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

草根总统 ——读《奥巴马回忆录 我父亲的梦想》有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草根总统 ——读《奥巴马回忆录 我父亲的梦想》有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巴拉克·奥巴马,一个举世闻名的人,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是美国两百年来第一人,开创了美国历史新篇章。《奥巴马回忆录 我父亲的梦想》这本书是奥巴马的自传,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草根总统的成长历程。

全书按着年龄的递增将整本书串联,分三部曲:第一部《我的身世》讲述了奥巴马的家庭背景和他辛酸的童年生活;第二部《芝加哥起飞》描述奥巴马在芝加哥南区三年的社区工作;第三部《梦回肯尼亚》描述奥巴马与同父异母的妹妹在纽约见面后展开的肯尼亚部落寻根之旅。

在《我的身世》中奥巴马写道“当母亲告诉我那些南部的学校的孩子们只能读从富有白人学校里传出来的书,却都能成为医生,律师和科学家时,我为自己早上不愿起床学习而感到羞愧。”我被这位母亲感动了,离婚后带着童年时的奥巴马重新嫁人,在他人来看是累赘,但她依旧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对他的爱不减半分,激励奥巴马读书。我觉得她是一位负责称职的母亲,造就了一位才能出众的儿子。

在《芝加哥起飞》的第七章中,奥巴马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组织者是赚不到钱的,他们的贫穷正是为人正直的证据。”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且看当今社会上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家境殷实,更甚者收受贿赂,根本没有奥巴马口中的贫穷组织者,即使有这想法的组织者也未能实现,被这物质的社会拖入了一切利己的深渊。奥巴马能有这样坚定的决心,也是极为难得的,他保持着一颗不受世俗污染的纯正之心,这为他后来的竞选之路夯实了基础。

在《梦回肯尼亚》中,奥巴马回到了那个人人团结的故乡。故乡小摊的卖主在知道奥巴马是一个肯尼亚人后,给他买的东西打折。这真让人暖心,在这个物质年代,在家乡,同说家乡话的本地商人无利不起早,根本不会让利于人。但那个贫困地方的商人却以自己的方式关爱着自己的同胞,真令人感动。怪不得奥巴马能从一个草根变为总统,这与他父辈传承下来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成功,与他的童年经历、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童年和家庭生活的一次次转折中,浴火重生,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草根总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王鼎钧回忆录》有感


读《王鼎钧回忆录》有感

裴裴

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生于北伐之前,经历过抗战离乱,青年时代名震台湾文坛,人到中年又移居纽约,一路写到了今天。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杂文无一不通。被评价为一部充满文学意趣的活历史。

“得到”App上罗胖力荐,购买了《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才翻开“小序”,已然被吸引,今天先随王老先生序中所言,遐想着漫谈。

一 名、利与情、义

王老先生的回忆录共有四部,分别是《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我所说小序,来自第一部《昨天的云》。

序中说到乾隆的一个典故,乾隆当年站在黄鹤楼上,望江心帆船往来,问左右“船上装的是什么东西”,一臣子回奏曰“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名,一样是利”。而王老先生以为,该答案不周全,除了名利之外,还有两样,即为情和义。

据《史记》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罗大众生活在俗世之中,为了利益可蜂拥而至,也可瞬间各奔东西。追名逐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欲动,则心动,烦恼自然紧随其后。当欲望来临,内心如何掌控,我想王老先生所说之情与义,应为化解烦恼之良药。

君不见,夫妻分离者,忘却了当日姻缘,狭路相逢时如陌路一般;家庭纷争者,记不起同住母腹,血肉相连的记忆在利益面前不见;朋友反目者,扔下了曾经温暖眼前世界的情义,只为了淹没于霾中隐隐浮现一点点机遇的光线。

