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余秋雨借我一生有感

读余秋雨借我一生有感

历史宝鉴——读余秋雨之《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历史宝鉴——读余秋雨之《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浩瀚的历史,带给我们无数启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殷殷告诫,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读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让我得到这样的人生感悟。

散文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关于皇帝们的故事。他以朴实的文字,柔和的话语,带有前瞻性的思想,富有哲理的思维描述了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介绍了清代帝王的功过得失,将康熙与慈禧作对比,发出了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历史感叹。

就说康熙皇帝吧,他一登基就有无数多的问题摆在面前。清兵入关才几年,一个偌大的国家等待着一个明君的出现。康熙没有让祖宗失望,造就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清帝国。他八岁称帝,十四岁亲政,面对当时的内忧外患,十六岁果断地除掉了一直干预朝政的权臣鳌拜,扫清了他施政中的第一块顽石,为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仅仅四年后,康熙又开始策划削落三藩,去接触即便是祖上也无可奈何的大将吴三桂,在吴三桂叛乱发动之前,他就先发制人,迅速出击,让沉睡了三十年的清军重新焕发生机,指挥着明末曾让汉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再一次消灭了兵力最强的汉军,给国家未来的治理铺平了道路。猛烈地打击对统治有威胁的敌人,抗沙俄,定版图,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收复台湾,亲征蒙古噶尔丹,册封达赖喇嘛,他让大清的皇威遍布蒙古大漠,深入西南边陲,直达青藏高原。当然,如果康熙帝单凭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便不会被后人称作千古一帝了。他不仅武功显赫,在文治上也十分卓着,为了使满汉和谐共处,他广纳天下英才,开设博学鸿辞科,招集汉族知识分子,编制了延用至今的《康熙字典》;当许多汉人瞧不起北方蛮夷之时,康熙帝却已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让汉儒们也自叹不如;正当有不少前朝旧臣在苦心密谋反清复明时,他早就笼络了汉族的文人学者修定《明史》,总结明亡清兴的历史教训,使《明史》成为二十五史中最完整的一部;他还驾临凤阳,在明朝祖地亲自祭拜朱元璋,妥善安置朱氏后人,既让时人称道,也给后人为他的胸襟、气魄所折服。

余秋雨先生像一个说书人,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证据,以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方式将清朝历代皇帝之事娓娓道来,将大块的真实叙述与零星的数件事情穿插一起,配以精辟的论说,把每一个帝王的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正如秋雨之名,梧桐落叶潇潇雨滴落心头,一阵寒意入骨,却清醒了许多,透彻了良多,感悟了很多。

然而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妄自尊大的乾隆拒绝了英使马夏尔尼的通商谈判,使中国失去了接触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好机会。其祖父康熙帝收复台湾后曾打开沿海通商口岸,解除海禁,可是乾隆却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在康熙朝,康熙本人一心为国家繁荣作努力,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将欧洲传教士请入宫中,请教天文、生物知识,接受物理、欧氏几何的指导,闲暇时还致力于天花疾病的研究。他对西方诚恳的接纳使大清成为当时屹立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在铲除吴三桂和噶尔丹中,红衣大炮多次派上用场,他不仅购买大炮、研制火药,还将外国使者进贡的战舰模型投入生产,从而成功地战胜了台湾水师。相比之下,乾隆皇帝只会与纪晓岚吟诗作对,与和|收藏古董字画,还劳民伤财地七下江南,花天酒地。

读完全文,不禁对余秋雨的语言的驾驭感到由衷的钦佩,利剑般的目光洞察出中一个王朝的成败功过,读此文,既是一种语言的培养,也是文化的学习,更是为人、执政、治国、兴邦的历史宝鉴。阅读之后,豁然开朗。各种想法接连涌现,不断爆发出来。虽难以言表,但却对真谛的领会满怀欣喜。我想这就是作者的过人之处吧。这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历史性散文有的触动,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

文字之美正如武林高人的深厚内功,一道道真气由内而外的散发,虽徐徐流出,向读者心中缓缓输入,但是顺畅地打入丹田,聚之紫府,渐渐地遍布周身各处,细细地品味慢慢地读,感到一股纯厚至阳的内力源源不断,温暖全身,通篇毕览,功力方收,精神为之一振。

《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次辉煌与过后的衰败。不单是清朝,一个王朝的诞生:总是威风凛凛地一路杀来,短暂地出了几位经天纬地的君王之后,瞬间的绚烂又重新走向没落,无能又自负的子孙一点一点吃掉老祖宗的基业,毁掉先烈们浴血奋战方打下的江山,最后灭亡。一个王朝的背影有兴和衰,荣与辱,成与败,还有不尽的历史教训,在教训中得到借鉴,在借鉴中取得进步,这也许是此文的意义吧。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读一读余秋雨的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或许,你也能从中探求得自己的历史宝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余秋雨散文《历史的暗角》有感


