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参考]远山灯火的读后感范文分享(通用8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这是作家徐鲁在《远山灯火》中写下的文字。激情澎湃,催人奋进!
《远山灯火》主要讲了一位深藏功名的老共产党员——梁满仓爷爷无私奉献的一生。文章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人民革命“、“抗美援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将主人公的一生浓缩在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里,以个人的奋斗与奉献,见微知著地向我们表达了千千万万“梁满仓”融汇成的中国共产党那宝贵的初心。
文章中有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能量。在冰天雪地里;在战斗间隙;在行军途中……随时随地只要“梁满仓们”有不认识的字就把它写在纸上贴在前面战友的后背上,一边行军一边反复的。那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苦吗?他们却说:“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珍惜时光,‘笨鸟先飞’吗?“你们想想啊,我们在冰天雪地里,在紧张的行军途中都能做到的事情,你们坐在这么宽敞的列宁小学里,坐在这么明亮的教室里,坐在阳光照亮的草地上,还做不到吗?”这些朴实的话语,不禁让我们的眼眶湿润,是啊!这些革命路上的战士们,为了学习、识字,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而我们只需要坐在教室里,安安心心地听着老师们的讲课。我由衷地感到我们新时代的少年是多么的幸福,也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他们!
文章中有一种让人伟大的力量。这种伟大就是无私风险。比如说满仓,从战场上出生入死,回来又马不停蹄地去制造原子弹。甚至连他们最亲密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这个世上。可是他们却不断的为敬爱的祖国、可爱的共产党和爱他们的人民奉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抗美援朝时,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从这些战士们的身上,我们真正明白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章中有一种让我们传承的精神。满仓说:“中国一代代孩子都不应该缺失的精神营养,是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灯火呀”是啊,我们现在不缺物质上的营养,所以更要牢记解放军为中国人民做的贡献,更应该去学习一些红色书籍,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对我们的奉献和付出,共产党对我们的关爱和关怀,祖国对我们的呵护。只能说,没有你们这些战士,没有党,没有祖国,现在的和平生活都只是幻想罢了。我们永远感谢你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爱党爱国……这不正是新时代的少年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我们一生坚守的初心,不会改变。
天色渐沉,暮霭袅袅。独坐窗前,凝视远山。远山,苍苍茫茫,绵延无尽。灯火,苍穹里燃烧,似凤凰倏地飞跃九天银河,闪动的羽翼留下了一条跌宕起伏的火红轨迹,那是百年之前革命者们留下的希望火苗
推开窗,一股清凉的风拂过我的额头,直达宁静清澈的心湖,我仿佛看见百年之前星星点点的革命之火,闪烁着迷人的灯火,很温柔,很温馨,很温暖。
如果生命是一束燃烧的灯火,那百年之前南湖红船上闪烁的光芒,就是一盏昼夜不熄的心灯,点燃旧中国无奈的苍凉,伴着月光的芬芳,迸发出希望的火种。
独坐窗前,凝视远山。看着灯火,望着日新月异的家园,我看到了绿色的希望;看着灯火,喜悦被慢慢地点燃;看着灯火,照亮心灵最隐秘的角落。
我渐渐明白,不必问梦归于何处。风在天上漂泊,水在脚下流动,百年之前的革命者们永远不会停下脚步自己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我渐渐明白,如今我生活中的万家灯火、我收藏起的种种感动,都是百年之前那一簇远山的灯火,红色的不屈的火苗所种下的累累硕果。我要将这一切珍藏在心间,永不忘怀。?
心路依然会蜿蜒曲折,生命中的遗憾或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但只要心中有信念的灯火一直亮着,就有希望。它会陪伴着我们从希望走向光明。
灯火不灭,感动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远山的灯火激励着我,感动着我。唯有尽吾辈之全力,守护者先烈们留下的火种,终生不渝
“一片土地,孕育无数党员的奋斗初心。一星灯火,印证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一看到这些字,我就想起我看过的一本书——《远山灯火》。
“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徐鲁在写这本书三年期间,保持的初心。这本书主要讲了:20世纪30年代,幕阜山区的龙港农家少年梁满仓追随着红军,石军长亲手把他扶上战马,带着他朝着革命召唤的地方奔去。在新中国成立后,满仓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他一直默默自助着龙港镇的孤儿夏湖生,在满仓的鼓励下加入少先队。进入新时代,梁满仓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亲手创造了“红娃书屋”,帮助和影响了一代代山村孩子。在梁满仓身边长大的少年魏书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田野上。因为国家采集退役军人的信息,到这时候,一摞尘封已久的立功奖章和军功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远山灯火》让我明白了,在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的不易,他们生活的艰苦和贫穷。也看到了,那些解放军们,为了人民的生活而牺牲了自己。比如年仅16岁的杨红娃,为了使梁满仓所在的那个县城不再被鬼子侵占,年轻的他死在了战场上,永远得牺牲了。还有梁满仓老连长肖虎,在一次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光荣牺牲了。他们这些为了国家而献身的人,都是光荣的。因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死,为了不受敌人的屈辱而死的。所以千万不能有像“我们的日子不是很平常吗?”的想法,因为我们这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是几代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能虚度光阴,为了祖国而读书。
“灯火”是我们党在革命特殊时期点燃的革命火种。这伟大的火种,百年以来,生生不息的映照着后人,象征着我们党薪火相传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让这距永远明亮,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一直照耀到明天。
读《远山灯火》有感
20世纪30年代,一支红军队伍到达江色山区龙港镇,想参军的农家少年梁满仓,如愿成为了光荣的小战土,和无私的革命者朝着召唤他们的地方奔去...新中国成立后,满仓已经为国家奋斗出了许多战绩,孤儿夏湖生也在他的资助和鼓励下加入少先队。进人新时代,年华老去的梁满仓回到家乡,亲手创建”红娃书屋”,帮助影响着一代代山村孩子。因为国家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梁老家中一摞尘封已久的立功奖状和军功章让众人惊叹与敬佩。
这本书不禁让我百感交集。中国革命者们翻十座山,走万里路地传承红色基因,打败黑色势力,让灯火照得更远,让全中国无满光明。他们就像扑不灭的山火,像烧不死,铲不断根子的芭茅草和竹笋子一样!人民解放军队伍就像一道滚滚的铁流,他们披星戴月,勇往直前!革命者们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烈火:“勇敢无畏,继续向前,永不退却!”“星星点点英雄,照亮光明盛世”,他们不就是守护平凡中的万家灯火的逆行者吗?