过程中,或许也会承受太多不堪与不甘,当拼劲全力、背弃情义让名利在手中紧攥,可会感觉那一刻,虚脱的内心,已与开心走散?人生在世,从情义中来,亦应随情义而去,但过程中不回避追逐名利,满足俗世所需但不为俗世所累,这样既圆满了自己,亦不亏欠他人。在纠结、焦虑、困惑之时,学会放下也是一种智慧,“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放下了世界,烦恼自然就放开了你。

二 历史的白与黑

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王老先生说:“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或许吧,历史的面目,在每个人的眼中、脑中都是不同的,历史书上的记载只是凝固的历史,流传在坊间、流淌在人心的才是活的历史,任由大家为他擦脂抹粉,她却一贯亭亭玉立、或盈盈不语。

王老先生在序中说:一般大人物才写回忆录,但人物太大反而没法留下自述;而小人物可以从心所欲地写,但苍生默默,无人言语。历史的尴尬,或许就是横亘在大、小人物角色分配的巨大差异之上吧。但无论人物大小,落脚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因为角度不同,结论必然相差万里。如戏院一样,台下看见的,台上看不见,人生也一样,同一个人换个不同的位置,他前后看到的也必然不一样。

历史如云,今日之云与昨日并无实质性差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君不见今日之光景,层层簇拥者不正如旧时之情形,永远不变的是同一幅嘴脸,变换的只是支撑嘴脸的不同的人。当大树倒下、当光环褪尽,不说门可罗雀,那也是相当冷清。当各种表情飘过,我只是旁观冷眼;当人潮退去,历史如霞光,余晖映照,此时的心境,是否还能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

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历史就在那里,她的黑白,在每个人心里。

喜欢王老先生的文字,虽然才开始阅读,但已经有了感受。心有所想,有感而发,当为写文字者之快乐所在。以后此类读后杂感,将是本公号的一部分内容,以此勉励自己多读书、多读好书,记录心得,与人分享。

读李金华回忆录《印迹》有感


读李金华回忆录《印迹》有感

文/杜宝富

近一段时间,我在反复地阅读我县的一位老领导李金华的回忆录《印迹》,并一直被文章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一行行坦诚的文字感染着。

李金华这个名字在无棣县可谓一点儿都不陌生,并且有关他在无棣县执政期间的很多感人事迹都在群众中传为佳话,而李金华本人也给老百姓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我虽然没有跟他共事过,甚至我都没有见过他本人,只是以前在电视和报纸上常见到他,但多年来有关他的很多事迹我却耳熟能详。因为一是曾有很多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经常说起他;二是他在我县多年的执政期间所创造的政绩历历在目;三是他是我村(柳堡镇大苟家)的外祖家,我和他的外祖家也是非常友好的老亲加新亲,所以,便经常听到老家的父老乡亲们说起李金华很多令人钦佩的和善亲民、大公无私的为官之道。

作为一名从政一生的党政领导干部,最终能把自己的人生印迹精心梳理,并能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可以说为数不多,而把自己的人生履历总结编辑成册还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更可谓寥寥无几,但李金华做到了,感慨之余,实在是佩服有加!

李金华的这部《印迹》, 我看了多遍,为了看这部书, 我多日来几乎停止了迷恋手机、泡微信的恶习,在夜深人静,全家人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我仍沉浸在《印迹》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之中,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而体验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不管是乡镇篇、县令篇、建港篇还是市政府篇,里面叙述的每一个事迹、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真实感人、惊心动魄和催人奋进。所以在我一股脑地看完一遍后,觉得意犹未尽,赶紧又翻回到第一页看第二遍,重温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场景。

《印迹》这篇不骄不躁、朴实无华的回忆录,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一位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执政者在政界的大风大浪中最现实的历史变迁。李金华用他的《印迹》不仅展示了他一生对工作的执着和对事业的追求,也用他漫漫人生路上所留下的坎坷印迹,见证了家乡40年改革开放的巨变。

看完《印迹》,掩卷沉思,感觉李金华经历的实在是太多,但面对每件事,每一起事端、每一场运动或说每一次革新,他首先想到的都是群众。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正因为他时刻心系百姓和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他才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也才换来了他当选副县长时,200多名干部群众抬着造福一方的牌匾对他的含泪相送。

