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社戏有感600字

读社戏有感600字

读《法律以外的自由》有感6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读《法律以外的自由》有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学习课文,我认识了冰心奶奶,并买了一本《冰心儿童文学全集》。书刚买来,我就迫不及待地将包装撕开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忽然,我被其中一篇名为《法律以外的自由》的文章深深吸引了,便饶有兴致地仔细看了起来。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冰心奶奶在四月九号上午,去一所学校附设的“半日学校”教授国文,讲到“自由”一课,课本上有“法律以内的自由”和“法律以外的自由”,冰心奶奶为了使孩子们明了,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把它定为法律;让孩子们举几件事,是法律以内的自由。孩子们说“念书”“买东西”“洗脸”……冰心奶奶都写在圈里。冰心奶奶又让孩子们说法律以外的自由,他们杂乱着说“打人。”“骂人。”“欺负人。”冰心奶奶照样写在圈外。突然有个声音说:“打仗也是法律以外的自由。”这声音猛然的激刺冰心奶奶,她回过头来,只见说话的小男学生仰着小脸,奇怪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往黑板上写,便又说了一遍:“打仗也是法律以外的自由”。冰心奶奶无话可说,无言可答。迟疑了一会儿,强言问道:“为什么打仗也是法律以外的自由?”他们一齐说:“打仗是要杀人的,比打人,骂人还不好。”最后冰心奶奶说:“世人啊!请你们替我解围,替我给这些小孩子以满意的答复。若是你们也不能,就请你们不要再做惹小孩子们质问的事,接受他们质问的人,真该无地自容啊!”

这篇文章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在“自由”二字,虽然说我们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的,生活条件很好,但是却被“语文”“数学”“英语”等作业,“音乐”“美术”“舞蹈”等所谓的兴趣班团团围住,几乎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在我们学生的眼里“自由”几乎成了我们的一种奢望,在这里我想对老师家长说:“给我们一点自由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


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

【作品】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作者】 博登海默 邓正来【译】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想看《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的想法存在很久了。近期上行政法课程的时候老师经常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和社会法学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才疏学浅,一直对各个学派为何而争,各学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不明就里。关于斯多葛派、托马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霍布斯、斯宾若莎、萨维尼、奥斯丁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实在不了解。听老师在讲堂上侃侃而谈在下面听得实在憋屈,索性把博登海默的《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花了一周左右时间啃下来。终于可以理清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脉络,不失为一种收获。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全书大抵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的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第三部分的法律的渊源和技术。

第一部分作者从古到今梳理影响法学历史进程的法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者从古希腊说起,他认为古希腊时期法律和宗教合一,后期诡辩派的出现,他们主张的强权即公理使得自然法和社会法逐渐产生分离。这时期的柏拉图所倡导的社会蓝图是人生而不平等,在《理想国》中,他声称最理想的国度应该要区分清楚统治者、辅助者、农民和手工艺者,让他们各司其职,整个社会才能够运行有序,柏拉图并不特别虔诚相信法律的作用;而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虽然认同柏拉图的主张,但他较为敏锐地意识到权力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提出了要法治不要人治的主张。他认为以正当方式制定出来的法律具有最终的权威性;在此之后出现了斯多葛派,该流派认为世界上有一种遍及宇宙的普世力量,那就是理性,这是正义和法律的基础。西塞罗更是进一步把自然等同于理性,并把理性等同于宇宙中的主宰力量。

到了中世纪时期,政教不分。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为宗教至上提供理论来源和法理支撑的学说,最早期的宗教教义以奥古斯丁的学说最为流传盛行,他认为国家制度起源于人性的腐败,教会对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国家只是作为人间和平的工具才是正当的。国家必须捍卫教会,执行教会的命令,并经由实施世俗的法律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而后托马斯认为世上有四法存在,分别是永恒法、自然法、神法、人法。其中永恒法最为主要,自然法是从永恒法中抽出一些规则所组成,神法是上帝发布的一些具体的命令和制定,人法则是人世间订立的法律。其后出现了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论证。唯名论认为自然界中唯一实在的物质就是人们通过观察而认识的那些单个的事物和对人之感觉的认知。而唯实论则认为外在世界存在与主观意象一一对应的实物。

等到了古典时代,政教开始出现分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从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中求解放的过程。代表人物格劳秀斯、霍布斯、斯宾若莎、普芬道夫和沃尔夫。第二阶段权力分立保护个人天赋权利,代表人物洛克和孟德斯鸠。第三阶段人民的"公意",代表人物卢梭。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认为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对他人施加压力,从而使他人能在其诉求中适当地控诉侵犯其平等权利的行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利益是唯一合法的尺度。法律不可能是不正义的,但却可能是邪恶的。要成立君主专制的政府形式。斯宾若莎认为只要人生活在自然统治之下,就会导向争斗和失序;洛克反对霍布斯的专制形式,倡导有限权力政府。分权主要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最后人民说了算。孟德斯鸠则主张三权分立;到了卢梭时期,卢梭的思想更为激进和浪漫,他认为每个人向全体奉献自己,实际上就是没有向任何人奉献自己。在市民社会,个人不服从个人,只服从"公意".卢梭的理论很容易导致专制民主制。

在古典时代之后,德国出现了先验的唯心主义思潮。以康德为首的学者认为人是经验现象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其中自由与人之理性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物质和因果关系的经验世界是虚幻世界。康德更加倾向于认为外在物质的世界是虚构和无妄的。在康德的基础上,费希特则主张纯粹的唯心主义,他认为所有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而且必须是智性人的自我。而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唯心主义,他将唯心论由主管唯心主义拓展到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提出进化的新观念,他认为社会生活的种种表现形式,都是一个能动的,进化的过程的产物。历史运动的背后存在一个伟大的理想,即实现自由。黑格尔的这种进化的新观点为历史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历史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物当属萨维尼,萨维尼认为法律是那些内在地、默默起作用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中,而且其真正的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而美国的梅因则认为各民族的法律发展史表明一些进化模式会在不同的社会秩序中和相似的历史情势下不断重复地展现。迄今为止的进步社会运动,乃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斯宾塞则提出了法理进化理论,他认为文明和法律乃是生物的和有机的进化的结果。而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则是这一进化过程中主要决定因素。文明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或军事的社会形态。第二阶段是增加对政府职能的限制,以增进个人自由。马克思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开创新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认为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工具。法律是通知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社会控制之工具的法律将会逐渐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

除了唯心主义、历史学派、自然法学派外,还有以边沁、穆勒和耶林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派。边沁认为政府得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穆勒认为人具有比动物的欲望更高级的官能。耶林认为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之间形成一种平衡。法律是一种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被称为社会功利主义者。

在此之外,奥斯丁、凯尔森则提出了分析实证主义学说。该学说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并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范围之内。认为只有实在法才是法律。奥斯丁试图将法理学同伦理学相分离,凯尔森更加激进,他提出纯粹的分析实证主义学说,他希望消除法律科学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还希望使法律理论摆脱一切外部因素和非法律的价值判断。认为法律是由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等级体系。之后还出现以庞德为首的社会学法学,卡多佐霍姆斯等人的法律现实主义。还出现自然法的复兴和价值取向法理学。