为国牺牲的烈士更是数不胜数,他们如天上的星星一般,成千上万。虽然他们的内体已经死亡,但是他们的革名精神依旧活在我们的心中。正所谓“国高民安人实泰,烈土英明万世传”。
这本书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正直地生活,辛勤地劳动,并且真诚地热爱和牢牢地卫护这片被称为“祖国”的广大而又幸福的土地。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活得“像样”!
你知道今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没错!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读了一本“红色书籍”——《远山灯火》。
《远山灯火》讲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自强不息、忠诚奉献的一生。在20世纪30年代,一支戴着红星斗笠的红军队伍到达了幕阜山区的“红色小镇”龙港。这支队伍里的一名年轻的红军战士杨红娃与农家少年梁满仓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杨红娃在一次激烈的战争中牺牲了,梁满仓从儿童团团员成长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朝着革命召唤的地方奔去。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他一直资助着孤儿夏湖生,后来湖生在他的鼓励下加入少先队。湖生离开家乡做了邮递员,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梁满仓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为了纪念杨红娃,他创建了“红娃书屋”,帮助了一代代乡村孩子。在梁爷爷身边长大的魏书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红娃书屋”这个名字,其实不仅是为了纪念红军战士杨红娃,更有“红孩子”的意思。“红孩子”即“党的孩子”。作者徐鲁在书后写了一首诗: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这“灯火”是革命的火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做新社会的“红孩子”,更要传承革命的“灯火”,为建设美好富强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行走在路上的“播火人”——读《远山灯火》有感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的模样,有着万花筒一般神奇的乐趣。这个夏天,我阅读了很多有意思的书。跟随着文字,我经历漫无目的却惊喜不断的冒险;我在文字中感受大千世界的缤纷变化。只要打开书,就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远山灯火》,去阅读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远山灯火》作者徐鲁,徐鲁老师创作三十余年,始终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关注时代和民族的发展,这是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儿童小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读!它以儿童视角贯穿时代进程,以党员奋斗史呈现党的发展史,塑造了内心丰富、个性独特的共产党员群像,展现了几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也使艰苦岁月中的励志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在小说中,历史的镁光灯主要打在三个少年身上。农家少年梁满仓,在战火中跟随队伍茁壮成长;山村孤儿夏湖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对荣誉的向往和英雄的鼓励中成长;“偷书”男孩魏书槐,在广阔的知识之海中成长。三个少年的命运相互衔接,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百年来“少年强则国强”局面的生动展示。
书中还有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杨红娃是书中主人公小满仓的革命伙伴,也是一位勇敢无畏的小号手。他不失男孩的天真冒失,却坚定地将革命理想根植于心。就是这样一个个性丰满,让人忍俊不禁又满怀怜爱的人物,在战斗中冲锋陷阵直至牺牲,其所引起的情感波动是巨大的,这也是作品前半段的一个小高潮。随着小满仓为逝去的少年伙伴那一声号哭,松树冈的纸钱纷纷而下,我也潸然泪下,无限怅然。
《远山灯火》,一个多么有意境的名字呀!它展现一代代共产党员的精神传承与拼搏接力,尤其展现了一代代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风骨与胆魄。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奋发史、一部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志。通过小说,作者不仅让我看到一个个真实的、生动活泼的少年奋斗者的形象,也让我感受到中国少年那如朝阳一般鲜亮、灿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家徐鲁还说过:《远山灯火》不仅照亮了一位深藏功名的老英雄的崇高情怀,也招引着和照耀着一代代年轻的奋斗者坚定的前行的步伐。
想起书中的故事,从战争到和平,从建立到壮大;从个体到集体,从小人物到大历史;点点滴滴,溪流淙淙,江河纵横,百川归海。一片土地孕育无数党员的奋斗初心,一星灯火映照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借作品中列宁小学校长的话:“这是中国一代代孩子都不应该缺失的精神营养,是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灯火”。读完了《远山灯火》,使我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播火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作为学生,我们都有责任播文学之火、知识之火、精神之火、希望之火。
也许多年后,书页会发黄,变得脆弱,甚至最终脱页、损坏,但那些属于心灵的养分,已悄然进入一代又一代人心间。我们会记得,时代会记得。是的,这是值得每个奋斗者风雨兼程的远山,也是一盏终将永恒闪耀的灯火。愿我们都能当好新时代的“播火人”!
《远山灯火》献礼建党百年
读徐鲁长篇小说《远山灯火》有感
“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暑假一开始,妈妈丢了一摞书(有四、五本)放在我面前,并对我说:“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把这些书看完!”初拿到《远山灯火》就被青山黄土坡上的几个手拉着手的人物所吸引。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一篇长篇小说,创作于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书里以一名老共产党员深藏功与名、无私奉献的一生,结合不同时期三个少年的成长经历,追寻革命战争、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时期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
一片土地孕育三代党员的奋斗初心,一星灯火映照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灯火”既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阶段点燃的革命火种,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源源不断、薪火相传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小满仓追随着红军,成为光荣的红军小战士,军长将他扶上战马,带领沿着革命的大道奔去……”。到“战斗英雄的满仓,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为国作战。仍然帮助着孤儿湖生。湖生在满仓的引领下光荣的加入了少先队”。再到“老年的满仓回到家乡,创建“红娃书屋”,不断影响着一代代孩子;新的一代人,也在最艰苦的地方,默默的奉献,挥洒着汗水”。正如文中列宁小学校长的话:“这是中国一代代孩子都不应该缺失的精神营养,是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灯火……”
回溯荣耀的历史,祖国成就辉煌,铭记闪光的记忆,献礼建党百年。新的百年,新的征程,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原子能、航空航天、分子生物、5G甚至6G通信技术的发展,都在期待着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强国有我,请党放心!愿祖国在伟大中国共产党这个“播火者”的带领下,复兴之“红色火种”在绵延的世界之林越来越闪耀、明亮!