读《聂帅元帅回忆录》有感


读《聂帅元帅回忆录》有感

九天 这里是九哥

从回忆录中看,早期的聂帅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似乎很害怕承担责任,广州起义前后,他先是对叶挺,后来对邓发,总想把别人推到前面,自己躲在后面发牢骚不出头。

聂帅在叙述广州起义经过时,对徐帅自始至终未予提及,徐当时任工人赤卫队联队长,级别虽不高,但后来大名鼎鼎。聂的做法有违常理,让人感觉聂和徐的关系比较疏远。

聂帅在总结漳州战役时,特别提到主席的指挥特点。从他总结的的这些特点和其它将帅的回忆录看,主席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战役指挥家。

王明集团的错误主要是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是盲目信任和执行斯大林及共产国际的指示,不管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一切从苏联利益出发;宗派主义则是党同伐异,对与自己思想观念不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不过,具体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则有一定偶然性。博古等人不懂军事,如果没有李德这个集教条主义与宗派主义之大成的灾星来苏区,博古在军事上就只能依靠周恩来、朱德、林彪和彭德怀这些人,五次反围剿未必会失败。虽然他们的极左路线还是会对中国革命产生各种破坏作用,但还不至于让中央苏区那么快的丧失掉,从这个角度看,李德对中国革命危害甚大。

王稼祥特别佩服主席,如果没有王,主席能否重新回到中央岗位还很难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王稼祥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突破乌江时,红军分两路强渡,聂帅和林总指挥杨得志团在大乌江渡口,陈光(红二师师长)指挥杨成武红四团在江界渡口。但聂对自己亲自指挥的杨得志团仅作简单介绍,而对另一路杨成武团渡江经过介绍得十分详细,谁亲谁疏一目了然。聂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杨成武,他的亲信似乎就杨成武一个。其实杨成武跟林总关系似乎更好一些,只是现在被掩盖了。

看到山城堡战役前中革军委给三个方面军首长发布的命令,九哥觉得很好笑,因为几乎没什么内容,都是些套话大话口号,空洞得很。所以,延安整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很有必要。

平型关战斗后,主席给前方打电报,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游击战。而坚持游击战就要分散兵力,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只有发动群众才能实现全民抗战。如果坚持集中打仗就不可能做群众工作。如果只是集中打仗,就只能和国军一样进行片面抗战了。国军的片面抗战是失败的,华北大片国土沦丧就是证明。共军兵力微少,如果坚持集中打仗,只会把有限的兵力很快拼光。即便不拼光,也得不到大发展,就没有力量建立根据地,华北就会成为日军稳固的后方。不管是从共产党的角度看,还是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看,主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不管是对待国民党还是对待日本人,我军都是以弱抗强,而以弱抗强就需要建立根据地,而建立根据地就要放手发动群众,如果只和日本人硬碰硬的打运动战,和鬼子拼消耗,我军又不能像国民党中央军那样得到补充,结局只能是越打越少,最后被消耗完。抗战初期,这方面很多人都看不透,只有主席看透了,这就是主席眼光高于一般人的地方。当然,这不是说八路军就只能打游击,正如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随着我军实力的逐渐增强,运动战的比例自然会相应增加,甚至适宜的攻坚战也可以打一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

关于我军抗战时期的编制问题,这部回忆录也很值得参考。吕正操是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冀中军区司令,同时兼八路军三纵司令,这说明纵队就是旅级建制。为开辟冀东成立的,由宋时轮、邓华任司令政委的八路军四纵(华北)也是旅级建制。左权黄克诚指挥的八路军二纵、彭雪枫黄克诚指挥的八路军四纵(华中)、黄克诚指挥的八路军五纵同样是旅级建制。由此可见,彭德怀建立第一纵队,让徐帅指挥115师和山东纵队确实欠考虑。这样做相当于把115师降为团级,要不就是把一纵升为副集团军级,这么大的事不经过中革军委和主席同意,擅自做主,先斩后奏,属于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所以主席不高兴,罗荣桓在山东也拒绝接受徐帅指挥。