第二部分作者对法律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析。他首先先从秩序入手,从自然界有序模式普遍性的角度、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秩序的内心需求角度、对比了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体的缺点,从而认为法律的普遍性要求之一就是必须维护世界的秩序。秩序成为法律形式上必须落实到位的关键要素;紧接着作者又将视角投射到正义的内涵之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正义的目标,即满足个人的合理需求和主张,并与此同时促进生产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程度,指出这是维续文明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然而作者对正义的内涵却无从界定,他对比了历史上权威人士对正义的定义,有与理性相挂钩的、有与平等相挂钩的、有与安全、自由等概念相比较。最后,作者一一比较了正义与自由、平等、安全、福利、理性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法律就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并区别开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区别,指出法治的利弊。

第三部分,作者分析了法律的渊源和技术,探析法律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并分析法律的科学方法的范式以及司法过程中的技术。

整本书的脉络清晰明了,内容详实,干货多,读起来带劲。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很多。

第一,虽然我学习的专业是法律,但从书的第一部分学习可以看出。所有学科的起源应该都是来自于对宇宙的追问和探讨,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等一系列哲学大家所探讨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他们追问的是宇宙深处的秘密,人性的深处。人为什么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于是有人平等、自由、公正等概念的出现。从而衍生出法律这门学科出来。部门法存在的前提可以由宪法所赋予,这也就是所谓的宪法资源。而宪法存在的前提从哪里去获得?没有。任何问题的追问都会陷入对元问题的探寻,而元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这个答案的探寻就落在哲学家身上。以此推演,经济专业、社会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所有现存的学科的无穷追问,都会面临一个问不下去的问题。所以任何的学科都需要价值前设。也就是说必须需要一个理论的基础以支撑一门学科的发展。法律的理论基础就是《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二部分的探寻结果:法律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法律的最原始的价值前设就是世界上存在秩序和正义,这是让每个人、社会可以很好生活发展的基础。从而确立秩序和价值的无上地位。法律就此沿着这两个价值基础开疆拓土,成为一门繁衍成长的学科。

第二,从第一部分历史上对真理的探寻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哲学家对不同的学说甚至存在大量的疑义和分歧。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对探寻法律的终极真理报失望态度呢?不是的。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任何哲学大师的学说之所在在他所在的时代存活下来并指导当时的时代向前发展,就说明哲学的探寻能出成效。如果我们接受"真理是任何特定时间人民经验的总和"的说法,我们就可能更能够坦然面对不同学说的争鸣和互相挑衅质疑。不同时代学说之间的隔空甚至隔世对话,碰撞、争鸣,才更可能在新时代产生更灿烂夺目的时代成果。世界上有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不知道。但人们一直在前进。如果失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寻,人将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历史终结,时代崩溃瓦解。

第三,单单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我成功梳理了从古至今关于法律的争鸣,知道了何谓自然法学派、斯多葛派、分析实证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功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知道了各个领域的大牛。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所接触的学派理论和学说都是博登海默的二次加工,我是对于别人理解的再理解。我吸收的是博登海默的知识而不是各个哲学家最原始新鲜的知识,并且我对于博登海默的知识传授可能都没有吸收一半。如果需要更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必须要做的是去找各位大师的著作进行拜读。其次,对于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看的并不是很透彻。这是我自己的看书问题。尽管我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看书写读后感的习惯,但对于书的精读仍然不够,仍需要好好锻炼。

窗子以外读后感600字


【篇一:读《窗子之外》有感】

窗子以外,蝉鸣正酣,却打断不了你奋笔疾书的思绪;窗子以外,夕阳晚霞,却勾不起你漫步田园的欲望。窗子以外,花开花落,窗子以外,云卷云舒。窗外的世界,空灵流动,而我们却停止了理解生活,理解生命的脚步。读完了林微因的《窗子以外》,我的心被深深地颤动,窗外的世界仿佛就在忽然之间豁然开朗。

林微因说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的窗子以外罢了。而你说学习的沉重,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繁琐早已让我们焦头烂额,我们只能放弃窗外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不是林大小姐那般的达官贵人,我们永远为自己的温饱而艰难地跟生活赛跑。窗子以内的我们,或许就少了那份生活的坦然。生活的千篇一律是否早已模糊了你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窗子以外的一切一切依然绽放着属于他们的美丽,触摸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窗外繁华依旧,窗内颓然失色。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习惯窗子以内的生活。开门一声啪,闭门一声咚。我们在宿舍里欢唱,在虚拟的世界里升级,然后对着那堆无法兑现的金币欣喜若狂。窗子以外的世界宛若空壳,我们在自己营造的世外桃源里休养生息。

窗外的世界始终锣鼓喧天,窗外的夏天已经蓄势待发。而我,而你,是否依旧蜷缩在窗子以内昏昏欲睡?那一扇纱制的薄屏,那一门厚重的玻璃窗将我们无情地阻隔在最真实生命之外。车开始辗动了,世界仍然在你的窗子以外,长长的一条胡同,一个个大门紧紧的关着。林微因试图走到窗子以外的世界,却又走进了另一个窗子。我开始感到惧怕,当窗子将我们的生活牢牢地捉紧时,我们的一厢情愿又能否让我们如愿打破窗子?

可是,那一扇窗,它就在那里,似乎它就是为了让你与世隔绝而存在。你害怕了吗?当你的双手轻碰那早已生锈的窗栓时,你会否莫名的颤抖?窗子以内的安逸早已消磨了我的勇气,窗外那未知的一切,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都让我手足无措,我困惑着,我挣扎着。我隔窗审视,和煦的阳光在窗外等待我的准许,柔和的月光在门外守候我的青睐,人们温暖的笑脸期盼相互交映的笑靥。打开吧,你会收获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心底里的呐喊慢慢腾起。于是,我抖动着颤抖的双手,轻轻地打开那扇被遗忘已久窗子。美开始在我眼前一点一点蔓延开来,绿的草,红的花,蓝的天,白的云,像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墙角下那棵迎风摇曳的小草,你是否很久没有为它投去过你欣赏的眼光?春日里校内姹紫嫣红的花朵,你是否很久没有为它们驻足停留?还有那每天在我们背后默默地工作着的,穿着深蓝服装的工作人员,你是否很久没有跟他们道过一声谢?朋友啊,用你的双手打开那扇曾经被你遗忘的窗子吧。用心去感受自然,用心去体味生活。也许,偶尔你也会有林微因般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的窗子里的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的,也不会明白的的迷茫。可是,我们又怎能奢望一眼之间看懂窗外的所有?窗子以外,别样的风景;窗子以外,美丽绽放。也许下一秒生活就会给你最意外的惊喜。

【篇二:《窗子以外》读后感】

我一直对民国才女林徽因有着一种神秘的钦佩与好奇,今天终于读到她的《窗子以外》,颇有感触。

《窗子以外》是一篇较长的散文。作者用朴素而不乏诗意却又充满智慧的文字构成一幅幅窗子以外热闹、紧张与沉寂的生活画面。整篇作品散发着淡淡的感伤情绪,《窗子以外》不仅是作者对自我的深省,更是呼吁人们走出屋子,融入周折、热闹、紧张中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宅在家里,用林徽因的话说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的窗子里的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事不是我们坐在窗子以内就会明白的。