教师评语:小作者的这篇读后感有读有感,读感结合,以感为主。读得深,感情真,不仅写了自己对书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还结合所读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是啊!三代共产党人事迹的确让人感动,正是一部“百年奋斗史”,小作者的号召就是希望“胜迹之灯火永照后人”,真实的感受和体会,整篇文章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耐着酷热,翻开了《远山灯火》这本书。
20世纪30年代,一支戴红星斗笠的红军队伍到达幕阜山区的红色小镇龙港镇。农家少年梁满仓追随着红军,从儿童团团员成长为光荣的小战士,石军长亲自把他扶上战马,带着他朝着革命的方向奔去新中国成立后,梁满仓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表志愿军给列宁小学的孩子上了一课。他一直默默资助着龙港镇的孤儿夏湖生,湖生在他的鼓励下进入少先队。进入新时代,梁爷爷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亲手创建红娃书屋,帮助和影响了一代代山村少年。在梁爷爷生边长大的少年魏书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挥洒在脱贫攻坚的田野上。因为国家采集退役军人的信息,一摞尘封已久的立功奖和军功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刚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战士们在战斗时会奋不顾身的冲在前面,难道好好活在世界上不好吗?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战士们的心在人民身上,为了人民哪怕付出生命也值得。
这就像盖达尔所说:谁也不愿意死,但如果为上幸福而死,那是毫不可惜。人人都不愿死,但为了幸福,死也值得。就像战士们,如果人民可以幸福生活,他们也就死而无憾了。
最后我向战士们致敬,因为你们的奋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我们一定不会浪费现在的资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远山灯火的读后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服。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作品内容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解。写作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远山灯火的读后感范文分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这是作家徐鲁在《远山灯火》中写下的文字。激情澎湃,催人奋进!
《远山灯火》主要讲了一位深藏功名的老共产党员——梁满仓爷爷无私奉献的一生。文章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人民革命“、“抗美援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将主人公的一生浓缩在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里,以个人的奋斗与奉献,见微知著地向我们表达了千千万万“梁满仓”融汇成的中国共产党那宝贵的初心。
文章中有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能量。在冰天雪地里;在战斗间隙;在行军途中……随时随地只要“梁满仓们”有不认识的字就把它写在纸上贴在前面战友的后背上,一边行军一边反复的。那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苦吗?他们却说:“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珍惜时光,‘笨鸟先飞’吗?“你们想想啊,我们在冰天雪地里,在紧张的行军途中都能做到的事情,你们坐在这么宽敞的列宁小学里,坐在这么明亮的教室里,坐在阳光照亮的草地上,还做不到吗?”这些朴实的话语,不禁让我们的眼眶湿润,是啊!这些革命路上的战士们,为了学习、识字,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而我们只需要坐在教室里,安安心心地听着老师们的讲课。我由衷地感到我们新时代的少年是多么的幸福,也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他们!
文章中有一种让人伟大的力量。这种伟大就是无私风险。比如说满仓,从战场上出生入死,回来又马不停蹄地去制造原子弹。甚至连他们最亲密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这个世上。可是他们却不断的为敬爱的祖国、可爱的共产党和爱他们的人民奉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抗美援朝时,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从这些战士们的身上,我们真正明白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章中有一种让我们传承的精神。满仓说:“中国一代代孩子都不应该缺失的精神营养,是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灯火呀”是啊,我们现在不缺物质上的营养,所以更要牢记解放军为中国人民做的贡献,更应该去学习一些红色书籍,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对我们的奉献和付出,共产党对我们的关爱和关怀,祖国对我们的呵护。只能说,没有你们这些战士,没有党,没有祖国,现在的和平生活都只是幻想罢了。我们永远感谢你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爱党爱国……这不正是新时代的少年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我们一生坚守的初心,不会改变。
你知道今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没错!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读了一本“红色书籍”——《远山灯火》。
《远山灯火》讲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自强不息、忠诚奉献的一生。在20世纪30年代,一支戴着红星斗笠的红军队伍到达了幕阜山区的“红色小镇”龙港。这支队伍里的一名年轻的红军战士杨红娃与农家少年梁满仓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杨红娃在一次激烈的战争中牺牲了,梁满仓从儿童团团员成长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朝着革命召唤的地方奔去。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他一直资助着孤儿夏湖生,后来湖生在他的鼓励下加入少先队。湖生离开家乡做了邮递员,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梁满仓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为了纪念杨红娃,他创建了“红娃书屋”,帮助了一代代乡村孩子。在梁爷爷身边长大的魏书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红娃书屋”这个名字,其实不仅是为了纪念红军战士杨红娃,更有“红孩子”的意思。“红孩子”即“党的孩子”。作者徐鲁在书后写了一首诗: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这“灯火”是革命的火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做新社会的“红孩子”,更要传承革命的“灯火”,为建设美好富强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耐着酷热,翻开了《远山灯火》这本书。
20世纪30年代,一支戴红星斗笠的红军队伍到达幕阜山区的红色小镇龙港镇。农家少年梁满仓追随着红军,从儿童团团员成长为光荣的小战士,石军长亲自把他扶上战马,带着他朝着革命的方向奔去新中国成立后,梁满仓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表志愿军给列宁小学的孩子上了一课。他一直默默资助着龙港镇的孤儿夏湖生,湖生在他的鼓励下进入少先队。进入新时代,梁爷爷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亲手创建红娃书屋,帮助和影响了一代代山村少年。在梁爷爷生边长大的少年魏书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挥洒在脱贫攻坚的田野上。因为国家采集退役军人的信息,一摞尘封已久的立功奖和军功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刚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战士们在战斗时会奋不顾身的冲在前面,难道好好活在世界上不好吗?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战士们的心在人民身上,为了人民哪怕付出生命也值得。
这就像盖达尔所说:谁也不愿意死,但如果为上幸福而死,那是毫不可惜。人人都不愿死,但为了幸福,死也值得。就像战士们,如果人民可以幸福生活,他们也就死而无憾了。
最后我向战士们致敬,因为你们的奋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我们一定不会浪费现在的资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暑假里,我读了儿童文学作家徐鲁创作的长篇小说《远山灯火》这本书,看到书的名字时我有点不明白,于是带着好奇心我开始阅读起来。
《远山灯火》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农家少年梁满仓追随着红军,从儿童团团员成长为光荣的小战士,石军长亲手把他扶上战马,带着他朝着革命召唤的地方奔去……新中国成立后,满仓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他一直默默资助着龙港镇的孤儿夏湖生,湖生在他的鼓励下加入少先队。进入新时代,梁满仓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亲手创建“红娃书屋”,帮助和影响了一代代山村孩子。在梁爷爷身边长大的少年魏书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田野上。因为国家采集退役军人信息,一摞尘封已久的立功奖状和军功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通过阅读《远山灯火》使我感受到梁爷爷的伟大,他一直默默付出,不记功名,他的“灯火”照亮了山村孩子的未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像这“灯火”照亮中国的每一方,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奋斗。
我深知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多少人从我们身边离去,他们静静地离去,但他们轰轰烈烈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一生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他们名字,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更应该拼搏现在,展望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视野,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争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一个黄昏,鲜红的晚霞下,在高峻的松冈上,一座座墓碑整齐地排列着,一位独臂老爷爷吃力地弯下腰,轻轻地一一清理那些无名烈士前的杂草和枯叶……
也许你会问,他是谁?他就是《远山灯火》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深藏功与名的退役老兵,名叫梁满仓。故事讲述了梁爷爷艰苦又辉煌的经历……
少年时期的他,和爷爷生活在大山里。爷爷时常告诉他,穷苦人要想在山里活下去,从小就得练出一双看穿山的眼和一双踏破岭的脚,所以年仅十二岁的满仓伢子,几乎走遍了山里的每条路。
爷爷不仅是位普通老百姓,还是红军的交通员。有时候,满仓也会帮爷爷。收到任务时,爷爷会取过一把黄色纸伞,旋开伞柄,又从缠在头上的帕子里掏出一封卷得紧紧的书信,塞进伞柄的空心里,然后还原扭紧,万无一失了,才把伞交给满仓......在爷爷的鼓励下,满仓也踏上了他的红军路。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背井离乡的小满仓伢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为了鼓励孩子们加入少先队,为了革命的火种能继续传承下去,满仓为同学们上了特殊的一课。印象最深的内容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在冰天雪地的战斗间隙里,战士们仍不忘识字学文化的片段。他们在行军途中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看后背“识字法”,战士们把一些难写的生字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前面的战友的后背上,一边行军一边识字。这样一遍一遍地记牢一批生字后,再换另一批生字。正是这令人哭笑不得的方法,让从没进过学堂的战士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学了不少文化!