聂在回忆录中介绍说,1938年底之后,日军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作战,把大批军队向华北转移,华北日军增加到了11个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一个骑兵旅团。这充分说明,是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的抗战,吸引了大批日军,从而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聂在苏联就开始学军事,回国后一直负责军事工作。但他和周恩来一样,一直浮在上面,没有直接带过兵。直到担任一军团政委才开始带兵打仗,但仍只是林总的辅佐。直到开辟晋察冀才算真正独立带兵。但抗战期间他很少打大兵团作战,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所以解放战争初期打得不好。不过,就红军西征时聂指挥攻打曲子镇一场战斗来看,聂的战术指挥水平还是不错的,全局观也可以。共产党的将领,即便是长期搞政工的,军事水平也不可小觑,绝大多数都是军政双优。

程子华的冀热察部队划给东野,不知是否聂筹划的,因为聂似乎对程子华不满,书中多次流露出来。聂在延安时,程子华曾在晋察冀主持开会批判过聂帅,这让聂耿耿于怀。程子华到到东北后,和林总的关系也不太好,55年授衔时因为身在地方而未获军衔,有点可惜。

聂帅命大:第一次: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乘一支小舢板去香港,在海上颠簸了两天一夜,如果有大风浪,他肯定就没命了。第二次,他在顺治省委时曾煤气中毒,差点死掉,侥幸才活过来。第三次,鬼子1941年秋季铁壁合围那次,几次突围才突出去。第四次,城南庄敌机轰炸。

中央苏区时,聂帅是罗荣桓上级,抗战中期,罗担任山东最高领导人,二人开始平级,解放战争初期聂帅战绩不佳导致地位下降,解放后彻底被罗荣桓超过。聂帅对罗荣桓很客气但关系并不密切。罗只效忠主席一个人,跟其他元帅和国家领导人都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也不拉帮结派,将领中也就谭政、肖华两个心腹。聂长期是罗的上级,看到罗后来超越自己,心里肯定不服气,但也无话可说,因为罗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聂没什么可挑剔之处,所以只能保持彼此尊重的关系。

回忆录中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内容,应该让那些污蔑抹黑主席时代的无耻之徒或无知之徒好好看看,多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不要再胡说八道,造谣诽谤。

读《洛克菲勒回忆录》有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洛克菲勒回忆录》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洛克菲勒回忆录》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大的人,责任越大。当你拥有的资源(如:权势、金钱等)相当巨大,大到可以影响很多人的时候,你所担负的责任相应加大。

在经历了几天的阅读,也颇感此书带来了不少收益,因是所读第一本自传体书籍,很想将其中的颇多感受记录下来,以方便将来的回忆。

戴维小时候及学生时代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不论多么成功的人来自家庭亲人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更感到自己母亲的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母亲自身修养和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有可能是一生的。同时也倍感孩子不能太娇惯,培养孩子真正独立自主是每个父母最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件事,对社会对孩子个人都是最有意义的。还有一点也是最深刻的就是,学生在求学阶段,真的应该认真汲取知识,有了过硬的知识基础,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戴维战争年代的经历,倍感老年的他,能如此镇定的不评论战争的是是非非,简单平叙那个纷乱年代,让读者的我,特别佩服他的那份从容。随他安静的回顾,看着他对这个时代的总结。更加感到人去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在新的变化中学到新技能,依赖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所以说,在平和安稳的环境中,居安而思危,不是件多余的事情,只有如此,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接下来讲述的是戴维在大通银行的职业生涯,既是他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也是大通银行的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虽从未涉及银行金融业,从他的叙述中,也能深深感到一个国家各方面的经济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走向有多么大的影响。而一个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对经济的向前促动有多么的重要。由于经济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太大,而且自己在这方面确实也不是很精通,不敢针对此话题胡言乱语。就摘抄一小段感觉很有道理的话放在这儿吧。