在散文中,窗子里,是宁静,富裕无忧无虑的生活,窗子以外是热闹、贫困、斤斤计较的社会。窗子不仅成为两种生活的分水岭,而且成为一种束缚的象征。散文里展现了社会贫富悬殊的两种生活状态,内蕴丰富,发人深思。她在散文中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在你的窗子以外罢了,你永远是坐在窗子以内的,不是火车的窗子,汽车的窗子,就是客栈逆旅的窗子,再不然就是你自己无形中习惯的窗子,把你搁在里面。这无处不在的窗子,象征着人生中一种无法逃脱的限制、束缚,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隔离了外部世界的精彩,更是在精神上隔断了现实与理想,阻断了一个人对无限可能的幻想和追求。

这篇散文《窗子以外》传达出作者拥有一个身陷窗内的同时又向往窗外世界的灵魂。

【篇三:读《窗子以外》后感作文】

《窗子以外》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被捧在手心,不食人间烟火。大可以在家无所事事的她,偏偏极其向往四处游历,接触淳朴自然的民俗风情。不过事实却是,她就算身处市集里、火车上、客栈里,都被优越出身的背景所束缚。本篇纪录了她出游的经历和不少沿途景色和市井众人的百态,藉此突出自身和人群的区别,强调自己作为一个窗子以外的旁观者。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一句话,揭示了林徽因对于自己旁观者的身份认知,而永远、全这些字,亦让整篇文从开始就带上了悲观色彩,彷佛她永远不可能切身感受那些充满颜色的风景,也不会懂得市井人群的勤奋节俭,单坐在窗子前感叹:接触和认识实在谈不到,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先不容你。

但是谁的心里没有这么一扇窗子呢?我们出门去旅行,走南闯北,遇到的人形形色色,看谁不是隔了这么一层玻璃、一扇窗户作文,但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不论和谁,中间其实都隔了这么扇窗子,的确,这些隔阂并不能让我们了解到他人最真实的生活面貌,但又如何?林徽因在最后一段写到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情,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的,也不会明白的。不难看出,林徽因对于自己无法体会窗外的世界而感到痛苦,但就此断言,也太过负面和极端。是的,这扇窗子的确摒去了色彩、声音和情感,但却给了我们一面清澈澄净的视角,让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能够心如止水,更真切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和意义,这难道不难能可贵的吗?

虽然我不能同意她笔下的极端消极,但我却十分喜欢她的文字,林徽因细腻忧郁的情感,能深深地打动人心。文章里,从林徽因在家里床前见到那四个乡下人,直到最后她遇见吕村王孙后代的故事,都让她一再认定了自己旁观者的角色,这种认知带来的郁结随着她见到越多的景色而越发深沉,最后竟也化成淡淡忧愁絮绕在我脑海里。

我现在仍无法忘怀她在知道吕村是明庆成王后人时说的一句话:这样一来,你就有点心跳了。吕村和她家也尚算有点因缘,得知吕村人其实是皇裔贵族,或许是为这个发现而欢喜,她第一次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出切身的感受。可惜的是,难得觉得自己终于和窗子以外有点关联了,但这个村子备受压迫和贫穷的生活却让林徽因叹息。

【篇四:读《窗子以外》后感】

林微因说: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在林微因的世界观里,窗子以外便是别人酸甜苦辣的人生。窗子就像一个看台,你坐在这里,看着台上陌生的面孔演绎他们的人生,而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说出那些对白时心中想着什么。你只是看到了四个走了许多路的乡下人,并不知道他们从哪来,到哪去,甚至在你悄悄打量他们时,他们正在小声讨论那个窗子里奇怪的人。这些你都不知道,你不知道演员们一场戏排练了多久,不知道他们排练时的奇闻轶事,你只是在看他们千篇一律的表演,听他们细细斟酌过的台词。你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特别,只是一天几场观众中的一个,可你,会记住那场精彩的表演,甚至向你的朋友推荐。窗外和窗内就像两条平行线,最多只是互相观望,永远不会相交。

人生就是一场戏,你在看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看你。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这就是林微因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林微因说:这样一来你就有点心跳了。你为他们时皇族的后裔感到新奇,可之后你却发现他们也只是过着贫苦的日子,可惜,你不能坐在历史的窗前观看一场场的戏。最后,你还是发现他们始终在你的窗子之外,生活你不知道的生活,习惯着你不习惯的习惯。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默剧,我们都坐在窗子以内默默的看戏。

读《家》有感600字——追求自由


《家》这本书中中主要描写了高公馆这个大家庭,因为一直生活在封建社会,家中大部分人不愿接受新思想,而反受其害,产生悲剧,逐渐走向灭亡的故事。

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其中觉新原本有着打破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的精神,但又因为担当着持家的重任,凡事都委屈求全。面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他选择了沉沦,选择了逃避,但他永远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她的妻子瑞钰因为有了身孕,恰好祖父刚刚离世,陈姨太便提议让瑞钰搬到城外去生孩子,因为在封建迷信中长辈灵柩在家,家中便不得生产,不然会有“血光之灾”,最终瑞钰终因难产而亡,临死都未能见丈夫一面。

觉慧的思想就与他的大哥觉新恰恰相反,他具有着坚韧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所爱。在高公馆这个大家庭中,不顾长辈的反对,毅然担当着反对封建迷信的角色,参加学生联合会的各项活动,来抨击所有封建家庭,告诉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高公馆的丫鬟鸣凤也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但封建造成的迫害依然波及到了鸣凤这个十六岁的少女身上,她将被迫与冯老太爷结婚,刚烈的鸣凤最终选择了在新婚前夜投河自尽。

我认为高公馆所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的家庭遭到了迫害,许多人都失去了自由,可见封建迷信对但是人们所造成的痛苦。我也体会到了巴金先生写这篇长篇小说的用意,在小说的后记上,巴金先生也提到了他在重读《家》后依然非常悲愤,可见封建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虽然当今社会充满了阳光与自由,但仍然可以进步,仍可以改善,这样的进步需要靠我们,需要靠每个人,需要靠所有人的支持与努力!