读到这里,我有了很深的感触:梁满仓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而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怎能不好好学习?
一个二十年过去,两个二十年过去......进入新时代的梁满仓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亲手创建“红娃书屋”,帮助和影响了一代代山村孩子。梁爷爷的小屋灯火通明,在那绵延起伏的远山之间,在巍峨的金竹尖山脚下,在小山的茫茫夜色里,这一团橘红色的灯火显得那么明亮和美丽,仿佛要从眼前一直照耀到天明……
“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老辈战士们那样努力地在战场厮杀,不就是为了保卫我们亲爱的祖国吗?作为后辈,我们一定要热爱每一寸江山,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将不怕困苦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读《远山灯火》有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由徐鲁撰写的,名叫《远山灯火》的书。
该书主要讲述一位老共产党员深藏功名、忠诚奉献一生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寻访到他抗美援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足迹,更能感受到他不求回报、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的精神,他就是梁满仓。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有一位叫魏书槐的孩子,因偷书被书店老板训斥,在梁爷爷的一番细心教导下,魏书槐认识了错误并与梁爷爷成了一对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梁爷爷的影响下,魏书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把奋斗的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这不正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吗?梁爷爷的光辉照耀着一代代党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建党到现在,“他”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了当家做主的自由生活;“他”利用聪明才智强国富民,走上了一条幸福的小康之路;“他”无畏困难奋勇争先,唐山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暴雨洪水中带领人民渡过难关;“他”在中华大地上播下永远明亮、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
“百年奋斗史,热血映丹心。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这就是徐鲁爷爷创作这本书的初心。那片远山土地,孕育着党员的奋斗初心;而那璀璨灯火点燃了革命火种,这伟大的火种,百年以来生生不息地映照着后人,映照着民族的复兴之路。
阅读完这本书后,这明亮的灯火也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坐在父母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书桌前,吹着空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丰富自己的眼界和阅历,向梁满仓爷爷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更多的人,我也将以这灯火为目标,一直砥砺前行!愿灯火不灭,远山长青。
新学年的到来,代表着我们又将看见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同学来到学校学习知识。他们带着憧憬迎来新的校园生活,但也总有一部分孩子惧怕和难以适应这新的生活。这些,把孩子生拉硬拽进校园的父母们是不会知道的。
《天使的灯火》一文中的约瑟芬也算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吧,然而,她只能默默地接受,从不发泄。刚开始的校园生活让小约瑟芬难以接受,既没有漂亮的老师,又交不到好朋友,甚至被同学嘲弄,就如同一个灰姑娘,没有魔法,也没有神仙的保佑。但是,一个名叫雨果的王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有着高贵独特的灵魂,约瑟芬被他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与乐观坚韧的性格所感染。一份与雨果之间的真挚友情让约瑟芬从此不再自我封闭。雨果就像一盏明灯,守护并照耀着约瑟芬的生活。这灯火虽然很微弱,但是很明亮,很温馨。我想,我们也应该像雨果那样去见识更多的事物,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像他那样敞开胸怀,热情地帮助同学们。纯真善良的心中,必是一片晴空,温馨的友谊,必定使人幸福一生。
读完整本书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约瑟芬在校园中会如此受人排挤?我想,该是孩子们学习了成人社会上的恶劣行为,以大人待人处事的方式审时度势,所以瞧不起并处处刁难这个贫困牧师的女儿。可是,排挤她的孩子并没有错,他们只不过还没有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究其根源,错就错在他们的父母,孩子们正是因为仗着自己父母的社会地位而欺软服硬。这天使的殿堂因为有他们而成为了成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充斥着斗争、较量、歧视和暴力。让一个初入校园的孩子来接受这一切,实在是太残酷了。
孩子纯真的心灵被父辈的世俗观念所玷污,所左右。而这又怎能让他们纯真、快乐地把童心和天性像灯火一样尽量延长燃烧的时间?如果父母们能体恤孩子们的心,以正确的方式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那天使的灯火也将会代代相传,天使的殿堂中再也不会只有雨果那盏小小的心灯孤独地燃烧了。
或许,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感慨地说上一句:“这对夫妇真是好人!”