“但是,正如我已经明白的那样,职责是一种解脱。它迫使你超越自己的极限,迫使你去做一些并非自然而然但又必须完成的事情,因为那些事情是正确的。”

“如果两个庞大而对立的制度通过某种形式愿意在这个星球上并驾齐驱,那么大家都必须了解对方,而这种了解必须超出明显的意识形态这个狭隘的范畴。我们必须了解人民,了解他们的态度,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创建的社会机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形态。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我们彼此有哪些共同志向可能是不可调和,但未必是不可忍受的。

贸易可以是实现该目标的载体。于是,我在那次讲话中説,扩大物质商品的贸易,应当走在改善我们与苏联关系的努力最前沿。”

这本书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笔描述了戴维的国际事务,由于不懂政治,就不写任何感想了。最后想以下列摘抄结束这篇读后感。

“在我87岁的今天,我的生活依然繁忙而充实。我还在四处奔走旅游,为了生意,也是为了享受。”

“随着我的孩子们年岁越来越大,他们每个人都发现了自己乐在其中的特殊兴趣领域,并通过这些兴趣为我们所在的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许多方面来说,我都觉得我最感到骄傲的成就——主要归功于我妻子佩吉的成就——是这6个生龙活虎、聪颖智慧、矢志不移的孩子。……他们已经跟我一样坚强地继承了遗产,运用他们的资源来改善世界,或至少努力改变世界。我为他们每一个人感到无比自豪。”

七种力量——读《奥巴马叔叔的梦想》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叫《奥巴马叔叔的梦想》的书,奥巴马叔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了实现梦想的七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是突破自身局限的决心;因为奥巴马叔叔是黑人,很受白人歧视,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朝自己的梦想努力,不言退缩。

第二种力量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奥巴马叔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心里总怀着一种希望,而没有对自己绝望。我也应该有这样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百折不挠。

第三种力量是将计划付诸行动的实践力;虽然奥巴马叔叔对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很迟,但他没有因为学习晚而后悔,而是觉得现在努力还不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过去的时光是不可能倒流的,抓住了现在,才能把握未来。

第四种力量是先人后己的精神;奥巴马叔叔当上《哈佛法侓评论》的首任黑人主编后,很多公司都来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任职,但他的心里想的却是那些穷苦的人,这也是他以后当上美国总统的原因之一。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宽广的胸怀,才能实现远大的梦想。

第五种力量是抓住机作文会的准备意识;奥巴马叔叔想当政治家,第一次竞选失败了,第二次竞选联邦参议员,他抓住了机会开始为这个职位而努力,最后他终于当上了。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平常的努力,有好的机遇你也不可能胜任。

第六种力量是拥有自己榜样式的老师,奥巴马有三个精神上的老师,第一位是林肯,第二位是肯尼迪,第三位是马丁。路德。金,他已经在自己的心里树立了奋斗的目标,努力向他们学习,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熟话说榜样是行动的老师,有了目标就有了力量,有了勇气,我们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榜样,自己的目标,那是行动的标杆。

第七种力量是面向更高目标的挑战精神;奥巴马叔叔在竞选总统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他尽力弥补并不断超越,终于当上了总统。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是这样的,我今天取得了好的成绩,要想一想是不是还能够有更高的成绩呢。如果骄傲了自满了就会退步。

这七种力量是完成梦想所必须有的,我的梦想是当上中国的主席,我要为我的梦想努力,就算失败了也不退缩,直到完成我的梦想。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生于上世纪40年代,希拉里在这部传记里面记录了她从出生到入住白宫到离开白宫的经历。

看这本书不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和希拉里一样的有抱负有野心的女人,只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摆得太久了。上一年毕业季从师兄那里拿来的,又是一个毕业季,自己却还没有翻开这本书。