追求自由,其实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由,更是社会的进步,是每个人对新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而不是被旧社会锁在牢笼中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文:吴波

第一次见到《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是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这本书,第一眼我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便立刻买了回来。

书到手后,随手翻了翻,精致的封面、优美的插图深深吸引了我,细致阅读下去,本书颠覆了我以往看过的厚重的法律书籍的惯有模式,不再是法条解读式的照本宣科,它用通熟易懂的语句,结合四十多个历史典故,向我们展示了一句句法律术语、一项项法律程序和一条条法律原则。从古埃及到美利坚、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从地中海到古罗马、从英美法系到大陆法系,本书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深入浅出渗透介绍了西方的法律文化,展现了法律不断演变进化的辉煌史,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让我受益匪浅。

"只有俾格米人才有权利从这里摘香蕉!"这是本书的开篇章,也是作者向我们阐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关于"权利"的故事,而现代法学的第一要义便是保障和发展"公民的权利",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世界各国关于宪法、财产法、商法、版权法和国际法的先声。

在书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事件,如震惊全球的辛普森"世纪之审"、轰动世界的"水门案件"、家喻户晓的"米兰达警告"等事件,作者向我们详细的解析了这些事件中的法律常识,这些著名的案件和事件,蕴涵着西方法治精神的精髓、法理学的要义、法律的信仰与原则。比如,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公民必须尊重法律的判决,罗马法的"共和"、"自由"、"法治"的伟大传统,恶法非法,公民有不自我归罪的权利和程序保障,国家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等。而本书的剪材和编排,无不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权利制约权力"、"自然法和神法高于人法"等这样一些核心的价值元素来进行。

其他诸如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基于人性的审判,宣示了古希腊人天然的神学情怀和宗教感受;持天平利剑、蒙眼闭目的正义女神,宣示了古罗马人对法律"成熟稳重"、"公平正义"的期求;贝卡利亚对"罪行法定"、"罪刑相适应"、"惩罚人道化"的论述,折射出了这位天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光芒和哲学的激情;让英王约翰低下尊贵头颅的《大宪章》和服从法官判决、依法赔偿平民的德王威廉一世以及现代的夏威夷椰子的民告官案宣示了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至高无上;轰动全球的纽伦堡纳粹战犯大审判,验证了"恶法非法"、实在法低于自然法所传达的社会正义观念;洛杉矶警察殴打黑人事件和人权斗士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宣示了"不分种族的正义和友爱".

作者在叙述西方法律文明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关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没有忘记表达一位学者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就如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所言,在一般的中国人心目中,对"法律"二字,是充满了种种神秘、恐惧和深深的厌恶感。因此,作者从一开始,就决意打破枯燥无味的、学院派教科书式的旧框框,而在中国开拓出新型的创新型的普法新文体,这本书是写给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看的一本法学通俗读物。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法律书籍,此书让我耳目一新,浅显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还有作者对祖国的前途、命运的担忧,都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始终坚定一个想法:法治,是众人之事,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国社会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都有赖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成,有赖于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学法之人,更应该身先士卒,为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于法律的作文600字:法律护航,快乐成长


关于法律的作文600字 法律护航,快乐成长

读《百变小超人2》有感

最近,在图书馆工作的妈妈介绍给我一本书《百变小超人2法律护航,快乐成长》。一开始我很纳闷,妈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原来这本书一边讲故事一边介绍法律知识,我也从不了解法律变成喜欢法律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小阎王马米》和《复活的爸爸》两个故事。《小阎王马米》主要讲的是:小阎王和马米互换身份,马米判处鬼魂时发现同学王小虎因吸毒过量致死,在一阵苦思冥想之后,好不容易帮助王小虎复活并戒毒。

毒品是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病毒、吗啡、大麻、K粉、麻古等。吸毒是违法行为,当有人要你吸毒或他人贩毒、吸毒的违法行为时应立马举报。

《复活的爸爸》主要讲的是:马米的同学皮皮从爸爸去世后一直不怎么说话。老师有一次问大家的理想,皮皮竟回答赌神。经马米调查,原来皮皮和妈妈设局靠赌博骗钱。被马米捉弄,妈妈要打皮皮,突然被爸爸(马米变的)抓住,训了一通。最终爸爸让皮皮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这个生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凡以财物作赌注、比输赢的活动,都是赌博。赌博是违法犯罪行为。据《刑法》规定,以营利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犯赌博罪。未成年人赌博,不但影响学习,而且为了翻本,很有可能大量举债,进而引发盗窃抢劫等等更加严重的后果、恶果。因此,为了自身健康成长,要自觉远离赌博。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个法律知识。原来,平时家长和老师的叮嘱,竟然都属于法律知识。经过学习了解法律知识,我知道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都要遵守法律,无论什么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从今以后,我们也一定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遵守法律法规,快乐成长,建设法治社会。

关于法律的作文600字2024 法律护航,快乐成长


关于法律的作文600字2024 法律护航,快乐成长

读《百变小超人2》有感

最近,在图书馆工作的妈妈介绍给我一本书《百变小超人2法律护航,快乐成长》。一开始我很纳闷,妈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原来这本书一边讲故事一边介绍法律知识,我也从不了解法律变成喜欢法律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小阎王马米》和《复活的爸爸》两个故事。《小阎王马米》主要讲的是:小阎王和马米互换身份,马米判处鬼魂时发现同学王小虎因吸毒过量致死,在一阵苦思冥想之后,好不容易帮助王小虎复活并戒毒。

毒品是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病毒、吗啡、大麻、K粉、麻古等。吸毒是违法行为,当有人要你吸毒或他人贩毒、吸毒的违法行为时应立马举报。

《复活的爸爸》主要讲的是:马米的同学皮皮从爸爸去世后一直不怎么说话。老师有一次问大家的理想,皮皮竟回答赌神。经马米调查,原来皮皮和妈妈设局靠赌博骗钱。被马米捉弄,妈妈要打皮皮,突然被爸爸(马米变的)抓住,训了一通。最终爸爸让皮皮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这个生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凡以财物作赌注、比输赢的活动,都是赌博。赌博是违法犯罪行为。据《刑法》规定,以营利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犯赌博罪。未成年人赌博,不但影响学习,而且为了翻本,很有可能大量举债,进而引发盗窃抢劫等等更加严重的后果、恶果。因此,为了自身健康成长,要自觉远离赌博。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个法律知识。原来,平时家长和老师的叮嘱,竟然都属于法律知识。经过学习了解法律知识,我知道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都要遵守法律,无论什么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从今以后,我们也一定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遵守法律法规,快乐成长,建设法治社会。

读《自由幻想》有感


读《自由幻想》有感

最近,我读了《自由幻想》这本书。这本书以夸张、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一个顽皮活泼的男孩阿吹以及他的一帮同学哥们的成长趣事。作者以各种孩子的特征集合起来“编织”成了几个人物,具体的写出了孩子们脑袋里稀奇古怪的幻想。

其中第一个故事,是阿吹看到成语故事书里的隔山打牛而引发出来的幻想,因为自己想当英雄,所以把自己想象成精通各种武林绝技的功夫大师,最后以自己的武功打败了反动派。

像阿吹一样会幻想的孩子有很多。阿吹是作者的一个学生,当他在办公室接受老师批评的时候,他想象自己会隔空转移大法,将自己转移到家里去。想着想着老师的话也说完了,可阿吹一点都没有听进去。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幻想是孩子们的本能,会幻想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不会幻想的孩子他就没有像阿吹这样聪明的头脑和这么多有趣的生活往事了,所以一个健康的孩子是不能没有幻想的。

但是,幻想也会给你带来不好的事情,比如你在上课时幻想,说难听点就是开小差、做白日梦,这样是不能专心学习的。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们那幻想的本领,像阿吹那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幻想的天真可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写下了这本《自由幻想》,这本书汇集了孩子们幻想的种种特点,作者采用类似于记事的写作手法清楚的写出了孩子们,也就是故事中的阿吹的一个个幻想,当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咦!这写得不就是我吗?