的确,住在一栋旧楼房里,而且还是一间一楼的杂货房,以捡破烂为生,受尽别人不友善的目光,很难想象他们会在楼道里装上一盏声控灯,线的那头接的还是自己家的线。这个举动无疑令这栋楼的许多住户十分暖心,有些住户可能会惊喜这里终于有了一盏灯,有些住户可能会像作者这样细心的,去发现这盏灯的源头并对他们投以感激的目光。
但是,透过现象,我却看到了这件温暖背后的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为什么这栋年代久远的房子这么多住户在这里来来往往,甚至还有些人在这些不规则的台阶上不慎受伤,摔到骨折。都到这种地步了还没人愿意贡献自己的一点钱,在楼道里去安装一盏灯?这样简单的微不足道的事情居然要等到一对刚刚进城的捡破烂的、住一楼杂物间的人来做?这样的社会未免太过冷漠了吧。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看到有人插队有人霸坐而不加以制止,是因为不想惹麻烦;看到有人校园霸凌,而没有站在弱者这一边,是因为我们也害怕;看到黑夜里的楼道长年漆黑一片,而没有想要给它装上一盏灯,是因为怕自己吃亏。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呢,也许并不完全是因为人们麻木。也许他们在看到了之后曾经考虑过:我要不要去做些什么?但,遗憾的是他们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甚至现在,连做一个好人也许都要背负骂名,看到倒地不起的老人不是先去扶起,而是要先做出不是故意伤害的证据,做出以免被反咬一口的证明。这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社会在进步,文明在进步,精神在进步,但人在这方面的思想反倒大不如从前。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变它?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又有多少人会大胆发声,关心弱者,拒绝麻木?校园霸凌到底管不管,老人到底扶不扶?王小妮说:“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平凡的好人。”
只是希望社会不要再冷漠,不要再有更多的人像文中的其他住户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天使的灯火读后感(一)
《天使的灯火》这本说就像一盏小小的灯,温馨而感人。
小小姑娘约瑟芬就是里面的主人公。在孤独与寂寞中成长的小约瑟芬上学了,她很开心,心里想象着她那美丽动人的班主任。走进教室,对教室很满意,但对老师却很不理想。胖胖的身材,一团团肥嘟嘟的肉,看了就讨厌!她既没有漂亮的老师,也没有交到朋友。反而还被大家嘲笑和戏弄。就在这种情况时,她的骑士出现了。雨果。安德松。他虽然身世平凡,但拥有高贵、独特和自由得风格。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们那纯真、感人的友谊也感动着所有的人!
这个故事真的很温馨,很感人!
《天使的灯火》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它以纯真的笔调,讲述了两位小主人公雨果和约瑟芬一起上学的事情。他们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们乐观、开朗、坚韧、纯真、感人的友谊感动着所有的人。
小约瑟芬在孤独与寂寞中成长,在学校里,她是大家戏弄和嘲笑的对象,格纳尔故意用糖果来逗她,下课后,约瑟芬以为可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但她总不能。大家都取笑她的爸爸,把她爸爸叫做蒿子杆、傻大个儿。每当这时候,小约瑟芬只是红着脸,默默地忍受着。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小学时班上发生的事。
汪丽是一个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学校成绩不理想,很多同学爱欺负她,周林是其中一个。有一次,汪丽从她身边路过,周林无缘无故就骂她两句,汪丽刚想反驳几句,周林却拳脚相加,一脚踢到汪丽的肚子。很多同学都在围观,为周林呐喊助威,因为他们都讨厌汪丽,汪丽伏在桌子上大哭起来,大家却在一旁哄堂大笑。其实,有时候我也有点瞧不起汪丽,快考试的时候,陈明把汪丽一脚踢到垃圾堆旁,我看见了捂住嘴巴在笑。现在想想,我身为副班长,不仅不扶她起来,还在一旁乐,太不应该了。老师也把我批评了一顿,我惭愧不已。看了《天使的灯火》后,我明白了,汪丽和约瑟芬、雨果一样,很善良,任凭别人怎么欺侮她,事情过去后,她又乐呵呵的。此后,我对汪丽很友好了,她有什么困难我都会帮助她,她现在变得乐观、自信了。
一份真挚的友情能改变人的一生。《天使的灯火》是心灵的灯火,它告诉我们,只要你用真心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周围的伙伴,你的人生会更加美好。
在我的书柜上,有一本封面洁白的书,叫《天使的灯火》。故事中,小主角约瑟芬与雨果是一对好友。在班中,有个叫鲁格娜的女孩,她经常欺负约瑟芬。但约瑟芬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在雨果的帮助下,把鲁格娜感化了。
我认为,《天使的灯火》是本意志性的书,它告诉我:不必为小事而吵闹,而争斗,应该默默地承受,用自己的心灵战胜它们,不让它们成为将自己绊倒的心魔。有时,甚至还能够把别人感化呢!
而且,要知道,约瑟芬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就能承受如此大的挫折,并用她幼小的心灵感化别人。这的确很了不起,而我却做不到。因此,我感到羞愧,因为我连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不如。我应该磨练自己的意志,争取超越约瑟芬!
约瑟芬还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她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坚持不懈,永远不回头,永远不懊悔,永远不放弃。
我要学习约瑟芬的宽容、不屈不挠、言出必行,成为一个有风度的人!
生活中的基督徒
---《不灭的灯火》读后感
文 / 崔海燕
接触到吴勇长老的《不灭的灯火》,源于一个偶然。2015年11月初认识了陈丽辉姊妹,得知她承担了大量的编辑工作,非常忙,常常稿件都看不过来。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能帮助承担一点工作,这样我看到了电子版的《不灭的灯火》(当时编辑组打算重新编排该书)。
这本书以一段段故事的形式记录了吴勇长老作为一位基督徒、一位长老的日常生活和经历,以及在经历每一件琐事之后的感悟。在琐琐碎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一位普通基督徒的鲜活的形象跃入脑海。书中真实的故事、简朴的语言,尤其是每个故事后吴勇长老的感悟,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在世做一个蒙主喜悦的真正的基督徒。
书中第一个故事就非常吸引人。说的是吴勇长老有一次去外地传道,返程时已是半夜时分,没有车,如果打黑车,花费是正常价格的近十倍。所以吴长老到稍远一点的街区找到要返回台北的一辆客车,司机按正常价格10元要价。吴长老回过头叫上那些同路回台北的人。有一位乘客要下车时,吞吞吐吐地要请司机留下地址,说转天再把车费送给他。司机说:“你有难处,车费就不用交了。”同车的乘客就说:“这么晚乘车,车票都没涨钱,有困难还给免车票,这样看来你好像是基督徒?”司机说:“基督徒就是基督徒,哪有什么好像是基督徒。”下面这一段是吴长老对这次经历的总结:
“基督徒就是基督徒”!但今天却有很多人,好像是基督徒,又好像不是基督徒,实在是亏欠了神的荣耀。一个基督徒,不是单单让别人看见他在做礼拜和读圣经就好,平常生活上的细节也应该能让人分辨得出来才对。所以司机那句话,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要成为基督徒就是基督徒,而不是好像是个基督徒,这样才能够满足神的心意,荣耀主的名。一个基督徒的真实见证非常重要,见证不只是口头讲给人听,平时生活行为也要活给别人看。所以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一本活的圣经,将主的道切实显明出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引别人也来归向主。否则光是听道而不行道,难免有沦为“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的危险,也会羞辱主的名。
还有一个故事我非常喜欢,对于我们基督徒处理好工作、家庭与信仰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话说有一次,吴长老见到一位企业的老板,这位老板对吴长老说:“你知道我们公司不愿意录用什么人?基督徒我们一个也不要。”吴长老很意外,一般来讲基督徒踏实认真,遵守规则,诚实守本分,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怎么会落得如此的坏名声呢?这位老板接着说:“因为他们常常在上班的时候,把《圣经》打开,天下的事情便什么都不知道了。如果办公室里面都是这样的基督徒,我的工厂不出两天就要关闭了!”