近日,抽空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山居笔记》,但当读完最后一篇《历史的暗角》后心情尤难平静。
这是一篇专以揭露和鞭挞小人的散文。文章以欧洲的一名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使得一村人都成了仇敌的例子开始,又举出费无忌在奉命为楚平王的儿子迎亲过程中,设法把新媳妇变成了平王的夫人最终使楚国灭亡的故事。由此,作者为小人总结了八大行为特征,即: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见不得权力,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与此同时还把小人分成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等四种类型。但在铲除和防御小人上作者却犯了难。余先生认为,小人所以难以防御,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需要为小人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外,社会群体还有五大原因,即观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牵扯,心态上的恐惧,策略上的失误以及灵魂上的对应。
读罢此文,我的第一感觉是余先生肯定是碰上了现实中小人的纠缠,使他心生忌恨,不吐不快。但在鼓噪(余先生词)一番之后,又对如何防范感到无奈。所以我又想:这真是何苦呢?
孔老先生当初把人划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标准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余先生好像也赞成这种划分,我们当然认为余先生也是君子了。但是,当小人为利纠缠余先生的时候,以君子之义是不是要以牙还牙呢?当余先生对小人鼓噪以后,你的义又如何体现呢?况且,从古到今,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有智慧的用智慧,有力气的使力气,有谁能把君子和小人分得清呢。刘邦当初是无赖,属小人范畴,但后来作了皇帝,你说他是因小人的卑劣获得成功呢,还是以仁义取胜的呢。
量小非君子。一旦遇到所谓小人诽谤或纠缠的时候,上策乃是:不理不睬,沉默应对。
正是:
当红大腕事缠身,何以偷闲鞭小人。
张罗八罪祥描脸,防范五难知费神。
惯见贤愚共奔竞,岂凭好恶划疏亲。
英雄无赖常流转,可记刘三昔日贫?

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敦煌,佛教圣地,中华文化千年的瑰宝坐落在此。莫高窟,几千年了,它就在这里,像一座精神的宝藏,永远将人类的精神壁立于此。

莫高窟与云冈、龙门两大石窟不同,尽管他们都是如此得吸引人,但莫高窟就仿佛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孩子,浑身焕发着熠熠生机。这种青春的气息,是人类丰富的精神文明给予的。这份精神文明,铸就了莫高窟之魂。这就是莫高窟千年不老的秘密。

其实,莫高窟的一生就好比中国的历史。莫高窟因安史之乱几近毁灭,在崩溃的边缘中被人类挽救回来。就像中国一样,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将侵虐的魔爪伸向中国。堕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一心求和。最后,广阔的中国被四分五裂,后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切都回来了,就如莫高窟一样,获得了重生。莫高窟之魂,正是中华民族之魂。千年不灭的莫高窟,是中华之血,中华之魂的寄托。它千年不灭,中国也像它一样,从悬崖边救回自己,从无边的黑暗中找到心中的光明。

莫高窟正如余秋雨所写的那样,千年不倒,这一切的一切是我们的双手造成的,我们既然创造了它,也有能力毁灭它。所以,我们的心中应当从莫高窟的历史中感到羞愧。羞愧于安史之乱,因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而造成的人祸,我想,我们心中应当对那段历史感到沉痛,因为那段不堪回首的灾难,毁灭了我们所创造的美。后来的重建,应当是对这种精神文明的一种弥补吧!

莫高窟之魂,当千古永存,因为我们的信仰就像一把手,永远撑着它。

读余秋雨人生哲言有感


读余秋雨人生哲言有感

这本书向我们阐述的并不是用华丽语言编织的唯美故事。而是最自然的也最贴切的“人生故事”。

眼前这本书,就像是从栽种在山间的那些树木中采摘的新鲜叶子,它们拼凑出一副美丽的图案,这个图案叫做“人生”。你闻,或许还残留着山林的依稀栖息。

而我愿做一个只在树下静坐的孩子,安静的凝望着树木之美,山峦之美。

人们在乎的,是成功,奋斗,学位,职称,资产,官阶,升迁以及与此相关的应酬,开会,青灯,黄卷。太多太多的坐标干扰了人们对天时的感受。我们是那么

的不在乎春雨,春雨中的雷鸣,雷鸣后的暑气,暑期后的凉风。人生是天时的恩赐,而我们都忘了。让它们回来吧,回到生命深处。我们的人生是诗的意境。在诗的

面前,何谓“成功”。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从自然的季节到生命的季节。它不会消失,即使不被人们品尝。但只有品尝,诗意才会显现。诗意,让