读《青少年法律读本》有感500字


法律是一盏明灯,时刻为大家带来光明;法律是一堵防火墙,时刻保护我们不受伤害;法律是一口警钟,时刻提醒我们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少年法律读本》,学法、懂法、用法,享受法律给我们的保障。

在《青少年法律读本》中,有很多经典案例:比如青少年因为长时间沉溺于打网络游戏,把父母给的学费花得精光,因此抢劫了别人财物的例子。看了这个案例,我深有感触。当今的社会,网络,电脑,手机等现代化数字设备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对我们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控制自己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沉浸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这需要我们经得起诱惑,在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控制力,运用好网络工具。

这本法律读本,让我收获了更多的法律知识。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它告诉我们人的成长环境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要靠自己努力,法律的约束,才能不染上抢劫、群殴、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就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法律会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督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管教。我感受到了法律对我们青少年的帮助,我们更要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在法制阳光的沐浴下,快乐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吧!

自由自由——读《狼图腾小狼小狼》有感


为什么成吉思汗只有区区几万人马,却能横扫东亚,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王国?蒙古人认为:因为成吉思汗是草原人,狼的智慧融入了他的血液,他常常使用狼的战术,拥有狼的智慧、毅力和勇气。

也许,在你们的眼中,狼,代表着凶恶和残忍,可《狼图腾小狼小狼》却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独有魅力,虽聪明但不狡猾,神奇让人惊叹的草原一精一灵——小狼。

汉族知青陈阵初到额仑草原,跟着崇拜腾格里(天)和狼图腾的老人和年轻人一起生活。

在草原上,陈阵看见了草原狼群共同捕捉猎物的情景,看见了狼群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猎食者的反应,他渐渐地迷恋上了蒙古图腾——草原狼,他十分想养一只草原狼幼崽。终于有一天,他终于坐不住了,叫上其他知青,一起去掏狼崽。

知青们带上套马杆和凶猛的牧羊犬,费了千辛万苦才赶走母狼,抓走了狼崽。

陈阵每餐都给小狼好吃好喝。在夏天,肉量严重不足,可陈阵还 是想尽一切办法给小狼吃肉。小狼拼命想挣脱铁链,可铁链十分结实,挣脱不了。虽然陈阵和小狼慢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所有狼都向往自一由,向往草原,为了维护自己那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一由、独立和尊严,小狼不惜付出一切:脖子的一毛一被磨掉一半,肉皮渗出了血、磨烂了四爪、咬坏了狼牙、被项圈勒破了喉咙,重伤咽喉……它忍受着钻心的疼痛,不屈不饶地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抗击几乎不可抗拒的外来力量!

看完了这本书,狼的自一由独立、狼的强悍卓越、狼超常的智慧和才能、狼不屈不饶高贵的灵魂、狼坚不可摧的一团一队一精一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狼为了自一由和尊严,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抵抗。这让我想起了上周日发生的一件事。

我老家屋檐上有一个小燕窝,里面住着几只刚出生的小燕子。忽然,我发现地上有一一团一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出生没多久的小燕子掉了下来,我捧起小燕子,看着肉一乎一乎的小燕子,我一爱一不释手,萌生了养它的念头。我找来一个纸盒子,铺上几根稻草,然后把小燕子放了进去,这简直就是小燕子的“豪华别墅”!可没想到,小燕子张着嘴巴叫不停,我以为它饿了,就打了几只苍蝇喂它,可它不吃不喝,还 是叫个不停。屋檐上的燕窝里,还 有一只燕子趴在边上,注视着我们,偶尔也嘶哑的叫几声。

看着不吃不喝的燕子,一妈一一妈一对我说:“这个窝不属于燕子,它应该回到原来的家,鸟类有鸟类的生存方法,等下燕一妈一一妈一回来看不到宝贝会伤心的,你还 是快点把它放回去吧,不然它饿坏了怎么办!”

我听了,马上找来爷爷,又找了架梯子,请爷爷把燕子送回它自己的“家”。

今天看了《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我真庆幸那天及时把小燕子送回了“家”,否则小燕子在我一精一心准备的“别墅”里也会失去自一由、失去尊严。

没有了自一由,就等于没有了快乐;没有了自一由,就等于没有了希望;没有了自一由,就等于没有了梦想。世界上所有的人、动物、昆虫都有它自己的生存规律,都是向往自一由的,请不要故意破坏,剥夺它们的自一由!

读《论自由》有感2000字


读《论自由》有感2000字

四月裂帛

密尔的《论自由》为西方思想发展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倡导自由与追求个性的思潮对西方人影响至今,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读完之后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1.密尔自由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对于倡导自由的论述有两大支点——权利理论和功利主义,密尔对自由的探讨显然属于后者。他所说的功利"必须是最广义上的功利,即以人作为进步的存在者的永久利益为依据的功利。"我的理解是指对于社会即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和观点或言论本身的真理性。密尔试图划清社会可以合法施加于个人权利的界限,那么就必然要以功利的得与失为出发点进行劝服,在本书的扉页上提纲挈领地引用洪堡的《政府的权限与责任》中的名言"人最丰富而多样的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奠定了文章现实主义的基调。

然而,就我看来,他的理论也一定程度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密尔受托克维尔影响,重申其"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政治论题,核心观点是"‘人民’与作为权力施加对象的人民并不总是一回事;而所谓‘自治政府’也不是每个人管治自己的政府而是每个人都被其余所有人管治的政府。"但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的:政府作为社会公器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声音,就中国的状况来看,政府长期处于与人民"脱节"的状况,正希望通过反腐等一系列措施拉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这样"暴政"就不成立。若从微观的角度说,"每个人被其余所有人管治的政府"显然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应一概而论。政府的决策兼顾所有人的利益的是不现实的,作为政府来说,对于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决定并不是单选题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调和与协商的,这个社会也不只有一个阶层,而是多种社会利益错综复杂的共同体,因此这样"二元的假想"是浪漫且富有哲学内涵的。再者,密尔的论证大多将自由的对立面设定为与人相关的权威(精神、世俗、文化、法律),事实上,自身和时代的物质局限远比精神局限的影响更加深远,没有物质的支撑,思想自由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密尔自由思想的不切实际之处。