吴勇长老这样告诫我们:
基督徒不仅有属灵的身份,也有属世的身份,我们的任何活动都应格外尽责且荣耀主名。母亲把孩子照管好,妻子把家治理好,在任何主给我们的岗位上把自己的本分守好,这些就是属灵,而且这样的生活见证是十分重要的。
今天有很多人对属灵和属世这两件事情有着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读圣经和祷告才属灵,家庭里面的琐事是属世,在公司机关工作也是属世的。事实上,一个基督徒的所有活动都是属灵而没有属世的。母亲照顾孩子看起来是属世,但若为了主而尽心去做,做得比别人更加美好,那么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属世的事情,事实上却有着属灵的价值与见证。若一个做生意的人能够诚信踏实,卖出去的东西价廉物美;或者一个基督徒在别人家里做佣人能不偷懒、不偷东西,把工作格外勤快地做好,这些都是一种属灵上美好的见证。我们虽然信了主,但仍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和本分。今天有很多基督徒,把真理错解了,以为只有属天的事要紧,属地的事不要紧,以致完全忽略了做人的本分。所以,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身为神的儿女,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做,如何荣耀主名。
一直以来,我都在传福音的事工上不积极主动,停滞不前,自己没有觉察,也没有意识,浑浑噩噩,只认为做好自己就好。直到读到下面这个故事才如醍醐灌顶,彻底清醒。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吴长老被邀请到当地颇有地位的一个老先生家里吃饭。饭菜很好,可是吃饭时的气氛冷漠得令人很不舒服。最后这位老先生终于开口了,问吴长老:“我的女儿在你们的礼拜堂做礼拜,她是个真的基督徒吗?算是一个好的基督徒吗?”得到肯定回答后,老人接着问:“信耶稣怎么样?不信耶稣又怎么样?”吴长老回答道:“信耶稣就得救,不信耶稣就灭亡。”他又问:“得救怎么样?灭亡又怎么样呢?”吴长老说:“得救就是到神那里去,不得救就下地狱了。圣经上记载得很清楚。”老人接着他的话说:“如果真的如此,请你不要见怪,我要说,你们这些信耶稣的人,简直是自私自利,狼心狗肺!我这个女儿,她真的是基督徒,是个好的基督徒,我们是她的亲生父母,她也是我们的孩子。她信主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她却从来没有和我们讲过一次信耶稣和不信耶稣会有这样重大的差别,既然信耶稣上天堂,天堂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去了。不信耶稣下地狱,她就任我们二老去下地狱了。你看看,我没有说错吧?你们这些信耶稣的人对这么重要的、救人的事都不赶快讲清楚,岂不是自私自利,狼心狗肺?”
老人的话非常尖锐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我们基督徒都会认为自己满有爱心,而这里却被理解为“狼心狗肺”。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将福音这大好的信息传出去。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九:16)自己受罚是祸,别人对我们的控告也是祸。好比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拉撒路回到天家,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在阴间受苦,在火里受煎熬,抬起头来看见亚伯拉罕,向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尖沾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如果我们不向自己的亲人、邻居、朋友和同事传福音,有一天我们得救到天上去,他们没有得救,都下到地狱里,那个时候,他们在地狱里,我们在天上,彼此都看得见。如果他们发出声音控告,指责我们,我们不应该自责吗?保罗说,不传福音就有祸了,这是真实的。
看到这里,没有去传福音的弟兄姊妹是不是内心有了惧怕?不要害怕,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开口壮胆去传主的真道,将福音传出去。圣经中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四:2)
简简单单的故事,朴朴素素的语言,为我们基督徒在世的生活做了很好的引领和指导。我非常喜爱这本书,也特别推荐给弟兄姊妹。
书籍是我们人生逆境中最大的慰藉。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书籍,我们也许久久无法自拔,这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作品内容,并撰写成一篇读后感。一篇好的作品应该有哪些要素?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后感远山淡影,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景子在悦子的回忆里,在还没离开家乡的时候就成了
——更甚于之前的那几起儿童谋杀案——震惊了整个小区。所以那年夏天我不会是唯一一个被这类幻象所困扰的人。
那是我们去稻佐山一两天之后,下午晚些时候,我正在公寓里忙着一些零活,无意间瞥了一眼窗外。从我第一次看见那辆美国大车以来,那片废弃的空地肯定已经变硬了很多,因为现在我看见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并没有什么困难。车越来越近,然后跌跌撞撞地开上了我们窗户底下的水泥路。反光的挡风玻璃让我看不清车里,但我确定车里不只司机一个。车在住宅区这兜了一下,然后开出了我的视线。
一定是在那个时候,当我有些困惑地看着小木屋时,我看见了那个幻象。没有任何明显的征兆,那个毛骨悚然的画面就突然闯进我的脑海。我不安地从窗户边走开,继续做我的家务,努力把那个画面赶出脑海,但过了好几分钟,我才觉得摆脱掉了它,思绪回到再次出现的白色大车上。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我看见一个人穿过空地朝木屋走去。我遮起眼睛好看得更清楚些;是个女人——瘦瘦的——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走着。她在小屋外停了一会儿,然后消失在斜斜的屋顶后面。我一直盯着那里,但她没有再出现;显然她进去了。
我在窗口站了一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我穿上木屐,走出公寓。外面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穿过干巴巴的空地的那段不长的路却似乎永远也走不完。当我终于走到小屋时,我累得忘了我来干什么。这时,我听见屋里的说话声,有点吓了一跳。一个声音是万里子的;另一个声音我不认识。我走近门口,但听不清楚她们在说什么。我在那里站了站,拿不准该怎么办。最后我打开门叫了起来。说话声停止了。我等了一下,然后走了进去。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初看雾霭重重情节零零碎碎一点点拼凑到结局都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真相出现可是却能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总觉得全书都是以女主的女儿出发靠着对“万里子”的回忆和对如果没有自杀的话将会有一个女儿“妮基”的想象拼凑出了一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家庭中被牺牲的女儿“景子”的故事。
所有的人物作者都没有写实包括妮基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妮基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第二女儿可我却觉得那都是想象妮基与女主的关系有很多早年二郎与佐藤先生的影子更有着左知子对美国生活向往的新时代自由主义女性的想象她想通过妮基来欺骗自己救赎自己我没有错不需要内疚可是却在这不断出现像梦魇般挥之不去的回忆里崩溃了
最后女主想搬去一个小小的房子因为太空了就像书中伯父的房子像个寂静的坟墓
战乱后慌乱中不知所措的女人只想逃离或许她真的逃到了她梦中中的国家却逃不掉良心深处深深的自责与愧疚深到她都不敢直接面对只能假借“朋友—左知子”才敢写下来。因为是她的选择亲手扼杀了万里子扼杀了景子
在附近的小图书馆看到石黑一雄的书,抽出《远山淡影》,每天去看一会儿,惦记着书中的女人和女孩。
伴随着“我”——日本女人悦子,在英国乡下与混血小女儿短暂相处时的对话,以及悦子对过去在故乡长崎生活时的回忆,疑问不断被引出:
悦子是怎么来到英国的?