其实自己也想这样一个驰骋在美国政坛的女人有着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中国式说法也是不无道理,希拉里的经历就给了一个很的证明。她从小就对政治很感兴趣,从小就很有想法,这也为她日后参与美国政治奠下了基础。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希拉里的,不如说写比尔·克林顿如何和希拉里相遇如何当上小石城的市长如何当上美国总统又是怎样离开白宫的。看这本书会给人一个错觉——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上总统,只要你足够坚持足够优秀,奥巴马的上台是不是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据?克林顿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是最后能当上美国总统,打破了民主党连续当选的僵局。

我很喜欢希拉里的一句话——1972年我和克林顿相遇,30年后我们仍然无话不谈。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是他们日后并肩作战冲入白宫并连任的最好的后盾。这是最感动我的部分。

比尔·克林顿当任期间,最注重的是医疗保健的改革,改革之路走得很不顺畅,还影响后来的大选。但是他们在用力尝试,为了能建设一个更好的美国。

希拉里是一个有野心但是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她不注重着装,以致成为媒体的笑资。她说她从她妈妈那里遗传到善心,从她爸爸那里遗传到爽朗的笑。在我心里,希拉里是一个可爱可怕的女人。

她说白宫的主人一直在不停地换着,里面的工作人员却还是一样的。那些工作人员看着世事变化,一届届总统的斗转星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白宫的主人在换,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转换,时代的步伐在不停地向前,但是白宫还是一样的伫立,经历着风和雨,成为美国的一个标志。

希拉里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在白宫里面形成了一个“希拉里地盘”,她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丈夫的事业,也实现着自己的抱负。她说,在白宫的8年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没有工作的8年。我很欣赏,希拉里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推进美国的进步,用第一夫人的身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觉得希拉里的做法可以给中国一个启示,我们的国母是不是应该可以多做一些,而不是一个高贵的身份作为一种“中国印象”。不过中国的传统就认定女人不该干预政治,“牝鸡司晨”是一种不好的征兆。

希拉里和克林顿有一个女儿,叫切尔西,因为他们怀她的时候正在切尔西唱着歌曲《切尔西》。他们很注重保护女儿的权益和隐私。

希拉里会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因为她热爱美国的这个国家。她不会强调,她和克林顿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美国人民,为了美国这个国家,但是他们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人民和国家。我想说的是,他们会把自己的梦想建立改善生活的基础上,他们做的这一切并不只是他们想要服务,更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样做,这是他们的梦想,从小到大喜欢做的事情向往要做的事情。美国梦是建立在每一个美国人的梦想之上的,这样的梦才更实际,才更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反思的地方,不用刻意强调,我们有一个大梦,更重要的是实现每一个小梦。

因为希拉里是40年代生的,而乔布斯是50年代生的,他们一样都经历了60到90年代,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猫王和迪伦。但是从希拉里那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件,比如水门事件。而在乔布斯那里看到是更多的是IT业的发展,比如IBM的发展如何。希拉里会说和前几位第一夫人交谈的经过,乔布斯会说自己和比尔盖茨如何斗狠。相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都在说明一个真理——美国梦真的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心里。我知道是我还太狭隘,看的书都逃不过美国的范畴,但是每一本书我都感受美国梦的分量,但是又看不到他们提美国梦的痕迹。可口可乐在全球建立可乐帝国,联邦快递用最快的速度缩短世界的距离,卡尔宏邦将一种中国的野草做成纽崔莱的宏大事业,舒尔茨的咖啡王国争霸全球市场,他们所做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美国梦的一块基石。

我想我还是不会写读后感,我不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只是会说一些自己零零散散的感受,也许是自己看得不够深的原因,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我很敬佩希拉里,可是并不喜欢,我觉得我的人生轨迹和她的应该会不同,我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只想做好自己,开心过每一天。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草根总统 ——读《奥巴马回忆录 我父亲的梦想》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