2、密尔自由思想中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观的萌芽

"任何在总体上不尊重这些自由的社会,无论其政府形式如何,都不是自由的社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这些自由的存在如果不是绝对和不受限制的,那它也不是完全的社会。"密尔认为,人的自由的恰当领域是不剥夺他人的自由,即"自我保护".这说明在创造"观点的意见市场"的同时人应担负起对他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故我也认同老师上课所说的维基解密的正确性有待评判的观点。我国现在允许宗教自由的也是建立在对社会不造成危害的基础之上,这一层面和传播学中的社会责任论有相似之处。我所说的"社会责任"还包含另一方面,政府(和能做出决策影响社会的集体)有通过观点的探讨给人们判断正确与否的机会的社会责任,然而现今对于观点表达的惩罚仍然依法存在,党媒在体制内的限制已然为"意见市场"立定了"市场准入原则",单一与趋同的观点让新闻事业禁锢于框架之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密尔对言论自由的探讨始终都是允许谬误生存,让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都能在"意见市场"上流通。可是结果呢?自由的思考与讨论能完全避免错误产生吗?显然不能。"一个人得以更多接近了解一个题目的整体,唯一的途径就是倾听持各种不同意见的人能够就此说些什么,并研究每种不同的心智特写能够观察的它的方式。"这里密尔用了"接近"一词暗示了思想和言论自由带给社会效用的局限性。后文更明确地提出"只是我们已做了人类理智现状所允许的最大努力:我们没有忽略能使真理有机会达至我们的那些东西。"这都看出他内心时代观的萌芽和思维的严谨性。

3、密尔自由理论中"极简原则"的前提和社会效用

密尔对自由的范围设定了一条"极简原则",即"当有权绝对地支配社会以强力和控制的方式处置个人的事情时,无论采取合法惩罚形式下的物质力量,还是公众舆论下的道德强压的手段,其准绳是自我保护,即人类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任何成员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其唯一的正当的理由只在自我保护。"但这样的原则前提是在一个文明群体之中,如果这个社会上只有少数精英,多数人都平庸的情况下,或者说其自我保护的对象并不被社会舆论所认同,那么这样的原则在短时间内就不能对社会产生普遍效力。尤其是公众舆论的道德强压,相比法律来说更具有社会性和不确定性,受传统思想影响更深,需要全民思想素质达到一定境界才能维护这样的准则,因此我认为个性的解放不应只停留在优劣差别上,即少数人和多数人,阶级与阶级,社会精英和平庸的人之间,而是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多元化,毕竟从广义上说个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其评判标准也是社会上人们内心所认可的价值观而已。并且,密尔在倡导个性解放的问题上希望社会上的多数人能宽容和理解少数精英的个性,我认为这是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只有个人的积极的思想推广到大集体中来,整个社会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进步。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在图书室寻找良久,突然一本书的书名闪入眼帘——《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别致的名字啊!我毫不犹豫地借了过来,事后才知道,这本书就是教育局推荐的100部教育书籍中的一本。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一章“寻找语文原生态”的章节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书中,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的学生给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介绍了学习方法。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方法,但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语文呀,你可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看到这里,我的心头好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辛辛苦苦是为谁做嫁衣裳啊?

同时我想到了自己读师范时上文选课的情景:因为受小时候自己喜欢吃甜食的习惯,牙齿经受不住蛀虫的侵蚀,疼得十分厉害。没想到,补牙还不是那么轻松。要先洗干净,再除垢,最后才能补。时间整整花了三个星期,因为周六、周日医院也没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选择上课的时候去,由于自己的数学基础差,于是,我都选择文选课的时候出去补牙。更没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个人。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没有认真听,怎么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书中这位同学的话,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语文老师要死要活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那应该怎么学习语文呢?不先急着说答案,先举两个例子:一个读初一的李大伟和初四的王庆玲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结果是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这能说明什么?

唱歌是件让人很“舒服”的事,对于全天下以唱歌为职业或想从事唱歌这份职业的人来说,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来形容自己的这份工作或爱好的吧。但在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在充满蓝色灯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个歌唱精灵,瘦小的身躯却蕴藏着无限的激情,随着歌曲的发展,他的歌声由倾诉般的低吟渐渐变得激情缠绵,其间迂回婉转情难自制,时而如鹿鸣马嘶,时而如虎啸龙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转入云……那种酣畅淋漓、激情迸发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视线,掌声在阿鹏结束他的演唱数秒之后才猛然爆发,观众们已随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记了自我,意犹未尽,真想再继续听下去,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第一个例子说明,学生受老师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成正比,第二个例子说明没有经过名家指导的“土包子”照样可以“唱歌”。

很多书中多言,“教育其实很简单”。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两位大师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的学习其实可以很简单。现在的语文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一定是专靠老师教育才会有的,还可以是他们自己去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和社会生活中受滋养和熏陶的。比如,学生在与朋友、长辈、同学交流时的点滴感悟;或者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滋养;亦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积累的文学素养等等。老教育家前辈叶圣陶就曾明确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当然也包括语文的教育吧!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语文实验室计划”和“自修楼里自主学习”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著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那么教小学是否同样适应呢?我想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音乐尚且提倡原生态唱法,我们的教育为何还要舍本求末,弃简就繁呢?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曾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我想,语文的学习,就让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

读《爱和自由》有感


读《爱和自由》有感

——悠悠

《爱和自由》是一本充满爱的书,它在教我们如何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没读这本书前,一直以为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其实不是,孩子是带着精神胚胎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内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父母不需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满满的,持久的,无条件的爱和自由的空间。只需这么做,孩子便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很多父母都声称自己是爱孩子的,他们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给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的爱他们。然而这些所谓的爱,背后的真相是:父母小时候无法享受到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就会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强加给孩子的特长培养,也只是随大流,亦或是成为同事和朋友间炫耀的资本;至于,不停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爱意,想来是给不够强大的内心多一些安全感。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这是爱自己。当父母的心智发展的不够好,自己都还是个缺爱的“大孩子”时,又怎么能够给孩子真正的爱呢?

作为一名80后,我深感到自己的成长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我没有责怪父母的意思,因为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他们也是摸索着,用自己的爱来抚养孩子。父母是爱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正确。当我犯错误时,妈妈的脸色会很难堪,继而是训斥或打骂。用妈妈的话说,我很犟。哥哥挨打时是默不作声的,而我,妈妈要求我跪下时,我不会照做。妈妈便用按的,但按下后我会立刻站起来,我是不服气的,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对待的。这是妈妈告诉我的,我自己并没有这段记忆。但是妈妈难堪的脸色一直在我心中,那种表情是愤怒,是恨,还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只是我很恐惧。于是每当有人生气时,那种脸色都让我非常不安,即使他们生气和我没什么关系,但我会莫名的紧张和恐惧。原来这是我的心理障碍,我成了看人脸色生活的人。

都说打是疼,骂是爱。相信不止是妈妈,很多父母都是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爱孩子的。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方式是会延续的。小时候哥哥经常挨妈妈的打,现在哥哥的两个孩子也会挨哥哥的打。理由也是惊人的相似:工作压力大,孩子又不听话。是的,父母希望孩子是顺从的,是听话的。但是他们没有耐心用爱来表达,却用打骂来要求。从小到大,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听话一点。我时常羡慕那些被父母拥抱,亲吻的孩子。但妈妈认为,都这么大了还这样,会宠坏的。是的,妈妈需要我做个乖孩子。一个尊敬长辈,顺从兄长,谦让弟妹的乖孩子。于是我一直是一个:“乖孩子”,一个压抑的“乖孩子”。我只有不断的压抑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才能假装成为妈妈心中的乖孩子。