回忆中的邻居佐知子能否如愿离开日本?
悦子与看似和谐却弥漫着紧张气氛的前任家庭会出现什么问题?
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的关系又是否能够趋近缓和?
悦子的大女儿为什么后来会自杀?
常常独处的万里子会不会陷入什么危险?
两个女人,或者说两对母女,似乎在不同时空走上了相通的道路。最后,轻描淡写地合二为一。
看石黑一雄的书,一部分原因是此前刚刚看完了奈保尔的《魔种》。(无意中的巧合,《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魔种》是奈保尔的封笔作。)两人是在英国、在英语文学中均享盛誉的移民作家,一个日裔,一个印度裔。翻开《远山淡影》时,看到“我”身处英国徐徐讲起遭受原子弹轰炸的长崎在废墟上开始重建,与在看《魔种》时,看到主人公从欧洲回到印度丛林参加意图推翻阶级的革命,会找到相同点:果然都是向西方读者展示本民族的特殊事件,还有今天生活在欧洲的移民与其故乡有着怎样的牵绊(以及如何割裂)。
作者借年轻女人悦子描述长崎的人们经过战争所失去的:开面馆的老夫人失去了丈夫、儿子们以及原本优渥的生活,退休的教书先生失去了年轻学生对本国传统教育和传统精神的认同,新建公寓住宅区的青年夫妇们正在改变过去的日本家庭秩序。看到她们在“远山”俯瞰港口,想象中的画面是不久前看的电影《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也是在原子弹爆炸后的长崎,男人们死了,带着伤痛的女人们如何生活下去。
她们登山郊游时,悦子给万里子买了一个玩具望远镜,“虽然是玩具,还能看到挺多东西的”。看到这个望远镜,忍不住联想到前两天看的电影《路边野餐》,主人公拿起少年的望远镜看向童年的孩子,也是一个玩具,也让孩子之间经历了争夺,也在张望过往和未来。令人联想的还不止于此。《路边野餐》里,主人公借“我有个朋友”讲述他与妻子的爱和生离死别;《远山淡影》里,不堪回首的悲痛往事只能安身于“我的邻居”才能回忆。
“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常常被你回忆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毫无疑问,我现在在这里的某些回忆就是这样。”悦子的自白已经透露真相。记忆时常会修饰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为了人们可以有更好的感觉生活下去。
在看这本书时,不久前看过的这本那本书或电影会不请自来地进行联系(看到混血小女儿出场时,还会浮现出水原希子的形象,可能也是因为今年刚看过她演的剧)。换一个时间看,下一次看,记忆所联结的内容会不一样,感受肯定就不一样。
我用将近2个月的时间才读完石黑的这部处女作,心里着实有些许惭愧,总觉得有愧于作者。书中内容不在赘述,就是想聊聊石黑的写作文风和本书要表达的思想。
首先,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石黑,深谙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黄金分割点”,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印证了西方主流对其理念和文风的极大认可。本书的故事情节初看过于平淡,即使像失独、自杀甚至战争这样的重大遭遇在女主人公的眼里,投射在读者的心里都显得那样的平静而自然。
石黑的神来之笔就在于本书的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女主人公悦子和抛夫弃子的佐智子是同一个人,而万里子就是自杀的金子!这时候你再“倒带”,反复玩味那些平淡如水的回忆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作者的这种静水深流、力透纸背的行文风格带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冲击。
其次,虽然加入了英国籍,但石黑骨子里还是流着东方人隐忍、内敛、含蓄的血液。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声嘶力竭般唾骂战争的残酷,而是透过描述主人公和周遭群像的日常生活,以小博大,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给灵与肉的无法湮灭的创伤;书中结尾的大翻转逗露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诡辩性。人之初性本多样,后天更是光怪陆离。人本处于神与兽之间,善恶交织、美丑对立,而谁又能对此做出完美的杀伐决断呢?石黑在本书中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人性的内省和内疚。
写在最后:人的本质就是独立的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望。人们总是想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选,可太多时候,我们那些所谓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一粒随手拂去的尘埃而已。就像小女儿妮基永远不会理解母亲悦子丧女的痛苦,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感同身受”……
我喜欢石黑的所有作品,就是这种对主观性的重视,没有人说得清事实是什么,我们只能在不同的时点去做出对事实的不同判断。有时候很乐观,有时候很悲观,有时候很理性,有时候很理想主义。
我喜欢回忆,回忆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同石黑另外一部作品里,龙的火焰让周围村庄的人都丢失了记忆,然而最后龙也不过是个记忆,一个濒死的勉强维持喘息的根本无力战斗的龙。
还有石黑的另外一部作品,关于历史与参与历史的人。如果是平庸的生活,我们会抱怨太平庸,如果是战争,我们会感慨自己的渺小,谁有上帝的眼光去认清一切?然后还是记忆,有人死在了历史大叙事之中,有人没有死,却主动或者被动的承担了历史的包袱,于是我们想无数平凡的人推动了战争,在战争中失去,然而在战争之后反思,也是痛。谁来对此负责人?