人生陶醉。就像老人在喝酒,喝得很慢,很深,一口口的不间断。人人都在人生中,但如果要发现人生,却需要特殊的眼光。甚至,需要特殊的仁慈。人因差异而互

相争斗,又因争斗而扩大差异,并把扩大了的差异而当成了现实。但我发现,人生也存在太多的共同点。发现人生,就是发现共同点,发现沟通的可能。是的,真实

的人生让我清醒。或许只因二十岁是个饥渴的年龄吧。

人生是由许多选择构成的,有时也会遭遇大的选择。我觉得不论是大的选择还是小的选择,他们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事情的影响。唯有善和爱,才决定人类之

所以为人类。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健忘,觉得自己反正是人类,不必再去巡查根本;人类矜持,觉得既然人人都懂,不必再去挂在口边。所谓的仁者爱人,就

是你说,你要找一个夜风静静,鼾声轻轻,表情土著,善意弥漫的所在。我说,别急,留一阵吧。留下看看,看夜风能否吹熄夜话,土著磨钝锐眼,鼾声能否盖过怪

笑,善意能否控制亢奋?我说,也许能。我时常觉得,如果没有善和爱的细流,人类早就消失。所以,以善和爱的细流来维系人道,改变趋向魔道的的危势,是历来

智士仁人的最高使命。着也是“第一使命”。所以,人类终于没有自枯于茫茫荒漠中。

善和爱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自身需要——自塑生命的需要。善和爱改变了生存的目的,使生命结束了自耗状态而物我两忘,意气风发。善和爱优化了个人和群

体的生命环境,使自己对世界对人类增加了信心。善和爱为了照亮别人而不能不磨砺了自己的生命光泽,使自己变得更加温煦而透明,提升了被欣赏的可能。而且,善

和爱永远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愧信心互增、光辉互照,这样构建起来的整体氛围,几乎就是天堂的降临。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善和爱提出了过于纯粹

的标准,并以标准吓退了自己和别人。其实,善和爱未必纯粹,也很难纯粹。有心就好,起步就好,即便只有一分也好。呵呵,何谓佛光普照?只因为它也照到了魔的

领地。善和爱,是一场代代相传而又艰苦卓绝的接力赛,只是为了把人类拉出无边的黑暗。人间天堂人人可进,不要高强,不要禁卫,不要门票,也不要通报。只要

你愿意朝着它抬脚迈步,那你就近了,又近了。很多人用最豪华的方式修筑通向天堂的阶梯和通道,殊不知,越修越远了。善良,善良,善良……这是一个最简单的

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在黑灯瞎火的恐怖中,人人期盼他的光亮,期盼的如饥似渴、望穿秋水、但当光明降临的时候,它又被大家

遗忘,就像遗忘了小学的老师、早年的邻居、遗忘的合情合理,无怨无悔。

我们渴望自由,尤其是精神自由,宁要草莽中的自由奔突,宁要粗声豪气的自由言语。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15地信贾永顺

《何谓文化》一书为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新著,余秋雨是当代文学大家,他曾全面考察中华文明,亲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遗址,以及欧洲96座城市。

文化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是每个人会提及或触碰到甚至要研究的,因而文化与我们密切相关。但就是这样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却很难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即何谓文化。无论我们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得到最终的答案,大多是模棱两可,似云非云。因此在这样一个对文化极为注重继续发展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对文化做出了详尽解释。其回答分四部分,其一为:学理的回答;其二为:生命的回答;其三为:大地的回答;其四为:古典的回答。

学理的回答中,余老引借其在海外各地权威场合下关于文化的演讲,并通过其探索考证给出极为精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以“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说明“文化差异”之所在,“时间积累”积淀成“集体人格”。定义抓住了文化的本质,深刻而简明。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并谈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弊病,由古及今,由进步到隐忧,深刻指明了中国文化内部矛盾和文化建设机制。对于当今时局,余老从世界文化范围内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性和“文化冲突”的局限性。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折射文化的生活气息,并列举了一枚书单劝勉每个人认识和学习中国文化,提升自身修养。在本章最后与实际生活联系,向市长建言,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向联系,体现人文关怀。

在生命的回答一章中,余老通过对谢家门孔的讲述将文化形象化,文革中萧伯纳中国学生黄佐临完成的剧作奇迹,五四运动以来巴金用百年生命完成的完美回答,或是周恩来张培恒对文化工作者的维护,每个文化巨人都在命途多舛的时代用生命诠释和维护文化的尊严,用生命向心中神圣的文化致敬,所谓生命的回答,同时也鞭策着当今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一言一行。