还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捉蜻蜓,五颜六色的蜻蜓在天空中飞的样子,真的好美,好自由。那天我捉了一只蜻蜓,正在好好欣赏,表妹经过,被蜻蜓吓坏了,哇哇大叫。妈妈闻声而来,立即要求我放飞蜻蜓,我不肯,我不明白这么美的蜻蜓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妈妈夺过了蜻蜓,摔在地上,我眼睁睁的看着蜻蜓在地上痛苦的挣扎,我的内心也随着它痛苦的挣扎,但是我什么都做不了,这是多么残忍的一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表妹,我讨厌她跟着我,粘着我,更讨厌她和妈妈告状。但是我不能表达,因为不被允许。于是我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会也不想表达。我会摆一张臭脸,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原来这是我的情绪侵入。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觉知到我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是父母教育的不妥。正是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这些,才会更愿意用真正的爱去对待别人或是自己将来的孩子。不会给孩子脸色看,不会打骂,训斥孩子,不会剥夺孩子的喜好。我知道这很难,因为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我的内心,我需要学习,不断努力的学习,才能坚定爱和自由的道路。

曾经,妈妈用打骂来爱我,爸爸用鼓励来爱我。只可惜爸爸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在正负能量的抗衡中,我没有很好的成长。值得庆幸的是,爸妈和哥哥是爱我的,我也是爱他们的。只是错误的爱折磨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真正的爱来改变这一切。虽然我们已是成人但仍需成长,在爱与被爱中成长。感恩!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民商七班胡莹莹 司风惜语

初见《容忍与自由》书名心中不免留有许多困惑,也正是这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或曰文明的繁荣程度,测量的指标有很多项,如GDp、CpI、HDI等,但最重要的一项,是社会的包容度。如果社会本身的包容度足够宽广,即有足够的容忍度,那么人们就会有足够的自由,亦不会担心繁荣。"在这句话中我们很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两个突出的字眼,即容忍、自由,但是这种容忍到底意指什么?这种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自由?二者到底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这句话出自胡适先生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之口。胡适先生也亲口提到自己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19页]而这里提及的容忍并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种宽容忍让他人的态度,它可能涉及更多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兼容。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胡适先生认为"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做主。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选择隐遁的生活,即逃避外力的压迫,就像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另一种方式呢,就是梦想神仙的生活,即行动自由,变化自由。这正如庄子《逍遥游》中向往的那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与"万物皆有所待"相对应的境界。[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9页]以上所说的两种自由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自由也有一定的出入,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是我们的一种权利,一种有界限有条件的权利,是我们在某一方面不受外界压迫的权利。

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一书中着重给我们谈到了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们便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西方世界那场著名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创举。马丁路德等人起来革新宗教就是因为他们不满意旧教的不容忍与不自由,就是为了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改革成功打破了罗马旧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重新焕发了生机,可是我们也知道在新的教派建立之后,宗教信仰似乎又陷入了另一种僵化的模式。那些宗教改革者们又走向了一条不容忍的道路,在信仰领域又开始了专制独裁。宗教改革者高尔文甚至用火刑烧死了与自己宗教观点不同的塞维图斯,这是何等不容忍的表现啊!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发生在宗教改革过程中的一则真实的案例吧,那就是"塞勒姆审巫案".

塞勒姆这个小镇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不过,塞勒姆小镇这么大的名气不是来自它在早期清教徒开发史上的地位,也不是来自它美丽的古典风格的建筑街道,而是来自三百年前在这儿发生的一系列法庭审判案,来自这些案件本身给美国人带来的震撼和这些案件在美国人心中投下的阴影。虽然案件发生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

事件的原始是这样的:1688年,塞勒姆村的教堂请来了一个叫帕利斯的牧师。这个牧师是从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搬来的,带着妻子、六岁的女儿贝蒂、一个侄女和一个女人黑奴蒂图巴。一年冬天,牧师的女儿患上了一种怪病,她行走时跌跌撞撞,浑身疼痛,有时还会突然发作痉挛,表情非常恐怖。更为奇怪的是,平时和她形影不离的几个十几岁少女也相继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当地的医生都不能解释这种奇怪的病症,只能说这是某种超能量作用的结果,在当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这些少女都中了巫术。人们将怀疑的对象很快就锁定到了女奴蒂图巴的身上,蒂图巴被带上了当地的听证会接受审判,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两个女人也被带上了听证会,一个是女乞丐,一个是从不上教堂的老女人。而恰好这三个人都是大家平时不喜欢的人。说也奇怪,当少女们一看到她们时就发出惊恐的尖叫,然后摆出歪斜僵硬的姿态,凝固不动了。这拿到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完全就是一场闹剧啊,很明显我们会揣测这是少女们对这些女人的整蛊的手段。可是在当时这场审判仍然在进行。一号嫌疑犯蒂图巴一开始还拼命为自己辩解,但是后来她觉得自己逃脱无望了,就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巫婆,并当场揭发了另外四个巫婆。

随后不久,马萨诸塞地方的总督普斯从英国回来准备尽快采取法律行动来审判这场弄的人心惶惶的"巫婆案件".在法庭上一共有五名大法官,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物。法官们根据村民提供的可以看到巫婆实施巫术的可笑证据来审理这桩案件,在被各种检举出来的村民中第一个受法庭审判的是村妇毕晓普。结果是可悲的,毕晓普被判处死刑,她被押往绞架山吊死。随后又有五个被审判法庭定罪的"巫婆"被送上绞架山受刑。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叫柯莱的80多岁的老人,他和他的老伴同样受到了指控,而他拒绝接受这样的审判,于是就被冠以藐视法庭之罪在塞勒姆监狱里关押了五个月。之后他仍然拒绝接受法庭的审判,就这样他被处以用巨石压死的极刑。三天后,他的妻子和其他七个犯人全被吊死。但是历史证明,这些人全部都是清白的。

重新审视这场"审巫案",我们会发现这无疑就是一场闹剧,但是就是这样一场闹剧却有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谁有权利去剥夺这些人的生命?我们确实无法不抱以一颗沉重的心去审视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在一个公认的有法制的地方,设立了正式的法庭,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而处死了几十个绝对无辜的人?在这场"审巫案"的背后我想人们得到的远不仅只是一些有关司法程序方面的启示,在这背后还一定有更为深层次的东西等待我们的考证和感悟。

