。实际上,每条腿都有权做些简单动作,而且每条腿都能独立判断在不同环境下该如何行事。
在这里,KK再次提到了分布式管理,同时通过快速、廉价我们也能够很容易看得到敏捷身影的存在。但对于我来说,感触最大的反倒是无序。一种正如我前面章节读后感中所写的自由,每个人都拥有的绝对的自由。

正如我们所担心的,每个人绝对的自由势必将影响到其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安稳和发展。每个人绝对的自由势必将在某种程度上逐渐的将这个世界毁灭,从而等待下个轮回的到来。但仔细想来一切或许并不会如我想象的那般的悲观。
因为无序确实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和社会。但这仅仅是在无序的初期。当无序持续的长久的存在的时刻,终将形成一种无序状态下的秩序。
比如随着大家彼此间的掠夺,会发现最终的结果其实是两败俱伤,没有人从中真正的得到更多的利益或者好处。于是乎,本来无序的掠夺者会逐渐的在无形中形成一种默契,放弃彼此间的掠夺,互相保有手中现存的食物、金钱、水、住房以及其它的赖以生存的东西。在此默契的基础上,周边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形成一个以群体为单位的部落,从而通过一个群体的角色去掠夺其他的人或者部落。而同样,随着部落与部落彼此间的掠夺不止,最终也将认识到最终的两败俱伤,从而部落与部落之间又达到一定的默契。依次类推,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终将从一种无序的状态走向有序。
这种所谓的有序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中不断的摩擦而获得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它并不需要论证,也不需要外星人乘坐着飞船降临地球告诉我们如何如何做,我们只需要在长久的生命体中生活,足矣。

喜欢《读《震不乱的秩序》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日本的细节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