大地的回答讲述了余老为各历史重地撰写碑文,让历史长存,让文化永恒于山水之间。在领略大好河山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

古典的回答,对诗经古籍进行翻译和解读,充分展现了古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时刻警醒着我们在追寻文化时不忘对其根源的回顾与探索。

而今心明文化之内涵,阔步在前行之路上。

文:贾永顺

读余秋雨《问学》有感


总体的透视

--读余秋雨《问学》有感

作者:秋的私语

交友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淡然又最隽永的,便是以文字交友,以书交友吧。余秋雨的这本《问学》是几年前一位朋友托私语的姐姐转送给私语的。私语与这位朋友尽管在同一个城市,却已经五、六年不曾见面。今晚,翻出这篇《问学》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也籍此谢谢我的这位朋友。

朋友到书店买书,觉得余秋雨的《问学》很值得一读,于是买了两本,自己留一本,再送一本与我。

《问学》的推介语甚为高调:"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能与《论语》相提并论,不知《问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进人的内心。抱着这种疑惑,我在书中渐行渐远、渐行渐悟。正如余秋雨所言:"我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国际其他文化,有一种总体的透视,而不要局限在某一点上,挽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认为是全部的文化了".的确,《问学》作为凤凰卫视《秋雨时分》的实录,从影像的视听,到文字的记录,完成了一种审美心理学上的转换,留下的不单单是令人感动的中国文化散文式的通史,更是用真正的汉文字之美、文化的表述美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总体的透视。

完成这种透视的形式是新颖特殊的。正如余秋雨所言:"这本书的主要亮点,是我和北大学生一起创造了一种最生动的课堂方式,这种课堂方式,曾在播出时让知识界极为感动。这将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共有47课,师生对话贯穿文化历史,全部话题都由余秋雨亲自设计。北大学子与秋雨老师的观点对接与探讨,沿着古老的话题,散发自然的青春美色。问的是学,探的是魂。这种魂,深层次体现了一种文化人格——把善良当做生命的根,把创造当做文化的魂,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人。书的末尾还有一个抢眼的亮点,便是余秋雨精心设置的"闪问".学生在节目现场提出问题,他以最精简的方式快答,智慧携速度扑面而来,那是种让人来得及欣赏、来不及赞叹的阅读快感。全书中国文化与青春生命交相互动,体现了一点: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完成这种透视的过程是通透感性的。从童年的歌声、甲骨文里的文明胎记、诸子百家的兼容并包、孔子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汉武帝大地所遇到的司马迁,到远方的目光、走向现代的困惑,那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记忆被串起激活,不曾间断,通透而感性。对于中国文化史,《问学》没有去力求规范化、均质化、平衡化,而是站在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的角度,故意把中国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唤醒人们对全部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更深刻的记忆,故意在某几个古人身边反复流连,因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魂魄所在,故意在某些漫长的历史走廊里快步走过,因为那里的有些故事只是故事,不必去占据更多的人的内心……所有话题打开的,是中国文化史的大门,是一种文化记忆鲜活的获得。这种获得,不是按部就班,不是悠悠缅怀,不是严整的课本,而是由一个点到全盘的突然激活,是由一个豁口进入一个空间的顿时开朗。

完成这种透视的表述是宏观唯美的。正如余秋雨所言:"文化人要有宏观思维,越有宏观思维,它就越理性,越平静。越是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就越激愤,越极端。"在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屈原、司马迁、三曹、魏晋名士,还是李白、王维、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颜真卿……这些几个世纪前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余秋雨用他唯美睿智的表述,自然的再现了那种为文明而奔走呼号、行走在大地上的状态,那种鲜活而清晰的生命与呼吸,那种由文化人格直接外化的文化成果。这股生命气息就像从眉眼中洋溢而出的那种气场,那种行走在大地之上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从古到今便是文人心中最隐秘的梦境。在一种宏观的思维中,在一种唯美的表述里,所有的文字都触及内心柔软的那部分,都激活一种遥远的绝响,都让人在对中国文化史完成一种总体的透视后而深感无限超然而渺小。

不管别人如何理论余秋雨先生,他的为人,他的文字始终是我仰视而欣赏的。他曾说,他一直在努力建造自己的岛屿。六十年代,在军垦农场,现实和精神的双重黑暗中,他和一群年轻人探讨着中国的文化,抓住最后一点文化记忆悄悄地搭建自己的岛屿,好让文明的灵光冲破层层愚昧,开启智慧之门。现在,他老了,又把这条路指给学生,在《问学》中,透视的是中国文化史,折射的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人的气节和文化人格。

喜欢《历史宝鉴——读余秋雨之《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余秋雨借我一生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