这本书叙事不宏大,绝对的东亚文化,远山淡影,如同水墨画一样,看不清任何细节,可是你就是知道她们都在那里,都在画里,甚至这个小说的主题和那个的主题,在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表述上一再的重复出现。一笔淡淡的濹,再一笔,再一笔。然后或浅或深,浓淡之间,不知道哪一笔画到心里,感觉划出伤痕来。
人们有选择的权利,然后可以给选择一个理由,然后淡定的去度过一个晚年,而这个淡定的晚年,正是我们年轻时极力避免的,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却可以说这是最好的了,我们把自己修剪在花园里,摆放在假山上,我们用现实不断重构记忆。
逃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没有绝对的现实。
译后记给了我另外一个震撼的表达,最后一天景子很开心。这有些科幻电影版的感觉,最终故事的两个主人翁合二为一,知书达礼乐于助人的,和偏执暴躁,充满矛盾谎言的。
如果想得再深一点,那个溺死孩子然后自杀的母亲,也是女主的影子,她一样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是那个猫沉到河里的让人窒息的描述,然后是一再的噩梦,就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那个女人”一样,都是一个人…
母亲不容易,女儿亦不容易…
20xx第8本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很不一样的叙事风格,很不一样的文字表达,很不一样的人物关系。
阅读大量国外畅销书籍,其实是能找到共同点的,而《远山淡影》却很不明显。如果非要说,和加·泽文《玛格丽特小镇》似乎有相同之处。
拥有英国国籍的石黑一雄摆脱掉了日本作家的元素风格,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远山淡影》中有情感,有民生,有政治,有生活,但是凌驾其上的还是与内心层次相关的,潜意识里的东西。
来谈谈《远山淡影》这本书。最后译者的分析其实很到位了,不需要更多语言来介绍佐知子与悦子,万里子与景子这两对身份关系了。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悦子的丈夫(二郎)与其父亲(绪方先生)的关系,以及书中提到的夫妻两政治立场不同的问题。
一、悦子丈夫不希望老父亲来打扰自己的生活。
二郎不愿意同父亲下棋,当老父亲提出考虑回家的时候,二郎的做法是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让他走——让他第二天就收拾东西赶紧滚蛋。悦子丈夫与其父亲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
直到写这篇书评时我才想清楚,二郎与绪方先生的关系就是悦子与景子,佐知子与万里子的关系的衍生。景子与悦子剑拔弩张的母女关系,不堪回首的童年回忆……是否这就是二郎与绪方先生曾经的生活,是否如果景子没有自杀,悦子的晚年也是如此?
人们轻而易举的就将悦子就是景子的这条线索找出来。而二郎与绪方先生这里埋了一条很浅很浅线索,很少有人能找出来。它将全文承接起来,将日本两代人的家庭关系理顺。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想不到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悦子丈夫和其父亲呢?根本就没有必要用任何笔墨来描述啊!而作者偏偏用了这种看似轻描淡写,而又若有似无的吸引了我。
二、老人是没有尊严的。
这是译者最后没有说到的问题,不过也是个题外话。
听朋友说日本男人老了以后在家里是没有地位的,没有考证,不知真假。但是从《远山淡影》中来看,绪方先生在二郎面前的确没什么份量。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新奇的文化冲击让老人过世了?战争让老人失去尊严?还是仅仅家庭成长因素造成的呢?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
因为它太像一面镜子摆在我们面前了。这种难堪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并不鲜见,我们也会给父母难堪,时有时无,但不可否认的确存在。
老人是没有尊严的问题赤裸裸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越没有经济地位的人群中最常见。
所以,我更喜欢西方的家庭关系,不过分依附子女,也有足够的社会和经济支撑。哎,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待那一天哩!
最后,其实我挺期待着这本小说的人物走向失控,期待着远山淡影的分崩离析。可惜没有看到啊!大概日本人严瑾的血液还留在石黑一雄的身体内,当然这也是作家的责任。
关于译者提到的问题,与战争相关的内容等等,笔者不在此复述。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透过玻璃去呈现出远山的淡淡轮廓。玻璃上的雨滴是真实的,伤感的,像是现实;远方的山影是模糊的,静默的,像是回忆。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像是书中的悦子一直从现实的视角不断回首往事。一切记忆抹去了曾经最真实的棱角和刺痛,变成了旁观者的淡淡追思。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直至结尾,仍不能完全真实的还原整个故事的原委。因为有关真相的细节已被自愈后的回忆所隐藏。
其实,关于悦子的故事原本到底是怎样已无足轻重了。
我们只需体会,战争给每个平凡的个体带来的颠覆性的打击和伤痛,而个体又是如何从沉重的泥沼中挣脱求存就足够了。
再者,这样的笔触真的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男人之手。
相比于很多小说特别强调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的大格局,这本书克制的、平缓的叙述方式更能细腻的挖掘人心。
战败之国平民的切肤之痛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个人觉得稍逊于他的后期作品,而且风格上也有一些异曲同工,所以就一起写了。
我个人有个很奇怪的情节,对于日本作家有种奇怪的抵抗,虽然文学不分国界,但是除却东野圭吾这个畅销书作家石黑一雄是我接受的第一个日本籍的作家,而且因为他毕竟移民英国较早,我也就把他当成一个英国作家。但是在这两本书多多少少沾染了一点他对祖国的偏袒,所以我的直接阅读感稍微有点难受。
两本书的情节差不太多,都是对于抗日战争失败后的日本的描写,通过一个带女儿的母亲和一个中年画家,对于过去的回忆来整体的反映战败后的日本的动荡。国家体制的动摇,甚至欲图效仿苏联建立日本共产主义,在迷茫和彷徨之中,日本普通人民的生活愈发艰难,特别是主战派更是噤若寒蝉,每况愈下,甚至承受不住压力自杀。对于普通民众的苦痛生活我是抱有同情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热爱和平的人,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裹挟不能动弹,只有当战争过去才能舔舐伤口,生活更难过了,然后只是责怪别人于事无补,继续向前才能有生活下去的希望,虽然这个过程艰难无比。
每一场战争无论怎么宏大,有什么要重要的意义,和背后的付出相比都实在太过苍白无力,战争,实在有违天和。
《远山淡影》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完《远山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件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件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山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山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来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来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山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读后感.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来、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山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山远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却不打算描写这件事对“我”内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澜,转而回忆起有相似命运的佐知子,而通过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尽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经的房间流连,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浅层的冷漠与深层冷漠、现在与过去构成了画卷里的近景清晰与远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说中的每次对话总是会在某一句话上重复几遍,就像荡漾在旷谷间的回音,加深了距离感,从而在声音上也加强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纯熟。
读后感《远山灯火的读后感精选11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远山灯火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