其实,从"审巫案"中折射出的正是宗教改革中的不容忍的表现。人们也确实检讨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指出清教徒的宗教执着,在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下会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狭隘,只承认自己认可的东西,只信任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见容于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并把一切异端都视作邪恶。当年,清教徒在欧洲受到残酷的迫害,他们怀着坚毅的宗教信仰,逃离欧洲,来到新英格兰建立殖民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后,他们会像当年迫害他们的人一样,不能容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种要纯洁自己的心灵、纯洁世界的理想主义的执著,一瞬间就会变成残酷迫害异端的可怕动力。[注:摘录自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第107页]的确,改革者们在推翻了原有的压迫人的思想之后,自身也逐步走向了一条不容忍的道路,不能容忍其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以这种钳制他人思想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思想,强把自己的思想加在其他人的身上,这的确是一种极为可笑的方式,这种思想上的专制必然得不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回应 ,势必也会被人民群众所推翻,重新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宗教改革中出现的不容忍的确是令人感到痛心的,这无疑是一些改革者对自身改革成果的一种否定。但是环顾西方历史同样也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有关"容忍"的故事的。我想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有关南北战争的具体历史我想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在此我主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南北战争中那位伟大的南方"邦联"军队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在南北战争中我们都很清楚南方处于绝对的弱势,在战争后期南方军队几乎已经溃不成军。但是李将军的确是一个骁勇善战出色的将军,他不是一个缺乏战斗意志的人。可是,对于李将军来说,军人同样是一个崇高的称谓,战争必须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事业。在是否选择游击战的关键转折时期李将军内心也是有着巨大的纠结的。选择游击战可能会在很大的程度让南方反败为胜,但是游击战会打破军人和平民在战争中的角色区别,不可避免地出现军人对平民的战争暴力,这是平民遭受最大死亡、伤害、疾病和饥饿的战争形势,采用这种战争方式无疑会给这块土地带来前所未有的伤害。[注:摘录自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第32页]李将军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这种战争形势,而此刻摆在他面前的也这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向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投降。李将军的确这样做了,带着他内心的最高道德标准这样义无反顾地做了,他的选择是令世人敬佩的,他有着一颗容忍的心。

就这样,李将军投降了。自古以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投降,他作为叛乱首领的身份就盖棺定论。[注:摘录自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第33页]但是李将军并不害怕,依然表现的是那样的从容镇定。他坚信自己所遭遇的远远要比广大的无辜民众遭遇的要少得多。李将军的投降标志着美国走出了内战的炼狱。在投降之后李将军也向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提出了一些有关保障南方士兵相关权利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样被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所答应,并且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承诺。双方的战争的领导者在战争面前所表现的宽容的确是值得人们敬佩的,李将军的勇敢选择也的确换来了许许多多人民群众的自由。就这样,美国的南北战争突然、平静、尊严地结束了。美国的南北战争是一个有关容忍的好例子,在这种容忍与理解之中,双方达成了一个彼此都认同的道德标准,没有哪一方非得要将另一方置于死地才肯罢休,就这样为彼此都争取了最大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在南北战争中是不存在绝对的输或赢的一方的。

看完了以上两个例子我想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是啊,容忍的确很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14页]而我们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阅历以及自身的学识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必然会涌现出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正如胡适先生说的那样:"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纵观古代中国我们一样能从中感受到在思想和信仰领域内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在那个王权专制的时代里,皇位是万万不可撼动的,因此王的话就必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许任何人从中挑刺,当然更不许任何人提出与之相矛盾的新观点,新见解。人们的思想是受到极大的禁锢的,在思想、信仰领域毫无自由可言。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容忍无从谈起,如果我给你容忍,让你有自由,那就可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这种容忍都是很难在那种环境下实现的。但是很难实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去实现它,这是我们的一种最高的价值追求,一种对社会的容忍度的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角转移到当今的社会。的确,当今社会也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忍的事实。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我们有着涉及很多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毕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我们拿着这种有限的自由去干一些对别人造成困扰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一个不宽容的人了。有时候我们的许许多多的不容忍的行为的确就是因为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无知才会不假思索地就亮出自己在别人看来甚至是可笑的那些观点,只是因为无知才一直想和别人拼个你死我活,总之是不想给别人留下一点后路。这种无知和不容忍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让我们悔恨终生。例如复旦大学的大学生投毒事件,两个男生就只是因为平时在生活中有过一点点过节和摩擦,就一直怀恨在心,最终其中一名学生做出了让其悔恨一生的决定,在另一名学生喝的纯净水中投下了剧毒的化学用品致其死亡,最后也将自己的一生送入了监牢。这样的结果在我们正常人看来似乎是不能理解的,接受过如此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能够做出这样一个令世人惊讶的举动,其起源也就仅仅只是一次小小的口角。这是多么不容忍的表现啊,这种的不容忍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类似的例子可能还有很多,只是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了令自己悔恨一生的举动,事后想想会觉得有诸多不值,但当初为什么就不能多抱有一点容忍之心呢?对别人容忍无疑是对自己的最大的容忍,是对自己最大的一种解脱。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容忍之心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很自然地无法避免要和其他人或事接触,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时刻保留一种容忍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自由。首先即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我们应该允许他人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当别人和自己在某些方面发生冲突之时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宽容之心,想人之所需,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对待这些事情就会宽容很多。其次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学会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反省我们是否经常在做一些不容忍之事,经常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们要学会这样做,加强对自己内心的约束,久而久之我们也会慢慢变成一个会容忍他人的人。说到这里不由得不让我想到那场有关两位伟大的领导人之间的高尚的友谊,那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约翰亚当斯总统和托马斯杰斐逊总统间的令人动容的伟大友情。两位总统在革命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且双方在私下也经常来往,但是建国之后,亚当斯和杰斐逊在治国理念上出现了重大的分歧,双方甚至达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于是两人的友情似乎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在这期间也有很多人去劝阻双方,让其重归于好,但这些都是徒劳的。但是两人也都始终难忘当年的深深的战友之情,双方都迈出了宽容对方的一步,于是两人又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通信。最终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两人同时在美国的国庆日当天离世……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伟大的容忍之心创造了这段神奇的友谊佳话。

当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充斥我们的脑海时我们一定要时刻地保持清醒,找准心中的那根准绳,同时对它们抱有一种宽容之情,用一种发现美的眼光去审视它们,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洞悉其中的有价值之处,这样我们自然会在容忍他人之后得到一种畅然若释,一种内心的升华。在与人相处时更应该做到这样。请相信容忍是一种相互的行为,你若容忍,他人定会以容忍之心来回报你。所以请记住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自由的根本,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容忍,在容忍中得到自由!

《法律之门》读后感 600字


《法律之门》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 六(3)班 周彦恺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任命权利的纸”,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它告诉我们:要遵守法律。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法律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法律之门》。
《法律之门》是美国各大法学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这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这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书,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
作为一名国家的公民,首先就要做到遵纪守法。也就是说,就算自己再穷,再怎么样,也不能去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说偷盗,抢劫,杀人……要脚踏实地,做踏实人,这种人,上帝是不会让他吃亏的。
我们不仅要守法,还要学会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日记被偷看,信件被拆开,受到敲诈勒索……),就要向国家的有关机关申诉,请求那些有权威的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说到会用法,我就想到了我家隔壁8岁的弟弟在去年发生的事。弟弟很喜欢写日记,想日记诉说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他的父母却好奇心旺盛,每天都要去偷看他写的日记,最后终于被弟弟发现了,而且还是一连几天,他火冒三丈,忍无可忍,最后他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向村长礼貌完整地申诉了这一切,村长听了,立即去把弟弟的父母训斥了一顿,并让他们向孩子道歉。我觉得我们得向弟弟这种懂法还会用法的人学习。
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像一位隐身的天使,你找到了它,学会了使用它和遵守它,它就会永远保护你;如果你去违反它,它就会惩罚你,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抱有侥幸的心里,因为法就在你我身边。

喜欢《读《法律以外的自由》有感6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社戏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